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不贊成苦行,為何贊成持戒?

我覺得對於凡夫來說,持戒就是最大的苦行了,封閉掉一切享樂的通道。

持戒與苦行有何不同呢?


迷信。

先糾正:

一、封閉掉一切享樂的通道,完全跟佛法無關。

二、持戒才是最大的享樂。

《苦行與戒禁取》

由不明法理的人去預設標籤某行為本身為對錯,即佛法所指的「戒禁取」。 「戒禁取」,梵音羅馬拼音(sila-vrata-parmarsa),指因為誤解某種領域,導致產生不正確觀點,一廂情願曲解了某種戒律而盲目執取堅持,這是一種「邪見」。

苦行,就是令自己受苦的行為,這是古印度直至現代,由「戒禁取」所演變出來的一套迷信言行,誤解認為自虐身心,受到苦楚就是解決之道。

例如看見A君喜歡吃雪糕, 討厭吃榴槤,最後A君飛黃騰達,人人卻走去模仿這個人吃雪糕、不吃榴槤,而忽略了A君本身在事業努力、營商智慧、福報、善心等等。

老實說,就算連現代2017,大眾仍不難發現變很多佛教信徒仍然觸犯了「戒禁取」而不自知。

看看以下對「持戒」的基本解釋,就知箇中原因......

《持戒》

根據「達摩祖師」之《破相論》中,開示「持齋」真實含義是: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 「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 「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 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勤覺察、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佛法所指「六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種感知功能。

外禁六情,是指「正常運用六根功用,而禁止被束縛沉醉滯留」,並非「禁止、否定」其六情功能,身心健康而不是植物人,一定有身心反應。

簡言之:

「持」指維護、保持。

「戒」指降心、破執。

持戒內涵,就是降伏執著心,並將此狀態維持及保護。

如果仍不明上述解釋,筆者用最現代接地氣的方法再最後解釋.....

持,是保持。

戒,是調整、駕馭。

全句意思是:保持調整、駕馭。

問:調整什麼?

答:一切會使人沉醉滯留的領域,都要保持調整、駕馭,不受其束縛。

問:什麼才叫沉醉滯留?

答:構成煩惱或構成身心傷害的思想言行,就叫沉醉滯留。

換句話說,沉醉滯留並無好與壞之分,只要該領域或觀念,使人產生煩惱或身心傷害,已經屬於沉醉滯留,佛法稱這個情況叫「著相pratistha laksana」,亦即是執著,只要有執著的領域或觀點,就必須為「自心起戒」。

  • 一切會使人感受到「痛苦、鬱結、沉醉」的觀念,都屬於要持戒的領域。換言之,滯留快樂要戒,滯留痛苦要戒,滯留苦樂要戒,有滯留之處就要戒,每人需要戒之領域都盡所不同,持戒從來都不是設計出來禁止「做什麼、不做什麼」,戒條只是一個導引,有滯留情緒的感覺就要戒。

  • 滯留,是指面對際遇體驗後而產生「痛苦、鬱結、念念不忘」的感覺。

  • 例如吃了一頓飯,當然可以覺得物非所值、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千萬不能滯留於這次體驗之中而產生糾結或依依不捨,否則就要戒。

  • 人要調整的並非「快樂、不快樂、喜歡、不喜歡」及「領域」本身,而是針對體驗後的心要放下。

  • 人可以盡情快樂,甚至可以盡情痛哭,但體驗後就要放下,持戒是為針對人心,並非教人做一個植物人,更並非麻木不仁的冷血動物。

故此,戒律是遍及人生一切處,從來都沒有局限什麼領域,更並非「否定、排斥」該領域。佛法教人「設戒防守」,目的要認識到「執著滯留」所帶來的後果就是下墮於生死流輪。

例如「五戒」只是五個針對「心執」而要留意調整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條船,五戒就是說船身五個較易破穿漏水的位置,並非叫人無事惹事,明明自己本身不會吸食亂性毒品,卻無情白事告訴自己「永不飲酒一滴」,這無疑是在船身刻意鑿穿洞,再去修補。

戒的意義在「止貪」,猶如《大悲咒》中其中一句「raga-visa vinsana將貪心之毒除去」,如果是否為自已構成傷害身心也不知,這叫「moha-visa愚痴之毒」

例如知道過量飲酒必出事端,會為身心構成傷害及日常困擾,卻明知故犯,已屬「貪」。

慾海無涯,試問世上那一領域慾望過分了而不會起煩惱?如何駕馭這份慾望的烈馬?無人可以告訴。

人是萬物之靈,貴乎有自知之明,明知故犯,這叫自虐,誰能醫治?

戒的指向性不是外界領域本身,而是心。要調整的並非領域本身,更並非「否定、排斥」該領域本身,而針對是「貪心、嗔心、痴心」,這個調整的過程叫「住心、降心」,這個就是戒律的真實內涵,叫「屍羅波羅蜜多sila paramita 」。

故此,戒的困難在於不明白三毒之禍害,亦即是愚昧,而並非某個領域本身,正等於一個不承認抽煙會導致肺癌的人,是永遠沒法調整減少戒煙的。

題外話,如果就過度性慾來說,一刀切並非可行方法,強行禁止,只會讓洪水累積爆發,所以只能按程序逐漸將頻率減低,調整方法人人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過分空閑,自然胡思亂想,人生並不是只有下半身愉悅,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需要我們做,因為我們不是動物。

每人都有不同的領域需要調整,而且該領域人人不同,筆者最大貪心就是食雪糕,所以很多讀者都會見我經常文章中提及雪糕,故此,我必須為自心起雪糕戒。

筆者本身氣管、鼻比較敏感,吃太多凍東西,已經為身體構成傷害,容易產生鼻水及咳嗽。

由此可見,每人需要調整的領域都不同,每個人需要所持的戒也各有不同,必須針對每人不同執著,而進行調整。

戒律意義,並非某領域本身,而是針對貪、嗔、痴。

有很多讀者以為我說笑,其實我食雪糕的份量多到一般人不信,我可以一天內吃一大盒,連續一星期這樣,這種心癮,已經過火,叫貪,所以必須起戒。

舉一反三,戒律又何止五戒?需要調整的領域,必定是在五戒之內嗎?筆者從不飲酒,因為根本氣管有問題,難道天生不飲酒,就代表算持不飲酒戒嗎?

牛吃草,代表牠不殺生戒嗎?如果牛真的慈悲與智慧,就不會淪落到做牛的下場。

佛陀設定戒律表面上彷似只針對領域來禁止,如果靜心領悟,就知道根本並非「禁止、否定、排斥」該領域,而是提醒該於領域中,須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並非做與不做該領域來界定為「持戒、破戒」。

換句話說,重點是那個心處於是否滯留。

再舉一例,一個持械行劫銀行的劫匪,正在亂槍掃射,難道警察不應該用武力,甚至開槍制止嗎?

最後劫匪如果因此而被殺死,警察就會因此被界定為殺生之罪嗎?

普遍民間信徒,根本並未理解戒律背後意義,卻自我一廂情願幻想出一套基準來捆綁自身,這叫迷信、愚昧,完全跟佛法上的戒律扯不上半絲關係。

P.S 如果仍然不明,請有緣的讀者看看以下連結,筆者會長篇大論去作出最露骨、最赤裸裸的解釋,加油!

《放下性愛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Handsome:人要調整的並不是五欲本身,而是「調整被欲控制」的狀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180461/answer/143305025


持戒和苦行完全不一樣。

苦行的思路是,如果過去造下的業有善業有惡業,那麼乾脆把惡業都透支了,這樣以後只剩下善業,並且從此不造惡業,這樣就實現了解脫。

(以上說法我正在尋找出處,待確認)

喬達摩因此實踐了六年的苦行,其極端程度超越了絕大多數的苦行同修。不過後來他最終發現這六年苦行本身是過去世的一場大惡業的化現,而過去世的惡業是不可能被透支的。於是有了正見的喬達摩放棄了苦行,朝著更偉大的認知又近了一步。最終在某一天走完了解脫之路,被稱為佛陀。

佛陀把他的方法系統化,把終極目標解脫拆分成三個子目標:戒圓滿、慧圓滿和定圓滿;把成就解脫的方法細分成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語、正業和正命是通向戒行圓滿的道路,可以看出正語、正業和正命明顯與苦行是兩個概念。

你認為在恰當的時候溫和如實的表達自己的感想是封閉你享樂的通道了嗎?

你認為不殺生、偷盜、邪淫、飲酒,是封閉你享樂的通道了嗎?

你認為讓你從事合理合法合乎道德的工作,勤勞致富,是封閉你享樂的通道了嗎?

根據《清凈道論》,戒行圓滿是實證初果的根因,即實證諸行無常、五蘊非我的前提條件。所以佛陀會制定戒律。


戒行——犯了不好。

苦行——做了沒用。


謝邀

我只能用我不專業的認識來回答,姑且看之。

首先佛陀沒有說不贊成苦行,而是「知非即舍」

知道苦行不是最終的解脫,因為當時印度有的人,以苦行為樂,認為越能吃苦,越得解脫。

就像現在也有人認為,年輕人就是要多吃苦,否則難成大器。

這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當你抱著自己要多吃苦的目的去吃苦的時候,所吃的苦有意義嗎?

這就是一種有為法,以吃苦為目的的吃苦,你只不過是吃了苦,僅此而已。

所以,釋迦摩尼佛成道之前,修了六年的苦行,是因為釋迦摩尼佛有求取正道的決心,哪怕有一點點可能,他也要去嘗試。

但是釋迦摩尼佛修苦行,並不是以吃苦為樂,而是帶著求解脫的目標而去的。最終發現,苦行並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所以捨去了苦行。

但是,真正求解脫的人,需不需要經歷苦行?

這是必然的,一個人如果不能擺脫低級趣味,只以吃喝玩樂為終極享受。試問,你的時間,精力都用到這些地方了,生命中離不開玩樂了,你又如何解脫自己呢?

你已經被慾望所束縛了。

釋迦摩尼佛不僅要解脫慾望,還要解脫生死,還要解脫眾生的生死。

簡單的說,哪怕一個國家領導人,如果想要有所作為,恐怕也已經解脫自己個人的欲求了。

而是以國家百姓的快樂為快樂。

國家領導人所行,是不是也類似於苦行呢?

終日處理政務,沒有個人的時間。

比起一般人,恐怕要苦上許多吧,同樣的,這些苦,成就了他人的樂。何嘗不是菩薩行徑呢?

若說苦行是道,像國家領導人這樣的,做到極致,也不過是轉輪聖王,並不是佛。

若說吃苦是道,那你不如墮落到地獄去,享受一下地獄的極苦,豈不是比一般的苦苦多了?

正因為如此,苦行不是最終的道。

回到你的問題上來,你要明白,佛沒有說苦行是錯的。

只是說,一直的苦行,永遠無法解脫。

所謂的解脫是什麼?

是一種境界,並非是有目的的去做什麼事,你用有為法去求道,永遠都求不到。

但是為什麼有為法求道是永遠求不到的,卻還要人持戒呢?

因為境界的顯現,是有條件的。

比如天人,一般人可能無法理解天人的生活。

天人的生活是有求必滿的。

也就是說,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想玩什麼就玩什麼。

其實人也能體驗天人的生活。

怎麼體驗?

意淫,YY

你腦海里的那個境界,就是天人的境界。

所想的,就是現實。

你想想看,這樣的人,享受都來不及了,如何能去成佛道?度眾生?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天人想什麼就有什麼,那天人直接想成佛不就好了?

呵呵,你知道佛是什麼樣子嗎?理解佛是什麼嗎?

有一句話,叫做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天人也是如此,沒有天人做不到的,但是佛的境界,對天人來說是:不可思議

所以天人成不了佛,但是卻可以變成佛的形象。

我說這個是為什麼呢?

是為了說明,哪怕你到了這個想什麼有什麼的境界,依舊無法成佛。

同時也說明,天人沒有功夫去成佛,他們玩的很嗨,有時候創造一個小世界,像玩遊戲一樣去玩。

同樣的,畜牲道的眾生也沒有辦法成佛,因為痴心太重,蒙蔽本明。

餓鬼道的眾生也沒有辦法成佛,因為貪心太重,蒙蔽本明。

修羅道的眾生也沒有辦法成佛,因為嗔心太重,蒙蔽本明。

地獄道的眾生也沒有辦法成佛,因為苦,太苦了,吃苦都來不及了,往往都是因為貪嗔痴三者都很重。

只有人,有機會成佛。

但是,有的人把自己活的像天人,所以也沒辦法成佛,比如一直打遊戲,一直yy看小說。

有的人把自己活的像修羅,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嗔心就來了,一定要跟他們比,於是把時間用到爭強好勝上。

有的人把自己活的像畜牲,以為人就是動物,根據自己身體的需要來活動就可以了。

有的人把自己活的像餓鬼,缺,什麼都缺,什麼都想要的不得了。

有的人把自己活的像在地獄裡,執念強的不得了,比如失戀,然後心理爆炸,甚至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人。

只有很少很少的人,他們活的像人。

他們謙遜,不自大,認為自己只是宇宙中很渺小的。所以從來不攀比。

他們感受生活,享受當下的一切,從來不覺得自己缺少什麼,所以不貪心。

他們知道自己怕什麼,所以也知道別人怕什麼,所以從來不傷害別人,甚至願意同情,體諒他人,所以他們慈悲。

他們會去觀察世界,理解世界,認識世界,有好奇心,求知慾,所以他們的智慧總是在增長。

等等等等,真正的人道,就是這麼一個魚龍混雜的世界。

但是,真正與人道不偏不倚的人,很少很少。

無數的人,都是朝著其他的幾道前進的。

所以永遠不能離開六道。

怎麼辦呢?

持戒,持人該持的戒,讓自己不再流轉到其他的五道之中。

從而保持自己的求知慾,慈悲心。

有這兩個東西,佛道可成。

求知者,智慧增長。

佛,就是大智慧的成就。

大到知道世界的一切。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存在嗎?

而且這樣的存在,就在你的心中。

你怎麼能讓其他的東西蒙蔽它呢?

當然,真正的佛,不僅僅如此。

初學者,只要知道佛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就可以了。

誰會不嚮往成為這樣的存在呢?

但是很可惜,你一嚮往,你也許就中了波旬的魔鉤了。

眼,耳,鼻,舌,身,意。俱是魔鉤,使人不成正覺。

離,眼耳鼻身意,則大道已成。

可惜你做不到。

別難過,否則又中招了。

別想,否則又中招了。

別思,否則又中招了。

別……

答必。


上學要遵守學校的紀律,上班有公司的規章制度,哪怕去商店逛逛,也有某些規矩……任何組織,總是有一些規則的。佛法的戒律,也只是一些規章制度而已。

上班不能亂跑不能吃零食不能吸煙……是否很痛苦?部分人可能確實覺得,上班就是最大的苦行吧。但也有些人,以同樣的工作為樂!

佛法基本的五戒,其實也就是比為人基本的品德要求略高一點而已。其中偷盜、殺生戒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樂吧(以殺人為樂的人很少,大多數人應該以殺人為苦吧);對真正有興趣學佛的人來說,通常也不會對酗酒、吸毒、邪淫感興趣;也就只有妄語這一條,需要一個刻意約束的過程,也算不得多痛苦吧。

戒律,只是一個基礎,一點準備工作。機械地守戒,是不會有任何佛法成就的。正如,能夠遵守公司規章制度,未必就是個稱職的員工。

好壞、苦樂,只是一種主觀感覺。假如連基本的五戒都覺得是苦行,這本身可以理解,但只能說,確實不適合學佛。可以先作些哲學思考吧。另外,或許應該提防,走向違法犯罪。

學佛有成者,最終確實會「封閉一切享樂通道」。那是自願、自然的。一直痛苦地堅持守戒者,必然是出於對佛法的曲解,希望換取更高的享樂,那也就與佛法無關了。


這個問題, 要在修行一定基礎上才能正確看待。 首先提取問題的關鍵字, 苦行和持戒兩個詞的意義

在古印度, 佛法時期, 苦行基本上都屬於外道, 也不是苦行不能修行, 而是與收益不成正比, 不是正確道路 會走彎路, 苦行的特徵包括但不限於持戒, 甚至包括長久的不清潔身體, 不飲食, 不穿衣服等等, 佛陀苦行時候 別說吃素, 只日食一米一粟,後來發現並沒給修行帶來本質的突破, 才轉換思路的。

持戒的規範已經很明確了, 首先普通人要持五戒, 多一點十戒十善, 再然後是比丘戒,菩薩戒等等, 這些戒律是針對貪, 嗔, 痴, 慢, 疑來做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方式, 目的是滅貪嗔痴三毒, 所以當持戒到有一定成果時, 收穫實際上比付出要大的, 生活中最難的的是內心的安穩(不做虧心事, 半夜不怕鬼敲門),快樂來得容易去的也快, 往往快樂容易 放下難,持戒能獲得輕安的感覺 輕安的感覺其實無比美妙的, 如同幸福的感覺。 據說持戒久了還能有戒體, 應該就是很強的定力吧, 戒定慧的次第應該是首先持戒久了能獲得強大的定力, 定力強大了能滋養智慧力, 有智慧了咱就不說智慧有啥用了吧。

所以總結一下,苦行是通過自我斷絕享樂甚至殘害自己的方式來達到修行增長的目的, 而持戒是避免犯錯的行為規範, 出發點就有點不一樣,所以您再看看您提問的把持戒變成消滅快樂的因果關係了,這是有點區別的, 對於惡趣味的歡樂 是有必要慢慢戒除的,反而在有戒體的人 漏就少一些 反而他們臉上和心裡的歡樂,安定是很強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 持戒為了更好的和正確的安樂。 別說苦行或者持戒方面的了, 咱們生活中是不是要安居樂業? 那麼不做惡報的事是不是能安居樂業, 那就從最起碼的五戒開始吧, 這個道理夠簡單吧,您還有疑惑嗎?


因為以苦行本身為唯一目的的修行成不了佛。

佛法是成佛之法,持戒有利於成佛,是為了去除貪嗔痴的行為和業種,有利於證悟第八識如來藏以及悟後起修增上慧學乃至最終成佛。

南無佛法僧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持戒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何等十二。

一者持戒。 能攝一切諸善根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二者持戒。 入菩薩道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三者持戒。 解脫一切煩惱縛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四者持戒。 能過一切諸惡道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五者持戒。 能拔惡道苦眾生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六者持戒。 身口意業不為諸佛如來訶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七者持戒。 諸佛如來常讚歎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八者持戒。 能入諸有不放逸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九者持戒。 即施眾生無怖畏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十者持戒。 成就身口意業善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十一者持戒。 能得於諸法中隨順自在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十二者持戒。 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羅蜜業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屍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屍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離諸生死 安隱到涅槃

一切如來說 持戒最第一

戒如清涼池 能生諸善花

亦如猛熾火 能燒諸惡草

戒善持行者 如鳥飛虛空

不懼墮生死 諸趣惡道中

惡道大毒龍 無明諸羅剎

見持凈戒者 恭敬舍害心

一切諸如來 安隱住涅槃

斷諸惡趣道 皆由持戒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堅固諸善本 持戒波羅蜜

菩薩應思惟 善住戒品中

解脫煩惱縛 閉諸惡趣門

若欲持凈戒 應當如氂牛

為護一毛故 守死不惜命

如是護諸業 是名持戒人

如來常讚歎 所求皆成就

能持凈戒者 有如是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凈戒

身口意業凈 諸惡皆不行

是能到菩提 一切智現前

持戒不放逸 諸善皆堅固

法中得自在 能凈諸佛戒

菩薩持凈戒 視物無怨親

等心諸群生 見者無怖心

我住於彼處 常修不放逸

是故今得離 一切諸惡趣

到第一彼岸 如實功德地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凈戒

菩薩若欲求 菩提佛功德

持戒如氂牛 常念不放逸

如是諸菩薩 是名為智者

能速到彼岸 住佛果菩提


謝邀。

強扭的瓜不甜。

觀。


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

大般涅槃經

凡人以苦為樂,顛倒其中,佛制戒律,約束弟子,便於修行,是戒生定,是定發慧,其定慧之樂勝於凡夫之樂千百之有餘。

反夫之樂,非是長久,其樂性無常,譬如若人飢餓,則以飽足為樂,飢餓時苦,飽足時樂,若更多食,腹內不消,又添其苦,若消食時,其樂又出。推而論之,苦樂相對,是以有苦則有樂也,故其樂非久也。更有甚者,因厚生而殺生,犯下無邊罪孽,墮地獄中,受極大苦,是樂短暫,苦果無邊。若人修行則不然,修行有成,能斷輪迴,不受後有,則無苦無樂,無苦無樂,是為大樂。


佛陀反對的是「無意義的苦行」,像大迦葉那種清凈的頭陀行佛陀就不反對。


佛陀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也就是拈花一笑的那位就是行苦行的,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前也經歷了6年苦行,苦行肯定是有好處的,修行人以苦為樂才有超脫六道的可能性。只不過苦行不是道,不是最終的目的。


持戒不是封閉享樂,而是以斷除外在苦為目的,苦行與持戒不同,更多以折磨肉身和精神為主,比如世尊曾經試過強制自己不呼吸,邪經楞嚴經里的燃指供佛,都是以無明愚痴的知見妄求解脫


戒有保護的作用,它也稱作學處。知道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做,對自己的修行才有幫助。

而佛陀不贊成的苦行是指無意義的苦行,有些外道覺得,我這輩子把後世全部的苦都提前受了,這樣以後便不會再受苦。

在《阿含經》中就描述了很多佛陀時代的外道,他們有的學各種動物的生活方式,有的全裸,有的一輩子保持一種姿勢,等等。千奇百怪,細看還覺得很有趣。

佛陀曾經還對一個學狗的外道說,你由於不停地學習狗的生活方式,心中便種下狗的習氣種子,下輩子便會投生於狗胎中。

所以說,無意義的苦行對脫離輪迴沒有幫助。佛陀自己經歷了六年的這種苦行,身體瘦得前胸貼後背,最後也都放棄了這種方式。因為這種方式只會徒增身體的苦,並不會帶來解脫。

我們應該都知道,做任何事情,動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智慧的造作永遠都只是給輪迴的車輪添加能量而已。


戒是保護我們自己。請問,我一輩子都有闖紅燈,有沒有生命安全的問題?反之,不闖紅燈會如何?

雖然會有無常,但我相信不闖紅燈會更大概率的避免危險。


佛陀說過苦行非道,並沒有不贊成苦行。

苦行不究竟,不代表苦行不是助緣。

另,持戒是為了保護自己


戒律的意思是節制,就是凡事不能超過一定的度。比如你要活著必須吃飯,但請不要因為你要吃飯就屠戮別的生靈。殺生乃佛門第一大戒,戒的目的是防止進一步的造業,因為業力太大足以毀掉一個人畢生或多生的修為。回到剛才的例子,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享受(這涉及到上天所規定的人道存在意義),如果為了享受而吃得太多或者吃了不該吃的,都會受到懲罰。這是天道。天道也允許一個人辟穀,給你更高能量的東西吃,連米飯都省略了。這是上天的慈悲,可惜理解的人少,實踐者更鮮有。

佛祖創立戒律的初衷不是懲罰,而是提醒和保護。但佛並不鼓勵苦節,據說釋迦牟尼佛在前面幾年的修行中也曾因為苦節而導致健康受到影響。正確的持戒是甘節而非苦節,衣食住行要有基本保障,不能讓身心每天都處於痛苦的狀態,一身病,營養不良,甚至一屁股債,哪有精力體悟佛法?「甘」不是揮霍,而是在合理慾望範圍內對資源進行合理使用。前提是調服慾望(這與個人收入無關),比如有的人喝水也覺得甜,有的人卻離不了可樂。所謂「甘」與「苦」,都不是絕對的,隨修為的提升,其分界點會發生變化。

補充一點,吃肉在佛門並不是絕對的不允許,也有例外情況。比如在藏地高寒地區,農作物無法生長,如果不吃肉,人也無法生存。這種情況是可以開戒的。但是換在漢地,有大量的糧食、蔬菜、水果,如果修行者依然大魚大肉,就實在說不過去了。這叫破戒。

持戒,開戒,破戒,剛才都講到了。還有一個遮戒,主要是飲酒。能不喝就別喝吧,雖然飲酒本身不是多大的錯,但酒後可能導致別的錯。所以禁止飲酒屬於「遮戒」,遮擋別的方面破戒。

當一個人感受到戒律帶來的限制時,說明此人還做不到真正的戒。不戒而戒是真戒,既沒有苦,也沒有樂,高度自律,卻不自知。


拋開傳統佛教的持戒。

戒同界,是自己給予自己界限,自己給自己設定底線。如果是遵守外人強制給予自己的戒律,你當然會覺得痛苦。但自己給自己設限,雖然有痛苦,卻是為了戰勝自己。比如戒煙,原先1天3包,可以設定底線為1天1包,三個月之後3天1包。這就是持戒。

戰勝自我(的惰性),我們獲得了進步和快樂。


苦行是作死自己的身體

持戒是作死自己的貪嗔痴

可能表面上有時候兩者會重合

但是個人認為

立足點不同


題主預設結論,將「持戒」等同於「苦行」,這是一種誤解。

戒,因執而有。

持戒,是針對自心的執著而做出調整。

佛陀只教人,一切領域都不要執著,執著就會帶來煩惱,或貪戀或排斥,患得患失。至於究竟哪裡執著了,只有問當事人自己的心。


推薦閱讀:

破「我執」後,是誰在參禪,誰在念佛?
學佛修行的人怎麼對治於外境的執著?
讀心經不是安神的么,為什麼念後經常做噩夢折騰(讀別的經都不會)早上起來很困很累,那還要不要讀下去?
佛教如何看待尼泊爾地震?它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未掌握「八萬四千法門」,直接試圖理解佛陀的教導是否有「一口氣吃成胖子」的嫌疑?

TAG:佛教 | 佛學 | 佛經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