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與 P2P 合作開展資金託管等業務,為何進展緩慢?
P2P平台資金託管 進入銀行時代
民生銀行涉足P2P資金託管 首批4家平台接入
銀行託管P2P資金,為其提供更多金融服務,其中間利潤應該是客觀的。但目前P2P行業風險還是比較大的,那銀行是否會大規模的介入P2P資金託管?原因是什麼?
銀行與P2P平台合作進行資金清算託管進程緩慢,其中還存在哪些障礙?
P2P資金被銀行託管後,對P2P行業有哪些影響?
謝謝 @韋昌明邀請,我沒直接參与託管的項目,但開過幾次會有一些大概了解。
先說為什麼之前沒銀行託管的問題。其實非常簡單,銀行根本不認可P2P平台的資產質量和風控水平,題主說覺得這部分業務對銀行有利可圖?某種程度上是的,但是從銀行託管部門的角度來看,成本太高了,P2P的交易小額且頻繁,工作量是相對比較大的。
那為什麼現在又願意做了呢?傳統上來說,銀行做事情是要從上往下推動的,從下往上不太容易,託管本身掙不了什麼錢,這點收入對銀行來講不算啥,但是託管後的想像空間是有的,比如可以通過託管將P2P的客戶資金接入銀行的閉環內,像是一般P2P無法「合法」提供的寶寶類產品(倒是有不少不合法提供的),就可以通過銀行自己的直銷銀行來完成,這對於銀行來說是有吸引力的事情。隨著政府對P2P行業態度的逐漸明確,也因為P2P強大的融資能力,一些腦筋靈活的銀行里的腦筋靈活部門推動了這個過程,比如與人人貸對接的民生銀行,是自上至下多部門一起來談的,準備也相對比較充分。
為什麼推進比較慢?這個各家可能原因不同,涉及業務機密我也沒法具體說。但分析下來無外乎幾點:
1. 自身系統問題,很多P2P的技術實力很一般,系統也比較混亂。可能有人覺得P2P不就是個信息平台嘛,發布信息,撮合交易就完事了,有啥複雜的呢?涉及資金流轉的業務都簡單不了,更何況還有各種費用的計算,不算太簡單。當然,大一些的平台總體上對這塊是很重視的,也投入了很多,但和銀行的標準相比,很可能還是不夠規範的,這方面會需要P2P平台自身做一些改善;
2. 平台數據有瑕疵,這個我是小道消息聽說的,某平台和銀行進入實際業務接觸環節後,銀行方面發現實際資產情況與表面嚴重不符,大量風控數據造假,一怒之下就不談了。但託管的消息已經放出去了,平台只好拖著。這個例子可能比較極端,但是確實很多P2P的數據是不規範的,小到數據不完整,大到數據造假,對接銀行的數據介面時會遇到很多問題,這需要時間來整改;
3. 賬戶體系改造,這個可能是大部分平台遇到的主要問題。一般來說,P2P平台目前有兩種賬戶體系,一種是完全內部的虛擬賬戶體系,用戶充值至平台銀行第三方支付賬戶,平台上的虛擬賬戶體系里就反映了這筆充值,投資時同理。這個體系實際上是沒有受到監管的,比如人人貸之前一直是這種模式。另一種是所謂的「第三方支付」託管體系,這套賬戶體系建立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系統內,也是虛擬的,但因為第三方支付相對P2P來說稍微有點公信力且屬於獨立第三方,所以被廣泛使用並作為增信手段之一。(我就不具體評價了,簡單說,不託管肯定是不夠獨立公開透明的,但第三方支付的偽託管其實跟不託管也沒啥區別。)無論對於哪種現有體系,當對接銀行託管時都有一個賬戶平移的問題,整個賬戶體系的完整轉移是個很複雜麻煩的事情。
4. 資產類別問題。眾所周知(或者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大部分P2P平台上的資產其實早就不是個人貸款了,有企業貸款,受益權轉讓,融資租賃資產,保理資產等各種非標資產。從銀行的角度來說,這些資產太複雜了,不是說人家不懂,而是說人家本來以為你們不是說好了是做P2P的嘛,P2P不是應該是個人借款嘛,怎麼搞出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東西。更不要說目前政策和法規解釋下,很多平台上直接融資的企業和項目都有非法集資之嫌。銀行是不會碰這種紅線的,所以,一些平台是需要對資產進行整改和調整後才有可能和銀行對接的。
5. 利益矛盾。前面說了,銀行和P2P合作可不是圖那點託管費用,那沒幾個錢,更多的還是在打P2P上理財資金的主意,這些理財資金進入銀行託管的大體系後,銀行一定會儘可能尋求向其銷售更多的其他金融產品,而因為銀行託管體系一旦建立,P2P幾乎是無法脫身出來的,你不可能說我託管了半年發現不爽不託管了吧,你的客戶得怎麼看你?但P2P是很不願意看到客戶資金被銀行產品分流的,所以這中間也有個博弈。
謝絕轉載,包括知乎日報,可以評論交流。
隨便答答哈,拋磚引玉~首先,我覺得看互聯網金融的宣傳還是要辯證的看,比如XX保險公司提供資金安全擔保,XX銀行提供託管等等,XX第三方支付提供託管等,這些業務可能都在做,但是不代表這些業務都是按照很多客戶字面理解的在做。。。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宣傳,不代表你的資金安全。其次,託管業務大部分都是多方的,兩方那不叫託管,因為根本托不住,你在銀行開個戶,是不是也叫託管啊親。。。難道取錢銀行還能不讓取啊。。。第三,如果是多方託管,那我們就要找找第三方了,那基本就是客戶了(這裡的客戶應該是平台的所有客戶,包括投資人和融資人),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對接呢?ok,賬戶體系對接的問題出來了,支付清算對接的問題出來了。。。要知道,P2P可沒有證券基金行業裡面中登那種機構。。。之前這事銀行沒法做,因為銀行沒有賬戶跟你接啊。。。總不能去P2P開個戶,再去銀行開個卡吧。現在可以做了,不過,客戶的錢到銀行的託管系統,銀行再給到融資人(也算P2P的客戶),這種,P2P公司真成中介了,很多公司不會答應的,雖然按道理來說他們應該歡迎這種方式。第四,不是錢打給融資人就安全了。。。
歸根結底,是P2P到底如何定位?P2P和信託不同,信託代理委託人的財產,成立信託計劃是法律賦予的功能和權利,為信託計劃開專戶託管是有法律保障的制度;那麼對P2P來說,如果把自己定位為信息平台,那麼一個不經手客戶資產的信息平台為何需要在銀行開戶託管?如果P2P定位自己為信用中介平台並打理客戶的資產,自然有理由開專戶託管,但同時恐怕很難逃脫非法集資的嫌疑
原因很簡單:民生吹完牛逼才發現自己不會幹
在很久以前久以前久以前,哦,不,三個多月前,民生高舉大旗準備成為銀行界吃P2P託管螃蟹的一哥,忽悠了最大的四家過來。好啊,干啊,可咋干?不知道。民生總行牽頭的事,結果因為官僚效率遲遲推進不了。最後好像扔給分行了,最後么,分行找了外包在干。銀行的大爺們,你們懂的。
P2P託管,本身是個苦逼的累活,還是服務性的,第三方支付本身的由來就在於幹了很多銀行不屑不願乾的苦逼活。銀行真幹得了?省省吧。
銀行做P2P託管優勢在哪裡?只有一點:開在銀行下的賬戶是真實賬戶,開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託管賬戶,本質上跟消費者的支付寶賬戶一樣,是只存在在支付公司記賬體系內的一個虛擬賬戶。從銀行來看,這種賬戶間的交易根本不會體現出來,只是支付公司內部的一次記賬行為。銀行只能看到支付公司有個巨大的備付金賬戶,每天結算給許多個人銀行賬戶。
那麼第三方支付公司對比銀行做託管的風險在哪裡?
1. 支付公司跑路咋辦?——這個么,你要相信支付牌照每張都是上億的價值,誰沒事跑路,上次跑路的一個是預付費卡公司,那個其實不值錢。
2.支付公司挪用咋辦?——涼拌,這個就看支付公司節操了。3. 支付公司數據損毀——呃。。。。我只能說其實這個才是最大的風險,為啥?參見攜程。到時候備付金賬戶多少個億缺不知道發給誰,真是。。。。。當然,理論上銀行也有這個風險。那麼,再多說一句,銀行做託管真的可以避免P2P跑路嗎?
答案很簡單——不能! 為啥不能?如果P2P公司蓄意使用虛假標的和虛假借款人,開設一堆個人銀行戶頭收投資人的錢,然後控制這些賬戶資金轉移。那麼,神仙都沒解。
好吧,如果你說有解,請告訴我為啥到現在詐騙電話還那麼猖獗。個人理解
1.P2P蛋糕還不夠大。P2P雖說這兩年發展的不錯,但是利潤可觀只是相對幾個大型平台而言,整個行業的利潤在銀行其實眼裡不值一提,將來蛋糕大起來之後銀行再來瓜分也不會晚。牽涉到資金層面,銀行託管的這一環免不了。2.麻煩。銀行做託管肯定得拎出來一個部門,成本不低,利潤卻不一定高,怎麼托怎麼管合適,上頭還得商量合計半天。3.P2P名聲不行。銀行也不傻,雖說白紙黑字寫在合同上只負責託管,到時候真來一批大爺大媽被平台坑錢了,來你銀行門口拉橫幅靜坐抗議你有理說得清嗎?4.借貸業務銀行做了好幾百年了,裡面水有多深他們比P2P平台門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不在於互聯網,是在金融,投資人比起網頁優化和用戶體驗來,依然更關心資金安全。這行業什麼階段可以介入,銀行還在觀察。突然想問個問題。
……銀行託管P2P資金這個理念靠譜嗎?什麼時候P2P整個行業的利潤能大到驅使各個銀行來瓜分託管這塊肉,銀行自己幹嘛不做?披張互聯網+的皮,比打造一個安全牢靠的風控體系要容易得多吧作為一家p2p的產品人員,結合項目前後和當下政策問題,說說我的看法,
技術方面,銀行的平台可能未開發出來,或者有很多技術問題無法使用,或者不利於銀行方面去長久使用。這裡的平台指的是現在通俗的第三方託管系統或者就是資金池。其實不要說銀行錢多,完全可以承包給有實力的科技公司,或者直接招大牛開發運營。這是可以的,可是如今的網銀系統和各zheng,fu機構經營性網站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如此,排版混亂,系統報錯,美化程度低,各種崩潰的現象,說明銀行平台現階段還是處於一個很難拿出手的階段,為什麼更多用戶願意用支付寶不願意用網銀呢。
技術問題之資金賬號問題,現在的p2p網站作用的資金託管系統或者資金池,只要不是自家建的,都是要在網站註冊了用戶以後再在支付平台註冊多一次的。而銀行接入他的系統後呢,是直接綁定相關卡嗎,還是要在改系統註冊。很明顯直接綁定卡大家都不能接受,雖然方便了很多,可是隱患呢。而在銀行開設平台註冊一個支付賬戶,和使用有牌照的支付公司又有什麼區別。(當然你說支付公司會倒閉的話當我沒說,有這種想法你也不會關注這類問題)。
*因為好像現在積木盒子個民生銀行已經搞定了,具體合作方式我並沒有了解。不過很多和銀行戰略合作並不是大家想的有銀行背書,資金安全性和風控安全指數並沒有上升。
安全性之資金池,銀行與p2p合作以資金池的模式很有可能以資金池的方式去實現,我並不說資金池有什麼不安全,不過不法分子就是喜歡資金池。只要使用資金池,公司資金調配問題隱患很難解決。很多人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妥,因為銀行不會出事,可是資金池賬戶資金調用權在於公司手裡。所以這種合作模式和接入銀行並沒有關係。
風控不共享,大家要知道銀行的風控系統是不會介入P2P網站的,因為不適合。所以和銀行合作並不能從本質上去提高P2P網站的風控能力,意思就是,對於P2P公司來說,核心安全性並沒有影響。當然,各種宣傳可能只能說P2P的數據可能對於銀行是有意義的,等到一個P2P公司業務發展的足夠大了,說不定會被合作銀行所收購,不過那時候該業務可能又不復存在,例如現今的陸金所。
風險不保障,如果看過共開出來的P2p和銀行的戰略合作的說法。銀行對於P2P的風險保護措施僅僅在於幾點,註冊資金,業務能力,需要在改行設立風險保障金並銀行方出示證明(終於不是聲明了)。而銀行方並不會對於P2P公司做任何的保護,只會提供所謂的銀行交易渠道。各個用戶要知道,銀行並不會去承擔任何你在P2P上面任何的損失責任。最後利益的矛頭還是指向於借款人或者擔保公司,或者是各投資人理所應該想到的P2P公司。
稍後更新純個人觀點..
1、P2P公司在制度上未強制要求託管的情況下,尋求銀行做託管,目的只有一個,增信。總體而言,他比其他競爭對手多付出了成本;而銀行託管對增信效果幾何,增信力度對提升銷量貢獻多少,都難以衡量,或者說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未知數。2、另一方面,看利潤,P2P利潤來源於放貸吸收投資的利差,提高利潤,主要靠規模擴張,比較艱辛;而傳統的託管客戶主力-公募基金,主要來自投資的資本增值收益,利潤主要靠大環境+投資策略,在當前這種全民熱潮中,幾乎可以無限增長,相對輕鬆。
3、所以業內實際情況,就是公募基金的託管費是最大的蛋糕,而P2P這種新興產品,系統需要改造成本,人力投入不亞於管理一隻基金,而託管費用又提不上價,大型銀行積極性並不高。
4、然而,however,小的利潤,也是利潤。特別是P2P還高舉著互聯網金融的大旗,已經被餘額寶完爆過的傳統銀行業,絲毫不敢怠慢的。更不用提一些有託管牌照,卻拿不到客戶的小銀行了。個人覺得,進度緩慢的原因,可能還是法規,制度不明確。有表態支持,無細則跟進,恐怕走的太快,最終也有可能是幫別人趟趟河裡的水。答題答累了
P2P是為了增信。銀行端對P2P不是非常熱情因為P2P對於傳統的公募基金信託來講規模稍小,但銀行人力投入卻仍是這麼多,效率有些低,規模低收益也低,因此熱情不高。再加上監管政策的不甚明確,各種原因疊加吧。
P2P做資金託管就是扯淡放屁。資金託管只能防止公司直接捲款跑路,但平台可以很輕鬆地掛一個假標進去拿錢再跑路,你託管資金有什麼意義呢?把P2P說成是互聯網金融,這個說法純粹是市場營銷需要。其實P2P只是電子商務的一個subset而已,你不就是在網上賣債權嘛!當然概念都是屁,互聯網和金融的結合點,其實還是在數據這一塊,其他東西只是外圍。
昂貴的手續費。作為p2p資金託管通道的第三方支付,資金劃轉的手續費約為2.5‰ ,而銀行幾乎是這個費用的一倍,約為5‰ 。「不同的銀行手續費不盡相同,另外這一手續費也適平台體量而定,浮動狀態並非固定。同卡同進也是嚴重製約銀行p2p資金託管業務開展的絆腳石之一。「目前很少平台能夠做到同卡同進,而第三方支付資金託管下,可以做到多卡對一卡。即使投資者擁有多張銀行卡也只能在投資前將其劃轉至一個銀行卡,以達到同卡充值、同卡提現的目的。此外還有銀行普遍反應遲緩的原因,還包括硬體建設、系統建設、系統對接等因素。「由於銀行擁有更多高利潤項目,尚無足夠動力改造銀行系統,以為P2P平台系統對接做準備。
感覺前幾天我寫的文章可以回復你這個問題。
《從利波:p2p網貸平台資金銀行託管,搞不好又是一個大坑》
前兩天從新聞上看到民生銀行P2P資金自託管系統擱淺消息,意料之中,銀行想撇開合作夥伴獨吞這塊蛋糕,註定要走的磕磕碰碰,早在去年和前年我曾寫過多篇文章分析過P2P用戶資金由銀行全託管、支付公司託管、銀行聯合支付公司四方存管這三種模式的可行性。可惜當時的行業輿論一邊倒的要打倒支付公司,讓銀行進行全託管,我的觀點贊同的人並不多。兩年過去了,銀行在P2P資金託管方案上並沒有實質性進展,五大行真正實施託管系統的一家都沒有,頂多開個發布會,媒體上放點風,反倒是城市商業銀行上線的比較多,這種現象有投資人在網貸巴士論壇上分析過具體原因。今天想結合下別人觀點和我這些年從業經驗,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何銀行獨自走這條路會磕磕碰碰,本文分析淺嘗輒止,若想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看看我之前寫過的三篇文章《從運營角度分析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託管P2P網貸資金的區別和可行性 》《多家支付公司聯合銀行推四方託管勝算有幾分?》《網貸資金託管,銀行與支付公司互掐不如合作》
展開話題之前有必要先交代下P2P網貸涉及的四個概念,資金池模式、資金託管模式、三方託管、四方存管。
網貸行業根據P2P平台用戶資金流動方式分為兩種模式:
一種是資金池模式,這種模式下投資人利用第三方支付通道或者線下匯款等方式先把投資資金打款給平台或平台法人的銀行賬戶,然後平台再從這個賬戶內把資金打款給借款人。這種模式下平台或法人的銀行賬戶像池子一樣彙集了所有投資人的資金,所以這個彙集資金的賬戶叫資金池賬戶,這種模式也叫資金池模式。這種模式在監管層發布的P2P行業指導意見稿中是明確禁止的,但意見稿並沒正式實施,所以對平台來說並沒有法律約束。
第二種是託管模式,這種模式下投資人、借款人都將資金託管在平台以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或者銀行(支付公司託管可類比淘寶上的買賣雙方將資金託管在支付寶的電子錢包內;銀行託管可類比二手房買賣雙方在過戶前將資金託管在房產中介公司指定的銀行賬戶內)。
託管模式又細分了三方託管和四方存管。三方託管中的三方是指用戶、平台和支付公司,平台上的投資人、借款人都在同一家支付公司開通兩個獨立的電子錢包,然後往這個電子錢包內充值,投資人投標過程等同於淘寶買家購物付款,將投資人電子錢包內資金直接轉賬給借款人的電子錢包,這樣點對點的轉賬避免了P2P平台形成資金池接觸用戶資金。
三方託管做的比較好的應該是雙乾支付的乾多多、匯付天下的錢管家還有匯潮支付的一麻袋這三家支付公司。三方託管模式一直運行了兩年多,直到去年底國家在P2P網貸徵求意見稿里規定了用戶資金只能由銀行存管,這時候才有人提出了四方存管的概念。具體方案是在原有三方託管基礎上拉銀行入伙,支付公司為投資人提供電子錢包,但資金存放在平台在銀行的企業賬戶上,而這個賬戶內資金只有用戶才能操作,支付公司和平台都無權劃撥資金(三方託管下投資人資金存放在受人民銀行監管的支付公司客戶備付金賬戶內),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用戶、平台、支付公司、銀行這四方相互支持、相互制約的資金存管方案。這套方案既解決了監管層要求銀行存管的政策限制,又能保住支付公司既有的市場份額,兩全其美,所以幾乎每家支付公司都有聯合銀行開發各自的四方託管方案。
兩年前介入P2P網貸資金託管的銀行目前什麼狀態?
早在2014年P2P網貸進行如火如荼的時候,已經有兩家嗅覺敏銳的銀行嘗試介入客戶資金託管業務了,其中一家是平安銀行,還有一家是民生銀行.。當年受北京幹將軟體公司邀請給深圳一家P2P平台定製三方託管系統方案時遇到過深圳平安銀行相關人員,聊了個把小時,交流了支付公司三方託管模式的運營經驗和產品架構,感覺銀行對P2P資金託管興趣非常大,主要原因還是看重平台的沉澱資金。後面也斷斷續續從網路上聽到過平安銀行的託管系統開發、測試和上線的消息,但到今天也沒看到有平台使用他們的託管系統,估計平安內部這個項目不了了之了。
第二家是民生銀行,因為雙乾客戶備付金放在民生銀行,所以跟民生銀行比較熟。民生銀行看到支付公司的P2P蛋糕做的很大,於是有了想切入這塊市場的想法。民生銀行的決心大,執行力也比較高,用了大半年時間做了一套獨立的P2P資金託管系統,聯合幾個知名的P2P平台開了幾次發布會,最終還是虎頭蛇尾,沒能大範圍在行業內開展起來。
後來得知民生銀行的獨立P2P託管系統主要由總行負責技術開發和市場推廣,由於剛接觸P2P這個行業,總行在運營經驗、市場開發、產品研發、客服維護、人員配置多個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問題,所以進展一直不順。於是我們就聯合下面分行做了一個四方存管的方案提交到了總行,總行也比較贊同這套方案,打算雙管齊下,總行負責民生銀行的自託管系統,下面分行跟雙乾合作開展四方託管方案。雙方推動下雙乾和民生銀行花了半年時間終於上線了四方託管方案,期間也開了產品發布會,邀請過幾家平台進行過內測,但支付公司也有自己的考慮,畢竟四方存管後沉澱資金就不屬於支付公司了,這樣一來雙乾要損失一筆不小的利息收入,再者沉澱資金沒了,雙乾在與銀行協商支付通道手續費成本時話語權會減弱很多。基於這兩點四方存管上線後雙乾對外一直不太願意推薦這個方案,想在監管細則落地後再實施,把利息損失降到最低,這種策略也被匯潮支付等其他支付公司採用了,2015年下半年,匯潮支付也聯合銀行推出了自己的四方存管方案,對自己P2P商戶也都一再推遲上線時間,箇中原因應該也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吧。
城市商業銀行的介入
支付公司在聯合銀行開發四方託管方案時,出於對大銀行的擔憂,比如報批手續繁瑣、對風控過於擔心、對輿論比較敏感、總行沒有明確政策等等,會將首選合作對象放在一些話語權較弱的城市商業銀行身上。我們跟民生銀行談四方存管方案前就接觸過山東德州銀行,前後雙方投入了近30人的項目團隊,最後幾番溝通,還是在技術和政策上遇到了很多無法調和的問題,最後無疾而終。雙乾與德州銀行合作消息傳開後,很多城商行也都看到了這個機會,前後不下於10家城商行要求聯合我們開發四方存管。其他支付公司情況跟雙乾也差不多,城商行的橄欖枝紛紛遞給了各家支付公司。
城市商業銀行的資金託管概念炒作
城商行對支付公司尋求四方存管的同時,也學習了民生銀行的策略將橄欖枝拋向了支付公司的商戶:P2P網貸平台。不過大多數城商行沒有民生銀行那樣的技術開發能力,無法獨立開發一套銀行自託管系統,只能變通一下,使用銀行自身的直銷銀行,在直銷銀行系統上對接P2P平台系統。但大多數城商行的直銷銀行系統也都是外包出去的,短期內難以聯合P2P平台進行聯調測試,而很多P2P平台又急於打著銀行存管名號吸引投資人,所以就有大部分平台跟城商行草草簽訂了一個存管協議就開始對外宣傳銀行存管了,實際上根本沒上線銀行存管系統(最近爆雷的e速貸就是這樣的例子,出事後粵商銀行第一時間撇清了關係)。更有甚者,平台連協議都沒簽,只是雙方人員坐在一起開個會議,確立合作意向,平台就敢對投資人宣傳平台資金銀行存管了。
此種P2P平台借用銀行存管噱頭進行炒作營銷的案例,比比皆是。也有少部分投資人曾質疑過這種拉大旗作虎皮的行為,但平台客服大多扯東說西的搪塞過去,搪塞不過去的就說銀行存管正在系統對接,大多數投資人在平台沒風險的情況下很少較真,於是這種噱頭營銷在很多P2P平台身上屢試不爽,另外營銷造假只是P2P網貸行業眾多造假行為中的一種,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告訴大家P2P行業的各種數字是怎麼造假的。
銀行存管的表象下是參與各方的利益角逐問題,都有自己的算盤,目前看來只有投資人一廂情願的看好銀行託管。
投資人積極
銀行託管投資人更多的是看重銀行的公信力,雖說部分商業銀行的公信力可能還不如支付公司。但普通投資人眼裡城市商業銀行就等同於中農工建招這些國有大銀行,都是國有的、都是不會倒閉、倒閉也有國家兜底的。銀行託管就相當於給平台信用做了背書,所以投資人就有了心裡安慰,投資人從風險上分析是歡迎銀行存管的。再從成本上分析,銀行存管因為多了一方,平台在成本支出上又要多花一筆,這筆成本要麼攤在借款人頭上、要麼攤在投資人頭上,要麼平台自己吞掉,從目前P2P行業的競爭激烈度來看,這部分成本只能平台自己吞掉,所以投資人的成本和收益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所以成本上來看投資人也是歡迎銀行存管的。
國有大銀行不積極,城市商業銀行能力不足
2016年初,多家有媒體影響力的P2P平台接連陷入龐氏騙局和非法集資的漩渦中後,整個P2P行業名聲跌到了低谷,出於名譽風險的考慮,大銀行紛紛暫停或延遲了銀行P2P自託管系統的開發和推廣,這就是最近民生銀行宣布與已合作平台將逐步解除合作關係的根本原因。去年跟一家國有大行主管風控的領導私下溝通過,對這種名譽風險銀行私下還有另一種解釋:不是大銀行不想做,而是不想第一批做,大家都明白即使銀行託管投資人資金仍然會有平台出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哪家銀行做出頭鳥,作為銀行託管下第一批投資人風險教育的輿論犧牲品。第二三批跟進的銀行,才是真正吃肉喝湯的,大行有意識的將第一棒交讓給城商行這類銀行,讓他們對投資人進行風險教育。我聽完有種陰謀論的感覺,但想想也蠻有道理的。
不過大銀行的退出,的確給城商行提供了搶佔市場的契機,城商行首要任務是拉存款,對名譽風險考慮相對較少,所以P2P平台和城商行手牽手很自然的走到了一起。於是在2016年上半年,基於城商行資金託管概念的營銷迎來了一個高潮,目前P2P平台進行資金託管的合作銀行99%都是城市商業銀行。
撇開噱頭營銷不談,回到城商行的直銷銀行系統上,接觸過多家直銷銀行系統,從系統架構和當初的設計用途來看,直銷銀行根本不適合進行第三方資金存管改造。直銷銀行當初設計原則是類似於銀行的掌上營業廳,可以理解成是銀行APP,大多用於本行卡的賬戶查詢、轉賬匯款、購買本行理財產品等只需進行內部交互簡單的業務,不需要與外部系統進行多頻次、複雜的數據交互,所以沒有考慮到功能拓展和預留外部介面。而直銷銀行進行託管化改造,多業務類型的外部介面數據交互是基本需求。由於架構不支持所以在直銷銀行系統在做介面功能改動,對直銷銀行系統的整體架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影響是巨大的(已上線城商行託管的P2P平台大多存在架構性隱患),如果是開發一套獨立的託管系統,那麼在人力、物力投入上也是一項挑戰。
平台不積極
媒體和平台時不時發布一些銀行存管的消息,但實際情況是絕大部分平台都是資金池模式,好點的用三方託管模式。監管細則沒落地前,資金池從法律角度來說不違法,所以部分資金池平台心存僥倖,想等監管落地,再將運營模式切換到銀行存管。因為提前一天上線銀行存管對平台來說不僅損失了沉澱資金的利息或投資收益,還給平台操作客戶資金帶來難度,再者,平台一旦接入銀行存管,平台的運營狀況都會暴露在銀行面前,對平台運營有一定的壓力。
除此之外還有對技術標準的顧慮,P2P意見稿並未制定銀行存管的模式、技術的標準(比如,沒規定借款人付給平台的借款費用是從到手後資金里扣除還是到手前扣除),導致各家支付公司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家支付公司的介面規範、業務模式都很不一樣。平台和系統開發商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對接現有的四方託管方案,萬一監管細則落地後,現有方案不符合監管細則,一切又要推倒重來,平台就要再次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這種對行業規則不確定的憂慮也會影響P2P平台接入銀行存管的速度。
還有一類平台對銀行存管不是不積極而是排斥,這類平台比較危險,屬於自融或者旁氏騙局,這類平台在我上篇文章《因e租寶招來罵名一片的P2P有那麼爛嗎?真正的P2P騙子長啥樣?》有提及過。這類有些為了躲避監管一直在尋求正規化運營,如果監管落地前,正規化運營無望,這部分平台往往會選擇清算和跑路,還有一部分根本沒打算在監管後繼續經營,只想在監控空白期能撈多少算多少,所以真正的淘汰期還沒有完全到來,政策落地前後,清盤、跑路的P2P平台才會迎來最高峰。
支付公司不積極,但是必須面對現實。
從第三方支付公司角度分析,支付公司很不願意聯合銀行搞四方存管,因為之前的三方託管模式下所有客戶資金全部沉澱在支付公司自己的客戶備付金賬戶內,產生的利息全部歸支付公司所有,另外支付公司還可以利用沉澱資金規模跟銀行協商壓低支付通道的成本。一旦進行四方存管後,這兩點好處不復存在,唯一的好處就是符合監管的政策要求了,所以支付公司百般不願意但也只能接受。
監管細則落地前的幾點建議:
監管層要想將監管落到實處,讓P2P行業的模式從資金池模式平穩過度到資金存管模式需要提前做到以下四點 :
第一,提前做好銀行存管模式的模式、技術標準制定,標準制定讓平台能在模式創新上少走彎路,在軟體開發上節省成本。
第二,對存管銀行的技術維護、風險控制等方面做資質審核,減少銀行的風險對P2P平台的傳導。
第三,做好存管銀行、支付公司、P2P平台的風險隔離和應急預案,不能讓這三者間的風險相互串聯。
第四,做好銀行存管的退出機制,由於P2P平台的運營不善等客觀原因會造成平台倒閉或清盤,這時銀行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退出機制來指導用戶、平台、支付公司、銀行來處理賬戶資金,代收項目,賬戶銷戶,信息溝通等多種問題。
這隻有這些工作提前做好後,細則落地後整個行業才能實現軟著陸。
非常看好互聯網金融明天,志同道合的朋友加我兩個QQ交流群:335618459 136822895一起守護互聯網金融的春天。
主要是當下P2P行業有點太亂了,大大小小的平台又太多,央行不是不管,是很難管理
家有良田千畝,要荒地做什麼?
可私聊
本身利潤就少,銀行還來刮層油
銀行低成本融資,好現象
上次有個項目,還不是p2p,是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眾籌,跑路的風險比p2p小多了。
然並卵。
總行跟我說,聲譽風險太大,不做。
所以你看四大行連帶交行誰都沒做這玩意兒,民生和招行,也是好不容易找到四大行沒吃過的蛋糕,吃相有點丑噢。就像p2p與百度雲的區別上面的p2p指的是 peer to peer
抱歉匿名。說一下我的實際經驗,我行剛為某客戶做好p2p託管之後…監管就打電話問話了領導直接發話,業務暫停你懂的
個人認為p2p平台大平台不願意找銀行,因為本身自己做的已經很不錯了不需要銀行來進行託管,自己做比帶著銀行更好。小的平台攤不上,一是銀行看不上小平台二是小平台對銀行託管的費用不一定能承受的起。以後銀行對P2P平台的涉足還會很多,現在市場上第三方託管平台良莠不齊,信譽也大打折扣。網上的第三方託管已經形同虛設,這時銀行出來託管無疑可以給p2p平台增加信用,更好的保障投資者的資金安全。不管是銀行與平台合作還是銀行自己開辦平台業務,以後都可能是個趨勢,畢竟p2p網貸也是一塊不小的肉。
推薦閱讀:
※去銀行辦業務,存款變成了保單,憑證也被收走了,應該怎麼辦?
※現在銀行到底有沒有在使用VTM機?
※中國人民銀行下發的文件,其它銀行是否有權利結合自己銀行做規定?
※手機銀行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在銀行從事風險管理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