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為何會由發達國家變為發展中國家?
有地理老師提到,國家一般都是由發展中國家發展成為發達國家,可是只有一個特例,就是阿根廷,它由發達國家發展為發展中國家,可是這位老師也說不清是怎麼回事。阿根廷的這種發展歷程是由什麼造成的?
這個問題很簡單沒太多陰謀論的成分,原因就是一個——自己作死。
一戰時期,國家產值人均收入可算髮達中吊車尾的水平,說說近幾十年吧。到二戰期間阿根廷從左右遊走到宣戰,除了靠牛肉賺了一筆以外,因為戰後歐洲和北美的工業還沒有迅速轉向和平生產,直接保護了阿根廷工業沒有受到外來競爭壓力,在1945—1949年間,阿根廷經濟年增長接近6%,工業產量上升25%,就業水平提高13%,在戰後復甦的各國里十分愜意。但也就到這裡了,原來看阿根廷史的時候,不禁讓人感慨,近代的阿根廷發展史簡直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作死史詩吶,下面讓我們看看這條作死長河中,阿根廷的那些各種花樣作死大法。
無產豪傑首聚義,罷工奇效立頭功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阿根廷都有過輝煌年代,在一戰前,阿根廷還是自由主義為主,工業擴張明顯,經濟不斷增長,移民數量龐大,國內就業水平也很高,那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全拉美人口最多的城市,國內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戰爆發後,阿根廷的大量貿易小夥伴捲入歐洲的戰場自顧不暇,購買阿根廷產品的行為接近停止,歐洲的工業區開始轉向戰時生產,停止製造阿根廷國內喜歡的產品,導致阿根廷的消費價格急速上漲,同時中產階級和工人在生活成本不斷提高的同時還面臨國內失業率不斷上升的壓力,在1919年爆發了為期一周的大規模罷工的暴力活動,也就是「悲慘周」,美國大使館的報告說這次活動1500人死亡,4000人受傷,大多是移民,這直接預示阿根廷的自由主義走到盡頭。
工業化遁走石油去,激進黨拳打大國企
一戰挫折之後,阿根廷開始嘗試經濟民族主義,1920年代阿根廷經濟開始恢復,加大出口力度,外資流入擴大,期間阿根廷的農業和工業均充滿活力,經濟增長甚至超過許多的工業國家,到20年代末期,物質方面也超過法國,阿根廷還是拉美第一個建立國有石油與外資競爭的國家,國內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然而市場又是國家完全控制的市場,所有外國公司都要受到阿根廷政府干涉,國企和外企員工的待遇差別極大,阿根廷的激進派看中這點鼓動工人罷工,1924和1927就有兩次油田罷工,當期總統繼而推行民族主義,想推動一個國內石油全面國有化的方案結果沒有成功,國內無法生產做夠的石油去供應國內市場,而又無法吧外國石油公司排開,激進黨也在抓住這點爭鬥,於是在這個本是國家進入工業化的優秀時機卻被拖延,然後,1929年大蕭條就來了。
大蕭條時期,阿根廷工業的生產和投資都嚴重下降,輸入資本和進口商品讀大幅減少,出口價格暴跌,國內大幅裁員,這下激進黨傻逼了,1930年軍政派發動政變成功奪權後情況才有好轉。
庇隆用計取總統,靠山反難使流亡
二戰前後,因為戰爭爆發,阿根廷往歐洲的農產品出口被切斷了,阿根廷政府的態度也一直含混,一度還有親納粹跡象,1943年阿根廷總統選舉的臨近使得局面更加複雜。美國用不讓阿根廷的小麥和肉類進入美國市場來施壓,面對出口急劇下滑的局面,阿根廷政府又發生了軍變,當時的勞工部部長庇隆成功上位,接著調解勞工衝突,提高工資和改善條件讓庇隆得到工人擁護同時弱化的戰時的通貨膨脹影響。接著庇隆就任副總統,到總統。然後就是上文提到的,阿根廷在1945—1949年間的經濟持續增長,國內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但是庇隆政府也有個問題,就是太依賴工人勢力了,於是工人抓住這點,在1946到1948年間的罷工次數創了紀錄,阿根廷將鐵路國有化之後需要裁員,兩年間鐵路工人也發動了上百次的罷工,庇隆只得讓步,提高工資放棄裁員。因為這樣也獲得連任的支持率,為了滿足和平衡中產和工人階級,庇隆政府實行赤字開支,管理落後使得各國有行業的開支都在加大,於是會計人員只得把不斷增長的赤字轉到下一年。
不斷增加的成本和旱災造成的農業出口量銳減,外匯收入大幅下降破壞了平衡,經濟開始衰退,幾年時間通貨膨脹就從4%到40%,庇隆政府只得用凍結工人工資來製造通貨緊縮,在隨後的罷工中不再做出對工人有禮的調解,到1954年,大學生和教會成為反庇隆政權的核心,全國開始罷課,阿根廷再度陷入動亂,1955年軍官嘩變,庇隆辭職逃亡烏拉圭。
格瓦拉歸國約秘事,正義黨不料查水表
新政府上台後,愛德華多成為阿根廷總統,開始就工業化和勞工團體達成和解,但一些普通工人仍然用罷工來尋求在經濟衰退的損失的工資,持續的工人騷動又把軍方強硬派惹惱了,又是一場嘩變,阿蘭布魯將軍成為總統,呵呵。不過軍方不打算無限期控制政府,後來1958年的選舉中,弗蘭迪西就任總統。隨後三年中,弗蘭迪西成功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帶回了「進步聯盟」計劃的經濟援助,工人恢復生產,經濟恢復增長,國內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1961年,一個叫做切·格瓦拉的革命者回到阿根廷,這廝可是庇隆的腦殘粉,回國後就是和弗蘭迪西會面,軍方開始警惕。同年的選舉中,弗蘭迪西允許正義黨(庇隆派系)參加選舉,果然正義黨獲得勝利,軍方宣布選舉作廢,又嘩變,把弗蘭迪西逮捕了。
大學生中二怒鏖兵,他們還是個孩子呀
接下來軍方掌權,採取反勞工的政策,壓低工資,必要的話採取武力來強迫工人提高生產力,下令貨幣貶值,為了降低成本對國企裁員,為了保障生存宣布罷工為非法……經濟學小白聽著都覺得不對路了吧。1965年,工人抗議,學生示威,軍隊立即展開3天血戰,造成60人死亡,1000人被捕。這次動亂又導致軍方下台,這次行為讓工人和學生堅定了反抗決心,並要求庇隆回國,並且阿根廷興起了一個新勢力——游擊隊。前進黯淡讓學生們變得激進,受過教育讓他們對傳統感到驕傲,也未未來的無能感到羞恥,這些學生和上文中提到的反庇隆的教會派開始慢慢成為游擊隊的中堅力量,他們認為只有庇隆能改變局面,諷刺的是,55年庇隆下台就是當時的他們促成的,他們堅信只有暴力才是掃除社會不公正的信念,繼而發動了後來的「長鉛筆之夜」等太多暴力活動,1969年發動114次武裝行動,1970年434吃,1971年654次。還有,他們都是切·格瓦拉的腦殘粉,呵呵。
庇隆遺命托老伴,軍方趁機平此路
阿根廷的游擊隊把國家攪得無法治理,軍方政府只得召開一次選舉,1973年,代表游擊隊的正義黨在選舉中大獲全勝,民眾希望軍方再也不能掌權,甚至軍官走在街上會被行人吐口水,正義黨上台後隨即釋放了將近400個政治犯,這些大多是恐怖分子的中堅,不久後,正義黨迎接庇隆回歸,接著庇隆在臨時選舉中再次勝出,重新當選總統,庇隆的夫人伊莎貝爾當選副總統,國內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結果第二年庇隆死於心臟衰竭,其夫人伊莎貝爾成為美洲第一個女總統。因為聲望遠不足以應付國內局面,阿根廷國內的資本出於避險考慮紛紛將財產轉移到國外,阿根廷的通貨膨脹再次上揚,所有支持庇隆派的工人再受損失,不斷出台的提高工資的法令也彌補不了,伊莎貝爾無奈只得求助自己的親信社會保障部部長,結果這部長是阿根廷恐怖組織AAA的資助者,AAA組織專門殘忍殺害游擊隊員和左翼政客。
知道這個消息後,游擊隊隨即展開恐怖反擊,庇隆去世後,僅在在1975年一年就發生723起游擊隊活動事件,在游擊隊和AAA組織相互打擊中,大量平民無辜喪生。1976年,民眾輿論再次支持軍方,甚至工人也支持軍方上台,都希望從內亂和惡性的通貨膨脹中得到喘息,那些在上文被民眾吐口水的軍官,現在被民眾認為是阿根廷唯一的救星。在通貨膨脹率達到600%時,軍方認為時機到了,迅速結束的伊莎貝爾的政權。
引外資回城保塔,運不濟慘被反殺
1976年,軍方重新掌權後制定了「國家重組進程」計劃,承諾抑制通貨膨脹,並且消除游擊隊問題。總的來說就是開放市場經濟,縮小公共開支,此舉鼓舞了國內外的投資者信心,同時阿根廷表示歡迎外資,一切發展得有條不絮,國內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這個時候,阿拉伯的石油禁運行動成功將國際油價抬高了4倍,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國隨即獲得巨額利潤,結果高昂的石油價格又把阿根廷給坑了。本來阿根廷國有石油公司無法保障國內需求的情況,現在阿根廷只能高價進口石油極大壓榨了政府支出,軍政府為了完成抑制通貨膨脹的承諾,只得向國際尋求貸款來實現低通脹率下的經濟增長。
破關兵政府心橫大舉債,AOE掃蕩百姓吞苦果
接著,為了經濟短時期繁榮起來,政府開始急功近利。比如布宜諾斯艾利斯市長向政府借款10億美刀來修建高度公路,在公路建設中推平了32個棚戶區,使得30萬人流離失所,結果公路沒修完錢給花完了,還想用2億美元建造公園,結果才建成一些遊樂設施之後,市政府就背上25億美刀的債務,但是由於軍政府宣布所有公開批評政府的行為屬於非法,於是新聞媒體無法提醒市民警惕,於是國內民眾依然在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阿根廷外債急速上升,1979年達到180億美刀,1982年達到400億,期間,充足的國際借款讓阿根廷保持了4年的虛假繁榮,趁著這個時間段,軍政府能實施第二個承諾——打擊游擊隊。
然而軍政府對各個地方的軍事機構沒有太多的約束力,因此打擊的結果取決于軍隊領袖的心情和水平。為了消滅2000個游擊隊員,軍隊殺害了19000多阿根廷人,並且監禁,拷打和強姦了成千上萬人,到後期軍隊徹底成為強盜和流氓,發現抓錯了就讓其成為「失蹤人口」,看見中產就一抓捕游擊隊的名義抄家,看見漂亮妹紙就強姦,期間逃亡的阿根廷人近200萬。
軍政府跨海擊馬島,英格蘭笑納經驗值
到1980年,經濟又嚴重收縮,通脹率又急速上升,這個低潮時期加爾鐵里接任軍政府總統,加爾鐵里決定抓住一個危險的時機來回復阿根廷軍隊的名譽,於是押寶在馬島戰爭上。馬島戰爭說白了就是英國和阿根廷版的釣魚島之爭,加爾鐵里命令海軍攻佔馬島,因為強風吹襲,島上的少量英軍很快屈服,消息傳遍國內後,成千上萬的阿根廷人向軍政府歡呼,國內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加爾鐵里也打電話給他認為的好朋友里根總統,希望里根能堅持門羅主義,里根和小夥伴聽到這個消息直接驚呆了。門羅主義簡單來說就是19世紀的一個不成文準則,是指聲稱任何歐洲國家向美洲國家開戰,都將被視為對美國開戰。加爾鐵里希望美國能夠幫忙和阿根廷一起狠狠踢英國的屁股。里根掛掉電話,立即給撒切爾夫人提供衛星資料支持英國收回馬島。
一個多月後,英軍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抵抗奪回了馬島,愛國的阿根廷民眾徹底怒了,他們意識到軍方用公民消失來掩蓋其腐敗和侵犯人權的行為,恐嚇知識分子,組織正義黨掌權,浪費國際貸款等等等等行為,卻無法完成憲法賦予軍方保衛國家的使命。
新老貨幣一刀切,老子信了你的邪
1983年,軍政府下台之後再次選舉,阿方辛聯合激進黨,以拒絕寬恕軍方罪行,指控軍方的行動獲得了大量選票當選總統。這時期,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無法抑制,外債也無法償還,阿方辛嘗試正統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贊成的財政補救方法:精簡官僚機構,對國有企業私有化,引進國外的資金和技術,預算赤字依然相當於阿根廷GDP的15%,經濟部長辭職,阿方辛政府開始實行「南部計劃」。
「南部計劃」大體來說就是廢除之前沒有價值的阿根廷貨幣,創造一個新的貨幣單位,凍結所有公務人員工資和消費品價格,開發南部地區資源,加強稅收征管程序等一系列舉措。政府赤字短期內下降,通脹率從360%減到24%,到1986年,GDP上升了10%,國內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然而這是一種畸形的自欺欺人的政策,並不能長久維持,到1988年,國有公司每天損失上百萬美刀,私營工業也減少,政府赤字重新增加,由於擔心引起民眾政治上的反對,政客也不嚴格執行稅法,在1989年3000萬阿根廷人只有3萬人交納任一種所得稅,工人工資再次遭遇高通脹後繼續罷工,阿方辛政府承認了失敗。
卡瓦略匯率決勝,熱錢走金融崩盤
1989年通貨膨脹率突破1000%,工人每天罷工,暴徒洗劫全國各地的雜貨店,當年的選舉,梅內姆當選總統讓阿根廷得以冷靜下來,梅內姆改革異常快速,同樣的精簡官僚機構,對國有企業私有化,同時梅出售國有企業的收益來減少外債,降低關稅,取消阻礙國外投資的法案,最核心的還是通脹問題。經濟部長卡瓦略來了個兌換計劃,廢除阿方辛政府發行的貨幣,發行了和美元等價的新貨幣,效果顯著,3年內通脹率從3000%下降到不到20%,私有化的企業甩掉過剩的工人,僱主也不擔心政府偏向勞工,官方失業率上升到創歷史的20%,貧困率上升到40%,但是在職工人的工資避免通脹率的威脅。。1991年,阿根廷和巴西,巴拉圭,烏拉圭組成「南方共同市場」,之後「南方共同市場」國家間的貿易增長了5倍,國內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之後的事情嘛,經濟部長卡瓦略腦洞大開來個一比一兌換美元政策,同時把外匯管制完全放開。趕上全球經濟復甦的80年代,1991年政策發布後的幾年阿根廷那叫一個爽,國內土豪恨不得把邁阿密買下來,直接向89年前同樣爽翻的日本看齊了。97年全球金融危機,99年巴西金融危機,卡瓦略徹底玩脫,外資撤出,出口崩潰,欠IMF一屁股債,全民擠兌,畫面太美不細說。
總的來說,阿根廷走走停停的經濟模式,還是由於國內政治風向太過搖擺,每次只能增長兩三年,下一年就會出現緊縮。而且經濟下滑和政權更迭都同步發生,你很難衡量是由於經濟下滑造成了政府的垮台還是政府倒台導致經濟的失敗。
最後,讓我們一起聽著「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同時來欣賞一下好似心電圖般的阿根廷GDP走勢圖吧。
———————————————————分割線——————————————————
最後再抖個私活,阿根廷總統兼領袖庇隆公開談論了共產主義的危險。他說道:看吧,萬惡的資本主義居然敵視先進的共產主義,怎麼可能成為發達國家呀哼!「GCD是反政府運動的假想受益人,他們採用了更有技巧、更被人熟知的步驟,在工人中進行滲透。他們假裝支持政府的一些行動,但另一方面又試圖破壞社會工作。他們宣稱已經和民主聯盟斷絕關係,但卻像後者一樣,反對政府的社會正義和國家的經濟獨立。他們是戰後我們應該面對的真正敵人。」
實際上拉美問題是一個怪圈循環,全民普選-左派勝鳥-國有公營-安置五角-員工冗重-成本巨高-技效低劣-產品滯銷-財政赤字-增稅印鈔-搜刮通脹-平民上吊-右翼兵諫-擴大外貿-出口代工-匯率手腳-信貸危機-金融風暴-通貨緊縮-市場蕭條-失業震蕩-白左嘴炮-再度普選-還是左屌-循環往複-沒完沒了
詳見天涯論壇 沙梨熊http://m.tianya.cn/bbs/art.jsp?id=411463item=no05我認為,這是一個地理問題
首先看一下阿根廷的相對衰落數據:
阿根廷在1965年時,人均GDP是法國、英國的60%-70%,美國的40%
List of countries by past and projected GDP (nominal) per capita2015年時,人均GDP是法國、英國的30%,美國的25%50年時間,從二流發達經濟體回落到和世界平均水平差不多的程度,固然有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多種因素,但我認為地理因素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幾個事實:
1、阿根廷離世界三大經濟中心的航運距離均在1萬公里以上,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邁阿密航運距離1.1萬公里,到上海2萬公里,到倫敦1.2萬公里
2、阿根廷4000萬人口,南美人口4億
3、阿根廷缺少煤鐵,石油有一些,但也不夠多,年產石油三四千萬噸,約為中國的1/6
基於以上事實:
1、阿根廷難以像澳洲那樣出賣礦產資源致富:澳大利亞2014年礦產品出口1400億刀,是阿根廷全部出口額的2倍,且澳大利亞人口只有阿根廷的6成
2、由於離主要經濟體太遠(幾乎是離三大經濟體最遠的國家),且阿根廷以及南美本身人口不多,阿根廷難以成為全球化工業產業鏈的一環,包括整個南美都是如此,比如巴西就需要用高進口關稅來保護自己的工業品。
3、同樣由於離主要經濟體太遠,且自身人口不多,阿根廷也難以在全球的服務業分工上有所作為,自身難以產生全球服務業巨頭,也難以承接服務業轉移
4、全球化工業體系的逐漸建立,讓阿根廷自身的工業體系崩塌,淪為工業品凈進口國。 而由於礦產資源並不豐富,阿根廷也難以靠出口礦產致富。這就導致阿根廷越來越淪為一個農產品出口大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位置越來越低。
5、阿根廷在全球的位置有點類似於黑龍江之於中國。離三大經濟區遠。產油,但不夠靠油發財。煤鐵不多。糧食產業發達。隨著全球化或計劃經濟的解體,自身的工業被衝垮,逐漸淪為農產品為主。
同樣是新大陸,北美就要幸運得多
19世紀中葉以前,美國像西歐也是主要出口農產品。
但美國自帶了巨量的煤鐵油,在吸收了西歐的工業化成果後,很快就建立起了非常有比較優勢的重化工業體系,在19世紀下半業,20世紀初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工業國。
百年時間裡煤炭產量全球第一,鋼鐵產量全球第一,石油產量至今也是全球第一。北美在溫帶地區的橫向寬度巨大,這使得北美的溫帶地區能容納比南美溫帶地區多一個數量級的人口。北美的煤鐵油巨量,使得北美能成為全球最NB的工業中心之一,而南美的溫帶地區則缺少礦產資源。溫帶地區維度方向寬+煤鐵油巨量 vs 溫帶地區緯度方向窄+缺少礦產資源。 造就了南北美現狀的巨大差異。
1、北美在溫帶地區的人口比南美在溫帶地區的人口多5倍以上
2、北美有巨量煤鐵油,19世紀下半頁開始就成為了全球最NB的工業中心之一,也成為了全球經濟重要的一級 3、阿根廷缺少煤鐵,也缺乏人口,因此難以像北美那樣成為工業中心,也無法成為全球經濟重要的一級 4、中國、東亞有巨量人口,有巨量煤鐵,油差一點,是全球經濟重心之一,不僅是世界最大的工廠,也是世界最大的市場 5、過去二三十年,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東亞的製造業,對阿根廷、澳大利亞,包括東歐、南歐的製造業,就是摧枯拉朽的摧毀如果北美大陸很不幸的像阿根廷那樣缺少煤鐵,油也不多的話。
那一個可能的演化過程就是:
1、北美在19世紀下半業到20世紀上半業,像阿根廷一樣,人均出口農產品很多,人們很富裕
2、北美19世紀下半業到現在,工業能力較弱,自己能生產一些工業品,但仍然需要大量進口歐洲的工業品 3、因為缺乏工業,北美的人口增速會遠低於現狀,美國+加拿大的人口總量到現在可能也就1.5億——參考阿根廷的人口密度 4、因為缺少工業,人口也不多,北美難以積累巨量的財富,也難以成為學術、科學、服務業的中心,因此也難以孕育高端人才 5、北美在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歐洲得到統一,北美成為統一歐洲的附庸 6、由於北美人口不多,靠農業也能過上世界平均水平的生活(類似如今的阿根廷),因此20世紀下半業的工業全球化產業鏈也難以移動到北美(高端沒人才,低端不願意做),北美殘餘的一些工業被東亞工業擊垮至於南北美的區別,一個更好的比較對象是南北戰爭前的美國北部和南部:
1860年時:美國南北面積類似,北部2000多萬人,南部900多萬人(其中400萬是黑奴),北部大量工業,南部工業很少——因為南部缺煤鐵,下面是美國礦產地圖:
1860年,南方的製造業和礦業不到北方的1/10,到1880年,只有北方的1/20
而且美國南方的煤鐵業業也主要分布在南北交界的有煤鐵礦的地方,如里士滿。(見前面的美國礦產地圖)
如果美國北方的資源稟賦和南方一樣,製造業、礦業和南方規模一樣,那1860年,美國的製造業和礦業就要減少80%,1880年減少90%
如果美國北部也缺煤鐵,那很可能美國北部也是種植園為主,人口也要腰斬。
如果美國的東西寬度縮小4倍,如阿根廷那樣,那美國的人口就更少。
19世紀,缺少工業,人口腰斬的美國,在20世紀會是啥發展路徑?——可能並不比巴西阿根廷好多少
如果按照美國南部的發展模式,一直搞種植園而不是工業化,那可能就難以吸引大量的歐洲移民,
如果北方缺少煤鐵,也是種植園,那1860年的美國就是1800萬人口,其中800萬黑人。
如果美國的面積和阿根廷類似,只有東部一溜,缺少中部和西部。 那發展到20世紀初期,美國可能就是4000萬人,黑人白人基本一半一半。
缺少大工業,沒有大工業帶來的財富積累,也難以吸引歐洲的高端人才,而且黑人比例接近一半,總人口腰斬。
這樣一個美國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會是啥樣的演化?
其實都不用進入二十世紀,在19世紀中葉,缺少工業,人口腰斬的美國,可能美墨戰爭都打不贏。北美大陸上可能就會是:基本都是白人的英國、白人黑人一半一半的美國、混血墨西哥,長期三足鼎立
進入到二十世紀後,美國在世界大戰中就不可能有啥作為,歐洲就很可能走向統一
這樣一個美國也難以吸引歐洲的高端人才,難以成為科學文化中心。
到時候美國可能就是一個大號的南非,黑人的比例越來越大,逐漸把白人趕回歐洲
對比澳洲和阿根廷:
澳洲和阿根廷,在二戰前,在他們都是農業出口為主的年代,阿根廷的人均GDP是澳大利亞的6-7成,阿根廷人口是澳大利亞的兩倍。
二戰後澳大利亞的礦產業發展迅速,70年代就成為了全球第二大鐵礦生產國,也是全球重要的煤炭生產國。 75年的時候,阿根廷的人均GDP只有澳大利亞的1/3了 90年代末,大宗商品慘淡的時候,阿根廷的人均GDP達到澳大利亞的1/2 21世紀中國對煤鐵的需求激增,澳大利亞的煤鐵產量和出口劇增。到2014年,澳大利亞人均GDP已經是阿根廷的4倍(前兩年煤鐵最紅火的時候達到5倍多,澳洲人均GDP六萬多刀)南美國家和東北:
南美國家一直面臨著自由化和進口替代兩條路的選擇。如前面所說,自由化南美必慘。閉關鎖國進口替代也走不長。
這就類似東北的處境,一旦搞自由化市場經濟,東北必然就是產業,資金人口的流失
出於地球文明末端的南美,人口少,地理上互相直之間交流不便,難以建立起自己獨立自主的工業和服務業體系,也難以承接全球的工業,服務業產業鏈。
必然的結果就是人才資本產業的流失,以及對此不滿的人群一次又一次徒勞的政變,抵抗,失敗。
如果東北是獨立的國家,估計也會在兩條路之間搖擺,一派要求自由開放,然後導致資本人才流失,被京滬深吸血,導致財政崩潰。然後反對派上台,禁止資本自由兌換,樹立高貿易壁壘,提高社會福利。最後發現還是沒卵用。然後自由派又上台,如此循環。大約100年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阿根廷著實過了幾十年的好日子,經濟一片繁榮,1913年阿根廷人均年收入超過了法國和德國,是一戰前的法德哦!對於一個想移民的歐洲人來說,移民到南美還是北美,還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但是阿根廷衰敗了,原因有很多,貿易保護自食其果、錯失了工業化的機會,導致民粹盛行,進而政權更迭,反覆的政變、戒嚴。軍政府,民粹盛行,安撫民粹,經濟得不到發展,軍政府,安撫民粹,經濟差……惡性循環,陷入所謂的拉美陷阱。(阿根廷不同的軍政府就有四屆之多)曾經意氣風發的國度變得不值一提,被無數後起之秀遠遠甩在後面。可以說阿根廷失去了整整一百年!想更深入的了解,建議看我發的兩個視頻,羅胖的相對理性客觀,曉松的相對感性主觀。但都有道理,都值得一看。先來羅胖的,比較深入的分析阿根廷的沒落。阿根廷為什麼哭泣[羅輯思維]No.14視頻曉說也有阿根廷的專題,曉松老師的分析就相對感性,娛樂性更強一些。曉說第四十九期:阿根廷別哭泣3月13日視頻麻蛋,發現這麼多人收藏了,都不點個贊呀……從貧窮國家一直在發展,目標是成為發達國家的國家,才能叫「發展中國家」;
從發達國家一直衰退,逐漸地邁向貧窮,短期內也看不到任何迴光返照的可能性,這不叫「發展中國家」,這叫「墮落中國家」。
在阿根廷生活了將近10年,要我說,阿根廷從發達國家「進步」到發展中國家,不適宜的民主制度功不可沒,請看這張體現阿根廷鐵路運營狀況的圖片,左邊是剛剛「回歸民主」的80年代,右邊是則民主化20年後,我們可以看到,全國鐵路只剩下1/35還能運行,集中在首都周圍,什麼叫去工業化,這就是個例子。
在不怎麼民主的時代,阿根廷能製造噴氣機和大型艦艇,能發射衛星,能把汽車和其他工業品賣到世界各地,Peso和Dólar兌換價是1比1, 布市的地鐵是101年前建造的,101年前的中國,絕大部分人可能連地面上的火車都沒見過,而現在他們只有讓中國人給他們造火車。治安曾經好到夜不閉戶,如果你調戲婦女,偷搶滋事,戰士們會把你捉到派出所,「像牛肉一樣烤」,也就是綁在鐵床架子上,然後用電棒子或電線電,粗暴但有效。
後來民主了,自由了,牛鬼蛇神也就都蹦出來了,工商業方面,工會隨便封鎖工廠和超市之類的經營場所,不光自己的人罷工,也不讓別人開工,正好趕上中國大發展大搞出口貿易,此消彼長,今天阿根廷除了食品類基本沒剩下什麼自己的工業,市面上90%的產品中國進口。交通方面,鐵路缺少資金維護而多被廢棄,卡車司機壟斷了運輸,便隨意截斷公路示威,要挾資方提高工資提高待遇,以至於運輸費用飛漲,前些日子本地報紙調查,從鄰近省份的薩爾塔運一個集裝箱到布市,運輸成本竟然還要大大超過從阿根廷跨洋運往中國。
卡車工會壟斷道路交通:上圖,從鄰省Salta運輸一個集裝箱到布市的要價高達2314美元,而從布市跨洋運往上海只需1690美元。下圖,從鄰省Mendoza運輸一個集裝箱到布市要價2117美元,從布市越洲運到邁阿密只需1450美元。甚至警察教師等公職人員也跟著示威罷工,當警察罷工,全城的混混就騎上摩托,成群結隊的在無人管理的城裡遊盪,逐個撬開商店的大門,搶走裡面的所有東西,然後拍下照片公然放在facebook上炫耀。
暴民借警察工會罷工到處打砸搶,洗劫全城的商店和超市,並且在facebook上炫耀自己的「戰利品」:「太爽了看我們搶的」,拍攝於去年圖庫曼省警察罷工期間。
這不是在拍電影或Cosplay誰,是鄰里不得不組織自衛隊,攜帶武器及開水登上房頂守衛家園,用點燃的輪胎封鎖道路以阻攔歹徒,拍攝於去年警察罷工期間。
民選政府為了保證足夠的選票,無底線的迎合底層民意,大搞高福利制度,勞工法也是一天比一天嚴苛,高福利需要高稅收支持,但是高稅收和不合理的勞工法本身又逼走逼垮了大量的企業,企業少了,稅收也少了,失業者卻多了,形成了怪圈直到21世紀初經濟崩潰,這些年政府基本是靠出賣土地和資源給列強來維持,舉例來說,租借當地礦山和農田的中國企業在100年間拿走一切,只需要交3%的稅,而居住在棚戶區,帶著數個孩子的貧困婦女,買包玉米糊充饑卻要交22%的稅。
現在再也造不出噴氣機和軍艦,劣質廉價的中國和印度汽車充斥了市場,能用來出口換錢的只剩下牛肉、大米、孟山都的大豆這些農產品,逐漸變成徹頭徹尾的農業國家,所以軍政府時代的那個獨裁者魏地拉將軍,直到前年去世,仍然堅信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因為現實擺在這裡。
樓下有個@Noah聲稱「隨便找個什麼表示收入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對比,阿根廷都領先中國不止一個時代。」,那我就隨便找一個,請看阿根廷自己的工資調查網站,Elsalario.com.ar ,上面可以查詢當地每個行業的平均工資(單位$是阿根廷比索而不是美元),諸位會發現阿國絕大部分行業的月收入跟中國是基本相同的,有的行業略高,有的行業更低,但上下不到20%。另有當地「民族報」今年3月26日文章La mitad de los argentinos cobra un salario inferior a $ 5500 por mes,文章稱根據調查,一半的阿根廷人月收入不到5500比索(3800人民幣),這段跟答案本身沒什麼關係,只是小小打一下某些人的臉。
==================================================================
我的意思是說,一個社會是否適合於民主制度,很可能的確是取決於它的公民群體素質,因為民主政體下決定政策的是民眾意志,那麼民選政府為了保證票箱,必定會選擇最符合多數民眾意志的政策,而不是最符合實際需求的政策,而民眾的素質越低,他們的集體意志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便導致民選政府持續沿用錯誤的政策,直到社會崩潰。——跟一個無能又剛愎自用的獨裁者把國家帶入深淵沒有什麼兩樣。因此所謂的「蠢人的民主勝過賢人的獨裁」之類的理想化說法,在現實中是很難成立的,蠢人的民主和蠢人的獨裁只是自殺和他殺的區別,是註定不能與「賢人的獨裁」相比的。我不是個基督徒,但很讚賞耶穌的一句話,以盲人引導盲人,二者必皆墜於坑中。對於一個民眾素質仍然有待提高的社會而言,一個明智的獨裁政權很可能是有必要存在的,至少在這種情況下,引導者不是盲人。這個問題可以從南美經濟發掘。
上個世紀在很長一段時間,阿根廷周遭的國家都經歷了軍政府統治。所謂的軍政府統治。就是暴力血腥鎮壓。而在軍政府鎮壓期間,還有民選政府的上任,兩種政府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壓前一種政府的某些人物。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所謂的軍政府也不是完全的軍政府。智利經歷過完全軍政府。一人獨裁。而且,智利的獨裁者,理念先進,才能讓同樣是度過軍政府執政的智利,呈現出與阿根廷完全不同的繁榮。在上個世紀初,阿根廷富的讓人髮指,而智利窮得令人髮指。但是經歷過軍政府後,智利的軍政府由於是皮諾切特獨裁 ,所以相較於阿根廷的幾個軍頭子的內鬥,智利才會到現在甩出阿幾條街。
貌似跑題了。
接著兩種政府制度說,阿的軍政府也是為了符合民意爭取民心,做出了和偽民選政府一樣的舉動,就是建立獨立的阿根廷經濟,隔絕於世界,然後打壓資本,大量化私有為國有。打擊富人,給窮人遠超超出財政承擔極限的福利。然後通貨膨脹。工人下崗。
然後激起民怒,然後內戰,然後新政府出台,繼續折騰。說句難聽的。抗戰八年,文革十年你折騰個幾次,再強的國家也支持不住。
回答完畢。
去過阿根廷幾次,用我的親身感受說一下吧。
阿根廷,其實南美洲大部分國家都類似,他們經濟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依賴資源出口,一旦國際貿易價格波動,整個國家經濟狀況都會大受影響。
阿根廷自然資源很好,農牧業發達,潘帕斯草原上出產高品質的牛肉,阿根廷的經濟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農產品出口。當外國(主要是歐洲和美國)減少進口量、或者壓低進口價格時,阿根廷的經濟就遭受重創,再加上國內政治動蕩,於是經濟立刻下滑。
總體來說,阿根廷的經濟太依賴對外貿易。國外進口少了,或者故意壓低價格,就會直接傷到國家經濟的基礎。
另外,國民的個性也有影響,有人總結,「在阿根廷,最勤勞的是牛——牛努力吃草」 。 阿根廷人個性像「沒落的貴族」,雖然這種說法有點偏僻和半玩笑,但是確實會讓人有這種感覺。相對鄰國來說,巴西現在努力發展工業,汽車製造業已經有很大規模,而智利人在礦業方便很下功夫。
而阿根廷人呢,我們知道「智利葡萄酒」,其實阿根廷產的葡萄酒量又大,質量又好,但是他們出口和宣傳的都不多。再說烤肉,中國人都聽說過「巴西烤肉」,其實在南美,最著名的是「高橋烤肉」,高橋牧人最聚集的地區也是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但是人家阿根廷人把負責「喝紅酒、吃牛排、跳跳舞」,才不屑什麼對外推銷呢~~~~阿根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這個時代許多優秀女性不停灌輸於這個世界的一個道理,就是自己的幸福要自己給,一切將自己幸福寄託於別人身上的行為都不是可持續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阿根廷當時的大哥,曾經大航海時代的一哥西班牙在衰落之前,還是很重視阿根廷這個小弟的。當時的阿根廷包括巴拉圭,也是過了裡面不錯的日子。那時候巴西跟著水果牙走,而水果牙當時在美洲並不代表老牌歐洲資本主義的利益。所以當時可以說阿根廷是老牌歐洲資本主義在美洲最後的一塊根據地。也靠著一戰前的歐洲最後歌舞昇平了一把。在美國崛起之後,老牌歐羅巴們又忙著舔舐自己的傷口,阿根廷發現原本的大哥不行了,於是搖身一變跟著大美利堅走了。而大美利堅後來的門羅主義可以說是徹底地切斷了阿根廷和老牌歐洲的聯繫,徹徹底底地使阿根廷誠服於美帝。而美帝後來的胡蘿蔔加大棒可以說完全掌控著阿根廷的幸福。當阿根廷想要轉身離開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依賴美帝已經離不開她了。看吧,這是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一個人沒有能力給自己幸福,就只能被渣男牽著鼻子走。後來阿根廷的急劇下坡樓上分析地已經很透徹了。說句事後諸葛亮的話,阿根廷很多都是義大利等地中海歐洲國家的後代,而你看看現在的義大利,希臘,就可以明白阿根廷的高福利以及低產出的基因是從哪裡遺傳來的。
剛從清華IR大使談回來,這裡僅通過阿根廷駐華大使對一些典型問題的回答做簡要整理,如有以偏蓋全之處,還請多指教。
阿根廷雖與智利隔山相望,但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充滿疑惑的國家: 為什麼阿根廷自上世紀以來保持持續的經濟衰退和惡性通脹?為什麼自2014年以來阿根廷政府禁止阿國民直接從AliExpress上購買商品?以及從嚴苛的進口稅,到個人物品繁雜的清關手續?
已經在中國任期18個月的阿根廷駐華大使(之前曾任職阿根廷駐華盛頓使館) Diego Ramiro Guelar在會後對我的問題做出了深入簡出的解答:
- 和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至少還沒到那種亡國的地步)等國相似,阿根廷同樣在近幾十年來經歷著各個輪次的強烈政治危機。正如智利至今還未消除的皮諾切特極端右翼政府烙印,已執政一年並初步穩固了政權的中右翼馬克里政府面臨著如何消除阿根廷12年以來「基什內爾主義「的國家烙印。左翼政黨則由於內部分裂(最大反對黨聯盟"Frente para la Victoria"15年議會選舉結束後內訌)、政治醜聞(前總統克里斯蒂娜卸任後接受洗錢等反腐敗調查)等仍然處於低潮期。政黨紛爭,更迭頻繁導致相關經濟政策難以施行,這也是很多歐洲國家領導人羨慕當前中國執政者的一點。尤其在阿根廷一些南美國家,相比於歐美國家更強烈民眾主義傾向也間接導致政府財政連年赤字。16年阿根廷比索貶值及公共費用大幅上調加劇了當地通脹並進一步影響個人消費,經濟局勢很大程度上也惡化了社會治安。
- 和巴西相同,阿根廷屬於和智利、烏拉圭等開放市場對立的,實行高度貿易保護主義國家。但政府近年來還是在為相關貿易制約政策鬆綁做出了努力,諸如放寬對進口的限制,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取消所有特別關稅,並普遍調低關稅稅率。這裡從常年從事中阿貿易的公司案例中了解到,給國內貿易商的建議是適應當地支付條件(30%訂金/70%收單後餘款)、提升產品質量及附加值、準備充分周轉資金以及確定準確的談判代表。
最後大使的結語比較有趣: 或許你可以精確預測到十年後智利的一個增長水平,但是阿根廷的十年後可能會是一個驚喜。
Por @赤羽
原因在於資源稟賦,實際上澳大利亞也在作死,作死100年了,但澳大利亞的資源稟賦比阿根廷好些,所以玩這麼久。。。
詳細解釋以及來龍去脈請看以下視頻連接。。。。。。
曉說第四十九期:阿根廷別哭泣3月13日視頻穩定壓倒一切,一個社會如果不穩定,生產、貿易經常受到干擾就很難發展,民主也好、毒菜也罷,經濟要發展,首先必須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安全的穩定的環境。
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版圖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在二戰中的貢獻,以及戰後的美蘇站隊。在二戰里別人腸子都打出來了,你丫不出工出力想躲在後院悶聲發大財。作為一個戰敗國與戰勝國都很神煩的角色,大家好事肯定不願帶你,壞事第一個想到你.....
阿根廷的問題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美國因素不可小覷,如果只考慮工業結構的問題,你無法解釋為什麼同樣是依靠礦產出口,工業基礎同樣不行的澳大利亞和依靠旅遊業的紐西蘭照樣是發達國家。 美澳軍事同盟是美國太平洋框架的重要一環,美國靠澳大利亞制衡人口眾多的東亞,主要是看住印尼和中國,故而積極扶持。而在門羅時代就背視為美國後院的南美,是絕對不允許出現挑戰美國的政治經濟力量的,比阿根廷塊頭大的多的巴西,其資源人口結構毫不遜色於阿根廷,總量還要大的多,照樣被摁的死死的。巴西、阿根廷之間的矛盾,也被美國充分利用,南美各國雖然文化相近,卻是一盤散沙,被美國全面滲透、牢牢控制、予取予求、分而治之。 美國如果連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都收拾不住,是無法把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投放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的。而如果有一天巴西、墨西哥或者阿根廷成為哪怕是地區的強國,政治經濟自立了,美國的全球霸權框架也就支撐不住了
我總結一下就是搞軍政府獨裁的時候,獨裁者是傻逼,搞民選政府的時候,群眾是傻逼…這tm就很尷尬了。
修改一下自己的答案,我認為阿根廷更多的是「原形畢露」而不是「退步」。首先說我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的擁躉,阿根廷在一戰前到二戰結束這段時間其實並非多發達,而是趕上了科技進步,尤其是冷鏈運輸的崛起,能把阿根廷的牛肉和糧食大規模出口到歐洲,導致阿根廷財富大量增加,但這主要是農業等初級產業的功勞,而不是二三產業的興旺。
阿根廷政府的行政效率一直是落後的,貪污腐敗盛行,好像這一點並沒有被人提及。可能大家都沒想到吧,直接繼承自西班牙拉普拉塔總督府的阿根廷政府,並沒有建立起北美澳洲加拿大或者法國的那種三權分立制度,而是一直保持著殖民地風格的寡頭政治,大農場主的崛起和大量德意移民的湧入並沒有幫助。而寡頭政治下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效率都是很低的,也沒有長遠的教育科技科研規劃,更不會扶持民族產業。
同時阿根廷的經濟政策也有問題。對外信奉保護主義,對內有各種各樣的壟斷和專營,這和上面一點寡頭政治,低效的殖民地風格政府又分不開。雖然建築風格類似,但是拉美地區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美國那種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由市場經濟背後其實是法治,要建立法治對阿根廷人來說難了點。保護主義和專營壟斷摧毀了阿根廷工業的競爭力,讓整個國家遊離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缺少普及高效的基礎教育和科研支出,阿根廷一直是一個初幾產品製造商。在二戰後拉美國家普遍發展農業出口的大背景下,阿根廷的競爭力不斷縮減。
最後是軍政府的統治。寡頭政治很容易導致軍政府。軍政府更容易實行不合時宜的經濟政策,像皮諾切特這樣的軍人全世界也沒幾個。阿根廷我沒有去過。倒是剛剛去了趟智利講學。據說智利是南美洲最發達的國家了,應該比阿根廷好吧。我去的是智利最大的城市,聖地亞哥。給我的感覺是,一般一般,我敢說隨便中國一個一二線城市看起來都比聖地亞哥好。當然也不是說聖地亞哥就不好,只是說,和中國很多城市比,它也就是那樣了。去到那裡我專門問當地人,這裡安全不,有持槍搶劫嗎?回答是智利對槍支管理還是很嚴格的,可以私人持槍,但手續很嚴格,所以持槍搶劫很少,但是阿根廷那些地方就多了去了。雖然這麼說,我還是心裡發毛。因為我看到了下面這個? 我看到了很多警車,雖然不是全部,窗戶要用鐵絲網牢牢封住。嘿嘿,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說明什麼。當然我是安全回國了,但是當地究竟怎麼樣,可以根據那警車的樣子猜測下。這個答案算是一個側面的回答補充吧,呵呵。
關於阿根廷自身作死,上面幾個高票答案已經說了很多。我補充幾個外部環境的:1914年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對阿根廷的打擊也很大。在運河開通前,美國東西海岸以及歐洲與美國西海岸的航運貿易都要經過阿根廷、智利控制的麥哲倫海峽,帶來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而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港口城市。巴拿馬運河開通後阿根廷從美洲航線的中心點一下子變成了「世界的盡頭」雖然不知道是否有直接聯繫,但是阿根廷1914年以後似乎真的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我在布宜洛斯艾利斯大學讀書的時候,老師曾經有一次說道阿根廷PESO固定匯率的問題的時候,抱怨,為什麼阿根廷貨幣和美元的比率是1:1,因為是法律規定的。由此引來的經濟後果嚴重而且深遠。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緬甸的戰略地位?中國是否有想法/能力吞併緬甸以獲得印度洋出海口和完成對印度的戰略包圍?
※卡扎菲政權倒台後的利比亞現狀如何及其成因是什麼?
※普京干預美國大選是否弄巧成拙?
※英國脫歐對於國際格局有何影響?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幫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