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搖滾就一定要扯上毒品和性嗎?

本人本著喜歡就好的原則因此聽歌蠻雜的,但最近無意中聽到了18 and life後就喜歡上了Skid Row。在此之前在朋友的搖滾樂隊里擔任主唱,朋友們給我看現場視頻的時候其實當時並不感冒,喜歡上Skid Row後才有了那種熱血的感覺。而身邊一個資深搖滾迷天天說喜歡搖滾的姑娘好臟,再過幾年我可能就吸毒溜冰濫J了。(不斷的說)感覺很雞肋,無力吐槽,雖然涉界不深,但身為一個主唱真的很崇拜Bach的唱功和舞台表現能力,當然私心來講作為女生真的是被Bach帥哭了。所以想把Bach作為自己的目標啊。其次個人認為我喜歡的搖滾音樂給了我很多自信和信心。我不否認這個圈很亂,有些做法我也難以接受,但是那是別人的事啊,不能因為好多人那樣做因為喜歡他們就跟著做啊,我喜歡放炮,難道我還要上個天嗎


有一部分人那搖滾明星的生活作風做榜樣

換句話說,就是拿沒文化的窮逼突然爆發了之後的生活行為做榜樣,美其名曰:搖滾般的生活。這種想不墮落都難……

但是還有一部分人,是單純拿搖滾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在研究、創作的……就好像寫懸疑小說的人,絕大多數都並不需要真的殺個人……

隨著搖滾樂五六十年的發展,需要靠純技術來支持的風格發展得越來越壯大了,甚至我們差不多可以說,真想玩好搖滾應該做的是戒掉毒品而不是扯上毒品,不然你只是當poser而不是rocker。

吉他在手,搖滾在心。

其他什麼和搖滾都不是一定扯上關係的……

當然了,如果你身邊搞搖滾的圈子都糜爛的話,建議你走出這個圈子,那是你圈子的問題,不是搖滾的問題。

多找點有難度的音樂來聽吧,再試試翻彈出來,打擊幾次自信心你就知道了~想要趕上搖滾明星的話你根本連墮落的時間都沒有,還吸毒?開什麼玩笑!

我在國外,這邊有至少一半人對搖滾的理解都超過國內的所謂搖滾粉絲。然而吸毒(包括大麻之類軟性毒品)最狠的,恰恰是聽迪曲、聽說唱的人。

現在是21世紀了,不是70年代了。搖滾樂沒落了,不再是爛大街的最流行曲風了。現在還在聽搖滾,玩搖滾,真正懂搖滾,玩得轉搖滾的,都是有腦子的人(從不跟風這一點來講)。搖滾早就不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屌絲聽的音樂了。所以,如果你在70年代的舊金山,我認同你的說法,但放在今天,吸毒的絕對都是傻逼。


先下結論。有關,但不是必需品。

首先要講的是,大多數黃金年代的搖滾樂隊的作品,大多是在討論犯罪,毒品和性。(現在來講搖滾樂也有偏軟化的趨勢,柔和的主題變多了)而討論的這波人里,又有大部分人是實踐者。年輕的時候誰不是血氣方剛呢。就跟我們國內的80s喜歡古惑仔一類的黑幫文化一樣,國外的80s就希望過上rock star有數不盡的女人,每天飛葉子high到不行,時不時還反抗權威的生活。就拿skid row來講,《18歲的生命》講述的應該是bach的真實故事,自古壞小子的魅力就高的不行。Motorhead的萊米前一陣子駕鶴西去了,他一生泡過的妞只怕比一個小鎮人口還多。Jimi Hendrix的死因便是吸毒過量。

但是,這並不是說喜歡搖滾樂,就必須犯罪,吸毒,玩女人。搖滾樂只不過是你生活的一種態度,不被束縛,自由選擇的態度。上面提到的搖滾樂手,大都是從小便生活在骯髒的貧民區,每天看到的聽到的便是暴力與污穢。對他們的專訪中他們都基本一致的表示對童年的厭惡。一般經歷過這種熏陶的人大多數都變成了黑幫或者別的什麼,我聽到他們講的最多的就是如果不是搖滾樂,他們這輩子就完了。憤怒的環境造就憤怒的樂手。

大家其實都知道什麼對什麼不對。評判標準不會因為是搖滾樂就改變。80s的瘋狂只不過是那個時候搖滾樂的浪潮太高了,如果你是個正值青春男人,有那麼多女人想得到你,你會怎麼做,這些事情都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所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愛搖滾樂。至於什麼「資深」樂迷的提醒,微笑就可以了。本來絕對主義就很可笑,何況給女性套上一些物化的標準,夠大男子主義的。理性面對自己的慾望,關鍵時刻保持自己的底線,話只說到這兒。


藝術家的主要鑒別標準還是才華與深度,別的都是扯。忘記其他的標籤吧,它們只會誤導你,只有作品才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紀念碑。


毒品和性的快感,以及墮落的頹喪情緒均是藝術創作的常見靈感來源之一。

但沒才華,無能力,再多的毒品與性,也沒用。

任何藝術都是如此,包括音樂,包括搖滾。

只有蠢才才會因為某些妙不可言的音樂的靈感來源是毒品與性,就將毒品與性直接等於妙不可言,自己也效仿,彷彿將自己置身於其中就也能造出那個層次的音樂,殊不知妙不可言的不是毒品,而是創作者自身的才華。

你的那個朋友啊,不知是男是女,既然安得上資深搖滾迷的名號,又說喜歡搖滾的姑娘很臟,那麼多半有兩個可能:一、男性,歧視女性,認為女性沒有辨別上述道理的能力;二、女性,因為自己如何如何臟,所以認為別人也會同樣走向。

這種「搖滾迷」還是離遠些好。

拜為偶像,視為目標也沒什麼的,愛屋及鳥,享受音樂,連帶喜歡創作者,何況外貌上也吸引你,這人之常情,只要不盲目,分清是非黑白的話,一切都很好。

另外,搖滾雖然沒有以往的勢頭,但依然很流行。而流行或不流行,搖滾也不會因而就降價了或者更有逼格了。聽搖滾,不代表就是有品味,不代表高人一等。


性、毒品和搖滾樂從來都是掰不開的三大件,它們有一個共性,成癮。這世界貌似真的中毒了,娛樂圈裡吸毒是家常便飯,音樂圈搖滾明星吸毒更是司空見慣。打著找靈感的幌子就堂而皇之的去吸粉?No,在麻醉和迷幻的背後,身心蒙受著巨大傷害。

Beyond樂隊有一首歌叫《戰勝心魔》,作曲黃家駒,作詞翁偉微,演唱Beyond,1990年被收錄在EP《戰勝心魔》和專輯《命運派對》,它也是系列電影《開心鬼》的第四部《開心鬼救開心鬼》中的歌曲,片子里還出現了文武英傑宣言、真的愛你和喜歡你。戰勝心魔的國語版叫《和自己的心比賽》。

Beyond作品串燒 開心鬼救開心鬼電影原聲

據說,戰勝心魔不僅是開心鬼的電影音樂,也是家駒寫給戒毒所的歌,旋律聽起來有一絲神秘的幻象色彩,有些歌迷說前奏和尾奏有點怕怕。全曲激蕩昂揚,意在鼓勵年輕人拼搏奮發,當面對苦難和挑戰時,只有戰勝了心魔,才能掃平一切障礙,到達內心的彼岸。

Beyond 戰勝心魔 原版mv

在西方搖滾世界裡,毒品是無處不在的,吸毒的音樂人太多了,有些歌手甚至大方的承認自己有毒。有人曾說,那些最出名的傑作往往都是嗑藥嗑出來的。也有人說,搖滾樂就是建立在大麻的基礎上。具體人和歌名就不一一例舉了。

在搖滾樂鼎盛的年代裡,性解放和大麻幾乎是時代標配,所以後人們稱那是垮掉的一代。他們放浪形骸且過度自由,的確催生了一大批經典歌曲,但是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視。他們的形象往往是這樣的:

可Beyond樂隊的形象卻是這樣的:

所以,Beyond寫出無數積極正面的勵志佳作再正常不過了,如公益歌曲《戰勝心魔》《送給不知怎去保護環境的人》,反戰歌曲《AMANI》《和平與愛》,批判現實歌曲《俾面派對》,呼喚自由平等的《光輝歲月》……這是由音樂人的內核決定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提起家駒,人們總是不自然的聯想到真誠、純粹、健康這些辭彙,他的人品和歌品都是最有力的證明。搖滾不一定要與毒品粘連,搖滾不一定要反社會,搖滾不一定要髒亂差。在這一點上,U2和Beyond簡直乾淨的一塵不染,他們也最配得起那個世人皆知的搖滾手勢。

很多搖滾人為了塑造迥異的個性,不惜鋌而走險去碰很多不該碰的東西,也許在歌迷看來這樣很酷,但是歌手卻忽略了由此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身為明星偶像,不僅作品在影響著歌迷,人品同樣也影響著很多人。如今,越來越理解家駒的言行和穿著了,他是煞費苦心的。

玩搖滾就一定要吸毒?當然不是。若你能戰勝心魔你便能駕馭所有慾望,你才是你的主人。

(微信公眾號 一路有家駒,微信號jiajuforever)


瀉藥。(驚恐)

是不是看到我的一個美劇提問?

就題目而言,性、毒品一定要扯上搖滾嗎?性、毒品,算是很直接能給人快感的行為,而搖滾樂呢,既然能大家狂歡、咆哮,當然也是直接快感的一種。那麼吸毒和進行性行為就會把搖滾樂做好嗎?其實性行為在個人喜好,而吸毒則由於會對生物大腦進行侵蝕(除非太壓抑,否則我不提倡)吸毒(大部分毒品)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幻象後的addicted,就像毒品成為母體一般(很恐怖吧)

其實這是三種行為。沒有直接的從屬聯繫。之所以有那部美劇,是因為上世紀7、80年代美國搖滾樂人員的生活與這些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搖滾樂也曾是主流(大霧)討伐的對象。因為太革命太吵鬧太打雞血了(這句猜的


我認為,嗑藥的,有一個說一個,全是傻逼!沒有為什麼。


青春叛逆期,不分對錯父母說什麼我們總會唱反調。但是唱反調不叫批判也不叫自由,叫幼稚。。

所以扯上的這些的心理上都是孩子。。


身高達到了嘛?


我認為人們喜歡音樂,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都是無可厚非的。

搖滾樂也是其中一種,它的定義和展示大家都比較清楚。

青年才子們揮霍著荷爾蒙、老桿煙槍們也有著打死亦不回頭的執迷。

把搖滾和吃喝性賭抽結合在一起看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我們有著太多的例子,各種原因,其中對濫交和毒品是最迷茫的。大家在超越著人類一般感覺感知上找靈感、找刺激、找放縱、找真理、找生與找死。

我認為藝術家本就是和普通人有區別的,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認知和不一樣的靈氣。

你去看畫家、詩人、古典音樂都是這個樣,他們的追求很頑固,同時也帶來了驚世的作品!

所以,雖然不支持,可我能理解那些奇奇怪怪的人。

在搖滾樂中,有著很多都不明白自己在做些什麼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音樂不是個音樂、思想也沒個思想,打著無語怨東風的旗子遮蓋著自己的私慾,我覺得這樣看就和音樂、藝術無關了。因為有別的能力在別的行當一樣能吃喝性賭抽,只不過搖滾更容易聚焦一些。

所以,你要是一位追求美好的人(音樂,也可以是別的),大可勇敢地、健健康康地去追求,別受那些烏七八糟人的迷惑。

我們都不要做藝術家,普通人就好。


由於大家對之前的回答充滿疑問,那我就刪除之前的答案,重新上傳新答案了。。。

在搖滾與反搖滾的拉鋸戰中,有個兩個主題直接涉及在現代生活中隨處顯現的理性與非理性之爭,這就是毒品與性的問題。

有研究人員判定,如果少年每天在聽搖滾上面花超過一小時的時間,並且音量在89分貝以上(和剪草機的音量差不多大),那麼他們的日常行為就可能「令人擔憂」了。他們沾染大麻和毒品以及酗酒、亂性的幾率更高。文章最後得出結論:性、毒品與青少年搖滾樂聽眾是一母所生。「所以年輕人們,為了這個世界的明天,不要再聽搖滾了。」

這個論斷略讓搖滾樂迷吐槽無力,但又很值得吐槽。

如果認為搖滾的樂手是「壞孩子」,那麼被認為是「好孩子」典型的古典交響樂手的表現如何?

在嗑藥方面:

德國柏林庫爾特·辛格音樂健康研究所負責人赫爾默特·穆勒(Helmut Muller)說:「為避免演出時出現緊張,25%至30%的音樂家經常服藥或飲酒。由於怯場嚇得幾乎不能動彈,許多音樂家狂吃β-神經阻滯劑,一種通常用於治療心臟疾病的藥物。」

即便是英國著名小提琴家尼格爾·肯尼迪,也參與了這場爭論。他在德國巡演時曾自曝:「正如在其它交際圈,可卡因和大麻在我的同行當中廣受歡迎。」

男高音歌唱家羅蘭·瓦亨費赫(Roland Wagenführer)也曾表示,他對歌劇演員濫用毒品感到憂心忡忡。

在嘿咻方面:

李斯特一生風流倜儻號稱20多段情史自不多說。

帕格尼尼年輕時是妓院常客。

放蕩不羈的羅伯特·舒曼死於梅毒。

好吧,回到問題。先看看文章「一母所生」的觀點。文章認為聽搖滾樂的青年人比同齡人的亂性和吸毒比例都高,因此聽搖滾會更容易使青年人亂性和吸毒。但是卻沒有對「母」做定義。

我來嘗試一下想想這個「母」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那它是什麼。

首先,搖滾樂由於其節奏強烈,比較符合青年人精力充沛、激情洋溢的特點;由於其表演形式不拘一格,符合青年人的逆反心理;由於其話題取材寬泛,吻合於年輕人面臨的種種問題,因此在青年人群體中風靡。

於是,搖滾樂作為一種較為簡單、直白、有力的音樂形式,恰好適合不甘心於家長指點的孩兒們。他們面對著未來的不安,面對著對家長、環境的不滿,要尋找自己的情緒發泄出口,搖滾無疑是最適合他們的。

搖滾樂發展到今天,有了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有旋律動聽的流行金屬,有反宗教的黑金屬,有極富衝擊力的工業金屬,有冰冷的哥特金屬,也有歡快的朋克、英式搖滾、後搖等等。它跟爵士的自由奔放、古典樂的悠遠綿長一樣,只是一種音樂表現形式。通過聆聽這些音樂,人們獲得美好的聽覺享受。

關於性和吸毒,性是人類繁衍的途徑,亂性則能使一部分人獲得快感。吸毒是一種逃離現實的方法,它通過吸食藥品,也能獲得快感。

那我們貌似找到了,這個「母」應該是「快樂」或者「快感」。快樂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來獲取:小孩會玩玩具,大人會看電視、打麻將等,都是一些放鬆及獲取快樂的活動。

亂性和吸毒,由於容易傳播疾病和導致家庭破裂、社會矛盾叢生,因此被法律禁止、道德唾棄。但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由於沒有正確的規範自己,會去觸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這些人里,青年人只佔一部分,而更不泛的是成年人。

更何況,玩兒搖滾的即便能找出幾個「亂」的,也絕不比不玩兒搖滾的更亂。這方面,只需瀏覽下每天的反腐新聞即可。至於搖滾樂迷,只需去如今的音樂節瞧一瞧,更多的是很乖的一眾小清新……

即使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毒品與搖滾糾纏最緊密的時候,一位廣播公司老闆在大會上問紐約戒毒中心的一些病員,是否有人是因為受搖滾歌詞的影響而開始吸毒。戒毒中心的病人驚訝不已地回答:「在搖滾歌詞的影響與成為吸毒者之間似乎沒有任何關係。」

事實上,隨著嬉皮文化時代的結束,緊隨時代節拍的搖滾也不再以毒品為時髦,而是以反毒品為己任。可以說,按照尼採的理論,即使在酒神狄奧尼索斯稱雄的年代中,理性仍在做頑強的抗爭。

所以,對於「搖滾讓青少年吸毒和亂性」的非理性的、反搖滾的論斷,我們只能說:麻煩你,專業一點吧。

一首歌,一段情,你可曾體會?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歌曲背後的故事。


Queen啊 四個學霸搞了那麼久搖滾也沒染上毒癮……


送上今年迷笛音樂節全年的主題:No Drugs,We Rock!


搖滾給人的快感應該可以超越毒品和性


遛那麼多冰,上那麼多果,有幾個成頂級樂手的?自己想墮落找啥理由都行,偏偏拿搖滾當幌子,為啥搖滾總被黑?不就是這種煞筆太多了么


靠近聲音,遠離毒品


我之前看一句話說,民謠是真好聽,民謠圈是真low。放搖滾圈兒一樣適用,聽歌就聽歌嘛,總想著裝逼就不對了。


對國外的圈子不太了解,國內搖滾的圈子裡主要是這樣三種人

1搖滾玩一玩,主要做教育,設備,賺錢賺錢賺錢,對音樂並沒有特殊的愛好,這種人是所謂搖滾圈的最邊沿,技術好壞參差不齊,但大多數科班出身的還比較靠譜,他們主要混各種協會,平均年齡偏大,與毒品和性扯不上什麼關係,這些人比較像微信朋友圈

2搖滾只是他們喜歡的眾多音樂類型中的一種,搖滾圈也只是他們混的眾多圈子中的一個,這些人一般技術比較紮實,海歸比較多,要麼長袖善舞,在國內幕後這一塊風生水起,要麼就是對圈子都不太感興趣,但是非常熱愛音樂,和他們交流明顯感覺和常人世界觀是不一樣的,一般比較謙虛,這一類人很容易接觸到毒品,至於會不會染上毒品因人而異,這些人比較像知乎

3你所看到的各個樂隊,這種其實比較商業,和樂手交流明顯感覺比第二種「幼稚」 ,很多花臂大漢其實就是小孩子脾氣,極其容易接觸到葉子,不過只要你堅持你自己的底線,其實很多人都挺好的,也有各種撕逼,騙炮就不哆嗦了,請你腦補豆瓣

飛完葉子上台聽各種器樂聲音會特別清晰,所以有很多做現場的習慣飛完葉子再上台,性什麼的要分開來看,一方面是艹粉,還有就是飛完葉子比較容易想笑想做愛,這是濫j的原因


搖滾與毒品和艾滋不共戴天


也有可能變成學物理和哲學的二逼青年了2333

前女友以前玩搖滾,後來被我培養成了喜歡爵士的了23333我是樂手很多年了,說實話不太喜歡搖滾女青年,其他倒沒什麼,只是不喜歡大家借著熱愛自由宣揚平等的想法去做著放縱的事情...搖滾不僅僅是放縱和叛逆(重點)

以前我的老師也是一個標準的搖滾青年,在某城挺有名氣,但是後來也不玩了,說起玩樂隊的事情總有一種有苦說不出的感覺,倒不是說所有樂隊都這樣,我也有非常非常喜歡的國內的樂隊(到腦殘粉的地步),只是不覺得這個圈子有多好


推薦閱讀:

The Beatles 的偉大之處從何體現?
如何做好搖滾男的女朋友?
Jimmy Page盤弄的這個設備是什麼?
涅槃樂隊和竇唯是不是被神化了?

TAG:搖滾樂 | 搖滾現場 | 搖滾史 | 搖滾樂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