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中國港灣和中鐵建的海外項目發展中,各家公司的業務、管理和口碑有哪些區別呢?各自的發展可有不同?


就自己了解的說下,主要談下中國港灣,中建和鐵建有待其他知友補充。

港灣前身為中國港灣建設集團("大中港"),成立於1981年,是國資委下屬的最早一批走出海外的中國工程企業,通過多次合併和重組,旗下一度曾有設計院,施工局和其他控股公司30多家。2005年港灣與中國路橋集團合併,組建成現在的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中交"),合併後大中港的原海外事業部保留,其他資產剝離,"中國港灣"品牌仍獨立運營("小中港"),成為中交旗下四大國際平台之一,原各局,院成為同屬中交旗下的兄弟公司。小中港就是今天的中國港灣工程公司,專註於國際市場。依託中交的強大資源為後盾,國際市場合同額從2005年的5億多美元發展到2014年的近100億美元。

港灣的業務領域包括港口航道,疏浚吹填,公路橋樑,機場,鐵路,成套設備,房建等。其中港口航道,疏浚吹填是核心業務。港灣的承接的項目合同類型主要有施工總承包,EPC, DB, BOT等。今年投資類業務快速發展,比如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二期是與招商局和斯里蘭卡港務局一起以SOT模式實施,科倫坡港新城開發項目為純投資項目,雅加達地產項目為純投資項目,與藍城合作實施。港灣的業務目前分布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母公司中交集團及子公司海外設點共有120多個),港灣在國內幾乎沒有業務,絕大部分都是國際項目,所以再港灣工作的人沒有出國工作經驗是幾乎不可能的。

根據港灣的歷史背景可知,港灣的主要優勢在於國際工程商務,這一點比一般的國內單位要強不少,通過前期的商務運作和風險管控,實施過程中的合同管理和索賠,規避了大量的風險,所以像中鐵工波蘭高速項目,中建巴哈馬度假村項目中出現的問題,基本不會發生在港灣身上,這也是得益三十多年海外市場開發過程中累積的經驗和教訓。港灣的項目實施模式主要依靠集團內和兄弟單位,一般不會親自實施項目。一是港灣全體員工數量是很少的,目前在冊的也就1000餘人,每年新畢業生招聘也僅在30餘人。二是港灣對項目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委託經營,切塊分包,聯營等,最大化的利用集團內部優質資源,轉移項目實施的風險和管理成本,從而集中精力做市場開發和商務合約的工作。當然這種模式下,弊端也日益顯現,如在競標激烈的情況下,港灣的報價難以佔據優勢,容易導致失標;實施過程中實際成本難以監控,尤其是委託經營模式下,甚至會發生兄弟單位自行其事的情況。在人員管理方面,除了在冊員工,還有通過兄弟單位借調,所在國市場招聘留學生,當地員工等途徑彌補人員的不足,總數約10000人左右。港灣員工工資水平在國內業界屬於中等偏上水平,晉陞通道也較多,當然也需視工作地點而定,在不同國家的子公司規模和經營狀況各不相同,待遇和晉陞也因此而不同。

港灣在業界,尤其是國際市場享有較高知名度,口碑也挺好。由於絕大部分項目都是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而來,與國際頂級承包商同台競爭是常有之事,能贏下項目就說明得到業主的充分認可。項目實施過程中,由於基本上與兄弟單位合作,協調工作相對輕鬆,能保障高質量的履約。各兄弟單位在國內也是擁有特級,甲級資質的實力強大的公司,比如南沙群島吹填,短時間內造出那麼多土地,國際社會驚訝於我國強大的施工能力,事實是,我們集團才用三成力,沒吃飽。盼著以後吹黃岩島啊。


這些都是央企,你首先要確定你去的是這三個大央企的分公司還是總部還是掛靠。

你的問題太寬泛,無法回答。


中國港灣在海外投標,然後再轉包給中建、中交的幾個公路局和航道局,自己吃管理費。

中建的話,可以自己拿項目,也可以承接中國港灣的轉包。

中鐵建... 只能幹鐵路和大橋一類的吧。

我和中國港灣、中交四個航局還有中建築港的人有過合作。


海外工程已過高峰期,將來將逐漸走向下坡路。能去國內頂尖的房地產公司我覺得倒是個不錯的選擇。工程建設類,說白了都是乙方,以後的日子應該不會太好過了。


推薦閱讀:

選裝修公司好還是自己裝修好?
在上海水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公司組織的戶外拓展訓練是給員工洗腦嗎?
Azul Systems 是家什麼樣的公司?

TAG:公司 | 管理 | 土木工程 |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 | 國際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