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里莫爾索說的「人只要智力健全,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所愛的人死去」怎麼理解?

真的是正常人的普遍想法?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

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

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首先《局外人》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思維是處於「凡俗」社會世故之外的。他有很多事不想去做,感覺很無聊,但依然強打著精神去做。

因為你愛的人,對你有期望,對你有牽掛。因為你愛的人,你必須要承擔社會的責任。所以,莫爾索認為,人類有時想逃避社會時,就希望那些自己愛的人不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好。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mTk4IPjEGaVmrbxD92y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想這句話我沒能理解,也許不久的將來會理解吧!

但是我的確是想過要是我媽媽死了我該是多麼難過的這種事情!

我是只要想到我最熟悉的這個媽媽(或者我爸爸,或者其他我很愛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內心就是很悲傷難過,甚至很痛的!所以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刻意忽略他們都會離開我這個事實!

謝邀!


我讀到的版本是這麼說的:「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這種想法,就是希望自己自己所愛的人死去。」 加繆說這句話真是大膽啊!因為他肯定有過這種念頭······

說實話我也有過。。。那是當我內心的浪漫主義的詩人情懷開始泛濫的時候,我想,要是我身邊的一個親人去世了,我應該能夠寫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了~~~這個想法曾經有過,我著實被自己嚇了一跳。所以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確實被震撼了一下。


翻譯的問題,我閱讀的翻譯是「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設想期待過自己所愛的人的死亡」。從全文解讀來看,是主人公在律師問及自己關於母親去世是否感到悲傷的時所說的話。由此可以理解為,只要是身心健全的人都會設想過自己所愛之人的離去,和期待過那一天的到來時自己的處境。主人公只是陳述親人死亡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實,不需要更多的感情色彩,因為這就是事實,因而也回絕的律師詢問他當時的感情是否悲傷這一問題。


先說結論:我認為這是存在主義第三條原則「自由選擇」的體現。

薩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絕對的,因為人生活在一個孤立無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上帝、科學、理性、道德等對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說,它們都不能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時,它們對人也沒有任何的控制和約束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人有絕對的自由。

薩特指出:「他人就是地獄」。他人乃是一個存在的客體,這種客體不同於物,他不但存在著,而且還對我構成了威脅,因為他是自由的物體。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變成物。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從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獄中解脫出來,只能有兩種途徑:或者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縱他人。

當我需要通過人來滿足一些需要的時候,我和他人的關係就變成了人與物的關係,他人是我滿足需求的工具,哪怕這些人是我的親人、朋友。雖然看起來有點冷血,但這恰恰是人是自由的的鐵證。因為道德、倫理、情誼是沒有完全的約束力的,是無法控制我的行為的。無論我的選擇是多麼荒謬、是多麼沒有人性,只要我願意承擔後果,那都是可以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我認為這是正常人的想法,可能有些人不會承認。當然也有些人會忘記、也有些人會在這種想法剛出現的時候把它扼殺。以我來舉例子吧,我有過這種想法,而且有過很多次。上面的幾種想法我也都有過。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吵架,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的那種,如果兩個人還有理智的話,我是很淡定的,他們吵他們的我玩我的。然而情況往往是有一個人情緒崩潰,要麼哭得一塌糊塗,嘴裡不停念叨一句話;要麼就像喝醉酒的莽夫,意圖用暴力來解決衝突。當他們晚上分開睡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丈夫殺妻,妻子帶著未成年兒子跳樓這類新聞,然後又擔心他們會不會生氣到殺人,甚至害怕自己在睡夢裡死去。在這樣的晚上,我都會縮在被子里哭,一邊哭一邊幻想。如果他們中有一個因為意外死了。。。。

不行,寫不下去了,太暗黑了π_π。簡單點說,就像下棋一樣當輪我下子的時候,我會去考慮幾種走法有幾種後果。只是走法變成了某些人的死亡,因為死亡也是人生的可能性之一。極端點說就是,如果我和你一起吃飯,我會想你被噎死後,就能在你的葬禮上見到你迷人的表妹了。。。

必須要匿名


可以看看加繆的另一部作品《卡利古拉》。舍雷亞在與卡利古拉的對話中說:「為了感受一下無牽無掛的自由,我有時竟然希望我所愛的人死去。」


我想到的是,只有會死的東西才真正活過。大多時候他人是以某種客體身份地存在著我們身邊的,比如「媽媽」,「情人」等等。而真愛會消磨掉這個title,讓這個人的存在先於他的客觀身份,而想到這個人會死就是對於他現在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最大尊重。存在主義的存在大於本質是不是也就是這個意思。


我太過於愛你,因此並不希望你活在這個無聊的世界。

——沃滋基夏碩得

現在回想起來。多半是脫離控制後的憤怒吧。


日語中的「羈絆」,表示人們之間互相的聯繫。而在中文中,卻只表示束縛的含義。當自己所愛的人死去,大概就會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局外人吧。


我在高中時期有過這種感覺

我希望當時我最好的朋友死去,這種希望,不是因為對她的不滿或者是嫉妒

只是希望她死掉。

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太依戀她了(我當時甚至懷疑自己的性取向)就是那種 同性依戀

對她的一切行為與想法我都感到驚嘆和欣賞 我覺得她就是完美

所以我想,希望她死,也許是害怕她不能永遠讓我崇拜,也害怕她變老,害怕她離開自己

我甚至不能想像她將來結婚的場景 哪怕還很遙遠 都不能

我會極度難受 我覺得沒有人能夠和她相匹配 我覺得那是對她的玷污 所以不只是希望她死亡 也希望她永遠不要有另一半

儘管我自己知道這樣的想法不對 但我就是不能停止

我也不確定這到底歸結於什麼 可能是過度的依戀 也或許是太強的佔有慾(但我其實並不是個有很強佔有欲的人) 自己覺得是一種有些病態的想法

那個時候經常上課時走神 幻想第二天她沒來上學然後班主任悲痛地宣告她死掉了 想到這裡我甚至還會開心地笑出來。


如果你要問的是不是普遍想法,我只能說我想像過這種情景,但不是「希望」

理解的話,「我」和社會束縛下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是不一樣的,可能只有死亡才能擺脫他人的地獄吧


我覺得就是字面意思?我也的確有過類似的想法,「如果爸爸or媽媽or朋友去世我會怎樣」之類的


愛她,他,就要放手。詳見電影 」

飛越長生(Death Becomes Her )是羅伯特·澤米吉斯(Robert Zemeckis)執導的一部鬼怪類型的喜劇。劇中介紹了作家海倫攜男友恩尼斯至百老匯觀賞好友瑪德琳表演,未久瑪德琳即與恩尼斯步入禮堂成婚,海倫遭此橫刀奪愛之恨,七年後成臃腫不堪的胖婦人,又遇七年海倫為出新書青春永駐亮相,容貌身材大為...


我只知道,如果我愛你,我希望你比我先死去。


這個問題。。為什麼會邀請我。。。我還不希望愛人死去。。

如果沒有感情只是玩玩,那確實希望對方死去,這樣可以不用負責人。

---------

如果是愛人,是至親的人,我會有這種想法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個人觀點

1. 當愛人死去的時候,她/他在另一方心中的形象是最完美的。愛的太深所以希望得到最好,得到對方全部,只有對方死去了才能完完全全掌控對方的感情。

2.小時候看過好多青春療傷言情小說,裡面的生離死別當時確實很羨慕,一直幻想以後有機會也死個女朋友試試。。。。。不過後來真有了女朋友除了吵架時候想弄死她以外她死了對我沒什麼好處,而且我家孩沒媽了我不信任別人能照顧好她。。。

完全是瞎寫的。請摺疊我吧~


推薦閱讀:

如何擺脫懼怕死亡這種感受?
一線城市的外鄉奮鬥者看不到希望,生活沒有質量,是否該回到家鄉?
我總是喜歡對身邊的女孩紙有感覺怎麼辦?
什麼經歷讓你覺得現實果然比想像殘酷?
怎樣提高挨罵能力?

TAG:小說 | 哲學 | 心理 |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 局外人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