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還有執著嗎? 菩薩還有妄想嗎? 菩薩還有無明嗎?
一個小學生問,博士研究生還有作業么?還有考試么?還有手工興趣小組么?
孩子,你想的太多了……能夠徹底斷除這些的只有三類人:
1.佛陀(也可以歸類到阿羅漢裡面,佛陀十號里的「應供」就是阿羅漢的意譯,意思是堪受人天供養,而阿羅漢是音譯。準確來說,佛陀是一位可以詳細講述離苦方法的特殊阿羅漢,可以形成一段時間的佛法流布)
2.辟支佛(出生於無佛之世自行覺悟的聖人,但不能詳盡地講述離苦之法,不能形成佛法流布)
3.阿羅漢(出生於有佛陀之世,或者有佛法流布的時代,根據佛陀的教導修行離苦的聖人)
至於菩薩(這個稱呼在中國已經被用濫了,見了誰都是菩薩),並不在此之列。包括在菩提樹之下悟道的佛陀本人,在悟道之前都沒有徹底斷除。
至於那些滿天的神佛菩薩,都是中國人自己吸收其他多神信仰杜撰的,佛教中本來不存在。
我們這個世界就一位釋迦牟尼佛陀,也只有他教導的方法可以離苦。菩薩解脫。有十事。何謂為十。
度諸塵勞愛欲之原。
脫於邪見不正之路。
而濟五陰覆蓋之患。
又捄形體四大諸入。
越於聲聞緣覺之乘。
因此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發起一切眾生國土諸所宜法。
便得超出諸菩薩行不可稱限。稱舉一切諸菩薩行。
以無妄想入如來地。
以一聖慧普知三世。平等神通靡不救濟。
是為菩薩十事解脫。菩薩住此。開化眾生。使之無上。
於時頌曰
以度欲塵勞 邪見諸五陰
四大諸種類 貪身之患難
越聲聞緣覺 逮無從生忍
稱舉眾生土 菩薩無量行
開士之所修 入如來之地
超出眾妄想 神達解三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其實,你最該琢磨的是,菩薩有沒有情。如果為了自己的清凈,要把自己修成個無情的人,還算正道嗎?沒有菩薩道,佛道就是偏執的邪道。
大乘初期[大般若經]論[大乘與菩薩] 前際後際中際菩薩不可得 菩薩非實有性亦無邊 菩薩即是又離聲聞獨覺大乘
爵士貓18 小時前
大乘佛教的【大乘】【菩薩】應該如何理解?以大乘佛學的初期經典,【大般若經】可以很好的談清楚。【大般若經】六十一卷至六十七卷就是專門論述【何為菩薩】,【大般若經】初期談菩薩與大乘佛教後期菩薩的形象完全不同,【大般若經】還是以佛祖的原始佛學【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為核心,以緣起性空思想來看待【菩薩的觀念】。
第一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首先就談了何為【大乘】?經文指出【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般若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此種思想,應是初期大乘佛學,為了與部派佛教相融合,說明大乘佛學就是【般若性空】,而不是大乘佛教後期的【菩薩思想,凈土思想,十方佛思想】。
而後經文又繼續闡述何為【大乘】?
【大乘不異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靜慮,四靜慮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靜慮,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無量、四無色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八解脫,八解脫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解脫,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念住,四念住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念住,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蘊、界、處等空不空法,蘊、界、處等空不空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蘊、界、處等空不空法,其性無二無二分[1]故。】
特別是【大乘不異蘊、界、處等空不空法,蘊、界、處等空不空法不異大乘】就是要強調大乘佛學是與佛祖【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原始佛學是【無二無二分】。
第二部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一】
經文一開始就給出結論,【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就是【一切法之無限性】,也就是【法不是具體的形象與實體】。
【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真如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結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七卷】【初分讚大乘品第十六之二 】的經文
【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善現!若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法定、法住、本無、實際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法界乃至實際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談到【一切法非實有性】。由轉而談到【大乘與虛空】
【若菩薩十地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十地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實有性者,則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極清淨,亦非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實有性故,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最極清淨,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
【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大乘亦爾,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故說大乘與虛空等】
所以【菩薩非實有性】【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三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接著談【菩薩】與【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即是與遠離之關係,【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有情大眾因為【不斷我執】【不斷法執】的原因,有情是無法認知超出自己生活經驗的【法】,這也是有情永遠不能離開輪迴所謂根本原因。【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修行人只有對【法之空性,無限性,不可用語言表達,非實有性】有正確的認知,才可真正解脫!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五蘊之關係。
【即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內六處之關係
【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外六處之關係
【菩薩】與【六識身】關係經文談的更加清晰。
【即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05]
「世尊!即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0345c10]
「世尊!即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15]
「世尊!即舌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舌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0345c20]
「世尊!即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0345c25]
「世尊!即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四聖諦之關係
【即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十二因緣之關係
【即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六般若蜜多之關係
【即四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四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四念住八聖道支之關係
【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真如法界、法性之關係
漢地佛教徒感興趣的點就是【菩薩】與【聲聞乘】【獨覺乘】【補特伽羅】的關係!菩薩與【聲聞乘】【獨覺乘】是一體的關係!菩薩非獨立於【聲聞乘】【獨覺乘】!
【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即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四部分 從時間角度,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論證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四部分論證含有一個重要觀點【一切法本空,無自性,一切法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時間周期】。【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就是一切法是整體的,是不能以時間的周期來分別此法彼法】。也就是【心識是不含有時間的,心識是剎那剎那不間斷】
大乘佛教初期,對於【菩薩思想】就是與【阿羅漢思想】一致的!菩薩需在修行佛法中證得,菩薩不是神靈不是實體!
經文提出一個核心思想【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經文接著發問,【何緣故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何緣故說色等無邊故,菩薩摩訶薩亦無邊?何緣故說即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何緣故說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何緣故說如說我等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何緣故說色等諸法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何緣故說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摩訶薩能行無上正等菩提?】
經文筆鋒一轉,直接轉到【有情眾生】,因為【菩薩的觀念】是直接來源於【有情眾生】的心識。
大般若經又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以及【六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學的哲學概念,論證了【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經文提到,【有情無所有故,有情空故,有情遠離故,有情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有情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得故】
漢地佛教以為有情眾生是一群實體的眾生,大般若經特別提出【有情眾生無自性,本空】,有情眾生【無自性】,自然有情眾生的【菩薩】是【無自性,本空】!
【若有情無所有,若有情空,若有情遠離,若有情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
經文又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論證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色、受、想、行、識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得故】
【若色、受、想、行、識無所有,若色、受、想、行、識空,若色、受、想、行、識遠離,若色、受、想、行、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苦、集、滅、道聖諦無所有,若苦、集、滅、道聖諦空,若苦、集、滅、道聖諦遠離,若苦、集、滅、道聖諦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無明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所有,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空,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遠離,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所有,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空,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遠離,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五部分 大般若經從空間角度,談【一切法如虛空,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一切法無邊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經文還是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一切法空性, 一切法虛空】,論證【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空性】。
【一切法虛空】之概念,就是說【一切法不佔有固定空間位置,又存在於任何的空間位置】。【一切法虛空】是人類【心識的基本特質】。在虛空中,【一切法是無法用時間順序予以定位的】。虛空是找不到邊界的。就如同宇宙的邊界,也是找不到的。
佛學對於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宇宙也許就是沒有時間性的存有,沒有空間性的存有。人類認為宇宙有時間性空間性,是因為人類本身是固定於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中。
宇宙的真實存有狀態,就是【心識存在的狀態】,太奇妙了!
歸正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還是【一切法的無限性】,所以【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一切法的無限性】【一切法的無邊】的自然邏輯推理!
【色如虛空,受、想、行、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色性空故,受、想、行、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意界性空故,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意界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性空故,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聲聞乘如虛空,獨覺乘、大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聲聞乘、獨覺乘、大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聲聞乘性空故,獨覺乘、大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聲聞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獨覺乘、大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第六部分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六部分又再次談到【菩薩】與【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是一體的關係!
【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本空,無自性。【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也自然無所有不可得。
修行人離開【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也得不到【菩薩】,修行人處於【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法相之中也得不到【菩薩】。
菩薩就是【法相】,【菩薩】是修行中證得的結果與目標,而不是後期的神靈!更不是後期大乘佛教的如來佛受記的結果!
【色色性空。何以故?色性空中,色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非色性空。何以故?非色性空中,非色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受、想、行、識性空中,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受、想、行、識非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非受、想、行、識性空中,非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色處色處性空。何以故?色處性空中,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處非色處性空。何以故?非色處性空中,非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聲、香、味、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香、味、觸、法處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非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真如真如性空。何以故?真如性空中,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真如非真如性空。何以故?非真如性空中,非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聲聞乘聲聞乘性空。何以故?聲聞乘性空中,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聞乘非聲聞乘性空。何以故?非聲聞乘性空中,非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獨覺乘、大乘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獨覺乘、大乘性空中,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獨覺乘、大乘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中,非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七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從有情角度,修行人角度,談如何可得到【菩薩】。結論就是,【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1]見竟不可得】
首先經文論證了五蘊之空性,無自性,談了五蘊之相互關係,得出有情大眾【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色性空故,色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性空故,想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於色、受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色、受、想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於色、受、想、行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此經文證明,初期大乘佛學還是緊緊依靠佛祖的原始佛學思想,而提出大乘佛學的【一切法空】的思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還是圍繞佛祖的原始佛學思想,【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為核心,論證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其中,對於六識身六觸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性空,無所有不可得論證的特別清晰。自然得出,【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
【意界性空故,意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性空故,法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性空故,意識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於意界、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性空故,意觸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於意界、法界、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對十二因緣的緣起緣滅,十二因緣之間的互相作用,也花了大量篇幅予以論證,就是要修行人明了十二因緣之整體運行的過程,結論就是【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無明性空故,無明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於無明、行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性空故,名色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於無明、行、識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性空故,六處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於無明、行、識、名色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性空故,觸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性空故,愛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性空故,取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性空故,有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性空故,生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老死愁歎苦憂惱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還論證了,六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九次第定十遍處,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虛妄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極喜地法離垢地法發光地法焰慧地法極難勝地法現前地法遠行地法不動地法善慧地法法雲地法,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地法雲地,異生地法、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法、如來地法,異生、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如來地,預流向法預流果法一來向法一來果法不還向法不還果法阿羅漢向法阿羅漢果獨覺向法獨覺果法菩薩摩訶薩法三藐三佛陀法,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上述十分複雜的大乘佛學的概念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係。這些概念都是【心識心】對於【法】的描述。
【法】本身是無法用語言符號表達的,【法】本身是緣起緣滅的,但是【法】有變現為種種功能,但【法】是【無形的】【無實有性】。有情大眾畢竟生活在一個實體的具象世界之中,有情對於【法】的【無量劫的持續不斷】【三十三天的層次存有】是無法理解的,就如大眾無法理解【十一維度】一樣。大乘佛學就用了原始佛學沒有的哲學概念,來表達【法】以及【法】的【無限性】【無所不在性】。
但是大乘佛學清醒的明了上述哲學概念,只是一種人類語言的符號,是【緣起性空】的特性!
第八部分,回答了【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因為【菩薩摩訶薩名唯客所攝故】
第八部分應該是大乘佛學從【一切法自性空,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解答【法】的特性。【法】是【無形的】【無實有性】的存有,但是【一切法是無法用語言符號表達的】,【法的名稱或者語言符號】,完全是有情眾生,為了認知【法】而【假名施設】。
【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此段經文,就是大乘佛學首先是用十分複雜的概念用於描述和模擬【法】,而後又指出【這些十分複雜的概念符號】本身不是【法】,只是假設的語言名稱,這些名稱又指向了【法】。
【菩薩】就是這些複雜的假名之一。
大般若經又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以及【六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學的哲學概念,論證了【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
【如意界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意界中無名,名中無意界,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意界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意界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中無名,名中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無明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明中無名,名中無無明,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明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明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中無名,名中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空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空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空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空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空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無相、無願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相、無願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相、無願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聲聞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聲聞乘中無名,名中無聲聞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聲聞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聲聞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獨覺乘、大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獨覺乘、大乘中無名,名中無獨覺乘、大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獨覺乘、大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獨覺乘、大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有,尚未晉升阿羅漢,正在努力往目標前進修行人宜多聊修行方面疑問,少討論名相之類問題
推薦閱讀:
※佛家說無我無相,為什麼又要強調破「我執」和「法執」?是否有違「自性」的說法?
※清凈自性何以存在?
※學俱舍論哪個版本好?
※佛教和基督教衝突嗎?
※起心動念皆有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