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海軍不發展對地攻擊用戰列艦?
二戰時期戰列艦在支援登陸作戰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雖然現在有飛機導彈了,但是還是炮彈性價比比較高吧。
現代海軍的發展導致海軍艦艇逐漸多功能化,單一用途的軍艦從成本、效益以及作戰靈活度來說都是不符合現代海軍的作戰需求的。
專門用於對岸目標炮擊的戰列艦是否能發揮作戰效用?答案是可以的,第一次海灣戰爭,密蘇里號摧枯拉朽磨平薩達姆的海岸工事說明大口徑火炮確實在對岸攻擊方面有著導彈所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衣阿華級退役後,戰列艦完全退出了海軍,意味著密集的大口徑火炮作為主要作戰手段的海軍作戰平台已經不復存在了(事實上衣阿華級後來也是作為綜合火力投送平台被使用,而不是單純的使用炮擊)。是否要發展專門用於炮擊的軍艦,米帝的做法是:增加現有火炮倍徑提升射程,開發火箭增程彈,並著手開發垂直火炮系統,而專門用於炮擊的軍艦則不被列入考慮範圍。
以目前最為先進的米帝先進火炮系統(AGS)為例,理論最大射程為185公里(可能有誤),而戰斧巡航導彈的射程為2500公里,兩者的打擊範圍不在一個量級上。戰列艦在到達炮擊位置前,自身早已處在對方的火力範圍內,沒有其他的遠程打擊手段來清除對方的遠程火力,那自身就無法進行持續的火力投送。如果需要搭配戰列艦來清除對方反艦火力,那麼艦載機和對地導彈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這麼做,問題就來了——既然已經有了艦載機和對地導彈,那麼對地打擊能力就已經足夠了,提升艦載機和導彈的性能,便能帶來極大的作戰能力提升,為什麼還要發展專門的對岸炮擊的戰列艦?
現代主流艦炮口徑大都在120mm-150mm左右,而採用更大口徑炮彈,火炮本身的消耗就會影響到作戰效率。大口徑火炮由於高膛溫高膛壓以及磨損等原因,本身也是消耗品。陸軍的後勤解決起來相對海軍比較容易,在海軍通常面臨的遠離補給源的長期作戰狀況下,大口徑火炮的後勤消耗以及維護成本不比導彈系統低。不排除如果二戰後各國軍隊如果持續研究大口徑火炮,火炮性能得以提升以滿足長期使用的可能性,但現實是二戰以後的海戰已經被飛機導彈和電子設備主導了,大口徑火炮發展有了斷檔就再也補不回來了(如樓上匿名用戶所說,使用少帶來的研發投入減少和成本增加)。
現代艦炮的定位主要在打擊小型艦艇、內圈防禦以及打擊在低烈度的作戰條件下清除岸上目標,而想像二戰那樣靠炮擊先把對方的岸線洗一遍,已經不是現代海軍的作戰方式了。其實你的想法不完全錯,美國人的DDG-1000就是按照你這思路來的。
然後再批駁一下上面的大部分答主(太多了,@ 不過來):
1:炮彈也是可以精確制導的!!!而且精確制導炮彈也有點歷史了,從80年代美國就有銅斑蛇了。當然了,DDG-1000上面的AGS的炮彈(LRLAP)也是可以精確制導的。2: @上官鏡 說艦艇近岸打擊會遭到敵方火力反擊,這是對的。但是人家DDG-1000有隱身能力,而且AGS的射程也足夠遠,能在海天線以外射擊,所以守備一方也不太容易定位它們。
3:糾結射程的可以先緩一下,因為AGS的有效射程已經有150公里了,這已經相當於美國常見的捕鯨叉反艦導彈的射程了(根據不同改型,射程大約是100-300公里左右)。美國的捕鯨叉到現在都還在大量裝備,憑什麼說遠程火炮就不行?我還沒算上電磁炮呢---假定電磁炮的性能沒有吹牛的話。那問題就是,看著好像沒啥問題的DDG-1000,包括這遠程火炮對地攻擊,沒有廣泛的流行開來呢?
其實原因也是有的:1:不是所有國家的海軍都有強烈的遠洋大規模兩棲登陸意願和能力的。要想實施一次遠洋大規模兩棲登陸,從先期的海空打擊,掃蕩對方航空力量,到大規模灘頭登陸和進攻,再到大規模遠洋後勤保障線,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放眼全世界,也就只有兩支軍隊有這樣的能力:美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
為什麼非要限定為遠洋呢?因為如果不是遠洋的話,那顯然用遠程陸基轟炸機/攻擊機對灘頭髮起攻擊,費效比和靈活性要更好。例如說北約炸利比亞、南斯拉夫等等。2:重型對陸火炮系統(例如說AGS)的適用面太窄。也就是說,雖然它用於對岸轟擊非常好,成本低,效果好。但是問題在於不執行這樣的任務時,整套數百噸的裝備(包括炮台、彈藥庫、配套的控制系統等等),都是死重,而且這套東西對軍艦的設計也限制很大:包括供電(如果是電磁炮的話)、重心、發射時後坐力、穩定性、彈藥安全性(例如說液體推進劑)等等。。。而導彈不一樣,尤其是mk41為代表的通用垂髮流行之後,反正就是留幾個坑而已,無論是防空彈,反艦彈,巡航彈,甚至是反潛彈,還有時下流行的反彈道導彈的東東,都可以根據實際任務需要靈活的裝。3:這套系統的打擊對手太少,而且很難打起來。
其實分析一下就知道,如果是對著越南/伊拉克那樣的「世界第三」,其實根本用不著這樣的東東:幾艘航母上的飛機先掃清那頂多幾十架的三代機後,再對灘頭和縱深掃一遍,就基本上沒什麼反擊兵力能剩下來了。所以,驅逐艦直接近岸,用100mm/127mm火炮掃,其實也差不多的。至於比「世界第三」更差的,多半連起碼的灘頭海防都未必有。。。所以,問題是:這麼套東東弄出來,到底是打誰的?萬眾矚目的中美大戰?還是俄美大戰?先不說這幾家是不是真的能撕破臉皮打起來,就說如果真的到了DDG-1000過來橫掃灘頭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應該先考慮一下核武器和核冬天的問題呢?所以,在看到下一次世界大戰的曙光之前,這種超級武器(性能和價格)應該是不會有國家造的了。美國的DDG-1000已經砍得差不多了,也看不到有後續生產和研發的可能。其實要不是這幾艘下訂單早,開工早,估計連這幾艘都保不住。總體而言問題挺多的,火炮支援的話英國有專門設計過淺水重炮艦,比如羅伯茨級淺水重炮艦,上面就裝備了BL 15 inch Mk I艦炮,和英國的傳統戰列艦的主炮是一樣的,主要負責對地火力支援。
戰列艦的最大問題在於艦炮射程不夠遠,比如說美國的16"/50 Mark 7,在仰角合適的情況下可以至少打到38 km,但是這個距離不夠遠,相比起攻擊機的航程來說很不夠。
炮彈的性價比主要是看產量,現在的大口徑炮彈因為使用的極少,所以價格也比較高,並且火炮本身的散布界就比較大,不可能達到如今導彈或者制導彈藥的精度。
當然也不是說戰列艦的火炮沒有優勢,戰列艦火炮的最大優勢就是持續火力投射能力強而且備彈豐富,一般炮管的壽命都在300發左右(如果距離近用減裝葯還能多打一些),而且戰列艦本身艦體巨大,衣阿華級每座炮塔的炮彈基數是200多發,一般攜帶至少2個基數的彈藥,差不多是1500發左右的炮彈,這種巨大備彈量的優勢就是良好的持續作戰能力和持續火力投射能力。只有能夠產生精確打擊效果的武器才是真正性價比高的武器——炮彈顯然不是。
其實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就用了二戰期間生產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對科威特的海岸線開火過,效果不差於導彈
1、炮彈打不到反斜面構築的掩體,導彈精度高,附帶損傷小,射程遠遠超過炮彈,綜合性價比不一定比炮彈差
2、戰列艦最後的對地攻擊行動應該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算是最後的謝幕演出了對於現代對艦武器來說,半米厚裝甲和1米厚裝甲沒什麼差別。
能做的只有進攻、進攻、進攻,把危險消滅在有害距離之外——而戰列艦的武器,還做不到此點。應該發展一下裝載電磁炮為主武器的核動力戰艦,既可以發射大口徑(155-203mm)的炮彈(因為是電磁炮所以射程會很遠,外加制導炮彈精度會很好)或是炮射導彈。上邊還裝些防空反艦導彈等,噸位在2萬噸左右的最好。
推薦閱讀:
※在軍艦發展史上,有什麼讓人驚嘆的設計或者神來之筆?
※現代的驅逐艦噸位動不動就8000噸9000噸甚至上萬噸,為什麼還叫驅逐艦?
※大和號能被同時代研製出來的艦炮擊沉么?
※睦月,吹雪 ,夕立三艘驅逐艦一同能夠拖曳得動大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