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現在的法國為什麼叫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792年廢黜路易十六建立共和國是第一共和國

1848年推翻奧爾良王朝建立共和國是第二共和國

1871年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制是第三共和國

1945年戰勝沒有恢復第三共和國而是制定了新憲法是第四共和國

1958年戴高樂執政通過新憲法是第五共和國


  法國解放後,抵抗運動的象徵性人物夏爾·戴高樂將軍成為臨時總統,又選舉產生了制憲會議。由於沒有人希望重新建立信譽掃地的第三共和國,法國人就開始了締造新的共和國政府的進程。各右翼政黨因其在維希政權中扮演的角色而失去人們的信任,而左派卻在戰爭中獲得了新的力量和威望。共產黨、社會黨,以及一個類似於歐洲大陸其他地方的基督教民主黨的天主教進步主義黨派即人民共和黨組成了臨時政府。左派強烈要求系統地清洗戰時的通敵人員,儘管在確定罪行的程度上有困難。抵抗運動軍隊一返回法國領土,清洗就開始了,最初採取的形式是群情激奮的臨時審判和就地正法。隨後的清洗過程被置於更有序的司法程序之下。即使是這樣,對貝當元帥和皮埃爾·賴伐爾的審判還是變成一場情緒化的公共演出。在其後幾十年間,關於通敵行為和對通敵者的審判的爭議持續進行,造成法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意見分化,這部分地是因為針對法國猶太人和其他人群的一些最為惡劣的暴力行為是出自法國維希政府,而不是納粹佔領者。

  第四共和國的政府機器僅有一些細部不同於第三共和國。與第三共和國一樣,總統仍然只是一個禮節性的職位,總理和內閣向權力廣泛的國民議會負責。戴高樂毫不掩飾他對新憲法造成的黨派對立和立法機構權力過大的局面的厭惡,認為這些都與他所期望的那個致力於恢復世界領導地位的法國相抵牾。他於1946年12月以辭職相抗議。共產黨、社會黨和人民共和黨組成以社會黨為首的三黨聯盟,直到共產黨人在冷戰緊張局勢加劇的情況下挑起一系列罷工,在1947年5月被驅逐出內閣。

  議會的分裂和政府不穩定日益加劇。戴高樂不時返回政治舞台,領導著一個他稱之為「超黨派」的名為「法蘭西人民聯盟」的運動。除了1954—1955年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的短暫的改革內閣,在內憂外患中政府缺乏效率,引起公眾的懷疑譏評和敵意。

  然而,雖然第四共和國創下了政治不穩定的歷史紀錄——從1946年到1958年共換了25個內閣,但它頒布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律。臨時政府曾對幾個關鍵的產業部門實行國有化,逐漸形成了和英國一樣的混合經濟。已有的社會安全立法被擴大了。由讓·莫內——一個有遠見的經濟學家兼官員,後來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創建中起了重要作用——起草的經濟計劃使法國的經濟基礎部門得到擴充和更新,為產業發展掃清了障礙。由莫內首倡的一種靈活的經濟計劃形式得到推廣,成為法國經濟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中政府、企業管理者和勞工形成相互補充的關係。到1952年,法國的生產水平達到1938年的一倍半,工業產出的年均增長率達到5%。1946—1966年總產值增加了兩倍。(從1889—1940年的半個世紀里,總產值只增加了不到一倍。)這個國家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也展現了人口增殖方面的活力,這使長久以來為法國的低出生率感到擔憂的悲觀論調不攻自破。

  法國人為維持法蘭西殖民帝國而費盡心力,而這是最終導致第四共和國崩潰的原因。在所有大國當中,只有法國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幾乎連續不斷地處於戰爭狀態,多次發動殖民戰爭。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所以也就不必再去費力對付不馴服的殖民地了,相形之下,法國幾乎應該去嫉妒它們的好運氣了。1946年的法國新憲法授予其殖民地在巴黎的代表資格,但是這樣的改革無法滿足為獨立而鬥爭的民族主義者。在1946—1954年,法國軍隊對印度支那的獨立運動,但不能取勝,最後被迫撤出。時隔數月,阿爾及利亞興起了阿拉伯人爭取獨立的運動,另外一場反殖民主義戰爭打響,進一步損耗著法國的物質資源、政治勇氣和國民信心。在阿爾及利亞的歐洲裔居民和軍隊將領固執地反對法國撤出,並於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發動了一場叛亂。在內戰的危險來臨之際,這個國家求助於一個被認為能夠拯救危局的人——夏爾·戴高樂,當時他正在自我退隱中過著安靜的生活。軍隊將領、阿爾及利亞的法裔居民和右翼各黨派都相信,鑒於戴高樂對軍隊和法蘭西國家榮譽深深的關切,他一定會維護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控制。戴高樂接受了召喚。1958年6月,國民會議授予他總理一職,並賦予他為期6個月的處置緊急事態的權力,包括授權他起草一部新憲法。

  就這樣,在阿爾及利亞的危機中,在戴高樂的政治計劃中,第五共和國出現了。1958年秋天舉行公民投票,新憲法以壓倒多數獲准通過。正如戴高樂多年來一直主張的那樣,總統職位成為權力的主軸。總統是外交和國防事務上的最高權威。總統任命總理,也有權解散國民會議、舉行新的選舉、就重要問題舉行全民公決,並有權宣布緊急狀態。所有這些權力,戴高樂在總統任內都行使了。政治不穩定消失了,在第五共和國的前15年里,只有過三個內閣。

  戴高樂以他自己的方式解決了阿爾及利亞危機。他敏銳地看到席捲整個殖民地世界的革命浪潮,最終認識到法國必須採取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政策。在1962年7月的全民公決中,這個國家終於接受了這樣的政策。在此之前,他已經允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所有法國殖民地取得獨立。由於有了和平、政府穩定和經濟繁榮,所以法國人也就接受了失去法蘭西帝國的現實,並在戴高樂的率領下尋求新的方式去扮演世界舞台上的領導角色。60年代,法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工業國,僅次於美國、蘇聯、西德和日本。1960年,法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之後第四個開發出核武器的國家。戴高樂甚至創建了一支獨立的核打擊力量,但是法國也成為了西歐最大的用於和平能源需要的核能生產國。

  在阿爾及利亞危機解決之後,戴高樂建立了一種國民投票型的民主,直接訴諸選民。雖然公民自由得到保護,自由選舉也被維持,但以往的民主狂躁癥候不見了。技術專家運轉著國家的日常事務,而戴高樂這位無冕的共和君主充當著國家的最高主宰者。

  國家又變得不平靜了。對於戴高樂的技術官僚型的政府體系,以及其在世界事務中過於高調的行事方式,人們有越來越多的疑慮。1968年5月,擁擠的大學裡的不滿突然爆發成一場造反,成千上萬的學生舉行示威遊行,繼而引發1000萬工人罷工,使得經濟癱瘓,並直接威脅著戴高樂政權。戴高樂度過了騷亂,但也僅僅是靠得到軍隊支持的保證才能繼續執政。他強調共產主義和內部混亂帶來的威脅,由此在新的選舉中為他的政黨贏得壓倒性支持。儘管在法國社會中對制度改革有廣泛的支持,但這個國家在整體上還是不接受這種激進政治騷動的大爆發。而在1968年,學生和年輕人的造反是全球性現象,法國只是類似情形之一。教育改革和其他方面的變革被推行,但是罷工和1968年社會失序傷害了法國經濟。1969年戴高樂決定就多項憲法和地區改革舉行公民投票,將其視為對他本人的信任投票。當他所提出的改革以微弱少數被否決時,他決定辭職,到他的田宅中去過退休生活。一年以後他去世了。作為一個威嚴正大、英勇無畏、樸素嚴謹而又總是不乏爭議的人物,戴高樂以其在戰爭和和平時期的豐功偉績而永垂法國史冊。


推薦閱讀:

劉宋皇帝劉裕,劉彧,劉昱讀音相同,是不講究還是古音不同?
王姓的人為什麼這麼多?
南開大學曾經達到過怎樣的高度,又是如何衰落的?
請問英國是不是帝國呀?是英女王還是英女皇?
《亮劍》里有哪些你當時沒覺得,後來卻為之捧腹的台詞?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