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日本殖民過的韓國人的反日意識會那麼強烈,而台灣就出了李登輝這貨呢?
這裡沒有地域攻擊的意思,就是不明白同是中華文化圈範圍,差距咋就這麼大呢,是中華文化內在的劣根性嗎,還是斯德哥爾摩癥狀族群放大版?
有三個原因:一是華夏民族太大了,很容易產生次級認同,比如省籍意識,區域認同。韓國也有這個問題,比如濟州島,但是沒有華夏民族如此嚴重。二是閩粵地區的華夏認同本就沒有江浙、兩湖等地強烈,且有延綿不斷的內鬥傳統,土客械鬥在台也有延續。三是1949年後的兩岸分裂,大陸很大,台灣很小,而非朝鮮那樣均勻對半分,台灣很容易產生小團體內部認同,並藉此對抗華夏世界。綜上,我認為第三點是最重要的,不太同意 @林冠元@路平@Ace Cai 的判斷。根據歷史經驗,省籍意識,區域認同並不意味著要背叛華夏,例如,在近代史上湖南有很強省籍意識的,這並不妨礙湖南人的華夏認同。
請慎用「民族劣根性」。個人認為,刨除社會背景,經濟,政治等因素後依然無法改正的才稱得上「劣根性」,凡由特定社會背景造成的,能改的都稱不上「劣根性」。「劣根性」一詞在今日早已成為狗皮膏藥了,且大有逆向民族主義的意思。如果你的工具只有鎚子,那麼你會認為一切問題本質上都是釘子,如果你光盯著「劣根性」,那麼一切問題都會變成無解的問題,一切責任都會被歸為血統的責任,一個妄自菲薄的人,又該如何正視自身,自我完善呢?
叨完劣根性問題了,現在來看看台灣的問題。
台灣在日據時期之前由清政府統治,基本上就是個天高皇帝遠的小島,要什麼沒什麼。日本人來了之後確有苛待台灣人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卻帶來了鐵路,水庫,電線杆子,發電廠,帶來了現代化,帶來了義務教育,帶來了相對先進的思潮,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二戰開打後的那一段時間,幾乎是日本迄今為止最有地位,說話最大聲的一段時間,台灣也跟著沾光,我見到的幾位台灣老人,都很懷念當時的台灣,說起當年服役時候的故事臉上都有光。
接下來再看看中國大陸給台灣的印象。
清朝的時候北京基本上就沒怎麼管台灣,這塊可以暫且不談。中國大陸給台灣的印象可以從國軍撤退到台灣開始說起。當年台灣人還是很歡迎國軍的,畢竟日本人再怎麼好,對台灣人還是有歧視性政策,而大陸人不同,當年的台灣人琢磨著「都是同文同種的同胞,再怎麼也比日本人強」。
但是,國軍和台灣當地民眾相處得並不是十分融洽,畢竟當初國軍剛剛打完抗日戰爭,而台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在抗戰中協助日本人,國軍對台灣當地人還是有一點敵意的。再加上台灣人經過國民化教育多年,多數只會講日語和閩南語,與國軍溝通不善,軍人與當地民眾的摩擦不少,228事件大家都知道,在此不再贅述。
再往後,其實老蔣也沒想長期呆在台灣,整天琢磨著反攻,因為沒想久留,對台灣本地人也不怎麼上心,各種不平等政策(ex.考試錄取名額)把台灣人變成了二等公民。自然,台灣人在日據時期地位也不高,但是,暫不說國民黨管理得不如日本人好,「自己的同胞苛待自己」這一點就夠讓人窩心(窩心取大陸意)的了,所以說,在這裡台灣人對大陸人有心理落差,而對日本人沒有,這更加劇了台灣人反中的想法。
再說當今台灣,經濟停滯20年,政治更別說了,地位什麼也無法同二戰時候比,早在228之後就對大陸人沒有了同胞的感覺,在這樣的背景下,懷念日據時期也算是人之常情了。
至於韓國,個人不太了解,但是我認為韓國對日本的態度之所以如此,應該和韓國政府多年來對本國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的有意培養有關。台灣人的凝聚力是外強中乾的,很多綠營人士想要從傳統文化中刨出凝聚力的核心,可惜,無論閩南語還是豬腳麵線,台灣文化最深層次的東西與大陸總是脫不了干係。下圖來自陸生群,是FB上服貿時期的言論。所謂外強中乾的凝聚力主要由類似下文的言論表現。↓
另:網上有部分韓國反日的傳言系不實消息(ex.不買日本車)
拋磚引玉,時間較緊,如有硬傷,煩請指正。因為韓國曾經是一個國家
而台灣不曾以一個國家的型態出現過所以韓國會有「金窩銀窩還不如自己的狗窩」的想法而台灣只會分析「日本人統治的比國民黨好」與其說日本政府把臺灣人當人看, 不如讚揚後藤新平總督的政策, 願意捨棄當時日本政府普遍使用的高壓統治政策, 採用比較懷柔(或者說溫柔)的政策處理台灣問題.
當現代化帶來好處, 普及的教育, 生活品質普遍的提升, 甚至與日本國土有類似的民主政策(台灣人當時已經可以辦報, 有小型的議會), 相較於蔣介石的敗軍之眾, 不管哪國人民都會倒向日本.殊不知,李登輝接受的是日本教育啊。
朴正熙那貨可比李登輝早多了
因為國民黨幹的太爛了
讓人不禁想起前任狗去豬來這句話不是叫假的風中物語:政治即愛情── 你憑什麼,說你愛我?我假設上述網址鏈結是被屏蔽的,故將內容貼於後:
--------------------------------------------------- 分隔線 ---------------------------------------------------
2012年7月,我在中國北京住了1個月,8月初赴內蒙古紮營、旅行1個星期,最後拖著許多天沒洗澡的身體,搭上了回北京需要30多個小時的火車;日夜交替以後,離北京近了,火車卻突然停下來,據說是出了一點問題,我走到車廂與車廂之間的交界處,想探聽哪裡壞了,遇見一個正在抽菸的大叔,好奇問他「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嗎?」他說「沒有,這是第一次。」我們攀談起來,他稱我講話「很好聽,應該是南方的姑娘」,我說,我是台灣人。「我是台灣人」這句話,在中國,無疑可以開啟很多話題。大叔聽聞我正打道回北京,很快便要搭機返台,詢問我「你覺得,北京和台灣哪個好?」我笑說,很難定義一個地方「好」或「不好」,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恐怕還是自己家比較好吧?住在北京,確有很多不舒適處。
大叔點點頭同意,加碼責備起北京的熱天氣,髒空氣,擠人群,狂車潮……並肯定台灣的種種設施和生活水平,都比較「進步」。接著不知怎麼談起政治,他對於陳水扁、宋楚瑜、蘇貞昌、謝長廷、連戰、馬英九……等名字和時事簡直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實在令人有些佩服,但話鋒一轉,他勸台灣人早點放棄,「別跟著陳水扁搞啥台獨,早點回歸好!」大叔說,他知道台灣的文化、制度已經發展得很不一樣了,那麼就一國兩制嘛,各過各的,反正不能動搖的是,彼此終究是「一家人」。這樣有什麼不好的?
首先我並不意外,大叔將「台獨」等同於「陳水扁」、「民進黨」,而住在北京1個多月的經驗告訴我,許多中國基層百姓的思考裡,台灣的統獨問題如何詮釋,不外乎「同文同種」、「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幾種修辭,他們或許會背誦官方大力行銷的日月潭、阿里山等勝地名稱,卻不了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從近百年的時空走來,快樂的光景少,憂愁的光景多,一個政權換過一個,卻總是出於戰略和經濟利益,誰真正疼惜?
而在一次一次建立復崩壞之中,台灣人被迫不斷地遭受侮辱,甚至自我侮辱,才能生存下去,光從清朝將台割予日本講起,日本人罵台灣人「清國奴」,國民黨來了,又說台灣人受了日本帝國主義、皇民化的毒害,作家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書寫的是日治時期,受到父執輩和私塾教育的建構,「中華民族」概念深植於心的台人胡太明,拉扯在台、中、日數方之間,對於身分認同的尋找、辯證與幻滅,但吳濁流預料不到的是,直到如今,連我這樣一個90後的台灣年輕人,都還受著一個(或兩個?)龐大政權的擠兌,被壓著脖子向虛幻的「中華民族」看齊,嚮往一片不曾孕育我們的大地,去尋找我們的人格。
318反服貿運動見證了新世代洶湧而起的公民力量,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日前在一場座談會上,分享她的心得表示,這一代年輕人是「天生的、自然的獨派」,是啊,無論心目中認同的是「中華民國」抑或「台灣」,兩岸統一絕不是年輕人的最大共識,而對方越強調相連的臍帶、血水,這個說法就顯得越空靈,我們也越感受到雙方之間的陌異,只是在身分、族群多元的台灣,新世代的我們之所以為「獨派」,倒不一定是「天生」而「自然」的,可能經受不同的內在啟蒙,走上不同的道路,長出屬於自己的台灣意識。
我是所謂的外省第三代,兩位祖父、兩位祖母都是1949年來台的軍人及眷屬,他們並非有權有勢的「高級外省人」,而是同一般市井小民,努力過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但面對快速改變的台灣,他們困守在時代與時代的夾縫中,既跟不上,又回不去,死守黨國信仰,是因為找不到新的信仰。
祖父母不會探問那份信仰的源頭與正當性,但是我會。回顧他們被國民黨拐去打仗,帶來異地,再被一個「反攻大陸」,實為鞏固政權的謊言騙著數十年,既融不進台灣社會,又一心以為肇因是「省籍衝突」,卻認不清「省籍衝突」一部分的確是政治動員下的仇恨,一部分卻是威權操作;國民黨甫接收台灣之際,許多機關用人偏頗,主管職位只撤換給外省人──是誰在製造省籍衝突?未來的日子裡,小學生在學校被禁止講方言,否則掛狗牌,只有一口字正腔圓的北京腔才是高貴的──是誰在製造省籍衝突?
這樣的國民黨政權,宣稱在照顧我的祖父母。這樣的祖父母,一輩子忠黨報國,但究竟是哪個「黨」,哪個「國」,其實都那麼的虛幻。正因為愛,眼看不管是先來後到台灣的人所遭受的一切,實在是太痛,也夠了。而這些歷史悲劇的因果要怪誰?假如那是天問,我們也終於來到一個不再需要問天的世紀,漸漸從陰霾裡掙脫,台灣意識成長茁壯,催促著問問我們自己,去嚷出各方面的定位,從前的政權都欠台灣人太多太多,這一次,我們要為我們自己做決定。
因此,在內蒙古往北京的火車上,望著眼前如電視名嘴一般口沫橫飛、意氣飛揚的大叔,我一點也沒有生氣,只感覺到一種平靜的疏離,那一刻,也真正體悟到何謂愛情即政治,政治即愛情──台灣並不完美,有官逼民反的街頭,有未竟的轉型正義,但你真正嘗試理解過我嗎?你看見過我最美的樣子,和最醜的瘡疤嗎?如果沒有,你憑什麼說你愛我?政治即愛情,情侶之間,連擠牙膏的方法不一樣,都可以分手,你從未用心撫摸並記憶我肌骨輪廓,卻以為在漫長的仳離之後,可以殊途同歸為一句炎黃子孫的告白。
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4天3夜訪台行,好似風度翩翩走來,說要傾聽台灣人的聲音。一路上,張志軍看見、聽見的卻是,安排好的學生問答,穿錯傳統服飾的偽「原住民」,唯恐折腰角度不夠的大學創辦人,以及夾道恭候的滿山「佛門子弟」;試問這些景象,到底是哪一門子的台灣民情?台灣人,熟悉這樣的台灣民情嗎?
然而,也正是這套荒謬劇本,反襯出「台灣前途必須由2千3百萬人共同決定」的力道,並說明那不只是口號,也不可以只是口號;政治即愛情,「台灣前途必須由2千3百萬人共同決定」像一句溫熱的情話,獻給所有願意與台灣共同命運,願意看見這個島上的喜與不喜,痛與不痛,吻痕與刀痕的人。
--------------------------------------------------- 分隔線 ---------------------------------------------------
這篇文章看似與問題無關,卻關乎整個問題的最核心癥結。台灣與中國本來就沒有共同的歷史與生活記憶,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歷史與生活記憶還是相互對立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堅持由特定角度觀察台灣的人事物,也只能得到荒唐錯亂的結論。
原話:「日本人把台灣人當人看」
年初赴台自由行,一位台灣中年司機帶我們玩的時候聊過這個話題。
日本侵略到其他地方,視人命如草莽,尤其是看不起韓國等,極其不人道,慘劇連連。
日本給台灣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思想開化。在今天極大多數台灣人對日本是有好感和感激之心的。1. 所謂的當「人」看,只是一定意義上的。參考霧社事件等
2. 台灣現存的很多好禮儀、好風俗、好建築、、都繼承自日本(司機師傅說過,日統期間房子都是沒鎖的,因為沒人敢偷,抓了打死,一直到最近幾年盜竊事件才慢慢多起來;台灣人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友好,坐公交下車都要跟司機說謝謝種種,應該跟小鬼子愛點頭鞠躬師出同門)題外話,強力推薦大家去台灣環島~~
補充。 看到一個答案,說是 「日本當時把台灣當本土在建設」,表示贊同。
-----------------------------------其實台灣很多都不是中國民族,只是一少部分
因為李登輝出生在實行「皇民教育」的台灣日治時期,他的日本名字叫做若里正男.其次,日治時期確實把台灣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地區,台灣人民的抗日意識下降,一定程度上收益於日本殖民者.而國民黨去台後把在大陸統治時的蠻橫作風帶到了台灣,激起過台灣人民的反抗,所以台灣人民是普遍沒有民族意識的.
韓國人的整體對比台灣人的一個個體,得出的結論站得住腳嗎?
據說當年日本佔領台灣後,是拿那個地方當本土建設的,不知道朝鮮是否也有這個待遇。
相關方面維基百科說: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台灣本島人同化於日本。也因為台灣在日治時期,於社會、經濟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上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對比戰後接收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治台失政與長期戒嚴下的威權統治,加上本地人與許多戰後來台大陸人之間的族群隔閡,導致部份的台灣人,在戰後對日治時期不算苛刻的生活條件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本時代出生的老一代台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台灣對國家民族認同、台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台灣獨立運動的興起。而從此看,儘管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輸入民族主義教育、積極強調日本殖民台灣的負面影響,並將日本據台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連結的部分。但台灣民間對日本仍大多抱持好感,與其他二次大戰中受日本侵略國之立場大相逕庭。
推薦閱讀:
※在日本假唱是否真的犯法?
※日本、美國留學移民?
※你遇到過「壞」日本人嗎?
※為什麼一些日漫、日劇中的日本小偷形象是帶個在鼻子處打結的頭巾?
※東北人是不是特別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