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怎麼分類的?

環保 垃圾分類 項目管理 減碳 低碳


垃圾分類,各國的做法都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據垃圾處理處置的手段進行分類。

一般來說,物品在其使用壽命結束時,首先會被考慮是否可以回收,回收包括原樣回收再利用和回收重新改造再利用(這一表述不專業,也有把回收利用方法分成三種的,我這裡,大意就是,一類像玻璃瓶,可以消毒等處理後再裝瓶,東西幾乎完全不變;另一類像金屬這樣可以重鑄的,當然、玻璃瓶也可以重塑形,這一類里還有像寶特瓶這種可以做成其它物品原材料的,即是回收物品再利用時發生物理或者化學變化的)。不能被回收的物品,最終處理有填埋、焚燒、堆肥和特殊處理。特殊處理,一般是危險廢物,像醫療廢物、電池之類的;能堆肥的,一般是含水量較高的有機質;能焚燒的,一般是含水量較低的可燃物;剩下所有無法進入上面處理處置渠道的,被送去填埋。

所以,只有填埋或者無垃圾處理處置方法的國家,不做分類;能夠有回收渠道的國家,分可回收、不可回收;能夠有焚燒設置的國家,分可燃、不可燃;能夠堆肥設置的國家,分廚餘垃圾、其它。處理處置的方法越多,分類就越細。

我國目前,醫療垃圾是靠醫療系統分開的,危險廢物、大件物品和建築垃圾也都是源頭控制(這個做得不好),回收部分主要是靠小販和垃圾大軍。然後,別的細分類,根據各地情況各自劃分,在北京,分類分揀主要靠機器(某些轉運站和綜合處理廠有分揀機),所以北京現在在社區主要倡導乾濕分類,就是分廚餘和其他,這樣可以從源頭把含水高易腐爛的物品分開,提高分揀機的利用率,利用起堆肥和焚燒(焚燒廠建好沒?),減少填埋。不過,似乎分類在居民那裡做的並不好,主要是管理機制和配套跟不上。

亞洲做的好的如日本,分類很細,定時按種類清運,並且管理和處罰很嚴格。前面回答里也有說韓國的方法的,其實台灣地區也差不多是需要買袋子扔垃圾的。這樣做以後,街頭垃圾箱只能扔特定的一些物品,如瓶子、紙張之類。一定程度是會給居民生活增加工作量的,同時,管理和教育的工作量也會變大。我國要真正實現垃圾分類,需要建立一套管理和配套系統,這中間各種利益體也會博弈,所以任重道遠。


不懂。但是現在在韓國,買垃圾袋扔垃圾。

藍色代表一般垃圾,有大小兩個規格。

紫色是飲食垃圾,也有大小兩個規格,比藍色的袋子小。

黃色代表再活用垃圾,也有大小兩個規格,比藍色的袋子大。

每周135扔一般垃圾,247扔再活垃圾。周六不能扔。


看到這個話題,突然想到一個現實狀況:現在大街小巷的垃圾桶都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類,號召群眾把垃圾分類。但是每次看到垃圾車收垃圾的時候都是把所有垃圾裝一起了。。。難道垃圾分類僅僅是為了撿垃圾的人撿起來方便?


那得看是在什麼國家了。日本的就分的比較嚴,好幾十類呢。我國一般分的話就是四類,可回收(廢紙、金屬、玻璃,包括工業上的)、廚餘垃圾(剩菜剩飯)、有害垃圾(電子產品)、其他垃圾


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環的垃圾。本身或材質可再利用的紙類、硬紙板、玻璃、塑料、金屬、人造合成材料包裝,與這些材質有關的如:報紙、雜誌、廣告單及其它乾淨的紙類等皆可回收。另外包裝上有綠色標章是屬於要付費的,亦屬於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廢紙:主要包括報紙、期刊、圖書、各種包裝紙等。但是,要注意紙巾和廁所紙由於水溶性太強不可回收。

塑料:主要包括塑料制桶、制盆、制瓶和塑料衣架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種玻璃瓶、碎玻璃片、鏡子、燈泡、暖瓶等。

金屬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頭盒等等。

布料:主要包括廢棄衣服、桌布、洗臉巾、書包、鞋等等類型。

這些垃圾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省資源。如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好紙850公斤,節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每回收1噸塑料飲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減少97%的水污染和固體廢物。

(以上所有內容摘自恆家官方網站)


我們家垃圾分三類:可回收不可回收和食物垃圾。不可回收垃圾車一周來拖一次,可回收兩周來清理一次。食物垃圾直接埋在花園的土壤中。坐標澳洲。


建議:廚房垃圾和草紙可以填埋;廢紙張、利樂枕、塑料瓶等回收;塑料袋焚燒… 其他還有什麼以後補充…


推薦閱讀:

低碳水飲食和生酮飲食的區別?

TAG:環境保護 | 低碳 | 垃圾 | 垃圾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