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前是不是先要得到佛的授記?

比如《金剛經》中所說的:燃燈佛與本師釋迦牟尼佛授記,《地藏經》中,釋迦牟尼佛授記主命鬼王。那麼本煥長老圓寂前開示眾弟子他在久遠之後會成佛,佛聖號:無量自在光明如來。有人知道是哪尊佛與本煥長老授記的呢?或者說「授記」這個詞,並不是我理解的意思!初學者小白髮問,諸位善知識嘴下留情,如果冒犯請見諒!南無阿彌陀佛!


是,成佛之前先要得到佛的授記,而且不止一尊佛,是無量無邊數量的佛都會給你授記

一個修行人成為菩薩後會分身到各個世界各個佛土修行、度眾生,在這中間會遇到無量無邊的來自不同世界的佛陀,每一尊佛陀都會為菩薩說法、授記

這裡的重點有兩個:1,佛陀只會為菩薩授記(證悟了空性就是菩薩),不會為普通凡夫授記2,菩薩會被不止一尊佛授記,而是無量無邊的佛陀都會給菩薩授記

不但會被授記,佛陀還會為菩薩灌頂,使菩薩的智慧增上,到最後菩薩快成佛的時候(十地菩薩),宇宙中所有的佛陀都會現身為菩薩灌頂,將諸佛最圓滿最微細的智慧傳給菩薩並預祝菩薩成佛

所以你問「哪尊佛與本煥長老授記的呢?」,這不重要,因為一個大乘佛教的踐行者(菩薩)會次第被所有的佛陀授記,不僅限於某一尊佛

當然如果讓我猜的話,可能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因為本煥長老圓寂前是專修《普賢行願品》的


謝邀,據我所知,是的。

按照金剛經的成佛「流程」:發心菩薩於佛前被授記未來世得成佛道——於因地普作六度萬行利生事業莊嚴佛土——在累積成佛資糧的這個過程當中,諸位了悟實相的大菩薩應當無所住著地自然生起利益眾生的心行——於授記世行圓果滿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下是從以往回答中整理的幾點:

1,以佛眼觀世間相,若無意欲參與進來,諸世間一切現象的演變發展必然是註定的。

像一部已經拍攝好正在播放的電影。

這也是佛陀能預見並授記菩薩於久遠的未來世成佛的原因所在。

2,上面這段話的位置,是站在佛菩薩 「心合於道」能窮通過去現在未來的境界,且無主動意欲參與下的情況。如果我們用思維心截取一面去理解,那麼就會陷入悲觀的情緒,這並不是可取的。

3,佛陀授記菩薩於某時某地成佛,有一個重點是——菩薩擁有無比堅定的成佛意欲,如果沒有這個決意,成佛就不可能成之為「定業」,佛陀也不可能會為菩薩授記。

4,命運並沒有一個確實的主宰者,但是命運確是有規律的,在絕對客觀的位置觀察(佛眼),那麼過去現在未來都必然是可見的、註定的——但也是你、我,我們所選擇成就了這既定的命運。

佛陀的授記是準確無誤的一種預見,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力量。但本質上也是需要被授記者去促成的。

在這個被授記的過程中,如果被授記者沒有生起更高的「道心」(願力)促使自己更快的成佛,那麼這成佛的時間就是註定的。

當然,其實這道心的生起,也在命運之內——這不代表佛陀沒有預見,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佛陀對於被授記者的一種尊重,佛陀讓他的「授記的這一行為」也進入了被授記者的命運之中,促使被授記者更快的成佛。

換句話說,被授記者知道自己將在某時某地成佛,在行菩薩道累積波羅蜜的過程中某個因緣促使他為此發起更高的願力,所以比這個授記的時間更早的成佛。

5,宿命論與非宿命論是一對矛盾體,討論沒有多大意義。

如果「佛教」否定宿命論,那麼相對應的,佛教也要否定非宿命論。否則從智慧的角度出發,否定宿命論的觀點就是片面的、自欺欺人的。

佛教倡導非宿命論的動機,只是在提醒人們一件事:我們當下的思想與行為代表了我們今生的命運。

即使在佛陀的眼中這命運是註定的——但無論好壞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造就的。


維摩詰經 彌勒

彌勒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兜術天上。為諸天人講法語。說菩薩大人不退轉地之行。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卿彌勒。在一生補處。世尊所莂無上正真道者。為用何生得。彌勒。決用過去耶當來耶現在耶。

去者生盡。未來無對。現在無住。如佛說。冥生比丘曰。是生是老是病是死。是終是始。及未生與當生。此兩者非無生耶。由是論之。不從無生得最正覺。然則何用記。

彌勒。決從如起耶從如滅耶。夫如者不起不滅。一切人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所記莂無上正真道者。則一切人為得決矣。所以者何。如者不稱為己。亦無他稱說。如彌勒成最正覺者。一切人民亦當從覺。所以者何。一切人民當從覺道故。如彌勒滅度者。一切人民亦當滅度。所以者何。如來者不舍眾人獨滅度也。必當滅度諸凡夫故。

卿彌勒。與天人談莫為非時。佛者無往亦無還返。若彌勒。此諸天人念欲見道則為穿行道。不從身不從正覺亦不從意也。都滅哉佛一切如化。無比哉佛一切造業。無為哉佛一切不惑。以斷哉佛一切遠離。無欲哉佛於諸受盛。不雜哉佛都以一智兼。樂哉佛眾所思樂。無言哉佛諸著不著。住哉佛以法情住。普入哉佛自然如也。不二哉佛二法已離。立哉佛積誠信。等哉佛如空等。無數哉佛離起分處。知彼哉佛眾意行知。上哉佛諸入不貪。不會哉佛近獄勞斷。聖師哉佛以無比化將導一切。非現名哉佛已諦見。無色哉佛凈穢已離。順哉佛本性已清。明哉佛自然已凈。無受哉佛眾網已裂。不多哉佛諸法等覺。無喻哉佛色好已舍。妙哉佛所覺甚遠。當其世尊說是法時。彼諸天眾二百天人皆得不起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一位修行者在第一次被授記成為菩薩時,他必須具備八個條件,即:
⑴、他必須是人;
⑵、他必須是男性;
⑶、修行圓滿至可在那世證悟阿拉漢果;
⑷、遇見在世的佛陀;
⑸、他必須出家成為一位佛教比庫,或相信業因與果報的沙門;
⑹、他必須成就四禪八定與五神通等聖德;
⑺、增上行,有能夠完全地奉獻自己的生命給佛陀的極強誠意;
⑻、擁有不畏任何艱難去成就佛果的極強善欲。
當具備以上八個條件時,所發的至上願才能生效。在至上願生起之後,修行者即被佛陀授記為「菩薩」(bodhisatta)。在至上願生起那一刻開始,菩薩即進入「大菩提乘行道」(Mahā-bodhiyāna-pa#ipatti),他肯定將在未來成就無上全自覺者,決不退轉。此後,菩薩可以不需要導師的幫助而單憑自己的能力引發正確地實踐諸巴拉密的「巴拉密思擇智」(pāramī-paricaya?ā)a),而此智是他未來證悟「一切知智」的先兆。
2、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跟至上願相同,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也是十巴拉密的根本條件。通過此二法,菩薩得以持續不斷地為眾生謀求福利和快樂,完全沒有顧慮到自身的利益,也不會對極為艱難且非常人所能行的菩薩道感到害怕。
3、四佛地。有如至上願、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四佛地也是巴拉密的根本條件:
⑴、勇猛(ussāha),這是修習巴拉密、捨離與善行的精進力。
⑵、上智(ummanya),即方法善巧智。
⑶、決意(avatthāna),是對修菩薩道不可動搖的決心。
⑷、利益行(hitacariya),即培養慈悲心。
因為此四個因素有利於成就全自覺,故名為四佛地。
4、十六種內心氣質(ajjhāsaya)。內心氣質即是傾向或性格,它影響人之個性的形成。內心氣質可分為兩種,即善與惡。善的內心氣質有十六種,即:傾向於出離、隱居、無貪、無瞋、無癡、解脫及十種巴拉密。
5、省察智(paccavekka)a-?ā)a)。省察不修佈施等十巴拉密的壞處與修佈施等十種巴拉密的好處。
6、十五種行(carana)、五種神通(abhi??ā)及它們的組成部分。
十五種行是持戒、以正念攝受六根門、於食知足、晝夜精進、信、念、慚、愧、勤學、精進、慧、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五神通即神變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及宿住隨念通(宿命通)。

四、圓滿巴拉密的時間 南傳佛教把菩薩分為三類,即:
1、慧者菩薩 (pa??ādhika),又稱為敏知者菩薩,他們慧強信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弟子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2、信者菩薩 (saddhādhika),又稱為廣演知者菩薩,他們慧中信強。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3、精進者菩薩 (vīriyadhika),又稱為所引導者菩薩,他們信慧皆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剛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三類菩薩圓滿巴拉密的時間有所不同。慧者菩薩圓滿巴拉密的時間需要四阿僧祇(asa.kheyya,不可數,無數)劫與十萬大劫;信者菩薩需要八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精進者菩薩需要十六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以上時間是從被授記為菩薩之後算起。
猶如稻種必須經過固定的時間才能開花、結穗與成熟。同樣,每一類菩薩只有在固定的期限內修習巴拉密,巴拉密才能達到圓滿,才能成就佛果。每一類菩薩皆不可能以任何方法在固定的期限之前證得佛果,因為他的智慧還未成熟,成佛的條件也就不能具足。

五、巴拉密的利益與果德

根據《經集·犀牛角經》的義註中說,巴拉密帶來的利益是不會投生至以下十八處:

1、天生瞎眼,

2、天生耳聾;

3、生為瘋子,

4、生為啞吧,

5、天生殘廢,

6、生為野人,

7、生於女奴之胎,

8、生為頑固邪信者,

9、生為變性人,

10、造五逆惡業者,

11、麻瘋患者,

12、小於鵪鶉,

13、生為「饑渴餓鬼」、「燒渴餓鬼」或「起屍阿蘇羅」,

14、生於阿鼻地獄與「世界中間地獄」,

15、生為他化自在天魔王,

16、生於無想天界與淨居天界,

17、生於無色天界,

18、生往他方世界。

此外,菩薩無論投生到哪裡,他都不會感到極端的痛苦,皆能獲得長壽、相貌美好、出身高貴、具有財勢、言語可信、有大威神力等,這些皆是巴拉密帶來的利益。

圓滿巴拉密所成就的果報是以阿拉漢道智與一切知智為首的無量之佛陀素質,即證悟佛果。佛陀的素質包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光八十腕尺,以色身為根基而具足的十力智、四無畏智、六不共智和十八不共法等無量素質的法身。總之,佛陀的一切美德素質皆是巴拉密之果。

(以上詳見明昆大長老編《南傳菩薩道》、帕奧西亞多述《菩提資糧》二書)


不得佛授記一樣成佛。一個人成不成佛,跟得不得授記沒關係,你只需依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去修行就可以成佛。

得某佛授記……純幻相。佛已入涅槃,如如不動,別說懶得理你,任何人都不理。


謝邀。

自性無別佛!

倘若人我相不泯,佛生相不滅。又怎能被授記?!

打個比方

如同問一個億萬富翁,是不是要先有人允許你有錢,你才能有這麼多錢?!


Get不到重點啊題主!

本煥長老的這篇小閱讀理解,中心思想很好概括啊-"我此生未成佛,要成佛還要好久,終究會成佛的。"

授記沒什麼好說的,無憑無據的,說自家祖師被釋迦牟尼佛授記的一大把,空口無憑的多。

以下思考題:

本煥長老為什麼臨走要點明"此生尚未成佛,前途還須努力"?


授:就是授權。給予。的意思。記:就是印記。授記:就是給予成佛的印記。

本煥長老是修禪定的,打坐時可能見到佛親自授記。所以才會說出來。


從北傳的角度來說,都說的很好了,隨喜受用,我轉一段南傳佛教的,從南傳上座部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具備以下條件後發願成佛,他必定會被當時的佛陀授記成佛

1、他必須是人

2、他必須是男性

3、最後一世有成為阿羅漢的可能性

4、遇見在世的佛陀

5、必須是一佛教的出家比丘

6、必須有四禪八定和五種神通

7、有完全奉獻自己的增上心

8、有不畏艱難也要去成就佛果的極善心

所以,無論南北傳,都認為菩薩在修道時,遇佛授記是必要的環節之一


密宗說可以立身成佛,至於有沒有這個過程沒有觀察到過


非也,成佛乃是本分事,明悟本心即是覺者,何須他人授記


從相上來說是要得到授記的。但是法華經中已經給我們眾生都授記的,眾生皆是未來佛。


同問。@獨步清涼@釋宣導@慕容小六@法嘉宗智@楊大懶人@老法師@釋迦梨生@佛澤


推薦閱讀:

阿羅漢和佛的區別是什麼?菩薩和佛的差距在哪裡?
一行禪師說,要時時保持清醒覺知,工作時覺知自己在工作,但既然把心思用在覺知上了,那如何保持自己專註?
有沒有人想到過佛教全部都是「物理學」?
學佛的人對於大街上的美女,到底應該看還是不看?
對「無我」的一些認識,請善知識指點?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