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衝天》?


為這部影片配音的是金士傑 、張艾嘉 、 蔡燦得 、 賈靜雯等影視明星,通過視頻資料加動畫的形式,再現了那段歷史。金士傑略帶沙啞的沉重嗓音,很適合這個悲壯的主題,隨著他娓娓道來,就像在聽歷經滄桑的老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幾個女明星的聲音是好聽,不過夾雜了一些台灣腔嗲氣,有時會讓人不自主的齣戲。

在中國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大多是主力陸海軍,對空軍的描述甚少。影片述說的是1937年-1945年八年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空軍英勇抗戰的史實。

1932年,為了應對可能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國民政府在杭州筧橋成立中央航空學校,培育第一代飛行軍官。還記得《北平無戰事》裡面劉燁飾演的方孟敖嗎?他就是這個學校的教官。校門口豎立著一座石碑,上面寫著:「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全世界沒有第二所航空學校,有這樣的標語。

直到抗戰結束,總共有十六期畢業生參戰,一千七百人衝上天空。這八年間,中國空軍在天空共擊落或擊傷日機超過600架,在地面擊落敵機也超過600架,本身損失軍機近1000架,犧牲官兵超過4000人,飛行軍官陣亡將近四分之一。

影片中沒有重現大規模的空戰場景,視角更多是放在每個具體的空軍將領和士兵身上。

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是一所精英學校,學員較多出自高素質的名門貴族。即便如此,這些軍官並沒有因此而自視甚高,因為在戰爭年代,等待他們的是隨時一去不回。

開頭的旁白一語中的:「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他們戰鬥在雲霄。勝敗一瞬間。他們必須無所畏懼,但也無所遁逃。」

同樣身處戰場,影片中提及的兩個關於日本空軍的片段也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航校五期軍官陳懷民在日軍空襲武漢時,與日軍高橋憲一同歸於盡。打撈沉在江底的高橋憲屍體時,發現他懷中有一封妻子美惠子寫給他的信件,內容全是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和擔憂。陳懷民的妹妹陳難特地寫了一份回信,信中透著為高橋憲一開脫的意思,將罪責全部歸咎於日本當權者。

看到這裡時,其實很是不以為然。在我看來,一個敵軍,即使有著被迫參戰的原因,即使是為好丈夫好父親,可是作為殘殺無辜性命的侵略者,對被侵略方來說都是不可饒恕的。就像法場上奉命的行刑者,在手起刀落的那一刻,雙手已經沾滿鮮血。何況高橋憲一是否真的被迫我們未可知,他的妻子美惠子信中有這麼一句話:「光是死並不是榮耀的事」,並非勸他放棄榮耀,而是讓他在爭取榮耀時保重身體。

但是轉念一想,陳難寫這封回信或許是因為受過太多戰爭苦難,希望通過它來向日本普通民眾傳達反戰心聲。如果真能喚醒一部分日本民眾對戰爭的正確認識,減少戰爭對無辜者的傷害,也算是告慰兄長英靈吧。

另一個片段是航校十二期學生張大飛親眼所見的畫面,他在一次空戰擊落一架敵機,而他在擊落這架敵機之前,清清楚楚的看見敵軍駕駛員一臉的驚恐。為了自己的生命,張大飛來不及多想,先開槍擊落了它。事後,那個飛行員的樣子,在他的腦海里總是揮之不去。

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會恐懼,戰爭就是如此殘酷,死神從來不會眷顧哪一方。侵略者犯下滔天罪行,死有餘辜。可是結束一個鮮活的生命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沒有國讎家恨和戰爭,兩個年輕人可能還會成為朋友。

保家衛國的英雄不計其數,單憑一部紀錄片又怎麼能夠盡述。除了銘記他們的歷史,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維護他們畢生的追求,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

「這群二十多歲的大孩子們,比誰都接近死亡,因此他們不得不比誰都接近上帝。如果死神前來敲門,他們沒有任何閃躲的餘地,縱使有再多的不舍。他們必須下定決心,斬斷自己的未來,才能讓他們所愛的人有未來。」


我是在B站上看的,覺得非常震撼,之前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時候裡面講過關於國軍與日軍的空戰,我清楚記得記者採訪一位仍在世的空軍老兵,老人充滿崇敬的說"高志航是空軍戰神!"說這話時他豎起一根手指在比劃,語氣斬釘截鐵,因此讓我印象深刻。

衝天里也講到了高志航,還採訪了他的女兒高雲良。這部片子的手法很有特點,不是以歷史視角宏觀來描述,而是講當時飛行員的故事,還以動畫效果還原當時的空戰狀況,注重刻畫人物內心,特別是開頭講了飛行員劉粹剛感人的愛情故事,還講到林徽因與空軍飛行員的故事,當戰爭的悲壯慘烈反應到個人和家庭上就是家破人亡、生離死別,以小見大,非常感人,令人震撼!值得推薦,

不得不說,這樣的敘述手法比起傳統的大視角寫戰爭歷史,更讓人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願世界和平!


相比影片英雄事迹,我更鐘愛影片的英語翻譯。這種影視翻譯更接近於文學翻譯,至少是在加上翻譯字幕前是下過功夫的。不知道是影片性質規模,還是出於台灣拍攝的原因,這種翻譯質量是遠遠高於國內影片翻譯水平的,更具一種美感

舉例開頭:

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

There once was a group of young men,

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

For whom every take off could be their last,

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

And every landing depended upon god"s graces他們戰鬥在雲霄,

Weaving through the clouds,

勝敗一瞬間。

Victory or death could be determind in the blink of an eye

他們在人類最大的戰鬥中成長,別無選擇。

They grew up during the greatest war in human history,They have little choice.

因此他們對飛行的熱愛,

對天空的憧憬,

還有那些國讎家恨,

縱橫捭闔,

兒女情長,

都必須化成命運的音符,

飄揚在雲間。

覺得文采可以和每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相提並論(????ω????)


林徽因說:「國人似乎忘了你死是為了誰。」

英烈長空,為君而亡。君者卿也,卿者愛也。

挖掘了這段並不為多人所知的抗戰空戰史並紀念了諸多英雄烈士之情懷,值得後人景仰。這是一部必要的紀錄片,也是一部中華民族英雄兒女的史詩。


他們放棄優渥的生活,回到被入侵的祖國。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所航空學校,會有這樣的標語。


我總覺得每部電影是拍給每個想要看它的人的,喜歡它的人能從中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反之,就會嗤之以鼻。 觀影,本來就是件很私有化的事情。

也借著題主的寶地來分享下自己的小故事。

記得很小的時候,好像是小學吧,有天晚上我起床上廁所,我發現我媽媽在廚房裡燒紙錢,我問她在幹嘛,她說在紀念爺爺,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 因為那時還小,不會問太多問題,對不是很熟悉的人不會去深究,更不去了解他是幹嘛的。所以在那時,也是很簡單的幫媽媽燒幾張。

後來我媽媽告訴我外曾祖父的故事是在2015年,在申請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的時候。他1916年畢業於保定軍校,1921年考入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學習飛行,1936年任廣東防空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後留在大陸,落葉歸根。

在1937年那一年,他們全是中國人。


15年年末放出預告片後就一直在關注這部紀錄片,前幾天看完了全片,這裡說說

優點:

大量詳實的資料——照片、影片和當事人採訪。作為一個人肉翻牆,有計劃在戰雷社區給那幫noob老外普及中國軍事的懶鬼搬運工,這部影片是絕對的寶庫,不僅涵蓋了全部我計劃要寫,卻翻遍牆內外也找不著資料的人物和事迹(比如空襲九州的完整機組照片和獨闖日軍轟炸機群的伊-153原始影像),也極大的方便了翻譯工作(比如之前我一直在糾結空軍航校標語的適當翻譯,而片中直接給出了英文字幕)。

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以飛行員和眷屬的情感生活為主線,讓我們熟知的那些民國空軍英雄們血肉豐滿起來,也讓他們的犧牲更重千鈞,煽情效果很好,但這種個人敘事沒有辦法完整還原空軍抗戰的歷史。所以我為戰雷社區帖子寫描述時寫的是「民國空軍飛行員的故事」而不是「民國空軍抗戰史」。

缺點:

男女配音都是台灣腔,旁白一股痞子氣息,齣戲嚴重

請仔細聽聽蘇聯援華航空隊部分和飛虎隊部分的BGM,各中差異自行體會

另:YouTube的上傳者敢不敢改個封面?這個封面是沒有老外會點進來看的


我覺得這個紀錄片超級棒,曾經為國血灑長空的勇士們,既有普通人的一面也有視死如歸的壯烈。記得那封信,字體娟秀,書信內容真是,我不知道怎麼講,借用一句:秋水文章不染塵。配音也特別好聽,美感十足,那些戰士們,太令人惋惜了。詞不達意


有一天,一早聽了Vangelis《Conquest of Paradise 》,我只想到,紀錄片《衝天》這張民國空軍航校畢業學生合照。

這群年輕人,在畢業那年立下誓言:「」風雲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最後的最後,他們都在抗戰中先後殉國,只活到20多歲,他們是中國空軍。

我還記得紀錄片里,林徽因不斷收來的陣亡犧牲者遺物的包裹。往日一起歡聲笑語的後生,成為一張張定格的照片。這反覆襲來的巨大悲傷,豈是常人能夠承受。

還有勝利後萬人空巷,人聲鼎沸中,卻無法見證這盛況的,遠去的英靈。他們永久的沉默了。帶著光榮和血淚,獻祭出青春熱烈的生命。人間,勝利了。泉下,又是否有知?在喜悅中,人們往往遺忘。遺忘這群「誓死報國不生還」的年輕人。

八十餘載塵與土。

荒草萋萋英雄冢。

真叫人落下淚來!

他們一飛衝天,

用個體的犧牲,

用決然的戰鬥,

在生與死的夾縫中爭取了全民族的幸福。

一寸山河一寸血

壯懷激烈。


為了看衝天,專門淘了一個愛奇藝賬號,但是怎麼說呢看完有點失望,本片的主角是抗戰時期國民黨空軍這個被人遺忘的特殊群體,片子的拍攝角度也很新穎,從家書去挖掘飛行員身上的故事,但是作為一部反映波瀾壯闊的抗戰空戰史的紀錄片,整部片子從頭到尾都是這樣一個敘事手法,就顯得太小家子氣了,順便安利一部台劇一把青,今年金鐘獎的大贏家,講的也是國府空軍,大家倒是可以把衝天當做一把青的番外來看


從台劇一把青追來的,為了我的郭軫,朱青,小顧。紀錄片以時間為引講述了民國空軍的悲壯的故事。此片是從英雄視角出發,但是對英雄背後的故事感覺挖掘還是不夠深入(畢竟我是從一把青追過來的。。。),講到陳懷民時,我以為會提到王璐璐,但是並沒有,想來可能因為資料不夠翔實嚴謹。挺難過的,看資料兩個人是金童玉女一樣的搭配,就這樣成了亡命鴛鴦。後半段看到空軍眷屬一聲哀嘆,內心無比悲涼。可能都是年少的時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蟲洞吧,少數的女人守得雲開見月明,終於和丈夫終老,但是更多的是在等待了無數膽戰心驚的黑夜後得到的只是一紙遺書!一筆撫恤金!甚至連個全屍可能都沒有。。生逢亂世,卻正是美好年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小飛官們卻無法勇敢的追逐愛情,即便找到了自己的導航塔,也很難相伴一生。也不知道這些悲傷故事的背後又有多少個小朱青,小師娘。。。


希望祖國和平統一


這麼優秀的紀錄片,在大陸的社交網上反應卻如此平淡。

這是為什麼?


「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他們戰鬥在雲霄。勝敗一瞬間。他們必須無所畏懼,但也無所遁逃......」

這是紀錄片《衝天》中開頭的一段話,其中這一群年輕人,指的是1937年~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平均年齡20多歲的第一批中國空軍。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衝天戰鬥,可是在歷史上卻鮮少有他們英雄事迹和資料。

在這部紀錄片里,第一次把這群空中英雄當做主角,把他們的愛戀、榮耀與存亡呈現在屏幕前,也把這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重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1932年,為了對付可能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國民政府在杭州筧橋成立中央航空學校,培育第一代飛行軍官。

這所航校的校訓,是在整個地球上沒有見過的。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子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這是何等的氣魄!每一位走進航校的軍官們都能看得到,他們心裡明白,進來就意味著生死。但是卻沒有人被嚇倒這群來自名門望族和各高校的小夥子們。他們在日後的對日作戰中衝天而起,在長天雲霄中迎擊敵機。

除了這條校訓外,當時還有一條軍規,「飛行員未滿28歲不得結婚」。這對於每一次飛行都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次的年輕空軍來說,愛情只能是奢侈品。他們無法保障自己的生死,也不願所愛之人為自己的生死牽腸掛肚。對於愛,他們只能選擇避而遠之。

但愛,真的可以避而遠之嗎?

1.劉粹剛X許希麟:直據余之腦蒂,揮之不能去

在影片《衝天》里,導演張釗維花了整整17個月,採訪了兩岸三地近40位尚且在世的空軍飛行員及其眷屬。在呈現出來的這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裡,第一個讓我動容的,是劉粹剛和許希麟的愛情故事。

「初遇城站,獲睹芳姿,娟秀溫雅,令人堪慕......」這是劉粹剛人生中的第一封情書,而這封情書,寄給的便是在火車上一見鍾情的許希麟。

劉粹剛在信中說:「如是風姿,意不復見,耿耿此心,望斷雙眸,而盈盈倩影,直據余之腦蒂,揮之不能去。

一個看似粗獷的軍人,竟有如此斐然的文采。而此時的許希麟並沒有馬上回信,年紀輕輕便身為一小學校長的她,早已拒絕過無數的求愛者。

但劉粹剛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一封封熱情洋溢的情書繼續寄給許希麟,有的是訴述思念、有的是報告受訓經過和心得,有的是申論抱負、有的則是閑話家常……但從中表現出來的更多的還是對許希麟的渴望和哀求:

女士:

我真不敢相信,你能這樣的忍心,使一個孤獨的飄泊者,常處在悲慘的環境中嗎?女士,我不願,我深深的不願,你適中了「花朵其貌,蛇蠍其心」的這句話!啊!女士,我日夜是期待著你的仁心,能送給我一個迴音。

本來像我這樣一個渺小的人,是不值你的注意的,然而痴心的我,始終是作著非份的妄想,落寞的心頭,我忘了我的醜陋,我忘了我的寒酸,我願將我二十年來一顆純潔的心,雙手奉呈至寶座前,我盼望著慢慢的掀動,從兩隻白嫩而美麗的縴手里接過去。

沒想到劉粹剛一寫就是一年,這期間,他還經常駕機低飛掠過許希麟家房頂上空,向著許希麟和她的母親打招呼。

沒想到這樣的舉動,先打動不是許希麟,而是未來的丈母娘。許希麟的母親說:「這個年輕人飛得這樣猛,這樣險,每天還伸出頭跟我打招呼,做特技給我看。現在也流行男女自由交往,他這麼執著,要不你就回封信吧?」。

就在母親鼓勵下,許希麟給劉粹剛回了信:

粹剛先生大鑒:

年來屢獲大札,素昧平生,不太唐突乎?結文字交,本毋不可,但麟生長於舊禮教之家庭,男女之嫌不得不避!

先生誠意相交,待麟稟知家嚴慈後,倘蒙家大人許可,他日城站相逢,麟自以禮相待也,專此,即頌健康、快樂。

許希麟上

十月十四日

「結文字交,本毋不可」,就這樣,許希麟和劉粹剛開始了交往。

交往過程中,許希麟的父親曾把掌上明珠叫到身邊,說:「粹剛這個年輕人的確不錯,但他的職業太危險了,你……」

許希麟笑了笑,然後拿著筷子在父親的酒杯里沾了點酒,輕輕寫下一行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劉粹剛突破了許希麟的心防,而許希麟突破了父親的擔憂。

民國二十三年夏,這對有情人終於在一片祝賀聲中,於西湖畔的天香樓訂婚了。第二年夏天,他們決定要結婚,而此時的劉粹剛23歲,距離飛行員二十八歲才能結婚的規定還有五年。但在隊長高志航的有意成全下,他們打破了這項規定,終於在劉粹剛23歲的時候倆人喜結連理,結為夫妻。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8月14日,空軍第五大隊中隊長劉粹剛率領機群升空迎戰。這一天,後來被定為空軍節。

10月,劉粹剛受命防衛南京領空,許希麟也跟著搬到了南京。

這一天日機來襲,飛行員們緊急升空迎敵,所有人都躲進了防空洞,有一個人卻逆著人潮往高處跑去。

這個人就是許希麟,她站在陽台上用眼睛不停的尋找著一架編號2401的戰機,因為這架戰機上坐著的是她的丈夫——劉粹剛。

激烈的空戰中,她知道丈夫隨時都有可能喪命,自己也是,但是她不管這些,只是緊緊地盯著那架編號2401號戰機。她看著自己的丈夫的座機在最後關頭以技巧扭轉取勝。將追趕他的日本戰機擊落。

那一刻,她竟癱坐在地,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

第二天丈夫回來時笑著問她「你都聽說了?」,許希麟說,不,我全看到了。你在天上拚命,我卻躲進防空洞,我覺得這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譏諷,我做不到。

開戰剛三個月,劉粹剛已經擊落了7架敵機,與高志航、李桂丹和樂以琴並列空軍四大金剛。

而在這期間,劉粹剛率領的二十四中隊損失了一名飛行員名叫曹方震,曹的妻子請求把丈夫的槍給她留做紀念。劉粹剛一眼就看出了她想自殺的念頭,斷然拒絕她的請求。

在紀錄片里有一位飛行員老人這樣說,「飛回來的就回來了,飛不回來的就飛不回來了」,他們每一次升空作戰可能都是最後一次起飛。

之後不久,劉粹剛給許希麟寫了這麼一封信:

「假如我要是為國犧牲、殺身成仁的話,那是盡了我的天職,您時時刻刻要用您聰慧的腦子與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為我而犧牲一切,您應當創造新生命,改造環境。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遠記著遇著了我這麼一個人。我的麟,我是永遠愛你的。」

劉粹剛知道自己工作的危險性,每一次飛行都可能是最後一次,為了國家和人民,守衛自己的國土,守衛自己想要保護的人,這是他的天職。他勸慰許希麟,如果自己犧牲了,不要隨他而去。只希望許希麟在人生的旅途中「永遠記著遇著了我這麼一個人」。

但這封信還沒寄到許希麟的手上,在兩周之後,劉粹剛率隊北上支援戰鬥,因為天氣惡劣及缺乏無線電通訊器材,在山西高平迫降時撞上魁星樓,終年24歲。

2.「飛將軍」劉粹剛致妻子許希麟最後的家書

劉粹剛犧牲後許希麟痛不欲生,一度想要自殺殉情。杭州的家裡人得悉噩耗之後,許希麟的小阿姨趕到南京幫忙料理喪事,並帶來了劉粹剛從揚州寄往杭州的最後三封信 。

這三封信,在最後一封信里,字裡行間透露著劉粹剛道不盡訴不盡的情意。他明白自己戰鬥在第一線,必然會有受傷或著陣亡的危險。但他捨不得,捨不得愛妻,也放不下愛妻。他更怕妻子受不了變故。他勸她說,如果萬一發生不幸,要勇敢地活下去,不要失去理智,不要殉情盡節,只要在她的人生旅途中,永遠記得曾經有他這樣一個人就好了。最後一封信,讀之令人淚下:

希麟:

前奉兩函,想已收見矣,現不知您仍留南昌或是回了杭州,殊念!近日情勢非常緊張,中國民族求生存,勢必抗戰到底;我的工作非常忙迫,從早上四點到晚上八點都在飛機場,身體雖稍受些痛苦,但我們精神上卻很愉快!

回憶我倆結婚兩年有餘,您愛我,事事原諒我,您能了解我的一切,我感激之餘,總覺得對您慚愧多多,希麟,我是一刻也少不了您的,您鼓勵我前進殺敵,現在我相信您也不像無理智者那樣地想念我的。

我們(部隊)將來行止或無一定,所以我等或者要到北方去。我因工作關係,恐怕不能常常寫信給您,人生本如朝露,事事如夢一切都難預料的,設我不幸,這是最後的一封信給您!-------或者我也許可勝利凱旋歸來。

我的麟!我最親愛的麟!真的假如我要是為國犧牲殺身成仁的話,那是盡了我的天職!因為我生在現在的中國,是不容我們偷生片刻的!

您時時刻刻要用您聰慧的腦子與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為我而犧牲一切,您知道人家會笑您懦弱的,絕不會說您是殉情盡節的!

您應當創新的生命、改造環境,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遠記著,遇著了我這麼一個人;我的麟,我是永遠愛您的!

我們為公理而戰爭!我們為生存而奮鬥!我們會勝利的,不會失敗的;我的麟!您不要愁,不要為我擔心,天有眼睛的,天是公平的,我也會保重我自己的。

我的麟,您靜心地等著吧,等我們恢復失地、擊退倭寇之後,那就是我們勝利榮歸團聚時;我最親愛的麟,您靜心的等著吧!

傷心欲絕的許希麟最終被丈夫殉難前未寄出的幾封家書給勸慰住,打消了殉情自殺的念頭。許希麟時不時想起自己的丈夫,她寫道:

「剛,在你固是求仁得仁、已盡了軍人天職,可我,正日月茫茫,又不知若何度此年華。」

「粹剛,你平日常說,將來年老退休後將以餘力辦學,如今你已盡了最後心力,我決繼你遺志,先從基本教育著手,拿你英武不屈的精神,灌輸於未來的青年。」

有了這個念頭的許希麟開始致心教育,同年年底在昆明創辦了粹剛小學,入校學生均為空軍在職或遺族子弟。許希麟在餘生里,沒有了那個曾天天在她屋頂上打轉的年輕人,但她卻不停地教育著中國未來的青年。

3.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

2015年這部紀錄片《衝天》在台灣首映時,並沒有引起任何強烈的反響,在大陸,也不允許上映。

浩浩長天里,像劉粹剛這樣年紀輕輕就陣亡的空軍,有上千萬人。這群平均年齡在23歲就犧牲的年輕人里,還有誰記得他們?歷史上關於空軍的記錄,只是寥寥幾個,而成千上萬的空軍英魂,他們的故事,除了他們的家人,還有誰記得?就像影片中,林微因所寫的長詩《哭三弟恆》那樣:

「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 你死是為了誰!」

「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們犧牲是為了誰?」

她不僅寫給同樣是空軍的三弟,還有這一群鷹擊長空,戰鬥在雲霄中的年輕人。

4.一朝際會風雲,至高無上是飛行

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

他們在人類最大的戰爭中成長,別無選擇。

在大陸,沒有人記著他們。

在台灣,沒有人提起他們。

但,

他們卻存在我們心中。

內容來源於公眾號:我的蜜函(ID:wodemiha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就不明白了,為啥這麼多人都覺得台灣腔是缺點。。台灣拍的片子非得用這邊的普通話配音才滿意嗎。。。


金士傑老先生給這個紀錄片配的旁白 他的父親本身也是一名空軍

記得有一句是:他們在人類最大的戰爭當中成長,他們別無選擇;他們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或者說他們的未來就是計劃著怎麼樣死去,用生命來為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保留希望。

在那場人類最大的戰爭中,湧現出無數你我不知名的英雄梟雄,他們用年輕的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生活,特別是國軍,英烈無數。

說句題外話:推翻滿清,打退日本,百年基業的國民黨怎麼在台灣混的這麼慘,被一個類似居委會一樣的政黨打壓成這樣,難怪對岸的老對手兼老兄弟都看不下去了。國民黨不欠中國的,也不欠台灣的,希望未來可以振作,島上青天白日旗重新飄揚。


最早看到這部電影的信息,是在『毒舌電影』公眾看到的。 這種電影在國內是不可能上映的,那就老老實實等資源。


電影是在loldytt.com下載的,上個禮拜的事情。個人對民國空間、飛虎隊一直有著不錯的好感,對高志航等人的英雄事迹也是知曉的。


這部電影,不同於以往的記錄電影,飛行員與家屬的心境在整部電影里佔了不少篇幅,也描寫額度很細膩。就連我那對戰爭片、紀錄片不感興趣的媳婦也能安靜的看完整部電影。


還有一點,這部電影里還有幾個場景是描寫了日本飛行員與中國飛行員在空中格鬥的狀況。


另外一點,像林徽因這樣的知識分子竟然跟這群空中英豪有著不少的因緣,這個我是沒有想到的。


我竟然在這部電影里看到『屈臣氏』刷牆廣告,啦拉拉。


英雄值得懷念。但是當時無能的政權更值得唾罵。在國家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更加凸顯當時政權的無能和短視。1927年至1937年黃金十年,四大家族忙著玩金融、發展輕工業賺快錢,完全沒有重工業布局。當時德國一戰後被制裁,工廠停工,工人餓肚子,當時德國上至國家、下至普通工廠主誰給糧食,就願意將整個工業、整個工廠變賣,但是我國當時的政權沒有採取搬空德國工業的戰略決策,選擇賣鎢礦等原材料給德國,然後國際採購大型軍火。因為買辦賺錢來的更快,國家決策層面一直奉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發展理念,戰時飛機只能依賴進口,打一架少一架。


好片子想二刷的,結果發現在b站被舉報掉了


歡迎光臨DOCO熱紀錄

一年365天

陪你悅享真實世界


9月29日,由李晨執導並主演、

范冰冰、王千源、李佳航等主演、

吳秀波特別出演的電影

《空天獵》上映了

恢弘的空戰場景、

患難與共的兄弟之情,

以及飛行員的鐵血豪情

都吸引著影迷走進影院。

這部現代空戰大片

講述了一群空軍精英

維護國家利益、捍衛地區和平,

緊急出境聯合反恐救援作戰的故事。

除了《空天獵》這樣的大片之外,

關於中國航空和中國飛行員

還有更多真實的影像值得我們關注。

有這麼一部紀錄片,

它講述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中國第一批飛行員

在空中抗擊侵華日軍的故事

它是紀錄片《衝天》

信 念

《衝天》由台灣著名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執導金士傑、張艾嘉、賈靜雯等著名演員配音,通過視頻資料加動畫的形式,娓娓道來一段沉痛的歲月。

金士傑老師略帶沙啞的嗓音,讓人聽起來感覺像是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就如同那些在戰爭年代飽經滄桑的士兵。

「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他們戰鬥在雲霄,勝敗一瞬間」,這是導演寫在片頭的話。

這群年輕人就是中國第一批飛行員,他們有的來自頂尖學府,有的是歸國華僑,有的出身名門望族,他們中每十個就有六個在戰爭初期犧牲,平均年齡只有23歲

1932年,為了對付可能隨時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國民政府在杭州筧橋成立中央航空學校,培育第一代飛行軍官。

站在中央航空學校的門口,你能看到一塊石碑,上邊寫道:「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而全世界也再沒有第二所航空學校會用這樣的標語警示每一位學子。

這是所有飛行員的精神堡壘,更是中國人在面對敵軍侵略時發出的最壯烈的吶喊。

抱著「誓死報國不生還」的信念,中央航空學校的飛行員紛紛衝上藍天。

直到抗戰結束,總共有十六期畢業生參戰,一千七百人戰鬥在雲霄。

八年間,中國空軍共擊落敵機1200架,犧牲官兵超過4000人,飛行軍官陣亡將近四分之一

愛 情

紀錄片並沒有重現大規模的戰爭場景,它的視角更多放在了戰爭中的個人——空軍飛行員以及他們的親人身上。

劉粹剛是一名東北人,在日軍佔領家鄉後被迫離開,在航空學校學習的他很賣力。家國破碎,流離失所,劉粹剛一心想著早日收復失土

偶然間,他在火車上邂逅了一位姑娘——許希麟,鐵血柔情的他驚為天人,從此無法自拔。

對於飛行員來說,死亡來的時候是一瞬間,愛情來的時候也是一瞬間。

劉粹剛駕駛著飛機飛過心愛的姑娘——許希麟的家附近時,總要飛得很低很低,並且還玩花式飛行技巧讓許希麟觀看。

沉醉在愛情里的男人,他的行為可能看起來像是耍寶,但卻也是「鐵漢」表達感情最浪漫的方式了。

當時許希麟18歲,是一名小學校長,飛行員劉粹剛的執著和痴情最終打動了她,兩人便開始了書信交往。

當父親問到她是否會顧及飛行員這種生死一瞬間的職業時,許希麟笑了笑說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於是,兩個年輕人在1936年突破了「飛行員年滿28歲才能結婚」的命令,勇敢地結成了夫妻

犧 牲

可惜,戰爭年代的愛情,能長相廝守的機會可謂渺茫。

在一次支援戰鬥的過程中,天氣惡劣加之缺乏無線電通訊,劉粹剛未能及時找到機場,只能選擇迫降。昏暗的視線中,他不幸撞上高平縣的魁星樓,當場死亡,年僅24歲

多麼鮮活年輕的生命,如果生活在現在,他們正值人生的大好青春。

然而,戰爭中犧牲的不只這一名年輕戰士。

閻海文犧牲時年僅21歲

1937年8月17日執行轟炸任務時被高射炮擊中,跳傘時誤入日軍陣地,隨後以隨身手槍反擊包圍他的日軍,高喊「中國無被俘空軍」,給自己留下最後一顆子彈,壯烈犧牲。

日軍感佩閻海文的壯烈,為他安葬時立碑「勇士之墓」。日本記者在報道他的事迹時,感嘆道:「中國已非昔日之中國」

沈崇誨犧牲時年僅25歲。

1937年8月19日攻擊日本船艦時座機受損,無法順利返回基地。但此時他正好發現了敵軍目標,於是他加足油門沖向了日本軍艦,在爆炸聲中和敵人同歸於盡

距離1937年7月7日開戰不到半年時間,中國損失了100名第一代飛行員。

這些飛行員軍人犧牲了,他們視死如歸的勇敢震撼了日軍。

殘 酷 與 溫 情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對於戰爭年代的事迹無法感同身受。

對於我們來說,聽過的更多是戰爭的慘烈。但是,人性中美好的力量,也留下了很多溫情的東西值得我們回顧

在《見字如面》這檔節目中,一封周迅朗讀的信讓人潸然淚下。

這封信來自陳難(烈士陳懷民的妹妹),這是她寫給美惠子(與陳懷民對戰的日軍高橋憲一的妻子)的信。

「429空戰」中,陳懷民(中央航空學校學生)在生死關頭,選擇與高橋憲一駕駛的敵機同歸於盡。人們在清理敵機殘骸時,發現高橋憲一的血衣里有一張女子(美惠子)的相片和她寫給丈夫的一封信

美惠子在信中表達了對於丈夫的思念以及對於戰爭的無奈:於她來說,是戰爭的受害者;於丈夫來說,是日本軍國主義戰爭下的犧牲品

▲ 陳難和哥哥陳懷民

正是美惠子的這封信,讓失去哥哥的陳難釋懷了對於高橋憲一的仇恨。在陳難看來,美惠子承受著跟她一樣的痛苦,一個失去了同胞哥哥,一個失去了摯愛丈夫

於是,陳難向遠在日本的美惠子發出了渴望能夠友好相處的信號,這才有了我們上文提到的「陳難寫給美惠子的一封信」。

▲ 左為陳難,右為美惠子

現在說起戰爭來,好像是一件比較遙遠的事情。談到飛行員,好像也只是一種職業而已。

但是,遙遠的時間裡,歷史會記得這些年輕生命的犧牲,也會記得他們曾在藍天書寫過的夢想

他們是螺旋槳時代的最後一批飛行員,但也是中國的第一批飛行員。他們的愛情、信念、榮譽和犧牲,都值得我們肅然起敬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docochina


同學你好,我懷疑你是我的同學。。。你老師姓bian?具體回答繼續


立場絕對有問題,中日戰爭你跟我講客觀?日本也是受害者?台灣真是對得起日本爸爸五十年的養育之恩


推薦閱讀:

中國有沒有能夠反映民族特性的著作?
台語文化中的志明春嬌等人名,有典故嗎或者從何發源?為何成了情侶的代名詞?
大隱於市的高人存在么?為什麼隱於市?怎麼尋找隱士、高人?
什麼是有文化?有文化的人和沒文化的人有哪些顯著的不同?
如果以「崖山以後無中華」和「元清非中國」的理論評判,當今世界大國正統歷史有多少年?

TAG:紀錄片 | 文化 | 影視 | 文化傳媒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