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戰中輕坦不是主流?

題主是小白,勿噴。

冷兵器時代輕騎兵統治戰場,千里奔襲,騷擾包圍。重騎兵雖然強,但因為機動性差,不是戰場的主流。

但是為什麼二戰中輕坦幾乎無人問津。輕坦肯定打不過重坦這是事實,可輕騎兵也打不過重騎兵啊。輕騎兵的弓根本就射不穿重騎兵的鎧甲,近戰更加不要談了。

實際戰爭中,主要作戰對象是敵方的步兵,用坦克打坦克畢竟是比較少的。打步兵的話輕坦克毫無疑問效率非常高。

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還有另一個問題。假如坦克集群作戰的話可以魔改啊,比如說同樣的坦克底盤,但是沖在前面的坦克裝甲厚點,炮小一點。後面的坦克裝甲薄點,炮大一點。實際戰爭中有過這種做法嗎?


需要它輕型時它不夠輕型,需要它坦克時它不夠坦克


首先讓我們重複一句老話:坦克的三大要素是機動、防護、火力。

這句話是誰講的?講給誰聽?

當然設計師才會講這句話,但聽這句話的不僅僅是技術人員,更是一線官兵。某種意義上說,一線官兵,營連級指揮官,以及他們麾下的士兵,才是坦克的「甲方」,他們負責提出需求,由設計師給出解決方案。

這句話同樣意味著,基層官兵認為,坦克這個概念是個綜合性的平台,綜合性,平台,不是說有個鐵殼子加門炮就是坦克,必須要能夠達成需求的,「個體」,他們才會覺得這玩意是坦克,否則就是設計師腦洞出來的奇奇怪怪鐵玩具。不管是履帶還是輪胎,兩足也好,八足也罷,一門炮也好,十六管火炮也行,解決了機動防護火力問題,同時劃歸陸軍指揮,那麼這玩意兒就是坦克。哪怕這東西長的和克蘇魯神話中的怪物一個模樣,能頂著機槍和迫擊炮衝到大兵身邊,吐出火球把對面的工事炸成墳墓把坦克轟成廢鐵,這就是坦克,至於參數什麼的,完全不重要。

然而在現實中,兵器的設計取決於某些物理因素。機動需要大功率發動機,防護需要更大的發動機來拖動厚重裝甲,火力需要一門管用的火炮和足夠的彈藥以及操控火炮的一系列設備和乘員,而且這一切都要塞進裝甲包含的狹窄空間里。所以,滿足了需求的坦克,實在是沒什麼「輕型」的餘地。

上戰場的輕型坦克,為了「輕型」的需求,肯定會在機動防護火力上有所犧牲。那麼,對於陸軍指揮官而言,這東西就「不是坦克」,因為當一線弟兄高喊「來輛他媽的坦克」時,這「輕型」坦克派不上用場,自然也就不受歡迎了。

坦克,正如它的另一個名字一樣,就是戰車,和輕騎兵沒有什麼關係。


美製M-22蟬式空降戰車

經過英國改裝,參與英軍多次行動
在對付步兵這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然而,輕型坦克無力對付主流坦克

需要對付主流坦克必須安置更好的主炮

更好的主炮需要更大的座圈和車體
並且炮彈更大,同樣需要更多空間安置
……………………

一堆下來之後,怎麼還可能是輕坦嘛

還有另一個問題。假如坦克集群作戰的話可以魔改啊,比如說同樣的坦克底盤,但是沖在前面的坦克裝甲厚點,炮小一點。後面的坦克裝甲薄點,炮大一點。實際戰爭中有過這種做法嗎?

確實重型坦克看起來很適合做進攻矛頭

重型坦克也不適合一直出現在隊伍最前列,因為這樣他們會遭受最多的傷害(來自地雷、反坦克炮、坦克等)

通常重型坦克數量要少於其他戰車,如果不能在下一次進攻前修復,那麼會嚴重降低戰鬥能力

(不過蘇聯的IS應該不用這樣吧,直接用122傳家寶教德三戰車和工事做人)

應該讓中坦或是輕坦牽制敵方,為我方重型坦克通過其他方向(側後)進行攻擊創造機會。

不過你這搞得,怕不是能夠打穿敵軍戰車的戰車炮需要越過友軍進行射擊?

而且隊伍前方的戰車並不能有效對付裝甲目標和工事什麼的,豈不是很尷尬

實際戰爭中,主要作戰對象是敵方的步兵,用坦克打坦克畢竟是比較少的。打步兵的話輕坦克毫無疑問效率非常高

想的很好實際上.......遇到普通步兵反坦克武器或是小口徑反坦克炮就得跪


因為步兵有反坦克炮,以及工事等設施,所以和你想像中的不一樣,進攻步兵陣地的時候往往都是重型坦克打頭的。

輕型坦克很容易就會被預設的反坦克炮打穿,這個是第一點,也就是生存力不佳。

一般裝備的火炮口徑小,那麼對應的榴彈裝葯也不會多大,面對工事和敵反坦克炮也效果不彰,實際上對步兵的支援效果也一般。


什麼就輕騎兵統治戰場了,題主你小說看多了吧。

兩千年前塞北射死射傷幾萬匈奴輕騎的李陵麾下五千步卒表示不服啊。

再看蒙古西征也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重騎兵,問題以當時歐洲的生產力,就這三分之一的重騎兵都湊不出來,打個屁。

輕騎兵大部分時候只是游弋游弋游弋。面對重騎兵,上了是送死,面對重步兵,上了是送死,面對步兵方陣,人家遠的放弓箭,近了長槍長矛,所以你得搞清楚,輕騎兵一直都是個攻高防低血薄的刺客軍種,斥候偵查外圍掩護,只有對麵糰崩了的時候才會上去收割。

對比看輕型坦克,就看德軍早期不就是這麼用的么,一號二號三號都是輕型,所有追擊戰戰果都令人瘋狂,所有攻堅戰,尤其是法國戰役中幾次和法國裝甲部隊交手基本都吃虧。

要是法國不要馬奇諾,把錢堆到b1b2上面,成名的就不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了,而是被人拿重騎教做人了。

後來不就是這樣嗎,kv123,謝爾曼,慈父12,黑親王,潘興,螢火蟲對上護士,貓王,決定勝負的永遠是重裝部隊,要是題主說的多弄點山貓黃鼠狼,去吃人家37小鋼炮,喝人家莫洛托夫雞尾酒嗎?


題主的這個問題不是非常嚴謹,但還是明白題主的意思。

首先,先澄清一個觀點,輕型坦克在二戰中並不是不重要;從某些角度看它只是沒有中型坦克,重型坦克重要。事實上在二戰初期的輕型坦克,基本上屬於一種「四不像」,要速度沒速度,設計的重量還大大超標。原因在於當時各個國家對於未來的戰爭形勢沒有一個很好的預判,雖然說西班牙內戰將閃電戰從理論變成了現實,但是各國國內軍方中仍存在著大量的「守舊派」,認為新時代的戰爭還是像一戰中雙方挖出幾十公里蜿蜒曲折的戰壕,然後設置機槍陣地,野戰炮互相炮擊這樣。(從當時的坦克設計可見一斑,當時坦克的用途還在於與步兵協同作戰。)

因此,在二戰初期,輕型坦克在各國沒有一個普遍的指導思想(話沒說完)

但是······
德國和蘇聯例外。德國的古德里安確立了閃電戰的戰爭模式,而在這種戰爭模式下必將需要大量製造廉價,重量輕,能夠迅速機動的坦克。因此,德國的I號,II號才算是真正的輕型坦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達廠在軍事裝備的設計上很有造詣,在戰前就設計出了35-t,38-t等性能優異的輕型坦克,後來德軍入侵後直接進入德軍裝甲師服役,可見其性能優秀程度。

蘇聯以伴隨哥薩克騎兵衝鋒為目的,設計了bt-7快速坦克,在諾門罕戰役中是蘇日雙方噸位最大的坦克,性能也很不錯。

由此我們看到,戰爭初期優秀的輕型坦克只是那麼幾種,而隨著戰爭的深入,各國逐漸意識到了坦克的重要性的時候,以輕型坦克為主導的閃電戰就已經終結了,取而代之的是以III號,IV號坦克等中型坦克為主的中型坦克集群,隨著戰事發展中型坦克主導戰場,坦克設計噸位當然也是越來越大,戰爭後期中型坦克的戰場生存能力已經很弱了(可以參考《狂怒》裡面的M4A3E8對抗虎式)更別提輕型坦克了。因此在戰爭中,後期輕型坦克鮮有戰績,這也是大家認為輕型坦克重要性較低的原因之一。

那能不能說輕型坦克不重要呢?

不行啊!某帝國陸軍很生氣啊!

日本陸軍在二戰時服役的坦克相對於在歐戰出現的那些顯得寒磣不堪,甚至繳獲了美軍的M3輕型坦克將其號稱為「陸軍最強坦克」······
一部分原因在於,侵華,和對於東南亞的擴張中地形大大限制了坦克的使用(中國除華北,東北幾個平原外東南部沿海地區全是低山丘陵;東南亞河流密布,戰時搭建的浮橋不能確保中型,重型戰車能夠通過)究其根本,它的武器研發部門的資歷太淺,無法承擔中,重型坦克的設計和大規模製造。
九五式輕戰車,九七式輕戰車對於日本的侵略還是起了一部分作用,因為三式中戰車,四式中戰車服役實在太晚。所以說輕型坦克作為日本陸軍為數不多的裝甲部隊還是十分重要的。

我一直沒有提及英國,因為英國的坦克分類是在太過詭異……

分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我們姑且認為「巡洋坦克」是輕型坦克,但是裝甲實在是不科學啊!!(瑪蒂爾達正面裝甲能夠免疫幾乎所有來自德軍反坦克火力的攻擊(僅限戰爭前期hhh))但設計時並沒有著重講求速度,樣車速度只達到了13kph······

其實,輕型坦克的底盤在戰爭中後期改裝成突擊炮,坦克殲擊車的居多,也拿下了不菲的戰績(德國的「蟋蟀」自行火炮,38-t「追獵者」,芬蘭的bt-42(放個滑稽的表情)等等),

為輕型坦克又續了一命。

所以說,輕型坦克其實還是不可忽視的,雖然說在戰爭中後期表現平平,但是在戰爭初期對於戰爭史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

分割線

看看這個車是什麼

………………………………………………………………………………分割線

看到評論裡面說我黑英國,首先,感謝提醒。

解釋一下,我在那一段的意思是指英國在坦克分類上並未與其他國家一樣採用輕 中 重的分類模式,而是說它的分類系統自成一派。

另外,我的文章可以表達我自己的觀點,如果和我的觀點不同可以互相關注之後私聊再探討。但是如果用「反對+沒有幫助」這樣的手段強迫我更改自己的觀點恐怕沒有用。雖然說層主才剛剛開始刷知乎,別人的每個「贊」和「感謝」,對我來說都很重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可以隨意按照別人的喜好來更改自己的觀點來獲得「贊」。

十分抱歉,這位評論者,我真的無法根據你的看法更改文章。 @矛盾共生體


首先題主要澄清一個概念,與中坦相比,輕坦沒有任何性能上有意義的優勢。防護上火力上自然不必說,即使是機動方面,二戰前後的大部分輕坦在功率重量比上和極速上,跟同等技術水平的中坦只不過是半斤八兩。而哪怕是BT系列和M18地獄貓這樣的高速特化車輛,在越野條件下仍然是該爬坡爬坡該減速減速。再加上二戰大部分坦克並沒有靠譜的垂穩,開炮仍然需要停車,在實際作戰中坦克並不可能都跟公路和某些東歐廠商搞的網遊那樣一路飆車不帶停的。而一旦減速甚至停下來,輕坦裝甲薄弱的毛病就變成致命的問題了,尤其是二戰各國步兵不缺反坦克槍、輕型反坦克炮、鐵拳巴祖卡之類穿深有限但是操作方便的反坦克武器。(且不說從二戰到越戰美國大兵對薄皮車的惡評,也不說對越自衛反擊戰62式輕坦比59高得多的損失率,其實玩過魔法雷霆的也能有所體會開著地獄貓在巷戰圖裡被自行高炮抓住的絕望。。)

輕坦的優勢無非就是輕、小、廉價。輕保證了坦克通過低標準橋樑和爛泥地的能力,小降低了敵方發現和命中己方的概率,這兩點結合起來就是偵查型輕坦的特點。而輕坦的廉價其實只是相對概念,作為一種技術兵器,廉價輕坦在價格上的好處遠不如性能上的縮水程度,廉價輕坦配不上高性能發動機,也裝不上多好的火炮,無論是攻堅能力還是反坦克能力都非常值得懷疑,只有間戰時代各國缺乏預算和設計經驗、或者參戰初期產能不足、或者需要有特殊環境要求的情況下才拿輕坦來湊數。

其實古代的騎兵跟坦克不完全是一回事,騎兵必須考慮馬的承載能力。本身馬馱一個士兵高速跑動就不是什麼容易的事,能馱一個身穿幾十公斤鎧甲和武器的重騎兵還能跑起來的良馬更是需要花大力氣培育良種好吃好喝供著,而馬種的進步少說也要幾十上百年。

但坦克是工業品,只要你傳動扛得住,發動機拉得動,你想要更厚的裝甲更大的炮更快的速度是沒有上限的。除非是時間緊急,想要更好的坦克就設計一個新的不就完了——比如T-54/55作為一種中坦,比T-34-85重不了多少,機動有所提高,防護和火力更是超越了二戰時的虎王,還能生產上萬輛,這種技術進步帶來的戰鬥力飛躍是騎兵永遠也做不到的。

至於題主說的「比如說同樣的坦克底盤,但是沖在前面的坦克裝甲厚點,炮小一點。後面的坦克裝甲薄點,炮大一點」,蘇聯人在二戰搞的一票無炮塔自行火炮應該能滿足題主。


1940年,德軍在西線總共投入2,439輛坦克,其中包括1型坦克523輛,2型坦克955輛,3型坦克349輛,4型坦克278輛,捷克38t坦克334輛。

這是什麼坦克,還需要多說嗎。

至於後來,42年,大家對怎麼打水櫃都開始有心得了。再裸奔就是送勳章了。

有個東西叫產量,多種分型是會降低總量的。在總動員,需要實力碾壓對手的時間,這麼做通常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最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德軍的動物園。

PS:戰爭不是靜態事件。從裝備角度看,二戰的40年和45年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坦是輕騎兵

重坦是重騎兵

輕坦那叫土著,是拿著長矛裸奔的


主力是中坦,一直是

蘇聯是靠t34打敗德國的,而不是靠is2

美國靠的是m4

德國也是長管四號主力,後期大型化的黑豹也算半個主力,虎王這種更類似於加強的預備隊性質


雪曼發現自己在輕坦群里找到了潘興的感覺

T34發現自己找到了斯大林3的感覺

四號發現自己找到了虎王的感覺

克倫威爾發現自己找到了百夫長的感覺


蘇聯軍隊大量裝備了T50、 60、70坦克……

很不幸,這些坦克被造出來之後,大量編組在蘇軍的1941-1942之交坦克旅之類的裝甲部隊中,作為T-34坦克的補充……

這也就是德軍所謂訓練有素的裝甲部隊一舉擊潰紅色裝甲洪流的神話中很大一部分犧牲品……

類似的,美軍中也裝備著大量薄皮大餡的坦克殲擊車……

出現的問題也是一樣,由於德軍對美軍坦克型號辨認的懶惰,結果憑空製造了大量的美軍謝爾曼坦克損傷……

以上…


主要還是反坦克能力在二戰的幾年裡突飛猛進。

39年德國的2號都可以上陣逞威風。

到了45年,春醒行動,德國出動了黨衛軍裝甲師全明星豪華陣容,結果一頭撞死在烏克蘭第三方面軍的放線上——烏三可是連一個近衛坦克軍也木有的,裝甲車輛方面明顯劣勢。

打設防的步兵防線,輕坦也沒什麼效率。因為根本就打不過啊。打不設防的步兵。。。那你也得能抓住對方不設防的機會啊!

那麼輕坦克是否有很好的突襲效果呢?

現代戰爭中千萬不能忽略的就是後勤問題。現代戰爭的後勤需求和古代戰爭天差地別。對於戰略機動能力影響最大的,並不是武器行駛速度,而是後勤供應能力。

這方面,輕坦的消耗和輕騎兵是完全不同的。輕騎兵雖然正面對抗能力差,但是可以遠離基地和大部隊作戰。畢竟馬吃點草料,人吃點飯,還是比較好解決的。武器什麼的。。。反正至少有把刀,箭射出去也可以撿回來。輕騎兵部隊可以比較隱蔽地長距離機動,出現在敵人難以預料的地方。而且古代作戰方式簡單,即使沒有其他兵種配合,輕騎兵可以自成一個作戰體系(儘管不一定很強,但是也沒什麼太大缺陷)。用輕騎兵突襲對手是很現實的事情。

輕坦克的話。。。要燒油,壞了還要修理。汽柴油可不是像草料這麼容易弄到的,帶著一群油罐車也跑不快吧,也很難隱蔽吧。而且二戰時期坦克很容易機械故障,長途奔襲,路上就拋錨了一堆。現代戰爭作戰樣式複雜,就憑二戰中的輕坦克,恐怕命門實在太多。

總之,雖然輕坦克跑得快一些,但是也無法遠離基地和大部隊獨立作戰。機動能力優勢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現代戰爭中突襲,主要還是要依靠偽裝欺騙,不是憑跑得快一點,畢竟從戰略層面而言,輕坦克也快不了多少。如果用輕坦克能突襲的機會,用中坦基本也可以,用摩托化部隊基本都可以。

就微觀層面上來說,鑒於古代交戰距離近,輕騎兵的速度無疑是優勢。

在二戰的交戰距離上,輕坦克的速度優勢說不上有很大作用。何況實際上往往也難以發揮。

偵查的話,裝甲車更便宜快速。

所以輕坦克沒什麼生存空間。

不過,話說回來,我不是說輕坦就是廢物。這也要分。BT-7之類,我認為其實只是過時產品而已。

就像T-34之類中坦,比起戰後的主戰坦克,也是過時產品。

所以,一個過時產品,能有多大作用呢?

什麼單人戰車,雙人戰車之類,才是理念問題。


人類戰爭史上從未有過以偵查單位為主力的大規模戰爭吧


一,輕騎兵統治戰場?重騎兵不是戰場主流?

步兵:???

事實是,題主大概需要對古代戰爭有個全面深入的了解。

提到輕騎兵第一個想到蒙古騎兵。

而征歐的蒙古騎兵輕重騎兵基本一半一半。

事實上,重騎兵才是一場正面的大戰中的決定性力量,是將領手中最有衝擊力和最為恐怖的毀滅性力量。

一直到拿破崙時代,在歐洲戰場上,線列步兵對抗重騎兵衝鋒一樣會傷亡慘重,不是么?

(滑鐵盧之戰的那條溝)

這和二戰中的情況剛好對應。

二,一直以來,輕型坦克和輕騎兵的作戰思想一脈相承,其承擔的主要是快速機動突擊/偵查/襲擾之類,對火力要求低的任務。但是,戰爭的形式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比於輕騎兵軍團,輕坦克所要面對的敵人的火力投送能力更強,相對的,其生存能力要更弱。同時,輕型坦克所能執行的任務與重型坦克/裝甲車重複,其效費比更低。在二戰中比重相當大的要地攻擊作戰中,由於被迫進入不利於其(輕騎/輕坦)的近距離作戰中,輕型坦克幾乎沒有用武之地(此處at過山車軌道上的統帥大人)。那麼這麼一種廢物,在二戰中後期還有什麼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回答。

首先,題主提到的,關於中型/重型坦克與輕型坦克的生態位,實際上是有問題的。簡單地說,中型坦克的生態位實際上是重步兵和重騎兵的疊加,而早期輕型坦克的生態位是輕騎兵的一部分。

一戰時期,大規模的機槍,地雷,鐵絲網讓人們發現,人的肉體衝鋒在工事和現代火力下就是一個笑話,以至於發生了索姆河戰役這種三天死了幾十萬的惡性事件,這對於歐羅巴老爺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於是人們自然想到需要一種面對機槍和榴彈炮毫無壓力還能在戰場上維持長期存在的東西,於是就有了她。

啊抱歉放錯圖了,應該是她。

厚實的裝甲,履帶保證通過性,兇猛的火力(甚至還有墮入多炮塔邪教的異端)成為坦克的寫照。在一戰後期及戰後,英國人開始嘗試提出坦克的系統化應用,受長期的海軍(馬鹿)傳統影響,英國人搞出的分類是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就是傳統的越壕坦克,而巡洋坦克則是高機動的輕型裝甲戰車,這種分類其實就是防護和機動的權衡。

到了二戰時期,由於坦克成為各大強國的標配,因此中型坦克(步兵坦克)需要遂行兩項任務,一是反坦克,二是和步兵一起攻堅,前者的定位實際就是重騎兵(主要看重火力),而後者是重步兵(主要看重防護)。由於發動機水平的進步,在30噸左右的中型坦克的機動已經完全能夠滿足其需要,甚至還有餘,譬如蘇德戰爭初期德國裝甲集群一路狼奔豸突,把步兵遠遠甩在身後導致後勤跟不上。

此時,我們的輕坦去幹什麼去了呢,答案是,當經驗寶寶。蘇聯早期本著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原則生產的t-26與bt坦克被一眾三號四號打的找不著北;偵察方面,對於天氣不好或者敵方有較好的防空火力時,輕型坦克的確是起到了一定的偵察作用,但是在大多數時候,輕坦跑的沒有飛機快,體積比摩託大,往往結果就是直接肉偵掉。題主提到,輕坦可以去打步兵和炮兵啊,沒錯,這個想法很美好,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在二戰戰場上,頂在第一線的一定是裝甲力量,在缺乏對敵軍縱深的偵察的情況下,穿過戰線去掏火炮打步兵是很危險的。而恰好蘇德沒有像英美那樣優秀的無線電作戰體系,導致通訊水平很低,因此雙方都傾向集中力量決戰;等到西線戰場開闢,大家反應過來無線電的威力,t-34、謝爾曼、長四號和豹式這種全能的中型坦克已經徹底擠壓了輕型坦克的生存空間。

說到這裡,就可以回答題主第二個問題了,為什麼不搞出一種「血牛」頂在前面踹門,後面跟一大票小弟打砸搶呢?答案是這種「血牛」實際就是重型坦克。但是為什麼重坦一定要配一門exciting的炮而不是專註防護呢,很簡單,戰爭不是玩遊戲,不存在這種仇恨值這種設定,反坦克炮的炮手顯然更關注誰的屌更大而不是誰的臉皮更厚。單炮塔重坦的出現就是為了作為大哥,扛線吃火力,作為中坦群突擊力量和反裝甲力量的補充,顯然只有一門大口徑的火炮能夠擔此重任。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重坦的成本更高,續航更差(摩托小時),更難維護,僅能作為「矛頭」使用。這裡面重坦就更像重騎兵了。

在二戰後,發動機和材料的發展使得中坦和重坦合流成為主戰坦克,當然東方國家依然有高低搭配的習慣,例如T-80與T-72,99式和96式。而定位不明確的輕坦,則讓位於步兵戰車,後者放棄了坦克級別的火力,獲得了更多的內部空間,更好的通過性與更低的造價(梅卡瓦:你說我造價低?)。

最後說一下新輕坦的事兒,所謂的新輕坦,大致是類似於勒克萊爾和VT-5(或許10式也算?),其本質是高速坦克殲擊車,小車扛大炮,通過性機動性好,俯仰角優秀,適合山地叢林等複雜地形作戰,其成本甚至不比主戰坦克低,這和二戰的輕坦就完全不是一個設計思路了。


其實考慮到二戰坦克主流(後期)是T34,謝爾曼和豹式,中型坦克而非重型坦克才是主流。主要綜合考慮到機動性,護甲能力,火力,製造成本和培訓成本,中型坦克面往上面對重型坦克並不算絕對劣勢,對付輕型坦克和步兵綽綽有餘,底盤改裝可塑性強,因此最為流行。

縱觀二戰坦克發現線路,各國都是從非裝甲化到裝甲化到重裝甲化發展。德國早期1,2,3號都能橫掃歐洲也說明戰爭初期各國裝甲重型化只是起步階段。到了後期4號都在北非戰場上撈不到便宜的時候已經不能和最開始的純真年代相比了。不過德國入了裝備設計製造複雜化的坑,導致單位成本產量太低戰鬥力形成太慢。

至於說樓主說的輕型坦克為何沒成主流,一是有可能收到宣傳的影響,畢竟虎式或者IS這種龐然大物站到面前給人的心裡衝擊和傳播效應明顯,二是受到多用途中型坦克的替代。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輕型坦克在二戰前和二戰初期,就是主流。

二戰前各主要陸軍強國研發的坦克,都以輕型坦克為主;主要的知名型號也都包括了大量輕型坦克。比如德國的I型、II型,蘇聯的T-26、BT系列,捷克斯洛伐克的38(t)等等。1940年以前,納粹德國閃擊戰的執行主力也是輕型坦克。甚至到了入侵蘇聯的時候,裝甲師中佔比最高的也不是中型坦克。蘇聯方面,各型輕型坦克早在30年代就參加過西班牙內戰,諾門坎戰役,軍援過中國;40年代又參加蘇芬戰爭,並且在蘇德戰爭早期也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隨著戰爭強度的增大和相關技術的進步,坦克才不斷變重。著名的虎式坦克是蘇德戰爭中期才研發出來並投入使用的;同樣,作為對手的斯大林系列和潘興,都是應對虎的威脅或保持優勢才出現的。

值得說明的是,戰爭中的情況千變萬化,輕型坦克或許在研發上是針對步兵和穿插擾襲等任務,但實戰中什麼樣的對手都可能遇到,被重型坦克欺負也就不難發生了。另外就是即使是步兵,在輕型坦克面前也未必是軟柿子。團級以上的步兵單位基本都配屬有專門的反坦克炮單位,營連級單位也都有自己的反坦克手段。甚至單兵也有反坦克手段,如地雷、手雷、反坦克槍、無座力炮、火箭筒等等。最終的結果就是,適應戰場需要的坦克才被保留下來,其它的無論輕中重都淘汰了。

以坦克和騎兵進行對比,也同樣不嚴謹。輕中重的劃分標準就沒統一過,任務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更沒法進行簡單對比了


首先

輕型坦克數量少的原因是需求少

輕型坦克的任務用更加便宜可靠的裝甲車就做了

所以除了女王的傘兵坦克之外

二戰里輕型坦克出現的次數都不多

大部分時間是以武器運載平台的形式出現

中型坦克么。。。

T34,護士,豹子,三號四號,謝饅頭

這6大件以及其衍生型號可以說是二戰的中堅力量了

產能上來說是絕對主流了

相反

重型坦克比如虎王和IS-1,2在戰場上也就起個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作用而已


我只玩過坦克世界,就拿坦克世界做個對比吧。

遊戲里輕坦很猛有幾個原因,一是沒有牽引式反坦克炮,畢竟這玩意要是放在遊戲里能在用同一門炮的情況下比所有輕坦都低矮至少一半,隱蔽高的你不想玩,更關鍵的是造個at要比坦克便宜的多。

第二現實中可沒有點亮機制,遊戲里點亮要坦克的幾個點亮點被看到,分別是坦克四個方向的中點和車體最高處(像埃米爾那種裝填裝置能高於車體的不算,只計算車體),所以遊戲里你可以往草叢後面一藏安心點燈。而現實中,你看到了個托帶輪+履帶,他就意識不到是坦克了?只看到一根天線就能當沒看見?不可能的。

這樣,輕坦的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脆,那點裝甲防一防機槍還好說,像個樣的炮彈就能打穿,更不用說反坦克手雷和巴祖卡、鐵拳了,輕坦去打這些步兵都要面臨生命危險。

最後,輕坦只剩下一個作用了,那就是憑藉裝甲換取的高機動,進行前線的快速偵查,畢竟現實中沒有縮圈這個東西,預瞄全看人員經驗,命中看老天。


推薦閱讀:

現實中t92自行火炮炮彈命中99式等現代主戰坦克的正面會有什麼結果?
父親 53 歲沉迷玩《坦克世界》怎麼辦?
大家在創世戰車中都設計了哪些腦洞大開的坦克?

TAG:軍事 | 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軍事知識 | 坦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