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婚姻制度在現代的意義是什麼?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懂一點婚姻,更多「婚姻法」或「親密關係」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有時候覺得現代社會婚姻制度其本質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1)首先,喜新厭舊是一種人的本性,婚姻本身不能阻止花心的人出軌,而專一的或者自我約束力強的人就算不領證也不會出軌,就這點來說婚姻本身不具備真正的約束力。

2)其次,結了婚再離,然後再結婚和自由戀愛,分手,再找新的伴侶本質上也是一樣的。不結婚的兩個人可以互相信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結了婚的人也可以形同陌路,同床異夢。因此婚姻和兩個人的生活狀態,互相直接的情感堅固度沒有直接關係。

3)曾經一定要結婚才能獲得單位分配的房子等生存必需的福利,而現在這些和婚姻掛鉤的機制也不存在了。

4)如果說兩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利益交換的話,那麼沒有婚姻也照樣可以完成這些利益交換,如包養、代孕等等。例外是某特定的職業,如紙牌屋中的underwood夫婦之所以結婚我個人認為是由於男主職業的特殊需要(政客,穩定的婚姻是獲取選民支持的一張必備牌)。如果男主是銀行家或者私企的總裁,也完全不需要通過婚姻來完成和claire的聯盟。

綜上所述,個人感覺現代婚姻制度其實際意義是非常空洞的, 很多時候婚姻只是對父母和一些身邊人眼中的social norms的遵從。個人好奇這個問題,本觀點可能有很多漏洞,歡迎拍磚。


謝邀。

題主是我認識多年的同學,我們探討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很久的時間了。

我寫這個答案也寫了很久,所以這個答案將會非常地長。

決定點開閱讀的朋友們,我真心誠意地感謝你們。

恩格斯早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當中早已指出,以婚姻為基礎的家庭模式,是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而出現的,是國家形式的基礎。私有制的出現,導致了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向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手上相對集中,而不擁有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人,只能通過依附於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擁有者來獲取這些生產資料進行生產,保障自己的生活。如果我們對於私有制剛剛產生的原始社會展開想像的翅膀,我們便會在腦海中看到這樣的一個圖景:

一個強壯的男性山頂洞人,他的周圍擺放著各種各樣磨製精美的石器,他的面前燃著一堆寶貴的火焰;他自己並不勞動,利用石器來勞動的是他身邊的其他男性或者女性,而這些人的勞動成果,在將一定比例上交給這個強壯的男性山頂洞人之後,才能夠在他們當中進行分配。在白天的勞動結束之後,這個強壯的山頂洞人便與身邊的女性山頂洞人進行交配,使她們生下自己的後代;而其他的男性山頂洞人,則各自回到各自居住的洞穴,與在他們的洞穴里的女性進行交配並生下後代。他們交配的對象都是固定的,一名男性對應一名或幾名女性,在其中一方死亡之前,都將是如此。

這個強壯的、擁有所有生產資料的男性山頂洞人,我們可以稱他為「王」;我們也可以稱他為「大家長」。這些與這個男性山頂洞人交配並生下後代的女性,我們可以稱她們為「後宮」,也可以把她們稱作「妻妾」。而那些來到這個強壯山頂洞人的山洞中,利用這個強壯的山頂洞人所擁有的工具進行工作的男性,或許是「僱員」,也有可能是「外戚」——即那些女性的兄弟甚至父輩。

這就是最早的家庭形式,也是國家和政治統治的起源。

在人類完全地實行民主化之前,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政治統治和社會生產,幾乎全部依賴於血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正常情況下的政治權力的傳遞——除非政變或篡逆——幾乎全都是父子相承,頂多是兄弟互繼。除了「君權神授」以外,「子權父授」也是為社會所普遍接受的一種定理。無論是從我們所站的東方視角來看,還是從西方的角度出發,統治階層是異常重視「正統」的。在傳統中國,太子的婚事和生殖,都可謂是整個皇族最重要的事;而在歐洲,如英國皇室,為了保證自己血緣的正統,甚至只接受近親婚配。因為,一個可以確定血緣的後代意味著正統的繼續;也意味著手中的權力能夠千代萬世傳承下去。

不僅統治階級如此,百姓階層也是如此。例如束縛東西方女性近千年的「貞操」觀,便是對於「血緣」的一種近乎偏執的追求。男人只有與一個處女交配,才能夠確定這個女性所生的後代一定是自己的,才能夠保證自己手中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和財富不被他姓人搶走。——這幾乎成為了一種鐫刻在許多男性基因中的表達方式,使得數百年後的今天,仍有不少男性以所謂的「貞操」觀來評價甚至妄議女性。

婚姻作為組建家庭的基礎,自然也具有家庭的重要屬性——利益交換,以及資源分配。

婚姻的傳統外化形式,在東西方略有不同。在西方,婚姻的含義更多是宗教性的,由神來指示和進行庇護,並制定婚姻中的行為規範;而在東方,婚姻更加像是宗族概念的一個二級子概念,是確保以宗族為核心的社會和諧穩固的一個重要方法。時至今日,這兩種傳統的外化形式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東西方婚姻:西方的婚禮更喜歡選擇在神明的注視下進行,例如在教堂內,雙方家庭成員出席,由牧師主持;而東方的婚禮,必不可少的環節有「改口」,「敬茶」,「拜高堂」,這都是源於傳統的宗族觀念。

無論東西方,通過婚姻被聯結到一道的,不僅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還有他們背後的兩個家族。為什麼賈母要將女兒嫁給林如海,為什麼Claire要嫁給Frank Underwood,為什麼小玫瑰要馬不停蹄嫁給Renly,又先後嫁給國王兩兄弟——

因為他們背後的家族,為了家族利益,都急需互相進行利益的互相交換。而婚姻,則是這種利益交換最直接、最快速、最牢固的方式。

而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如此相愛卻不得婚姻之門而入,又是為什麼?——

很簡單,因為他們背後的家族之間,根本沒有利益交換可言。

所以,你仍以為愛情的歸宿必然是婚姻嗎?

所以,你仍以為婚姻的成立必須有愛情嗎?

不過,我也以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是不對的。婚姻並不是所有愛情的墳墓,而是無力進行利益交換的愛情的墳墓。有一句話叫「貧賤夫妻百事哀」,他們為什麼會哀?還不是因為他們手中的資源,不足以對彼此產生利益的供給和交換?如果他們手中但凡有一點資源,能夠互相支持,他們應該頂多也就是伐開心,買個包包就好了,也不至於會哀吧。

如果你覺得我舉得例子離現實生活太遠,那麼我再舉幾個例子:

為什麼人民公園的相親會,老阿姨會把自己家裡有幾套房子,幾部車子,多少存款說出來?為什麼知乎上有很多問題,說兩個人感情很好,見父母的時候父母還要對對方挑三揀四,嫌這嫌那?為什麼有很多女性,跑到知乎上來提問,說我生了女兒,對方家裡不滿意,逼著我生二胎/離婚?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討厭「一人得道,雞犬都想來升天」的「鳳凰男」?

很簡單,我們雖然不是統治階級,沒有什麼政治聯姻可言,但是通過結婚改變命運的想法,恐怕是很多人的基礎價值觀——無論男女。其時我們都看得很明白,婚姻本就是一種利益交換。沒有能夠令我的生活質量躍升的東西,沒有利益,這樣的婚姻咱免談。

婚姻和愛情,本就不是一種東西。

有愛情有利益的婚姻,是上上等。如果你有這樣的機會,恭喜了。這是人世間最大的福分。

沒愛情有利益的婚姻,是中等。愛情俯首即是,不過是一時費洛蒙作祟;但利益難得。這樣的婚姻,倒是也可以牢固。而且這樣的婚姻恐怕大家身邊都不少。

有愛情沒利益的婚姻,是下等。當激情和纏綿變換成每一日的柴米油鹽,而自己又無力去改變自己和對方的生活質量的時候,你便會發現,人生真是太殘酷了。

沒愛情沒利益的婚姻,你們到底在搞啥?你們又不是原始人,只為了生娃而生娃。

所以,在一時衝動踏入婚姻之前,一定要想好了,你和對方,有沒有可以用以交換、穩固雙方關係的利益?如果有,那麼大膽往前走;如果沒有,建議還是再好好想一想吧。

說到底,婚姻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我們常說婚姻是兩個人「搭夥過日子」,其實婚姻雙方,都是自己新建立的家庭的合伙人。一紙婚約並非僅僅是對於愛情的高尚證明,而更是雙方結為經濟共同體的一份契約。一約既定,萬山難阻——雙方從此在各個意義上都被捆綁在了一起,同進同退。婚姻像是合夥,也如康德所說,是一種特殊的合夥——除了財產處分權以外,多了人身處分權——生育後代。所以,結婚證書大概也算得上是一份關於生活的合夥協議。

在傳統社會,除掉達官顯貴的那種政治聯姻、利益婚姻,普通人的婚姻制度,事實上是對社會地位相對弱勢的女性的一種保護。在傳統社會,尤其是東方社會,普通人家的女性是沒有社會角色也不工作的,她們所賴以生活的手段只有一條——生育後代。女性在生理上和社會地位上都處於弱勢,因此必須要依附於一個男性來使自己活得充足的生活資料,而這種依附便是婚姻。歷代對於婚姻的法律化保護,其實都是在保護女性的合法權益,使得男性對於家庭和女性配偶必須負責,不可隨意更換和拋棄。婚姻這份合夥協議,使得女性擁有了社會資源和生產資料,更好的情況下,也使得女性的家人擁有了社會資源和生產資料

但是,這種基於社會背景所產生的依附與被依附的關係,在今天的社會中已經幾乎不存在了。隨著女性經濟、社會地位的提高,女性獲取社會資源和生產資料不再依賴於男性。越來越多的女性並不需要婚姻這種合夥協議來找一個男人與自己合夥,因為她們早就可以養活自己,甚至在養活自己之餘養活雙親和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婚姻已經不再是她們獲取利益的唯一手段,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不結婚。

這就是許多人口中所謂的「剩女」現象。

我個人非常厭煩「剩女」這個字眼。「剩」這個字充滿了蔑視,處處在暗示不結婚的「大齡女青年」是「沒人要」的,被別人「挑剩下」的「殘次品」。

在當今社會,許多過了三十歲仍未結婚的女性,尤其在大型城市,大多是學歷高、社會地位高、收入高的「三高」人群。對於她們來說,她們早已掌握了這個社會上足夠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她們不需要再通過婚姻這種利益重新分配的手段來獲得任何東西,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婚姻這份契約。在物質基礎已經相當充裕的情況下,她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感;也正是如此,她們儘管並不結婚,情感生活卻不一定是空白的。她們並不抱著非得結婚的心情去和人交往,反而會更加輕鬆自在。

從本質上來說,在當今社會,對於積極投身於社會生產的現代女性來說,本質為利益交換和資源重新分配的婚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大量不婚的情況在當代的西方社會已經非常普遍。當代的西方社會,隨著宗教世俗化的推進和社會福利的發展,婚姻的概念早已被極度弱化。我在法國時,一個朋友的房東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太,和她的男朋友(大約五十多歲)住在一起,老太太和不知第幾任男朋友所生的女兒時常來看望他們。老太太一生從未結過婚,而她只不過是法國龐大的「不婚族」當中的一員——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也是不婚主義者,所以現在法國只有「第一伴侶」,而沒有「第一夫人」。

不止法國,如今整個西方,結婚率和生育率都在持續走低。這並不是什麼「禮崩樂壞」,相反,這是人們在物質生活提升了之後的更加「走心」的一種表現。

還是以法國為例。法國的福利制度是保護不婚者的,例如在領取政府租房補貼時,如果同居兩人申報為「Couple」(即伴侶,非婚姻關係)的話,獲得的租房補貼合計會比兩個單身的人要高得多。而且,這對「Couple」不限性別,可以是一男一女,可以是兩個男性,也可以是兩個女性。同時,在法國,小孩沒有「婚生」「非婚生」的區別,無論孩子的父母是否結婚,孩子都可以平等地享有教育、醫療等權利

但是,在中國,不婚行為非但得不到社會福利的保障,反而是一種可能被「懲罰」的行為。如果不結婚且不生孩子,得到的是親戚和社會的口誅筆伐;而如果不結婚卻生了孩子,那麼就會得到行政機構開下來的「社會撫養費」的罰單。

之前已經說了,在法國,一對沒有結婚的伴侶哪怕生一堆小孩,也可以讓孩子得到正常的社會保障權、教育權和醫療權。但是在中國,未婚生育的子女,除非繳納大額的「社會撫養費」,否則是無法落「戶口」,無法與婚生子女享受平等的社會保障權、教育權和醫療權的

也就是說,在中國,婚姻並非只是一紙契約,而已經成為了一種「義務」

除非結婚,你才能堵上七大姑八大姨、堵上種種菲薄女性的輿論和操蛋的政策的長舌的嘴,並切斷他們貪婪地伸向你的討取利益的手。

但這並不是我們匆忙選擇婚姻的理由。

人生而自由,所謂自由,便是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擁有選擇做什麼的權力,更擁有選擇不做什麼的權力。無論是誰,無論與我何種關係,都無法強迫我做出非我意願的選擇

由於宗族思想的殘留,當今中國社會,利用「道德」和「親情」對個人行為進行綁架甚至勒索的狀況屢見不鮮。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在面對長輩們宗族思想的滔滔洪流的時候,很難擁有招架之力。「逃離北上廣」現象,便是我們這一代當中很多人無法抵擋傳統的宗族思想衝擊的明證。

「逼婚」現象也是一樣。當你年邁的母親,甚至已經癱瘓在床的奶奶聲淚俱下地說,我就想看著你嫁人,抱個外孫子/外曾孫子啊……大部分人也只能選擇妥協。像我這樣選擇不妥協的,便就被婦聯貼上「剩女」的標籤,在春晚上大肆諷刺挖苦。

呵呵。

時至今日,中國社會仍是一個宗族社會。所有古代宗族社會的遺毒和對女性的蔑視和侵害,從未曾隨著經濟的進步有所瓦解。物質上的現代化,我們已經達到了;但是精神上的現代化,恐怕仍需要更多代人的時間吧。

謝謝看完這篇答案的每一位朋友。么么噠。


這個問題下已有很多精彩的答案。不過,在展開理論之前,也許可以先看看實際情況。這個答案主要是提供一些實證數據,對婚姻未來可能走勢做一點點分析。前半部分基本取自婚姻制度會消亡嗎? - Manolo 的回答 - 知乎,後半部分是對中國情況的推測。個人的觀點:起碼在僅幾十年內,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婚姻關係都將存在。具體到國內,發展方向取決於社會規範的變化速度。

先簡短概括髮達國家近幾十年的趨勢趨勢:晚婚同居關係增加大學及大學教育以下兩個群體婚姻模式分流。所謂分流,又可以用以下幾點概括:接受過大學教育群體結婚率更高,且婚姻更穩定。 基本上是在教育水平比較高這一段,婚姻模式看起來更「傳統」了(Lundberg、Pollak和Stearns,2016)。因此,沒有理由相信婚姻即將消失。

上面兩張圖,第一張是33-44歲人口已婚比例,第二張是33-44歲人口離婚率。藍線是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紅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沒有學士學位,綠線是學士學位或以上。首先,紅線和藍線走勢基本相同:結婚率一路下挫,從85%跌倒50%以下;離婚率一路上升,從5%升到接近15%。綠線則截然不同:結婚率在70%處就已趨近穩定不再下跌,離婚率在7%左右。下面這張圖描繪了整個社會中女性整體的婚姻和生育狀態。在持有學士學位或以上的群體中,單親媽媽要少得多,同時,未婚同居撫養孩子的比例也要低得多

婚姻需要愛情,但現實的因素也很重要。可以解釋這一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男女相對收入比,二是孩子。第一點原因是發達國家,男女收入在中低技能行業上更平等(原因請見知乎專欄),此時讓其中一方全部或部分退出勞動力市場損失會更大。放棄分工,選擇同居相對來說效益更高一些。第二點,退出婚姻不易,故締結婚姻可以為未來對子女的投資提供保障。在質量—數量權衡上,收入較高群體更偏重質量,在一個孩子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高收入群體投資教育的收益率更高。投入教育的不同要素之間會互補:花同樣時間,用更科學方法和更先進工具,孩子收益會更大。因此,高收入家庭更有動力用這個承諾保障教育。

因此,認為婚姻可能在短期內消失的觀點忽視了孩子這個因素。分工和孩子,兩個因素變動對婚姻的影響不一致。一方面,男女收入日漸平等提升降低了夫妻分工的收益;另一方面,在養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數量—質量權衡日益偏向質量一邊。人們更傾向於少生優生,在很少的孩子身上投入大量資源。前一點會減弱大家結婚的激勵,導致同居等現象增加;後一點則會增強婚姻的激勵。所以,我們會看到各發達國家高低收入階層婚姻模式分流的發生。這一現象同時也啟發我們:忽視其中任何一點所作的理論推導,可能都無法良好地解釋現實。

如果要分析中國情況,社會文化這一點不能忽視。上面這張圖畫出了美國家庭里夫妻收入的相對分布,整體上還是丈夫掙得多的家庭比較多,同時在夫妻收入相等這個點,家庭數量驟然下降。在這篇專欄里莫奈何兮莫奈何,老婆比我掙得多--夫妻相對收入對家庭穩定和幸福的影響 - 知乎專欄,我介紹了針對美國研究的相關結論:社會文化中鼓勵男性掙錢養家和女性持家這一性別分工的內容,導致妻子收入高於丈夫的家庭幸福程度下降離婚率提高(Betrand、Kamenica和Pan,2015)。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空洞」來形容社會規範,它會實實在在地影響個人在婚姻和家庭問題上的選擇。

中國,以及整個東亞,持這種觀念的人群占社會整體比例更大。這一點常用指標是世界價值觀調查,其中包含類似這樣的問題:「比起女性,男性是否更應該工作?」從上圖可以看到,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對這個問題給出肯定答案的比例基本是所有接受調查國家中最高的。在歐美,這種社會規範的力量相對要弱一些。北歐地區給出肯定回答的人群比例是最低的。各國國內,男女間對這個問題答案差別不大,差距最大不過5%(Pan等,2017)。這一規範可能有兩方面作用:鼓勵更高的結婚率;更鼓勵締結男方收入較高的婚姻。

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歐美國家,教育程度比較高的這群人,結婚率比較高,不論男女,比起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結婚比率都在上漲;亞洲地區,教育程度比較高的這群人,比起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男性結婚比率逐年上漲,女性結婚比率逐漸下降。原因之一就在於,在東亞地區,如果女性教育程度比男性高(這通常也意味著女性的收入潛力比男性高),兩個人的結合可能招來更多的非議和更大的文化壓力(Pan等, 2017)。儘管男女收入日趨平等,但除非女方收入比男方高很多,家庭結合帶來的好處可能扛不住社會規範方面的壓力。

影響發達國家婚姻模式變遷的兩點因素,包括男女收入日漸平等及家庭生育決策上質量壓倒數量,在中國也越來越明顯,故數十年內國內婚姻模式也可能出現分流。不過,東亞地區的性別規範可能會遏制這一點,最終結果取決於社會文化變遷的速度。如果變化足夠快,中國也可能出現兩類截然不同的婚姻模式;如果文化作用很牢固,選擇不婚移民,以及跨種族婚姻的女性都有可能增加(Pekkala、Kerr、Ozden和Parsons,2016)。總之,沒有理由期待婚姻消失,但不同的文化確實可能影響婚姻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Bertrand, Marianne, Emir Kamenica, and Jessica Pan. "Gender identity and relative income within household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30.2 (2015): 571-614.

Kerr, Sari Pekkala, et al. "Global talent flow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0.4 (2016): 83-106.

Lundberg, Shelly, Robert A. Pollak, and Jenna Stearns. "Family inequality: Diverging patterns in marriage, cohabitation, and childbearing."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0.2 (2016): 79-101.

Pan, Jessica, et al. "Social norms, labor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the marriage gap for skilled women." RR a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異性婚姻制度在現代可以沒有意義。它確實是父權社會的產物;而且就實用性而言,其實用性確實在降低。。。這個答案,一定程度上認為本題目下某些分析的引述實際上並不準確,所以來回答一下,僅供參考。。

婚姻制度的一般政治學論述首先來源於亞里士多德,即婚姻本質上是父權家格政治出現後,所有形成現有城邦的根基,而如果引述西塞羅的論述,則雙方在獲取共同利益和公共取向的過程中完成一個組織的建構,從婚姻契約開始到整個國家的建構都是無數次公共取向迭代所造成的契約關係,這種契約必須維護公共性。而西塞羅主義為代表的斯多葛學派很大程度影響了從早期《朱里亞婚姻法》到《十二銅表法》到《查士丁尼民法典》的變革過程中,處於西塞羅主義的平衡原則,事實上婚姻中的夫權結構開始慢慢剝離以及女性財產權的完善和繼承權的發展,還有父權倫理審判由於保民官轉向事務官佔據城市管理中,並且在帝國晚期,甚至於由於女性開始掌握了土地繼承,形成了業主階級(當然被課以重稅),父權家族制的結構也開始慢慢消失,女性開始並不認同婚姻契約對於生活的干擾,並且在蓋倫學派發明避孕藥製劑(當然效果很不怎麼樣),女性開始從財產和身體束縛中解脫,並且成為帝國後期主要日耳曼普通自由民的消費群體。

引述這麼一段歷史,就只是想說明,「婚姻制度」是可以破解和不被需要的,所以尤其是對於處於父權社會狀態下的女性而言,在財產繼續和自主權到一定程度,都會開始拋棄婚姻的束縛,甚至不需要處於現代文明。

而羅馬城市系統的衰落,以及墨洛溫王朝父權家族政治的起頭,以及基督教父權意識為婚姻重新塑造的合法性(以神作證),女性開始重新陷入被父權家族主導,而且沒有獨立民事權責的日子。這就是西方婚姻制度的來源,以至於到18世紀,英國普通法系都沒有給予女性獨立的民事權,要麼丈夫代替申訴,要麼父親代理。。而現代後工業社會中城市經濟的崛起,使得公共政治領域擴大,也提供了美國女性爭取投票權以經濟條件。

其次,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婚姻是被稱作私有制伴生的產物,他將血緣認同當做父權掌控女性的各路基點。有一定道理,但是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不太同意這種輝格式解讀。母系大家族的崩解來源於母權末期的戰爭,這個在多瑙河流域和蘇丹境內的古人類發現中是存在的,其本質是對於土地資源的掠奪,於是由於戰爭需求的造成的父權軍事民主制轉向,在發展出大部族和血緣共同體之前,已經出現對於女性的性資源掠奪和類似於婚姻的捆綁財產制度。。而慢慢形成一種父權倫理。。所以將生產基礎和私有制基礎算作血緣共同體實際上是有待商榷的,婚姻制度實際上早於血緣共同體,而私有制出現的業主階級相反是對於血緣共同體的一次衝擊,直接解體了卡佩王朝時期的處於中間階級的父權大家族制度,僅保留了貴族階級存在。

也就是說,婚姻制度很大程度上早於真正父權結構的形成,並且是通過軍事民主制進行公共掠奪和分配佔有的剝削形式。而私有制與家庭關係中將女性的「物化」,已經是家格制度的第二重異化了,所以婚姻是這種異化倫理的成文規定。甚至說,通過契約捆綁來佔有女性的父權制度,可能在父權家格政治前,小部族之間父權血緣公社時期,就建立了這種父子傳承的制度。

這個在我朝自《周禮》開始對於宗族意識的倡導,發展至今尤為可見其中的影子。

現在比較沙文豬或者鳳凰男的父權倫理中:

1,要求女性為父權宗族無條件風險。

2,要求女性服從父權大家長制。

這種意識也就是我們現有異性婚姻中最齷蹉的殘留。而婚姻本身的分工體系也是建立在這種父權下「男女分工」的異化關係中去的。。它首先是個財產制度,其次才在文化體系中被建構成「愛情」,當然這是個辯證法關係,愛情本身的行為原則也被婚姻和性別角色所束縛,哪怕是你認為無比自由的愛情觀。。

所以,婚姻本身是從實用性被建構成神聖性,自然在現代組織系統更為離散的狀況下,必然對於某些文化階級是可以摒棄的東西。

而從進化心理學,也可以解釋這些東西。

我在這個答案 大多數雄性動物會比雌性更「愛打扮」和「長的更漂亮或者奪目」,為何人類卻相反呢?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有說過。

1, 因為,人類的組織能力較高,雄性人類就形成了效率更為高的合作體狩獵,來積累生存資源,這樣生存資源的積累效率很高,又由於合作體制的存在,人類雄性每個人都能夠在按照等級分配這樣生存資源,故而就不存在「贏者通吃」,而是合作分配,但是雖然社會組織力進一步提升,物品交換機制開始存在,人類開始有了原始的貿易系統,那麼社會資源在社會中的權重更高,加劇了雄性鞏固父權社會的主體地位,也使得作為「提供者」雌性慢慢開始將需求放在社會資源上。。

2, 由於第一點的存在,人類就不再存在殘酷的,單一化的雄性競爭,而取而代之的是整個社會組織體系內的分配比例和社會關係的競爭,以此來作為贏取雌性人類好感和認同。使得人類社會的雄性議價體系和動物的父權社會有了本質區別。。

補充:而人類是少數能夠長時間保持生殖慾望和隨時發情的物種,這也是人類基因多樣化和生殖多樣化,並形成強大競爭力的源泉。但是在父權社會下有一個風險,那就是作為提供者的雌性人類的社會競爭需求很低,而高生育成本換取的天然交配權和父權社會的性別預設,使得雄性的擇偶成本非常之高,雌性要擇偶相對容易,而人類是一個高性需求的物種,那麼背叛的情況就時有發生。於是,雄性社會開始主導一種體制(啥體制自己猜),來捆綁雌性人類,這首先是一個經濟契約

1, 延續父權社會的性別角色預設,即雄性人類為供養者,雌性為提供者。

2, 建立一個一對一的契約,通過社會資源的供養,換取生育後代,並且通過這個一對一結構,保證社會資源可以被後代所繼承。

這就是導致了家庭這個社會結構的存在,而在這之上,雄性人類為了保持這個契約能夠順利執行,作為社會主體,就建立了一系列以壓抑雌性人類的「性需求」為主要目的的性道德。以保證雌性人類的忠誠。。

於是,在這種性壓抑的大文化背景下,雌性人類對於雄性人類關於「外表,性徵,雄性魅力」都正常性需求被污名化和壓抑化,這使得社會對於雄性人類的社會評價體系繼續強化到社會資源上。。

故而,以上幾點,就造成了整體而言,人類社會對於雄性的外表相對要求少的現象存在。。

而婚姻在現代社會的某些不適應性。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1,一對一契約分工關係。

2,財產傳承製度。

3,符合傳統倫理共識的性表達。

4,家族存續意義。

5,被建構的婚姻神聖感。

以上五點的解體,為個人意見。。

所以,單純從個人角度來說,婚姻制度已經祛魅到一種普通選擇之一,而不具備絕對價值。。自然婚姻在某類價值取向中是可以算作沒有必要的。


說個感想

小時候讀書,說到共產主義,都說那時候會

沒有國家,也沒有家庭

當時我根本不理解

國家和家庭明明是天經地義存在的啊

隨著書讀得越來越多,對現實的觀察越來越豐富

同時中國的社會處於高速演進的過程中

家庭終將消亡

對於這種信念,我越來越堅定了

沒錯,技術越進步,工業化越推進,生產越發展,婚姻家庭制度就變得越不重要

注意,我說的是物質條件的變化,而不是「人的本性」這種東西

至於你所說的

婚姻本身不能阻止花心的人出軌,而專一的或者自我約束力強的人就算不領證也不會出軌

婚姻是一種法律關係,它通過利益的調整(術語叫救濟)來提高人們「出軌」的門檻

我們經常在法治節目中聽到一個詞,叫做「一念之差」

「一念之差」的存在,說明人外在的表現,並不完全由「本性」單一決定

人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是受利益驅使的,在法律上,「出軌」會受到利益損失,權衡利弊,這足以把一些人阻止在「出軌」的邊緣

法律並沒有阻止所有殺人事件的發生,但是有了法律,隨意殺人就會減少

結了婚再離,然後再結婚和自由戀愛,分手,再找新的伴侶本質上也是一樣的

我們的《婚姻法》名義上叫「婚姻法」,實際上是「婚姻家庭法」

二者的區別是,家庭的功能除了作為伴侶互相扶持,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生育和養育後代

離婚協議,最重要的是兩條:

財產怎麼分割;子女怎麼監護

財產和子女,而這是隨性的「戀愛」所完全不涉及的,也是婚姻和戀愛的最本質區別

曾經一定要結婚才能獲得單位分配的房子等生存必需的福利,而現在這些和婚姻掛鉤的機制也不存在了

在中國,有個東西叫做計劃生育,准生證是要以結婚證為前提的,沒有準生證,在程序上會遇見許多困難,要交罰款,孩子不能落戶等,這都是現實的問題

沒有婚姻也照樣可以完成這些利益交換

有沒有婚姻進行的利益交換,其實也就兩個事情很麻煩:財產和子女

包養和代孕,中間的風險,和有結婚證這張紙保障的利益交換相比,可大多了

總之,什麼時候能夠解決財產和子女這兩條,什麼時候人類社會就可以拋棄婚姻制度了


有個過來人說,孩子,你不懂,規定一夫一妻是對男人的保護


給不相信婚姻但結婚的人以約束,給真正相信婚姻神聖的人以祝福。


婚姻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即將完成它的使命。將來大多數人都不一定要結婚。

先回顧一下婚姻的歷史。

第一階段,家庭最早是一種經濟合作,男女體力不同,擅長不同的工種,分工可以提高生產力。第二階段,工業革命後,工作上的性別差異減少,近現代婚姻才成了愛情的寓所。第三階段,隨著現代人的個性化追求,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知識精英,有精微獨特的精神世界,那你幾乎不可能找到一個可以完整地理解你的人,或者說完美的另一半。經濟和愛情都不再是理由,大部分人也就不一定要結婚了。不過,子女撫養目前還沒有好辦法。


如果僅從愛情的角度說,可以用斯滕伯格的愛情三元論解釋一下,包括:

  • 親密 (intimacy):兩個人感覺到親密度及將兩個人結合在一起的強度;

  • 激情 (passion):建立在浪漫關係、外表吸引力和性的接觸上,即激情之愛;

  • 承諾 (decision/commitment):認知性因素,比如你喜歡一個人,並且想要和他在一起,同時你做出了一個希望維持長久的承諾;

當三方力量均衡的時候,就是完美的愛(consummate love)

一夫一妻的現代婚姻包含了一種對永遠保持親密關係的承諾,「you are the one」,這種承諾也是愛情三元論中的一環。從這一點說,關於婚姻的實際意義,這要看題主或者各位追求的是哪一種愛情了:)附錄:

不同的元素構成的不同的戀愛類型:

  1. 只有親密:喜歡之愛,真正的友誼但缺乏激情或長久的承諾;

  2. 只有激情:迷戀之愛,初次見面就產生激情,它沒有親密感,也沒有承諾;

  3. 只有承諾:空洞之愛,缺乏親密或激情的愛;

  4. 親密與激情:浪漫之愛,戀愛的人在外表和情感上相互吸引,但沒有承諾,就像夏日裡偶遇的浪漫一樣;

  5. 激情與承諾:愚昧之愛,簡歷在激情基礎上的承諾,但卻沒有時間發展親密關係,即一種膚淺、狂熱的求愛;

  6. 親密與承諾:友誼之愛,一種長期的忠誠的友誼,好比激情慢慢消退的婚姻;

參考文獻:

巴倫, 布蘭斯科姆, 伯恩, 鄒智敏, 張玉玲. (2011). 社會心理學. 北京 :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


婚姻是一種經濟制度和契約關係,本質上可以與愛情無關,主要是為了保護現代社會的基本經濟單元家庭的穩定,是私有財產血緣繼承製度的根本保障。


頂級維穩工具。


靠劇本實在是寫不下去了 (ノ=Д=)ノ┻━┻

來玩一下。

單純的強調現代婚姻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確實是有陷入泛道德主義陷阱的危險。然而婚姻制度的存在,仍可言其價值所在。

默默的看了一下,很多答主的重點都抓的很到位。從私有財產視點切入,談到了婚姻制度是純潔血緣、財產傳遞的有力保障。(是女方擔心撫養資源流失、男方擔心親子關係不確定的解決方案)

現代社會的婚姻制度不但從社會的角度起到了維穩之作用,也在個人精神的層面上提供了歸屬感。

但對於婚姻的「約束力」之功效,我身邊的許多人倒是表述了「婚姻無愛論」,或是「婚姻噬愛論」,why so serious得過且過云云——當然,也許是我太嫩,畢竟有不少人在將就的婚姻生活中過下去,是為了創造安定的養子or養老環境。

那要是在婚後,我再度遇到讓我心動不已的人,我是不是能攤手說一句,我控制不了我的心啊,我根本控制不了我激素的分泌好不好!

嗯我原來認為感情是無法自控的,後來看到「感情存在自我詮釋的空間」,感覺有點打臉。

舉「弔橋效應」的例子,如果你和一個姑娘一起去走弔橋,走完之後你會臉紅心跳、手心出汗,這個大概率是由走弔橋所引起的生理反應,但也可能是因為你對那個姑娘有意思。

這裡就存在歸因或者自我詮釋的空間,如果你「選擇」了把你的生理反應歸因於對那個姑娘有意思,你就會覺得自己處於「心動」的狀態。大部分的感情或情緒都是如此,我們感受到明顯的生理喚起,同時我們根據我們的處境給我們提供的信息,來進行歸因。

我把這個總結為一句話,「感情是我們對自己所說的故事。」根據這種理論,許多人在離婚時所說的「感情破裂」,很可能不是感情「自己」破裂的,而是他們選擇了一種「破裂的敘事」。

而其實,感覺是可以自我詮釋的。

愛情的感覺,本來就不是一鎚子買賣,說是他就是他了,愛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瞬間與下一個轉瞬即逝的瞬間之間的接連。老狼怎麼唱的來著,愛你的每一個瞬間像飛馳而過的地鐵(誤)。當下一個轉瞬即逝的愛的感覺不在了,愛情的感覺就over了。 在這些瞬間的間隔,我們基本是靠對這些瞬間的回憶和期待來延續愛情。

這本是一種很難持久存在的東西啊。

一輩子嘛,總會不識時務的耳紅心跳很多次,但大可不必把每一次都歸在愛情的名義之上。

我覺得吧,也許婚姻制度的存在,並非約束你我之間的愛情。

在婚姻制度的面紗之下,也許就是一句話,叫做「人啊,管好自己的慾望。」


咦?其實看到了題主的問題乍一看之下有一種你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的感覺,但是仔細推敲看看,還是覺得有點怪怪的。 題主的邏輯其實錯了,第一點,以兩個事物的極端特性相比較,結果得出一個普遍性結論。比如,戀愛可以很美滿,結婚可以同床異夢,所以結婚還不如戀愛。你為什麼不說能結婚的人大部分不僅戀愛美滿而且各項條件符合過日子的條件才結婚的呢?戀愛分手的多矣,而離婚相對來說是少的吧。第二點,因果顛倒。不能分配房子,別的也可以利益交換所以結婚無用論。其實是結婚帶來了某些附屬比如房子比如利益交換,而不是僅僅以這些就可以反推結婚的。就好像一頓飯很好吃,好吃是附加屬性,你卻說這個飯如果不好吃了,所以人就不用吃飯了。 再繼續針對第一點和第二點。

針對題主說的第一點吧,喜新厭舊是正常的,結婚並不能阻止別人的喜新厭舊所以婚姻並沒有約束力這一點。唔,喜新厭舊雖然我是拒絕的但是這我也是承認的,因為愛情說到底是荷爾蒙的產物,在愛情的減退且沒有轉化成徹底的親情之前,感到厭煩是很正常的。然而婚姻沒有約束力這個結果的得出未免太過草率。因為婚姻不僅是對你當初感情的一種承諾,在法律上也是有其意義的。不管是在感情上還是法律上都是具有約束力的。感情上,因為有家室外遇的比例其實是會減少的,因為心裡會有愧疚感責任感等等一系列感情影響。而如果一旦你外遇了社會對你會是譴責的態度,即使離婚了你也是過錯方,需要支付一定的金額補償。而談朋友,不過就是叫劈腿而已。所以沒有約束力是不存在的。

針對第二點,結婚可以離婚,戀愛可以分手,所以結婚和戀愛是差不多的,不能因為簡單的共同點就把兩者畫上等於號啊。兩者的程度不一樣啊親⊙▽⊙。戀愛是你兩個人的事,可以一起看星星看月亮風花雪月。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兩個人從各自的家庭中分離出來,組成新的家庭,你們要茶米油鹽,你們要生兒育女。最重要的是你們以結婚向彼此承諾與對方以一個家庭的方式在社會上存活。

總結,結婚有兩個優勢,一是具有法定性,這就能保證結婚後的家庭戶口問題,和離婚後的裁決分配問題。二是承諾性,結婚的承諾相當於共守一生的承諾,因為把兩個家庭也聯繫在一起了,和戀愛的承諾是不一樣的,更有分量。所以結婚不僅是在感情上還是法律上都是有必要的╮(╯▽╰)╭

最後,結婚真的是件很美好的事,你和你選定的那個人彼此承諾相互共守。一起承擔一起奮鬥,有笑有淚,有苦有甜,當然有煩躁也會有不甘,可是什麼是生命的過程呢?酸甜苦辣的交織。什麼是婚姻的過程呢,同樣如此。當這個承諾做出的時候,對彼此就已經有了很強的約束力了,我既信君,願與君共白首,就是這樣了。


經過多年圍城的苦痛掙扎,他終於發現現代人類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就是婚姻制度束縛了人性。原始社會大傢伙兒自由平等群宿群奸不分彼此GC共妻,忽然冒出來一些個智力和體力超群的亂世奸雄壞了規矩,佔了山清水秀的地兒蓋起幾套原生態茅屋別墅圈養著部落最漂亮風騷的女人,為了應付部落其他人的紅眼病和可能的劫殺,在別墅旁邊修棟公寓僱用一些膀粗腰壯、頭腦簡單的傢伙幹活護院,允許他們每人娶一個老婆睡覺做飯,公寓可以讓其後代繼承,這就是私有制的起源,一夫一妻制的濫觴,也是房地產業的發端。

四肢發達者性慾旺盛,梟雄們害怕他們在老婆行經或者懷孕生育期間挺著陽具騷擾自己的女人,於是又在公寓邊上弄出一個院子命名為遺JING院(部落的知識分子頗覺不雅顯不出大國文化,遂上書領袖更名為怡春園,此為後話),招徠那些吃不飽肚子的女人經營原始的肉體買賣,作為一夫一妻制的補充,於是色情業就此誕生並如雨後春筍般蔓延開來。

不曾想,越來越多的女人覺得不用干笨重的農活和繁瑣的家務活還能掙錢,都想到怡春園上班,男人們也不喜歡工作三天兩頭往妓院裡頭轉悠,長此以往沒人願意生孩子撫養後代會導致整個部落有亡DUANG亡國的危險。領袖苦苦思索不得其法,便召集智囊團出策劃方案。有腦瓜兒機靈的儒生便上奏摺說全國要講政治,倡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等級秩序,妓女排在社會最底層,儘管她們輕鬆快活還能掙錢但面子上被良家婦女輕視,終於剎住了嬌奢淫逸的歪風邪氣,形成了和諧WWW社會的初級階段。


我還未踏入婚姻,但終於在當下想通了婚姻對於自己的意義。亦或是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慶幸自己在想清楚之前沒把自己給嫁出去。

曾經堅信愛情是婚姻的所有(注意是所有,並且是堅信),愛就是婚姻的意義。我是個固執的人,除非我自己親自領悟,否則靠外人建議無法真的動搖我的觀念。所以活到快30歲,還在情海里沉浮。

什麼讓我突然想通了呢。導火索是一段比較短暫的感情。在這段感情之前我經歷過讓一個男人愛我愛的痛不欲生,也經歷過和初戀男友愛恨糾纏七八年分分合合陰差陽錯最終還是錯過,也經歷過一段穩定的三年戀愛都到結婚檔口了痛定思痛結束感情。儘管經歷了這些,我仍然抱著尋找真愛的態度等待著下一段,我認為只要有愛就能克服所有問題,有愛就有一切。

然後我遇到了上面提到的這段短暫感情。我們是一見鍾情的,相遇之時感覺一切都對了,因為愛我們很快在一起迅速發展,但相處後我們發現我們價值觀不一樣,生活風格不一樣,金錢觀不一樣,等等。我為之更多的改變遷就,但時間長了我越來越感覺不到他的愛了,自己其實也一直很累,然後結束分手。

很平常的一段短命感情。卻讓我突然醒了。讓我有意識的去回顧我的感情路。

每段感情開始投入時那些愛都是真的,我的也是,對方的也是,但最後我的不愛了,和對方的不愛了也是真的。後來的不愛並不是因為這段愛的不夠深,不夠真,如果想著去找更深更真的感情來解決問題,肯定是失敗的。真正最本質的原因是愛情本來就是有時效性的,易碎的。如果把一輩子僅僅建立在容易過期的易碎品上,還真的挺荒唐的。

其次,就算你找到了真愛,但愛是兩個人的事,你不能保證你在愛的同時,對方也和你同樣想去投入。並且動態持續的和你保持同等步調。

這樣看來,一輩子的愛情真的就是一件很難很難很難的事情了。首先得遇得見那個你心動的人,其次還得對方也對你心動,這兩步就已經自動過濾了大半個地球的人了,就算前兩步都成功跨越,接下來的事實是,相遇再難,經歷再刻骨銘心,仍然逃不過愛情的時效性和易碎屬性。

因此這樣看來,不能僅為愛而結婚了。有很多文章寫希望女孩都嫁給愛情,但我覺得不能只是嫁給愛情了。那樣會太有風險。

回頭追溯源頭想想,我們為什麼需要愛情,是因為愛情里我們體驗到幸福,快樂,找到了更圓滿的自己。婚姻最終還是為了自己。

那麼為自己,愛自己,才是婚姻的終極意義。

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愛情,還需要相處的和諧和物質條件來彌補愛情的短板。因為只有在一段穩定,愉悅,物質相對充實的關係里才會有時間,精力,能力去提升自己,去考慮自我價值,去明白自己的需求並且滿足自己的需求。

就算一段婚姻終究擺脫不了結束的厄運,也很正常,因為人都是在變化中的,兩個人的能量因為變化無法繼續平衡了。但在這段關係中,你沒有墮落,掉隊,放棄自己,而是在不斷提升自己,實現自我價值,時刻關注自己的需求。那麼你也有資本,有狀態去迎接下一段關係。但我相信,下一段關係也是建立在愛自己,讓自我圓滿的基礎上的,因為這是婚姻的意義。

所以現在的我,在我總結的婚姻三要素——愛的激情,相處的和諧,物質條件中來看,如果能全部擁有,那我謝天謝地。如果不能,我也不會覺得那就是將就,因為婚姻的意義不是擁有三要素的全部,他們都只是實現的要素,本質是愛自己!所以能達到愛自己的目的,我是可以接受少一個要素的,如果真要選擇,我會考慮去掉愛的激情。

所以我覺得如果有男性女性自我需求能夠完全自足,不需要別人來幫你好的維繫物質條件,和穩定的愉悅的自我狀態,那就是不需要婚姻的。

以上是我對婚姻意義的理解。可能不適合其他人,也是寫出來讓自己時不時可以看看。讓心更明確。


題主所說的問題也是我正在思考的。這兩個月,為弟弟悔婚的事十分傷痛,幾乎天天都睡不好覺。等當事人浮出水面時,我好像也呼吸到了新鮮空氣。

我忽然看清楚一個事實:所有的安全感和踏實,都源於對真相的認識。

這個世上,有人結婚,有人離婚,有人悔婚,有人求婚,有人催婚,有人恐婚,有人不婚。

如果說婚姻帶給人的是踏實安全,那麼由此而犧牲掉熱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過了幾年你們或許都會把對方當成電冰箱一樣對待。打開就有吃的,壞了也懶得維修。

為什麼婚後總是更容易遇到真愛?「因為作為結婚對象,要優先考慮經濟能力、家世和外表,可能你自己沒有意識到,你肯定也是算計著挑選結婚對象的。」

這樣看,婚姻到底是為了各自生活更便利舒適,還是為了強迫彼此一輩子只愛一個人,只跟一個人睡覺?節操就等同於著責任嗎?

我很難想清楚這個問題,也沒辦法在對婚姻十分抗拒的心態下,跟一個抱著結婚期待的男人戀愛。

假若是相互喜歡的人,為了長久在一起,又何必去選擇婚姻這種跟人性作對的方式呢?而選擇了婚姻卻還期待像戀人一般相處的人,不是更可笑嗎?

好友經歷這次變故後,對世界的認知有了很大的變化,如獲新生。而另一個我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人,或許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

比之新鮮的愛戀,自由和自我是無可替代的。雖然這個過程不一定要選擇如此慘烈的方式,但沒人願意抗拒它。

我們真正的結婚對象,其實是自己。
這句話似曾相識,姐姐跟我說,她結婚之後對自己的認識更明晰,因此而完善了自己。

自我認知更清晰,由此帶來的安全感,才是真相吧。

而婚姻,只是手段之一。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一直很猶豫。一者我不在其中,二者我從未考慮清楚過這個問題。

久不聯繫的一些老友同學,因為這次出書偶然找到我,聊到彼此的人生現狀。我難過地發現,她們很多人過得都不幸福。

有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女同學,她父母在她剛出生沒多久就相繼自殺,這些年她一直寄人籬下,等到畢業後嫁到他鄉,卻遇人不淑,種種苦不堪言。

我幼時與她交情很好,聽到她現在的境遇很難受,卻沒法鼓勵她扔掉這份婚姻,重新開始。

孩子尚年幼,她既不忍心丟下他一個人走,也沒能力獨自帶著小孩生存。幼年時的生活更讓她不敢讓孩子受這樣的苦(假如你看到了今天的文,請別生氣)。

我不知道當時是什麼促使她選擇了這樣的男人,早早放棄工作,到現在生存艱難。

一個女人,你要麼內心強大到可以跟各種優秀不優秀的男人戀愛,要麼就經濟獨立到跟各種貧窮或富裕的男人結婚。

不然,讓一個不優秀且貧窮的人把自己整體生活檔次拉低,是為了什麼?

或許她是對家庭心存渴望?希望通過外力的作用,填補童年的缺憾,使之完整。但這就像一個內心恐懼的人,把自己關在小房子里,蒙著被子,仍然無法消散這種恐懼。

因為它存在我們心裡。發現它解決它才是最重要的。所有被給予期望的外力,都無濟於事。

我心裡時常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我尚未成熟,即使我活到五十歲,我也並不適合去為人妻母。

因為自己的道路尚未明晰,不管找什麼樣的伴侶,都是不合適的。我們從愛人婚姻中得到的困擾,其實是自身的一種投射。

我所厭惡對方的一切,本質上是對自己的厭惡和不滿-我尚未成熟,不夠優秀,心中混沌不清。此時我若是選擇了另一半,那不幸必定是雙倍的。

也許有人通過婚姻這種方式,完成了自我認知,而我篤定的不婚,卻是明確知道,這種方式對於自己是無效的。而那些婚姻不幸的人,大概是選錯了方式吧?

不然,一個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有所取捨地維繫婚姻平衡的人,怎會讓自己過得不幸?


看了一下,大概基本上題主所有的 1 2 3 4條裡面都有嚴重的邏輯硬傷,每一條都是預設條件來說問題。

按照1 2 3 4

先後順序,逐一批駁

題主說:

1)首先,喜新厭舊是一種人的本性,婚姻本身不能阻止花心的人出軌,而專一的或者自我約束力強的人就算不領證也不會出軌,就這點來說婚姻本身不具備真正的約束力。

題主從喜新厭舊開始說起,讓我怎麼說好呢。

那麼就從人開始說,

首先,我們要尊重是一個人,人是有七情六慾的,人是有哀怨情仇的,人也是有高興與悲傷的,這都是人的本性。

男人在大街上看到對面走過來個sexy美女,身體起生理反應是一件多麼正常的事情,

女人在大街上看到對面走過來個型男,身體起生理反應也是一鍵多麼正常的事情,

這都是人的本性,難道因為有了個這個本性,男人見了sexy美女就要上去進行某些羞羞的事情?

女人看到走過來的型男,也要上去進行羞羞的事情?

不見的吧,所以我說,

人對於外來事物的影響分兩層,一種天生的所謂本性,一種後天養成的所謂理性。這兩層是一環套一環,是一個先本性再理性的過程。

所以由喜新厭舊本性去說婚姻的約束力,這個開頭就是錯的

2)其次,結了婚再離,然後再結婚和自由戀愛,分手,再找新的伴侶本質上也是一樣的。不結婚的兩個人可以互相信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結了婚的人也可以形同陌路,同床異夢。因此婚姻和兩個人的生活狀態,互相直接的情感堅固度沒有直接關係。

題主對於現代生活婚姻制度,只是進行了想當然的理解,對於其本質並不清楚。

制度是有法律作為保障否則不能稱之為制度。

我們延展到法律上,婚姻關係是什麼?

是法律意義上雙方的結合,而不是簡單的互相信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同床異夢,形同陌路這些形容詞。

它的本後是有各種法律上面的權利義務,這是冷酷的條文,不是文藝的漢字。

法律在這裡,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最低限度的兜底措施,這在現行的法律制度中屢見不鮮。

所以題主所謂的關係,恰恰上是從感性上理解的現代婚姻制度,而自己卻在指責理性上的現在婚姻制度,本源是錯的,何談後續呢?

3)曾經一定要結婚才能獲得單位分配的房子等生存必需的福利,而現在這些和婚姻掛鉤的機制也不存在了。

必須的福利與婚姻之間的因果關係,我想不必說什麼,也不能作為現代婚姻制度沒有實際意義的基礎吧。

4)如果說兩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利益交換的話,那麼沒有婚姻也照樣可以完成這些利益交換,如包養、代孕等等。例外是某特定的職業,如紙牌屋中的underwood夫婦之所以結婚我個人認為是由於男主職業的特殊需要(政客,穩定的婚姻是獲取選民支持的一張必備牌)。如果男主是銀行家或者私企的總裁,也完全不需要通過婚姻來完成和claire的聯盟。

我們說到了利益交換,總感覺這個詞是貶義的,我覺得這並不準確。

利益交換是不好的么?並不是

我們生活在一個利益交換的社會裡面,這點不用否認。

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利益交換,

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這是用時間、歲月交換的友誼,這是一種交換。

生活中認識的新的朋友,大家彼此興趣、愛好等投緣,互通有無,這也是一種交換。

經濟上,做生意,金錢交換所需,這是一種利益交換

諸如此類太多太多,都說明了利益交換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反而是一種基礎,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

再如你所舉例子說的紙牌屋,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仔細的看紙牌屋,

木下大人在說向克萊爾求婚的時候 是這麼說的

Frank說:「如果你只想要幸福,那就拒絕我吧。我不會跟你生一堆孩子,然後數著日子退休。我保證你免受這些痛苦,也永遠不會無聊。」

Claire對Frank的評價則是:「他很特別,很多人向我求婚,但他是唯一一個懂我的,他沒把我看作什麼女神,也知道我不想被崇拜或者溺愛,於是他拉起了我的手,為我戴上了戒指。因為他知道我會答應的,他是那種永遠知道如何得到他想要東西的人。」

我覺得我再多做解釋就完全沒有必要,Claire已經完全的解讀了木下大人和她之間的婚姻到底是什麼。

以上

總結髮言,

題主對於婚姻的理解顯得很淺,提出的問題思考並不完全,

對於社會生活的基本了解還不足,

我建議再多過幾年,等社會認識更多一點,再思考這樣的問題。

我且不說貽笑大方了,就彷彿20歲的人思考30歲的人一樣,各種不通,各種不懂。

這也很正常,誰讓屁股沒在那個位置上呢。

再次以上。


婚姻是愛情的那個稻草人

每個單身漢都有矢志不渝的追女史,只是好景不長,江湖險惡,一旦過了那個抓狂和甜蜜的戀愛期,馬上就要面臨更加危險的婚姻。

我上中學的時候,看《十八春》、《紅樓夢》還心生純良,期待心心相惜這個詞,等成年之後再讀的時候搖身一變,世界那麼大,遇見全靠緣,真正遇到誰,和誰在一起,哪是自個能說了算的呢?

聊婚姻這點事,我也不懂什麼道理,如果要說每個人講述自己被打臉的經驗,估計選項最多的就是婚姻,不管是你儂我儂,恩恩愛愛、還是比翼雙飛、郎才女貌,時間能給彼此錯覺,就能讓你現形。

但是婚姻還是被歌頌,在當下還是有其超越其他關係高一等的地位。

這是為何呢?

這就要談到婚姻制度本身,就是一個稻草人。

它在男女心中的那片麥田裡,對家雀、飛鳥來說,好像是堅定地守護者,但對麥田中的麥子來說,知道它有多脆弱,張牙舞爪是因為隨風而動,一場小雨就足以垂頭喪氣。

婚姻中的男女就是生長在麥田裡麥穗飽滿的種子,只能自求這個看上去真實存在的稻草人能夠驅趕偷食者,但在每個人心中,自求多福。

男人聚會,最容易引起熱議和興趣的就是談女人,從大學宿舍到同學聚會到同事尾牙到老友相聚,但你觀察下,婚後的男人相聚只要一談到自己的老婆或女兒,馬上氣氛就降溫了,在男人的心裡,妻子、女兒和自己的母親一樣都不算「女人」。

少帥張學良一生風流,老來以此調侃。說起女人仍是津津樂道。「生我的,我不敢。我生的,我不淫。其餘無可無不可。」意得志滿。

同樣,男人也一樣,進入婚姻後,如果再盯著街頭迷你裙的美少女看,打口哨,在姑娘眼裡連男人都不是,只是變態大叔,所以各位女性朋友,不懂為什麼自己老公或男朋友為什麼那麼熱衷和哥們朋友去聚會,無非是吃吃喝喝,樂趣何在呢?因為只有男人和男人聚到一起時他們才不是老公、老爸和大叔,才可以大聊特聊女人,讓自己找回點男人的氣息。

楚霸王為什麼寧願別姬自刎也不願意過江東呢?因為他肯過江東,他就是另一個劉邦。

對感情複雜性的探究同樣是一門知識,將一個人的感情剖析開來,讓你跟著主角的視角體會他的心跳,這種體驗對於我來講,既過癮又收穫良多。

這其中就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婚姻到底是什麼?有人說了,這還不簡單,愛情的結晶啊!或者愛情的墳墓。這是一個籠統的答案,這就像男女兩人本來是分享到各自的朋友圈,突然有一天共享了這個朋友圈,你發現,咦,她為什麼那麼分組,她會問,你為什麼不發合影。都有無法言說的秘密。

所以,事實上婚姻是什麼?婚姻是無數個秘密合併同類項後,大家願意公開承認的自己。因為有婚姻這個制度,才有了按照婚姻制度塑造出來的丈夫形象和妻子形象,這是有規範的,單身本來是一袋麵粉,可能做麵包、可能做麵條。婚姻就是一條壓面機,雖然不能保證每次的麵條都有勁道,軟硬正好,但不成體系的男女在這個壓面機里,總是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範,這個規範就是社會共同價值觀的托底之物。

以上

要聊的再細點,到我公號來:深夜座談會(lietome-bang)


一般來說重要制度的形成,是當時大多數人利益和認識的體現,現代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地區,從古到今人類的婚姻出現過很多不同的形式,只論述為什麼婚姻由古代的一妻多妾制過度到了現在的一夫一妻制。

道理其實很簡單,這是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之後,對弱勢群體的一種保護,在父系氏族的情況下,主要是對弱勢男性交配權的保護。可以想像如果人類繼續一妻多妾,那麼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男性必然會佔有更多的女性,從而導致相當比例的男性終生沒有配偶(即使放在發達的現代社會我都懷疑這個比例可以達到30%),這會導致很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是革命起義等,而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誰都不願意隨時受到生命的威脅,所以這對掌握更多資源的強者其實也是可以接受的,雖然一妻但他們仍舊可以選擇更優質的那個。

那麼為什麼一夫一妻制現代遇到很多問題,最主要還是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原始社會女性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所以婚姻中她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也要忍氣吞聲,而一旦女性經濟地位提高,能跟男性一樣平等的表達自身訴求,不必依附於男性時離婚率就會大大上升,這是人性解放後人類需求的矛盾和男女兩性差異矛盾的必然體現。

從人類本性上說尋求新鮮感與安全感同時存在,新鮮感會體現在喜新厭舊上,而安全感需求又讓我們離不開一個人長久的陪伴,所以我們總在尋求刺激與安全感直接不斷的尋找著平衡。

另一個很重要的矛盾就是男女本性的矛盾,男性骨子裡就帶有想要最大程度散播自身基因的衝動,其最直觀體現就是與更多異性交配的衝動,(呵呵我大生物學終於有作用了,已有的很多實驗都能證明,老鼠實驗會發現如果把一個雄性老鼠和一個雌性老鼠一直放在一塊,他很快就會失去交配的衝動,但是如果不斷的給這個雄性老鼠更換雌性老鼠,那麼這個老鼠會不斷的有交配的衝動,直到力竭而亡,這是個殘酷的現實,好吧我承認很黃很原始)。

而女性自帶的基因則比較複雜,一方面女性有很強的忠誠感,這並不是簡單的後天訓練,而是女性基因自帶要找一個忠誠的能幫助自己撫養後代的男性(要知道大多數動物男性都是交配完了就跑不負責的,哈哈),所以他們對於出軌的容忍度要低,因為這很可能意味著這個男的不會同他一起撫養她們的後代;但是另外一方面女性也有喜新厭舊(這是人類共同的本性,也成就了人類不斷探索新世界的衝動)。同時女性潛意識裡喜歡強者,這是女性潛在的尋求更好的基因的體現,(甚至有性學家研究證明,女性的是否容易獲得性高潮與本身和她ml的男性的財富身份地位有著極大的關係)。

所以現在的一夫一妻制的問題,是人性本身的問題,這些人性很難克服,所以儘管有很多人想擺脫,但是絕大多數人仍然離不開。


對單身狗的最佳救濟措施。


1.統治階級需要穩定。沒有婚姻制度就沒有婚姻登記,沒有婚姻登記就會大大影響人口統計,教育統計,住房統計,勞動力統計等等等等,這種不被掌握的情況是政府最不願意看見的。而且沒有婚姻制度後法律也將取消婚姻法對婚姻制度中雙方同居的權利的保護和雙方忠誠的義務的拘束,流動人口將會增加,紛爭案件也會變多,總之一句就是影響國家穩定。

2.大多數人收到各類文藝作品影響,認為愛情的終點就是婚姻,好像結了婚就能讓愛情升華,好像結婚就是一種成長,好像婚姻是人生必備的一堂課。於是形成的這樣一種傳統被老一代吸收,添加一點所謂的正常理論,傳承理論,不孝理論,向新一代灌輸。周而復始,就演變成許多人都會遵守的婚姻制度。

3.最重要的是,然並卵。


推薦閱讀:

如何向外星人解釋人類的婚姻?

TAG:婚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