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是否不關心自己的死亡?即使預見死亡也不迴避?
在生死輪迴的層面,生死是可怕的,做不了主的,受業力的牽引而去投胎,一旦超越了這個層面才可以說沒有生死,沒有輪迴,沒有業障。一切皆是水墨泡影,電光火石。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不可混淆,倒果為因,實修實證才有出路。
開悟證果的聖人,佛陀,他們已經超越了生死輪迴的層面,不受生死的拘束,完全可以做得了主的生與死。佛陀的死亡不叫死亡,因為內在的境界不一樣,他是個體完全消失,徹底的融入了整體,不生不滅的境界,也即涅槃寂靜,法界藏身。
修行禪法在活著的時候就無數次的訓練生死,訓練禪定。一個禪者完全可以做到什麼時間離開這個身體,在進入下一個生命階段的使命。如果已經沒有入紅塵的願力,他也可以回歸到源頭,不再來去。
生死並不可怕,生意味著在走向死亡,死意味著生的出現。生死是現象,我們的生命本質從來沒有生過也沒有死過。接受生死,尊重生命,修鍊凈化,甚深禪定就可以隨意往來,做得了生死的主人,所謂生死即涅槃,是通過修鍊,把握了生死,超越了生死,生死已經不再是生死。
當然關心,生死事大,不關心生死還關心什麼。
問題是,無處迴避。也迴避不了。那麼,就從迴避不了的地方,去面對之,去超越之。這種面對,佛家叫做「隨順」。隨順,不是做奴隸,逆來順受;而是在洞徹諸法無我的真相之後的不在乎。
什麼叫諸法無我呢?就是人的肉身和這個世界上任何別的物質一樣,最終是會壞朽的。精神呢,當然也是一樣,肉身既會壞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那麼,這些東西,都不是實實在在的。這個叫做「我」的東西,是「假我」,是一個名字、稱號,它其實是五蘊和合。這個肉身是一堆碳原子、氧原子、鈣原子等組合而成的。通過這種觀照,串習——也就是說,不斷練習這種「正思惟」,認識到本來沒有一個實有的我存在。既然沒有我,談什麼生死?一切只不過是像水循環一樣,從大海,到天空,到陸地,到河流,再歸大海。
就是這個樣子。在這個層面上,生死就被超越了,就有機會證入涅槃的境界。補充:當然,如果只是嘴上說說,那就是戲論,是語墮。關鍵是通過串習,形成勝解。你想想,死亡只是一剎那間的事,重要的還是之前的無量無數剎那,當有了正念、正信、正定的功夫之後,「時間」的概念其實已經被消解掉了。這樣,就不會有怖畏生起,也不會有煩惱生起。佛教要解決的,實則是此生的煩惱和怖畏的問題,絕非來世的問題。佛家之所以看重生死,因為生死就是煩惱怖畏的原因,解決煩惱怖畏的問題,就得參透生死的問題。佛根本就不會死。其實沒什麼東西會死。因為根本就沒什麼真實存在的東西。信不信由你。
是不同於關心的一種慈悲。
當喬達摩悉達多王子突然發現陰暗處的老弱病死時,他開始質疑他「美好的生活」,開始思考生死。那種思維不同於凡夫單純對自己生死的畏怖或是對現世的安逸的執著,王子心裡湧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心念。這種心佛家裡叫慈悲心,叫出離心,叫菩提心。
正是出於對苦於輪迴中的眾生(包括自己)升起悲心,於是我們曾經衣食無憂的王子毅然坐到了那棵菩提樹下,去打開心中的那盞明燈。在與外界和自我的對峙後了悟出天地宇宙真相。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而生,無常則是常態,何來迴避?僅我自己的分別念看法,半吊子說錯了的話,請大家見諒。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像佛祖每天接收的負能量肯定遠多於正能量,煩惱越多,在身理上的影響越明顯,有的人消瘦,有的人脫髮……再看看佛祖的體型和頭髮(佛祖是個特別的存在~)……存在就能感知到痛苦,如果打針就會治好病痛,為啥要逃避打針呢~
推薦閱讀:
※「後現代」的概念該如何界定?是否只是被純粹建構出來的?
※如何理解佛學中的「不可說,一說便是錯」?
※如何看待大眾文化中的「偽個性」?
※《莊子·齊物論》的相對主義思想體現在哪裡?
※只要驗證了輪迴真的存在,是不是就可以說佛教的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好像這樣的案例全世界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