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穿粉底皂靴」,這是形容古代當官的穿著。粉底皂靴是什麼?
粉底皂靴,就是那個厚白底,黑長的靴子。只是為什麼叫粉底皂靴,它的底是粉色的嗎?皂靴,它是用皂莢樹材質做的,還是顏色像皂莢?
古代官服里的「粉底皂靴」,最早大概要追溯到戰國時候的趙武靈王,也就是我們在歷史課本里學過的「胡服騎射」。靴子最初是軍隊穿,後來普及到了各行各業的老百姓,方便騎馬和幹活兒。趙武靈王自己還親自在朝中穿胡服。在北方,靴子也就漸漸變成了題主所說的「古代當官的穿著」。這種「胡服」一般是短衣+長褲+革靴,和當時漢人們的衣服有挺多不同。其實之前漢人也有「革履」或「絲履」,不過不是胡服里這樣的高筒靴。(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小時候玩《仙劍奇俠傳》,秀蘭送給李逍遙的布靴,還有店裡買到的鐵履什麼的……)
到了唐朝,文武百官們大都穿靴子(還有李白讓高力士脫靴的軼事)。宋朝百官的靴子要美貌很多。沿用履制,靴子是用黑革做的,不過在靴子的滾邊上就玩兒出了花樣,如果你是穿綠色官服的大臣,黑色靴子的滾邊就是綠色的;如果你是穿緋色官服的大臣,靴子滾邊就是緋色的;紫朝服就配紫色滾邊……想想上朝時的景象還有點好看呢。《水滸傳》里寫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穿一對磕瓜頭朝樣皂靴」,也即是如此。
而到元朝的時候,女人們也都穿靴子了,貴族女性還愛穿紅色的小靴子(有沒有想到趙敏郡主呀?)明代的時候,靴子卻從最早的販夫走卒為便利所穿的胡服,變成皇帝的寶貝了。朱元璋規定皇帝的常服是皮靴,官員穿皂靴,卻不準平民老百姓穿靴子,老百姓只能用皮統扎在腿上,下面再穿鞋,北方苦寒之地的老百姓才准穿一種牛皮直縫靴。題主所引的《儒林外史》,寫到的是明人裝束,也是舉人(「周進看那人時,頭戴方巾,身穿寶藍緞直裰,腳下粉底皂靴」)或者鄉紳(「只見那張鄉紳下了轎進來,頭戴紗帽,身穿葵花色圓領,金帶、皂靴」)才著「皂靴」的了。
這裡明確出現了「粉底皂靴」的說法,回到題主的問題,「皂靴」就是「黑色靴子」的意思,至於用「皂」來表示黑色,是因為「皂」的本意指的是柞櫟之類植物的果實,煮成汁以後可以做黑色染料,故名。現代漢語里的「皂」多指題主所說的皂莢樹的果實,可以去除污垢。而「粉底」的「粉」在古文里,一指麵粉或者塗牆的粉(「又煆石為白灰,塗牆壁曰粉」),一指樓下知友所說的女子臉上妝飾用的白色粉末,不大同於我們現代「粉紅」的意思。
到了清朝,皇帝和文武百官繼續穿靴子,百官入朝穿的是方頭靴;皇帝的皂靴,冬天是用青緞氈和羊皮里做的,夏天是用青緞和涼里(青緞指的是黑色光緞),有時還穿珠綉,用暗花緞什麼的。不過那時的平民和僕從還是不能穿靴,所以現如今我們大家都能穿靴子了,真真是極好的。╮(╯▽╰)╭
這是清朝入關之前皇太極所穿的皂靴,形制簡樸結實(這種皂靴沒有粉底)。
藏品/織綉/皇太極皂靴
到了康熙朝,皇帝他老人家夏天和冬天穿的靴子就變成這麼華麗麗的啦。
藏品/織綉/黃雲緞勾藤米珠靴
藏品/織綉/藍色漳絨串珠雲頭靴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網站。)
參考資料: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年 9 月第一版《沈從文全集·第 32 卷·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一版
黃能馥《中國服飾通史》,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一版孫世圃《中國服飾史教程》,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年 7 月第一版[日]原田淑人《中國服裝史研究》,黃山書社,1988年 2 月第一版感謝知友 @Shimizumint 和 @乙心 在 有哪些關於中國古代服飾的書籍值得推薦? - 書籍推薦 下推薦的參考書籍。: )
清同治皇帝登基時穿石青緞小朝靴。皂色就是黑色,粉底指的是鞋底刷白粉。
粉底就是白底,靴底用粉塗成白色。古代說粉不一定是粉紅色,比如「粉黛」這個詞,粉就是臉上塗的白粉,可不是粉紅的胭脂。皂是黑色,比如常見的「不分皂白」。
粉 在一定時候指的是 白色。粉紅、粉藍、粉黃都是比紅、藍、黃的顏色飽和度低一些的顏色。
「粉底皂靴」的"粉",是「白色的」;「粉牆黛瓦」中的「粉牆」是指用白灰粉刷過的牆。「皂」和「黛」是黑色、青黑色。杜甫有「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的佳句。「粉底皂靴」就是白底子青黑面的靴子,「粉牆黛瓦」就是白牆壁青黑色瓦片。粉也有脂粉的意思;黛作名詞時指一種古代女子用來畫眉的染料,詩歌中常用「粉黛」、"黛娥"代指美女,如白居易《長恨歌》「六宮粉黛無顏色"。
具體參考那些唱戲的官員穿的是什麼鞋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有哪些年齡20不到就已聲名顯赫的人?
※根據此地無銀三百兩、掩耳盜鈴、削足適履等典故是否可以推斷出古代人的智商偏低?
※中國古代民眾識字率及文化水平如何?
※中國軍事在歷史上有多彪悍?
※《水滸傳》里男角色配戴的「雙環」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