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語的拼音方案中為何會出現很多「濫用字母」的現象?
本人之前曾經了解過一些越南語拼音方案的資料。我發現越南語的國語字的字母方案很是奇怪。一個k一定要用c q k三個不同的字母來表示 放著f不用卻是用ph來表示f這個輔音。同理放著z不用卻用d表示z。這是因為這種方案沒有經歷過正字法改革嗎?
應該也不算很奇怪了,現在的國語字規範是因襲Alexandre de Rhodes以來各傳教士編纂的字典中的拼寫習慣加以整理規範的。但是當時國語字形成初期,拼寫的是十七世紀的越南語語音,因此和現在的發音有少許不同。
比如十七世紀時的聲母音值的一個擬構,當時的d, gi, r都是不同的音,現代越南語混同讀/z/,但是拼寫上依然作出了區分,顯示出了不同的來源。ph在當時依然是/ph/,但是可能已經有了/ph/和/f/兩種自由變讀(傳教士材料出現Bafu這樣的拼法,指的是bá ph? 府夫人)。而/k/用k, c, q進行拼寫純粹是繼承了法語或拉丁語的拼寫習慣,不必深究。
國語字在使用過程中是否有正字法改革這個問題,嗯..其實是有的,但是夭折了。
法國殖民時期,1869年2月22日,南圻都統G·奧希爾(G.Ohier)開始使用行政手段推行國語字,但實際在1878年才在行政系統中全面推行,到1882年,越南南圻全境的行政文書悉數使用國語字。在教育領域同步推行國語字教育,很有成果。與此同時,當局推行的一系列報刊也用國語字書寫,特別是《嘉定報》《南風雜誌》《東洋雜誌》極有影響力。漸漸國語字在越南上層站穩腳跟。
國語字改良問題首先是西方學者提倡的,最後越南學者也開始加入討論。法國殖民當局所召開的兩次會議,研究了國語字正字法改革問題:一次是1902年的第一屆遠東研究國際會議,另一次是1906年的印度支那學政改良大會。學者們大概意見如下:- 將表示同一發音的不同字母統一起來,這包括用k代替c, k, q的混亂局面。
- 廢掉聲調符號,用字母代替,比如f表示玄聲,w表示跌聲等。(簡直就是拉丁壯文的感覺)
- 廢掉母音的附加符號,用字母組合代替,比如ê寫作ee,a寫作ea等。
- 分詞。
- 擴大字母表,用來吸收外來語辭彙。
不過這些提議都夭折了,拼法改革顯得有些激進,遭到比較大的反對。
革命者陣營里,印度支那共產黨在《越南文化提綱》(1943)里就曾提及要改革「國語文字」,,且視其為「印度支那馬克思主義文化工作者,尤其是越南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工作者的迫切任務之一」。並且全國文化會議運動委員會(1946)也曾準備提出關於文字改革的問題。第二屆全國文化會議上成立了專門的語言文字小組,一些關於改革「國語文字」的報告得以在大會上發表。1960年,越南社會科學院文學院也曾召集了有關文字改革的重大研究項目的公議。會議討論的內容收集在《關於國語文字的改革》一書中。會議在改革國語字方面基本確定如下原則和意見:- 國語字必須適應現代越南語的特點。
- 改進國語字主要是更徹底地使用語音學原則, 儘管有些地方表達和書寫不甚合理,但也得按舊方法書寫。
- 越南語的標準音是以首都河內話為基礎, 補充河內音沒有而大半個越南有的音, 以及過去至今國語字的ch和tr, d, gi和r在書寫時的區別。
- 在字母系統方面, 應盡量合理使用拉丁字母, 增加使用f, j, z, w等字母。
- 增加使用一些新韻母, 以便於音譯外來語, 但只增加確實需耍的。注意尊重越南語的語音系統和國語字的體系。
- 逐步實行單詞連寫、規定使用連接符號。
- 一些廣泛的共識和意見,比如:f 替代ph,g和gh合併,ng和ngh合併,c, k, q採取某個字母表示/k/音等等。
但是這些改革意見都沒有下文。
南北越統一後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似乎採取了保守穩健的文字政策,並未就國語字拼寫進行改革。因為這套拼寫系統就是由法國人牽頭制定的
謝邀。
並沒有「濫用」啊,倒是確實依了一些法國佬(羅曼語)的習慣。/k/用c表示,而和i、e拼寫時用k以免讀成「軟c」(法語ci讀如/si/),qu表示/kw/則是拉丁語時代的傳統。ph則是表示中古越南語音位/p?/,現代才擦化成f。d是中古越南語/e/,現代變成了/z/,另一個d則是內爆音,非普通的/d/。
比起這個,我倒更覺得漢語拼音是濫用字母。民間有用F代Ph的做法,不正式
借用一下維基百科的:
這主要是一個越南「quoc ngu」字歷史的問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8A%E5%8D%97%E6%96%87%E5%AD%97%E6%AF%8D)」越南文國語字基於拉丁字母。1651年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德羅(Alexandre de Rhodes)作成的「越南語-拉丁語-葡萄牙語辭典」是越南語用羅馬字表記的起源。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後,公文大多使用這種以羅馬字為基礎的國語字,並逐漸普及,一直使用到現在。「所以,簡單的說,用c, q, k表示/k/(其實-ch也是-k)是葡萄牙語的書寫習慣。至於葡萄牙語為何這麼寫,是沿用自拉丁語的習慣,君不見:quid pro quod(等價交換), casa(小屋), Karthago(迦太基,當然也有寫成Carthago的,這是之後的發展,兩者通用)。而拉丁語為何要用c, q, k表示同一個音,還要從Etruria/Etruscan(伊特魯里亞字母)說起。請參考「拉丁字母發展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B%89%E4%B8%81%E5%AD%97%E6%AF%8D%E7%99%BC%E5%B1%95%E5%8F%B2)再看Etruria語的輔音:這是伊特魯里亞輔音與字母的對應表格(Etruscan language):請看「軟齶塞音」(velar plosive)一格:c, q, k同時表示[k]
至於為何Etruria語要用這三個字母表示同一個音,我記得這本書「Letter Perfect: the Marvellous History of Our Alphabet from A to Z」(http://www.amazon.com/Letter-Perfect-Marvelous-History-Alphabet/dp/0767911733)里有說:是因為早期Etruria語有三個喉塞音/軟齶塞音,所以才有三個不同的字母來對應。
希望對你有幫助。附:越南語「quoc ngu」字母發展史:「1527年,葡萄牙的天主教傳教士來到越南,他們創製了用於轉寫紀錄越南語的羅馬字,這種文字最初只是用在教學及傳教上。後來,來自法國跟義大利的傳教士也開始用羅馬字紀錄越南語,但是不同國家的傳教士有不同的拼音規則,而修改整合的工作也同時進行著。剛開始的時候,雖然天主教宣傳者都使用拉丁字母來拼音記載越南語,可是天主教的宣傳者從很多國家來的如法國、葡萄牙等,所以多少都會影響到記載過程中。因此種字體也有很多缺點如:還沒有聲調符號(越語有五個聲調符號如s?c-陰去、huy?n-陽平、h?i-陰上、ng?-陽上、n?ng-陽去),字寫連在一起及缺少很多聲母、韻母。
到1626年,越南國語字開始被寫得分開(依Francesco Buzomi還留下來的手寫資料):「Thien chu = thiên ch? (thiên chúa)」、「nga?c huan = ng?c hoàng」。
1632年,聲母、韻母及聲調符號系統已經完整(Amaral資料中的一些字):「Dàng tla? = ?àng trong」、「Dàng ngoày = ?àng ngoài」、「Dàng tlên = ?àng trên」、「Nhà th??ng ?ay = nhà th??ng ?ài」。
到這段時間越南國語字已經有很突出的發展就是出現5個聲調符號(s?c-陰去、huy?n-陽平、h?i-陰上、ng?-陽上和 n?ng-陽去),韻母(a, ?, a, e, ê,…),雙韻母(au, ?a, ai, …),及雙聲母(nh, ch, ng,…)。
1651年法國傳教家亞歷山德羅(Alexandre de Rhodes)編輯出版了第一本《越葡拉字典》(T? ?i?n Vi?t-B?-La,字典越葡拉)。這是越南國語字的第一本字典,他已經標準化越南國語字及統一越南文字。這本辭典內有4843字。這本字典包括三個部份:第一部份使用拉丁字提供越語語法、字體、符號、動詞、名詞、造句方法。這可以說是第一本越南國語語法;第二部份是字典主要的部份,即越南–葡萄牙–拉丁字典。第三部份為拉丁–越南字典(可以說這是第一本拉丁–越南字典)。該書的出版標誌著越南語羅馬字記音系統修改整合的階段性成功以及越南國語字的誕生。
1772年,天主教P. De Béhaine編輯第二部字典——《越南-拉丁字典》(Annam – Latin Dictionary)。到這本字典時,字典內容比較豐富及完整(包括喃字字典及喃字-越南國語-拉丁字典的兩個部份,有4843單字及數千雙字,統一開頭的聲母,統一最後的聲母,刪除一些聲母:bl, de, ge, ml, tl)
1832年,天主教達貝使用及補充Béhaine字典,完成編輯越南-拉丁字典(Annam-Latin Dictionary)及拉丁-越南字典(Latin-Annam Dictionary )的兩本字典。這本字典已經有4959字。到此,拉丁字使用來記載越語相當完整,已經表達完整的越語內容。
然而,越南拉丁文的推行卻經歷了一個較為艱難和漫長的過程。十九世紀60年代,越南國語字還只限於天主教內部使用,印刷傳教書籍。1858年法國人入侵越南後,為了政治目的,法國統治者鼓勵發展國語字,同時越南人,特別是儒家的愛國人士出於反抗殖民統治而不願意學法語,因此去鼓勵及開始使用國語字。1878年,南越總督決定使用國語字。他認為「國語字比漢字容易學多了。它使統治官吏與本地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直接」。於是,殖民者積極鼓勵越南人學習國語字。1865年,第一張用國語字寫成的報紙—《嘉定報》出版。這是法國政府在南圻的公報,1897年停刊。南越總督簽署一項決定,準備並創造條件,把國語字作為越南的正式文字。特別鼓勵府、縣、鄉、里的官員學習國語字,如不會國語字者不能升級。同時,國語字還用於學校教育。1882年,南圻總督又簽署一項決定,命令在各種公文中使用國語字。國語字在南圻率先使用。法國殖民者佔領中圻和北圻後,也用同樣的方法,政策推行國語字。不同的是在北圻和中圻,國語字可以與漢字並行使用。1910年,北圻總督說:「國語字的推廣,對我們與本地人之間的關係擴大更加容易。」同年他又發出一個通知:「在所有的公文、行政證件、身份證中,國語學和漢字並行使用。不能廢除漢字,僅用國語字代替。因為漢字任何時候都是必需的,用它來維繫家庭社會、行政組織,尤其是風俗習慣和各種思想信仰、維繫越南語民眾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同時開始出現很多國語字報紙,例如:《嘉定報》(1865年),Phan Yên Báo(1868年),《日呈南圻》(1883年),南圻D?a Ph?n(1883年),《農賈茗談》(1901年)。這些報紙及作品產生極大鼓勵了越南民眾英勇抗敵的精神,所以受到民間熱烈歡迎,同時國語字也受到越南進步階級的歡迎。當時越南國語字已經達到突出的發展。
國語字推廣後,法國殖民者又擔心它成為傳播愛國思想、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又多方限制。雖然國語字容易學,只用十多天就能學會,但是,1945年八月革命前,90%以上的越南人是文盲。
八月革命後,尤其是1954年北越政權成立後,廢除漢字、喃字,大力推行國語字,因此國語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推廣。因為國語字容易學,只要會說就能拼寫,所以越南的掃盲只需十天半個月就能完成。」我一開始接觸越南語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後來我發現了這樣做其實有很大的好處。首先,不存在「濫用」這個現象,在傳教士們的方案中,那個時代的越南文每個聲母表達不一樣的發音,這一點上面幾位朋友已經回答過了。至於合併發音,那是在出了這套方案以後的事情了,而且至今南北的發音也是略有不同的。再者,它的好處是,越南文並沒有出現日韓文中(尤其是韓文)大量的同音詞的現象,因為每個音節包含聲調符號,而且記憶的時候又是雙或多音節整體記憶,再加之又有所謂的「濫用」多樣性的聲母符號存在,將多個同音漢字詞有隻一種拼法的可能性下降,使其有多種不同的拼法,形成了記憶多樣化,客觀上彌補了漢字詞拼音化所帶來的區分度下降的問題。綜上,越南語言學者可能是基於上述考量,加之海外僑胞的接受度(只更改了聲調符號的標註位置),並沒有簡化文字。
因為現行的這一套方案是法國人弄的 而法語本身就是個大野雞另外說一點私貨 我覺得西里爾文作為表音文字優勢比拉丁文字大得多 效率和準確性都比拉丁文要高 只不過由於地緣政治原因 很多國家放棄了西里爾文而改用拉丁文 甚是可惜
c、k、q是因為歐洲語言這麼干。ph是因為以前念ph。d是因為法語里z不念/z/。
W? jwéde hàny? pīn"īn de Q,X,C tsáy bù hél?, wèyshénme bú yùng CH, SH, TS láy byawshì ne?
B?rú,氣球 Chìchyéw長春 Tcháng Tchūn謝謝 Shyèshyè從此 Tsúngts?推薦閱讀:
※如何續寫「八月長安夜正長」?
※當代漢服是不是偽傳統?
※如果只能選擇一個詞來形容中國 ,你會選擇哪個詞語呢?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成就?
※吳語區(上海、蘇南、浙江等等)有哪些東西是本地人司空見慣、外地人覺得匪夷所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