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旅遊的意義是什麼?


《花兒與少年》片頭這樣寫:人類發明了「旅行」,卻又問「旅行的意義」——是啊。

逃離、放鬆、透氣、好玩、新奇、學習、體驗、探索,都算得是旅行的意義。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用心去感受,用腳去丈量,總是沒錯的。


你以為旅遊能改變你?

你以為旅遊就能獲得點什麼感悟?

你以為旅遊就能鍛煉你自己?

你以為旅遊就能快擴眼界?

我覺得都不能

旅遊就是旅遊,別太功利,就是去看看風景,看看別人怎麼活,當你回到家,坐在辦公室里,想想,原來還可以這麼活。

旅遊能帶給你的只是記憶。


我把這題理解成為什麼要旅遊,並且假裝旅遊就是旅行。

如果你是個很難取悅的人,最好不要旅遊,因為旅途中的驚喜是很容易被挑剔所掩蓋的;

如果你是個很容易滿足並且好奇心很重的人,旅遊能給你的碰撞與驚喜也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

如果是因為某個名聲在外的景點,那抱著觀光的心態去看和有其它很大期待值去看應該是不一樣的效果,比如我是很難再盧浮宮裡得到徐悲鴻當年的感受。

而一個人如果想像力足夠豐富的話,在家看bbc的紀錄片都能像是親臨現場;如果追求的是舒適和愉悅的話,那也就只是把家搬到了另一個地方;至於把旅遊當成一種逃避的方法,我也不覺得很明智,我更願意當做是去發現生命的其它樣式。

如果說《Lonely Planet》是旅遊目的地指南,教你如何去遊玩一個地方,那麼阿蘭德波頓的《旅行的藝術》更像是遊客指南,教你如何做一個不虛此行的遊客。從出發、動機到風景、藝術與回歸,方方面面的指點,讀了這本書對旅遊也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正如《旅行的藝術》里所說:」無論是賞心悅目的事物還是實實在在打擾的東西,我們從中獲取幸福的關鍵似乎取決於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必須首先滿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的一些更為重要的需求,諸如對理解、愛、宣洩和尊重的需求。「雖然體驗能被想像力所替代,但是有些旅遊經歷更像是一種財富,可以在生活中好好回味。然而最最最重要的是,就算不讀這本書旅遊也同樣可以很有意義,這就像有知識的人會很理智,這很好,然而文盲也能過得幸福一樣。

所以我傾向於認為如果旅遊的意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那麼再去旅遊可能就更能明白為什麼出發了。(當然找到的是旅遊的意義,而不是旅遊本身。比如我去泰國,發現泰國人都很善良,都很樂於助人,和我平時在國內的感受很不一樣,那麼感受泰國的善意就算是我旅遊的意義,但是其實我願意的話,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善意。)


旅行歸來,自然會不自覺的會多關注些旅行的話題,剛巧在間隔很短時間內看了兩篇觀點有些相悖的談及旅行態度的文章,由此引發了我自己關於旅行意義的疑問。PS:兩篇日誌原文附後,以供感興趣的朋友閱讀。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很憧憬旅行,還記得曾經寫同學錄的夢想一欄,當時覺得能被稱作夢想的東西必然是高大上的,環遊世界能跟世界扯上邊,已經夠高大上了,所以最後就寫了環遊世界這一答案,雖然只是幼時的戲言,但也側面折射出了我的傾向。我偏愛有歷史印記的地方,憧憬那些有著悠遠歷史的城市,大學期間選擇了西安就讀,可能也因為那是一座曾經作為十三朝故都的城市, 它記載著漢唐的繁盛,如今我們以漢人自居,海外的華人聚居所叫做唐人街,都是漢唐文化影響力的體現。

能真正算得上我旅行實踐開始的,得從大學期間算起,一是因為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告別了走馬觀花式的跟團游,開始自己做攻略,從買車票、定賓館,到比較各個景點,選擇最最值得去的,甚至細微到可以坐哪一路公交車都會事先查好,另外,作為一個資深吃貨,當地的特色菜系也是必須囊括在攻略中的,連同游的小夥伴都說,「跟你出去玩,還得多做一項吃的攻略。」這句說不上褒貶的話,我自動過濾成了讚美,至今還是我證明自己是吃貨的談資;二是對景點的認識不再只是寥寥的幾張照片,每到一個景點,我都會認真地閱讀每一塊介紹牌,努力去蹭導遊的講解,蹭不到講解的也會自己百度導遊詞對照參觀,後來演變成在需要大量講解的經典景點,尤其是博物館這樣的,會直接使用電子語音導遊,如果剛巧旅行歸來,有人問及,也會興沖沖的向其複述一路見聞。那會的旅行,雖然已經算得上是增廣見聞的旅行,但旅行的根本目確是源於勞動人民家庭出生的我最樸實的考慮——省錢,既然周邊景點遲早是要玩的,還不如趁著我在西安的時候,把這些對於西安來說算是短程旅遊的地方玩掉,不僅短程路費便宜,而且還有學生證半票的優惠,目的明確卻很少思考旅行這件事本身的意義。

此外,在某個十一長假被堵在樂山大佛下佛腳的通道口,沒能下去親眼觀賞到大佛的正身像後,我又開始對公共假期出遊極度排斥起來。此後,我一直秉持著不游則以,一旦出行就必須輻射周邊的原則,而且為了保證旅行的質量,會避免一切在公共假期的出行。殊不知,告別了學生時代的我,時間已不再那麼自由和寬裕,兩三天的公共假期,只能滿足點到點的出行需求,沒法把周邊城市一網打盡。這也是大部分普通工薪族的無奈,有大把時間的的時候沒有經濟來源,而當有了穩定經濟來源的時候,卻又沒有那麼多的出行時間。所以,在畢業後的公共假期,我極少計划出行,可是當經歷了2015年春節假期的極度無聊後,我突然意識到與其在家這樣虛耗時間,倒不如出去走走看看,只要科學的選擇出行目的地,盡量避免去那種遊客容納量有限的山川景點,或者在特定季節特別熱門的景點,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出遊質量的。

那麼,又回到了我們最初思考的問題,「我們為何要選擇旅行?」,第二篇文章提到了旅行的意義,「我們應該找到與自己契合的旅遊路線,找到能與自己深層次交流的旅行同伴,然後,把自己拋在腦後,用心感受,享受陌生與遙遠帶來的新奇與魔力。」我的境界沒有那麼高,只是覺得同樣的假期,在家度過和在外度過,後者會讓我感到更加充實、更加滿足,能從陌生的城市與短暫遠離家鄉的新奇,感受到無與倫比的快樂,參觀那些歷史名人曾經停留或居住過的地方,彷彿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揮斥方遒的領袖魄力與絕代清華的文人魅力。雖然個人更加傾向那些人文氣息濃厚的地方,但那些或巍峨雄壯、或清麗秀美的自然景觀,也同樣讓人沉醉。

雖然不完全認可第二篇作者旅行必須是獨具個性和充滿意外的的觀點,但我完全認同他應該適當了解旅行目的地的觀點,想去盧浮宮的金字塔博物館,看達芬奇、梵高、畢加索的畫作,就不該對歐洲藝術一無所知;想去布達拉宮撥動轉經輪,去西藏受到心靈的洗禮,就不該對信仰的力量一無所覺;想去日本感受櫻花的浪漫,感受傳承與唐朝的日本文化,就不該對這個民族的印象只停留在野蠻與侵略。我欣賞第一篇文章的作者這樣的隨心自由,但卻不會跟風,我深知我做不到他們這樣的洒脫。賺的不多的我每年攢不下那麼多錢,既沒有充足的啟動資金,也沒法靠理財得到穩定的現金流,承擔不起工作斷層帶來的壓力,就算真的決心旅行,這些壓力也會成為時刻束縛我的負擔。況且我也沒有像他們一樣必須抓住青春的尾巴環遊世界這樣的強烈渴望,我認為只要去過自己認為的最應該在年輕的時候想去的地方,剩下的可以用一輩子慢慢走慢慢看。總之,在我看來,旅行是為了增廣見聞、鍛煉心境,是尋找一種心靈的平和安詳,不管是拋下一切的長途旅行,還是拼湊假期出發的短途旅行,但求心安而已。

三十歲之前帶你環遊世界 作者/郭大喵

剛在一起的時候,我對龍二喵說,三十歲之前,我要帶你去環遊世界。

那一年,我二十三,她二十五。

這件事,在我倆的腦子裡,一直劃在重要不緊急的那一類。一定會去做,但一直沒有排期。

我們搬到了一起,養了兩隻貓,一個叫兒子,一個叫醬醬。

我們白天一起上班,晚上看老友記,周末逛街做飯,偶爾烤個蛋糕。

我們攢了些錢,學習理財,結了婚,買了房。

我們各自升職加薪,在熱愛的事業上大展拳腳。

我們在各個大小長假走遍東南亞,帶著自己縫製的婚紗自拍,手牽手下海潛水。

這幾年,我們努力工作,熱愛生活,用心經營,日子過得一帆風順,彷彿什麼也不缺。

2012年,馬來西亞浪中島

但我知道,有一個夢想一直懸而未決,有一個承諾一直沒有兌現。

因為每次出去玩之前,二喵都會提前大半年刷蟬遊記和窮游,不停的纏著我討論下次去哪兒。

因為每次出去玩之後,二喵都會拉著我挑好久的照片,每一張精心修圖,發到蟬遊記,然後開心地看網友點贊,認真回復每一條評論。

因為每次出去玩,二喵都會精心做好行程攻略,早起拍日出,通宵做大巴,不浪費每一分鐘,因為時間永遠不夠用。

她說,我們不想多花錢,時間那麼緊,想去那麼多地方,只有好好做攻略才能實現了。

而每次做完攻略和計劃,二喵都會特別興奮踏實。一個七天的旅行,從前期計劃,攻略,到事後P照片,發遊記,愣是被她把快樂延長到了半年。

2014年,印尼藍夢島

有人說旅行是種解藥,但我卻覺得旅行更像是毒品,一旦上了癮,就再也戒不掉。第一次馬來西亞之旅之後,只要有長假,就覺得在家呆著是一種浪費生命的罪過。緬甸、菲律賓、泰國、巴厘島、斯里蘭卡,絲毫沒有解我們的癮,倒是讓我們越來越覺得不過癮,覺得一周或者十天的假期對每個目的地都太不公平。

嗯,是時候把「環遊世界」提上日程了。

相信很多跟我們差不多的年輕人都在one

time or another產生過環遊世界的念頭,但最難的其實是真正做出這個決定。

作為兩個靠譜的前狼廠產品經理,任何浪漫的決定,都會被我倆變成一個理性的決策過程。。。

怎麼來做出這個決定呢?

1,這件事是不是我們最想做的?

在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關於未來兩到三年,我們可能的選擇有三個

A)出去玩,看看這個世界;

B)出國念書,去讀MBA,學習之餘旅行;

C)繼續工作/創業;

哪一個是最想做的?

一開始,我們試圖量化拆解每一個選項的優勢和劣勢。我們做了一個打分板,看看繼續好好工作、出去玩、出去念書等等選項當中,到底哪個才是最適合我們的,最理想的路徑。這個打分板前後存在了一年左右,打分、刪掉、改權重,但最後還是沒有下定決心。

直到去年的這個時候,龍二喵向她的mm請教這個問題。mm給了她一個簡單直接的選擇方法:

「你想像你到八十歲的時候,想起今天,你是會後悔在青春的最後幾年沒有出去走走,還是會後悔這些年沒有好好工作、買房買車生孩子?」

二喵問了我同樣的問題。我說,我會後悔沒有出去走走。

二喵說,我也是。

於是,我們扔掉了打分板。

2,成本能否接受?

按線路規劃,整個行程至少需要兩年。那成本問題拆解下來只有兩個:

A)錢?

1)出去玩是不是更花錢?

其。實。不。是。

以我倆在北京的生活成本做參考,每月房租4000+,生活費6000+,兩人一年成本是12W。

非發達國家旅行,以之前幾次東南亞旅行的開銷做參考,發展中國家住青旅和民宿,每晚很容易控制在100以內,一個月是3000,吃飯飲水交通等平均下來每天200,一個月也是6000。兩人一年只要10W,比北京還低。短期出行大頭開銷永遠是機票,佔70%~80%。如果是長途旅行,分攤下來機票其實只佔很小的一部分,日常主要還是巴士和火車。

發達國家肯定會貴很多,但總不會比我大帝都的生活成本還高好幾倍的地步。

綜上,初步給了平均兩人一年20W的預算。這個預算總體來說是合理的,肯定不是一場奢華的度假,但比起窮游網上動輒4W塊游遍亞洲十八國的大神們,還是寬裕一點。按兩年時間,打個buffer,50W應該夠了。

2)沒有收入怎麼辦?

上面的預算我們其實早就存夠了。但是考慮到沒有收入、身上還有貸款要還,以及不想玩完回來後一窮二白從零開始,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在旅途中有持續的現金流,一方面幫我們每月按時還貸,一方面盡量支撐我們的旅途開銷,兩年後資產縮水不會太多。

現金流的來源是什麼?主要靠理財收入+房租。

感謝互聯網金融,在風險可接受的前提下,P2P年化收益做到10%以上,這兩年並不難。

算了一下,我們的本金攢到15年春天的時候,產生的理財收入加上每月房租,可以支撐還貸,並且產生一定的現金流供我們路上開銷。

錢不是問題,越晚走成本越低。

B)兩年的時間,損失的機會成本有哪些?

1)生活上:我們去年剛結了婚,年齡也還沒到被逼生孩子的地步,有兩年相對屬於自己的時間。等生了孩子,出去玩就難了。如果再晚出去,回來後就三十好幾了,錯過最佳生育年齡,生孩子的壓力會更大。爸媽也剛好處在身體還不錯的時候,如果再晚出去,可能他們也會需要我們更多的照顧,時間上無法保證。

2)工作上:經過四年的努力,我們倆都進入了相對穩定的階段,能力和各種資源都有一定的積累,自信回來後也很容易找到不比現在差的工作。如果現在去創業,將會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全身心投入,之後也不一定能抽身。

誠然,在飛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兩年會錯過無數的機會。也許兩年後回來,我們的同事已經紛紛當上CEO,走向人生巔峰,但我們相信機會總是會有,而這個兩年的時間窗,錯過卻不一定會再來。我們決定接受這個成本。

機會成本可接受,且現在走成本最低。

很多朋友知道我們要出門,都表現出羨慕嫉妒恨,說自己也想要放下一切出去玩一段時間,就是一直都沒有下決心。其實,按照上面的決策過程,下不了決心只有兩個原因,成本太高,或者,沒那麼想去。

接下來的問題就簡單了,都是具體落地的細節:錢如何安排能產生足夠的現金流,行程如何制定,需要帶哪些東西等等,這些會在後面繼續更新。

一萬次旅行也拯救不了平庸的你 作者/妙途

記得有一年的八月份,公司邀請來一位旅行攝影師給我們講述他的旅行經歷,和他所認為的理想的旅行方式。他說,他曾受到眾多的雜誌、網站邀請,在25歲前就去過了三十個國家,他的護照上敲滿了鋼戳,他拍了十萬張的照片,泡了各國的妹紙,吃各國的食物上各國的廁所,而且還賺得盆滿缽滿。但他咬牙切切地說,這一切都毫無意義。

他開始有點激動,說現在的旅遊行業所作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事情。「旅行社做的事情就是一場騙局,他們收了錢,賣給你們一個根本抓不到的夢。」他憤憤地說:「當然,你們還覺得物超所值。」

他說,我們都聲稱自己熱愛旅行,時不時有著放棄學業和工作去旅行的念頭,但卻從來沒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去旅行。在他的理念世界中,所有旅行社的客服,所有的導遊都應該是心理學家,因為「人們去旅行應該是為了獲得安慰與力量,受到陌生世界的治癒。」

可是,當你看到人山人海的長城與故宮,當你排隊幾小時登上黃山泰山雁盪山,當你在曼谷大皇宮的宮殿內著急尋找著廁所,這種旅行並不會改變你。「我們應該找到與自己契合的旅遊路線,找到能與自己深層次交流的旅行同伴,然後,把自己拋在腦後,用心感受,享受陌生與遙遠帶來的新奇與魔力。

「比如,」他說:「佛教徒應該去日本京都和泰國清邁,脫掉鞋子向每一尊佛像、每一位僧人表示敬意;不願出門的宅男應該去每個城市的酒吧與遊樂園,在那裡找到人生的刺激點;出入聳立在霧霾之中的巨型寫字樓的白領們,應該去無人走過的田野與村莊,應該盡情在大草地上打滾。」

「甚至野戰也行。」他笑笑:「也許這樣,你才會覺得心裡缺失的那一片靈魂,被補齊了。」

這其實並不算是多麼新鮮的言論,我見過太多人,一年去兩個國家,卻照樣談吐無聊,頭腦僵硬。太多的人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或飛機,排隊在當地地標前花三小時拍一張自拍照,分享到朋友圈以供炫耀。太多的人,在出發前興奮難耐,卻在到達目的地後情緒一落千丈,在酒店裡吃泡麵,換個地方繼續宅著。而這些,怎麼可能改變一個人,怎麼可能帶給人力量?

你說你想去盧浮宮的金字塔博物館,看到了達芬奇、梵高、畢加索的畫作,可你對歐洲藝術又有多少了解?你說,你想去布達拉宮撥動轉經輪,可是你並沒有任何信仰,你覺得你去了西藏真的會受到心靈的洗禮?

你可能會說:我一年加班那麼多天,又沒攢到錢,出去旅行一次還要受到這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還要被你潑冷水,拜託,我只是想出去走走而已,別上升到哲學的層次。

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沒有錯,出去走走,看美景,吃美食,來一場瘋狂的購物與代購,如果你覺得滿足,你的辛苦錢花的值得,一切都沒有關係。但是,拋開一切因素,你真的有想過你為什麼要旅行嗎?要知道,一萬元錢的旅行經費,你可以買三個iphone,看五百次電影,買1000個套套。

旅行,真的是一個能讓所有人激動的點子。我用攢了兩年的積蓄去了一趟日本、泰國和柬埔寨。我半夜起來搶亞航的廉價機票,為了簽證能否成功而惶惶不安,花一個小時去研究一個酒店是否值得預定,看攻略,換外幣,學外語,替人羅列購物清單,信用卡開始透支~~天吶,一想起來我經歷了這麼多瑣碎無聊的事情,我就真心佩服自己的牛逼,居然一次次遭罪還樂此不疲。

當一切搞定,我前往日本、泰國之後,我懵了。所有那些在互聯網上被形容成仙境的地方,卻滿是人山人海,而且幾乎每分鐘都能聽到中文的大聲叫嚷。我以最慢的速度排隊進入個大熱門的景區,架起三腳架想拍照卻發現幾乎無可能,我想去閱讀每一尊雕像上鐫刻的文字,卻一次次被帶著小紅帽的中老年旅行團衝散。

我甚至覺得,這個建築,還沒有我老家縣城的漂亮;這個湖,還沒有母校里的清澈,我就這樣開始抱怨,然後回到酒店,一個人看著陌生的電視節目。

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我也曾跟隨旅行團去歐洲,坐著大巴,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除了午夜在酒店裡和陌生人玩三國殺,完全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地方。是的,我看到了盧浮宮,我看到了蒙娜麗莎,但我又得到了什麼?我不知道。我問了許多同行的夥伴,他們說,最大的收穫就是完成了家人給他們的代購清單。

大家賺錢都不容易,真的就心甘情願送錢給大使館,酒店和航空公司?我們真的情願用蜷縮在經濟艙內僵硬的雙腿換來朋友圈的十幾個贊?我回想我的旅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那些我記憶最清楚的鏡頭,卻沒有出現在任何一個旅行攻略網站和旅行圖書上:那是同行夥伴的依靠與依賴,那是在旅遊地點與那裡的人與物的共鳴。

我追求的旅行,應該是獨具個性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實在無法忍受旅行社提供的批量流水線上的旅行套餐,旅行應該是一種精神體驗,批量同質化的旅行線路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洗腦,它不但沒法讓我們找到自己,卻讓自己迷失的越來越遠。

當然旅行更應該是充滿意外的,這就如同生活,我們永遠沒法按照既定的人生路線生活。如果我們真的能適應變化的旅行,那我們為什麼無法接受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如果我們喜歡這些未知,那又何必在生活中謹小慎微,步步維艱,企圖控制一切?

不要欺騙自己,旅行不是萬能葯,尤其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旅行,它們所帶來的只是更多的傷害。今天的杭州下著雨,我沒法出門,在房間里看書寫作,聽音樂,訓練冥想;其實有的時候,我覺得,這種生活和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旅行相比,它更能帶給我幫助。

當然,我反對的只是那種枯燥的旅行。但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們去走走,我們其實可以隨時開始一次無限時間的旅行。

如果你生活在杭州,你真的去過杭州的每一個展覽館嗎?你真的看過蘇東坡的每一份真跡嗎?你能讀懂蘇東坡筆墨背後的深長意味嗎?你有會去杭州收藏品市場淘些好玩的小物件嗎?你會去坐下來,在孩兒巷的弄堂里和民國出生的老人聊聊歷史嗎?你會去南山路的酒吧和咖啡吧里與陌生的人聊天嗎?你會在吳山廣場上,和晨練的老人一起寫大字嗎?你會在清晨醒來,騎車環繞還未蘇醒的西湖嗎?你其實能做的很多,其實你一點不寂寞。

如果你要往外走,你能不能為自己定製一條最適合的線路?能不能拒絕打卡式的拍照?能不能在出發前多讀點當地文化歷史的書?能不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旅行伴侶?能不能把一切煩惱拋在腦後,能不能將全部的內心,投入到未知的探索之中?

真的,這才是有意義的旅行。


在外面把自己搞的疲累不堪,只為回到家時的那份如釋重負的喜悅


我要從南走到北

我要從白走到黑

我要人們都看到我

但不知道我是誰


我覺得旅遊的意義,是給你自己一次好好思考自我的機會。

我想在當下,所有人都會面對很多痛苦的選擇,出國還是留在國內?考研還是工作?北上廣還是回老家?分手還是不分手?這種種問題通常會糾結著我們,直到必須給出答案,不得不匆忙做出選擇。

旅行能讓人成長,也許說成長顯得特別的孩子氣,但是誰又能說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選擇都很成熟呢?

在這個好好活著變得越來越艱難的社會,我們總是一路狂奔,參照著父母的要求、依照著社會主流的標準、循著一條已經被無數人走爛的道路,卻從未停下來檢視一下自己的方向。我們糾結於各種道路,卻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哪個,不知道哪裡才能給自己一個最寬容的容身之處。

很多表面上的東西都是不可信的,不管是一對親密的戀人,還是一個貌似冷漠的城市,都是因為我們了解的不夠深刻而只能淺顯的去理解那些浮在表層的狀況。我們現在做的選擇也一樣,也許你認為工作不適合你,卻從未嘗試去認認真真的實習,也許你認為留在國內不適合你,卻從未試著更多的了解留學國家的更深層次。也許你想逃離北上廣,卻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忙碌還是平淡的生活。

所以,每個人都需要一場這樣的自我放逐。

給自己一個時間,給自己一個空間,給自己一個可能,嘗試你沒嘗試過的,做你想做的,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能夠發現真正的自己。

發現了自己,才能更好的走下去。


關於旅遊的意義,說點不著邊際的答案。

1、旅遊實際上是一場面向內心,認識自我的過程。當然,這世界上又很多種人類活動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旅遊的特殊性在於你的肉體和靈魂都在路上。

2、在接觸不同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同時,你會花更多的時間思考、回憶、比較、發現,而這些,你在熟悉的環境中是很難就輕而易舉做到的。

3、旅遊是一次激發內心新鮮感、探索欲、求知慾的過程。

4、旅遊不是為了向大眾炫耀,我去過哪裡,我拍過哪些好照片,嚴格意義上說,旅遊過程本身,是一場純粹個人意義上堅守寂寞的運動,一個人的徒步如此,兩個人的結伴如此,三個人的攜手共進如此,四個人、五個人、、、再多人的組團也是如此,只不過,組團旅遊其實不過是每一個人花錢將自己的自由底線互相碰撞的過程,一個無限妥協尋找公約數的過程,這樣的旅遊反而失去了意義,尤其是堅守寂寞的意義。

5、XX廣告語:生命就像一次旅程,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上升至生命的意義而言,太高深,依我淺見,尋找人生真諦和發現信仰的最好方式就是旅行,所以,像三藏那樣,收拾行裝,上路吧,為了信仰。


尋找自我滿足感,滿足好奇心,未知的看似聽似美好的事務,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旅遊對於我來說,它的意義在於:見一見新地方,暫時丟棄狼藉的過去,接著對回歸生活後的重新理解。

這是去年我去旅遊的動機和收穫:

2014.9月

所有的退路都被斷絕了。我幾近崩潰,想起這幾周的作為,真是荒誕極了。把課設當作兒戲,上課一副遊戲人間的模樣,下課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直到快要死到臨頭,才發覺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學了兩年軟體工程,連個程序的代碼都打不來。如果畢業還是打不來代碼,那豈不是一無是處?我提前考慮到這個問題,思極未來,它威脅到著我的生存。

恰好是一天結束,我回寢室的路上。

看著晦暗的天空,我彷彿看見了一條極其隱晦命運路線。一片一片的大型雲層堆疊形成的階梯,拾級而上後的是坦途大道。那階梯不是我能走的。我的速度實在太慢了,甚至沒有氣力再往上走。成群的人流蜂擁衝上階梯,把我推開。

這是鋼鐵般的人流,堅不可摧。誰也無法阻擋它向上的意志,包括人流里的個體。它的速度之快,它的無情冷漠叫我心悸,也叫我錯愕於當下自己的無能無力。越變越慢的我被人流衝下台階,跌入空中。墜下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奮力掙扎卻無法阻止。我再有什麼作為都是於事無補,再做什麼後悔之言也只是徒增煩惱。我已經做好接受殞身的命運,在靠近地面時,我清晰的看見自己站在那裡,一頭撞進了那個站著的自己的身體裡面。

我回過神來,近乎篤定這條隱晦的命運路線,即將成為一條條肉眼可見的毛細血管遍布我的全身。它們輸送著我全身的養料、血液以及我墜落在迷惘大荒里的命運。

我自詡天賦異稟那都是吹牛皮,明知自己幾斤幾兩還仍荒廢學業。這完全是被一種詭異黏人而且理直氣壯的思想奴役了,憤世嫉俗沖昏了我的頭腦。我毫無悔意的不上進,恰恰是為了證明我心中的理想主義。(對此的描述我放在本章最末)

接下來的日子裡,這些念想都快要把我逼瘋了。再加上課設作業懸而未決,一直吊在心頭,整個人都生活在烏雲里。我又在想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會淪落成現在的境地。

我確定我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我想做一名作家。可理想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時常以第三人稱的視角看待自己,把視角定位在空中,間接的對待自己。我想,我是錯把自己當成理想來想像了吧。

理想雖然不存在實體,但我又對待它如同對待我思慕的姑娘。不管閑暇還是忙碌時,總是想偷偷看她一眼,又或想著她現在成長成什麼樣了。我又察覺它似乎時常在窺視我。我走在路上,她躲在雲里,看我有沒有想她;我走過橋,它躲在河流下,看我有沒有完成它。我把理想視作假想的陪伴。儘管它沒有形體,可當我實現它的時候,我就能看見它了。

可是這些都不重要了。我走在掛科邊緣,畢業後走在失業邊緣,理想也要隨之幻滅。「世界已經把我拋棄了,一切都是我咎由自取。」我這麼想著。

我意識到我已是這失敗的人生促成者,但仍帶著狠狠的快意,心中更覺這是無比正確的。我想無可救藥的去一次旅行,扔掉學校里狼藉的過去,去收拾一番繁亂蕪雜的內心。

恰好十月一日放假七天,秋風掃落葉。

2014.10.1的第一碗

我承受著這樣的雙重壓力去了南嶽衡山。

在搭上去衡山的動車的時候,我之前的生活狀態就已經開始快速凍結,靜止在時間的某個節點。《雪國》開頭就寫到一個長長隧道,它把雪國和現實分開。而這輛動車經過的是另外一條長長的隧道,它連接的是《七龍珠》里的精神時光屋。

如果把時間按照一個軸來說,我的精神在我出發的這一刻起就已經出走了這個時間軸。它因為一切因,所以背叛了時間,所以背叛了一切果,拒絕再將在學校的一切事實都延續。

地理影響著我的思維。它幫助我把如今處境下的驚慌失措譯作了對自然的敬畏,把對未來的躁動暴戾譯作了對自然的掙扎。我不再想著如何如何自處,而是享受著自然的安撫。

動車很穩,直達衡陽市。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這個世界其實就只是我一個人呢?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造物主給我開的一個玩笑,他在偷偷的觀察著我。

為了不讓我孤單,他賦予了我一項能力。所有的場景只會出現在我的面前,而它一旦離開了我的視野,轉瞬就會消失。

我沒有回頭看,因為回頭也不會有用。回頭看見的光景還是在我的視野內,我的視野外是腦袋後面。在我的想像裡面,動車悄無聲息前進一步,前方就照亮一步,出現了水田樹木。而後方就泯滅一步,橡皮把水田樹木都擦去。

如果說地理讓我對壓力的忌憚還有所殘存,那麼這樣的遐想就讓我在學校的生活狀態徹底幻滅,把它駐留在了我的出發地——這很像自戕。

動車帶著這樣的我駛向如飛的衡山。


喝多了來答一下,比較像自己真實的個性~~~~

我是個特別特別喜歡旅行的人或者說旅遊的人,估計源於小時候還抱在懷裡的時候老爸就帶我遊走祖國的名山大川,照片在老家,如果關注的人多偶回家的時候爆照哈~~~~

我出去確認極少跟團,印象中只有初三的一次還有就是陪客戶的三次,其餘都是自由行~~~說實話我也從沒想過旅行的意義,不愛動腦子的懶惰的我啊,可是我真心不贊成目前排名第一(有照片舉 的哥們兒)的答案,他的答案代表了網上很多人,為毛人家跟團就沒有意義了?

對有些人而言窮游體驗生活是旅行的意義;

對有些人而言看風景賞古迹是意義;

對有些人而言認識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文化是意義;

對有些人而言離開就是意義;

對有些人而言跟團踏踏實實地去沒去過的地方走走也是意義;

對有些人而言沒有意義就是意義;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我這是詭辯和矯情,按我這說法沒什麼意義而言,但我想說的是,旅行對於我玩是意義,拍美美的照片回來有時翻閱是意義,現在我會因為一種美食、一本書、一部電影、一種文化、一個人,去旅行,這變成了意義。

所以其實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做行程計劃時的興奮期待就是意義、旅行的快樂和各種狀況外的刺激是意義、回來後回想旅行途中的心情是意義~~~這就如同人生,你說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是:離開。

請聽陳教主的《旅行的意義》(雖然這首歌寫的是關於愛情,不過我以為可以引申到其他緣由的旅行)

旅行的意義
你看過了許多美景
你看過了許多美女
你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
你品嘗了夜的的巴黎
你踏過下雪的北京
你熟記書本里每一句你最愛的真理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卻說不出在什麼場合我曾讓你動心
說不出離開的原因

你累計了許多飛行
你用心挑選紀念品
你搜集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
你擁抱熱情的島嶼
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
你流連電影里美麗的不真實的場景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卻說不出什麼場合我曾讓分心
說不出旅行的意義

你勉強說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卻說不出在什麼場合我曾讓動心
說不出旅行的意義
勉強說出你為我寄出的每封信
都是你離開的原因
你離開我
就是旅行的意義


我覺得旅遊只不過是被炒作出來的一個消費熱點,出門看不同的風土人情?你是去非洲旅遊還是去美國旅遊,記住你是去旅遊,而不是旅居,你看到的風土人情不會比在記錄片裡面的多和深刻?看美麗的風景,拜託,電影遊戲裡面的風景比這個好多了吧?美女,你花錢去外國外省睡美女,是很不錯,支持;什麼增長見識,打開一本旅遊目的地的雜誌,1小時增長的見識比旅遊一天的還多;最後一點健康積極向上的,就是美食了,唯一旅遊能帶來的地域差別上的東西,不同地域的美食。。。什麼心靈提升,什麼自由,什麼放鬆都是假的


放鬆一下,不用上班睡到自然醒有餘錢還可以在朋友圈得瑟下


傷心就想旅行,盼會遇上安定。


第一次在知乎上發言!有點小激動,自己比較喜歡旅行,也曾自行車環遊山東,也曾被貓力的那句:「我唯一擔心的是在死前還沒有把這個世界看完,路再長都長不過我35碼半的腳步」感動的一踏糊塗。但是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曾想過這個問題,其實如果非要賦予旅行一個意義,我覺得很難,甚至是沒有意義。旅行幾乎不能根本改變一個人的什麼(除了變黑一點),不能讓我們從一無所有瞬間就得到生活的真理,不能讓我們的精神得到任何生長。有人說去西藏尋找什麼,有人說去遠方讓自己體會什麼,我覺得這根本就是在扯淡。

旅行有時是為了躁動尋找一個安神之處;有時是恰逢同學少年,書生意氣;有時是為了逃避活;有時是生活太累了,想尋得一段時間的寂靜。但其實任何心中的躁動也好,或者你想提高精神境界也罷,最根本的都是從內心尋找答案,內心歡悅旅行便歡悅,內心孤獨旅行便孤獨,你也不可能通過旅行打通任督二脈讓你醍醐灌頂,得到一切道!

最後總結一下(貌似我也沒說什麼),其實旅行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喜歡便只管萬水千山,浪跡天涯,不需要什麼意義。尋找意義要從平常的生活中,可以說過好生活是最好的旅行底色。


旅行不是真正的臨近死亡,而是消失,一種社會性的體驗。

當你離開自己的慣常居住地,去到其他地方時,對於原地的人們而言,你就成了「沒有的人」,即是已經死去的人。

現在有很多的人願意出門去走走看看了,我想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人們需要不斷地相互交流思考,這是大家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

那麼旅行作為社會性臨死體驗,這種死亡對我們的意義在何處呢?

當一個人擺脫了慣常生活的地方後,就如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有壓力的狀況下抽離出來,亦遠離了瑣碎的小事,有了新的觀察生活的眼睛。

在未知的城市裡,透過昏暗的車窗看到沿途風景時,也許你能從某個陌生人身上發現忙碌的自己的身影,人生中的或對或錯,都在一剎那湧上心頭。

甚至一些以往從未注意過的事和心中那個原始的自己,都可能從旅行中從新覓得,你意識到陷入平常生活的你「死」掉了,在異地的環境中的是另一個自己。

死的另一面是生。

外出旅行特別是出國旅行會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問題。以往習以為常的事也許在其他地方並不那麼容易,你的理所當然,也不是那麼當然。

我覺得這種體驗真的很妙。沒有懷疑,便無從前進,與三觀不同的人的思想碰撞,我們會得到一些關於人生的本質性的思考。「我究竟為了什麼而活?」,「我辛苦所為的一切,又終有什麼意義?」

原本不假思索的度日,通過旅行有了新的思考,帶著審視的目光打量自我,便是在臨死之後,得到的一種新生。

我這裡說的旅行,不是那種一大波人擁擠著來,喧鬧著去的跟團游,那幾乎沒有什麼幫助,我的建議是:

遠離網路,與慣常世界少點瓜葛;

少拍照片,多留點時間給內心思考;

然後,一個人上路。

the end

關注我的微信公主號?

「晚安」


不想粗糙的活著,想用心生活,用心感受不同的美好,品味不一樣的人文。

喜歡旅遊的朋友,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賬號,各種新鮮好玩又有趣的景點、人文介紹。

微信賬號:「帶上天翼去旅行」


旅遊前後生活窘境依然無法改變,失業還是失業,失戀還是失戀

但是可以短暫放鬆心情,調整心態,增加見識

不懂其他人有木有這樣感覺:

以一個遊人身份到達一個陌生城市,會莫名的放鬆和興奮的,無所牽絆,還保持著很強的好奇心。

愛生活的愛旅遊,愛旅遊的也愛生活。

推薦雲南麗江大理旅遊、西藏朝聖旅遊、海島觀光旅遊


人們平常的生活會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而在一個模式里呆久了,會想要跳出來。

旅遊即是跳出人們日常的生活,去另一個城市呆上幾天,每天的工作換成了看風景,家換成了旅館。這種體驗,往往會帶來新的活力,比如遇到些沒遇到的事情,看一些沒看過的東西,以局外人的身份感受他人的生活。通俗點說,即是換一個城市花錢。

旅遊結束,人們回到日常生活中來,會有一種新的開始的感覺。這即是旅遊的意義。

而旅行,則是上升到精神含義。有的人閱萬卷書,有的人行萬里路,還有的人閱人無數。這裡的行萬里路則稱之為旅行,比如西遊記就是一種旅行。旅行本人未曾經歷,思慮不深,在這不做贅述。

反而想說一下旅遊中的虛榮感。虛榮感是人性情感中的一支,對它不能用好壞、對錯來評判,只能說要適度約束。打卡式旅遊、炫耀這些都可以讓人們產生去旅遊的慾望,在旅遊中有適當的虛榮感是可以的。但如果旅行是由於虛榮感,那就要好好反觀自身了。這就像人們讀書是想要別人說他讀書多一樣,毫無益處。


推薦閱讀:

有哪些辦法可以借到陌生人的錢?
亞龍灣的五星酒店,哪幾家性價比比較高且各有什麼特色?
日本人為什麼經常戴口罩?
為什麼現在背包客、自助游突然熱了起來?
去拉斯維加斯旅行,必須要做的三件事是什麼?

TAG: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