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教參中說《湖心亭看雪》中的「崇禎五年十二月」被說成懷念故國?

我沒記錯的話明朝好像是在崇禎十七年才滅亡的吧,而且語文書上的注釋也寫了崇禎五年是1632年,但明朝是在1644年才滅亡的,此時寫文章用明朝的紀年跟懷念故國有什麼關係?


《湖心亭看雪》是《陶庵夢憶》中的一篇,而《陶庵夢憶》成書於明亡後,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出版,是張岱於潦倒中所撰之回憶錄。《夢憶序》: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 […] 飢餓之餘,好弄筆墨,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 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 […]

不止這一句,基本上全書都是在懷念故國。


-

想當年乾隆自己已經覺得地位比較穩固,開始搞文字獄整治民風了。

當時政治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天聰六年,按皇太極年號算的。張老前輩寫崇禎兩個字,妥妥地反動啊!現在說他懷念故國,大家不妨細想一下「懷念故國」這幾個字的深層含義。

-


繁華綺麗,過眼皆空,四十二年,總成一夢。

這是他序言中的話,作為古代士大夫,當家國破碎,異族入侵,陶庵的痛苦可想而知,於是他寫盡前朝往事,排解心中思念。


張岱後期大量的作品大多是回憶性質,包括這篇《湖心亭看雪》。於康熙年間用明朝年號,這絕不是寫作習慣等原因。參看乾隆年間的文字獄,放在那時,單這一句,不但張岱的腦袋不保,家人也有性命之虞。堅持使用明朝年號,與在「留髮不留頭」的時代「披髮入山」的意義是一樣的,就是堅決不與清妥協,以及對漢人正統王朝明的追憶。這一點上,語文教材倒是沒有過度解讀。

張岱逝於康熙十八年,而在此之前清還在忙於追剿南明餘黨,鎮壓各地小規模起義及叛亂,肅清朝內各股勢力,對於張岱這類年老入山且無太大政治影響的明朝遺老還無暇顧及,加之康熙也有意拉攏漢人,這大約也是張岱晚年雖潦倒但還能善終的原因。


就類似於,在今天,一位懷念往事的老先生說今年不是公元2014年,而是民國103年。


推薦閱讀:

武術底蘊深厚的中國軍隊為何在白刃戰中不敵侵華日軍?武術真的完全沒有實戰價值么?
古代人是怎樣種花的?
對比中英歷史,為什麼英國會出現君主立憲而中國卻走向君主集權?
美國人如何看待麥克阿瑟主導的華盛頓慘案?
我國都有哪些古式眉型呢?

TAG:歷史 | 語文教材 | 初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