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共產黨對日宣戰快十年後國民黨才對日宣戰?

1931年918事變,日本侵華開始

1932年4月15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日宣戰

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8日美對日宣戰,9日國民黨對日宣戰

為什麼共產黨可以毫無顧忌地提早這麼多年對日宣戰,而國民黨只敢等到美國宣戰後才敢宣戰?反正都已經開打這麼多年了,早點宣戰了對國民黨又有啥損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黨派楊靖宇擔任東北反日總會的領導工作,後又派他擔任中共哈爾濱市委第一任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不久又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

1932年11月,以省委代表身份被派往南滿,整頓各縣黨組織、抗日游擊隊和義勇隊,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和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1933年秋,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在東北建立黨領導下的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指示,以南滿游擊隊和海龍游擊隊為基礎,成立東北抗聯前身之一東北人民革命軍,楊靖宇任第一軍獨立師師長兼政委。


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

  (1941年12月9日)

  日本軍閥夙以征服亞洲,並獨霸太平洋為其國策。數年以來,中國不顧一切犧牲,繼續抗戰,其目的不僅在保衛中國之獨立生存,實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維護國際公法、正義及人類福利與世界和平,此中國政府屢經聲明者也。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余之神聖抗戰,原期侵略者之日本於遭受實際之懲創後,終能反省。在此時期,各友邦極端忍耐,冀其悔禍,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維持。不料強暴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動,甘為破壞全人類和平與正義之戎首,逞其侵略無厭之野心。舉凡尊重信義之國家,咸屬忍無可忍。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特此布告。

  中華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九日主席林森

--------------------------------------------------------------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

經@浮生未半提醒,bo原文:


關於 @Phil提到的第一點,中立法案的問題

「西方民主國家對中國請求援助反應比較遲鈍,並且態度曖昧。戰爭第一年,法國提供了一筆500 萬美元的小額貸款,以建築一條從印度支那邊境到廣西南寧的鐵路。美國用全部買進價值為1.57 億美元的中國白銀的方法來支持中國的法幣儲備,從而支持其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但是,直到1938年12 月,戰事爆發將近一年半之後,美國和英國才分別同意總數為2500 萬美元和50 萬英鎊(合200 萬美元)兩筆為數不大的對華貸款。而且,美國和英國害怕疏遠日本,特別禁止中國人使用這些借款購買武器和其他戰爭物資。從1940 年開始,西方的援助逐步增長。美國允諾的貸款1940 年為4500萬美元,1941 年前期為1 億美元。1941 年後期,美國按照新近的租借法案條款,開始也向中國發送軍械和其他物資。美國志願隊,一支在陳納德指揮下以「飛虎隊」著稱的空軍小分隊,1941 年下半年在緬甸投入戰鬥。在戰鬥四年半以後,西方民主國家的援助總額才與俄國所提供的大約相等。」

——《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第十一章第四節《外國軍事援助》

也就是說,在中日全面抗戰爆發的時候,西方世界對中國基本沒有援助。


先看國民黨為啥不宣戰,在看蘇維埃政府為什麼宣戰。

《梅津致何應欽備忘錄(1935年6月9日)

一、中國方面對於日本軍曾經承認實行之事項如下:

(一)于學忠及張廷諤一派之罷免;

(二)蔣孝先、丁昌、曾擴情、何一飛之罷免;

(三)憲兵第三團之撤去;

(四)軍分會政治訓練處及北平軍事雜誌社之解散;

(五)日本方面所謂藍衣社、復興社等有害於中、日兩國交之秘密機關之取締,並不容許其存在;

(六)河北省內一切黨部之撤退,勵志社北平支部之撤廢;

(七)第五十一軍撤退河北省外;

(八)第二十五師撤退河北省外,第二十五師學生訓練班之解散;

(九)中國內一般排外排日之禁止。

二、關於以上諸項之實行,並承認下記附帶事項:

(一)與日本方面約定之事項,完全須在約定之期限內實行,更有使中、日關係不良之人員及機關,勿使重新進入。

(二)任命省、市等職員時,希望容納日本方面之希望選用,不使中、日關係或為不良之人物。

(三)關於約定事項之實施,日本方面採取監視及糾察之手段。

以上為備忘起見,特以筆記送達。此致

何應欽閣下:

昭和十年六月九日

華北駐屯軍司令官 梅津美治郎

(二)何應欽復函(1935年7月6日)

敬啟者,6月9日酒井參謀長所提各事項均承諾之。並自主的期其遂行,特此通知。

此致

梅津司令官閣下

何應欽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六日》

蔣介石接見要求抗日的學生代表說:「關於抗日情勢,假如本人要想全國國民擁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只要對日宣戰,全國人民一定稱讚我。我為什麼不這樣做,反給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能把國家的命脈斷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命危殆。

我要為國家前途打算,要為民族前途著想,不能為個人名譽而使中國滅亡!縱令不致永久滅亡,或者滅亡不過幾十年或幾百年,還是可以復興的話。

但是如果我們現在有方法可以使中國不亡,使中國不致受幾十年或幾百年亡國痛苦,我們為什麼不採用!為什麼反而願意冒幾十年或幾百年的痛苦!」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局部抗戰開始。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對中國是「不宣而戰」,中國對日本是「戰而不宣」,中日間如此奇怪的戰爭狀態有著不為人知的內幕。 蔣介石認定,對日宣戰是「絕路」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從南昌匆匆趕回南京。一回南京,蔣介石便召集各方要員商議對策。經過一番權衡,蔣介石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現時的情況下,中國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立即以武力對付日本的挑釁,這自然是極度艱險之路;二是採取延緩措施,借外力壓迫日本從東北撤退。」「如果走第一條路,我們對日抵抗的條件一點也不具備,不僅是在物質上和實力上沒有具備,就連思想上、精神上也沒統一」。

蔣介石眉頭緊鎖,看見一班大員們頻頻點頭,就說,現在日本方面也沒有對中國宣戰,如果中國對日宣戰,日本將誣賴中國,順勢將戰爭責任推給中國,侵略將更加無所顧忌。此時對日只能妥協,絕交與宣戰是「絕路」,是「自取滅亡」。

蔣介石說:「我們要走第二條路。」那就是通過利用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的力量壓迫日本從東北撤退。根據這個方針,國民政府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國聯」身上。一方面讓東北軍撤到關內,一方面多次向「國聯」控告日軍 侵略中國東北領土,請求主持公道。

1931年9月19日,中國駐「國聯」全權代表施肇基就日本對東北的侵略向「國聯」提出申訴,要求根據「國聯」盟約出面干涉。

而日本代表芳澤卻向「國聯」報告說,9月18日發生在東北的事變只是地方事件,建議「國聯」不必理會。結果雙方展開了激烈爭吵。

為了製造只是地方性事件的假象,日本一面在「國聯」狡辯,一面加緊在東北扶持傀儡政權。

面對日本侵略的事實,「國聯」雖然應中國的要求派出了調查團,最後也作出了東北是中國固有領土的決定,但由於當時主持「國聯」的英美期待日本在佔領東北之後,向北攻打蘇聯,所以在事實上對日本沒有任何制裁,也沒有施加任何壓力。

眼見著依賴「國聯」無望,蔣介石抵擋不住全國輿論的壓力,以退為進,宣布下野。儘管如此,蔣介石的對日外交方針仍然沒變。他深信,與日宣戰便要亡國,而若與日簽約承認其佔領東北的事實,則國民黨政權也會自然垮台。因此他提出對日外交「四不原則」。

1932年1月11日,蔣介石在其家鄉的武嶺學校發表題為《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演講,提出對日「不絕交、不宣戰、不講和、不訂約」的外交原則。這就是說,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一定的抵抗是必要的,但不和日本絕交和宣戰,但也不能同日本訂立賣國條約,承認日本的侵略。

他說,中國只可用這個政策和戰略與日本周旋,如此長久地相持下去,「也必使日本同歸於盡」。

汪精衛主張,先抗一抗看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對中國的全面入侵。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的演講。在講演中,他說:「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只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戰是應付最後關頭必不得已的辦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溝橋)事的解決。」

儘管蔣介石想將盧溝橋事變作為一次地方事件來處理,但日本對於中國的態度根本不予理會,悍然進一步擴大事件。面對嚴重事態,奉行著「四不原則」的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又一次面臨是否宣戰的抉擇。

在酷暑中,蔣介石召集各方大員進行商議。一位元老憤憤不平地說:「我認為應該宣戰,日本蕞爾小國,竟然侵略我中華,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位閣僚馬上附和道:「我也贊成,一旦宣戰,全國民眾必將歸心,領袖的地位將會更加鞏固。」

蔣介石目視軍政部長何應欽:「國防部的意見呢?」「國防部的意見是現在不宜宣戰,我們從德國購買了大量武器,現在日本正在給德國施加壓力,要求不要將武器裝船,現在一旦宣戰,將給日本以口實,裝備可能會出麻煩。」

外交部長接著說:「不單是這批武器的問題,根據國際上公認的《關於戰爭開始的公約》,一旦一國對另一國宣戰,不管另一國意願如何,雙方就已經處在交戰狀態。而一旦這種交戰意向向第三國通告,第三國就有義務保持中立,除非它決定幫助其中的一方。因此,如果我們對日宣戰,日本便趁機以交戰國的身份,通知各國不要將戰略物資和武器賣給中國,這對我們的抗戰沒有任何好處。我們是弱國,多數戰爭物資都需要從外國進口,一旦宣戰,這些東西的進口必將受到極大的制約。」

他停了一會,看了看沉思不語的諸位大員,接著說:「一旦宣戰,我們在日本的僑民怎麼解決。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來保護他們,相反日本在我們這裡的僑民卻可以進入其他國的租界,我們毫無辦法。」

聽完他們的意見,坐在蔣介石旁邊的汪精衛慢悠悠地說:「我們跟日本交戰是要亡國的,我們只能先抗一抗看看,千萬不要宣戰,這樣連迴旋的餘地都沒有了。」

考慮到宣戰有著如此多的不利因素,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最後作出對日本的侵略「只抗戰、不宣戰」政策。不但如此,蔣介石還命令外交部嚴密關切日本方面是否單方面提出宣戰。

轉眼間,抗戰到了1941年。這年的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二戰戰局發生重大轉折。這時的國民政府認為,如果下令對日宣戰,中國將獲得英美等國的支持。面對來之不易的局面,在危局中苦撐待變的蔣介石十分興奮,他在日記中寫道:「抗戰政略之成就,本日達於極點。」

1941年12月9日,中國正式對日本及德國、義大利宣戰,中國對日長達十年之久的「戰而不宣」局面宣告結束。

日本最高指揮部擱置宣戰問題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本意是侵佔東北,未想當時就侵略整個中國,所以基本上沒有宣戰的考慮。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方面在8月25日召開御前會議,專門討論是否對中國宣戰的問題。

日本陸相和海相認為,日本軍隊中的一些少壯派軍官是要求宣戰的,但軍方老成一些的人都認為三個月就可以解決中國問題,所以宣戰不宣戰是無所謂的,最好不要畫蛇添足。

日本外相也不贊成宣戰:「根據海牙公約,一旦雙方宣戰,就都要受到制約,我們資源匱乏,如果購買戰爭物資受到限制的話,對帝國很為不利。」

最後,日本首相的主張獲得大家一致認同。他說:「現在中國沒有宣戰,如果我們宣戰,就難免有侵略的嫌疑,一旦被認定是侵略,日本還將遭受國際上的經濟制裁,這對我們是很不利的。」因此在御前會上,日本最高指揮部一致決定「擱置宣戰問題」。

1937年12月,日本艱難佔領南京,但日本人希望中國就此投降的局面並沒有出現。這時,逐步陷入中國戰場泥沼的日本惱羞成怒,在進佔武漢後,日本近衛內閣乾脆發表聲明,宣稱以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也就是不再承認國民政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既然不承認國民政府的合法性,那麼對中國宣戰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1940年3月,日本扶持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傀儡政府,雙方建交。此時日本對中國宣戰就變得更不現實,因為此時向重慶的國民政府宣戰,就等於承認了重慶國民政府,這將使汪精衛政權陷入尷尬境地。當然,日本對於蔣介石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一直沒有放棄誘降的企圖,因此不宣戰也就留下了迴旋的餘地。

正因為如此,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政府一直沒有對中國公開宣戰,就是到了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也只對英美宣戰,卻未對中國宣戰。

毛澤東起草中華蘇維埃《對日戰爭宣言》

2014年03月14日09: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進入1932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有增無減;黨內王明「左」傾錯誤愈演愈烈,毛澤東的心情十分沉重,日本帝國主義踐踏中國領土的鐵蹄,更使毛澤東憂心如焚。終於,毛澤東病倒了,不得不來到瑞金東郊的東華山古廟休養,然而就在這時,毛澤東的心裡,依然牽掛著被日本侵略者投入血海火坑的東北。他儘可能地收集資料,了解「九一八」以來東北地區的情況,並在給警衛人員講授政治課時,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東北人民的抗爭作為重要內容。

當時的警衛員吳吉清回憶說:[1]

「主席給我們講黨的方針政策,紅軍的組織紀律,「九?一八」事變後全國的形勢,東北三省的情況,從國內到國外,主席都講到了,並且每講一個問題時,他都要舉出生動的例子來,使我們聽得懂,記得牢」。

這時,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已全部淪陷,日本帝國主義一方面把侵略戰火燃燒到上海,另一方面正對當時屬於東北的熱河省(1955年撤銷,轄區分別劃歸河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虎視眈眈,偽滿漢奸殖民政權也正在緊鑼密鼓的拼湊過程中。

當毛澤東從報紙上得知這一切時,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抱病起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戰爭宣言》。《宣言》憤怒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2]

「日本帝國主義自去年「九一八」以武力強佔中國東三省後,繼續用海陸空軍佔領上海、嘉定各地,侵擾沿海沿長江各地,用飛機大炮屠殺中國人民,焚燒中國房屋。在東北及淞滬等地,被損害的不可數計。這種屠殺與摧殘,現在仍在繼續發展」。

為回答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宣言》莊嚴宣告:[3]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對日戰爭,領導全中國工農紅軍和廣大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反對一切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以求中華民族徹底地解放和獨立」。

對日宣戰宣言脫稿後,毛澤東又起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關於動員對日宣戰的訓令》,這時,偽滿殖民政權已粉墨登場,毛澤東在《訓令》中怒斥:「滿洲傀儡政府已在東三省建立起來了,這是日本帝國主義最忠順的走狗」。[4]

在《訓令》中,毛澤東命令:「全蘇區紅色戰士應準備著更大規模的民族革命戰爭的到來」。[5]指示紅軍報刊經常不斷地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國民黨當局妥協退讓的事實,激發紅軍戰士的抗日熱忱和勇氣。

特彆強調了抗日義勇軍的組織和領導工作:[6]

「在接近中心城市與帝國主義勢力直接統治的地方,可由游擊隊領導民眾組織抗日義勇軍,實行游擊行動」。

「當著紅色游擊隊向外發展到接近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的地方,則應領導民眾組織抗日義勇軍,自動的武裝起來,實行游擊運動,直接對日作戰,吸引白軍士兵,自動對日作戰,共同組織指揮這一行動的革命軍事委員會,以脫離和推翻國民黨軍閥的統治」

最後,《訓令》指示:「加緊動員工農勞苦群眾自願到紅軍中去,向外發展革命戰爭,準備與日本帝國主義直接作戰……要使全蘇區勞動群眾不論男女,都有接受軍事訓練準備對日作戰的熱烈要求」。[7]

由於《宣言》和《訓令》中只提到「聯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被壓迫民族與蘇聯」,[8]而沒有提到「武裝保衛蘇聯」,不合乎「左」傾領導者的要求,因此直到4月15日才正式發表。

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通電全國全世界對日宣戰,通電內容與《宣言》相同。

毛澤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起草和發布的一系列對日宣戰文件,具體論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政策,在全國人民面前更加鮮明地揭露了國民黨當局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妥協退讓的醜惡嘴臉,有力地促進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爭。這些文件傳到東北後,成為東北黨組織領導抗日鬥爭的指導方針。當時正在創建磐石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楊靖宇更向群眾廣泛宣傳這些文件。

1933年5月31日,在給滿洲省委的報告中,楊靖宇將「翻印中央蘇區黨的上級黨部公開文字(對日宣戰通電等等)經常散發」 [9]作為宣傳鼓動工作的第一項。這也是東北抗聯文獻中提到的第一篇毛澤東著作。

注釋:

[1] 吳吉清:《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裡》,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7頁。

[2][3][4][5][6][7][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43、244、246、248、249、245頁。

[9] 編寫組編:《東北抗日聯軍史料》,(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頁。


如果只局限抗戰本身,宣也好,不宣也好,兩國都已經擼起袖子,打了好幾年了,規模烈度和宣戰沒什麼兩樣。但如果放在全世界範圍,這個問題就好理解了。

我覺得老蔣41年宣戰,其實就是選邊站隊。

抗戰剛開始時,世界雖然戰雲密布,但各國都在待價而沽,大家都沒想好加哪個陣營,日本也一樣。直到1940年9月,日本才決定和小鬍子站在一起,軸心國陣營才正式建立。

但在此之前,一切皆有可能,沒準日本和蘇聯勾搭上了,加入共產國際了,人家哥倆成一個陣營了,而如果中國已經提前宣戰了,按照條約,蘇聯也得干中國。也沒準像一戰一樣,日本加同盟了,和英法統一戰線,如果中國已經宣戰,按照條約,老蔣的菊花就被爆了。

等到1940年,日本加軸心後,中國北邊的蘇聯,南邊的英法,都不可能再和日本好了。老蔣可以鬆口氣了,但是還不能宣戰啊,世界形勢很糟糕,法國被滅國,英國被打跑,蘇聯連芬蘭都打的很難看。所以,老蔣還不敢加同盟陣營,誰知道德國會不會滅了蘇聯,然後一起圍毆中國,如果不宣,沒準也能加軸心,蹭個彩頭。

直到日本作死,招惹美國。美國一入盟,戰略對比立刻傾斜,誰都明白美國的分量,就連帶隊偷襲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都說:「我們喚醒了一個巨人。」

老蔣一看,同盟能贏,日本又在對面,趕緊加,於是,國民政府對日宣戰。第二年,美蘇英中等等一堆國家簽署宣言,統一戰線。從此老蔣既不擔心北邊,也不擔心南邊,還有大把援助滾滾而來。

至於各位用國際法為老蔣強辯,太不切實際了,如果各國都嚴格遵守國際法,壓根就不會有二戰。


所謂客觀,就是要就事論事,不夾帶私貨……我又默念了一遍。這是對我自己的要求。

看了一些答案,一些是知乎的「政治正確」,一些是慣用的顧左右而言他,一些是屁股決定腦袋,還有的……不評價了。

要反對這些觀點,首先就要保證自己不陷入以牙還牙的泄憤狀態。看我上乾貨!

1、共產黨宣戰的原因。

其實呢,稍微看過近現代史的童鞋應該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

國共兩黨雖然千差萬別,然而都是典型的政治勢力。

這就決定了:兩黨所有的行動,無不是為了奪取政權、鞏固政權。

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倆都不是什麼好鳥,為了政治利益什麼都幹得出來。

他們的宣言啊聲明啊什麼的,信了你就輸了。

你看32年老毛代表蘇區政府對日宣戰的宣言,義正詞嚴,彷彿民族的中流砥柱……

別去在意具體文字。整篇東西就是表達我跟蔣介石的政府不同而已,我是抗日的,我是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的。

我黨高級領導人會如何看待這些行為呢?

「政治家講利弊,學問家講是非。」

——前中共主要領導人之一胡啟立。1987年至1989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具體到32年中共對日宣戰這件事。

為什麼宣戰?因為:

"宣戰利益極大,不宣戰損害極大"——毛澤東

(此處化用老毛針對朝鮮戰爭的表態……)

老毛哪裡來的自信敢說蔣介石不敢說的話呢?

因為屁股決定腦袋。老毛的屁股那時正坐在江西呢,離日軍遠得很。天塌下來有國民政府頂著,怕什麼?

看圖。其實30年跟32年相差不大的。

蔣先生聽到這個新聞一定在罵:

「娘希匹!共匪這是站著說話放嘴炮啊!喊口號、做做樣子、裝高風亮節誰不會?!你倒是別當山大王了,有種去跟日本人練練啊!靠!

為什麼宣戰是裝高風亮節呢?

因為那時抗日是潮流啊!老毛正在趕時髦呢,沒看出來?誰不抗日誰就佔領不了輿論陣地和道德制高點啊!那時候抗日比現在的民主自由還普世價值呢!誰不抗日誰就是民族罪人漢奸啊。

老毛口號喊得越響,其實就是越噁心蔣總裁和國民政府,越為自己掙表現啊!我都抗日了,你怎麼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第四次圍剿啊?!

就這麼簡單。

(當然,我們得尊重中共在東北組建的抗日義勇軍及之後發展的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日鬥爭。

有知友認為他們跟江西的中華蘇維埃沒有關係,這是錯誤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由中共滿洲省委組建,其高級軍官均由中共黨員擔任,屬於黨的抗日武裝。在中國共產黨的指揮領導下,他們與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進行了極其艱苦卓絕而又慘烈的鬥爭,無論是貢獻還是犧牲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特加上這一段,以資紀念他們的捐軀赴國難。英雄們很多早已馬革裹屍,我們可能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2、寫累了,不想寫了……

國民政府最初不敢宣戰,直到美國參戰後才宣戰,原因無非以下:

  1. 不敢跟日本徹底決裂,還幻想著能與日本妥協,共同剿共。汪精衛是明證。

  2. 美國爹還沒宣戰呢,抗日前途不明朗,話不能說絕。這是最重要的原因。美國宣戰第二天就跟風宣戰是明證。

  3. 國民政府向來的對外軟弱風格。不僅僅是對日本,基本上對當時的列強都是這樣。27年就在濟南被日本人狠揍,改道溜走;31年東北國恥,不敢戰;32年上海事變,不敢贏;33年長城抗戰,幾乎承認滿洲國;35年何梅協定,喪權辱國;37年首都都被屠戮了,還在說「自衛」;抗戰打了4年,丟失國土幾百萬平方公里,從南京一路被趕到武漢最後窩在重慶了,還不敢宣戰。

說到底,街頭混混被揍狠了還敢硬氣兩句,上海青幫出身的蔣總裁和國民政府……

………………………………………………………………………………………………………………

最後,有知友提到了《租借法案》和美國援助的原因。

首先,1941年之前對國民政府提供援助最大的根本不是美國,也不是英國,而是蘇聯。

實際上,所謂美國對華援助,一直到1941年《租借法案》將中國列入借貸國,才開始有意義。

之前的37年到41年,美國對華只有幾筆商業貸款,而不是軍事上的援助,並且數額也不大。

(此處還可以參考@Woody huang的答案:為什麼共產黨對日宣戰快十年後國民黨才對日宣戰?)

這些措施當然對中國有利,但是還沒有上升到影響國家戰略的地步。

如果說是考慮美國援助的因素,那麼4月美國就將中國納入租借法案借貸國,也就是明確帶頭表示要用實際行動援助中國了。為什麼那時還不宣戰呢?一定要等到美國宣戰後的第二天,才這麼神速地宣戰?

如果說是為了讓其他國家不致於被迫中立,那為什麼又要在12月8日對日宣戰呢?須知日本只對英法宣戰,對於國民政府從未宣戰(因為日本打下南京後就沒把國民政府當作對手),國民政府單方面宣戰,豈不是又讓其他國家被迫中立了?

因此我認為,說國民政府不對日宣戰是因為宣戰了就得不到各國暗中支持和援助,是站不住腳的。

另外,日本之所以不對華宣戰,原因是明擺著的。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九一八,日本沒有宣戰,

盧溝橋,日本沒有宣戰,

tg宣戰,然而日本沒有對tg宣戰,

美國禁運,日本沒有宣戰,

日本一直不承認對中國的戰爭行為,來迴避國際法。

而之後,更是不承認重慶政府,而承認汪偽政權,意即日「中」友好。

那麼,重慶的宣戰又恰巧是美國宣戰之後,是不是老蔣在汪精衛投日之後正式代表中國站隊了。

而其實如果三幾年宣戰其實也不見得能有什麼實利,蘇聯說不定會因為避免刺激日本,留下口實進而引發遠東戰火而停止對中國的援助,更遑論英法這些國家,他們注意力都在歐洲可能爆發的戰爭上。

說到底,一句話。

弱國無外交。

宣戰這種事都是大戶人家才權衡的事,弱國說宣不宣的……人家聽了也是呵呵。

人大清宣的多有氣勢。

………………

題外說的哈,我國國民現在都是有大國國民態度的,言必稱世界,語必為第一,已經很難體會一百年前的屈辱了。

這當然是好事,說明近兩百年來無數先烈的血沒有白流不是么。

但是,拿當下一些習慣去看過去不是很好,即使真的很爛。

要想這樣玩,我在回答淞滬會戰的問題里就已經做了。

記得有位答主講了個故事,記不清了,大概是說,他和一個荷蘭人在一起,看到荷蘭的兩架f-16,他說f-16是很厲害的戰鬥機,荷蘭人回了一句,去非洲打打還行,去中國大概飛不了一個來回。

又和他提到美國的霸權,他就把教科書上的一超多強理論複述一通,而荷蘭人說,你們可以這樣談,而我們只能投降。

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

發表日期 1937年8月14日

發布單位 國民政府

標誌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成立

原文如下:

中國為日本無止境之侵略所逼迫,茲已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

近年來,中國政府及人民一致所努力者,在完成現代國家之建設,以期獲得自由平等之地位;以是之故,對內致力於經濟文化之復興,對外則尊重和平與正義,凡國聯盟約,九國公約——中國曾參加簽訂者,莫不忠實履行其義務。蓋認為「獨立」與「共存」,二者實相待而相成也。乃自九一八以來,日本侵奪我東四省,淞滬之役,中國東南重要商鎮,淪於兵燹;繼以熱河失守;繼於長城各口之役;屠殺焚毀之禍,擴而及於河北;又繼之以冀東偽組織之設立;察北匪軍之養成;中國領土主權,橫被侵削。其他如縱使各項飛機在中國領土之內不法飛行,協助大規模走私,使中國財政與各國商業,同受巨大損失;以及種種毒辣之手段:如公然販賣嗎啡、海洛英,私販槍械接濟盜匪,使中國社會與人種,陷入非人道之慘境。此外無理之要求與片面之自由行動,不可勝數。受一於此,已足危害國家之獨立與民族之生存,吾人敢信此為任何國家任何人民所不能忍受,以迄於今,吾人敢言中國之所以出此,期於盡可能之努力,以期日本最後之覺悟而已。及至盧溝橋事件爆發,遂使中國幾微之希望歸於斷絕。

由於日本大舉擴張天津駐屯軍,且屢於辛丑條約未經允許之地點施行演習。日本此種行動,已足隨時隨地引起事變而有餘;而1937年七月七日深夜,日本軍隊竟於鄰近北平之盧溝橋,施行不法之演習,繼之以突然攻擊宛平縣城。我守土有責之駐軍,迫而為正當防衛;我無辜之人民,於不意之中,生命財產毀於日本炮火之下,凡此事實,已為天下所共見。

日本之行動有深足注意者,即其口頭常用就地解決,及不欲擴大事態之語調;而其實際,則大批軍隊及飛機、坦克車,以及種種新戰爭利器,由其本國及朝鮮與我東北,源源輸送至河北境內。其實行武力侵略,向我各地節節進攻之事實,絕不能為其所用之語調,所可掩蔽於萬一。

中國政府於盧溝橋事件發生後,猶以誠意與日本協商,冀圖事件之和平解決。七月十三日,我外交部曾向日本大使館提議雙方及時停止軍事行動,而日本未與置答。七月十九日,我外交部長復正式以書面重提原議,雙方約定一確定日期,同時停止軍事動作,同時將軍隊撤回原駐地點。並曾聲明:中國政府為和平解決此次不幸事件起見,準備接受國際公法或條約所公認之任何處理國際糾紛之和平方法,如雙方直接交涉,斡旋,調解,公斷等等。然而以上種種表示,均未得日本之置答。

於此之際,中國地方當局為維持和平計,業已接受日本方面所提議之解決辦法。中央政府亦以最大之容忍,對於此項解決辦法,未予反對。乃日本軍隊於無可借口之中,突然在盧溝橋、廊坊等處,再行攻擊中國軍隊,並於本年七月二 十六日致哀的美敦書,要求中國軍隊撤出北平。此則予雙方約定解決辦法以外,橫生枝節,且為吾人所萬萬不能接受者。

於期限未至之前,以猛力進撲中國文化中心之北平,與中外商業要樞之天津。南苑附近,我駐軍為日本轟炸機及坦克車所圍攻,死亡極烈;天津方面,人民生命橫遭屠戮,公共建築、文化機關以及商店、住宅,悉付一炬。自此以後,進兵不已,侵入冀省南部,並進攻南口,使戰禍及於察剩凡此種種,其橫生釁端,擴大戰域,均於就地解決及不擴大事件語調之下,掩護其進行。

當此華北戰禍蔓延猖獗之際,中國政府以上海為東方重要都會,中外商業及其他各種利益,深當顧及,屢命上海市當局及保安隊加意維持,以避免任何不祥事件之發生。乃八 月九日傍晚,日軍官兵竟圖侵入我虹橋軍用飛機場,不服警戒法令之制止,乃至發生事故,死中國保安隊守衛機場之衛兵一名,日本官兵二名。上海市當局於事件發生之後,立即提議以外交途徑公平解決;而日本則竟派遣大批戰艦陸軍以及其他武裝隊伍來滬,並提出種種要求,以圖解除或減少中國自衛力量。日本空軍並在上海、杭州、寧波以及其他蘇、浙沿海口岸,任意飛行威脅,其為軍事發動,已無疑義。迨至昨(十三)日以來,日軍竟向我上海市中心區猛烈進攻,此等行動,與盧溝橋事件發生以後向河北運輸大批軍隊,均為日本實施其傳統的侵略政策整個之計劃,實顯而易見者也。

將使中國於危急存亡之際,尚不能採用正當防衛之手段。須知此等停戰協定,其精神目的,即欲於其地點內雙方各自抑制,以期避免衝突,不妨礙和平解決之進行。若一方自由進兵,而同時復拘束他方,使之坐而聽受侵略,此為任何法理任何人情所不能曲解者。

中國今日鄭重聲明,中國之領土主權,已橫受日本之侵略;國際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已為日本所破壞無餘。

此等條約,其最大目的,在維持正義與和平。中國以責任所在,自應盡其能力,以維護其領土主權及維護上述各種條約之尊嚴。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日本苟非對於中國懷有野心,實行領土之侵略,則當對於兩國國交謀合理之解決,同時制止其在華一切武力侵略之行動;如是則中國仍當本其和平素志,以挽救東亞與世界之危局。要之,吾人此次非僅為中國,實為世界而奮鬥;非僅為領土與主權,實為公法與正義而奮鬥。吾人深信,凡我友邦既與吾人以同情,又必能在其鄭重簽訂之國際條約下各盡其所負之義務也。


前面不少答主都提到,共產黨32年宣戰,實際意義並不大,更多是一種生存策略的問題。這一點我一開始也是認同的,但是我想延伸一下:

假如我是當時的一名青年,我會怎麼看這個宣戰呢?

難道我不知道那時共產黨的實力極其弱小,而且地盤與日佔區不接壤,根本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機會與日本實際交戰嗎?我想我是知道的,絕大部分前來投靠的青年們也是知道的。

那為什麼還要來投靠共產黨呢?我又想了一下,認為我們其實可以將這個宣戰看成一種對未來的承諾:共產黨承諾自己始終將抗日作為首要目標,並將一直為此付出努力。

當然了,僅僅是承諾,一開始肯定是很少人相信的,換我我也不會輕易相信。然而在隨後的幾年裡,日本從東北一路擴張到華北,國民政府根本沒有應對的方法,也沒有應對的態度。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對國民政府越來越失望,也才會越來越把期望放在那個作出了明確承諾的共產黨身上。大家來投靠共產黨,不是因為它現在如何,而是因為至少它給出了承諾,至少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那麼,共產黨守諾了嗎?縱觀1932年到1945年的整個歷程,我覺得,基本上來講,守諾了。

這就足夠了。

--

有人說,「我現在也可以向日本/俄羅斯/美國/宣戰」。

然而宣戰以後呢?你做了什麼?

共產黨宣戰以後,一直把這個態度堅持了下來,並且一直付出了實際行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你宣戰以後呢,不說建立武裝政權了,等真打起來了你能扛著槍上戰場嗎。

這也就是共產黨和鍵盤黨最大的區別。


一個是政府一個是反政府武裝(當時被政府認為是土匪),兩個不同的實體說出來的話的分量是不一樣的。張三李四明天早上喊兩句對日宣戰,國際社會會認為是中國對日宣戰了嗎?舉國外的例子,真主黨整天和以色列打仗,能說明黎巴嫩和以色列開戰了嗎?都是這個道理,國民政府當時代表的是中國,而共產黨政權只是中國內部的一個政治勢力而已,在野黨可以亂喊,而中央政府是不能亂說的。

事實上,日本侵略中國採取的是不宣而戰,一直沒有對華宣戰(最後有沒有宣戰記得不清了),而國民政府在「七七事變」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和被迫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之後,是發表了個抵抗宣言的,貌似叫做《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闡述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是因為日本的侵略造成的。正式的宣戰如同題主所說是直到美國對日宣戰之後才宣戰的。

究其原因,中國當時是個弱國小國,近代以來幾乎沒有取得過對外戰爭的勝利,在國際社會上,弱國無外交不僅是說說而已,面對強大的日本,中國若是主動宣戰,一旦戰敗就要承擔侵略日本的全部責任,因為日本並未對華宣戰(這裡不要講事實,拳頭大的國家說的話才會被人聽到這種道理在人類歷史上屢見不鮮,不用我再重複了)。

當美國對日宣戰之後,中國政府才緊緊抱住了一條無比粗壯的大腿,當然要第一時間向大哥表忠心了,後來的戰爭結果證明,中國政府的選擇沒有錯,抗日戰爭—國外通稱第二次中日戰爭—雖然給中國帶來了慘重的損失,但中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大大增加,成為了僅次於美蘇英三巨頭的大國,最後更是成為了聯合國的5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說實話,當時的法國六個星期就敗給德國,國際地位大大降低,和中國是沒法比的)。

所以呢,當時的中國當局選擇的宣戰日期不能說非常合理但起碼是沒什麼大錯的。在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的初期,美國保持中立,英法正忙於應付德國的崛起,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德國和日本越走越近,當時的國際環境對中國極為不利,不宣戰的話還能從外國購買武器什麼的,宣戰了簡直就是找死。


下面節選自當時蘇維埃共和國對日本宣戰的宣言。

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向全中國被壓迫民眾指出:蘇維埃區域久已脫離了帝國主義的羈絆,而國民黨軍閥卻在帝國主義的領導和指使之下,絕不放鬆的向蘇區與紅軍進攻;要不是國民黨軍閥的進攻,蘇區工農勞苦群眾與紅軍早已與抗日的英勇士兵和義勇軍站在一起直接對日作戰了。

所以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現在領導全國工農紅軍和蘇區廣大工農勞苦群眾,積極進行革命戰爭,向外奪取中心城市,摧毀國民黨統治,正是實際去進行民族革命戰爭,是直接對日作戰的必要前提。

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號召全國工農兵及一切勞苦群眾,在蘇維埃的紅旗之下,一致起來積极參加和進行革命戰爭,在白色統治各地要自動武裝起來,組織民眾抗日義勇軍,奪取國民黨地主資產階級的武裝,直接對日作戰,並成立指揮這一行動的革命軍事委員會;

白軍的士兵要暴動起來,打倒反動的軍官,自動對日作戰,成立工農紅軍推翻國民黨在全中國的統治,成立全中國民眾的蘇維埃政權;這樣來實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澈底爭得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

===================================

我黨當時意思很明顯,大家跟我一起來去奪取國民黨的政權,然後再去抗日。說白了,就是舉著抗日大旗打蔣介石。

同一時間,兩廣軍閥發動了反蔣戰爭,口號也是要北上抗日。而事實上當時廣西軍閥的武器和顧問都是由日本人提供,簡直荒唐至極。套路跟紅軍如出一轍。

為什麼當時抗日最積極的是蔣介石最大兩個敵人蘇維埃和李宗仁呢??為什麼他們在中國南疆反而抗日情緒最強烈呢?

難道北方的張學良,宋哲元,閻錫山等等,就是那麼不愛國?

很明顯,他們是要豎起抗日大旗從政治攻勢上壓倒蔣介石,讓自己師出有名。事實上這種策略也很有效,就要剿匪時候,很多軍官還向蔣介石請命,去北方抗日。

當時蔣介石號令不出江南,國內軍閥林立,共匪叢生,別說發展工農業,就是統一政權都做不到,怎麼打?

你跟拳王打拳擊比賽,你的大腿和肚子不聽你指揮,時不時地抽筋搗亂,拳頭再厲害又如何?何況拳頭也不濟。

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是真正的定國良策,不是意志超凡的人,不可能做到頂著一片罵聲按部就班地去工作。

唯一做的不對的就是宣傳功夫不到家,全國人民無法領會領袖決策暫時做縮頭烏龜。

你看現在我黨宣傳功夫就十分大家,很多心向我黨的熱血青年,滿嘴都是:時間在我們這邊。忍一時風平浪靜。遲早能找回來。。。。

諸如此類。

都不用領導宣貫,下面自己就找了一大堆做烏龜的理由。


  1. 問題里說的是當時的中國合法政府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才對日宣戰。但同時要看到日本方面在此之前也一直沒有對華宣戰。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當時中日兩國在戰爭軍備上嚴重依賴進口資源,一旦正式宣戰,按照當時美國國會1937年通過的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s of 1930s),交戰雙方都將被置於貿易禁運狀態下。這個中立法案實際上不是當年才通過,而是從1930年代開始每年都有,到了1937年通過的是更嚴厲的無限期有效的版本了。早期版本主要是針對歐洲地區的不斷衝突,尤其是西班牙內戰進入白熱化後。不過羅斯福政府當時開了個口子,說雖然美國不主動向交戰雙方提供物資供應,但如果任何一方能全額現金支付貨款並自行安排貨物運出美國(cash and carry),則不屬禁運範圍。在中日戰爭中,顯然日本是有能力做到cash and carry的,因此如果當時國府宣戰,毫無疑問將失去美國的物資供應這一重要的渠道。

  2. 有知友說當時美國不是照樣給蘇聯提供物資么?是否宣戰看來沒有關係。這種說法是極其誤導的,請看:租借法案(Lend-Lease)。1941年通過的租借法案是基於美國政府提出「美國應該擔當起民主社會的軍工廠」的理念上的。美國政府得以籍此對交戰地區被認定為「捍衛民主」的政府,提供物資租借。法案是1941年3月通過,4月時,中國被納入其中,而遲至10月(德軍進攻蘇聯是當年6月)才將蘇聯納入其中。所以那位匿名且關閉評論的知友的「蘇聯早就對德宣戰了,老毛子拿美國人的援助少了嗎?」顯然是捏造。

或許有知友會說:國際條約真的那麼管用么?說禁運就禁運了?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個:蘇日中立條約

大家應該知道在抗戰初期,蘇聯給中國當時的合法政府提供了不少物資和人員的援助,甚至不少蘇聯飛行員在中國土地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是當蘇聯政府和日本政府簽署了這項「中立條約」後,蘇聯就撤銷了對華援助還順手承認了偽滿洲國以換取日本承認蒙古獨立),因為他們按照協議必須停止對日敵對行為。

不光是蘇聯這邊,日本也是「遵守協議」的:這份條約簽署完兩個月多一點,希特勒就揮師東進,殺向莫斯科了。作為軸心國主要成員之一的日本,這時候卻沒有一起對蘇宣戰,而是依然遵守蘇日中立條約,直到1945年蘇聯單方面宣布終止該條約。

當然,不可否認其中有實力懸殊帶來的單向壓制。但是必須看到當時世界大國之間依然是看重條約這樣的協議,以及正式的國際交往原則的。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中國政府和日本政府,儘管已經開戰四年有餘,卻從未正式宣戰。

而當時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並不是一個被國際社會承認的政權,只是地方割據武裝而已,並不承擔任何國際義務(也沒有任何國際權利),物理上也不處在戰鬥前沿。因此這種宣戰,實則就是口炮而已。

--也許有知友會提到「東北抗聯」。東北抗聯是名義上由我黨在東北的組織發展組建的,但是實質上是由共產國際指揮的一支反抗武裝。所以和當時對日本「宣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沒有任何隸屬關係。後來國共合作時期,延安的我黨中央也沒有對抗聯實現直接領導。1941年4月蘇日中立條約簽署後,抗聯大部即遵共產國際命令退入蘇聯境內,停止在蘇聯已經承認的滿洲國境內,以及業已被日軍佔領的中國領土內的一切活動,直到蘇聯1945年對日宣戰才又重新入境參戰。

補充於2014年10月14日下午4點左右:

有幾位知友來挑骨頭了,那麼就說明一下。

幾位請注意,關於「租借法案」前的中國與美國的往來,我用的是「物資供應」而不是「物資援助」。什麼意思?因為:

  1. 美國是沒有國營企業的,一切和國外的商貿往來,或者美國政府想要對外提供物資,都是通過私營企業進行的。因此在租借法案生效且中華民國被納入範圍之前,美國政府向中華民國提供的資助的確不多。但是這不代表美國工商界就沒有和中華民國政府做生意。

  2. 之所以說在租借法案生效前,中國主要的物資供應靠的是美國,是因為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以後,歐洲各國已經無暇也無力與中國進行國際貿易了。至1940年底,波蘭捷克荷蘭比利時法國等歐洲主要工商基地,除了有海外殖民地的以外,基本全境都在德國控制之下了,老牌殖民國家英國則在全力抵擋納粹空襲,南美國家雖然免受戰火屠戮,但是有多少有國府需要的戰爭物資?運力又如何?加上德國因為軸心國協議和蘇聯因為蘇日中立條約而撤出對國府的經濟和人員援助,當時也就只剩工業實力和運輸能力依然完好強勁的美國是當時國府能找到的主要物資供應來源了。當然美國工商界基本上只認錢,沒有傾向於誰,同時也在給日本提供各類戰爭物資,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

補充於2014年10月15日凌晨1點30分左右:

@民律知友提供的那篇論文里,有很重要的歷史文獻可以證明當時如果中國合法政府提早對日宣戰,會在國際上反而形成不利於中國獲得物資供應乃至援助的態勢。因為不能摘錄原文,只能請大家移步:

土田哲夫|日本當代中國研究 2010。


我一向最喜歡笑傲江湖裡的寧女俠

少林一役中嶽不群向左冷禪討好,寧女俠很是不齒,岳不群向其解釋說是因為怕左冷禪暗算,寧女俠斥責其道:「咱們既在武林立足,哪又顧得了這許多?前怕狼後怕虎的,還能在江湖上混嗎?」《笑傲江湖》

堅持,不要臉,堅持不要臉

俗稱追女生的三大法寶,也是岳不群練成辟邪鍵盤三大法寶,你沒看錯,某些鍵盤黨早就已經揮刀自宮了

————————————————————————————————————————

某匿名用戶宣稱國府不宣而戰,共匪宣而不戰

還有人在那扯淡什麼中立了不能買武器云云,岳掌門也是這麼說的,呵呵,好歡樂啊

但是說到天花亂墜也不過是個旁證,還是個莫須有的旁證。

骯髒齷齪的岳掌門爭議太多

我還是去崇敬一下這位和我一樣出生在河南,和我一樣戰鬥在東北的老鄉楊靖宇烈士。

你們這些人都來好好地圖

來來來,我告訴你們一個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詞,這個詞叫侮辱先人,還有個詞叫侮辱英烈知道嗎?

看到中間那個縣叫什麼名字嗎?叫靖宇縣

楊靖宇

知道他是幹嘛的嗎?

楊靖宇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其故鄉河南省確山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4月,在確山領導農民起義,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組織確山劉店秋收起義,任當地農民革命軍總指揮。之後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地下工作。

1929年,楊靖宇赴東北,擔任中國共產黨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後被當時的日本租界憲兵抓獲。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後,楊靖宇經組織營救於1931年11月出獄,[2]。後歷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市委書記、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

1932年,楊靖宇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並在罄石縣建立了游擊根據地。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後來簡稱「一 ·二六指示信」),根據「一·二六」指示,以南滿游擊隊和海龍游擊隊為基礎,1933年9月組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次年任第一軍軍長兼政委。1936年,根據中共中央《八一宣言》東北抗日部隊統一建制,陸續成立抗日聯軍。當年2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6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隨著東北抗日力量壯大及抗日鬥爭持續,日軍對東北戰略後方更有所顧及,逐漸採用強制聚攏邊區農民,嚴格的良民證管制,偽軍高強度追襲,自備糧控管,提前收割糧食等,一方面將全部的民眾集中管制,又採用良民證防止抗日武裝與群眾接觸,對群眾口糧收繳只能備幾日糧食以及提前收割糧食防止支援抗日武裝,偽軍高強度追襲以消耗抗日力量精力。

1940年1月,楊靖宇所率部隊被關東軍重兵圍困,他組織部隊分散突圍。但據稱被一個參謀出賣,他所率的60多人被發現。2月18日,最後跟在他身邊的兩個戰士戰死。2月23日,楊靖宇在吉林省濛江縣三道崴子戰死。

問一句,這個例子夠打臉的級別了嗎?我是真不想打臉的,因為話說回來,就算蔣公宣戰宣的晚,這也沒什麼,不過是理念有差異,信心不爆棚,謀略有硬傷,但至少人家還有一顆愛國心,至少人家還有自知之明,再怎麼慫也從未投降,不像某些人。蔣委員長沒練成辟邪劍譜,但也沒當汪精衛啊

1932年宣戰,1932年組建游擊隊,如果有人覺得組建游擊隊不算抗戰,我覺得某少帥300k東北軍,算了,不想說了

題主問為什麼共產黨可以毫無顧忌地宣戰,因為人家動手了,我黨確實當時很弱小,但我黨真是有寧女俠的風範,我相信題主如果在腦子裡把這段歷史撿起來就不會再問這種問題了

為什麼蔣公不敢, @姬軒亦說的很對,信日,信蘇,信英美,就是不相信自己

還有宣稱宣戰得不到外國武器的,辟邪劍譜神馬的害死人啊


比慈禧向列強宣戰還弱


我現在宣布,對全世界除中國的國家開戰。以後如果開戰,打贏了,請記住都是我的功勞。打輸了,那就得政府背鍋了。


~~~後面有更新~~~~~

基本上都是先站立場再發言,有什麼意思。

先說GCD宣戰。他沒有處於統治地位,甚至在割據勢力中都不是最大的,抗戰對他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當紅色首都在瑞金的時候,沒有什麼青年人會去投奔到瑞金;可到了陝北,豎起了抗日大旗,大批的青年學生就奔向了延安,去往抗日的最前線。儘管延安距離抗日前線還差的老遠,但那是當時神州大地唯一的一桿抗日大旗的所在。

我這麼說可能會被認為是在黑GCD,至於是不是黑,看百團大戰後給彭德懷的信就知道了(當然我可能是一條魚,這年頭釣魚黨實在是太多,防不勝防)。

再說到GMD方面。不宣戰的一個原因當然是害怕啦,一個是新興的工業國,有著亞洲最強大的海軍、空軍、陸軍,另一個是海空軍基本為零,陸軍的裝備落後,缺乏訓練的農業國,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極其之大,說不怕是假的。但又不止於害怕,如果是只剩下害怕,覺得肯定打不過,覺得會被滅國,那還抵抗幹什麼,還發動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十幾次幹什麼,直接投降不就行了?

另一個原因當時是希望獲得外界的援助,要不然發動淞滬會戰幹什麼。誰都知道在上海打仗太吃虧,但為了顯示對內對外顯示抗日的決心和能力,希望能獲得外國的支援與干預,結果還是發動了這場會戰。

第三個原因,我覺得是為了降低日本的對華戰爭決心。蔣先生與毛先生都是按照持久戰的方式來指揮戰爭,毛先生主要還是立足於內,指望靠人民的力量來贏取勝利;而蔣先生是立足於外,希望能支持的更久一些,等到國際形勢發生重大的變化來贏取勝利。在自己的實力無法快速提升的前提下,降低敵人的戰爭決心就能讓他支持的更久一些。

然後他賭對了,日本人果然腦筋進水,發動了東南亞戰爭,然後是偷襲了珍珠港。如果他對日本宣戰,日本人還會不會腦筋進水,在打中國未下的時候,還是發動了東南亞戰爭,甚至偷襲珍珠港?

說到宣戰的問題。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會宣戰,我查了一下,中印與中越之間的戰爭就沒宣戰,當然那打成了局部戰爭,而且是我們先發起的,與日本侵華的形勢不一樣。

最後說一個成語:人微言輕。意思是指社會地位低,說話提意見不被別人重視·。我等鍵盤俠只是一眾屌絲,所以可以隨便說話,反正也沒人重視。比如釣魚島、黃岩島事件中,我等鍵盤俠盡可以叫囂戰爭,最後呢?

~~更新~~

有些朋友指出了我的不嚴謹的地方,非常感謝,不過還是不準備修改。

青年是在1938年開始大規模奔向延安,因為那個時候大片的國土已經淪陷,丟失了很多大城市,熱血青年要抗日往那裡走?是悶頭抵抗,卻依然一敗再敗的國民黨?還是豎起宣戰大旗,號稱抗日最前線的延安?

我已經過了為黑而黑的年齡,但看到下面的幾個時間我還是覺得非常有趣。

九一八事變開始於1931年9月,東北全境淪陷於1932年2月;

淞滬抗戰開始於1932年1月,結束於1932年3月;

一般來說,宣戰會對應某個重大的事件,比如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在兩天後對德宣戰。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到了8號,美國對日宣戰。

按照上面的規律,31年9月18日與32年1月28日都是非常合適的對日宣戰的時間,可到了一二八抗戰於1932年3月結束的時候,還是沒有人對日宣戰。

國民黨政府就不去說了,反正它是直到41年才宣戰,就說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中華蘇維埃政府直到1932年4月15日才對日宣戰,可那幾天在歷史上什麼大事都沒有發生中日關係全記錄(1932年4。一直到1932年5月才開始發生大事件,國民黨反動派開始準備發起第四次圍剿。

最後,宣戰不宣戰真的不能說明什麼,宣戰了固然爽,但只要依然在戰鬥,就算沒宣戰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聽其言,觀其行。


我是來看義和團大師兄的


能讓執政黨避免被噴的,估計只有「薛定諤的宣戰」了

統一一下邏輯吧,我們換角度思考一下

現在共產黨先宣戰,大家的評論是「宣戰不代表真的要打,不宣戰有不代表不打」、「在當時某黨不能代表著國家的政府,所有可以毫無顧忌宣戰,用抗日來贏取人心和避免被圍剿」

那反過來,如果是共產黨比國民黨晚十年宣戰還是同一批人,嘴炮會打的多響我想想都怕

宣戰也不對,不宣戰也不對,還真是需要一個「薛定諤的宣戰」了吧

或者嘴炮黨人你們自己告訴共產黨,是宣戰還是不宣戰?


一點點更新:

同樣被禁運的話,日本可能只是缺乏石油。但中國缺的是石油、糧食、化肥、武器等等等等工業製成品。然而這些,日本不論在本土還是努力經營的滿洲都能解決。

以下是原答案。

@Phil說的是學界的主流認識,卻被你們踩到這麼靠下。所以你們是多恨中華民國,盼著他1930年代就亡,然後做日本的殖民地,自己的祖輩當亡國奴?

那麼你們究竟是愛這個國家還是只愛某個組織?你們XX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去哪兒了?

請記住,就算你的屁股坐在某組織那,你首先還是一個中國人。

最後請問以下的「廬山聲明」全文是什麼意思

廬山聲明 蔣中正

民國廿六年(1937年)7月17日

中國正在外求和平、內求統一的時候,突然發生了蘆溝橋事變,不但我舉國民眾悲憤不止,世界輿論也都異常震驚。

此事發展結果,不僅是中國存亡的問題,而將是世界人類禍福之所系。諸位關心國難,對此事件,當然是特別關切。茲將關於此事件之幾點要義,為諸君坦白說明之。

第一、中國民族本是酷愛和平。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來主張對內求自存、對外求共存;本年2月三中全會宣言,於此更有明確的宣示。近兩年來的對日外交,一秉此旨,向前努力;希望把過去各種軌外的亂態,統統納入外交的正軌,去謀正當解決。這種苦心與事實,國內大都可共見。我常覺得:我們要應付國難,首先要認識自己國家的地位。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力量要有忠實估計。國家為進行建設,絕對的需要和平;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前年五全大會,本人外交報告所謂:「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跟著今年二月中全會對於「最後關頭」的解釋,充分表示我們對於和平的愛護。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搏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徬徨不定、妄想茍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

第二、這次蘆溝橋事件發生以後,或有人以為是偶然突發的;但一月來對方輿論,或外交上直接間接的表示,都使我們覺到事變發生的徵兆。而且在事變發生的前後,還傳播著種種的新聞,說是什麼要擴大塘沽協定的範圍,要擴大冀東偽組織,要驅逐第二十九軍,要逼迫宋哲元離開;諸如此類的傳聞,不勝枚舉。可想見:這一次事件,並不是偶然。從這次事變的經過,知道人家處心積慮的謀我之亟,和平已非輕易可以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無事,只有讓人家軍隊無限制的出入於我們的國土;而我們本國軍隊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國土地內自由駐在;或是人家向中國軍隊開槍,而我們不能還槍。換言之,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們已快要臨到這極人世悲慘之境地。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無法忍受的。我們的東四省失陷,已有了6年之久;繼之以塘沽協定,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蘆溝橋。如果蘆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末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的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變成昔日的瀋陽,今日的冀察亦將成為昔日的東四省;北平若可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蘆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

第三、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只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逼不得已的辦法。我們全國國民必能信任政府已在整個的準備中,因為我們是弱國,又因為擁護和平是我們的國策,所以不可求戰;我們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歷史上的責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時,我們不能不應戰。

至於戰爭既開之後,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

第四、蘆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於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繫於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蘆事的解決。但是我們的立場有極明顯的四點:(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的約束。這四點立場,是弱國外交最低限度,如果對方猶能設身處地為東方民族作一個遠大的打算,不想促成兩國關係達於最後關頭,不願造成中日兩國世代永遠的仇恨,對於我們這最低限度之立場,應該不致於漠視。

總之,政府對於蘆溝橋事件,已確定始終一貫的方針和立場,且必以全力固守這個立場。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所以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此大事;全國國民亦必須嚴肅沉著,準備自衛。在此安危絕續之交,唯賴舉國一致,服從紀律,嚴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將此意轉達於社會,俾咸能明了局勢,效忠國家,這是兄弟所懇切期待的。

有兩位居然說「廬山聲明」是2002年天涯社區編的,我只能說,難不成要我去給你們插一個視頻看看?真不明白你們是不是高級黑啊?不過估計你們也不屑於去看維基文獻。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B0%8D%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4%BB%B6%E4%B9%8B%E5%9A%B4%E6%AD%A3%E8%81%B2%E6%98%8E


環球時報社評:病態的「民國熱」是對歷史的侮辱

2014-10-10 16:24:00

今天是台灣地區的「雙十節」,「中華民國」那個在大陸社會中幾乎沉沒的記憶符號,這些年因種種緣由又浮現出來。是的,它不全是記憶,它還在台灣保留了一塊殘片,並在統獨問題上扮演著複雜角色。過去的一個世紀國家歷盡滄桑,大陸社會見多了,前進了,也對圍繞「中華民國」的各種元素多了些寬容。

然而在大陸互聯網社區的一些角落,以及在少數知識分子中間,出現了一種對「中華民國」的病態緬懷,以至於一些小圈子裡甚至形成「民國熱」。這種思潮的積極分子對大陸的民國時期不斷進行浪漫主義描述,稱那是個「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識」的時代。

這種論調的基礎是當時中國少數高級知識分子的境遇。他們相對於當時的工農大眾掙得很多,大學教授的家庭都用得起多名僕人,鐵定屬於當時的上流社會。此外民國時期出了幾名大師級的學者,他們受到當下學術界的普遍推崇。

有非常少量的人宣稱他們不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十·一"國慶節,而「只過雙十節」,在小圈子裡博得掌聲。

必須指出,讚美民國作為一些人表達對現實不滿的一種方式,是有邏輯的。作為對舊時代的一種「純懷念」,也可以理解。懷舊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這就像民國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和辜鴻銘懷念滿清時梳辮子,中國現在還有一些人懷念「文革」時代一樣,它們都有複雜的社會原因及心理原因,成熟社會對它們的態度應是能寬容時則寬容。

然而有些人把「民國熱」當成一個意識形態甚至政治工具,來挑戰大陸社會的主流歷史觀和對現實政治的認識,他們的鼓吹就不再是小資的東西,而是在搞惡意欺騙,他們的把戲應當毫不客氣地予以揭穿。

民國真的好嗎?如果它真好,當初就不會被中國人民那麼堅決地拋棄。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幾十個人的「小眾」,其力量甚至不如今天微信上一個稍大點的圈子,卻用28年的時間動員了全中國的老百姓,摧枯拉朽般把國民黨的龐大國家機器打得七零八落。如果不是當時的國民黨政權爛透了,爛得我們今天難以想像,徹底失了民心,這一切怎麼可能在這麼大的國家裡奇蹟般發生!【說好的中流砥柱呢?】

當時大學教授的境遇大概的確不錯【這兩個詞放一塊用,也是醉了】,但全中國當時才有幾所像樣的大學?一共才有多少教授?一項研究表明,1936年中國所有大學的在校學生只有41922人,這還不到今天一所清華大學的在學學生人數。

少數大學教授當時的優越生活對工農大眾來說,是很不公平的。知識分子與工農如此之大的社會差距在發達社會裡不可想像。有人指責懷念民國大學的人,稱他們是懷念當時大學教授百倍於工農薪酬所支撐的那份生活,不能不說這樣的指責有一定道理。

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堪稱「一團糟」,當時的國家治理甚至沒有深入到基層社會,也未能突破地方力量的實際割據,是浮在半空中的,而且受制於西方列強。上世紀40年代末的中國內河裡還游弋著英國軍艦。這樣的國家面對東洋小國日本的侵略,無法進行強有力的反抗動員,國民黨政權應當對中國遭日寇的蹂躪承擔責任。(到底誰才是中流砥柱?)

今天的中國,無論在綜合國力、國際地位、民生水平以及對國民各種權利的綜合保障能力方面,都遠遠超過了當年。我們可以懷念民國時期的一首歌,一道風情,以及一些時間越久越讓我們感到親切的面孔,但歌頌那時的國家制度和它所帶來的影響,這是對中國歷史以及推動這個國家發生偉大變化的所有人的侮辱。

還是讓「民國熱」作為小資情調保持其特有的醉意吧,最好別把它帶到正兒八經的輿論場來。因為它會瞬間變得十分醜陋。稍微一扒,它裡面的無知和裝腔作勢就暴露無遺。▲


推薦閱讀:

水旱蝗湯中的湯指的到底是誰?
抗戰期間某些國府官員是如何私下保持與日軍方面的聯繫?
抗戰與內戰中,國軍厲害的將領有多厲害?
如何評價黃百韜?
張自忠、閻錫山等人的抗戰功績與國民黨無關這一說法是否正確?

TAG:中國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 | 抗日戰爭 | 中國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