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 ATM 自動櫃員機是先取款後取卡,香港,歐洲則是先取卡後取款,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的設計?
被邀請了。。。硬著頭皮上吧。
對於ATM取款的模式,就我所知的有3種:1. 先取款後取卡
這種模式在國內是最常見的。實質上取款與取卡並沒有直接的「先後」關係。取款由用戶的意願決定。取卡僅僅是所有業務結束後,用戶主動提出的行為。該模式的優點在於用戶可以反覆提交業務,例如查詢餘額後取款,或取款後查詢餘額,及分多次取款等。取卡則代表業務結束。個人認為,這種操作模式比較適合中國的高年齡群體。對於銀行卡的理解,類似於鑰匙,拔出鑰匙後,鑰匙在自己手中,他人就無法操作,易於建立安全感。另外,由於國內信用支付,電子支付相對落後,取現金的業務需求量遠大於發達國家,在沿海2、3線城市,如工廠發薪日,常常可見在ATM排隊取款。而且國內銀行對每次取款有限額,例如每次2000,每日5000,這樣一來5000塊錢要分成3次來操作,如果採用模式2,則效率太低,如果採用模式3,則有可能被緊隨你的下一位操作者接著操作。
該模式的缺點非常明顯,就是忘記拔卡,正如回家進門後忘記拔鑰匙一樣。
2. 先取卡後取款
這種模式在國內有個別銀行的某些ATM機種使用。香港及歐美是否全盤使用,不得而知。該模式下,用戶每提出一次取款的業務需求,ATM都會吐出卡,必須先取走卡,才能取款。該模式是在假設用戶每次操作ATM僅取款一次。由於香港及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使用電子支付,信用支付非常方便(例如香港的八達通,類似於國內的公交地鐵IC卡,就可以在很多便利店,超市進行支付,計程車也可以支持),所以人們對身上帶現金的需求都會變少,例如在美國,身上帶超過100元的人很少,很多都只帶個10塊錢。有時候在大街上碰到個流浪者索要錢,你可以說自己沒有現金,一般幾元錢就可以打發(這是真實情況非筆者YY)。
3. 刷卡後在一定的時間內操作
這種模式在美國很普遍。很多ATM是沒有「插」卡槽的。僅有「刷」卡槽,刷一下,選擇業務,接著輸密碼,然後就象平日我們上網登陸某個需要密碼驗證的網站一樣,如果你不進行操作,大概10多秒後就自動退出。再操作必須重新輸入密碼。個人認為,該模式最為合理。除了不會忘記拔卡,也沒有模式2的繁瑣,而且更安全。舉個例子,如果你在操作的過程中,周圍出現突發情況,你可以馬上就離開ATM,不需要等待吐卡。缺點在於你離開ATM後,如果操作時限未結束,其他人便可以接著操作。但對於地廣人稀,攜帶現金需求小的美帝,這種可能性基本為零。但對於國內排隊一個接一個的操作,反而相當危險。另外,這種session的操作方式,在我們平日上網時已成為理所當然的習慣了。但在國內,家裡的老人可能仍然無法理解。所以短期內,我認為國內難以普及。
------------------------------------------------------------------------------------------------------------------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我也沒有想得通。國內以前的ATM,操作流程是:輸入密碼--&>驗證密碼--&>通過則可以選擇業務,現在的ATM是:輸入密碼--&>選擇業務--&>驗證密碼--&>通過則接受業務。為什麼有這個UX的變化呢?歡迎大家補充。我覺得可以防止你拿了錢之後忘記取卡,多人性的設計
香港容易拿了卡,忘了取錢呀。。。雖然卡上的錢也許比現鈔多。。。
一筆最多取三千,一天最多取兩萬。頻繁插卡-輸密碼-取款-退卡-拿錢,重複一次很麻煩。目前的,插卡-輸密碼-取款-拿錢-取款-拿錢-取款-拿錢-取款-拿錢-取卡,是不是相對省點事兒。
額。目前第一的蘇紹文說了一些,我補充一下吧。就我的理解,這個可能類似於「不成文的行業標準」,或者只是沿用慣用的操作方式懶得改而已。
其實國內的也有先出卡後出錢的,比如光大銀行。用過幾次,但是很明顯操作不是那麼便捷,因為為了照顧普遍習慣多出了提示先出卡後出錢的頁面,以及確認的步驟,要先選擇是否繼續操作,確認不操作了以後執行先卡後錢的方式,否則的話還是不會直接吐卡的,雖然比較周到但是感覺有點耽誤時間。
另外我比較喜歡的是招商銀行的CRS,雖然還是按照先錢後卡的順序,但是只要涉及資金安全的操作,每次都需要單獨輸入密碼,這樣即使忘記了取卡,後面的人也沒辦法動你的錢(在密碼保護得當的情況下)。另外還有存款不效驗密碼這個還是很貼心的。其他的銀行的自動櫃員機基本上都差不多了,有些小細節不同而已,比如效驗密碼什麼的。反正我是覺得我都操作半天了最後才告訴我輸入密碼錯誤了什麼的這個很討厭。。。兩個問題有相似處,並在一起看看。為什麼光大銀行的提款機是先取卡再取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44756-----------------------------------------------------------------談談我的看法,我覺得各有利弊。1、先取卡,再拿錢。忘記拿錢,應該不會吧,但沒給後面的人一個準備,比如,國內的看到你退卡,他就會知道馬上該他取錢,可以往前挪幾步。國外這個,看到別人拿錢,你怕不好往前走點而且你不清楚錢要出多久。2、先拿錢,再取卡。國內的有提示,等你拿錢後,會提示你取卡,但有時有些人取錢後會打個憑條,再查個餘額,然後卡就忘記取了。
現在大陸也有先取卡後拿錢的設計了
我覺得無論哪種方式取錢都可以,都有優缺點。最合理方式是在最後完成交易後語音提示取卡或取錢,哪就解決一切問題了。
當年人機交互課程上教授講過這個例子,也確實如上面有些人所說,是出於卡、錢的安全考慮,但是兩種設計都不是最合理的。
簡單來說,使用 ATM 機這個任務有兩個完成事件:取到錢,取回卡。先取卡再取錢和先取錢再取卡分別照顧了以取錢為完成事件和以取卡為完成事件的人(可以保證錢和卡都到手),但是都忽略了另一種,所以都不是最合理的。去ATM取款,是先卡後錢還是先錢後卡?
今天早晨取錢突然想到這個問題(哈哈,內功在自動修鍊吧),簡單寫了寫然後去參加宏觀考試。考完試後,心情不錯,想到之前發在朋友圈裡的敘述比較簡單,就索性再多寫幾句話吧。
常人一般以為,是中國太落後,不以人為本,跟不上國際步伐才先錢後卡。我對這種解釋嗤之以鼻:只要錢不是和卡從同一個通道同時出來,人們肯定會遇到要麼拿了錢忘了卡,要麼取了卡忘了錢的問題!有些人說,因為是去取錢的,所以絕對不會忘了錢,那麼只用簡單的搜索一下:
就發現,這種「蠢」事情並不少見···
說說銀行,有人說是人機交互設計,但想想吧:如果一家銀行想把自己的出款和出卡方式從一種改成另一種,只需要改動計算機程序,甚至根本不用動硬體,成本不可謂不低。如果真的這種國際標準的人機交互這麼好,為什麼中國銀行不都一起改動了呢?
反駁了上面的「解釋」,要推出自己的假說以正視聽才行。既然總有一定概率拉下卡或者忘了錢,那麼我們就要選擇成本最小的!
一般取錢都是小額(剛剛考過的宏觀經濟學給出,h=日常消費/(2Q), Q是取錢次數,h是貨幣需求,題外話,哈哈),忘了錢的成本就是h,那麼忘了卡的成本呢?
在中國,丟了儲蓄卡(借記卡,debit card)沒有什麼了不起:有心之人撿到你的卡,但沒有密碼,也沒有背後的cvn碼,只能「望卡興嘆」。然而在韓國與澳洲,只要擁有你的儲蓄卡,就可以在小店免密刷卡,也可以把你的儲蓄卡信息填在賬單上—這都是有效的支付。
也就是說,忘了卡的成本在澳洲是高過中國的!
答案就太簡單了,還用我寫出來嗎?
上邊的推理簡單,卻要接受事實的蹂躪。作者比較窮,去過的地方不多(等財務自由了再到處玩~)。澳洲和韓國的事實是符合了,但其他地方呢?歡迎讀者提出反駁,最好能把作者駁倒了——人總能從錯誤中學到更多。
反駁的方法是,只要有一個經濟體的某銀行借記卡沒有印出姓名與cvn碼,但卻是先卡後錢,或者反之印出信息的卡片是先錢後卡,就算是成功的反駁。考慮到誤差,這種反駁事實越多,作者的推理就越錯!
示範一下:在網上簡單搜索,據說馬來西亞和中國一樣,她的ATM機是先出錢再出卡。於是我看了一下馬來亞銀行的借記卡圖片,雖然上標了「VISA」標誌,但是正面沒有持卡人姓名,哈哈,符合作者的推理。
所以,大家來提出自己的觀察吧,無論是支持作者,還是反駁作者(最好是後者)~
光大銀行的就是先取卡再取錢的。
而香港曾多年是英國的殖民地當然很多文化和英國相同。
推薦閱讀:
※銀行與銀行之間的現金是如何流轉的?
※如何看待2016/9/6借貸分離政策執行對金融支付業的影響?
※進出口銀行等非上市的銀行的財務數據在哪裡可以查到?
※蹭wifi,U盾、銀行卡均在手,賬戶還綁定了手機簡訊,密碼也沒丟失,銀行卡上的錢卻不翼而飛了?怎麼防範?
※銀行是否會將客戶的存款直接投入股市以獲取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