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釋有些農產品爛在地里而城裡卻吃不上?

我很想聽聽局中人講講,尤其是批發商,不吹不黑


剛進入批發商坑來答一下。

1.大眾低估了運輸成本(車輛費,工人上下貨,地方二道販子,包裝,進冷庫)

2.蔬菜保鮮,大部分蔬菜要求2天內銷售完。

3.市場風險,每天需求量大體不變,貨多價賤,貨少緊俏。

故事1:小蔥批發商販從外省農民手裡買蔥。以5毛收購一車共10噸,運輸到本省批發市場,品相不好行情差,無人購買,白送,無人要,虧1萬元。

故事2:辣椒批發商從外地以2塊收購辣椒15噸,運到本省,以2塊賣出去,為了維繫固定客戶和攤位,這樣的行情價格,每天一車,賣了一周。

先就這些,有人看再聊

-------------------------------------更新---------------------

最近小米椒行情火的不行,我們這行永遠是越貴風險越高利潤越大,每年就指那幾天能掙錢。

還是故事:某老闆,才入行,膽小,有點小錢,這是背景。在行情還是7塊,買入兩車30噸貨。

行情漲,老油子建議押後一周出售,但是膽小,8塊多處理了。三天後漲到10+。。。一頓少賺4000.

最近一批貨,因為菜農把參雜有炭疽病的劣質貨偷加進去,損失慘重!和一手貨源打交道就是這樣,全憑自己經驗和眼睛,怪不得別個。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省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更希望和基地打交道。


在知乎只講故事,也歡迎同行一起討論小微農場特別是家庭農場的一些思路,或者其它創業經驗分享,但是尋求合作的朋友,請私聊。

14年創業作農場,由於自己的夢想來做的原因圈了一批客戶,就是完全的給一批熟悉的叔叔阿姨家供菜。15年的是大家都覺得菜可以,但是買水果不放心,看我們能不能給他們供點放心的水果,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的覓食之旅。

第一次去的是郴州,楊梅,15年楊梅在長沙剛上市那會賣得蠻貴的,但是室友的表舅都快記得上吊了,之前談好定金的二道販子不收楊梅了,幾百棵樹的楊梅預計要爛樹上。我喊著合伙人合計了一次,覺得可以做,一來價格低,二來是自己室友家的(大家都認識,那室友老實到可怕,能跟我說這件事已經是他對著鏡子準備過十次以上的結果了),大家也放心。

然後我們就在會員群里發了個問卷,大家都對這樣楊梅挺感興趣的,強哥就連夜趕到了郴州。第二天回來了消息,楊梅很甜,很新鮮,那個表舅已經在醫院了,喝農藥未遂,(這個和農藥我恨不能理解,一來這個楊梅的林子不算很大,就幾百棵樹,當地上萬棵的林地多了去了,後來正式壓楊梅的時候才注意到,表舅家確實窮,很多年前跟著風潮種了這點楊梅樹,到15年才是第三茬楊梅。)

總之可以賣,我們就讓他帶了林子里十五個角落將近六十個樣本的楊梅回來做了質檢,品質高到出奇,同期的靖州楊梅的甜度完全達不到這個標準,仙居東魁還得等上半個月到一個月,我們就開始做預售,在群里收了一波訂單,叫上我室友就跑去了郴州,自己開的小麵包車和當地的大金杯,拖了輛車楊梅回來。

然後效果特別好,會員就開始催我們做其他產品,其實沒其他的,就是信任。

最後我們把表舅家楊梅賣的差不多,其實也就賣了兩次,樹頂的楊梅摘的差不多了,品質就跟不上來了,我們就沒繼續賣了。至少表舅的醫藥費掙回來了,第二年的養樹錢也回來了。

困了,有人看我就找時間繼續更

說完這個和表舅鬥智斗勇的故事,畢竟依據知乎的尿性,我還沒反轉,還有多重反轉。

繼續更,

因為我們一次性付的三次楊梅的錢,還有最後一趟楊梅不達標,口感沒過質檢員那關,所以我們和表舅約定剩下的楊梅16年我們再要,算是提前給他買單了,明年也不用愁了。

16年我們開始了覓食計劃的新版本,就是預售制,我們把農場的雞,豬的錢都收回來,然後再去給大家訂雞苗豬苗開始養,養到達標了再送到會員手裡。同樣的,我們也在各個地方几十上百顆的訂購楊梅,黃桃,獼猴桃,桑葚樹,按樹為單位的訂購一年的果實,其實就是把果農風險轉移到我們自己身上來了。

從年初開始第一次去郴州簽訂購合同就是強哥去的,包括架設攝像頭,掛合作的牌子這些。每次去,表叔都特別支持,各種熱情,強哥每次回來都說一定要把楊梅做好,不然對不起表叔燉的雞。然後他就無情的各種強姦我們策劃的意志,最後確實預售做的特別好,訂單比去年一下一批多了近百單,幾百斤的量。

然後,第一次事故來了,還有三天我們要去郴州的時候,遠程監控斷了,打電話過去詢問,說是下雨樹枝把線打斷了。我們沒多想,為何之前多次暴雨都沒事,那幾天郴州的天氣也顯示是多雲的樣子,想著是局部的天氣變化吧。

等我們的車隊到郴州的時候,不對了,我們發覺有點不對勁,當天抵達郴州是下午二點,打電話給表叔表示我要進山的時候,表叔說他不在果林,全家人都不在,讓我們不要進山。按約定,表叔是要來城區和我們碰頭,一起進山的。

第二天上午,一晚上考慮過很多的我們,七點就進山了,八點到林場的時候,表叔在犬吠聲中看到我們有點不自然哦!然後就直接把我們帶進他辦公室(一間堂屋)。表達了兩個意思,一個是去年的合同作廢,不能按之前的價供貨,另一個意思就是我們之前定的那片林子不能讓我們摘,他已經許給別人了,頂攤(第一攤,也就是樹頂的第一批成熟的楊梅)已經被摘的差不多了。

就在我們被雷的斯巴達到憤怒到無奈的開始進行詢價的階段的時候,他堅持一定要漲價4塊8,而且這還是看在他外甥介紹的面子上(我那個老實室友)。不然就是五塊一斤。

我不知道今年的楊梅漲價為何那麼迅速,而且幅度那麼大,而且是長沙普遍降價的同時,產地集體提價,所以在表舅根本不在乎我們去年的老關係,我們的訂單量,我們的預付款,在我們堅持下把預付款在我們監控了半年的林子里摘了第二批果子抵充了預付款,而且是漲價4.8元的情況下。

最後我們換了家當地的大林場,就是果樹按山頭算的那種,最後做完了所有訂單,然後我們也不是很開心。一種始料未及的悲哀。

後續的事,有人看再更吧

再更,後續其實是想表舅和室友的衝突。由於過程中突然的提價以及限制取貨,我們和室友其實是有聯繫的,我們也考慮過強行執行合約的可能性,也想通過室友迂迴的解決這個問題。

這裡有個問題就是,那一片的我們進行了監管的樹林,今年的產權理論上是屬於我們的,表舅只相當於我們僱傭的幫我們做維護的工人一樣,但是結果是我們在這片林子里按照表舅的價格摘了預付金額的楊梅走了。

這個過程中室友和他家裡的很多族人通過電話,解釋這個問題,室友的爸爸還和我們探討了這個問題,最後我們能把預付金以這種方式拿回來也少不了他父親的努力。但是,幾乎他的族人都覺得表舅做的對,在商言商,表舅能賣高價為什麼要賣我們,特別是今年表舅的楊梅產出品質比別人的好多了的情況下,當然這與我們的公益行動有關,來自湖農大的我們合作實驗室的一些保植劑的供應,我們的覓食計劃的監控會每月給他定相關的補肥防蟲計劃。這些應該是對他的林場有影響的,因為我們都是用的一些低成本,可複製的方式,當初也沒有什麼提防的意識,認為本來就是一個夢想計劃一樣,把這個楊梅當模板,投入心力來力求做一個新的模式出來。

但是這一切在當地果農看來都是很傻帽的行為,被坑活該。而這與我這個老實室友的世界觀十分衝突,那一陣子對他的打擊應該是最大的,因為我們最多是受物質損害,那麼對他來說就是精神攻擊了。你完全無法想像他開口向我們求助有多難,而表舅的行為對他的傷害有多大,最大的衝擊是他原有的親情世界裡的其他人的價值觀與他的這麼多年的受教育培養起來的三觀之間的激烈碰撞,然後他還得表示對我們的歉意,老實說,如果不是他走出來了,我會去根據合同起訴表叔,就因為他和他背後的親情世界聯手毀了這個人。當然在我們找他喝了幾次酒之後他走出來了,至少他看到了我們幾個人的坦然。

他和他表舅的後續衝突絕對會有,但我們真的不希望這件事對他帶來困擾,這就是創業,做生鮮,你說大公司之間有沒有這樣的爾虞我詐,絕對有,也絕對比表舅過分,只是他們都有餘地而表舅看起來沒有餘地。

15年的他是要餓死的狀態,16年他能掙更多錢為什麼不掙更多錢?要知道,我們15年只幫他掙到了醫藥費,今年他能掙到一家子過冬的新衣服,我們也只希望他能越過越好。

所以有時你在下鄉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無奈,因為貧窮是有原罪的,他涉及到生存這個硬性的需求層次。但是下鄉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質樸,那種汗水砸在塵土裡綻開的花一樣美麗的東西。

以後有機會給大家說說其他下鄉故事,比如周三開著寶馬去深山雞場路遇塌方這種。


農產品深加工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農會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更新!---

城市的發展一直都是壓制農村的發展獲得的,只是不同時期的程度不一樣而已。比如建國初,中國農村為工業化做出的努力,全力支持城市工業化。現在開始反哺農業,任重道遠。

分割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海南某公司引進的金菠蘿和台農系列為例。對於種植公司來說,賣出的價格還沒有人工和運輸成本高,公司便不僱傭人工採收,放在地里沒人管。對於中間批發商,倉儲運輸人工成本等支出超過了收賣的差價,自然也不願意進貨了。城市裡要保證利潤,自然不會太降價。然後新聞說某地菠蘿滯銷,號召市民產地直購,那是因為有組織直接從產地直購,省了好幾遍中間費用,自然到市民手裡價格可以低一些,當然也不排除有公益性質的。

說到底都是成本控制問題。最後再上一張圖。


農產品運輸最大的難點是保鮮,這也是世界性難題,當農民採摘以後賣出獲利遠遠小於種植成本,這樣的話,自然願意爛在地里。對於菜販子來說,運輸到城裡販賣收益遠遠小於收購農產品的支出,也不會收。所以,這是綜合性的問題。涉及農產品保鮮技術、物流運輸規劃、農產品交易市場環境等多個方面,並非單一的因素所致。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供大於求是根本原因。


Step 1 農產品價格低,農民買車菜販子的價格低於收割的成本,於是不收割。

Step 2 因此出現供需矛盾,價格上漲,但是農產品已經爛在地里了。

Step 3 於是農民沒有收入,城裡人吃不上新鮮的農產品。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運輸成本大於貨品價值。這就是很少出現長距離運輸渣土的原因。渣土不是高價值產品,一旦運輸成本顯著高於貨品價值,運輸就沒有意義了。

農產品也是一樣。比如美國佛羅里達存在著名的「橙子專列」,將南方的橙汁運往北方的市場。然而橙汁的主要成分是什麼?水啊。花費大筆資金運水,顯然不合適,所以這些列車運的都是濃縮橙粉,到了目的地再兌水出售。所以,在北方的孩子喝到原汁原味的新鮮橙汁的機會就會顯著低於南方的孩子。


農產品最大的特點:農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季節性產品,一旦批量出貨,就那麼幾天要出掉,不出掉就壞了,不要談什麼冷鏈,農民做不到的。

那麼就存在問題了,當農產品批量出的時候,菜販子就必須會壓價。因為沒有價格差那麼就不存在利潤,菜販子是什麼?套用一句廣告詞:菜販子從來不生產農產品,他們只做農產品的搬運工。

於是乎,菜販子聯合起來,一齊壓價,而農產品又不可以長久存儲,於是乎,農民辛苦一整年,因賤賣而又捨不得,同時農產品基本上都是同時出貨,比如你種西瓜,不可能一個在冬季出一個在夏季出吧!(大棚的反季節的不談,因為沒有意義。)竟爭又大,怎麼辦?只有兩種情況處理:

1、爛在田裡

2、賤賣

至於城裡人吃不上的原因很簡單,沒有菜販子的搬運,再好的也吃不上。而讓菜販子執行的動力就是利益。沒有利益就不動。


對於源頭種植者而言,最大的成本在於租地的成本和人工的成本。現在的產品流通方式,決定了更大一部分的利潤都被分給了渠道商,農民種植農作物,收割時搭上人工成本,再加上組織車輛耗費精力運送到菜販子那裡,來回蒸騰一次,發現不僅不掙錢,而且還要倒貼上時間和精力,那麼他就寧可菜爛在地里,明年不種就是,換成誰都會這麼做,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時不時就會出現某種蔬菜價格較高的局面,經濟規律使然。

其實,中國現在並不缺乏好的產品,只有有一些消費者的觀念需要教育和培養,比如,你想購買有機食品,那你了解有機食品的種植要求嗎?願意支付有機食品的對價價格嗎?有機食材由於生長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而且都是自然成熟,所以產品的保質期非常短,運輸成本非常高,這就是為什麼有機蔬菜損耗率更高的原因,我們現在市場上大範圍流通的蔬菜和水果,有幾樣是成熟後採摘的,西紅柿都是青的就摘下來,到了目的地都還是青的,擦點葯就變紅。如果想吃到真正熟好採摘的西紅柿,而且是有機的,15元一斤起,這個是最低價,根據它的種植成本,運輸費用以及損耗率來計算出的價格,而且,這個價格,農場可能還不賺錢。

樓上一位朋友說的對,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信息和冷鏈物流問題,信息對稱,農民才敢種植,否則,那就只能是惡性循環,農民種地不賺錢,什麼產量高種什麼,終端消費者天天吃各種微量元素混合在一起的食品,都是受害者。


謝邀。農產品生產者不同,爛在地里的原因也不太一樣,可以從公司和個體農戶生產者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本人目前在一個有機農業公司(為方便分析,後文稱之為A公司),前一份工作也是在大型農業公司,有機和生態的都做(後文簡稱B公司)。為了避免給公司做廣告的嫌疑,就不公開透露公司名稱了,有興趣的可以私下聯繫我。兩家公司做的都是自產自銷,你也可以理解為都是做農業全產業鏈模式的,二者的不同點在於A公司做的是類似於CSA(社區支持農業)模式,B公司有自己的超市。

A公司有自己固定的客戶,每個月公司也都在開發新的客戶,公司根據客戶需求和每個品種的產量制定自己的種植計劃,但是有機農業不確定性因素很多,為了保證供應,公司制定的種植計劃實際產量一般都會比需求要大,所以會出現產品多餘的現象。而有機農產品價格較高,一斤在10-15元,這個價格的農產品放在市場上是沒有銷路的,而如果降價銷售,根本就達不到成本價,也是賠錢,還不如爛在地里。

B公司有自己的基地,有自己的超市,農產品品質非常好(這個不是自賣自誇,本人長期在基地工作,知道產品的生產過程),公司定位中高端,也想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售價比普通農產品稍貴,但是還不至於讓人難以接受。但是由於品牌知名度較小,市場接受度低,基地生產的農產品不能完全賣出去,出於成本和打造品牌的考慮,公司不願意低價銷售,有時候也會出現爛在地里的現象。

對於個體農戶來說,他們種的是自家的田地,這個不需要計算成本,每天在地里勞動也不計入成本。因此,對於他們來說,農產品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按理說當他們降價銷售時,農產品是不愁賣的,產品也不會爛在地里的。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以我老家種植辣椒為例,當市場收購價格為七八毛一斤時,辣椒非常搶手,而當收購價格為一毛錢甚至幾分錢一斤時,根本就沒有收購商去收購,農戶價格再低也賣不出去。對於收購商來說,當辣椒收購價為一毛錢時,即使他們能夠價格翻倍賣出去,也才賺了一毛,不划算,而收購價越高則利潤空間也越大。

對於以上兩種生產者產生的農產品爛在地里的情況,公司是受生產成本的限制,而農戶則是由於流通環節不暢造成的。

也許有人會說二者最終由供大於求造成的。對於我上文提到的A公司和B公司,從公司的角度肯定是供大於求,但是從市場角度肯定不是,畢竟優質農產品還是少量的;至於普通農產品是否是真正的供大於求,還是由於其他原因,我沒有相關的數據,也不敢妄下結論,還請真正的高數幫忙分析


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

供過於求:價格低廉,農民賣出去只能是虧本的。為了提高價格,只能減少供應。

沒有中間渠道鏈接,農戶與消費者之間缺少供應渠道。

中間渠道差價太大,控制了供應量(不過針對這個問題,不存在,因為lZ說的是爛在地里,都沒有進入中間商渠道)。


我現在特羨慕我爸媽的生活,他們現在吃的西紅柿大城市的人10元一斤都買不到,他們吃的雞蛋大城市的人20元一斤也買不到,不是我誇張,是因為現在真正的健康無公害的蔬菜水果真的是太少了,很多的號稱是綠色無公害的也是打著幌子批量生產的。我媽吃的那些我認為拿到大城市裡來超級值錢的菜就有樓主說的這種情況爛在地里城裡人都吃不上(對不起阿群主,我估計我這個問題回答的可能要跑偏 ,可能不是你要的答案)但是我要是告訴我媽說我馬上可以把她吃的西紅柿10元一斤給他變現,她肯定寧願少吃點讓我拿去賣了(這可能有點誇張,畢竟我媽還不是那麼愛財的人)我就說點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吧,我老家在一個環境非常好的山城,我家那片就屬於城鄉結合部,就是那種沿街都是飯店、ktv、連鎖酒店、賣汽車的,但是很多人又能吃上自己種的菜的這種,比我們偏遠的地方還是有很多的人靠農田生活,但我看到我們那並沒有很規模的商品化經營,很多人種的菜都是供自家吃的,畢竟大多數人家的地並不多,把菜當商品賣的話並划不來,還不如出門去打工。所以有的時候就會有家裡的菜有剩餘(上次回家,我舅媽就給我家拿了將近20根黃瓜她說她家吃不完不給我家就爛在地里了),但是別人家的菜也會有剩餘然後就會有一些爛在了地里。還有一件事情我記憶挺深刻的,當時好像是說有種地的任務(具體是啥我也記不清楚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在某個地方需要種一大片菜)然後過了一段時間那裡被種了一大片超級棒的菜,結果任務完成之後就不了了之了,聽說那些菜最後很多都爛在地里了,當時也有人開著車去摘,但是並沒有商品話的操作就是拿著送人什麼的。想想真的是超級可惜,不過這也說明一個問題阿,土地可能並不缺,種菜的人也不缺,讓人種菜的政策也不缺,但是商品轉化和持續經營還有系統的整合缺阿。但是這個事情又和人的思想、交通等等掛鉤。我老家就有很多農戶他們的家裡多少都有一些農產品,而且質量絕對有保證,但是每家的數量都不多,很多人沒有意識把這些農產品變現,或者有的又沒有辦法變現,自己提著東西去收購商那賣數量不多也賣不上價格,所以當地的政府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又牽扯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農產品的流向問題,我現在就常常想要幫助這些農戶賣他們的農產品,起碼能比收購商給他們的價格多一點,雖然力量有限,但是能做一點是一點,不讓好東西糟蹋了,又讓農戶能多獲點利。


農產品短期集中上市,需要在有限的幾天保鮮期內處理,大概率的供過於求。

如此售價若過低,不足以支付採收運輸銷售的成本,便爛在地里了。


信息不對稱,渠道化成本較高,人工成本過高,機械化程度遠遠不夠,,,。


那讓城裡人自己去田裡吃吧,難道還要別人花錢給他運到家門口啊,運費攤給你你又嫌貴。。。差不多就是這個道理


主要應該在信息和物流的問題。等待農產品電商的崛起吧,呵呵。


因為城裡人實在是吃不動了,人的肚子是有限的,你說是吧?

就和你飯做多了就會剩一個道理。


推薦閱讀:

我家每年種的農產品總是賣不好價錢,從哪裡可以獲得農產品供求信息?有哪些較好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將農產品賣出去?
能不能直接從農民手裡購買時令水果和蔬菜?
農業眾籌如何快速讓大家都參與其中呢?
2017秋玉米的價格怎麼樣?
柿餅上面的"白霜"是什麼?

TAG:經濟 | 農產品 | 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