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中的色空不異是不是只有在定中才能真正體悟?

如題


禪定是體,好比一盞燈的本體

智慧是相,好比一盞燈所顯現的樣子

色不異空是用,好比一盞燈拿去照亮,放出的光

你現在大概是問,我想照亮一個東西,是不是需要有一盞燈……


這裡的空,不是在講緣起性空,而是這裡的空是在講如來藏。很多人說,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空」就是緣起性空。我們如果把它當成是緣起性空的話,那麼「色即是空」,你說因為這個色身是因為因緣和合所成,所以它終歸於空,這樣講是可以講得通;但是回過頭來,「空即是色」你又怎麼解釋呢?為什麼空又可以說它就是色法,這樣子你就解釋不通。為什麼「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為什麼「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乃至於說行、識也是這個樣子。所以其實這裡的空,不是在講緣起性空,而是這裡的空是在講如來藏。為什麼這裡的空是在講如來藏,我們等一下再來說。

我們先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到底在講什麼?其實它是在講如來藏的體性。也就是說,如來藏是出世間法,但是你所看到的這一切世間法,也就是受想行識就是世間法;但是空指的是如來藏,如來藏跟這個世間法的關係,就是不一不異的關係,也就是非一非異。那到底什麼是非一非異?你這樣很難理解,也就是說如來藏跟受想行識為什麼是非一非異,我舉個例子讓你來想想看,這個關係可以用想像的。這個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們用海水跟海浪來說明。

  各位一定都看過海水跟海浪,但是你所看到的海浪是怎麼形成的?是因為海水碰到環境,譬如說風吹,風吹很大的時候,那個海浪就變很大。但是海浪是什麼?是海水碰到風以後,所產生的變化相。所以當你看到海浪的時候,其實你同時看到海水,但是海浪跟海水,海浪它有形狀,但是海水它沒有形狀,但是海浪的本質又是海水;所以當你看到海浪跟海水的時候,你就知道海浪、海水其實就是非一非異。一是因為海浪就是海水造成的,但是海浪它的形相不斷的變化,但是海水本質都一直沒有在變動;所以你不能說它是一,但是你也不能說它是異。這樣子你稍微已經可以想像了。

  接下來我們來講木刻的佛像跟木頭。佛像用木頭刻的,這個佛像只是木頭把它用刻刻刻……刻成那個樣子而已,但是這個佛像只是因為這個木頭的變化相而已。所以同樣的,它的道理其實跟海水海浪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也是說,佛像這樣的形像跟木頭一樣,都是非一非異。

  接下來我們再來講湯與水。你看到了這個湯,其實湯裡面雖然有加了東西,但是它的本質是水啊。從這樣來看,你的色法跟如來藏其實就是湯與水的關係,也就是水裡面含有一些物質,所以你煮了以後,說那叫湯;但是如來藏因為出生了三界法,三界法又是屬於祂的一部分,也就是五陰是祂的一部分,所以它跟如來藏的關係——三界法跟如來藏的關係,就如同湯與水一樣。

  各位這樣子就可以想像,稍微想像一下如來藏跟五陰的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要說如來藏跟五陰的關係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剛剛已經講了,五陰這樣的名色是因為有個入胎識,五陰是因為入胎識藉緣所生,所以我們說五陰跟如來藏是非一非異的關係,這一段話其實是在講這個道理。但是一般人都不太了解「空」指的就是如來藏。

  我們現在來講,為什麼《心經》裡面所說的空,指的就是如來藏呢?我們來看《般若波羅蜜多經》:【菩提者是空義,是真如義,是實際義,是法性義,是法界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六十四)為什麼要這樣的說「菩提是空義,是真如義」?其實菩提指的就是如來藏,也就是如來藏祂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意涵?因為如來藏有不同的特性。

  當我們在講如來藏是真如的時候,是因為依於祂是真實,祂在歷緣三界法的時候,祂如如不動,祂不作分別;你的覺知心在起瞋的時候,你的如來藏仍然是如如不動,祂從來不起瞋,所以祂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就說祂是真如。也就是祂有真如這樣的特性,所以我們說如來藏也可以稱作真如。那如來藏稱為空,我們等一下再來說。也就是說,空其實指的是如來藏,也叫真如,因為祂有空的意涵。接下來說,如來藏有實際的意涵。實際就是不虛、不虛假,既然有不虛假的意涵,所以就叫作實際;依於不虛假這樣的意涵,我們來代表說,實際指的就是如來藏,因為祂有不虛假的特性。再來說法性義。如來藏有能夠出生三界法的性用,所以我們說祂有法性的意涵;因為一切三界法都從如來藏來,祂有生出三界一切法的性用,所以我們稱祂叫法性,有這個特性。再來是法界。法界,界就是種子,也就是說如來藏含藏了,含藏了出生三界法的一切種子;界就是種子,種子也就叫作功能差別,所以如來藏又可以稱作法界。所以,如來藏因為有各種不同的特性,所以有這樣多的名稱來命名祂。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七:【須菩提!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染、寂滅、離、如、法性、實際、涅槃。】(《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七)前面沒有講到涅槃,但是空有涅槃的意思。空指的是如來藏,但是空是很深奧的,所以空有什麼?有無相,因為如來藏有無相的意涵;空指的是無作,也就是如來藏有無作的意涵;乃至於說空有法性、實際,有涅槃的意涵。

  為什麼空指的是如來藏呢?我們來看《大乘入楞伽經》卷二:【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乘入楞伽經》卷二)

  我們就從這一段經文來看,為什麼要說如來藏。從這一段經文我們說,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來說如來藏,所以表示前面講的什麼?性空、實際、涅槃其實都是在講如來藏。所以前面舉的《般若經》的空,其實是在講如來藏。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句義來說如來藏?因為愚夫要入無餘涅槃;愚夫指的就是二乘人,佛說二乘人是愚,因為他不了解如來藏的內涵,不知道涅槃的本際如來藏到底是什麼。但是 佛教他修二乘法,就是要把五陰十八界滅掉,因為五陰十八界都是虛妄的,所以當他要把五陰十八界滅掉之前,一定要讓他相信有個如來藏。所以這些修二乘的阿羅漢,因為相信有個如來藏,雖然不證如來藏,但是因為相信 佛所說的話的緣故,所以他就能夠把五陰十八界滅掉,入無餘涅槃去了。所以,因為阿羅漢害怕把五陰十八界滅掉變成斷滅,所以 佛才說有個如來藏,但是並沒有跟阿羅漢講如來藏的內涵;所以 佛對於大乘菩薩祂就要開示如來藏,因為要成佛一定要開示如來藏。

  但是當一個人證得如來藏以後,他不應該在如來藏產生執著。也就是說,你已經轉依如來藏了,轉依如來藏以後,如來藏對三界萬法都不起分別,所以你不應該在如來藏產生執著說「我有個如來藏」,這樣的執著仍然是我執。所以開悟的菩薩他證得如來藏以後,他不會每天心心念念想說,「我證得如來藏了,我有個如來藏」,他不會這樣子。因為 佛在《金剛經》裡面就教菩薩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於色聲香味觸法、住色而生心」;所以當一個菩薩他證得如來藏以後,他也不會執著「我有個如來藏,我證得如來藏了」,他不會這樣子去到處跟人家炫耀。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龍樹菩薩對於這個空祂怎麼解釋。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就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中論》卷四)龍樹菩薩其實在這個空義,已經在講說,因為有如來藏的緣故,才會有一切法。

  從前面我們舉的這些經文來看,想想看,三界一切法都從如來藏來,我們在前面已經講了:因為有入胎識,所以生出了名色,名色就是三界法;因為有名色,所以輾轉又生出一切法,所以三界萬法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所以,因為有如來藏這樣的空義,所以說一切法才能成立;如果沒有如來藏,那一切法都不成。所以 龍樹菩薩在這裡講的空,其實是在講如來藏,而不是在講緣起性空;如果你沒有一個如來藏,那三界法沒有一法可以成立。所以很多人就說,《心經》裡面講的空是緣起性空,如果是緣起性空,那一切法都不得成;沒有如來藏,地、水、火、風、空這些都沒辦法組成,因為地、水、火、風、空都要靠如來藏來組合。所以 龍樹菩薩對於這個空,祂指的是如來藏。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另外一段,是在講中道。我們來看下一段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一段話在指的就是在講如來藏的中道體性。明明是諸法空相,但是為什麼不生不滅呢?很多人就看到諸法空相,就又用「緣起性空」來說了,但是緣起性空怎麼可以說不生不滅呢?緣起性空就是因緣和合,因緣和合所以緣滅那就終歸於空;但是因緣和合它就生了,因為生有個名稱,叫作因緣和合。所以只要你講緣起性空,一定有生,但是終歸於空,一定是滅,所以你不能說緣起性空就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在講什麼?就是從來沒有生過,既然從來沒有生過,就一定不會有滅。但是這個不生不滅,它只是一個現象,也就是說,一個東西它在表達這個東西的現象的時候,一定要有個本體;講不生,一定要有個東西不生,講不滅,一定要有個東西不滅;如果都沒有東西,你如何說這個東西不生不滅呢?譬如說你講「髒了」,一定要有個標的,手髒了或者是什麼東西髒了,這個臟才能成立。也就是說,這樣的一個形容詞,這個一個現象——臟這個現象,一定要依附有個本體,這個本體一定要存在,這個臟才能成立。所以同樣的道理,不生不滅這只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同樣要依於有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也就是如來藏,這裡講的絕對不是緣起性空。

  那「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同樣都是在講如來藏的體性,所以 龍樹菩薩就提出了一個,依於如來藏提出了:「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不生不滅」已經講了。因為如來藏從來沒有生過,因為本來常住,眾生都有如來藏,在你還沒有出生之前,如來藏就存在了,所以說祂無生;當你死了,祂也沒死,祂又到未來世去,所以從來沒有滅過。

  再來說「不常亦不斷」。因為如來藏雖然常住,祂因為受到六識的熏習污染,所以祂含藏了業種,這些業種它會產生變化,但是這些業種,因會產生變化,所以你不能說祂是常。也就是說,如來藏的本體裡面有業種的原因,所以你不能說祂是常;但是也不能說祂會斷滅,因為如來藏常住,祂是不可斷滅的,既然是不生不滅,怎麼可以說祂是斷呢?所以如來藏就有這樣的中道性。

  「不一亦不異」前面已經講過了,那「不來不去」。既然如來藏沒有所謂的來,雖然你說:「祂有投胎,祂一下子來欲界,一下子又跑到色界去,一下子跑到地獄,明明有來去,你為什麼說祂不去?」不是這樣子,因為每個人都在如來藏中過活,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看起來說「我有投胎到哪裡」,那事實上不是投胎,你所看到的好像是投胎,其實不是;因為你都在如來藏的當中在生滅變化,所以如來藏沒有所謂說跑到三界中的哪一個地方去,所以沒有所謂來去,因為沒有生滅。那你又在如來藏中存活,既然我的五陰都在如來藏裡面變化,哪有來去!

  所以在中道裡面講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不依如來藏來說,這個不生亦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都絕對沒有辦法講得通。緣起性空是沒辦法解釋這一段的,所以才有人講,「空是在講性空唯名」,因為沒有這個東西,世間法上找不到這個東西,它只是一個名稱而已。性空唯名就是說,它只是一個名稱,沒有這個東西。事實上不是沒有這個東西,性空唯名我們等一下再來說。

……(後面略去若干段,可點擊結尾鏈接閱讀)

把《心經》講完了以後,我們都知道《心經》是在依如來藏而說,但是就有人主張說:不必證得如來藏亦可契會甚深般若。我們來看看這樣子的主張到底對不對。

  我們先來說,到底什麼是般若。般若其實指的是智慧,如果從中文翻譯來講,你是很難看出來到底為什麼般若會翻成智慧。在世間人來看,所謂的智慧是什麼?就是你很會讀書,你對於物理、數學你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數學你很容易去演算它,這個物理你很容易去理解,我們就說這個人是有智慧的。所以我們講這個人有智慧,其實主要在什麼?就是他很會讀書,很會讀書,這個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世間人在看的,就是他讀到博士,就很有智慧。當然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說:「我雖然書沒讀什麼,但是我在世間法上處理的智慧也很高啊,我世間法可以處理得很好,所以也很有智慧。」所以也有IQ也有EQ。但是這樣的智慧都不是我們在佛法講的智慧。

  為什麼不直接說般若就是智慧?為什麼要把它翻成般若?因為般若沒辦法完全把它翻成智慧,如果要翻成智慧,還要加上「實相的智慧」,也就是說你必須有生命實相的智慧,也就是說,你必須證得如來藏的人,才有這樣的智慧。如果沒有證得如來藏,你就生不起這樣的智慧;因為你沒有證得如來藏,你不能解脫,你不能滅苦,不能滅苦怎麼說有智慧呢?因為般若可以滅苦,所以一定是說,你可以得到解脫,有解脫的果德,所以你才能說你有般若。

  但是般若有好幾個層次。譬如說,剛證得如來藏的人,他有總相智;繼續修行以後,又有別相智。那什麼是總相智,什麼是別相智呢?我們來說什麼是總相,我舉一個世間法的例子:譬如說你看到了顏色,顏色有青黃赤白,黃色是一種總相;鵝黃色、淡黃色等等,這些把它分門別類開來的,就叫別相。也就是總相是黃,但是在這個黃上面,還分成好幾個類別,所以就有總相跟別相的分別。同樣的,當你找到了如來藏以後,你可以看見如來藏的種種體性,這時候你先有了總相,然後再去觀察。我打個比方,當你看見一部車子的時候,其實你看到的是車子的外觀,所以你有看到了車子的總相;但是你跑到車子的裡面去,你就可以看到車子的種種裡面的,譬如說有音響、有方向盤等等,你就有這個車子的別相的觀察。同樣的,如來藏——當你證得如來藏以後,你就可以對於如來藏的種種體性去詳細觀察,然後因為這樣的觀察,而產生了智慧;所以一個人當他證得了總相以後,他就開始熏習了別相的智慧。

  但是有了別相的智慧還是不夠,因為如來藏含藏了一切三界法的種子,所以你就要開始去了解這些三界法的種子,到底跟如來藏是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我在三界中為什麼會投出了這樣的一個形像呢?我為什麼會墮到地獄裡面去呢?我為什麼會生到天界呢?我為什麼會在六道輪迴裡面呢?所以你就依於這樣的了解,去改變如來藏的種子;但是你要改變如來藏的種子,你就是必須去了解「我這些種子,到底我怎麼樣能夠讓它投出來呢如我所願?」這樣子你才說你有種子的智慧。

  但是只有種子的智慧還不夠,我們了解了這些種子的時候,還要了解到究竟;也就是說,有了種子的智慧,還要有一切種智的智慧。也就是說,對於如來藏裡面所含藏的一切種子,你要究竟了知,如果你不究竟了知,你就不能說你是成佛;因為佛沒有無明,只要你對裡面的種子有所不知,你就不是佛。

  所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般若函蓋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就是總相智跟別相智;第二個就是道種智,也就是初地菩薩到等覺位的道種智,其實也函蓋般若當中;那再來說,佛就是一切種智。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證得如來藏,他說可以契會甚深般若,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般若必須從如來藏來,所以沒有證得如來藏,都沒有般若了,怎麼可能說可以契會甚深般若?甚深般若一定最少也要到地上菩薩,才有可能契會。所以這樣的主張其實是不對的,因為他沒有證得如來藏,所以提出這樣的主張。

摘自:http://www.hymzw.net/zjdz/ztyst/zys15.htm 宗通與說通第77集:大乘佛法之精隨以如來藏為根本(五)


從佛教的教義來說,是的。因為禪定最大的意義就是可以引發神通而證明佛理正確,比如色法都是和合而成,當體即空,那麼有沒有可能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也就是說當體不空,存在自體?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觀察細微到極致,證明事物都是當體即空的,所以天眼通可以作到這一點,而天眼必須藉助禪定才能引發。而科學其實打破了這一局限,因為顯微鏡比天眼還厲害,因此證空性如果按照古人的初衷,可能顯微鏡就可以替代當時的天眼通。只是空性雖然可以用顯微鏡取代神通,但是因果不能用任何儀器,比如前世造業,今生受報,這種三世因果沒有任何科學儀器能輔助,因此必須藉助禪定引發的宿命通才能證。

總之,心經中的理論,全部是禪定中的證悟,沒有禪定,就沒有所證,只能算理論理解,有所證才算有果位。


不一定需要。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確實要在定中才能見,不過對於什麼是定以及什麼樣的定能見,超級絕大多數的行者都出現了偏差…………何謂定?不動曰定、不變曰定。有三種相貌:身定、識定、心定。

身定:坐著或站著、躺著不動而心潮澎湃

識定:不思不想,狀若木頭

心定:實證以後的不受其他知見干擾的安止狀態

能見色空不異的,唯心定狀態能見


是的!心經中的色空不異就是在定中才能真正體悟的如來平等性。如果修行人心性不定,分別妄想,迷惑顛倒,是不會體悟到空色圓融的如來藏性的。


不二論,禪定幫不上。


推薦閱讀:

彌勒佛、阿彌陀、佛陀、如來佛、燃燈佛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20歲學佛,父母親人反對。請解我煩惱?
為什麼說男子比女子多修五百年道行?
佛教行者應先把人做好,再學修出世間法嗎?
大乘佛法是不是佛陀的原始教導,還是後來的菩薩加進去的?

TAG:佛法 | 空性 | 禪定 | 心經 | 如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