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需要很多配樂?
像我喜歡《武俠》,但裡面的配樂真的不敢恭維,國內的大多數配樂都很做作,而且做作得不漂亮。(子彈屬於做作但又很棒的)
電影從最初就是聲畫結合的表現形式。
除了最早的最早,是《火車進站》《嬰兒早餐》的盧米埃爾的早期,電影是純粹無聲的,但很快之後無聲電影在放映的時候,現場都是有樂手伴奏同步配合畫面的。
可能,很早觀眾就發現,單純看畫面和字幕,太無聊了,在26年《爵士歌王》出現之前,大家就人肉為影片增加了音樂。從1927年開始迄今,聲音已經徹底成為電影這種表現形式的最基本組成部分。
而音樂只是電影聲音的一部分,其它還有對白、效果、擬音等。所以,不是電影為啥非要搞那麼多配樂,而是電影一直就自然地有音樂配合。
比如國產經典早期默片《神女》,現在看的碟不同地版本,配的是不同的音樂。
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買的一張碟的版本,是畫面在國外全部修復後,波蘭的鋼琴師配畫面重新寫的音樂,相當震撼,跟我本科時候看的印象就完全不同了。換個角度,電影本質是「造夢」啦,回憶一下,我們做夢的時候,腦海里有聲音或者音樂出現嘛?
我感覺,應該是有的,而且應該很豐富。電影有配樂,心理學上,是為了貼近造夢感,也可以這麼解釋。當然,很多時候,音樂是參與敘事的,甚至是影片完成敘事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單就音樂對影片整體氛圍烘托角度,沒有音樂的版本和有音樂的版本,觀看效果可能會至少打折扣20%,甚至更多。當然,也有很多電影是徹底沒有配樂的。
比如呂樂導演的《美人草》,劉燁、舒淇主演知青的那個。全片沒有任何的音樂,我當時看就覺得奇怪,不過這也為全片營造了一種獨特的青澀味道。
但後來,我遇到製片人問他,這是為啥,答案很汗:製片人說當時實在是沒錢了,就沒找作曲給寫配樂。至於《武俠》的配樂,如果你是音樂行業的,你的不認可,應該有自己很明確的理由。如果跟我一樣,只是普通觀眾,那不同感受很正常,我就覺得《武俠》的音樂很不錯,至少跟電影的顛覆氣質整體比較契合。陳光榮和金培達這作曲陣容,也是現在中國電影作曲最強陣容了吧,至少沒讓我失望,竇唯的片尾曲也恰到好處。至於片子整體,是另外一個問題。從網上找來的:
讀書筆記之《認識電影》:音樂以下是對題目的回答:
電影音樂的理論是五花八門的。我比較傾向於美國電影理論家波布克在《電影的元素》中對於電影音樂功能的劃分。他歸納出了最常用的七種:1)為片頭字幕伴奏;2)加強戲劇性效果;3)造成一種地點感;4)製造或烘托速度的運動;5)表明人物的身份;6)預告後事;7)確定、維持和改變情調。在此之後,他又添加了三種,分別是:對音樂主題的運用;音樂與運動;對音樂的間接使用。
1)為片頭字幕伴奏:影片的片頭音樂可以變化萬千,不一定非要與影片的主題保持一致。最經典的配樂當選《007》系列。
2)加強戲劇性效果:這裡最常用的就是用音樂來解說補足一個場面。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在屋頂遊走的那一段配上馬斯卡尼《鄉間騎士》的音樂,體現了一個完全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的少年,沉迷在自己紛亂心緒里的;還有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中久石讓的經典配樂《summer》,一個遊手好閒的大人和一個尋找母親的小孩,在一個夏天的經歷。電影中,音樂烘托劇情,劇情演繹音樂,兩者相輔相成。
3)造成一種地點感:這類似一種地方性質的音樂標籤。比如出現信天游之類的感覺,那麼故事便會發生在陝北一帶。而在好萊塢的西部片中,也有類似的音樂主題,它們通常用管弦樂來表達一種空曠。
4)製造或烘托速度的運動:這是一種反客為主的做法。通常是譜好音樂,然後按照音樂的節奏安排場面的運動。
5)表明人物的身份:這是用音樂來表明人物身份的方式,有點臉譜化的風格。比如在有聲電影早期,影片中如果有歹徒上場,通常用陰沉的低八度泛音裝飾的短調音樂;女主人公上場,用遠處傳來的飄忽不定的小提琴音等等。
6)預告後事:就是對後面將要發生的事情作「巧妙的」預告。比如假定男主角在影片前段遇到倒霉的事就會響起同一段音樂,那麼當影片後段再一次響起這段音樂時,觀眾就知道男主角又要倒霉了。
7)確定、維持和改變情調:這是音樂最常用也最傳統的手法。比如用一首浪漫的曲子來表示愛情場面,突然切換到略感悲傷的歌,雖然畫面沒有變化,但場面的情調卻改變了。
對於另外的三種,是一些創造性的用法。
對音樂主題的運用:就是先確定一個音樂主題,然後再整部影片里反覆使用。還是以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為例,久石讓在這部電影中的配樂有幾個主軸:一個是《summer》、《going out》、《mad summer》和《river side》這四個曲子都是一個主旋律,只是版本不同;另一個是《the rain》和《mother》是另一組相同的旋律,差別在於前者是小提琴演奏,後者是大提琴演奏;片尾曲《summer road》則是一個總結,由《kindness》和《summer》兩首配樂的旋律。
音樂與運動:相比上面提到的「製造或烘托速度的運動」,這裡側重於一首完整的主題曲對整部影片的影響。這更像一部加長版的MV。
對音樂的間接使用:《畢業生》中的三首歌《無聲的聲音》、《斯卡斯布羅市集》和《她將在四月間來到》是提前錄好的,並不是為電影特製的。電影開頭本傑明走出洛杉磯的機場進入街道的特寫,以及本傑明與女友逃離教堂後的幾場戲都用到《無聲的聲音》這首歌。在這裡,音樂與影片是相對對立的,歌曲的主要作用便是擴展場面的含義和情緒內容。
其實這幾種效果歸納起來就是四種效果:1)對影片的思想內容有表達作用;2)對影片人物心理有抒發作用;3)對影片環境氣氛有渲染作用;4)對影片的戲劇性有加強作用。音樂是電影中不可缺少的動力源泉。—— Bernard Herrmann
沒有配樂就是寫實了。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形式,歸根到底是要傳遞一種情緒,其間各種技術手段都是為了這個目的。那麼作為最能傳遞情緒的音樂當然也是很重要的。好的電影音樂,能給電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最起碼也是契合的,至於國產片,基本不看
偉大的卓別林認為電影不該有聲音這種介質攙和,他預言聲音最終會毀了電影,可事實上我們都看到了,有聲電影不但沒有使這門藝術沒落,反而讓電影的表現方式更豐富多彩。
那麼為什麼電影中會出現配樂呢?德國一位作家做的這個實驗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這位作家把一系列透明的玻璃杯中盛滿各種不同的顏色液體並排列起來,每一個被子的後面加一塊銅片將顏色遮蓋起來,銅片底步用一根金屬絲同鋼琴的琴鍵相連,當鋼琴彈奏時金屬絲不時把銅片抬起又落下。作家又在鋼琴上置放一展明亮的蠟燭。他說,當鋼琴彈奏一首動人的樂曲時,「彩色呈現時的美簡直無法形容,勝過任何高貴的寶石。各種五光十色的色彩和弦給眼睛帶來的快感也是無法形容的。」這樣的結果似乎暗示了聲音和色彩之間的某種神秘聯繫。對於這種聯繫的探索是電影導演們永不衰減的話題。毫無疑問的是優秀的配樂會讓我們更加專註到一部電影中。
(資料來源:《電影講稿》 徐葆耕 著)人的感官有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觸覺等,如果要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必須所有的感官都有著身臨其境的效果。但是目前技術原因,只能做到視覺和聽覺,其他感官需要大腦想像力的配合完成。所有聽覺和視覺一樣,是一種很自然的延伸。早期由於技術原因,有些是屬於默片。從感官上來說這種電影顯然沒有現在的那麼讓人震撼。當然也不一定就說這樣不好,人的大腦是很強大的,而且每個人會產生不同的想法,通過大腦去構想其他不能被完成的感官(如聽覺、嗅覺、味覺等),會對影片有著自己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每個人的理解可能都不近相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將來科技發展到電影能模擬人所有的感覺,讓你身臨其境,這種電影恐怕帶來的大多是震撼,如果情節不夠突出的話,就很難讓人有很多的思想活動了。
這麼說吧,我一個人偷摸去看了小時代,哭了。絕!壁!是!聽!吳!青!峰!的!歌!聽!哭!的!
劇情發展的需要吧,能推動情節發展,渲染氣氛。
因為電影配樂對氣氛的烘托有時是決定性的啊~
貼個視頻,乃們參考下:配樂的作用—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比較方便回答的一個問題:
---------------------------------------------------------------如果你看貞子的時候,把聲音關了看,和不關看的區別對比下你就知道了。一句話就是:為了烘托氣氛。
---------------------------------------------------------------所謂浪漫,說的就是背景音樂。
電影就是聲音和畫面的組合啊,沒有好的配樂,怎麼成為一部好電影?而且你要用好的耳機或者音響,可以參照黑天鵝的配樂,很細緻,很震撼!
渲染氣氛啊,有時候光憑配樂就能讓人記住一部電影。比如加勒比啊,我一聽配樂就激動~~
配樂就是電影的一個部分,現在來講,沒有配樂就感覺電影不太完整-。- 以上。導演的風格決定是否需要很多配樂 還有配樂的質量如何 配樂無非是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 但差的配樂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 類似《老無所依》 整部影片沒有任何配樂的電影 但氣氛渲染的很到位 所以 配樂不是絕對必需的 但是作用很大
我覺得這只是個習慣傳承而已。我猜想大致跟以前唱戲,歌劇都有音樂有關吧。沒有音樂,同樣可以有好電影。就好像沒有味精,你同樣可以燒出好吃的。只是習慣而已。變成了不可缺少的渲染氣氛的手段。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電影不僅有畫面 音樂,還有氣味呢?
人有五官,耳 眉 眼 鼻 口,其中眼為觀 耳為聽 鼻為聞,都是用來輸入信息,自然三者結合帶來的刺激感最強烈了~ 其實你的問題你自己都回答過了。因為配樂不好,所以你覺得電影不好看。因為配樂本身就是電影的一部分,而且與電影情節、拍攝技巧同樣重要。聲音是電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部好的電影它的配樂也是非常的棒的。當合適的配樂出現在合適的電影場景中時,很容易把人帶入到場景中 融入其中 讓人們真好的享受電影 真好的表達出導演想表到的意義
只有這樣才能渲染氣氛,很多時候,單單就是演員的表演和場景還有燈光,無法使得觀眾的感官等到全方位的調動。想像看鬼片的時候把聲音調成靜音,就會發現鬼片里有很多搞笑的地方了
沒有配樂就沒有所謂的殺氣 沒有配樂就沒有所謂的陰森
感覺大部分電影電視如果把音樂去掉會沒法看,或者說觀眾會完全完全進不去情節。
很簡單。一個鬼片,如果給你放小叮噹,你就不覺得害怕了。這是渲染氣氛用的。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菅野洋子被指抄襲一事?
※你最喜歡請回答1988的哪段bgm?
※有沒有哪些遊戲配樂讓你突然淚目?
※哪些音樂聽起來讓你感覺大氣、震撼?
※歡快的背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