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建筑前景如何?你怎麼看待開源建築?


開源建築靠譜嗎?

記得本科學校的院長回憶自己讀書的時候,頗為遺憾的講述他們當年在知道有個叫「後現代」的東西之後,那種懷著危機感而爭先恐後的去效仿的氛圍,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將取代「現代主義」的未來趨勢。這是多麼熟悉的節奏,像搶購食鹽和陳醋一樣理所當然,根深蒂固:我們見過參數化數字建築帶來的突破常規,但這並不意味著急急忙忙讓研究生手搭個磚牆再擺個機械臂在旁邊就是參數化;我們越來越體會到生態設計(ecological design),可持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和彈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必要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一紙權威機構的評級就能讓一個香水瓶一樣的摩天大樓的碳排為零;我們慶祝3D列印帶來的個人化的快速成型,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家孩子要趴在一台印表機前呼吸個十幾分鐘機器工作產生的有害氣體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而這一切,與此同時,卻也並不能否定這些「概念」的價值和前景。要怪就怪西方探險家販售得太急,我們仿效得太急。

開源建築,也可能將面臨著一些評判。但是比之上面舉的三個例子明顯的販賣痕迹,我反倒覺得開源這個東東很有商業潛力而且還帶著種「不帶你玩」的可能性——如果我們(泛指非歐美國家吧)想一如往常的照單全收。

開源建築的重點和難度

在發展進程上,參數化,綠色,3D列印可以被視為西方建築市場飽和後基於建築學本身塑造出來的「可供出口」的概念販售(當然它們有合乎邏輯和道理的地方,所以才會說過早的評價他們有失公允而且在保證多樣性的大思想下,他們的出現利多於害)。相反,開源(open source)在建築學領域卻更像是一個內銷的概念,因為它的背後有兩個關鍵:營銷模式(marketing mode)和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而這兩個因素在我國有借鑒上的難度。

營銷模式上,單以WikiHouse為例,它的開源模式的可能或者對現有行業的破壞力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製作房屋構件的車床。車床的銷售在不考慮其他收入可能的前提下,不出意外地,會是主要的獲利渠道。你當然可以質疑圖紙的公開下,繞開這種車床的可能性。而在此處,「車床」寬泛的定義為含有WikiHouse自己技術核心的建造力量,而恰恰是這種力量可以保證他們的優勢和維持開源的自信。

再以謝英俊先生的鄉村工作室說多一點:鄉村工作室推行輕鋼結構,對象是非城市住宅。我在微博上就鄉村工作室技術被山寨一事詢問過謝先生。他的回答很開源很自信很藏玄機:「如果山寨能真正掌握這套做法的設計原意,可喜可賀,但都是只知皮毛的追求眼前小利。我們將複雜的工藝簡化,讓非專業的農民都能加入工作,但是簡化不等於簡陋,是更花時間的精鍊,結構分析也極為複雜,尤其要預判各種不可控因素的安全範圍。」雖然謝先生的工作室不是開源的,但是他的這席話卻道出開源的一個精髓:知識是開源的,真正決定價值的是人本身。在信息日益透明的今天,開源站在傳統商業保密思路的對面反而是在提高自己本身更新知識保持競爭力的可能性。這一方面需要長久的建立,勢必帶來難度。

而第二方面里的公共利益,Archdaily上曾有一篇文章涉及到這個話題:The Inevitable Rise of Public-Interest Design(建築學從此何去何從?)提到的美國國內市場飽和的基本認定實則只是片面的表現著經濟的問題但實際上還有大量的為公眾有利的建築項目可以去做,不光一些營利或非營利組織在不斷嘗試,建築院校也參與了這種問題的討論:如文中舉例2005年Harvard
School of Design 參與的SEED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Design)怎樣把專業設計團隊和本地市民以公共利益為紐帶聯合起來。雖然我們可以意會開源建築帶來的公共利益上的好處,但為了體會個中妙處,親請看下面的例子。

BBC近段有一套紀錄片《The House That £100K Built》(10萬英鎊自建房)。第二集是一個叫Sumati的寡居婦女5萬5千鎊的預算建造自己的房子。 BBC iPlayer - The House That £100k Built: Sumati

先可以看到她目前房子的情況(因為質量太差,只能全部扒了重做),

然後是戶主拮据預算(5.5萬英鎊)內所能完成的房子的預案(簡單的坡屋頂小房)。

建築師介入,提出竟可能不影響成本的情況下通過設計提高生活品質(方便戶主在家裡的烹飪教學的大空間,變形的牆面包裹睡眠以及私人空間為的是擴大公共空間視線舒適(visual delight,重新設計屋頂提高層高……)

因為要改一部分原方案所以和施工方交涉(從左至右,蘇格蘭包工頭,建築師和戶主)

工程表現出延滯,建築師告誡戶主要在這個項目中加大自己的參與度,因為這樣高限制的項目唯有她的投入才能換來好的結果。

蘇格蘭包工頭不情不願的修改方案建完主體結構後,5萬5的預算就只剩1萬裊…於是建築師帶戶主走訪一些低造價住宅,讓她了解和選擇自己有可能想使用的材料以及這些材料能呈現的效果。(大媽剛開始可是完全沒有畫面感的說,這無異於和做摩洛哥亂燉的大媽講解壽司食材原味精妙一樣不靠譜)

漸漸地,零起點大媽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鄰里知悉這個節目和大媽的情況後提供了許多材料上的捐助,附近商鋪送來免費瓷磚。(大媽被一整套粉紅衛浴樂瘋了)

最後大媽5萬英鎊拿下了這個房子的建造,比她皺皺巴巴的預算還。。。少。。。5000鎊。。。於是大媽開了個housewarming party來感謝鄰里的幫助。鄰居們很高興的赴約(可以上電視欸),一起來探究這個低廉造價的房子,一起品嘗大媽的手藝(大媽的廚藝可是能賺錢的,這下子廣告也省了),建築師表示最後結果也給他自己上了一課。

最後還問了問包工頭的想法,這哥們表示對這個風格不喜歡,-_-|||

不理這個哏兒派的包工頭,在這個項目里能看到低收入者從卑微的奢求一個庇護所到主動收穫一個夢想之家的轉化過程,這個過程在媒體引導下有專業設計師和施工隊伍的參與,由於媒體對信息的推動作用,社區也介入進來,並非單方面施捨,在節目最後可以體會到鄰里在這個事件中累積的注意力和樂趣。這就不難看出BBC在整個事件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這只是個案,不可能靠個大牌媒體就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更何況不是每個媒體都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咱們就只擁有主打倉促48小時單房任務的《交換空間》。所以這個事例中,應該提取的點是——信息。如何找到有所求的戶主,如何找到合適的建築師,如何找到靠譜的施工隊,社區如何來知曉…最重要的,戶主自己如何在這麼個紛雜項目中處理各方面的問題。這就是平台化開源有可能帶給這個行業的。我們的確有聲稱四個戶口都真實握著兩位數房產的主,但是我們也有所謂的「99%」。如果行業的話語權一直把持在利益集團和寡頭手裡,這樣的現狀就不會改變。這不是一句打土豪分田地的大話。就像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的創始人Cameron Sinclair 說的這句:「如果你專註(建築)設計,你可以管自己叫(建築)設計師;如果你在乎的是如何實施你的設計,你才配叫建築師。」

在這裡,我更相信開源對於原有行業產生變革的推動意義。這不是一個可不可能的問題,這是一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使命。

在上文提到的Archidaily的文章最後提及About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的成功:從20多人的小團隊做到5萬設計師25個國家的網路;非營利組織MASS Design Group在貫徹為「99%」做設計的同時,也吸引到大客戶的注意力,開始靠承接大型項目盈利。

開源並不是舍粥,自己也會受益。

為什麼我們需要開源的東西?因為它那溫和的破壞力。

當跨著騎馬舞的胖子的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時,誰會知道鳥叔憑此一舉就能創造奇蹟?病毒式的傳播和效仿,人們才慢慢知道這個抽風的視頻是在諷刺貧富不均,而這個圓潤的細眼胖子之前也得過不少的獎項,參與表演和編導過不少喜劇,那個古怪的騎馬舞也是他和編舞用了一個月時間想出來的。草根的勝利當然需要機遇(比如老甜甜Britney以及Justin Bieber的經紀人Scooter Braun的推動作用)但也需要草根自己的能力,這才能完成從草根到毛遂的進化。

作為建築設計從業者,在期望自己也能找個方法成功的時候(就像我的老系主任或者我們每一個人),倒不如想想什麼是會被社會接受的設計什麼是會被尊重的設計。

很喜歡包益民在TEDxTaipei里的演講中提到的一個故事。。。。。(包益民在TED上的演講--A New Measure for Designers):一個擁有很不錯logo設計的咖啡店倒了,他拉自己公司的每個人去看——這麼好的設計,卻對咖啡店的生意沒有推動,這樣的好設計真的是「好」嗎?包的演講在最後給出了個結論,如果設計師擴大自己舒適區去探討更多的東西而不僅僅只是做設計(這也呼應了上篇Cameron Sinclair的那句話),目標應該是成為更有能力的人而不僅僅是好的設計師,這樣帶來的設計才會有價值,而設計本身才會被尊重。

如何做開源建築?

寫到這裡,我想我的態度表現得再清楚不過了。坦白說,這也是我準備在回國後落實的事情。我願意在這裡與大家分享,這就是在貫徹開源的精神。不過單就這件事情而言,我會保留一定分寸——這和第一條並不矛盾,開源的是知識,而不是在八字還沒一撇時就神神叨叨的讓渡整個構想。相反,我願意提供五點建議給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並有可能想嘗試的朋友們,如果真的有興趣,也許我們就能進一步討論。

1.
生態:這是我一貫會提的關鍵詞,在能源和污染的雙重壓力下,我始終認為這是和設計快感不想違背的設計責任。

2.
參數化:參數化一直都不意味著是莫測的造型,而是代表著人力難以顧及的計算難度。人力的局限造就柯布年代的『建築即是機器』的不接地氣。參數和變數在計算機輔助下可以變得更有價值。

3.
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建築做完了並不意味著大功告成,回訪機制應該建立,建築師和用戶都有依附其上的學習曲線。

4.
數據:回訪機制累積的數據將在修正設計方面影響深遠。

5.
開源:最後又回到這裡,為什麼一定要開源,因為對於房子,雖然我們做了好幾千年可我們依然還差得遠。好的平台的確有利於我們這群臭皮匠。

作為擴充,這個回答我改寫成了日誌放在我的專欄里,分為兩部分:蜀黍帶你去看金魚好不好?/開建築的源 (上) - 無端端的歉意 - 知乎專欄 和從草根到毛遂/開建築的源 (下) - 無端端的歉意 - 知乎專欄


開源建築可能是一個時髦的話題。這裡先搬磚,再拋磚引玉,亂比劃兩下。

1. 原子和比特

開源一般用來指開源軟體:自由分發,源代碼公開,不限制商業使用。比特世界的典型特點:0成本複製,黑客精神,反對權威和壟斷。輕如鴻毛。

建築沒的說,典型的原子世界:秦磚漢瓦,鋼筋混凝土。原子世界的商業模式:開發商重資本,設計師重體力(桑心!),建築工重體力,購房者賣身契。重比泰山。

所以,開源如何和建築結合,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2. 互聯網革命

科技領域,軟體領域,信息產業領域,該顛覆的都顛覆了。現在開始往原子上走了。建築師不會關心比特世界的入侵,整天欺負建築師的甲方關心。王健林和馬雲的一億對賭結果十年之後方能見分曉,可是萬達的電商確是馬不停蹄的籌備中(最近剛聽說萬達電商CEO即將離職,說明新板塊和舊有業務之間的衝突)。王健林說「萬達有豐富的零售資源,不做電子商務太可惜」,這是個理由也是個借口:與其等著別人來革命,不如先自己從內部革新。

你說養了建築界半壁江山的萬達都開始折騰電商了,我們建築師還給他們做萬達廣場立面投標呢,慘不慘?

3. 屌絲的逆襲

總有建築師不甘心做等著被革命(不是我,我老老實實做設計畫圖催錢養活員工經營小公司)。一般這樣的建築師身處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有兩個特點:科技創新層出不窮,建築明顯夕陽產業。一波一波讀著福柯德里達德魯茲走出校門的敗家子們設計做的汗牛充棟還不被社會認可價值(沒人需要他們蓋這麼多有設計含量的房子),他們不甘心啊。咋辦啊,顛覆式創新吧:他們失去的只是失業救濟卡,他們將贏得整個全新的市場和商業渠道。

話說中國在新一輪硬體長尾製造浪潮中變成了一個中心(參考深圳的案例)。我國特有的短平快複製特點在開源建築中簡直就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經典案例是一個國外牛逼房子方案發布了,老外吭哧吭哧蓋幾年還沒出地面,國內仿製品已經完工領導剪綵開業了。你說這不是原教旨主義開源建築是什麼?

何況都不需要建築師,表現圖公司聚在一起開個一中全會就能把開源建築資料庫整出來。

4. 顛覆式創新

傳統的建築設計模式是2B:建築師對開發商(機構)。推廣開源建築的這幫傢伙要繞開現有的甲方市場,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變成B2C。還有可能他們根本不想面對消費者,就想整成C2C,開源建築作為一個平台或者入口。你說他們彎道超車真是低估野心了,那就是想顛覆式創新啊。

技術上,wikihouse的網站最近剛剛發布了開源建築窗戶節點的做法,參見下圖:

注意這只是一個窗戶的做法,他們的整體房屋解決方案已經發展到3.13版本了。這個窗戶是如何開源的?圖紙在網上公開,用戶自行下載用cnc切割密度板然後組裝,不需要專業工具。

建築師覺得眼熟不?我們還在翻閱88J和華北標(建築國家和地區專業標準做法圖集),人家開始從頭造輪子了。問題是UGC(用戶產生內容)的模式造出來的輪子不一定最好,但是一般都挺快。反正估計比白石橋南建築標準院那幫老工程師要快。

我記得專門坑外國建築師的英文翻譯版國標88J要賣到上萬一套,這個價格可能跟以前的大英百科差不多。現在是不是大英百科只出網路版了?

5. 現實的困境

商業模式:如何賺錢?連新浪微薄這樣的巨型社交媒體平台都沒有明顯的盈利模式,更不要提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研發行業標準的開源建築了。在製造業和建造業中,產品發布前的必須的重資金投入,造成互聯網模式的精益創業和敏捷開發不起作用。在這個背景之下,商業模式的明確變得更加重要,不可能出現先燒著錢等到用戶數目飆升然後再圈錢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制度問題:在中國,土地國有,建築行業的終端消費者只是購買使用權,開發土地蓋房子的只能是開發商(和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在減少的擁有宅基地的農民)。一言以蔽之:國家說了建築設計現在只能2B(歡迎誤讀多謝),不能2C。在這個前提下,開源建築只能是高仿A貨,噱頭或者慈善公益,沒辦法轉換為健康的商業行為。

技術問題:這個不多說了,干建築的都知道這裡水有多深。一句話:房子不是快速消費品,房子是日常人能接觸的最昂貴的大宗消費。沒人拿房子開玩笑。

6. 長尾和烏托邦2.0

上圖是wikihouse創始人之一Alastair Parvin在TED講演上引用的圖表。作為一個英國建築師,他的年薪大概在2.4萬英鎊(合24萬人民幣不到)。這點錢在倫敦糊口湊合,但是放在全世界標準來看,Alastair的收入已經進入世界前1.95%了——屬於金字塔頂端。

他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果他屬於這全世界的1.95%,那麼他的甲方呢?可能是全世界的前1%富裕人口吧。

被盛讚為「凝固的音樂」,塑造了全世界人工環境的建築設計行業,其服務的直接甲方,只是全世界不到1%的人口。

建築還是一個被權力,財富,巨頭壟斷的行業。1%不到的人群,決定了我們的物質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是如何使用他們的,以及,套用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的觀點:我們的生活方式。

現代主義的先賢們,祭出「建築是居住的機器」這樣蠱惑人心的大殺器,終其一生之夢想,想把建築這種有錢人的高級定製生意變成每個公民的生活必需品。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商業民主化的理想:蓋給每個人的房子,哪怕這種房子千篇一律方盒子,它們也有自身的普世價值。

可是,最終證明這是烏托邦的理想。

我們還是服務於這1%的甲方。建築師夸夸其談借來的各種理論和方法,從現代主義到時下流行的所謂非線性參數化,都變成資本遊戲建構的景觀和表皮。

那些沒那麼夸夸其談的建築師,就直接做表皮。萬達廣場立面投標,30萬一個,蒼蠅也是肉,趨之者眾。

所有開源建築的提倡者,我覺得他們都是新一代的烏托邦鼓吹者,他們要面對剩下的那98.05%的全世界甲方,跟柯布大神提出「居住的機器」,都是一樣的夢想:服務於天下所有人。

所有烏托邦註定要失敗,但是我很欣賞他們的勇氣和實踐能力。就好象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的創始人在TED講座中引用他母親的話講到:「光是顧嘴上說,而自己連褲子都沒得穿,那是再可憐不過的事情了。」

以此來給所有嘴上還想著說,但是實際連褲子都穿不上的建築師共勉。just do it,快去當碼農吧。

P.S

提到的和沒提到的幾個開源建築和傢具的鏈接介紹,有的可能需要翻一下。

【 TED2013】Alastair Parvin:人人都是建築師

WikiHouse

TED演講集:奇觀建築

OpenDesk - Open Source Furniture

Unto This Last


國內的 築龍(http://www.zhulong.com) ikuku(http://www.ikuku.cn) 谷德(http://www.gooood.hk)等是開源建築嗎? ??


開源建築應該是忽悠。估計是某些人試圖利用這個概念,來實現自己的彎道超車。

開源的東西都有一個致命缺陷:誰來為之負責。

一個 建築建起來,少說得用50年,期間搞不好還要經歷地震火災等等嚴酷的考驗,然後還有各種隨時會遇到的問題,比如品質、室內環境,視覺景觀效果,功能需求,保養維護…………等等。

這麼多方面的需求和責任,出了問題誰來為之負責呢???舉個簡單的例子,開源建築遮擋別人日照了,找業主嗎???或者室內環境污染、採光不足等等,找誰呢??還是找業主嗎??如果這樣,開源建築不如改名叫業主DIY建築得了。

互聯網界的開源,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互聯網的產業模式有利於複製。而開源則是把前期的推廣和試錯成本交給社會承擔。等到推開之後,大可以不開源。比如谷歌的安卓,而今不是不準深度開發了嗎???問題建築設計基本都是定製設計,你如何在一個設計範式成熟後,大規模複製呢????而且哪怕IT界,軟體開源,軟體維護可不開源,可是收費很高的,否則你的重要系統出了問題,找誰哭去??

其實要說開源,而今建築設計行業也部分實現了,網上大把的公開圖紙可以下載,業主要有本事搞定一切自己下了自己去弄就得了,根本沒必要找專業人員。

至於樓上有人說,開源會讓建築師像程序員一樣多,我就問一句,你設計的房子你至少要負責50年,這50年里,出任何設計上的問題,你都要負責。哪怕不是設計上問題,其他問題你也要協助調查,協助調查期間你的行動是受限制的。你願意嗎??給你多少錢你願意??

樓上說了,開源模式是服務於98%的人,沒問題。請問你的服務包括負責嗎??包括未來50年內的與你設計的建築有關的一切設計問題負責嗎???請問你收多少錢才能有負責的能力???或者說你的開源建築設計,出了門就概不負責了。

圖紙開源完全可以,而今已經實現。問題責任呢???各種責任,開源的模式如何解決???


很久以前有這樣一個開源建築項目。是一個小別墅 開源開的是圖紙。這個小別墅優點在於主體部分可以只用plywood造出來,省了設計還有很多結構的開支,有cnc的話可以直接買木板來加工然後自己可以拼成一棟經過精心設計 結構結實耐久而又廉價的房子。其實相當於免了設計費,把製造的環節簡化然後交給用戶手中。當時主要還是流行在歐美。你問為什麼我朝不行,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土地,所有土地都在地主手上 。開玩笑了 我們人這麼多 有閑置土地的地方大家都很窮,去哪裡搞cnc呢。

這個開源項目也很久沒有聽到動靜了 畢竟市場有限 恐怕類似護林小屋之類的項目才會有這樣打需求 況且絕大多數地區建築市場還是有規範束縛的。

將來的開源走向很迷茫 個人覺得恐怕所謂開源恐怕也只能歸類到智能建築代碼開源裡面。代碼錯了當一下機重啟一下也就罷了(控制電梯什麼的不算啊) 其他的開源好像沒什麼理由,設計貌似沒什麼開源不開源的 結構開源房子塌了找誰去呢?


瀉藥

很奇怪的名詞,了解不多,但是還是知道點背景知識,看了定義來隨便說說。

  • 1什麼是開源建築

開源,來源於IT產業,指的是開放源代碼,主要目的是方便其他人學習和利用現有代碼進行創新進步。開源意味著知識產權的無償分享,願意做開源的程序員個人讚賞其無私精神。

當開源放在建築上,因為開源是做的無償分享信息這件事,而非無償分享物質,所以我能想到的只有開源建築是對建築設計方案/圖紙開源。

  • 2開源和建築各有什麼特性

但是建築設計是設計行業中非常特殊的一個,不同於其他任何工業設計,他們可以一個設計方案生產成百上千個產品,但是建築不可以。上層規劃限制條件不同,城市中地塊形狀和環境不同,地質結構和地下環境不同,每個甲方的需求不同,甚至連建築本身的類型都完全不同,諸如此類的不同還可以列出無數多個,否則為什麼建築師在做設計之前還需要專門大老遠的跑一趟做至少一次基地調研呢?(不論是歐美建築師做中國的項目還是中國建築師做非洲項目都要要飛半個地球去看現場,他們難道都是閑的蛋疼么?)所以建築設計有一個特別之處,是其不可複製性

如果說抬杠什麼七十年代家屬院,或者現在大型高密居住區什麼的,雖然看起來相似度很高,但那也是半抄半改出來的,這就說明就算你再沒節操,做建築設計也要加點自己東西進去(比如居住區規劃部分)。

然後再看一個建築的特性,就是對安全性的需求以及對資源的高消耗。

你電腦或手機下個新軟體來用用,如果是開源的,那麼幾乎不需要任何成本或承擔多大風險,電費什麼的忽略不計吧,個人信息還有商業機密什麼的你是不是用錯了電腦……最大的問題大不了系統崩潰,重裝就是了(想想XP時代的ghost神技),數據備份什麼的有點常識就能提前做好。更何況還有沙盒呢,不是程序員折騰這些不算太難的事情。

但是建築設計不同,你單獨拿到一個方案的信息對一般人是沒啥用處的(喜歡看著玩那是個人興趣),只有把建築建出來才有用,此時建築設計才能體現其價值。但是倘若開源的建築圖紙有bug,一般人不懂直接用了的話,沒看出裡面的結構漏洞很可能會出人命的。這就是為什麼建築設計會經過層層審批,其核心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安全性。而且倘若建成了再對問題進行修補,可就不是像軟體更新那樣出個補丁包就完了。先要進行各種勘測和各種試驗,然後再出修繕方案,再拆補,絕大多數情況,修繕項目耗時遠超過新建項目。更別提中間消耗的無數人力財力物力。所以稍有點了解的人都會知道開源來的方案不靠譜。而且建築學作為一個需要大量經驗積累的學科,不是隨便誰來折騰兩天就能搞明白的(要不然怎麼只有建築學/城市規劃/醫學本科要5年)。

  • 3開源建築的適用範圍

既然前面已經說到了開源建築在實際應用中可行性極低,那麼分享建築設計方案這一行為是否還有其發展空間呢?

有,建築教育就是開源建築僅有的適用範圍

所有建築專業的學生都知道,一二年級肯定要做大量的經典建築解析的作業,就是對著以前大師名作的設計方案做評論分析,以此學習其設計思想。這是建築教育中非常重要且要長期進行的一課,基本上建築師只要還在做這個行當就要不停地做這件事。所以對高水平建築設計方案開源是一件對整個建築業有益的事情。可是這件事情其實早就有人在做了(只是不免費),大量的建築媒體數十年前就在傳播各種方案圖紙了,雖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對學習理解這件事已經很充足了。這其實就相當於在IT產業中把源代碼印刷出版。這樣的傳播和開源唯一的區別就是需要一定的費用,但是對於大多數建築從業人員來說,了解這些是為了掙錢,所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那麼完全免費提供內容的建築師大多也不太可能拿出太好的方案了。

  • 4開源建築的禁區

因為不同的建築有不同的使用需求和不同的甲方,所以並不是所有建築設計方案都可以開源分享

軍用建築、人防建築、重要工業建築等一切可能成為重點軍事打擊目標的建築從國防角度來看都不宜開源圖紙,理由大家都懂。

超高層或大型公建的結構圖紙不適宜開源,原因見911。

甲方對私密性有要求的建築不宜開源,這個一般有保密協議來限制。

還有就是建築相關學科非常繁雜,除了建築學外,還有結構、電氣、給排水、暖通、設備、樓宇自動化等等,所以最後完成的施工圖是一大群人的共同成果,所以想要開源應當徵得每個參與設計者的許可(人太多,難度較大)。

綜上所述,開源建築不過是某個不懂建築的程序員(不是黑程序猿,而是開源這個概念只有IT業一個來源)提出的一個新鮮概念而已,除了新鮮,什麼都不是……


我倒是想把以後的建築產業變成樂高一樣的「自己動手,其樂無窮」,但是現在的房地產業怎能容?


國內 不樂觀 一堆政府有關部門控制著這個產業鏈條


瀉藥

對這個東西不是很了解,不過搜索看了一下,歸納下個人觀點:不靠譜。

看了原名: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從字面上理解這東西要是宣傳個環保或是可再生還能好點,叫做開源建築,難道是個噱頭,搏眾人的眼球?

作為一個建築工程師,34-5歲的年紀會有什麼樣的經驗積累,給了他這麼大的自信去談什麼理念。

建築工程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社會人力和物力的,需要整個社會的專業性人才的協調配合,任何新的理念、技術都需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去提純得到。

還有一個大問題:搶了別人的飯碗。

不過就介紹資料上看到的他們所建設的一些簡易建築,近似於彩鋼瓦的結構,到確實用不了那麼多人配合。


美國可以買地,所以開源有意義,中國就不行了,連小產權都可能被沒收,開源可以培育生態系統,所以建築師會像程序員一樣多,產業會像it一樣高速發展


看人口密度多大了:

(美國)郊區一二層含土地產權的house,還是(中國)市區一二十層不含土地產權的住宅樓。

二者差別巨大,可以實地或者Google Earth看看。

對於高密度的城市住宅區,即使解決了建樓照樣解決不了整個小區的配套問題。

城中村的小產權房可以蓋到十層以上,但環境還是髒亂差只能當廉租房。


真的要搬磚了。。


開源和建築都聽過,連起來就不懂了。

建築這個行業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就太複雜了,開源具體是開那個階段的源呢。

建築的階段粗分可分為:

  1. 建築功能規劃
  2. 選址
  3. 勘察
  4. 設計招標
  5. 設計階段
  6. 建築結構計算
  7. 施工方案及招標
  8. 施工階段、監理
  9. 驗收

以上幾個階段還只是很粗的劃分,細分下去每個階段都可以衍生幾個專業,實在想不出來要開源的的話是怎麼開源法。

所以開源建築的概念和範疇也先預設好才能對其前景進行討論。

我的個人理解應當是「開源建築設計」會是比較靠譜的概念,

開源建築設計應當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 特定的建築功能,而且功能應該要比較單一;
  • 明確的適用範圍;
  • 模塊化,容易實現。

內容應當包含以下幾點:

  • 簡單而詳細的設計方案,例如完成效果、材質列表

  • 準確的結構分析及計算書
  • 施工圖(或者叫配裝圖?)

  • 施工要求及施工步驟的簡要方案

綜上所述,這個開源建築應該是類似於簡易組裝建築的概念才能有利可圖,有利可圖才能談前景。

就是說,開源的是建築方案,模塊化的建築構件可以由專業公司製作安裝。

應用場景應該是簡易民居、簡易教室等

前景不明


推薦閱讀:

自學建築,有哪些好的書籍可以推薦?
建築老八校是如何學習建築的?他們的課程安排是怎樣的!?
日本大學的建築學修士的入學考試應該如何準備?
一個普通二本建築系的學生要如何做真正提高自己成為一名好的建築師?
在東京大學建築系就讀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建築師 | 建築 | 開源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