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漢族算一個民族嗎?
如今的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都是49年建國後實行民族劃分政策的產物。以前都被稱為漢人,況且就連漢人這個概念也來的很晚,它被認為起源於漢朝,但其實是一些人在漢代人與漢人之間偷換概念。古代史中,漢朝以後的中原人幾乎沒有自稱漢人的,一直到元末明初驅除韃虜光復華夏這種口號出來,漢人概念才有了雛形並逐漸應運而生的,況且我不認為所謂漢人的前身「古華夏人」與現在的漢族有什麼很直接的聯繫,況且現在的漢族們也就是一個語言一致文化相近的共同體,傳統文化丟的也不剩什麼了。各省的漢族人對族胞之間的認同都是一種地域性認同,一般情況下不會以彼此是漢族才有統一的親切認同感。如果漢族算一個民族,那它靠什麼紐帶維繫?
「 古代史中,漢朝以後的中原人幾乎沒有自稱漢人的,一直到元末明初驅除韃虜光復華夏這種口號出來,漢人概念才有了雛形並逐漸應運而生的,況且我不認為所謂漢人的前身「古華夏人」與現在的漢族有什麼很直接的聯繫, 」
------------------摻雜的私貨太多了。所以我就一句話打臉了。 「(尚)婢婢遂傳檄河湟,數恐熱罪曰:「汝輩本唐人,吐蕃無主,則相與歸唐,無為恐熱所獵如狐兎也!」 我們有過很多名字,漢人,唐人,宋人等等。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漢民族的大爺依然是那個能讓你合不攏腿的你大爺,只是當年如狼似虎的你某某族大媽,大都完球蛋了。
不好意思我回答的簡單粗暴了。 不過這麼多年來來回回就是什麼你們並不是一個民族啊,你們血統不純啊巴拉巴拉的。實在審美疲勞。麻煩來點新鮮的。
至於說什麼「 況且就連漢人這個概念也來的很晚,它被認為起源於漢朝,但其實是一些人在漢代人與漢人之間偷換概念。古代史中,漢朝以後的中原人幾乎沒有自稱漢人的,一直到元末明初驅除韃虜光復華夏這種口號出來,漢人概念才有了雛形並逐漸應運而生的 」-----氧氣也是近代科學家發現的。但不代表發現之前它就不存在。 這種典型的偷換概念真是沒有意思。
「 ,況且現在的漢族們也就是一個語言一致文化相近的共同體,傳統文化丟的也不剩什麼了 」----這句話基本把題主立場交代的差不多了。
不就仗著誹謗污衊漢族沒人抓你么?
先來一個「呵呵」。如此論調,本人見多了,換湯不換藥。漢人與古華夏沒有直接聯繫?這得有多大的臉才講得出這話?
1、血統傳承:漢家血統直接來自華夏,光是一個姓氏傳承,我華夏民族冠絕全球,「百家姓」的絕大多數姓氏可上溯至四千多年前母系社會末期的遠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媯、姒、姞、妘,比如趙、秦、江、黃等氏傳承自嬴姓,稱「嬴姓十四氏」,而且都有族譜保存下來,清楚地記載了世系傳承。同時,現代分子生物學表明,70%的漢人父系基因為O3,與古華夏人一致,而且存在五個超級祖先,「炎黃子孫」的概念經得起科學驗證。當有宵小宣揚「狼圖騰」、「輸血論」,說漢人很雜,結果被分子生物學打了臉:他們的父系不僅亂七八糟,而且有20%以上為漢人的O3,他們自家父系卻對漢人的影響微乎其微。原來,被「輸血」的是他們。然後,他們又說,搞血統論是法西斯,不能搞父系基因測試。勞資想吐了。
2、文化傳承:自人祖伏羲始,華夏民族的思維方式就已確定,那就是以易理為基礎的唯物觀、辯證觀,我們的文化建立於這套思維方式之上,萬世一系,變化的只是外在形式。你說漢人的傳統文化沒了,那說明你的思維不配理解華夏文明的精髓:我華夏先賢從來都追求「易」,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主觀與客觀之間永遠存在差距,主觀只能無限接近客觀,而永遠達不到客觀,所以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無限的追尋與探索,人類前行的腳步永不止息,不適應時代的傳統當然要被拋棄,民族才會永葆青春,絕不僵化。相比之下,有的人抱著千年前的經書,不改一字,說這是「世間唯一的真理」,然後他們被一個小國打成狗,至今翻不了身,因為他們的文化僵化了,思想停留在千年前。由此可見,我華夏文明之高明,我華夏文化之充滿活力。漢人與古華夏有沒有關係?讓我們就以上兩點來看一個反面例子,以為對比:有人自稱女真後人,本人很奇怪。女真人的幾大姓去哪裡了?沒被傳承下來吧?血統不清不楚了吧?女真文字是有文物的,它與現在某些人寫的蚯蚓文完全是不同性質的兩個文字系統,文化傳承也搞不清了吧?哈哈,這也好意思把自己與女真扯上關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漢家與古華夏,無論是血統上、還是文化上,都有確定無疑、無可辯駁、緊密無縫的直接傳承關係,而且在史料記載、考古、現代科學上,均可相互印證,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在如此情況之下,居然有人恬不知恥地說現代漢族與古華夏沒有直接聯繫!為什麼會無恥到如此程度?很簡單,華夏漢家文明的身影太過巍峨偉岸,反襯出野蠻獸人之不堪、渺小,於是它們使盡手段污衊漢家血統、歷史與文化,以滿足其可憐的「自尊」。
正告某些人,虛無漢族是徒勞的,只能顯示出其自卑。在華夏民族的巍巍身影之下,在天漢民族的浩蕩歷史之中,這些小丑的跳梁之行算不得什麼,我們有過奮鬥,有過崛起,有過輝煌,也有過衰落、萎靡,我們曾強大到盡天極地,執劍茫然四顧,無敵于海內而深感寂寞,也曾被奴役,甚至面臨絕滅,我們曾生於憂患,也曾死於安樂,有絕地反擊以決絕求生,也曾被麻痹而沉淪數百年……無論多少大風大浪,我們總能以最堅韌不拔之意志,以最決絕之犧牲,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華夏不滅,漢魂不死!
我族先人能不求鬼神,依靠自己組織起來戰勝大洪水,則我族後人一定能把所有「宇宙中唯一的神」踩在腳下,讓華夏文明的榮光照耀世界,無愧於先人給我族所取的名字「漢」(銀河)!
最後,順我華夏者昌,逆我華夏者亡!可笑,現在已經有人問這個問題了?你們啊,先是說中國不只包括漢族,後來又說漢族不能代表中國,而後又胡說八道說漢人不一定是漢族人,現在終於到了漢族究竟存不存在了?也就是仗著污衊漢人沒人治你!
在這一點上,連在貴乎被黑成碳的國民政府都能以「反漢族,反民國,反革命,藐視先烈」的罪名,查封滿清遺老的《清史稿》。現在的二共竟然養出你們這幫跳梁鼠輩來。
小心著點,別看今天鬧得歡,小心將來……原始武德還在,請來領教一下。
說雜種混交,全世界都是雜種,就別說了。
各樓心虛的說漢族是文化種族的,請大聲說,你們都是雜種。
如果說純種,不好意思,又比你們這些要純。
所以說,這個問題還是擱置比較對題主比較有利,活著不挺好的嗎?
答案是,是。五千年歷史一脈相承,人換了好幾波?呵呵,有可能嗎?你自己想想。什麼叫做漢人只是民國才產生的概念?呵呵,那我就貼一首唐詩來打臉吧,看看漢人這個詞到底是不是近代發明的。
《河湟有感》
晚唐詩人司空圖(837——908年)生逢亂世,相繼發生的黃巢起義和朱溫篡位徹底粉碎了他效忠唐朝的美夢。雖然清人王士禎稱「唐末人品,以司空圖表聖為第一」,但畢其人生,他在政治上也沒有什麼作為,倒是留下了許多「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嘆。《河湟有感》就是他此時心靈的寫照: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蕭關」曾是唐人引以為榮的地名,它位於寧夏固原東南,盛唐詩人王維在《使至塞上》中寫道:「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壯闊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強烈的自豪感躍然紙上。那時大唐的疆域遠在幕北,蕭關乃是後方大本營。可安史之亂後,吐蕃一武力強行佔領統治了這一地區。原本富庶的河湟地區,也就是河西、隴右之地(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淪於吐蕃的鐵蹄之下,「華人百萬皆陷於吐蕃」 。黃河、湟水,阻斷了那一地域漢人與故園的聯繫,這一斷就達百年之久。此時,大唐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雄風,任憑春風年年不過河湟。這一切怎能不讓感傷呢?
經過一百餘年,河西、隴右之地的唐人與吐蕃人雜居,外表已與後者無異。唐人的孩子學的都是吐蕃語言,早就忘卻了自己的母語,漢族的觀念已很淡薄,更無對唐王朝的效忠之心,反將唐人當仇人,用吐蕃語來罵自己的同胞。司空圖路過此地,看到「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眼見淪陷區的同胞變友為敵,痛苦絕望之情可想而知。
這首詩上兩句寫全景,下兩句作特寫,不避重字而刻意重複,兩「漢」相對,兩「兒」相應,耐人尋味。少年不知愁滋味,忍能對面為盜賊!
這首詩歌說明了一個問題,至少在唐朝,就有了胡漢的民族之分,也就是說,至少在唐朝,漢人就有了自己的民族認同感。至於詩歌的分析源自於百度,因為懶得自己打了。
只是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很慚愧。
按照你的邏輯,我也可以這麼說:因為建築學體系很晚才出現,所以其實原本沒有真正的建築學,也就無所謂建築,所以古代人都是住在平地上的。因為西方服侍體系很晚才確立,所以英國老爺們以前都是光屁股的。因為……,所以……這樣我能給你扯三天三夜不帶重樣的。
都拉倒吧,胡攪蠻纏,生拉硬套不止是你一個人會。
也就在中國,你能這樣羞辱主體民族,畢竟漢族經常糾結鄉黨威脅警察局放漢族小偷,經常打砸非漢族的店鋪,漢族經常以民族團結的口號要吃要喝,漢族經常以「這不道家」為借口要求別人和他一起食用道教食品。我就很納悶了,在我們努力由基本的人向更高一級的層次進化的時候,有人怎麼反而向普通動物倒退呢?請教知乎眾,自然界有這樣的生物么?ps:糾正你一個歷史錯誤,唐朝有個軍隊兵種叫「漢蕃步騎」,漢指漢族,蕃指其他少數民族,所以你說的漢朝之後很少自稱漢人……嗯先表明民族身份吧,然後我在考慮怎麼說。
漢兒學做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怎麼算漢族?父系血緣+文化認同!對於一個男性而言,只要他的y染色體單倍型是o3,並且認同漢文化,他就是一個狹義上的漢人。就算是混血兒(比如父親是漢人,母親是歐美白人)只要他y染色體屬於漢人主體單倍型,還熱衷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擁有華夏意識,他也算一個漢人。母系不作討論,漢族自古以來以父系判別身份,這一點與猶太人相反。
漢族作為主體民族不被國家重視就算了。。搞搞漢服 民族文化 說我們民粹。。。動不動就說皇漢。。。上綱上線。。。
現在都開始懷疑我們是不是一個民族了。。。
那我可能有個假身份證吧。。。。。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和民科,我分幾段來說,
草草寫就,其中肯定有錯誤,請權當我湊個熱鬧。
1、現代民族
討論一個問題之前,先要理清定義。
民族是一個現代觀念,但是其在任何一個時期,作為指代一個社會群體而言,是客觀存在的。
民族可以是以文化為紐帶,也可以血緣為紐帶,也可以以政治為紐帶。
而當以國境線為界定範圍時,在一定條件和語境下可以轉換為國族,比如「美利堅民族」。
當前我國劃分為56個民族,這樣的劃分本身肯定是有問題的,比如藏羌的劃分,苗的劃分,維吾爾和烏茲別克的劃分,「高山族」等等等都存在爭議。
然而在承認爭議的同時,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些目前被劃分為不同民族之間,的確是存在客觀差異的。
而我將以這些差異為切入點,來討論本題。
2、「華夏人」
華夏本身有多重含義,即可指代文化,又可指代人,還可指代國家。
此處僅討論「華夏人」,即先秦時期居住在我國傳統核心疆域的人群。
本題題主似乎將華夏人看做了一個單一民族,但華夏本身實際上是不同血緣集團用文化和疆域作為紐帶的打造的想像共同體。
按照我自己的粗暴總結,商為夏夷,周是商羌,楚乃周蠻,更別提戎人血統明顯的秦了。
大概時期分為三:
1、(夏)商時期,基於血緣的邦國集團。(存疑)
2、商周(春秋)時期,基於文化和血緣的封建聯盟(共主)。
3、春秋戰國,基於文化和國境的國家。
而隨著時代更替和領土擴張,「華夏」本身的概念,也不斷變更。
《原道》語「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正是這段時間的寫照。
可參照的有很多,如
臣聞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
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題主所認為的「華夏人」從來都不是一個血緣民族概念,也並非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是一個強大的共同體,維繫共同體的方式有很多。
但無論如何,華夏其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吸附力的想像共同體。而華夏人在歷史上,並不是在作為現今的民族概念而存在,僅僅是後人為了研究方便代稱而已。
這些「華夏人」,有些並不認為自己是華夏人,比如:
楚曰:「我蠻夷也。
又或者,有些覺得自己在「華夏人」中比較特別,比如:
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
期間「華夏人」和「蠻夷」的在地理分布和概念上犬牙交差此起彼伏,實一言難盡。
但是我們只需要知道,「華夏人」不是一個現代民族概念,而是一個現代人為了方便研究,用於代稱先秦民族想像共同體的名稱,他們中99.999999999%的人並不會自稱為「華夏人」。
2、漢人
漢人在歷史上意義有很多,但大致有4類
1)漢朝人,不累述
2)華夏政權的自稱
有自名的「漢家」,多在詩文中出現,
但多與其他代稱混稱,如「唐人」、「趙人」
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
3) 統治集團劃分的「漢人」,如元朝的「漢兒」
4)現代民族意義上的「漢人」,如清代漢八旗
而統籌下來,基本源流如下:
漢人之名自漢朝始,用於替代「華夏人」的語義,並且和"華夏」的概念開始並存(漢地、漢家)。期間由於朝代的更替,多和其他代稱並存。但由於「漢」的歷史記憶實在是過於深刻(我自己歸結為大一統的歷史印記),無論哪朝哪代,「漢」或者「漢人」都或隱或現的出現在稱謂中。
而到了元代、清代,非華夏大一統政權的出現,完全的確立了「華夏人」這一民族想像共同體的新稱謂——「漢人」。這是所有「漢人」對於「華夏」的追思和凝聚。其原因是複雜的:基於文化、基於血緣(?5位超級祖先);基於現有政權、也基於歷史記憶;基於反抗、也基於未來。
我們很難定義「漢人」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又為何擊敗其他一系列辭彙成為我們的自稱。
可以說,漢人是在歷史的鍛錘下,從一個良好的鋼胚「漢朝」開始,由外部民族和自身凝聚反覆鍛打冶煉出來的一塊精鋼,其發展是一個動態和複雜的歷程。
但是「漢人」其作為一個的社會群體整體,是長久以來客觀存在的。其在血緣上、在文化上、在地域上,是與「華夏人」不可分割的。
要說差別,漢人」與」華夏人「就僅僅是字面上的差別。
3、漢族
如先前所言,「民族"是一個現代概念,而「漢族」的出現,也理應是在現代。
只不過由於我國的歷史連貫性好到令人髮指,「漢族」也就順理成章的天然繼承」漢人」的現代民族屬性。(「漢人」中代指國人的部分則由「中國人」取代,更大更有包容性指代華夏的部分由「中華民族」取代,故言「漢族」僅繼承「漢人」的現代民族屬性)
其由於我國經歷了抗日戰爭構成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與元清的」漢人」構成類同)。再加上政策刻意模糊「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概念。
所以我們形成了一個概念集合:
由於我國的民族政策宣傳導向,「漢族」這個概念一直處於較為低調的情況。
而我這裡想說的是,無論是"華夏人「還是"漢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封閉的、狹隘的現代民族概念,其血緣、文化、政治、地域等方面在長期來看都是極具包容性的。從夏朝(如果有的話)開始,商朝的東夷血統和文化進入了「華夏」;從商朝開始,我們有了諸方和羌;而周在融合了諸多民族之後,逐漸以國家的姿態吞併周圍;再後秦統一天下粘合裂隙,漢打通西域,魏復遼東蜀平南蠻吳開發江南……
「漢」的版圖從未停歇,而其延續的是「華夏」的包容之道。
當然,漢族的構成過程,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現代民族,都是這麼形成的。
比如義大利、比如日耳曼、比如連英國也自詡是「 Anglo-Saxon 」。
大家都是經過長期的衝突交匯融合發展而來的。
血統文化純粹的民族(部族)也有,但都大多在地理隔絕的地方,如冰島。(或者如韋斯萊家族 ,大霧)
所以,在我國的宣傳上,更認同「中華民族」「中國人」這兩個更等同「華夏人」或古代「漢人」的概念。
而」漢族」作為特指「漢人」的現代民族屬性,則出現在了身份證上。
古「華夏人」「漢人」可以包容東夷,可以包容巴楚,可以包容匈奴鮮卑,可以包容遼金,
今「中華民族」、「漢族」若非不肖,則擔當的起960萬平方公里56個民族,也擔當的起「華夏」二字的來。
4、分享
華夏人,是客觀存在的。從未斷絕過。
漢人,是客觀存在的。也從未斷絕過。
漢族,是客觀存在的。等閑看不到斷絕的苗頭。
三者是一脈相傳,並且包容並進……哦不,包容衝鋒的勢頭。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我在十幾年前上完初中的時候也想過,大抵是剛接受完義務教育兼之青春期叛逆,處於相信「崖山之後無中華」的年紀。
一言以蔽之,當今所謂「漢族」:守,可以民族。達,則通華夏。
在此建議多讀書,我是從 王明珂先生處開竅的。
等你大概了解整個發展的歷程了,再可選擇其他細門精進。
祝好運。
*但若你是姨學家或逆向民族主義者,請我吃頓火鍋便不打死你。
所謂神話,就是關於一個民族的起源與發展的歷史映射。
要想知道漢族的神話,就必須了解漢族的起源。
漢族就是二重起源的混合民族,考古學、語言學、分子生物學、民俗學已經給與了充分論證。
許多O3高頻族不是華夏殷周 漢族人口中原初華夏族血統比例很低 四夷原住民融於漢族人口大增 近代統治者蒙滿
第一:一個很簡單的邏輯,Y-O的年齡有4萬年左右,O系有這麼多支系,為什麼偏偏是O3就能是華夏,而其他O1,O2就是蠻夷呢?華夏族是源於5000年前炎黃的後裔,從父系講,華夏族只可能屬於一個Y, 最多不超過兩個Y。與上面邏輯類似,憑什麼所謂O3三大支中某一支是華夏,而其他兩支又是什麼「東夷」或「西羌」呢?
從考古和歷史上來說,華夏族文明與「戎狄蠻夷」和「中原土著」相比,不是差距一點半點,而是完全劃代的差距!! O系某一支與其他O系支系文明程度突然出現劃代的差距,而且基本上都生活在相距不遠的區域,從邏輯上講,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的!!
從中國新石器考古證據看,各地新石器文化遺址存在廣泛的文化傳播關係,沒有一個是孤立的,也沒有哪個遺址絕對領先。如果說O1是百越,O2對應古中原,那麼O3憑什麼就能是華夏,而不是戎狄呢?實際上從邏輯上來說:如果說O1是百越,那麼O3對應戎狄,才是最合乎邏輯的。
O1是百越是復旦給定性的,但由於他們幾個磚家自己是O3,卻不願意麵對O3可能對應戎狄的事實,結果一個蒙古人永謝布把這層窗戶紙給捅破了。
從已有證據現象看,O1和O2所在的地盤比O3更有可能更早進入文化程度較高階段。
所謂「O3農民論」純粹是嚴實等人意想,迄今都沒有任何古DNA和考古證據能證明。由此可見磚家們屁股立場將如何影響事實真相。
O-M95 M268=K18南亞語系印度起源 東南亞中國南方擴張 爪哇42%越南40%婆羅洲38%馬來28%蘇門答臘14%中國3%
O-M119起源 南方漢族祖先南島語族 高頻中國東南部台灣菲律賓和印尼 4%低頻東南亞中國其他朝鮮日本北亞中亞
據美國國家地理項目關於O-M95:Austro-Asiatic語系發達在組包含這個血統的男人。這些團體在浪潮席捲東南亞,他們傳播語言。
今天,男性從這個血統的分布與模式匹配的一波又一波的移民。這是42%的男性血統在Java中,40%的男性在越南血統,和38%的男性在婆羅洲血統。它在馬來西亞占男性人口的28%。它存在於蘇門答臘男性人口的14%左右。在中國大陸,平均約3%的男性人口。在南亞,這是9%的Pardhan Andh的1 - 2%,Naikpod的10%。這是巴厘島的男性血統的59%左右。
O系東亞底層土著 父系語言得內漢語系 漢語核心辭彙和印歐語同源率23%藏緬語74%南島語14% 6千年夷苗古中原人
「大O(O3)至上主義」開歷史倒車的誤區 - Off Topics - 人類生物學在線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online - Powered by Discuz!
幾大O系父系分支語言形成的語系區別都比較大。為什麼分離年代和主要地理分布遙遠的幾大O系分支在中國版圖內,後來又形成了講統一一致的漢語?為什麼與中國鄰近的韓日語與漢語相距那麼遙遠? 漢語與以O系父係為主的所有支系語系都相去甚遠,卻與中東高加索語系、西伯利亞的葉尼塞語系、北美的納得內語系非常相近!而這些語系都是Q系父系高頻。根據父系舌頭假說,我們不得正視面對,最初的漢語是Q系的父系舌頭語言!
漢語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它是東亞語言中,罕見地和印歐語有很多相似性。
漢藏-高加索語系
20世紀80年代,俄國學者斯塔羅斯金提出獨樹一幟的"漢藏-高加索超級語系假說"。英年早逝的俄國天才語言學家謝爾蓋-斯塔羅斯金(Sergei A. Starostin,1953-2005,也是漢學家,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與美國漢 學家白一平[William Baxter]、中國學者鄭張尚芳不約而同地提出相似的漢語上古音構擬方案,在漢語音韻學研究史上是千載難逢的佳話) ,他從辭彙、語音、形態三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證,曾主張 「漢-高加索語系」的概念,把漢藏語、北高加索語和葉尼塞語(古代匈奴人可能說與此有關的語言)包括在內,後來又把巴斯克語、布魯沙斯基語、蘇美爾語等系 屬不明的語言材料加進去,從而形成「得內-高加索語系」,為漢語和漢藏語具有更遠古的語源關係提供了進一步的線索。葉尼塞語系分布在俄羅斯西北利亞地區。
漢語的遠古淵源
漢-高加索語系,亦作得內-高加索語系,或譯作達內-高加索語系,包括漢藏語系、布魯夏斯基語、葉尼塞語系、北高加索語族以及北美的納-德內語系。其存在還處在爭議中,因為大部分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展開。有時蘇美爾語和阿爾岡昆-瓦卡希語系也被歸入其中。這個語系與美洲印第安語的Na-Dene語系有關。美國學者也法國-西班牙交界處的巴斯克語、巴基斯坦北部的布魯沙斯基語(Burushaski)、兩河流域的蘇美爾語(Sumerian)等語言的材料加入進去,從而為漢語具有更遠古的語源關係提供了更進一步的線索。因此,對漢藏語系的起源問題,應該從史前的全球語言聯繫特別是歐亞大陸的語言接觸的角度重新審視。
我們看到以上納-得內語系、葉尼塞語、布魯夏斯基語、巴斯克語等,在當地都顯得比較孤立,人數也少,象葉尼塞語現在只有幾百人會說了,幾近滅亡。
然而我們看到同屬於該大語系的漢藏語系卻很龐大。同樣地我們漢藏語系尤其是漢族中存在一種特殊的特徵單倍群,即Q1a1a1-M120。通過此我們看到漢藏語系與在地理上隔絕那麼遠甚至孤立人群的納-得內語系、葉尼塞語、布魯夏斯基語、巴斯克語、高加索語、爭議中的蘇美爾語竟然屬於同一個語系。而其中內在本質奧秘就在於這些人群都存在Y-Q或Y-Q1a系人群存在!
我們也知道漢藏語系人群占高頻的主要是Y-O系人群。這個情況說明東亞Q1a1a1系人群曾經強烈地佔據了社會的主動,在O系中普及Y-Q系語言!結合歷史我們知道,曾經經過了長期遷徙的姬周家族從西北地區進入關中,推翻殷商,建立周朝。周人自稱華夏族。歷史明確記載後來華夏族東進南下,融合了土著東夷南蠻等族群,從而形成了漢族。顯然這個過程必將把周人的語言形成官方語言而在土著人群中普及。東亞的漢藏語系由於姬周的強勢地位,最終形成了東亞大一統國家而得到普及。推測姬周為Q-M120系,那麼漢-高語系的存在就得到了完全合理的解釋。其實這種改變很容易發生的,只要你能取得統治主導權。我們現在都知道很多新疆維吾爾人漢語說得很地道,這是因為漢語普及教育的結果。另外一方面也看到以土著O系語言影響佔優的南島語言、壯侗語系、苗瑤語系實際上與漢語系距離較遠。(參見:歷史上並不存在漢藏分化。) 1972年,美國學者白保羅(Paul K Benedict)把壯侗語和苗瑤語從傳統的漢藏語系中清理出去,歸入澳台語系,組成了一個涵蓋南亞語,南島語,壯侗語,苗瑤語在內的南方大語系(Austric)。 南方大語系當是以Y-O系人群的原初語言佔優,受Y-Q系的影響相對較小。
2008年,Edward Vajda 提出得內-高加索語系假說(Dené–Caucasian languages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né–Caucasian_languages),已經被不少人接受。該語系家族包括:東亞的漢藏語系、北美的納-得內語系、西北利亞的葉尼塞語系、北高加索語系,以及西班牙-法國交界的巴斯克語系、巴基斯坦境內的布魯夏斯基語語系。考察這些語系人群,發現都受到過Y-Q系人群的強烈影響。根據2012年一篇論文對納-得內語系相關人群進行基因測試證明,納-得內語系人群的Y-Q分布頻率約有50%或更高,其中一種特別的類型Q1a1-F746*又在Q系中佔了30%左右。而葉尼塞語系族群Y-Q系頻率更高達80-100%。這就確定性地把得內-高加索語系與Y-Q系單本群人群聯繫了起來。屬於這個語系的講漢語的Q分支主要是Q1a1a1-M120,估計約佔漢族3-8%左右。
Starostin和他的同事按照二叉演變樹從「巴別塔項目」中提出該理論,並計算出語系分離年齡,漢語與葉尼塞語系分開年代最近,大約在公元前5100年。著名加拿大漢學家蒲立本專門著書論證匈奴語言不屬於阿爾泰語系的,而屬於葉尼塞語系的。這與司馬遷記載匈奴王族為黃帝後裔以及有關的古DNA匈奴王族多Q也吻合。
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幾大O系父系分支,所對應形成的語系以及地理分布都存在區別。但為什麼分離年代和主要地理分布遙遠的幾大O系分支擴散到東亞中國境內的人群,在中國版圖內,後來又形成了講統一一致的漢語?為什麼與中國鄰近的韓日語與漢語相距那麼遙遠?漢語與以O系父係為主的所有支系語系都相去甚遠,卻與中東高加索語系、西伯利亞的葉尼塞語系、北美的納得內語系非常相近!而這些語系都是Q系父系高頻。根據父系舌頭假說,我們不得正視面對,最初的漢語確是Q系的父系舌頭語言!
實際上Y-Q系遍佈於歐亞美大陸各個角落,大部分Y-Q系都融入了當地土著,融進世界各不同民族當中。而納-得內語系、葉尼塞語、布魯夏斯基語、巴斯克語這些頑固堅持獨立不同化的語系族群又幸運地保留了內在基因學證據,即與Y-Q系高度相關!除了東亞Q-M120到來深刻影響了O系語言,同樣Y-Q系對歐亞大陸眾多民族語言都形成了眾多影響。一個最簡單例子就是全世界絕大多數語言的爸爸媽媽發音幾乎都相似!最為典型就是英語與漢語的對應關係:
漢 英
父 Father (書面語)
母 Mother (書面語)
爸爸 Papa (口語)
媽媽 Mama(or Mom) (口語)
爹爹 Daddy (俚語)
有人說爸爸媽媽是人類起初的共同語言,並沒有什麼稀奇。但我們看到以O系語言佔優的日韓民族其爸爸媽媽發音卻與世界大多數民族爸爸媽媽發音完全不同。日語中爸爸是 「哦托窩桑」 媽媽是「哦卡啊桑」 。還有一種讀法,爸爸是「奇奇」,媽媽是「哈哈」。韓語中爸爸:??? (讀:o bo ji),媽媽:??? (讀: o mo ni)。日韓位於歐亞大陸邊緣,受Y-Q系影響較小。雖然漢時在朝鮮設置過四郡,但是底層O系語言仍然強大。這一點從當今朝鮮半島廢除漢語漢字就可以看出。
漢民族爸爸媽媽發音與鄰近的日韓完全不同,卻與遠在歐洲的英法德俄等語幾乎一樣,這難道不是很說明問題嗎? 英語的mother,法語的mère,德語的Mutter,俄語的мать,拉丁語的māter,梵語的mātā都是表示「媽媽」的書面語詞,最終都來源於原始印歐語詞根ma,也是兒語詞。 表示「爸爸」的還有拉丁語的pāpa,希臘語的pápas,法語的maman,義大利語的babbo,保加利亞語的babá等。表示「媽媽」的還有德語的Mama,法語的maman,西班牙語和荷蘭語的mama,義大利語和拉丁語的mamma,希臘語的mámmé等。
英語中與漢語音意相同的辭彙還有相當多,比如Then-然後、Stone-石頭等,這裡不詳細列舉。有人計算英語與漢語的分化時間當在5000年左右,這個時間比斯塔羅斯金計算的得內-高加索語系分化時間還要晚。實際上蘇美爾-古埃及文明體系大約從7000-3000年前進行過全球殖民探險與人種遷徙,伴隨Y-Q系遷居世界各地,他們的語言也就深刻改變和影響了土著語言。在東亞是Y-Q系語言佔據主導地位,而東亞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Y-O系則佔優。在歐洲則是Y-Q系深刻影響了Y-R1b,Y-IJ系的語言。由此形成漢語與英語看上去分化年代非常晚近的現象。由此本人在這裡提出歐亞美超級大語門的概念,即印歐語系與漢藏語系存在一個內在的語系聯繫。根據美國語言學家格林勃格的意見,提出歐亞總語系包括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楚科奇-堪察加語系、阿爾泰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等。俄羅斯學者提出諾斯特拉特語系,把阿爾泰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閃含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部分高加索語言劃入「諾斯特拉特語系」,有的學者還將印第安語系納入。
- 華夏文明起源於Y-Q系族群!(這與山西橫水北倗國華夏文化諸侯國考古證據一致)
- 漢語起源於Q系父系的舌頭!
- 強大的華夏-漢文明同化了許多講不同語言的O系分支民族,他們成了漢民族一分子,他們的語言轉向了漢語。沒有被漢語同化的部分,就以少數民族形式保存了下來。
- 在強大華夏-漢文明營養哺育下,部分O系分支等在漢族內形成了爆發。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某些偏南的分支如O1a1a1a1a1a1-F492 沒有遭受到北方民族大規模屠殺而在今天漢族中有較高的倖存頻率分布。
- 歷史時期,五胡亂華,北方民族系歷次入侵中原,逐漸超過了漢族人口,在強大華夏-漢文明影響之下,他們中大部分也成了講漢語的漢人,當然在這個過程,漢語也逐漸被胡話所影響。由於「民族融合」,他們在人種相貌上也與最初的華夏-漢人相貌甚至智商都趨近。但Y染色體對性格的強大影響還需要觀察。O-M122某些支系大規模融合於漢族或在漢族中爆發,也造成了漢語與藏緬語的接近,這是所謂「漢藏語系」背後的殘酷基因真相。
- 結合古DNA證據,可以認為五胡亂華之前的北方漢人以Q-M120、O1b-M268*、O2-M122*等為主力,而南方漢人可能以O1a-M119為主力。屬於北漢單倍群的人口後來曾被北方民族(五胡、契丹遼金、蒙滿等)大規模屠殺過。基因證據與歷史發展邏輯是一致的。從歷史發展事實講,蘇美爾-古埃及-古印度早早滅亡,美洲文明近代滅亡,僅漢文明幸運保存(幾次滅亡邊緣),Q系確實又是「失敗者」。
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怎麼不算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陰陽五行八卦
共同的文字:漢字
共同的信仰:敬天法祖
共同的血脈:三皇五帝一脈相傳 父系基因來源基本是一樣的
共同的節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重陽。。。。。。
還有很多的相同的東西,我才疏學淺,只列了這些,漢族只是其中一個認同度最高的名字,什麼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相同的東西太多,本質就是一個種族,只是現在國家認同蓋過了民族認同,使題主產生這樣的錯覺而已,也多虧題主這樣的人,漢族的民族主義將重新點燃,
ps:我想在中國沒有民族有資格提出這個問題,現在的,也只有某族這種多民族交匯產生的民族才有錯覺,稍微有點文化都不會提出這種無知的問題
雖然題目有點不懷好意,不過大家的回答過度惱火了
這個問題其實是需要好好回答的因為,漢字漢語及漢文化是中華的骨骼和血液,是中華的天道。
漢人就是中華天道的守護人並且,我們不會只停留在過去傳統的榮光里,只停留在儒家文化下的古國里
我們在追尋未來,不僅是漢族的未來,更是引領人類文明的未來我們把文字刻在骨頭和金屬上,讓子孫知道祖先如何一步步從茹毛飲血到創造文明
我們把文字寫在史書上,讓後人能夠聆聽過去的聲音我們還要把文字帶到太空,帶到遙遠的宇宙深處印度哲學和西方科技,中國都能吸納消化,先進文化的每一個詞語都能翻譯為漢語
漢人追求的是一種先進的大文明,從原始文明誕生到農業帝國建立,到向宇宙深空邁進,不斷吸納包容,不斷探索進步漢人不靠編一本經書來給大家造一個萬能的神來抹殺歷史,奴役人民精神,不靠不吃某種肉來隔離他人保持自我高貴
漢人靠綿綿不斷的歷史、孜孜不倦的奮鬥和心繫天下蒼生的理想來保持團結鷹有時飛得比雞低,但雞永遠飛不了鷹那麼高。不過不妨礙雞對低飛的鷹指指點點,說鷹的血統不純。
題主稱「古代史中,漢朝以後的中原人幾乎沒有自稱漢人的」。
我來發段很有名的話「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平倭詔」
題主最好想想這個漢家指的是什麼?
想想明朝的詔書為什麼用漢家而不是明家,
最後再想想究竟什麼族才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實話說,我真的不信共產黨敢自絕於漢族,你信嗎?呵呵,殺人誅心啊!漢族都不能叫族了!那你們又算個什麼狗屁玩意兒!
漢族算不算一個民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貴回純屬胡編亂造,當年要不是我祖先西征把貴回祖先帶回中原繁衍,貴回祖先還在中亞吃沙子呢。
利益相關:蒙古族
首先,一個民族就是文化共同體。我們漢族人是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的。
為什麼自稱漢?漢朝不但奠定了我們的疆域範疇以及在周邊民族中的威信,更是確立了以儒學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社會秩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它確保了我們這裡沒有淪為神的國度,也確保了我們的民族沒有淪為神的子民。基督教(景教)在唐朝就有,西安現在也存有唐朝時的清真寺,佛教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但士大夫是信儒學的,也就有了唐末的會昌滅佛,不但但是滅佛。
即使我們現在嘴上不提儒學那些經義,但我們實際處事處世還是有很多儒學痕迹的。教育不僅有學校教育,政治影響,還有家庭教育。如何為人處世,那是一代代人耳濡目染傳習的。並不是說滅就滅了的。
即使你講那些根源什麼的。但是我們自稱漢人與你們外國人何干?你們還稱我們為China,這個詞可是和「秦」關係重大,甚至它就直接來源於「秦」的音譯。
所以,不必那麼摳字眼。我們自稱漢人,與你們稱我們為「秦」,都不需要太多糾結。秦也很好,有了秦才有統一的文字和統一的疆域。不像某些外國文明,越來越碎片化了。
至於皇漢思維。我們必須保持漢人處於絕對優勢才不至於發生內亂。我們歷史上有太多時候因為漢人劣勢而出現巨大動蕩的時期。明末內亂直接把漢人碎片化了,所以滿人才有機會。整個清朝漢人都處於劣勢,清末更是出現了傷亡堪比任何一次世界大戰的動亂,把世界級傷害值的動亂放在一個國家,所以我們沒落了,其他民族才有機會。
你們這些外國人,自己已經幾乎完全碎片化了。然後又想來分離我們的民族。可是,你們什麼時候曾成為一個整體過?我只知道環地中海小國林立,歷史上曾有過短暫很牽強地成為一體。我只知道基督教有三大教派,每個教派里還有多如牛毛的教宗。我還知道某教也是分離成很多宗派。
不要說皇漢,在我認知里,這個世界除了外國就是中國。你們外國即使發達了,也只是強悍的蠻夷。始終都是零零散散的模樣。你們想要裂解我們漢人的想法根本不會成功。
我們是一個民族,體現在我們最危難的時刻。想想一百多年前,清帝退位,即使不存在中央政府,即使存在軍閥混戰,我們各個勢力還是認為我們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軍閥們只是不同意某個勢力領導他們而已。這就是我們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的凝聚力。彼時,即使回民也自稱同種不同教。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