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勝利後審判時不起訴日本天皇?

今天在看科教頻道的一個揭秘東京審判的節目時又看到了這個問題,有沒有什麼相關的說法或者論斷


一句話簡單的概括的話,是當時的美國(佔領軍)政府,根據自身對日本的粗淺理解和自身實際利益的需要而決定了天皇的去留。接下來稍稍說幾個個人認為比較值得注意的點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美國佔領軍當時在日本做的是過去從未有人嘗試過的實驗——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軍事為後盾的強制力量發起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徹底改變(至少是嘗試改變)一個社會的整體結構、經濟、文化、政治均包括在內。解除報禁、集會與言論自由、反壟斷與土地改革、選舉制、婦女平權、教育改革...幾乎所有的改革舉措都在極短的幾年內加以實施,並且其成果一直保存到今天,應該可以認為,這個實驗是成功的。

在此基礎上,不管是剛從監獄和地下走出來的激進左派、自由主義者還是普通大眾,都更多地將美國視為了「解放軍」而非「佔領軍」,麥克阿瑟在離開日本時,甚至作為「民主的化身」受到了空前規模的歡送和挽留(過了幾年又被淡忘了)。在戰後崩潰的經濟、民族整體的幻滅之下,任何改變似乎都是可以(並且不得不)接受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個人認為如果美國在當時選擇廢除天皇制的話,並不會激起過大的社會反響。劇變之下的民眾對天皇的信仰已經不再那麼牢固,甚至裕仁和近臣都認真考慮過宣布退位(通過犧牲自己以圖保留下天皇制本身)的舉措。

但是當時的美國佔領軍並不這樣認為。佔領軍政府的統治高層對日本明顯缺乏了解,據說麥克阿瑟作為實際的最高統治者在日本數年間一共只同七位日本人有過兩次以上的交談(具體數量可能記錯了),他和他手下的軍官們根據美國戰時的刻板印象,錯誤的認為天皇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而對於麥克阿瑟來說,徹底廢除天皇始終是在考慮範圍之外的。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膚淺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部分美國人自身持有的,典型的」白人心態「。戰後佔領期在麥克阿瑟看來,是領受了基督的」開化使命「來挽救」黃猴子「組成的東方社會的任務。日本人被普遍認為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只能被訓練遵從領導者「的次等民族,或者像是受指導學習新事物的兒童——因而他們愚蠢地認為,保持天皇,對於控制日本來說是必要的。

當然了,更加不可避免的是,在戰後最初幾年過後,很快共產主義在東亞的一系列擴張使得日本在美國的戰略中有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因而保存一個」去神格化「(穿著西裝而非元帥大禮服)的天皇,就顯得更加必要,而理想主義的改革也就順理成章地讓位於戰略利益的實際需求了。

佔領軍雖然進行了大量堪稱激進的改革,但其本身是作為軍政府存在的,和美國國會的民主黨議員不同,軍人天生是趨向於保守政策的。很快軍政府高層就發現,比起日本本地的自由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顯然舊有的文官系統和門閥政治家們更合他們的胃口。

在以上種種因素(顯然我的敘述仍然不是全面的,並且可能存在事實性錯誤)的綜合作用下,美國佔領軍所塑造的民主成了獨裁的民主(自由的限度是不損害美國的利益)和天皇制的民主——以東條英機為首的軍國主義分子被描述為不僅愚弄了民眾,也背棄了天皇的惡棍化身,而受到「蒙蔽」的天皇也就成了新國家的元首,逃過了在東京審判上被起訴的命運。

這幾天知乎上似乎又掀起了討論日本戰敗責任與反思程度的熱潮,不妨從天皇展開稍微再說兩句。

美軍的佔領與天皇制的保留,兩者都極大的破壞了日本對戰爭的反思進程。前者使得日本以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並獲得亞洲霸權為目的發起的主戰場在中國內陸的「大東亞戰爭」,泛化成了美國主導的敘事下同美軍打的主戰場在大洋上的「太平洋戰爭」。因而日軍在東亞的侵略罪行被置於了次要的位置之上,東亞地區的受難者在他們的眼中成為了單純的數字,在半個世紀之後,已經被日本民眾普遍性的遺忘了,更不要談深刻的反思與悔過了。

而後者則更進一步使得天皇在日本的侵略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從未真正被追究——在以他的名義發動的戰爭不需要他本人負一丁點責任的時候,如何能指望其他的戰犯得到真正的懲罰呢?如果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都不需要為發起和領導戰爭負責的話,憑什麼指望普通民眾認真思考自己的責任呢?

與此同時,天皇未在東京審判被起訴,是東京審判的政治意義要高於法律意義並破壞了法律意義的證明。這是一場在美國主導下的、工作語言只有日語和英語的審判,主要根據美國相關人士的心情與對珍珠港偷襲的責任來確定戰犯名單,並且在曠日持久的審判過後未能對多數犯罪者實施有效的懲罰。所有這一切都嚴重損壞了審判的合法性——一個扔了原子彈的國家有權審判其他國家的反人道罪嗎?為什麼戰勝國一邊指責戰敗國的殖民侵略,一邊又泰然自若地在東南亞和中東繼續進行殖民戰爭?戰勝國自己打破了自己的理想主義信條,從而為戰敗國樹立了「好榜樣」,正如同一戰戰後戰勝國用民族自決原則劃分整個中歐,卻唯獨不允許德意志族依樣畫葫蘆一樣。

這一切必然導致日本人心中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限逐漸模糊,並且讓位於」戰勝與戰敗」的區別。懺悔和反思不可避免的讓位於了更實際的力量與強權。寫到這裡不禁會想到,歷史合法性的基礎,當真總是由勝利者的價值與正義觀念衡量的嗎?誰知道呢。


挖坑,準備填(說真的,這個坑我一定會填的!)

看不見的填坑分隔線

首先贊同 @PurpleLight的答案,我要說的觀點已經基本在裡面了。下面我就做一點梳理,並給他的答案補充一些歷史細節。

下面我將這個問題分為三個大部分來回答:

一、天皇該不該被起訴

二、天皇能不能被起訴(即,天皇被起訴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嗎?會威脅到和平和穩定嗎?)

三、天皇為什麼沒有被起訴

一、天皇該不該被起訴

這個問題我曾經和 @李銳恆討論過。我們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來討論:

1、天皇對戰爭負有責任嗎?

2、如果肯定1,那麼天皇對戰爭的責任足夠讓他站到被告席上嗎?

關於1我們是沒有疑問的。天皇對戰爭的全局和一些部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責任不僅來自於「天皇」這個角色在舊日本帝國政治體系中負有的責任,也來自於昭和天皇本人的政治行為

從前者的角度看,天皇是國家元首,他即使不為特定的政策負責,也要為整個國家的行為負責,否則君主存在的意義何為?作為國家元首自然可以在政策上免責,但如果不能約束國家走向戰爭和毀滅,顯然是要負責的。如果參照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舊例(明治憲法畢竟藍本於此),參看天皇所負有的戰爭和戰敗的責任,甚至廢黜天皇、廢除天皇制也並不為過。

從後者的角度看,昭和天皇比其父親大正天皇更加積極地干預國政,對政府和政策擁有不可比擬的影響力(下文會講到證據)。這點已經遠遠超越了立憲君主的底線,因此我認為他不能以「立憲君主」的身份免責。

在達成了「天皇是有責任的」這一點共識後,我們再考查天皇的責任是否足夠讓他站到被告席上。在這個問題上,我的答案是「YES」。天皇的責任已經足夠把他送上被告席,原因如下:

①昭和天皇本人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可以置身「政治之外」的立憲君主,他深深捲入並干預了日本政治。與其父親大正天皇相比,昭和天皇對於政府和國家政策的干預更加積極,影響力更大。例如,他只要不高興,就能把田中義一趕下首相之位,田中甚至在此之後就在憂懼中迅速死去;又例如,上等兵傻逼東條,曾經在東京審判中作證「任何臣民忤逆天皇的決定、任何政策在天皇的反對下推行都是不可想像的」(大意如此),儘管不久之後,這段話就在國際檢察局的調教下被東條撤回了。昭和天皇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②那麼昭和天皇都干預了哪些政策的實施呢?隨便舉幾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了。

例如,1938年1月11日,昭和天皇御前會議,裁定「處理中國事變的根本方針」,這是侵華戰爭的責任;又例如,1941年11月5日,昭和天皇御前會議,未反對對美英作戰的方針,並在之後發布宣戰詔書,這是太平洋戰爭的責任。以上兩場戰爭的政府和軍部責任人都被起訴、審判、處刑了。

因此,結合其他審判中的證據和史實,可以斷定昭和天皇不僅基本知曉軍部和陸海軍的政策,而且默許、明確允許(可能還有慫恿)了這些政策的實施。如果以東京審判的普通戰爭罪、反人道罪和破壞和平罪來衡量,即使不斬釘截鐵地說昭和天皇有罪,我認為他也有極大的嫌疑涉入這些罪行;那麼如果按照公義和法律,昭和天皇也有必要出現在法庭上。

二、天皇能不能被起訴

討論完「該不該」的問題,下面就可以討論「能不能」。這個問題如果是「YES」的答案,那麼我們就可以轉進第三個問題了;如果是「NO」就不必轉進了,既然不能,那不被起訴就可以理解了

接下來我們就討論這關鍵的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另一種表述是,「天皇被起訴,會不會激起民變、威脅到盟軍的佔領統治?

有一個論斷,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真實可信的:1945年戰敗時的日本陷入了全民崇拜天皇的狂熱之中,一旦對天皇進行審判或實施其他對天皇不利的政策,將會激起廣泛的民憤、動蕩乃至起義之中。然而,這是一個錯誤的論斷,它背離了事實並扭曲了日本人民當時的意願。

實際上,當時的很多事實就已經說明了,當時日本人民並不關心天皇和天皇制的存廢,更遑論「起訴天皇會激起民變」了:

【數據】1946年初,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對日本進行了調查,結果中絕大多數人都對天皇的命運持旁觀的態度,僅有4%的人選擇「為天皇擔憂」

【輿論】戰後的一家日本報紙刊登了一則政治漫畫:一群民眾被告知,天皇的皇居前樹立起絞刑架,天皇可能被絞死;然而民眾的反應是,「哦,那又怎樣?」,完。

【民間政治笑話】一則戰後廣為流傳的政治笑話是這樣:天皇自稱的「朕」在日語中的發音類似」JB「,有人問「為什麼麥克阿瑟將軍是日本的肚臍眼」,答曰「因為他在『朕』(JB)的上面」。

大家可以自行體會一下天皇當時在日本人民心中的地位,然後思考一下,這種情況下審判天皇真的會激起民變嗎?

多說一句,《擁抱戰敗》中提到這一時期的日本社會,用到了「虛脫」這個詞。這是一種全階級、全民性的虛脫狀態。戰敗的恥辱,被定性為侵略者,家園毀壞,親人死傷,饑寒交迫……尤其是在「一億總玉碎」的變態戰時政策結束之後,日本全民就像被張緊了許久之後的橡皮筋,突然鬆弛下來後,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沒有彈性、沒有力氣的狀態。這就是虛脫,從物質上、生理上、精神上到意識形態上的全面虛脫。在這種狀態下,任何神聖的目標都不再存在,活下去成為他們唯一想著的事,擁護天皇什麼的能換飯吃嗎?一根張壞掉的橡皮筋,是不可能再彈起來打人臉的。

在這種情況下,佔領軍當局實施何種政策,都有很大的迴旋餘地;把天皇送上被告席,實操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天皇能不能被起訴?答案是YES。

既然天皇應該被審判,而且審判也不會有民變之類的問題,那麼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疑問就來了:

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天皇沒有被起訴?

三、天皇為什麼沒有被起訴

在進行這部分討論之前,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東京審判。這場審判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一次「國際正義和公理」得到彰顯的體現,公正威嚴的盟國法官經過嚴格而縝密的程序,最終將戰犯送上他們的最終命運。

然而這是一個美好的幻覺。

東京審判,與其說是一次法律審判,不如說是一次政治審判;與其說是一次審判,不如說是一次復仇(負責甄別戰犯工作的美軍准將艾略特·索普曾經在私下場合多次如此表示過)。更為重要的是,這次復仇的對象和執行方案,很大程度上是由盟軍司令部(麥克阿瑟為首,而不是美國政府)決定的。

因此,盟軍司令部的意見,將會對審判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天皇為什麼沒有被起訴」。我的觀點是,「天皇不被起訴」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它是「保全天皇制國體」的全面「工程」的一部分。這個工程的內容包括了:

1、保證天皇制的存在

2、保證昭和天皇不必退位

3、保證昭和天皇不必對戰爭負責

4、壓制左翼力量,防止任何對天皇不利的政治變動

5、在此基礎上,使天皇制在新的民主體制下得以適應

這五個部分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討論到「天皇為什麼不被起訴」時,我們必然要將其他四個方面牽扯進來。

這是一個全面的工程,不可能靠一方力量而實現。實施這個工程的參與者包括:

1、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2、盟軍司令部的官僚(以邦納·費勒斯准將為代表)

3、 東京審判的國際檢察局,以及部分法官

4、以內大臣木戶幸一和外相重光葵為代表的舊日本官僚集團

5、甲級戰犯群體

這些人雖然利益不同,看法不同,但他們認為保存天皇制、保證昭和天皇不必退位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因此在1945年9月之後,他們之間逐漸形成了某種默契,並在各自的能力和權力範圍內系統性地為昭和天皇「洗白」。從1945年9月到1946年末,我們可以看一下,各方是如何互動、並最終實現共同的目標的。

1、麥克阿瑟

首先,我們可敬的盟軍總司令官閣下,他對昭和天皇的看法是這一切的源頭,決定了審判和其他政治活動的方向。在1945年後的日子裡,他幾乎就是日本的獨裁者,可以決定任何事務。甚至連總統和國會都難以影響他。那麼他的看法是什麼呢?

1945年5月,馬尼拉:「天皇不過是東條等軍閥的俘虜,軍部才是真正應該為戰爭負責的人。」

1945年8月,馬尼拉:「美國實施佔領後,通過天皇可以實現完全的統治秩序。」

1945年9月,東京:會見昭和天皇,並肯定了天皇的地位。

可以說,我們的盟軍司令官閣下,親自扮演了昭和的天皇的庇護者。

那麼他為什麼這樣做呢?

如果熟悉麥克阿瑟將軍的生平,不難推測出來一部分原因來:好大喜功,手上握有前所未有的權力(徹底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一個社會!),作為白人和基督徒的優越感和拯救日本民族的使命感;以上這些使得他更傾向於用他熟悉的權威模式來執行,而不是遵照法律秩序。

除此之外,最大影響來自他的幕僚,即盟軍司令部的官僚。

2、盟軍司令部的官僚

這些軍事部門的官僚,一方面對日本不了解,信息不夠充分;另一方面深受軍隊等級制度的影響,因此傾向於就地取材,利用熟悉日本國情的、天皇制下的官僚系統進行統治。因此他們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這些舊官僚的觀點,將天皇視作極為重要的「穩定器」。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盟軍司令部心理戰負責人邦納·費勒斯准將。費勒斯不僅對日本有很深的了解(出版過研究日本的專著),而且與日本上層有著私人聯繫:他與日本外交官寺崎英成是姻親,而寺崎擔任了日本皇室和盟軍之間的聯絡官。費勒斯也是「保皇派」,他也認同天皇對盟軍統治日本是有意義的, 因此利用自己的職權和能力影響了盟軍司令部及麥克阿瑟的觀點。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情景因素對這些官僚們的看法產生重要的影響:國際上冷戰初露端倪,國內日本左翼力量迅速崛起,成為反天皇的主力。

出於對共產主義和左翼運動的仇視,這些盟軍官僚採取了一系列打擊左翼、保護天皇的措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在1946年5月1日的國際勞動節遊行上,盟軍默許了日本警察逮捕了公開宣傳反天皇口號的日共黨員,罪名是侮辱天皇。以侮辱天皇之命逮捕言論自由的公民,這種言論鉗制,讓人們想起了戰時的《治安維持法》,輿論不禁疑問:這還是戰後的民主和平嗎?儘管這名日共黨員最終的罪名是「損害名譽」而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侮辱天皇」,但從中可以窺見盟軍官僚的政策取向。

3、國際檢察局

以美國人約瑟夫·季南為首的國際檢察局,他們充分完成了「掩護天皇」的工作。這種做法雖然讓人有些不齒,但可以理解。畢竟作為復仇工具,他們沒有太多的話語權;麥克阿瑟以及在他影響、建議後的總統,確定了不起訴天皇的方針,那麼他們就使出渾身解數來實現這個目標。

最廣為人知的栗子(之前提過):

東條英機在審判中作證說:「任何臣民忤逆天皇的決定、任何政策在天皇的反對下推行都是不可想像的。」(大意如此)這樣的話,天皇將被扯進來,至少也要作為證人出席。國際檢察局馬上停止東條的證言,並將東條拉回去調教,之後的庭審中東條撤回了這段證言。

栗子2:

不得不提到澳大利亞人、首席大法官韋伯,韋伯極其富有正義感,他堅信天皇必須被起訴。然而他一直被國際檢察局和盟軍司令部掣肘。1948年審判最後,他發動了一個危機,要求國際檢察局在「減輕戰犯刑罰」和「起訴天皇」之間做選擇。這下把季南忙壞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配合,犧牲了東條等一干人後最後保證了天皇的安全。最後,天皇公然邀請季南去皇居做客,大概是感謝他的恩德吧。

4、以內大臣木戶幸一和外相重光葵為代表的舊日本官僚集團

舊日本官僚集團,將天皇視為國體的根本。他們千方百計地保護天皇,其中包括了:

鼓吹所謂「一億國民總反省」的言論,將軍部、皇族和財閥合謀戰爭的責任分散到國民身上,要求國民全體都要反省「辜負天皇陛下聖恩的戰敗之罪」;

增加天皇的親民特性,謀劃「人間宣言」和「天皇巡行」,以增加天皇在民間的支持度;

利用盟軍官僚信息不充分的弱勢和盟軍當局對舊官僚的依仗,遊說(洗腦)盟軍司令部的軍事官僚們以及麥克阿瑟,將「穩定局勢」、「保護天皇」和「打擊左翼勢力」捆綁在一起,使盟軍司令部成為天皇的庇護者;

利用盟軍佔領前的短暫時間,銷毀一切可能對天皇不利的證據,並串通戰犯、證人和國際檢察局,推卸天皇的責任。

事實證明,這些舊官僚成功地保護了天皇和皇族。當審判結束、天皇免於一切不利之後,操縱這一切的木戶幸一喜極而泣,他們總算保護了自己的主君。

5、甲級戰犯群體

自不用說,他們將保護天皇視為維護國體、東山再起的根本。

有的人會疑問:「美國政府怎麼消失了?」

對,美國政府是在這其中「消失」了。主持這一切是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有的人提出:「保護天皇符合美國的利益。」這點是不準確的。我則認為,並非「保護天皇符合美國的利益」,而是「保持日本的穩定、防止日本赤化,符合美國的利益」。這有什麼區別嗎?前者是指一種政策,而後者是指一種局勢。對於某一特定歷史時刻,符合利益的政策可以有很多選項,而符合利益的局勢卻只有一種。

在這個例子中,美國真正關心的不是天皇存廢的這個政策問題,而是日本的政治局勢。只要能達成某種局勢,選用何種政策則是由」現場指揮官「(這裡即麥克阿瑟)來決定。換言之,假如麥克阿瑟是一個喜歡共和制、自由主義的軍人,那麼很有可能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天皇被審判的、左右翼交替執政的、穩定的日本共和國——這符合美國的利益嗎?當然。

因此,天皇沒有被起訴、進而成功轉化新的民主主義日本的元首,是麥克阿瑟欽點、盟軍司令部軍事官僚配合、國際檢察局執行、舊日本官僚集團努力、甲級戰犯背鍋的集體結果。這個結果,符合以上五個群體的共同期望

大坑已填完,以上。


說國際法和遠東法庭的都是屁話,背後還是米國人定的rule.根本原因還不是美國需要控制日本,廢了天皇,不利於管控日本.如何把敵人變成朋友或者哈巴狗才是米國人想的,一個環境的可以直接拉過來,看看德國.二戰後法國是反對德國再次建國的,還不是米國強烈要求合併英法美三占區成立西德.後來兩個德國統一.法國人為什麼抵不過美國人?實力問題.

價值體系都一致,沒有永遠的敵人.利益才是關鍵.如果保留天皇制對米國有好處,為毛要廢除呢?如果對日本崛起可以壓制非共同價值觀的中國,為何要徹底清算日本?

修改下,米國在全力扶持日本是發生在朝鮮戰爭時候.八年抗戰結束後,米國是想辦法拉攏天朝,不過滿地紅旗後,就不可能了.扶持日韓當然就是最有選擇了


說國際法和遠東法庭的都是屁話+1

多看書,可以讓你們明白點道理

一來:不要把美國觀點奉為真理

二來:不要把美國觀點認同的東西奉為真理還是那句話,多看書沒壞處


國際法庭認為天皇對戰爭不負有責任。

另外這是國際法庭的看法,不服的去跟國際法庭BB,別在評論區里做鍵盤俠。


說幾句簡單的,大家沒提到的。

原因大家都說得差不多,無非是為了美國的利益:1.更好控制日本和日本民眾,有個傀儡而不是美軍直接佔領,怎麼說都好接受一點。2.留著日本對付正在崛起的共產勢力,中共和蘇聯。雖然當時政府還是國民政府,但是美國有一部分應該是對蔣不太看好,而中共發展勢頭不錯。

也許有很多原因,但大致上上面這個原因應該說是主要的。

我想說的,是我看其他答案都沒提到的:天皇的責任有多大?

雖然大家都在說天皇有責任,不該放過,但是還是不明了有多大的責任。他在這場戰爭中的責任之大遠遠超乎我們之前的認知。

如果是君主專制國家,一般說來戰爭責任基本全是君主的,臣下只是執行。而議會制國家裡君主是虛君(比如英國),那麼戰爭責任基本應該是首相來負。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一般會認為戰爭罪歸東條英機之類,天皇只是名義上的君主之類,總之責任有限。

但事實並不如此,當時日本的政治現代化改變,殘留了很多的舊時代屬性,雖然天皇讓渡了一部分權力,但保留了很多關鍵的權力。而在對華戰爭這件事上,則是基本上權力都歸天皇。也就是說,他負基本上所有責任,其他人只是執行者而已。這根我們傳統認知是不同的。

先看傳統認知的疑點。為什麼日本當時迅速軍國主義化,軍部的權力根本不受首相控制,甚至很多時候是海軍跟陸軍在爭權?如果是首相有權,豈能處處遷就軍部?

答案很簡單,因為權力在天皇手裡,軍部的想法符合了天皇的意願,所以天皇就讓軍部坐大,對此首相無可奈何。就像現在泰國一樣,軍隊對政權不滿就發動政變,然後請國王出來主持大局。當然日本當時和現在泰國還是不同,泰國只是君主有威望,日本是天皇真正大權在握。也就像光緒的戊戌變法,光緒要變法,重用康有為等,當時的軍機大臣有什麼辦法?康有為在皇帝身邊,他的權力就比那些軍機大臣還大,你有什麼辦法?當然後來慈禧看不下去了攪了局,因為她才是大boss。

這是宏觀的。說一點微觀的,就是基本很多決定都是天皇定的。

舉個例子,日本在東北使用細菌戰毒氣戰,都是天皇開會拍板的。也就是說,細菌戰毒氣戰這些,是天皇決定乾的,下面人再怎麼,只是執行命令,最大的罪責,應該在天皇身上。

看下日本皇族的軍職:

載仁親王,元帥。在1931—1940年任陸軍參謀總長,掌握指揮大權,日軍侵華的每一道指令都是他簽發的。晚年仍在天皇裕仁近側操縱軍務。1945年病死。

伏見宮博恭王,日本元帥海軍大將。1933年出任海軍軍令部長,和總參謀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対掌海陸兩軍。

朝香宮鳩彥:裕仁天皇皇后的叔父,華中派遣軍司令官(中將)

也就是說,侵華戰爭的時候,日本陸軍和海軍首長都是皇族。戰場上的司令官也有皇族。

還有沒有人覺得天皇只是虛君?

當然天皇很聰明,為了萬一戰敗皇族不被追責,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天皇讓這兩個親王都去了幕後。所以從美國人角度來說,他們的敵人,不是日本的皇族,那麼審判不審判他們,就沒那麼重要。但是對中國人來說,他們是百分之百的戰犯。

立場不同,所以觀點自然不同,說句實在的,就是美軍當時的態度,某種程度上才造就了後來的曖昧不清。

當然了,自作孽不可活,天皇沒被審判,不過到現在,天皇家快絕後了。

本來想簡單說下,結果說了這麼多。

最後再說下個人觀點,日本天皇家是最大戰犯,當時美軍放過了造成一定程度的曖昧不清。但總體上,當時戰犯都審判了,中國戰勝了,日本鬼子失敗了!

日本歷屆首相基本都表態過反省,道歉也不止一次了。就連安倍今年的講話里都說的是,歷屆首相已經道歉,現在的內閣會延續之前的態度。表達很含糊,讓人不爽,但是是認的態度。但到了我國媒體里,大家可以看下新聞的標題。好像安倍就是要翻案一樣,這是媒體在炒作了。

其實日本民眾反戰是比較高的。當時日本侵華,也不能說普通民眾都有罪。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如果罪魁禍首天皇家斷子絕孫了,這一頁就該翻過去了。再糾纏於歷史,天天放抗日神劇,沒什麼意思了。該做的是,多了解點當時歷史的細節,不人云亦云。也該看看二戰其他國家的征戰,美軍在太平洋上死了多少人,消滅了多少日本鬼子,蘇德戰場怎麼樣等等。二戰是整個人類的悲劇,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但是所有人,都不能只沉湎於過去。要面向未來。

日本侵華的罪行是真實,但戰敗之後這70年的時間也是真真正正存在的歷史,不容抹殺和無視。

東京審判已經審判了很多戰犯,日本歷屆首相已經道歉過了。我們現在如果對日本抱有嫌棄厭惡的態度,是為了什麼?又想要什麼樣的結果?

想要日本正視歷史、道歉?日本並沒有不正視歷史,首相也道歉了。那你說我想要他現在道歉。那好,假如安倍現在誠心誠意道歉了。那過幾年再一個首相上台,要再道歉一次嗎?上台一次道歉一次,成為日本首相就職典禮上一個必備程序?是不是也有點彆扭?

安倍和現在很多日本人的態度好像是,我們都道歉過了,你們還追著不放,太沒意思了。這個態度彷彿不太讓人滿意,可其實也沒啥大問題。我們是該面向未來了,中美建交後,中日馬上跟著就建交了。中國改革開放、吸引外資,日本提供無息貸款等,也出了很多力。知道記得仇恨,也該懂得感恩。

如果各位仍有想不通,想跟日本對著乾的,麻煩給我這麼個答案:跟日本這麼針尖對麥芒,咱想要個什麼樣的結果?把想要的結果說下,比方說想讓日本全滅等等,然後自己看下這個答案。到底怎麼樣…


因為日本投降的條件就是保留天皇,盟國(美國)為了減少巨大的犧牲答應了。


事實證明美國這一步棋走的很是絕妙,現在的日本不僅臣服在美國腳下,而且由於天皇以及岸信介等人擺脫罪責,埋下了納粹精神復甦的種子,這種右翼思想必然會導致與周邊國家的摩擦,真是一根絕佳的東亞攪屎棍。


如果昭和天皇真是希特勒一樣的人物,我認為不審判是不可能的。看待昭和天皇還得看他身邊的內閣,統統是軍部的好戰分子,這些貨還在反對君主立憲制要無條件效忠天皇,這不就是綁架天皇么。

昭和天皇只不過是任自己沒啥堅定主張的皇帝,和明治還是有距離的,麥克阿瑟陪著在日本繞了一圈他就說自己是人不是神,這種人怎麼可能是堅定的好戰分子,明顯是誰好話說的多聽誰的貨唄。

既然有這麼聽話的天皇,為何要廢掉,以後弱化變虛君就行了,整那麼多沒用的幹啥,把軍部的幾個幹掉就行了,反正他們現在也是人神共憤。

至於憤青們天天嚷著遠東法庭沒審判天皇留下禍根。你們可意淫的東西多了,又不止這一個,習慣就行,國家需要你們繼續意淫。


曾經向日本男票問過這個問題,然後結合看過的《菊與刀》裡面的說法,天皇是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可以從日本的歷史看出來,無論這幾個大名如何打過去打過來,天皇的位置是無法撼動的。

連男票現在都說,如果現在天皇給出什麼命令,全日本人民也會無條件服從的。所以如果當年審判了天皇,很難想像以後會有任何和解的機會。日美關係也肯定走不到現在這種狀態。


有部影片叫《天皇》,湯米李瓊斯演的,可以看看作為參考。


該殺不殺只是因為有用。


原因應該會有很多,我這裡只說一下我的理解,應該不夠全面,歡迎大神補充。

(看了各位大神的回答,我決定再補充一下我的回答)

我覺得這是一個歷史問題,各位別把自己想成美國領導人然後YY可以么?

以及補充一點歷史小常識,當時中方的代表比如商震等人也同意不起訴日本天皇,他們總不會也是考慮到美國人的利益吧,再說一個國家的國家行為哪個不是為了國家利益?

首先,美國在快要戰勝日本的時候,需要了解日本的文化,方便清算日本的罪行以及戰後對日本的軍事佔領。著名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承擔了這項責任,他通過對以前的文獻(比較著名的一本是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以及日本戰俘進行研究,最後寫出了《菊與刀》一書,詳細介紹了日本文化,其中也提到了日本天皇,具體內容有點忘了,大概就是日本人認為天皇很重要,不能把天皇搞下去。

其次,不起訴天皇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做出的決定,自然有他們的道理。組成這個法庭的人,絕對是比我等凡夫俗子要高明許多,試著去理解他們,比無故去噴他們要明智許多。實際上,在法庭成立之後,天皇還能自由活動,還出去面見過民眾,有點那種深入群眾的感覺,民眾反響很強烈,看出人民還是很擁戴天皇的,撤掉天皇可能不利於日本的穩定。而且當時日本人普遍認為天皇是無辜的,有罪的是天皇手下的首相和大臣。

綜上,美國基於更好的控制日本的考慮,所以才沒有起訴天皇。複雜點說,天皇作為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深受人民的愛戴,因此保留天皇是更好的控制日本的手段,這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至於我們把那些該死的戰犯送上絞刑架,放過這個傀儡也是可以接受的。

(看到樓下補充一句,審判戰犯的時候,中國還叫中華民國,跟美國的同屬資本主義陣營)


因為這符合美國的利益

不爽?人家carry全場又當T又當奶又DPS的,憑什麼不爽?


控制日本跟日本民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控制天皇啊,這麼好用的一個天皇幹嘛要給廢了


推薦《擁抱戰敗》。現在大家覺得不搞掉天皇好像是必然的,符合這個利益符合那個考量,其實當時也是在拉鋸……


防露防共防玉焚


記住每個人都有罪,知識是人類最好的救贖,無知者當死


天皇丑的要命,緊緊就是日本的信仰而已,要判他 等於滅了日本國的信仰


因為中國不夠給力 只有世仇才明白怎麼毀掉另一個民族的歷史和靈魂 看看俄國人二戰後在歐洲怎麼收拾普魯士的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普通話普及前,來自五湖四海的軍隊,是如何交流的?
你為什麼不喜歡電影《敦刻爾克》?
是不是外國的二戰片就能拍得更宏大、震撼人心?為什麼?
共產黨在1944年到45年發動的大反攻殲滅了多少日軍,打下多少城市?
二戰德國人和日本人哪個殘忍?

TAG:歷史 | 戰爭 | 日本天皇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