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羅馬帝國分裂後沒有如中國那樣統一?


強答一波……歡迎指正,隨時修改

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羅馬的擴張,除了對迦太基這種死敵採用了滅絕手段,其他只是收服當地上層社會而已,很多地區的本土勢力依舊存在,只是暫時臣服羅馬,一旦羅馬衰落,這些勢力馬上倒戈。羅馬的概念,被限制在了亞平寧半島,而中國的擴張,早期先秦時代,各諸侯國的自然擴張和秦代對南方的征伐,都伴隨著對當地原住民上層的大規模顛覆、清洗和同化。而看看中國當初採取羈靡政策的地區,要麼現在獨立建國,例如蒙古、朝鮮、越南,要麼有分裂勢力。

二,中國的擴張,除了軍隊征伐,更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人口遷徙。在數量上碾壓當地原住民的中原移民,或是被政府強制「徙邊」,或是為生活所迫,或是為了新的土地,來到邊緣地區,逐漸搶佔原住民的生存空間,排擠掉了當地原住民,把他們驅逐到了更偏遠的地方或者逐漸消亡,或者同化。而羅馬則沒有這種大規模持續性的移民。事實上,傳統上所謂「漢地十八省」,也基本上是漢族農民們,能跑到的最遠的地方。如今能保住東北,最主要的一條,也是因為持續性的「闖關東」讓漢族人口成為了當地的主體民族。相比之下,「羅馬公民」太金貴了,公民們不願離開羅馬,奴隸們自然也不會。

三,中國的早期自然擴張比羅馬早,要從西周各諸侯國的各自拓邊開始算,那麼一方面,早期中原先進農耕文明面對的對手弱雞的多,另外一方面,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相比之下,羅馬的大規模擴張集中在幾個世紀里,而且大量的時間還在和體量、文明程度相當的對手拉鋸。

四,地理上的因素,中國所處的位置相對封閉,而歐洲環境開放,容易遭遇外來文明,尤其是同等級的敵對文明。


經典的歷史問題,世界史愛好者不請自來,湊個熱鬧。

前面的若干回答已經各有精彩之處,但是回答往往集中在「西方」和「羅馬」上,而比較少的集中在中國自身。其實,能建立起一個像中國那樣一個長期統一的王朝系統,本身就是一個「怪現象」,多樣化才是文明發展的常態。

不是羅馬狀態奇葩,而是中國比較特別。見下:

----------------------------------------------------------------------------------------------------------------------------------

1、建立一個統一帝國需要什麼?

簡單的來說,足夠強的武力,配合野心勃勃的政治領袖。不管是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還是半島上的羅馬,關中的秦國,都是這樣開始統一之路的。

2、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統一帝國需要什麼?(中國為什麼能長期統一,為什麼分裂後還能統一,而羅馬不行?)

一句話概括,「文化形態統一」是帝國長期統一,還能玩復活特技的基礎條件

「文化形態統一」,這個基因中國有,而羅馬沒有。中國在秦朝統一前,從西周開始,用了八百年時間,基本完成了文化一致性建設,漢武帝獨尊儒儒術是臨門的最後一腳。這件事兒,羅馬從來都沒有干過。

如果要長期統一,那可不是光有武力就行的,「馬上得天下,焉能馬上治天下」?所以還要有軟實力,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其中最關鍵的,是文化認同——一個統一的文化系統,包括語言、文字、知識、觀念。而最核心的東西,是身份認同——不論是認同本民族,是認同金髮白膚的血統,還是認同和自己說同樣語言,有同樣觀念的人,總是要達到認同的某種形態。

華夏文明的身份認同,不是建立在血統膚色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文字觀念的基礎上,這種認同才能跨越種族鴻溝,調和民族衝突。代表人物是西周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其思想足以把世俗身份和普世價值身份合二為一;最重要的是時間順序:這種身份認同是先於統一帝國的——先秦中國已經完成了這種「文化建設」,然後才有統一帝國。統一帝國覆滅了,但文化紐帶還在。而在羅馬,這種紐帶從來都不存在。

既然已經扯到了這裡,就再多說幾句,中國的這種文化上的身份認同,是怎麼來的?為何全然不同於西方?

羅馬的文化,不是羅馬的,而是希臘的(你看羅馬達官貴人怎麼教育後代?送去希臘,或者請個希臘老師),而希臘文化的精髓和過人之處是抽象的哲學思考、對無盡的真理的追求,而非服務於現實的政治問題。即便希臘文化再普及,它也無法充當儒家思想在中國的那種紐帶作用。然而,帝國需要這樣的紐帶,這是後來基督教為什麼能成為羅馬國教的根本原因,羅馬必須有一種意識形態來服務於大帝國的政治需要。可惜的是,其一、基督教效果沒有那麼強,反而內含分裂基因,其二、這個動作太遲了,先有了政府和帝國,之後在一個大雜燴里完成「文化統一工程」和「身份認同建設」,顯然,難度以幾何級數增長

反過來看,中國的文化統一,是從西周「武王稱天子,周公封諸侯」開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虛位以待的「天下共主」這樣的概念,並且通過一系列的文化懷柔和武裝殖民——「封邦建國」,對原住民進行文化清洗。

事實上,受限於技術條件(青銅稀缺,交通極差)、人口水平(西周建國時大約10萬人;當時最強大的商,屬下人口大約500萬;各種蠻族人口相加,不會比500萬少)、有限的裝備優勢——至少商的科技基礎不會差於西周,因而,非常明顯的事實是,當時西周不可能以如此少的人口對周圍部落進行單純的軍事征服;退一步講,即便征服了也不能產生有效的統治。西周王朝的建立者是非常清楚這一點的,所以定下了「軍事征服為輔,文化清洗為主」的擴張策略。再加之不論是軟硬科技還是生活水平,西周對除商以外的周邊部落有壓倒性優勢,所以文化清洗的載體——西周禮樂——才能取得巨大成功

西周禮樂是什麼?說白了就是《貴族裝13指南大全》,而剛好中國那個時間段,各個部落已經來到了文明的門檻上,產生了階級分化。部落首領為代表的上層階級需要一些東西來表示「哥們兒跟平民不一樣」,這時候西周禮樂來了,「禮不下庶人」嘛,什麼意思,就是「禮」是上等人的事兒,跟屁民不相干,這剛好迎合了這個階段部落文化的關鍵需求點。工業革命和教育普及前,上級階層是文化同化的最大阻力,搞定了他們,基本上就搞定了一切。

雖然這個系統是從頂層同化開始的,但終將深入到底層。西周的官辦教育體系,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將會在未來幾百年里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這個官辦教育體系因為人口增長速度高於稅收增長速度而最終崩潰,並且為底層文化革命播下火種——孔子墨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

如果沒有外來文明的強力干預,這些部落基本上也會走上羅馬「參考腓尼基字母和希臘字母搞一套羅馬字母」這樣的文字文化借源運動(後來借源中文的日本和更後來的借源八思巴文的韓國就是這麼乾的)。這時候忠厚友善的西周大叔出現了,「我的東西好,你自己搞一套多麻煩,來找我唄,我們來一發咯」。結果把他們的文化運動扼殺在萌芽,全盤接受了西周這一套東西——以商朝西周甲骨文金文為基礎的漢字系統,也成為了各個部落的標配,並最終演變為秦的小篆、漢的隸書、今天的簡體字

3、哪些因素「看起來像原因但其實是結果」?

關於@王科的答案:

@王科 的一些分析非常對,比如中國在早期擴張時候對手比較菜。對手夠菜,是文化清洗的先決條件,任何一個民族,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都會產生捍衛本民族傳統的力量,到了這個階段搞文化清洗就非常難了。你看韓國日本,一個離中國這麼近,一個自發的清洗自己的文化,如此努力搞「中國化」結果都沒有取得全面成功,可見對一個成熟文明,文化同化的難度有多大。西方的歷史直接受惠於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到了羅馬那時候,即便是想搞文化一致性運動,恐怕也不能成功。

但@王科說的第二點,「中國的擴張,除了軍隊征伐,更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人口遷徙」我不完全同意。這句話如果放到「秦朝以後中國的擴張機制」是沒有錯的。但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羅馬帝國分裂後沒有如中國那樣統一」,那這一點只能是次要因素,而不是問題的關鍵。實際上,任何進入農耕的民族,這種領土擴張都是一個經濟驅動的自然過程,那麼,遷徙到邊緣區域的農民怎樣保持對中原王朝的認同而不是發生異化?關鍵還是上面的,「文化統一工程」

實際上,中國在漢朝開始,能夠用人口遷徙驅動帝國擴張,這是「中國能長期保持統一」的結果而不是長期保持統一的原因。哪個是因哪個是果不能搞混了。

關於 @愛民如子張獻忠 的答案:

羅馬帝國分裂後沒有統一是因為沒有主體民族嗎?在羅馬完蛋的時間點上獨立看,這個答案是對的。但歷史是連續的,如果往回看中國,西周以前,有所謂的主體民族嗎?根本沒有。東夷和商的強大程度彼此近似,西北方向各種蠻族,南方比西北方向還野蠻。甚至到了西周,有所謂的主體民族嗎?根本沒有。「華夏」、「諸夏」這種概念是春秋初期才出現的,這個時候,西周文化清洗程序已經運行了差不多三百年

談論主體民族,很容易掉進血統論的陷阱。放眼中國的歷史,我們的民族血統其實是一個大雜燴,不光宋遼金元後是,不光五胡亂華後是,打從「華夏」這個概念誕生的時候就是。我們的一致性是文化的一致。華夏文化塑造了華夏文明,而不是華夏血統塑造了華夏文明。

還有:

而中國既是與羅馬一樣遭到了「五胡亂華",但是中國南北方的主體民族都是漢族,南北朝時候北方胡人政權實行」胡兵漢民「一側,因為漢族人口數量還是多餘胡人,農業工業還是依靠著漢人百姓。

南北朝末期北方漢人人口開始增長,南方漢人人口也一直增長,而且南北漢人都以維護華夏統一為目標。

在主體民族問題上,數量是一方面;誰掌握了話語權,影響往往是致命的,所以數量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北方最終被漢化,是三個因素的共同結果,其一:這幫野蠻人的經濟技術是在太落後了,所以不能全面清洗漢人,這是現實的經濟需要;其二:這幫野蠻人的文化水平實在太廢柴了,根本沒辦法對用自己的文化對漢人進行文化清洗;其三:借用外來文明成果對漢人的政治及文化進行顛覆,也都失敗了,比如引入佛教對抗儒教,結果根本不行,最後被迫漢化。

再者,農耕時代,社會的主導力量從來都不可能來自於底層,什麼「都以維護華夏統一為目標」這純粹是理想主義。老百姓的要求很簡單,能活下去,吃飽飯。至於維護華夏統一?那是「肉食者」的事兒,平民百姓誰TM吃飽了撐著會「南北漢人都以維護華夏統一為目標」?這純粹是對歷史的YY。如果說底層人民支持統一,那也除非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關係,比如秦國的「尚首功」,漢朝的軍爵。如果底層人民真的那麼支持統一,北宋決不至於給遼國繳了那麼多年保護費。

4、結語:中國很特別,但也沒有那麼特別。

其實早在中國公認的文明起點,商以前,人類最早的文明,兩河文明,已經把中國後來的歷史階段(也是很多文明的歷史階段)大略的預演了一遍:

5000年前,蘇美爾城邦諸侯爭霸,4500年前,拉格什稱霸(拉格什第一王朝),4300年,前阿卡德統一美索不達米亞(阿卡的人是閃族,不是蘇美爾人,這次統一是外族政府),4100年,前烏爾第三王朝崛起,蘇美爾人自己重建統一政權。

蘇美爾跌宕起伏的輝煌命運,到這裡差不多要結束了。它將漸漸消失在歷史中,成為一抹模糊剪影。這個時候,東方的文明才剛剛開始。

PS:實際上蘇美爾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比如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星期」,起源於蘇美爾。猶太教-基督教,以及整個亞伯拉罕宗教體系,它們的根都在蘇美爾。

長羽,2016年9月24日


以為羅馬帝國建立的基礎是武力統一先於文化認同的構建。錢穆先生曾經說西方歷史常表現為力量的演進,說白了就是不斷的武力征服和背叛。

羅馬的鼎盛是在征服了迦太基,高盧,希臘人,馬其頓,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國等的基礎上建立。帝國內部語言不一,風俗各異,宗教信仰和文化淵源更是天壤之別。大馬士革的猶太教信徒和不列顛的野蠻人自然不同,所以其亡也忽然

至於中國可謂文化認同共性的東西更多。從先秦時代華夏族的共同體的形成,到共同 的生活地域和相似的生產習慣與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實際上只是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最後一次大火爆炒。雖然激烈,但菜其實早已經預先加熱了,於是順理成章。下一次殘羹剩飯不會浪費,在內部彈性機製作用下再度統一。

PS:推薦葛劍雄先生的《統一與分裂》,湯因比的額《歷史研究》


前面幾位答主說的都挺有道理,我拋塊磚:

如果對東帝國的歷史有些了解,我們就會發現,越往後期走,帝國越衰微的時候,帝國境內的「羅馬」屬性就越弱,而「希臘」屬性就越強。

「羅馬」屬性強的時候,泛希臘人、伊掃利亞人、亞美尼亞人、高加索人、黎凡特人,都被統合在一個「羅馬」的概念之下。「羅馬」就是歐洲意義上的「天下」,Ρωμα?ικο?=Οικουμενικ??,而「羅馬人皇帝」是所有基督徒的皇帝,君堡就是另一個羅馬城,君堡的牧首是「普世牧首」。

「羅馬」屬性弱的時候,「希臘人」的認同感就會被重新提起來。每個不同小組群之間的關係開始迅速惡化,到最後徹底背心離德。「羅馬人皇帝」變成了實際上的「希臘人國王」甚至是「君士坦丁堡特首」,其地位也不比西歐那些大國的國王要高。在帕朝,「羅馬人」也變得越來越像西歐人,原本不怎麼用的紋章系統也被撿起來用(就是那個看起來虎逼其實很諷刺的ββββ),用於區分「希臘人」和「法蘭克人」,「甚至原本已經棄之不用的概念「Hellenes」也被皇帝默許使用,因為「Rhomaioi」所代表的東西我們已經無法在一個日薄西山的城邦國之中找到了。

而奧斯曼帝國的米列特政策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強化了「羅馬」的概念,畢竟所有東正教的信徒都被一股腦的編進了「羅馬米列特」。

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請各位細細思考一番。


謝邀

我突然覺得反問一下,應該會好理解吧

為什麼中國和蒙古統一了這麼多年,分裂了以後到現在還沒有統一呢?

你看羅馬疆域擴大到東羅馬帝國疆域的時候到分裂,一共大概四百多年吧

蒙古和中國統一,得六百多年了吧

大概是一個道理


謝邀。我來拋磚引玉吧。

羅馬帝國分裂後沒有統一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羅馬帝國沒有主體民族,羅馬帝國原來的羅馬人只是限於義大利半島,羅馬帝國其他的管轄區都有各個不同的本地民族,比如羅馬帝國的巴勒斯坦地區,主體民族是閃米人,羅馬帝國的埃及,主體民族還是埃及人,導致了文化,語言和政治思想上的隔離。而羅馬人,嚴格來說義大利半島拉丁族人的人口本來在帝國建立後就不多,而且羅馬帝國晚期生育率下降,所以拉丁族人一直沒有辦法在人口數目上壓住其他民族。

羅馬帝國分裂後就變成了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雖然都稱羅馬,但是主體民族完全不同,西羅馬是拉丁語系的拉丁族後裔與拉丁化的凱爾特人,而東羅馬是希臘人與拉丁化的南斯拉夫人。

而中國既是與羅馬一樣遭到了「五胡亂華",但是中國南北方的主體民族都是漢族,南北朝時候北方胡人政權實行」胡兵漢民「一側,因為漢族人口數量還是多餘胡人,農業工業還是依靠著漢人百姓。

南北朝末期北方漢人人口開始增長,南方漢人人口也一直增長,而且南北漢人都以維護華夏統一為目標。

相觀羅馬,卻是被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希臘人和南斯拉夫人搶著瓜分。最後因為基督教的文化產生與封建制度的推廣,歐洲每個地區的民族都開始脫離羅馬思維各自建立以本民族主體的封建王國。最後歐洲人民拋棄了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羅馬徹底滅亡。歐亞大陸從此再無Imperium Romanum。


羅馬帝國的疆域太過於龐大。羅馬帝國控制了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區域,沒錯100%,後世沒有任何政權能夠控制哪怕50%的地中海沿岸區域。

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咦,怎麼跟某國一個尿性…),東部的東帝國疆域部分商業發達,西部還是以農業為主,加上君堡漸漸取代羅馬成為實際首都,羅馬僅僅只是名義上的首都。整個帝國的版圖在行政地圖和經濟地圖上都存在著這麼一條隱隱約約的線將整個帝國劃為東西兩塊。

戴克里先改革引入的四帝共治,為了應對帝國疆域過於龐大,東西兩個皇帝,還有各自的副手共治皇帝,分別率領軍隊在帝國的一處,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羅馬這個首都和帝國心臟被地位架空的現象。從戴克里先時期開始,一直到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將帝國一分為二,期間羅馬帝國一直分分合合,長期的大一統時期非常少。

枝強幹弱的問題。三世紀危機時期帝國皇帝被軍團隨意擁戴推翻,到戴克里先改革後的軍區制,整個國家的建設生產經濟都是圍繞在軍隊周圍展開的,必然導致將軍坐大,這一問題到拜占庭時期都還存在,哪個將軍都想過把皇帝癮。地方坐大,帶來的就是中央式微、無法有效的中央集權,必然導致國家慢慢走向分裂。

羅馬遺產的繼承人之一,日耳曼人,他們的民族習慣是均分繼承……其實我更傾向於稱之為「爆炸式分家」= =(至於是所有兒子平均分割老子的國家還是長子拿雙份,這點我分不太清)。丕平死後,卡爾和卡洛曼各得一半法蘭克王國領土。查理曼死後,帝國一分為三。這兩個就是最好的例子,好不容易一統天下了結果一個嗝屁,兒子們重新努力。統治者的精力都花在了內耗上,而非守成上。

民族的問題。作為羅馬帝國主體民族的羅馬人卻長期無法在整個國家中佔主體地位。這個問題其他答主也都有提到。

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的帶頭下皈依基督教,首先是教權崛起的問題,教會在君士坦丁的寵愛下不斷坐大,君士坦丁允許教會使用皇帝專用的驛站。這對皇權和中央集權構成了威脅。

信仰問題和教派問題。多神信仰時期的羅馬帝國在宗教問題上非常寬容,今天拜拜奧林匹斯諸神,明天拜拜埃及諸神,沒人會反對說這不行,去神廟跟去去飯店一樣充滿了選擇自由。相反亞伯拉罕一神教就非常狹隘,別說其他宗教的信徒會被當做敵人了,同一宗教其他教派也會被當做敵人,信仰不同怎麼做朋友?舉個例子,阿里烏派,君士坦丁時期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上這一教派被判為異端,但帝國東部就是流行阿里烏派,包括君士坦丁晚年都開始覺得阿里烏派大法好,還有早期的日耳曼人也都是阿里烏派的。你還期望大家雖然互相看不慣還是不得不一起建設羅馬?沒馬上刀劍相向就不錯了。

====================

暫時就先寫這些吧,一動筆就發現自己表達能力簡直殘廢淚奔。

P.S. 鄙人非文科專業出身,也沒有刻意學習過羅馬帝國的各種歷史,本回答有很多非常多不足之處和問題,非常歡迎並希望各路大神指出。謝謝


羅馬是一城邦,羅馬公民前期就是要和普通民眾分開的,只有那些被征服或者結盟城市的富有階層才是公民,多數城市即使成為公民也是沒有投票權或者不需要服兵役的(羅馬的加盟城市分四種),義大利人成羅馬公民是經過戰爭的,凱撒之後的第一位外族元老得克勞狄烏斯時代……

優秀的人才羅馬公民本來是個好想法,西方富人大聯合,但是熱愛平等或者稅收和卡拉卡拉把羅馬公民和行省民眾的區別給取消了,而這些新的公民不懂拉丁語、不喜歡羅馬那些宗教祭祀、對羅馬共和國原先的武功也好、成就也好一丁點尊重都沒有、有自己所習慣法而不喜歡羅馬法(至少尤利烏斯王朝時代行省人民反告行省總督還是有的),凱撒和奧古斯都試圖重塑一個做為帝國統治階級的羅馬民族到卡拉卡拉這實驗就結束了』……

帝國最後想拿基督教和東方集權化當錨,結果啥樣就不用說了,帝國沒有被上帝拯救,但是上帝局限於國家之中;不過倒也確實可以把羅馬教會當做君士坦丁後羅馬帝國行政體系和文官體系的繼承才,甚至精神都留存下來了,和東羅馬一樣,羅馬教庭也自認為自己是歷史的終結,一個蒙神之佑,萬世長存的要把世界人民都帶到上帝草場的牧人……

補充一下,帝國精英的墮落也是原因,腐敗無能以極,當然這也有元首的原因,到三十僭主時期的伽利埃努斯時期把本應是羅馬精神核心的元老排除在軍隊這個當時最重要的勢力之外;就決定羅馬中心的統治階層就爛掉和徹底擺設化了,後續武功赫赫的伊蘇里亞皇帝覺的能防止造反也給這條例 制度化了,羅馬的文官武官真成王夫之嘴裡的「文武不可調和」了,以至於到東羅馬早期,軍隊都是蠻族當家,而地方的高官多數也是皇帝自己身邊的幕僚或者將領統率,基本東方化了,整個帝國身家性命就看這些外族忠心不忠心了,忠心最後就也放元老院養老

搞不好,這也是崩潰(如果存在崩潰的話)前一些民主國家的下場;經濟與文化腐化加崩潰-議會政治無用-強權代替議會整肅秩序-議會搞小動作-幾個世代對議會失望後強權人物取消議會以保障自身權力的執行-武人政治加親信政治(這裡忽略了民族文化因素,所以肯定顯得有點突兀可笑)


謝@夏三伏邀請

題目太大,我提供一個角度供參考。

(見此答案http://www.zhihu.com/question/42012053/answer/93227912)

原文如下:

試著從軍事、政制角度作答。

從政制角度來說,羅馬共和國時期設置了行省,元老院的初衷是,考慮到征服地區的文化差異和統治成本,行省制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這種行省和一千五百年後中國的行省有著本質區別。後者是一個民族國家,行省所管轄的範圍,多是一個民族內部的管轄,再不濟也是同一個文化圈的統治,對於統治的認同度相當高。而羅馬的行省則不然,他們沒有民族認同感,相反內部矛盾迭出,而且在邊疆地區(如高盧、不列顛尼亞),總督的統治相當費力,他們需要維穩部隊駐紮在邊疆來幫助他們進行邊疆的管理。這也就引出了下一個原因。

共和國時期逐步擴張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對軍隊的需求十分大。同時羅馬帝國不斷改革兵制,到了馬略時期,職業兵種已經成為羅馬對外征戰的主要力量。並且成為羅馬內部一個相當有實力的集團,也逐漸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軍閥。凱烏斯·馬略七次當選執政官,和他手下兵多將廣不無關係,蘇拉憑藉自己手下的軍隊能夠直接控制羅馬和元老院。晚期的三頭們就更不用說了。

軍閥的興起也就代表著中央集權的沒落。羅馬國內民族眾多,同時因為地理原因,元老院對於邊疆地區根本做不到有效控制(處於亞平寧半島的腹地)。從這個方面來講,羅馬帝國需要一定數量的軍隊在邊疆地區進行管理和統治。

以上兩個源自於共和國時代的原因導致了後來羅馬帝國的中央集權並不強大。哪怕是圖拉真這樣的皇帝,也是因為軍隊出生、軍方背景深刻才打下統治基礎。

不強大是一方面,還有兩個方面是,羅馬帝國高層的矛盾迭出;邊疆地區不斷有人反抗。三世紀危機是危機加深的一個高潮。

戴里克先的改革,本質上是想將權利拔高,通過設立四帝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通過分管的形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但是由於一些無法改變的原因(地理因素和邊疆不停的動亂),戴里克先無法對軍隊做出有效的改革,這也導致了四帝共治最後淪為了大軍閥的遊戲。

橫向比較來說,漢朝中央集權制相比羅馬的確要更加高效,這種垂直的管理體制可以保證政令能夠得到有效傳達。況且少了羅馬的那些先天缺陷,統治成本也更低。

創建於 2016-04-01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原因很多,不過我認為宗教的原因佔主要:

1.羅馬帝國早先信奉多神教,宗教與政治和統治分離,後期皇帝開始信奉和推廣基督教,羅馬帝國分裂後,基督教也跟著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境內是天主教,東羅馬帝國內是東正教。

2.隨著宗教勢力的發展壯大,逐漸形成了可以跟皇權抗衡和制約的權力,這就更加加劇了信奉不同宗教的小國家的獨立發展趨勢。

3.後期隨著伊斯蘭教的崛起和在歐洲的迅速發展壯大,更加加劇了宗教與國家的分離趨勢,讓統一愈加不可能實現。

除了宗教,起源於希臘城邦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的發展逐漸系統化、科學化,特別是以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為代表的現代啟蒙思想的發展,讓歐洲人明白了民主與國家統治地域大小存在的內在關係,國家統治地域越大越不利於實現高度民主,這也讓歐洲大一統的統治變得在理論上不可行。


統一一定是相同的原因嗎?分裂一定是相同的原因嗎?在比較研究的時候,總會存在相應的問題。

我覺得羅馬的長期分裂和中國的統一都是同一個原因,那就是都有較強的核心文化認同。中國是大一統的文化。而羅馬帝國在政治上瀕臨崩潰之際,卻發展出了基督教這一有強烈認同感的宗教文化,以至於關於羅馬帝國滅亡的時間都存在爭議。


隨便說說吧,只是談下思路。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統一」,「統一」的對象是「羅馬」,而非歐洲,也並非地中海世界。我們說「統一」中國,並不是劃一個圈,佔領該圈所有土地就叫統一中國,並且何為佔領,是任命流官?

所以其實抖個機靈的話,為什麼羅馬未能統一?因為羅馬共同體的觀念已經衰微了,就算有個國家佔領了地中海沿岸,其也並不是羅馬,比如說奧斯曼是羅馬嗎?土地是那個土地,國家已經完全不相同,然而,如奧斯曼大家都並不認為其是羅馬,那麼單純佔領羅馬故土就並不等於統一羅馬。

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為羅馬皇帝,當然大家可以笑道不過一個法蘭克蠻子而已,但是,「羅馬人的皇帝」中的「羅馬人」是什麼呢?這個概念隨著歷史的推進涵義也在變化,其早已經和羅馬建城時的「羅馬人」大相徑庭,其已經牢牢的與基督教難以分離。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究竟如何看待羅馬統一一事,也就是說,西方人是否把自己看做「羅馬人」並尋求政治上的統一?

當然,無論東歐還是西歐,羅馬人的觀念都已經越來越淡,甚至宗教觀念都已經逐漸讓位於國家觀念,這個時候,羅馬已經成了一種記憶,


最重要原因是瘟疫,導致東羅馬人口減少了50%,再加上查士丁尼要恢復奴隸制,導致再無力統一


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都被外族同化掉了,羅馬人日耳曼化成為後來的義大利人,希臘人則被斯拉夫化。主體民族都被外族同化,而不是主體民族同化外族,結果可想而知。


中國南北分裂靠長江天塹。羅馬帝國的長江是地中海,想像一下,屋大維攻打安東尼,在地中海上來一個鐵索連環,安東尼來一個火燒赤壁。

地中海雖然外號澡盆,寬度擺在那邊的。

另外法蘭克日耳曼相繼崛起,義大利長期分裂;而凱撒時期,義大利統一,高盧分裂。攻守互易,亞平寧成為歐洲鞋墊,德法西奧,基本是個北方人就會來踩一腳。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形成了日耳曼羅馬皇帝、羅馬城教皇的二元制形式上的基督世界羅馬帝國。直到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後,教皇從基督世界共主掉落到了教皇國國主,拿破崙戰爭,又廢除了HRE的皇帝,至此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歐洲為啥不統一,這個問題可謂是蔓延在整個中文網路的世界史方面的幾大月經問題之一,而且我相信只有中國人才會覺得這是個不得了的問題。

(以下為民科)

其實吧,把古羅馬時代跟中世紀至今的歐洲看成兩段文明就好了。

知乎er都看過《三體》吧,三體世界的文明就是毀滅一波再來一波,但後一波文明會繼承前一波文明留下的記錄(不清楚這一點的,自己回頭閱讀小說細節)。

把歐洲看成三體世界,古羅馬時代是一波文明,古羅馬滅亡後是另一波,儘管後一波也繼承了前一波的東西。

這麼理解就easy了。


羅馬人估計一直到羅馬滅亡都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個什麼。

自稱特洛伊人後裔,對希臘世界下黑手狠的一比,以被稱希臘人為恥。

本來想在蠻子面前裝一波比,結果被希臘人當做蠻子。

我個人認為羅馬幾乎就沒有一個核心的概念,鬆散程度遠超一般人想像,拿來和中國比更是滑稽。

中國自古就有華夷之辨。

拿來和希臘比的話,希臘孬好還有希臘世界這麼個概念。而強大的羅馬竟然連個羅馬世界這樣的說法都沒有。

可悲啊。

中國歷史上全家女性被人抓走當X奴的,史上最菜比沒有之一的宋朝,都知道中國的屏障在哪。羅馬最後一次中興的寶貴時間卻用來攻略無吊聊的敘利亞,而放任回回在亞美尼亞高原製造小回回。

這樣的吊國家居然能撐到1453年才滅亡,簡直沒有天理。如同中國放著女真人佔住北京,自己卻鏖兵越南叢林和猴子打游擊。

不滅亡簡直沒有天理啊。


東漢以後的中國是單一民族國家(雖然有少數民族),有在經濟、文化、人口上都占絕對優勢的主體民族。羅馬是多民族征服帝國。


羅馬後期已經道德淪喪斯文掃地了,要靠基督教來收拾人心,蠻族反正本來也信基督。而中國不管怎樣大一統的思想基本形成,只要你還想統一天下你就還的按這個路線走。


推薦閱讀:

為何中國有奴婢,但沒有出現奴隸階層?
如何評價清帝國與沙俄簽訂割地條約而且滅了西部的屏障之國準噶爾?
為什麼部分人對蘇聯有好感?
為什麼沙漠中產生了諸多文明古國,而資源相對豐富的雨林叢林中古文明很少?

TAG:歐洲歷史 | 世界史 | 羅馬帝國 | 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