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對被批評嗎?
Thx 邀請回答。
(世上絕對沒有單單受人非難,或單單受人讚美的人;
過去不曾有過,現在不可能有,將來也不可能產生,這是亘古不變的事實。
「沉默會受到非議,多嘴會受人指責,即使寡言也不能免於見責。所以,世上絕對不存在沒有被人非議過的人。」
哪怕是受到萬民景仰、人格高尚的佛陀釋迦牟尼,也難免遭到各種誤解、非難和毀謗。
不論人格多麼偉大,行為如何高尚,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毫無缺陷;就算真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仍然會遭人嫉妒、抨擊。
成功的人難免會遭到他人的嫉妒和反感;但是擔心被他人誤解而變得縮頭縮尾,不敢放手去做事的人,反而會遭到更多、更嚴厲的批評與指責。
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必然要遭到強風和巨浪的阻擋。因此,努力地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和應該做的事,當自己領先別人時,即使遭到批評也無須在意,因為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敬希注意:以上括弧內說話我已經忘記出處,應該是出自《法句經》內的(忿怒品)的以下幾句經文:
人相謗毀,自古至今,
既毀多言,又毀訥忍,
亦毀中和,世無不毀。
其餘經文不敢肯定,但無論出自何處,這段說話實在說得太有道理,完全脗合佛法所指凡夫的心執著,亦即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凡夫特徴,凡夫的人生就是活著一個充滿誤會的主觀世界啊!
從「實相」觀照:
1)我錯,就代表你對嗎?
2)我對,就代表你錯嗎?
3)你對,就代表我錯嗎?
4)你錯,就代表我對嗎?
5)難道我對,你也對,不可以嗎?
6)難道我錯,你也錯,不可以嗎?
7)我榮,就代表你辱嗎?
8)我辱,就代表你榮嗎?
如此類推.....
人人自出娘胎,就被「集體思維」教育成如下,習非成是:
1)誤以為得到別人稱讚,就代表自己是對。
2)誤以為得到別人批評、非議就代表自己是錯。
3)誤以為得到別人稱讚,就代表別人是對。
4)誤以為得到別人批評、非議就代表別人是錯。
佛法指「實相」是沒有「二元對立」劃分,更遑論對錯了,對錯只是人心主觀道德創造的基準,實相不存在任何基準。
部份人由於「是非心」極重,往往情不自禁地愛說是非,說到底,這種斤斤計較的不平衡心理,就是一個「我」字作怪。
不明佛法的人,往往是懷著強烈「二元對立」去生活,當受到批評、非議的時候,就會感到不舒服,忐忑不安,意志消沉,甚至生起仇恨心。
誰知道原來「沒有絕對的真實世界,只有感官經驗造出來的世界」,每人運用自己的「感官」把資料攝入腦里,因為「不能、不需要」把所有資料捕捉。故此,人將際遇透過感官來將資料「主觀選擇性」的攝入,再經個人「信念、價值觀、準則」過濾而決定意義,成為「定義」,留在腦中。
那份過去的「記憶體~識」形成一連串的「信念、價值觀、準則」,全都是主觀形成。故此,過濾出來的所謂「定義」,根本只是「個人定義」而已,而並非來自世事本身,亦即是「我認為」而已。
每人都以上述方式思維,所以一點一滴地塑造了自己出來,故此,人是「主觀」的,佛法上稱為「我執」,亦即事事以「我的個人感覺」為大前提,凌駕於一切之上,並以這方式建立對世界認知,因此,根本「沒有絕對真實,只有主觀錯覺」,再而強行劃分成「二元對立」,佛法上叫「落兩邊」。
每人都自制地圖,在這「自我世界」中生活,若改變了由「主觀選擇性」模式,就會改變世事對自己為所帶來的「影響,感受」,就所謂的「喜怒哀樂」。
喜怒哀樂的「情緒」也從來不是來自「某人、環境、現象」,而是來自我們對世事的「主觀態度」,佛法上稱為「著相」,亦即是主觀「信念、價值、準則」所構成,叫「我執」。
世事是死物,它沒有個人感覺,更加沒有自主性,它只是一個表象,佛法將這種表象稱為沒有「自性」,這個表象全部都是「無生」,賦予千差萬別的只是人心,這個萬物真實狀況,叫「諸法無生」。
佛法指出根本「無須、無法」改變過所謂的「外在世界」使自己快樂, 一切都是自我陶醉出來的一場「錯覺」,但為何人感到世事「如此真實,拳拳到肉」?因為世事、世界全是由自我一手一腳製造出來的「一場個人感覺」,所以非常真實。
現象從來不曾給我們「喜怒哀樂」,只是來自人對世事的「個人判斷、個人反應」,人人感受根本不同,既然感受不同,所以確實並沒有「客觀世界」,一切也只是「主觀感覺」。
故此,只要能改變了「腦里世界」,感受就會完全天翻地覆,人生際遇感受便會改寫。
萬物以大地為根,心就是根本,佛法就是以改變「心」為主的法門,所以叫「心地法門」,將心調煉就會將煩惱「連根拔起」,這就是所謂的「修心」。
為了使自己真正離苦得樂,《金剛經》就教人如何去「從感知中超越~(apratistha laksana~離相)」。
問:如果對方的批評是冤枉呢?
答:如果無冤枉,這個批評是有幫助啊!
問:如果這個批評確是構成「冤枉、誤會、傷害」呢?
答:「你誤會我、你傷害我」,我知道了,我會澄清及面對,更會以「平順、和平、平等、無排斥」」之狀態,去破除「二元對立」之心境來面對世間種種矛盾。
甚至可採取法律行動,無論「澄得清,澄不清」也盡心解決,最後,「面對結果我不介懷,我已做了該做,完成過程便放下」,內心始終如一,不起矛盾而耿耿於懷,這叫「忍辱波羅蜜多k?ānti pāramitā~(安忍)」。
更勿忘記這個世界有因果,冤枉你的人跟你有緣啊!千萬不要生起仇恨心!必須好好圓滿這段緣份,這是劇情需要!聽得懂嗎?
況且,我們的「面子」只是「羽毛」,為何那麼在意那羽毛?皆因「我」的心「執」著作怪,叫「我執 」。
天下間那有不會受損的羽毛?
天下間那有人名譽是完整?
天下間那有人永不被人誤會?
天下間那有人不曾誤會別人?
根!本!沒!有!
連我們現所信奉的天上人間之師父「釋迦牟尼佛」也被日日誤會,凡夫一日未成佛,不是日日也在誤會祂嗎?筆者已誤會祂2000多年了,現在仍在誤會祂呢,因為我們此刻是凡夫。如果追求一個永無法達到之目標上,想「永不被誤會」,人還會「現世安樂」嗎?「生不如死」就有可能。一個有「大作為」的人,必定受「大誤會、大壓力」,大自然本就如此運作來成就一切萬物,古人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佛法再高深,也在「人間」修「出世間」,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練、在人道成就、以人為本」,將所學習得到的法理可以落實生活運用,才構成真正修行。
長篇大論說了一堆話,閣下今後受到批評、非議,仍會耿耿於懷嗎?勿再斤斤計較,凡夫誤會閣下是必然的,一笑置之即可,不要再跌入感知的圈套,表象是主觀世界的陷阱,離相吧!祝福你。
笑一笑,
世界更美妙!
佛法是教導我們如實的,若學會如實,如實的面對任何事情,是讓自己能自在無煩惱的最好方法,所以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對被批評,若能做到如實的面對被批評,因為如實,沒被任何外加的偏見、煩惱等所干擾,所以,能做到如實的人的生活是自在無煩惱的。會被任何因緣、境界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時,都是不如實,我們就是因為會被牽著走,才會有排斥、對抗、抱怨或不甘等煩惱。因緣發生,境界展現,五蘊輾轉,都是自然現象,隨時都在發生的。若被牽著走(不覺),就可能讓自己落入現世(當下)輪迴,而讓自己落入練習貪嗔癡中。因緣發生,境界展現,五蘊輾轉,若不覺,就可能在癡,也可能落入貪(因為自己的喜好),有想要而得不到或失去已得到的時候,又可能落入嗔。
所以,能不被牽著走,趣向如實的練習無貪無嗔無癡的生活習慣,讓佛教徒生活中面對任何批評時,都不受影響(中性)。
一般來說,合於事實的純批評是就事論事,不合事實的批評,有可能是毀謗(純批評是受鼓勵的,毀謗是不鼓勵的)。真能如實的人,是歡迎批評的,批評是進步的原動力之一,有批評才可能有改進。我們練習中性覺觀,來趣向如實。覺觀的能力是慢慢培養就能養成的,末學的這篇回答及接下去的相當多篇有詳細敘述,如何練習覺觀:你如何看待佛教? - 自在之路的回答感恩!
祝福!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什麼叫做報冤行呢?意即修道行之人,假若受苦時,應自覺以正念想道:我在往昔無數劫中,迷棄本心盲從外緣,流浪種種幻有境界,多曾妄起冤憎之心,違害無限眾生;如今雖無過犯,但這都是我宿世罪殃,惡業之果成熟,而非天神以及他人所能給與,由此甘心接受都無冤言。經典中說,逢苦惱而不怨憂,乃認識豁達之故。這種心念生起時,便與無上真理相應。由此體會冤結而悟入佛道,故而稱作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第二、隨緣行的含義是:眾生本來無我,只是心識隨業力所轉,苦樂業報齊受,這些實際皆依因緣所生。假若得到勝上善報榮譽等好事,應知這是自己過去宿因之所感召,如今因緣和合方能得到,如若緣份已盡,還歸虛無,有什麼可喜?如此一切得失皆隨因緣,心中無增無減,欣喜之氣無動,暗順於佛法妙道,故而稱作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第三、無所求行的含義是:世人長久迷惑,處處貪著幻受,這就叫做貪求。智者了悟真相,理想與俗習相反,安心無為本然,形體隨生命運轉,視一切萬有本來空寂,了無願求意樂。因為深知功德黑暗常常相互追隨,在三界中居留,猶如住在起火的房宅,有身體即皆受其苦,誰能常得安逸?真實了知到這一點,故而能夠舍卻對種種幻有的迷戀,止歇妄想毫無貪求。經典中說,有求皆是苦惱,無求即成安樂。由此判明自心,了知無求為真正佛道行持,故而稱作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凈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於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第四、稱法行的含義是:本性清凈之妙理,視之為法。這妙理中一眾事相本來空寂,無可侵染,無可住著,無自我亦無其他。經典中說:法無眾生,離眾生相之故;法無有我,離我相之故。有智之人若能相信並解悟這個道理,應當依照法理而行事。法之本性了無慳吝,以自己身命財物,行於布施解脫法而修舍施,心無吝嗇痛惜,透脫理解自、他、物事三者皆空,而無倚持染著,僅僅而為凈除迷垢,相應教化眾生而不認取事相。如此而致力自心修行,又能利益其他,也能莊嚴覺悟之道。布施解脫法能夠如此,其餘五種解脫法——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照樣修行。如此而為凈除自心妄想,修行六度解脫法,而無所行之相,這個就是稱法行。)
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覺得達摩祖師的四行觀最切題了,然後搜了一個準備複製粘貼。但是搜到的版本帶白話譯文,我沒看譯文。一般來說,轉載答案是要對轉載內容負責的,但是上文中白話譯文的部分我偷懶了,各位學長大大們自行斟酌,小生慚愧懺悔……人不如我意
是我無量我不如人意是我無德既無德即修德站在人倫來說:
對於別人的批評,如果他指出的是對的,我們理應虛心接受且心存感激。如果是無道理的批評,我們無謂去爭辨~當然可以表達出自己想法,但不要因被批評而生起情緒。也可以不去理會。因為事世本質是空性,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都不同的。際遇本無對錯,分別是人心。
佛陀教我們離相,就是教我們不要被際遇牽著走。明明白白所感知的一切本質都是空性的,一切情緒都是人心向際遇作出來,說到底都是人心作怪。正是修行「忍辱波羅蜜多」的好時機。「波羅蜜多」是「離相」意思,即「離相」的忍辱。
關於「離相的忍辱」,曾經看過一句話,「安住平等而處理矛盾」,即安處於「平順、和平、平等、無排斥」之狀態,去破除「二元對立」之心境來面對世間種種矛盾。
感覺到自己「被批評」「被挑戰」,往往是因為執著於自己內心既定的觀點,不接受除了自己觀點以外還存在相對的觀點。這已經陷入「二元對立」。
若因此而生起種種情緒,甚至報復,則沒完沒了,苦惱由此而來。世上沒有不受損傷的羽毛,世上沒有不被誤會的人和事。明白佛法的人,面對被批評、被誤會,會躬身自省,也會解釋也可能不會,無論用任何方法只為了隨緣盡心更圓滿地處理世事。但內心卻仍是「安於平等而處理矛盾」,以破除「二元對立」的心境來處理矛盾。
以上僅是個人看法。這時候應該抖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不應共他婦女起惡名聲。我今欲於此林中自殺。時彼林
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惡不善不類。此比丘不壞無過。而於林中。欲自殺身。我今當往方便開悟。時彼天神。化作長者女身語比丘言。於諸巷路四衢道中。世間諸
人。為我及汝。起惡名聲言。我與汝共相習近。作不正事。已有惡名今可還俗共相娛樂。比丘答言。以彼里巷四衢道中。為我與汝起惡名聲。共相習近。為不正事。
我今且自殺身。時彼天神還復天身。而說偈言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害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眾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下中上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人 令汝得羅漢
如法自知已 諸天亦復知
爾時比丘。為彼天神所開悟已。專精思惟。斷除煩惱。得阿羅漢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我的輪子哥怎麼了……
討厭被人批評不是世間八法嗎?當然應該無視
他們都是傻逼,我才不能跟傻逼一般見識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證道歌》
就站在人倫的角度來說,要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批評,亦即我們所說的「平常心」。為什麼批評我,是不是我真的犯錯了?如果是,那別人的批評正好,我要感激他。如果不是,也不用生起無名之火,平和的和對方說出來就行;他真要不聽,躲著他不就好了。世間誰人沒得到過批評,挨個批也不是多大的事兒。其次,佛法有大智慧「般若」,般若即「不落兩邊」,和「佛法無邊」中的「邊」是一個含義,為「邊見」、「極端」的意思。就是要求我們不要落入任何一個極端,要保持中立中和中庸的態度。運用這種智慧,當我們面對批評時,更應該要有一個平和客觀的態度,儘力隨緣的圓滿當下的事情,圓滿以後便放下,不要滯留那件事和感覺。生活中訓練自己的這種能力,其實就是在不斷的修行。學習佛法,就是要落入生活當中,努力調整圓滿生活。
有啊,譬如:你根本不懂!末法時代終生痴愚!謗佛下地獄之類的,一抓一大把,還有終極武器:舉報,目測我又要中招了
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誰批評你就弄誰、、佛法講的就是這個!~要明心見性,方能利他利我,得大自在。。。好的要聽,壞的要改,什麼是好壞?什麼是分辨心?扯到人生大意這事就複雜了,
不理.
推薦閱讀:
※在家弟子去寺廟短期修行,要不要考慮寺廟傳承的法脈?
※關於《悲華經》說,阿彌陀佛涅槃後,觀音菩薩繼位。末學有些疑問?
※凈空法師及其弟子們為什麼大力宣揚與佛法沒有直接關係的文化?比如弟子規,劉善人講病,王善人講道等?
※持佛咒中,必須至誠,心誠則靈,這個誠到底要到什麼程度?至誠究竟是種什麼體驗?
※請問師兄,念誦佛菩薩的名號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