移動互聯廣告體系中,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和數據(如CPM,eCPM,CPC等)?
開發者、廣告平台、廣告主各自最關心的數據又是什麼?
移動互聯廣告體系中可以把角色分為:廣告主、媒體、廣告平台這三類,每個角色關心的數據側重點不太一樣,不應該混為一談。我們先來看廣告主:(以下是科普,圈內人可以跳過)
我們常常會把廣告主分成兩種:品牌廣告主以及效果廣告主。這兩種廣告主的區別,主要在於其對廣告的效果的評估上。
一般而言,效果廣告主會比較重視廣告能帶來的直接效果,並為該效果付費;這個效果可以是點擊,訂單等。我們常常見到的百度的關鍵詞廣告、聯盟的按點擊收費廣告等等就是這類廣告主出沒的地方。這一類廣告主的特點是規模小,出價低,但數量龐大,細分眾多,他們是市場中那個非常長的尾巴。而品牌廣告主一般會更重視廣告本身的傳播和曝光,其直接效果反而較少受關註:我們想想Nike的電視廣告吧,是不是常常出現一些非常有創意、基本看不出明顯的推銷某產品的廣告?這一類廣告的目的往往和企業品牌、文化傳播等有關。這一類廣告主的特點是規模巨大,出價巨高,但數量很少,對於媒體要求很高(比如寶潔就有一個媒體庫,只有進入以後才有可能得到它的合同)。每年都有大量的銷售擠破了頭想要拿到這些客戶的訂單。
移動應用安裝廣告的成本很高,iPhone、iPad單用戶獲取的最低成本要1.5美元,Android的單用戶獲取成本相對較低,也要1美元;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用戶平均獲取成本超過2美元,成本最高;中國用戶平均獲取成本僅為0.88美元,全球最低,(Source:Chartboost)很明顯,效果廣告主更關心直接效果,國內一般是CPA,海外一般CPI,以及應用市場排名等直接影響轉化率效果的數據,知乎上面非常多,就不贅述了。
我們來重點談談品牌廣告主,目前品牌廣告主對移動流量的主流態度:廣告主對移動流量的態度:
1. 平台背後的用戶價值尚未被認可:從大媒介策略的角度來看,很多品牌廣告主認為,目前的媒介投放組合(比如電視等長期投放傳統媒體+互聯網web端廣告),已經能夠覆蓋大部分的目標用戶了。移動端只是特殊媒體,對已經覆蓋到的用戶通過做特殊效果或新的傳播形式而已,甚至乎,只作為效果媒體。所以,只能起到很有限的補充作用,自然要求便宜到不能再便宜的價格。很顯然,一個平台的核心用戶價值沒有得到充分認可,廣告費用不可能高速增長。網路視頻的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它的爆發,源於電視觀眾轉移到互聯網上這一用戶遷移被充分的認可,同時價格又比傳統電視便宜。
2. 缺乏標準的廣告價值評估,包括第三方監測: 儘管權威的第三方監測公司都進入了,但什麼樣的手機廣告效果才能算好,遠未形成規範。品牌廣告主投放了廣告,也能監測了,仍然不知道投放的效果到底好還是不好。與此同時,傳統媒體的檢測體系與web互聯網以谷歌為代表的廣告主認可的衡量方式相對成熟,本就在廣告中心中作為補充的角色的移動廣告由於缺乏廣告主認可的衡量標準,無疑在預算分配上傾斜度更低。
3. 流量限制: 手機平台上的流量太分散,不同於互聯網上把持著一塊巨大的用戶流量的入口媒體,移動應用只在某一個領域佔據用戶的關注和時間,除了微信這樣的巨無霸產品,其他產品的單一流量都不足以支撐起足夠的廣告收入要求。而網盟等以聯盟方式接入的廣告重複用戶多、用戶質量差的問題,更讓品牌廣告主望而卻步。
回過來看品牌廣告主關心的數據,第一位的是受眾覆蓋,新增多少?有多少是傳統平台已經覆蓋的?第二位是互動率,展示本身沒有價值,用戶看才有價值,更有價值的是覺得自己沒有收到廣告很沒面子=。=b,所以微信feeds流的廣告至少比普通banner更受品牌廣告主青睞得多(貌似現在做廣告還要等微信排期,想想也是醉了=。=#)。第三是數據可信度,一般廣告主更信賴第三方數據,移動互聯廣告數據嘛其實你懂的,水份都比較大,信任建立很難摧毀真的很容易。媒體,一般可以分為兩類:(遊戲類不在這裡聊了,主要聊應用)
一類是為了賺錢而生的,做什麼不重要,能接網盟廣告賺錢就行了,比如市場面上大量的電子書APP、以及各種內涵段子沾點Sex邊的等等,這類的媒體關心的是:1.怎麼儘可能增加廣告位;2,廣告位儘可能在RTB實時競價中獲利最大;另外一類是為了情懷的開發者(真心為有些開發者點個贊,你們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他們一邊是效果廣告主,一邊是廣告媒體(雙子座開始糾結了嗎?)所以經常聽到的是交叉換量,就是互相在各自的媒體上給對方做廣告,用戶體驗至上,很無奈的是變現手段非常單一,基本上只有電商、遊戲、廣告。所以大多數媒體關心的是如何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合理接廣告。因為這個前提,很多有情懷的開發者不希望接入廣告平台這種媒體本身對廣告內容不可控的廣告提供方,更希望直接與廣告主直接做生意,目前有這樣能力的媒體不到APP總數的0.5%,競爭很是慘烈,另外品牌廣告主的廣告投放更傾向於微信這樣的大平台(覆蓋率問題),所以這類開發者往往先燒錢做到足夠大再說,恨不得不到上市根本不想考慮廣告這件事。其實吧,有時候真是不能矯情,廣告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有價值的信息,跟用戶體驗有衝突的叫廣告形式,而不是廣告內容。只要有合理的控制驗證手段,廣告沒準還是加分的。廣告平台,先看看下面這張圖 廣告平台是整個廣告系統的中介,很多人不太喜歡他們,理由跟大家不喜歡房產中介一個道理,做為中間環節,各種廣告平台真的蠻拼的,看看下圖你就明白了。廣告平台做為中間環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各種垂直細分平台多的數都數不清,除了做DSP、RTB Exchanges、SSP主生態鏈條之外,做監測、數據、媒體、驗證等等,當然這裡面也有很多不是專門做移動端的,但是只有沾邊都會有移動業務=。=#。這裡面太複雜了,每個環節關心的東西簡直罄竹難書。。
好吧,我個人認為移動平台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家都拚命做平台,很少關心廣告本身其實是有效信息的有效傳遞這個本質,使得整個移動廣告體系陷入了一個不太健康的體系與惡性循環:受眾討厭廣告、好的品牌廣告主不信任媒體更不信任平台、好的媒體為了受眾體驗不樂意接廣告,樂意接廣告的媒體根本不在乎移動產品。
謝謝耐心看完。關於互聯網廣告,回答過類似問題,可做參考
互聯網廣告投放有哪些入門/基礎知識? - 知乎DSP 廣告和網盟有什麼不同? - 知乎DSP廣告投放哪些平台比較好,收費標準是什麼樣的? - 知乎請問,什麼是信息流廣告?什麼又是信息流? - 知乎在移動互聯廣告體系中,作為從業者大概需要以下的知識
在這幾個環節,對應需要了解到的知識框架如下
一. 對投放產品的了解
對於所投放的產品,其所在的行業,產業、生態鏈(比如遊戲,是多樣性複雜性僅次於廣告的互聯網產業生態)與市場環境的了解是基礎
對所投放的產品的目標人群,核心競爭力和差異化競爭策略,賣點的了解和把握,則是核心關鍵。
在這裡,除了自己對互聯網行業,新聞資訊動態,產品分析與理論知識的了解,還需要自己真正深入去體驗這款產品。如果有機會,最好與直接負責的產品同學進行交流。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選擇資源平台選擇投放平台及到了真正的投放優化環節,都建立在對產品本身的理解上。
二. 對各種資源平台產品的了解
1. 不同類型的資源適合推廣什麼產品?比如視頻類,工具類,社交類,資訊類資源分別適合什麼樣的行業?
2. 一樣是社交類,陌陌和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在產品有什麼不同?愛奇藝和優酷和B站有什麼不同?今日頭條和網易新聞呢?
3. 自有類資源和聯盟類資源的區別是什麼?
4. HeroAPP流量和長尾網站尾量的區別又是什麼?是否尾量就一定不好?
三. 對互聯網廣告行業和產業的了解
1. 了解互聯網廣告的行業生態與發展趨勢,尤其程序化廣告與信息流廣告
2.了解不同的廣告模式,ASO,ASM,SEO,SEM,DSP,ADX,聯盟,積分牆;黑產機刷不在此類。各有什麼利弊,什麼階段適合採用什麼模式,預算確定的前提下,選擇以什麼來做發行和品宣?
3. 了解不同的廣告形式:開機報頭,Banner,信息流,前貼,彈窗等適合什麼場景和目的
4. 不同的結算方式如CPM,有的CPC?OCPA是什麼?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結算方式,各有什麼利弊?根據不同的目的應該選擇什麼結算模式?
5. 市面上同類產品的成本價格區間,舉例個問題,IOS上遊戲的激活成本現在平均是多少?在什麼區間是合理的
6. 投放平台選擇時,要選擇哪個投放平台,業內有什麼比較好的投放平台,他們各自更擅長什麼
領域,業內風評如何,數據技術能力如何,接入了什麼資源呢
業內風評特指部分平台存在摻量假量,數據作假的情況;
上述幾點,建議運營同學除了多看多學多實踐,更要多與業內同行交流。這行老實說水很深,不透明化程度相對很高,很多知識和內幕是靠互相八卦交流,口耳相傳。
畢竟大家誰也不會在明面上得罪其他同行。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
廣告主留意哪個數值主要也看他投放廣告的目的。
.行業內廣告主因為是CPA結算的,所以只看轉化的用戶質量和數量;
傳統廣告主的話,目的是曝光的一般看到達率或者毛點評(iGRP),目的是效果的(直接購買、問卷調查之類),跟行業內廣告主差不多,也是看轉化的用戶質量和數量。
廣告平台一般比較在意的是轉化率,因為轉化率越高從廣告主那拿來的錢就越多,基本等同於利潤率,怎麼計算轉化率還是看廣告主投放的目的,既結算的標準。再就是發送數,發送數高哪怕轉化率低也值得。
開發者一般關注單價,不管CPM、CPC也好,最終還是可以換算成一個CPA的收益。轉化率這塊可以通過玩法來控制,不過目前沒有太多開發者研究這塊,都是瞎插廣告的多,最終又造成用戶流失很大。我個人是建議關注流失率與CPA單價的比值,兩者相除的數值作為衡量一個廣告平台收益的標準。
再回答下題主的大標題。
1.移動互聯網廣告體系里,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概念是投放精準度,也是目前行業最大的難題。精準投放可以解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用戶流失率,轉化率,單價等等。。。
2.CPM是展示,越等於廣告發送數,平台和廣告主都關注。eCPM是千次展示收益,大部分情況下約等於千次展示轉化出效果數乘以單價的總和,廣告主比較關注。CPC是點擊,部分廣告主會關注這個,主要是設計一些無法用效果來衡量,僅僅是想統計廣告曝光後有多少感興趣的用戶。廣告網路請求:您的應用請求展示廣告的次數。
展示次數:廣告在您的應用上展示的次數。填充率:廣告在您的應用上展示的次數除以您的應用請求展示廣告的次數(例如,100 次展示/1000 次請求 = 10% 填充率)點擊次數:應用上展示的廣告被用戶點擊的總次數。CTR(點擊率):應用上展示的廣告的被點擊次數除以廣告在應用上展示的次數。例如:10 次點擊/1,000 次展示 = 1% 點擊率收入:通過應用賺取的收入的金額有效每千次展示費用:表示廣告每展示一千次開發者或發布商所獲得的收入。有效每千次展示費用的計算方法:(總收入/展示次數)× 1000。(例如,如果總收入是 10 美元,展示次數是 10,000 次,那麼有效每千次展示費用就是 1 美元。)廣告請求(A.R.)*填充率(F.R.)=展示數(I.M)展示數(I.M.)*點擊率(CTR)=點擊數(Click)首先開發者在上述數據中最關注的是ECPM(千次展示帶來的收益),無論開發者嵌入哪家廣告平台的廣告,首先都會評估這個ECPM,ECPM當然是越高越好咯~ 開發者會測試多個廣告平台最終選擇ECPM最高的平台。
廣告平台關注的則是CPM的單價~ CTR(點擊率)CPC的單價,對廣告平台來說廣告主給的CPM/CPM越高,那麼廣告平台的利益當然是最大的,至於CTR 廣告平台採購的流量會有部分與千次展示有關係(假設廣告平台與開發者合作的結算形式為CPM,那麼CTR越高廣告平台的成本越低)。
廣告主關注的則是CPM的單價及CPC的單價,越低對於廣告主來說越好,當然廣告主最關注的肯定是轉化,下載類的廣告主關注一個CPA投放下來多少錢(越低越好假設A廣告平台單價為1元投放後廣告主統計一個有效下載是3元,B廣告平台單價為2元,投放下載統計有效下載是2元一個A,那麼廣告主肯定是更喜歡B平台),O2O的客戶則是考核一個上門/成交需要付出多少廣告費用,單價其實對於廣告主來說不是硬性指標,也不是說廣告平台越低就越好,投放後統計好數據,選擇最好的平台才是重要滴。cpm主要是指千次展示效果付費,cpc是指按照點擊效果付費,ecpm是指展示1000次,能夠給開發商帶來的收益,其實,業內還包括了cpa的付費模式,cpa主要是按照點擊效果付費,包括點擊下載、點擊頁面完成相應信息填寫等效果!
我一般是先回答,再放廣告的,但是這個問題我不懂,加上馬上周末了,相信直接上廣告,大家也會因為心情好而不吐槽我。
【羞澀推廣:產品經理開放社群,邀請您加入!線上定期討論貼;線下圓桌精英會持續開展!歡迎資深產品經理您參與或圍觀。微信搜:PMcom4U,或者搜索公眾號:PMcom】
推薦閱讀:
※作為 Twitter 用戶,為什麼我感覺不到它有廣告?Twitter 的廣告營收模式是怎樣的?
※虛假的電視廣告為什麼屢禁不止?
※為什麼 ATM 機上沒有可以交互的廣告和商品推薦系統呢?
※如何看待小米電視2S、小米電視3、小米藍牙音箱同獲2016德國紅點獎?
※為什麼綠箭口香糖最新廣告的女主角要選那麼丑的?
TAG:廣告 | 移動互聯網廣告 | Admob | GoogleAdSen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