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的出路在哪裡?如何做好自媒體營銷?
這是鄙人前幾天貼的一篇文,關於自媒體人的終極出路,或許對施主會有所啟發。
自媒體人終極出路在於成為超級自媒體,所謂超級自媒體,即在某一領域具備誘導社會輿論能力的自媒體。習得暗黑秘技成為呼風喚雨的超級自媒體意味著什麼?我來扒一扒。
先舉個栗子暖床,前幾天程苓峰(孕峰)一篇文領銜逆襲一片因股價下挫唱衰百度之輿論,先抑後揚,使輿論重回移動互聯時代BAT三強鹿死誰手尤未可知的老樣子,這麼一折騰,反而給百度系賺足了眼球。
在細分領域的超級自媒體人,具備誘導社會輿論導向(或行業輿論導向)的能力,目前他們的價值被嚴重低估。興許是我尚未深入接觸的緣故,可能事實上他們也被巨頭重金包養著,滋潤異常。
這幾天我觀察到兩個人具備這種倒轉行業輿論乾坤的能力,一個是江南憤青(互聯網金融),另外一個就是程苓峰(互聯網相關行業)(這樣的人很多,大伙兒看完本文可根據行業自行發散思維)。江南憤青發表《最新支付意見稿傷害了誰》一文,程林峰發表《uber和百度同時看到了什麼?》一文。他們的聲音跟初起的輿論成逆反之勢,引起人們的反向思考,從而激起下一輪逆向傳播的浪潮。似乎每一個事件的出現,都可以有無數多的切入角度,但從社會輿論大方向來看,由一對互杠的觀點構成整個事件從發酵到高潮到淡出傳播過程的輿論事件往往是最具備傳播效益的。也就是說,跌宕起伏,能最大程度吸引眼球,獲得最強的傳播效應。
這潛在一個需求就是,當社會輿論一邊倒的時候,潛在利益相關方組織逆向輿論引導就會顯得性命攸關。特別是霧裡看花不明朗的事件,更具操作性。一邊倒拍死在沙灘的輿論當然有,譬如三鹿奶粉醜聞之流,但其間也有其掙扎的一個過程,只是公關這層紙太薄不足以相抗輿論的熊熊大火(現今社會有太多比三鹿還惡劣的行徑沒有被揭露,譬如利益集團對各大行業的家族式壟斷,這就說明,只要逆向的能量夠強,再惡劣的行徑都能被淹沒)。甚至可以說,不管是哪種事件,只要涉及不同的利益相關方,肯定有輿論引導博弈的過程。
而擁有引導輿論能量的節點,價值就會無限凸顯,一個有毒辣眼光的利益集團,定當將輿論牢牢掌控,就算是普世真理,也有法子將其抹黑讓世人唾棄。(關於人類群體的研究,業已充分說明其可操作性,簡單點的可以看看龐勒的《烏合之眾》)
在互聯網時代,很多領域被釋放,或者切確的來講是國家機器來不及收攏。給目前各行業喉舌,也就是自媒體人以價值進化巨大機會窗口。一個擁有引導行業輿論能量的超級自媒體人變現能力將具備無限的想像空間。一個人抵一支軍隊絕對不是傳說,如果能夠包養起足夠多的具備引導輿論的自媒體人,對巨頭們來講,價值巨大(跟古時候的門客有幾分相像)。一次成功的輿論引導足以讓一個利益集團免於滅頂之災,就算不用這批人為自己站台,搞定他們,使其不明裡暗裡埋汰也是一種巨大的收益。
而超級自媒體人,也能分出這麼幾類,一類是經濟自由,觀點自由,不受第三方影響抑或是影響較小;二類是,死忠地為某巨頭站台,明裡暗裡護著主子;三類是,有奶便是娘,誰給好處跟誰,這類人很容易跟第一類混在一起(不展開剖析)。這三類超級自媒體人,不管業務模式如何,將來都會是相關行業巨頭們的戰略性資源(小提示:最大的巨頭是國家機器)。
當然,個人能力無限的放大,必將觸及大傢伙的G點。依現今的治理機器狀況來看,不遠的將來相關的束縛性規範必定逐步出台,但個人能力在將來的不斷強化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圍追堵截必定末路窮途,沒有誰能阻擋如江水般奔湧向前的個人崛起。
現在,據洒家觀察,超級自媒體人的價值定位還處於光明前的混沌幾秒區間。對自媒體人來講,早覺醒一天,早一天過上皇帝般的日子;對有需要的組織來講,早搞定一個行業自媒體人,就擁有一個戰略性的資源點。
對這一塊,我將繼續琢磨,結合實例組織一系列的文字進一步抽筋拔骨,就為一個爽字。
吃透一個行業的奇經八脈,成為行業喉舌,興趣和生存完美結合,這將是自媒體人新時期最有尊嚴的活法。
2015-8-9
----------------------------------------------------------------------------
2016-5-19更新
備受國內互聯網人追捧的凱文· 凱利老爺子有個一千個鐵杆粉絲理論——」創作者,如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視頻製作者或者作者,只需擁有1000名鐵杆粉絲便能糊口。
鐵杆粉絲是指,無論你創造出什麼作品,他都願意付費購買。他們願意驅車30公里來聽你的講座,他們願意在社交網路上關注你發的每一條消息,他們迫不及待地等著你的下一部作品……」
上面兩段話常常被苦逼的自媒體人拿來當精神鴉片驅散倦怠。其實老爺子這話可以說它簡直真理,設想搞定1000個人每人給你1w不就小發一筆嘛,但轉念一想又有些扯淡,一個義無反顧的腦殘土豪粉直接給1000w好像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個理論似乎也可以改成——人生只需1個鐵杆粉就能「糊口」。現實中成功案例太多,例如漢子榜上一個富婆,姑娘嫁入豪門或者繼承野爹一大筆遺產,一個鐵杆粉完全可以讓野雞變鳳凰。
用內容來和人們建立聯繫並配以合理的變現手段獲得體面的生活,這路完全是通的。但大夥並不知道要跟多少人以及建立多強的聯繫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這時候凱文凱利老爺子笑呵呵地端著雞湯出現了。
這說辭對小白邁出第一步是有些裨益,但對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老鳥來說,篤信這句話幾乎就是對自身智商的侮辱。
這條路不僅僅是通,兼職是康庄大道,不用怕扯到蛋,甩開膀子邁大步子往前走就是了。
因為——
每一個具備強大集聚財富能力的個體,必定是買賣人,因為除了偷摸拐騙打砸搶基於自由意願的交易是財富生髮的唯一合法路徑(捐贈、繼承本質上也算一種交易),而買賣必定基於人與人的連接。「自媒體人」最擅長的點就是通過互聯網藉助內容在世界範圍跟人建立聯繫,只要明白想發財必定要做生意人這個理,想不活得滋潤都難。
退一萬步,每一個行業你想獲取財富都必須是成為擅長建立聯繫熱衷交易的生意人。脫掉360行的假面,里子里都是「生意人」的面孔。
而那些一臉懵逼的傢伙還在苦苦思索自媒體人到底是個啥玩意兒,作為新物種該怎麼變現。
哈哈哈,笑死個人,洒家見狀,忍不住連罵——豬!豬!豬!
話說當初「業界大神」羅振宇都欲遮還羞懵逼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似乎經人指點開了竅,不多久便扶搖直上惹~
這他肯定不會告訴你。
讀點經濟學理論吧,面對大命題就不大會陷入智商欠費的境地。
薦:奧地利經濟學派
一.自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1..通過高閱讀獲取流量分成
比如百家號、頭條號、企鵝號、UC訂閱號四大自媒體平台均有作者分成機制,若您的文章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則可獲得由官網給的廣告分成。
那麼這個會很難做嗎?
筆者見過一個月就賺了8000+以上的,當然也要付出很大努力。
2.自行接廣告
這個和微信公眾號的性質一樣,若你的自媒體號得到一定的影響力,可以和自行和廣告商對接,在文章底下放廣告信息。
3.出售賬號
當你的賬號獲得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之後,那麼賬號就非常值錢了,如[ 咪蒙 ]的公眾號,若出售,絕對是上五百萬的價格。
二.如何做好自媒體?
做好自媒體和內容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那麼如何做好內容呢?
學習更多自媒體乾貨知識,歡迎關注公眾號辦辦學苑,回復 [ 自媒體 ] 獲取相關資訊
(一)新聞資訊/熱點 方向
很多時候,熱點新聞都能更好地吸引足夠多的眼球,比如我們辦辦學苑,就有專門一個欄目是通過結合當日熱點來講運營知識,通過這種方式,當運營人能「與時俱進」地了解到最新的運營理念。
作為自媒體運營者,要重點關注兩方面新聞:
一是和自媒體定位相關的新聞;
二是人人都關心的大眾化新聞。
雖然說新聞/熱點類資訊的優勢很明顯,不過對運營者的要求較高,比如要求新聞要及時,對時效性的要求也很高。同時需要運營者對新聞的敏感性高。
例如前陣子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的事件,辦辦學苑在特朗普宣布當選1小時後就把文章推送出去,那篇文章得到了很好的閱讀數。而後期的林丹事件,為什麼我們不追呢?因為當天幾乎百分之20的運營者都在追這個事件,同質化太嚴重了,這時想讓新聞獲得爆點,就必須從更好的一個角度切入。
還有一點是你百家號的定位,若你百家號是定位在「時尚」領域,那麼周四那場維密秀非常適合
大家去追,若你定位的領域是「社會」,那麼寫運營的乾貨就變得很奇怪了。所以我們不應該什麼熱點都追,得符合自身的領域。
(二)知識類/乾貨 方向
知識類內容可以是大眾知識,也可以是行業知識或專業知識,比如辦辦學苑推出的運營類乾貨知識。
不過知識類的內容得專業,需要聚集用戶,講互聯網運營的就專門只講互聯網運營,講健康養生的就專門講健康養生,別跑偏。而那種大方向的內容,例如涉及到健康、時尚、職場通常會比較受歡迎。
(三)逗逼、高效內容方向
告訴大家一個真理:搞笑類內容永遠都不過時,無論是圖片、文字還是視頻,任何時候都會勾起用戶的興趣,但前提是真的足夠搞笑。
比如現在流行的表情包,比如某個歌手(xie之謙)轉行段子手,現在月入百萬。
優秀的搞笑類內容的閱讀量非常大,現代人每天工作壓力都很大,利用碎片時間博自己一樂,當然求之不得。
(四)情感內容方向
刷爆朋友圈的雞湯類文章也屬於情感內容方向,通過以情感人的方式,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比如辦辦學苑之前分析過的咪蒙就是玩情感的神級選手,她的文章《只要前任老死不相往來,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等都充斥著鮮明的情感觀點,引發了廣大女性受眾的認同和共鳴。又如,《什麼樣的男人最讓人有安全感?》等則以大眾感興趣的話題為標題,引發讀者的好奇與思考,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情感答疑。
(五)爆料、八卦內容方向
每個人都有一顆八卦的心,對未知事情有一種莫名的好奇心,所以爆料類的文章,往往會非常受歡迎。
與此同時,每個人又都有一顆顯擺的心,這個事情我知道,你不知道,所以我要顯擺一下。甚至這個事情我知道的比你早,也要顯擺一下。
爆料類內容往往是大多數人接觸不到的,能把大家的好奇心給勾引起來,所以效果好是一定的,只要你爆的料夠勁爆。現在很多微博微信很多營銷號就在玩,百家號目前還比較少,相信2017年開始會慢慢多起來。
以上是辦辦學苑對於 [ 自媒體的出路在哪裡?如何做好自媒體營銷?] 的分析總結。
用這個命題來解決題主的這個問題:「如何利用網路讓你在別人眼中更值錢?」
標題起的太low了,應該是語文學的不行,總是想表達的表達不出來。寫了半天題目,沒個合適的,就先將就用著,先。我儘可能在內容上彌補一下標題上的缺憾。我之前想過好久,如果我做培訓肯定會選擇別人實際能用得著,講一分錢一分貨的課程;而我回想好久,雖然擁有大把頂級的網路營銷絕招和思維,但是真正能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的現在只有一個標題「如何讓自我價值最大化」。這個是我前後花了幾十萬,也是真正進入網路營銷這個圈子後真正改變我命運的一些感悟和經驗。而今天要說的這個主題是這個課程中佔比還算不錯的一部分,那就是「自媒體明星真正的價值」。我們對自媒體已經不怎麼陌生了,被炒的天花亂墜的,在大多數人眼裡可能依舊還是寫寫文章;在那評論這評論那的,最後能寫的人粉絲多了自身錢也就來了,名氣也就有了。簡簡單單就是這樣么?真的沒有,比如我現在看公眾號可能從頭到腳看了很多公眾號裡面發的文章,營銷做得好的有,文採好的有,可就是沒有幾篇我自己喜歡的,想要看到。後面和一些朋友們聊了之後,竟然很多人都有這問題。這其實就是有亮點的,有營養的,有非常 不一樣思維的吸引人的內容還是很缺失。很多人說自媒體已經紅利期過了,可能忽悠人的時代過去了,真正展現自媒體價值的時代沒過去。我憑什麼這麼說?就憑現在我們不是一搜百度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或者關注一堆公眾號還是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文章。這個就足夠了,用商業的角度來說這叫:有需求就有商機。舉個自身的例子,我14年的時候開始寫文章,寫了沒一個月開始有不斷的人主動找上門要和我合作,要給我股份。這個橋段可能很多人看過很多遍了,這不是為了展現我多麼厲害,而是想告訴大家網路真的很神奇,能讓自己的價值倍增,讓自己的閃光點儘可能充分的發揮。我來給大家解釋一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用個浪漫一點的廢話來講就是:信息不對稱。對,就是信息不對稱,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很多人依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我開始寫我的營銷思維,營銷理念的時候自然而然有看到後覺得我說的非常在理,有價值的老闆們就找上門來了;而且他們是主動找上門的,說明他們需要我這樣的人,我這時候擁有絕對的主動權,然後我的價值激增。對么?我們都知道有一個秋葉ppt,那時候他出名的時候不是ppt做的有多好,而是很多人找好ppt模板的時候正好看見了他的還不錯,整個網上到處都有,加了點病毒式營銷的小技巧,所以他火了。這個有意思么?看之前秦大分享過一個外國小男孩把自己玩各種玩具的視頻上傳到網上,然後出名了,一個月光那些玩具商給他提供的費用就上百萬美元,大多數孩子不會玩玩具或者找不到好的玩具啊。還有我們研究營銷這個領域的都知道莫名其妙的冒出一個李叫獸,寫文章寫火的,後面很多大型企業找他寫文案,做策劃,還有好多學生,更是影響了不少營銷人;人家整個思維體系很好,很有價值,藉助網路把自己價值體現了出來;要是按照以往,李叫獸做到現在這個程度得找個好工作,一步步出案例,還得一步步爬。其實生活中我們信息很多,但是需求相對也很多,再透明的信息也還是信息不對稱;就和商業交易一樣,不是產品最好的就賣的貴,而是對的產品遇到了對(最需要)的人。這個放到我們今天的話題上,有時候不是你實力有多厲害你才值錢,而是你有沒有把你的價值充分展現給最需要你的人。像現在發文章的平台越來越多了,上傳視頻課程的平台也越來越多了,分答,百度問答,選秀節目之類能展現我們自己的知識,能力,價值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了。所以,在這個網路上,只要我們勇於把自己的價值和思想利用網路展現出去,展現給需要的人;自然而然你的價值會倍增。你將有更多的機會去獲得:1、穩定理想的客戶流;2、高回報的合作夥伴;3、被邀做高管的機會;4、更多的行內人關注;5、直接與市場利益相關聯;6、更高的信譽度;7、知名度和威望;更高的感知價值。即便別的不說,你在網路上小有價值的時候,別人也會把你另眼相看;很多人可能問,我那麼水,感覺自己也沒什麼價值,這個思維問題;網路上是面對全國用戶的,即便再水再小的問題對人都是有價值的,我們前面說了:不是實力強了才有價值,而是讓你的價值分享出去,為了遇見最需要的人。一開始定個大目標,反而不是好事?
大多數人都入不敷出,所謂的出路,營銷還頗為遙遠。
我建議,廣大自媒體作者,先找到套路和方法,讓自己收益有一定收穫,先定個小目標,比如月收過萬。
過萬真的一點都不難,我做自媒體第二個月就達到了,並且從未跌破這個數字。
有了穩定的收益,我們再想創收,就有很多路子可以選,電商也好,引流做廣告也好,非常多的表現渠道。
但地基一定要打好,收益都不穩,跑去做偏門,往往得不償失。
自媒體的出路給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沒有任何一條規矩適合所有人用,人間正道是滄桑。目前自媒體的確存在一些不足,在內容的原創性方面很令人苦惱。比如,內容同質化,信息泛濫,心靈雞湯泛濫,沒有辨識度,平台價值被削弱。東一篇,西一篇,沒有連貫性。我的建議是:還是要尊重著作權利;另外,就是走「細分」,在細分領域做精。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隊,在某一個領域做到最好已經很難得了。細分對於導流很重要。比如,在一些新聞APP上發過文章。它們的流量的確很大——有100萬、200萬的曝光量,但轉化卻很低。相較而言,有次文章上虎嗅,關注量卻達到了1000人/天的增加。所以,還是建議垂直,細分定位,成就個人品牌。有圈子在,細分領域(相關專業)的人就不會泛泛地去看。
怪木西西是專家哈,那天聽了對賣發票的朋友圈音頻,感覺很有趣
新媒體的2016 :涅磐重生 突破與隕落
00
當新媒體走入2016年,水更深了,業務更難做了,無論是APP 還是帳號都更難以推廣了。聽上去是不是心都涼了。最近在各類活動聽到的都是這種論調。但是我覺得並不可怕。技術層面的波動和進化只要用心,花時間花精力花錢就可以趕上。一些起起伏伏都是行業正常的表現。如果僅僅因為短期的波動就內心崩潰,那內心就過於脆弱了,你去做任何行業都不太會做好。
希望通過此文,和大家分享一些拙見,也可能是謬論。但全部發自內心而寫,不嘩眾取寵。此文不會告訴你十萬+ 的秘密,和短期內如何獲得100萬粉絲。所以目標於此的讀者,現在就可以關了,畢竟不想浪費你的時間,也不想讓你看完說,這人就是個騙子。
但我相信,這篇文章對真正深植於此行業的人,會有一些些共鳴和幫助。感謝你們花時間來讀。
01
當我做新媒體邁入了第六個年頭。感覺到了周遭環境的劇烈變化與不可控性。有一些純粹的東西正在消失,有一些在商業層面上更高維度但不那麼純粹的東西正在佔據我的心。我說不出是好是壞,白天我覺得是好的,因為這表示著進化和發展。但深夜我又覺得是不好的,因為曾經最引以為傲的遣詞造句,對某個詞的琢磨,這些環節正在逐漸被擠壓。
2015年,於我而言,是倍感水深火熱的一年。我並沒有覺得這一年我們團隊做得足夠好,有太多的地方必須得改進。有太多經驗都是錯誤的。有太多堅持都是虛妄的。但又有一些改變其實是不值得的。
這一年我看著很多曾經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媒體漸漸脫離第一梯隊;而就在所謂紅利期已過的階段,又半路殺出好多個程咬金,一舉上攻佔據有理位置;這一年看著一些團隊的分崩離析,一如他們所嘲笑的傳統行業。這一年馬太效應凸現,團隊化,資本化,產品化都是關鍵詞。於是到了年底,新媒體的定義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定義了。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是非,愛恨情仇。
02
之於媒體,它的黃金甲到底是什麼?是分發渠道嗎?是技術嗎?是媒介載體嗎?還是內容?我相信大多數有些經驗的人都言之鑿鑿地選擇「內容」。然而,我們選擇了內容,但用行動走向了其他。傳統媒體最有價值的一批人正在出逃,他們曾經是用數周寫得一篇深度的人。他們曾經為自己每一次洞察而歡欣鼓舞。直到世人不斷地告訴他們,你們落伍啦。你們寫的沒有人看啦。你那麼認真,只有幾百個點擊。 直到比他們先走一步的人,在聚光燈下獲得了票子,榮譽和光環。
我並不認為他們有什麼錯。我們不能自己耐不住寂寞卻讓別人去堅守。畢竟每一個人自己的人生對於自己都是天大的事情,對於別人都只是旁觀而已。但我為這個行業感到一些可惜,因為他的核心正在喪失,雖然娛樂化,通俗化是這一波互聯網內容的大勢所趨,但是物極必反,有一天,人們會發現自己是匱乏的,是需要內在的。這個時候,舉目四望,除了會寫段子的,會寫爆文的,都沒有幾個真正能做到洞察的媒體人了,這是行業的巨大損失。
03
對於沒有特色的新媒體 紅利已經結束;對於有特色的新媒體,紅利永遠存在。
2010年的夏天,我註冊並認真運營了新浪微博。這是對於草根小玩家而言最美好的時代。所有用戶都會被一些些新鮮的東西所刺激到,所有用戶都飽含著激情,好奇心。我很快就進入了TOP 50榜單。那一波起來的,今天還叫得出名字的,已經沒有幾個了。而在當時,大家都覺得 我們已經佔據了先發優勢,後面再進入的希望不大。
就這樣,直到2013年,沒趕上第一波的有才的人們,卯足勁殺入了微信,因為他們沒有微博的運營負擔,也沒有對微博流量的依賴,還沒有對微博玩法的思維定勢。所以起得特別快。而那些微博大號們,還沉浸在微博的世界,想離開但又沒有精力,也沒有深入去鑽研微信,後來,其中一大半都掉隊了。
2014年,微信公眾號大紅大紫,這又是一波美好的時光。我還是幸運地擠進了這一波。但比起最強陣容,自認為還是差了很多。這時,我周圍的微信大號們的論斷是,微信這麼封閉,紅利期已過。後面來的都沒有戲啦。不過基於上一次的教訓,我相信,肯定還有戲。
於是,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下半年,都冒出了若干個超級牛逼,風格特別鮮明的新媒體。今年,依然是這樣。只要你找到與眾不同的點,會一些時代的打法,你就能夠在這個時代發光。如果你只是還不錯,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那就只能平平庸庸了。
04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和局限。上文說了,你只要有特點就能突破,這一段再說下特點的局限。
你擅長深度,你的瓶頸和制約就是在深度。你擅長漫畫,你的漫畫風格就是你的局限。你過去所擁有的,替你打下江山的,就是你日後的疆界所在。
如果你足夠幸運,你掌握的技能是基於大市場的,那麼恭喜你,你的極限值比小眾市場大一點。但是依然有極限。如果你比較悲催,那你再努力,再努力,在這一個維度,你就只能這樣了。
突破極限,往往是另闢蹊徑,所謂打通任督二脈是也。並不是在原基礎上修修補補。能不能突破視野的極限,格局的極限,一看你是否依然保持求知慾,是否仍然恐懼與不安,是否仍然需要進步而不是自滿。二看,你是否能在最佳時間拋棄過往,涅磐重生。三看時也,運也,命也。
05
誰都沒有挺過生存期。
這句話是昨晚一個妹子告訴我的。當時心中為之一振。這個妹子當年遊戲做得好好的,去做廣告行業,廣告做得好好地,竟然改行做了產品經理,還突破重圍任職於知名互聯網公司。
而在上個月,一位教育界大佬對我說:你公司之所以活著,是因為你很小。你只要稍微冒頭,就有人會搞死你。因為你太小了,所以活著,而不是你足夠好。
這兩段話,異曲同工。
是的,沒有哪家新媒體可以驕傲的說,自己挺過了生存期。
好的內容產出,好的運營服務,需要優秀的人。優秀的人需要成本。人多了,需要管理成本,運營成本。冒頭了,競爭成本就繼續上升。這就是擺在新媒體公司2016年面前的問題。
信息爆炸的時代,用戶疲憊的速度高於以往太多。你需要不斷去迭代,去升級。但這就伴隨著成本上升,而基於去年新媒體獲利的數據,個人小團隊賺個上百萬,或者幾百萬。都是行業TOP了。但是一旦放大呢?分分秒離死不太遠。
06
我常常和朋友打一個不恰當比方。你五年連續不斷只看蒼井空,你還會喜歡么?但是東京熱,一本道(AV製片公司)常存。可能在某些年份,某一個藝人個人魅力能力運氣強到掩蓋整個公司所有的一切。但是這不是常存的模式。
別覺得自己有粉絲,很屌。過氣很快的。韓國女團那麼火,那麼光鮮,但背後的淘汰模式殘酷到欲哭無淚。
另外賺錢不等於商業模式,某人找個好工作可以拿回扣也能賺錢,但這個長久么?當個好差事,可以貪污,但進去了呢?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覺得特別棒。裡面說:賺錢往往是基於當下的利差,而不賺錢的創業往往是基於未來的利差。但首先你得保證有足夠的糧草讓你活到偉大夢想實現的那一刻。或許,這就是最殘酷的事情。魚和熊掌往往難以兼得。
今天你做新媒體是賺到一點錢了,但未來呢?你是否還在投入未來,如果不投入,和殺雞取卵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07
好朋友說,你想這麼多幹什麼。該替自媒體生態操心的,應該是張小龍,而不是你。
我想他說的特別對。 人最可怕的,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你是操盤手,那就不要過多停留在細節。
你是局內人,那就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
對於我而言,做好內容,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創造出價值。是最重要的事情。
麥克阿瑟說: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其實每一個產品,每一代的企業,都是如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去做當下,無論外界怎麼滴,堅守自己的原則和調性,不墜青雲之志。其他的,就交給時代了。
作者:沈帥波 (rayshen07123)中信出版社簽約作者 資深營銷人 本文來源自其微信:營銷之美(yingxiaozhimei)
世上再無自媒體
回憶了一下最近自媒體領域的一些動態,今日頭條為搶自媒體人又講情懷又發錢、吳曉波瘋狂投資自媒體,自媒體交易平台層出不窮...
這些、那些,讓我不僅感慨:
年年歲歲花相似,世上再無自媒體!
不知道你注意了木,微媒體聯盟從年初開始就不再自稱最*的自媒體聯盟了,而是換成中國最*的移動新媒體聯盟。這一改變緣由何在呢?我們得從自媒體這個經濟形態的源頭說起。
大概在2012年,媒體領域的發布渠道(生產力)大幅提升,新浪微博、今日頭條、微信公眾平台等相繼盛行。隨後寫稿的人和環境(生產關係)也大幅改善,隨後就迎來了人人自媒體的「自媒體盛世」。
媒體的變革往往帶動著公關、廣告領域潛移默化的變化,他們是金主。隨著公關、廣告的合作意向逐漸轉變,大量的資金流入新興的自媒體領域。在利益面前,自媒體紛紛擺好姿勢,更加優雅的接收資金。
這個「姿勢」大抵就是摒棄、跳出傳統媒體,專門成立團隊去運作微信、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台。比如大型團隊微媒體聯盟、Wemedia、小型團隊酒業家、B座12樓、十點讀書、餐飲老闆內參...
注意!自媒體一旦擺出這個「姿勢」,就不在是自媒體了,而是一個常規的媒體公司。和人民日報唯一的區別就是,這些新興的媒體單位不印刷報紙,僅僅以自有網站和第三方媒體平台為傳播渠道。PS,從法律角度來講,像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可以頒發記者證、有新聞采編資質的單位才是媒體,除此之外的騰訊網、速途網等都不能稱為合法的媒體。So,千萬不要隨意自稱媒體、記者。
所以,這種擺好姿勢的自媒體,應該稱之為新媒體單位。
他們和傳統的紙媒一樣,有法人資質,有「發廣告」的職能,去和企業談合作,提案、策劃、發布廣告,然後收費。這樣的單位怎麼能稱為自媒體呢?
還是給自媒體留一個純潔的意義吧:
真的是一個人,有觀點去發布。
可以有助理,但始終是個人的觀點和個人的品牌。
也可以註冊公司,但仍是個人的觀點和個人的品牌。
也許有一天,所有的自媒體人都轉變成新媒體單位,那一天才是真正的「世上再無自媒體」!
-----
趙宏民,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等自媒體人,關注泛互聯網領域資訊評論.曾任百度高級網路營銷顧問,原微媒體主編,現任速途網路上海辦總經理。
我的成長軌跡
我是從2010年開始接觸新浪微博的,做的是草根號,大概玩了一年多的時間,認識了很多博主。當時因為剛畢業,沒有什麼社會經驗,又缺一些包括金錢方面的物質基礎,所以後來通過認識這些博主轉行做新媒體媒介。2011年到2013年,大概三年時間裡面,我就在大大小小的一些廣告公司從事微博這塊的社交媒體運營。
在這三年期間,有近半年我是自己出來和朋友做了個工作室,主要做一些簡單的渠道發布。從2014年開始我們開始主攻微博產品營銷,主要包括熱門話題、熱門微博、熱搜榜等一些宣傳推廣,這些客戶源主要來自於各大影視宣傳藝人公司。到目前為止,大概有五年的時間了,一直在做新媒體這方面。
說實話沒什麼很深奧的心路歷程來分享,如果說的煽情一點:那就是永不放棄的信念。說俗一點就是有一些小聰明,喜歡鑽研亂七八糟的東西。當時正好趕上微博剛剛出來,很偶然的一個機會接觸到新浪微博這塊,就開始一步一步的從最基礎的玩帳號開始接觸很多人,從中一步一步往上升。
內容+玩法+變現
第二點就是新媒體一些玩法還有如何賺錢。簡單的就我這幾年的經驗分享一下。
首先說玩法,說白了你要會玩才能賺錢,任何行業都是這樣,包括股市你要會玩才不至於爆倉。追女孩除了真心之外還要有一些策略才有可能追得上。
新媒體的玩法這塊在我看來大致有三類:企業型媒體、草根型媒體,還有大家熟悉的段子手、網紅這類媒體,簡單的從基礎層面來說大概就是這三塊。
企業新媒體:企業新媒體比較麻煩一點,因為企業新媒體要考慮形象和產品定位的問題,往往顧慮很多,新媒體最忌諱的就是墨守陳規的東西。所以我們就看到很多企業官微做的很差強人意,達不到領導的預期效果。
我以前也在公司做過企業的新媒體運營,從個人的角度經驗來給出的一些建議就是說,企業要做新媒體首先要樹立企業形象,無論是運營商還是內容上都要接地氣一點,不要把轉評等作為帳號好壞的指標,要把專業和口碑作為一個最終的目的。
再來說一下草根新媒體這塊怎麼玩?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什麼是草根號?就是經常刷屏發一些搞笑類、情感類、美圖類的帳號,這些帳號大部分都是屬於公司化運作的,一般分布在廣州、深圳、上海一帶。內容輸出比較通俗易懂、大眾化;靠發一些軟廣、硬廣賺錢。他們的玩法主要就是所有的人抱團取暖,互相轉發互相你帶我我帶你。
還有就是網紅,譬如天才小熊貓。他們的玩法比較高級一點,格局比較大一點。段子手,普通段子手屬於最底層的網紅,真正的網紅賺錢基本上都是靠一些電商,還有遊戲這塊。他們賣一些美妝產品、做一些遊戲裝備這類東西。據我所知,深圳有一到兩家,他們就是專門的公司化來運作,主要通過顏值比較高、有特點的人來操作。
網紅一定要與眾不同。最近比較火的微博帳號:艾克里里,每天晚上發一些很另類的視頻也好、照片也好,配上有趣的文字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網路達人,網路紅人。他後期也一定會通過公司化來運作這些東西的。稍後我會跟大家講一下,怎麼在微博上面可以很快速的、很有效的做起來一個帳號。
上面就是我的一些經驗,我想分享給大家的是:就是一定要有曝光。那麼怎麼在微博上曝光呢?很明顯就是上熱門話題、熱門微博不管是做企業自媒體也好、做個人、網紅,玩的時候切記:第一點內容一定要好;第二點,這樣你的好內容別人才能看到,別人看到以後才會關注你,不然你的內容再好也沒人看。因為微博的信息流比較頻繁,粉絲根本沒有耐力一條一條的仔細閱讀,他們已經習慣了關注話題榜和熱搜榜,通過這些渠道來發現一些資訊、好玩的事情等等。
那我們再說說內容方面,舉幾個例子:比如留幾手,是怎麼火起來的?他就是靠一些毒舌評論;而天才小熊貓他靠的是真才實學,他的內容十分有趣,就算廣告大家都很樂意看;還有一些曬自己的美照來吸引粉絲的,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上面所說的抱團取暖,然後上熱門微博來增加自己的粉絲,這樣堅持半年或者一年自然而然一個賬號就人盡皆知了。
不知道大家聽沒有聽過思想聚焦,常年混跡於新媒體的童鞋一定知道。我曾經和他聊過,最開始的時候他也是一個很小的普通號,然後堅持抱團取暖這種方式大概一年的時間,第二年粉絲就開始呈現出快速爆發。所以說無論做什麼都要堅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如何策劃一個新媒體事件
接下來說一下如何策劃一個新媒體事件,我講幾個基本點。既然要做新媒體事件,我們首先要了解新媒體有哪些,然後我們想在哪些上面做。
新媒體有微博、微信、貼吧、論壇、QQ空間、微信公眾號等,我們就要思考我們的這個產品的受眾,根據受眾,根據產品的特性選擇到底是在微博上還是微信上做宣傳,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每一個新媒體產品,包括微博、微信,我們要知道它的特性,比如微博它就適合病毒式傳播,而微信可能更適合深度的傳播。
我們選好在哪些地方,哪些平台產品上傳播之後,就要考慮什麼時間點更適合傳播,是不是要結合熱門事件等等。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文案策劃,內容一定要做好。因為現在的粉絲很矯情,不太突出、不特別的東西無法吸引他們。在廣告的狂轟濫炸下,人們對廣告已經有了免疫力,所以文案策劃才是關鍵,也是令策劃人頭疼的事情。
接下來我主要說說微博、微信的玩法。微信更適合爆髮式的傳播,想要在微信上做一些活動推廣,我認為就要線下和線上結合。我以前在樂視做的生鮮電商的案子,當時賣的是大閘蟹,正趕上樂視影業投資的一個電影《趕死隊》上映,我們就做出了一個感謝活動:去線下影院看電影,完成一個小活動或者一個遊戲並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就可以送大閘蟹。簡單的活動形式,在當時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漲了將近4萬多的粉絲,當然後續我們也追蹤了取關率,都是在可控範圍之內的。
然後我再說說我這兩年做的影視娛樂,藝人以及電視劇、電影,他們一般結合微博來做互動,當然話題榜、熱門微博、熱搜必不可少,因為三個一起做同步,曝光率會大大的增強。前段時間我做過的探探視頻的廣告,它當時就結合了《奔跑吧兄弟》裡面鄭凱還有其他的藝人自身的特點做的軟性植入的話題榜還有熱搜榜。
下面我說他們的邏輯和做法。結合鄭凱,第一點是因為當時《奔跑吧兄弟》正在熱播,所以粉絲關注率很高。第二點,視頻中鄭凱也做了宣傳,熱度就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後來幫他們做榜單,熱搜進入了前十名,話題在手機客戶端右側能連續出現兩個小時,視頻的點擊量也達到了幾十萬到百萬左右,粉絲關注度是很高的。
忠告與建議
最後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俗話說得好「女怕嫁錯郎 男怕入錯行。」進入社會的時候一定要選一個對的行業,自己感興趣的行業,這樣你做起來才會有興趣,才會有動力,日後才有機會做大做好。不要太浮躁,只要你努力、堅持,就一定會有回報的。
最近在做自媒體,遠比我們想像的困難更多。兩個蒼勁有力的心得:內容即品牌,什麼內容吸引什麼粉絲。O(∩_∩)O哈哈~以
前,在電腦埠獲取資訊內容的渠道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搜索,如百度、搜狗和谷歌,另一個就是門戶,包括綜合門戶以及專業的門戶。現在自媒體平台的出現,其
發展的態勢,似乎有和搜索以及門戶一拼高下之勢。事實上,也已經有越來越多人習慣於媒體從一些知名的自媒體平台獲取資訊以及閱讀。互聯網資訊
平台,搜索、門戶以及自媒體平台,三足鼎立,並非是誇大之詞。在對於自媒體平台的發展和定位上,不斷被提及的就是垂直化自媒體平台,加之像專註於互聯網的
百度百家、精於創業資訊的36氪、專註於互聯網評論的虎嗅網,都是或是在科技、或是在互聯網方面細分領域,取得了成功。所以,自媒體平台似乎只有一條路可
走,那就是垂直化自媒體平台。
台刊登的媒體內容主要與細分領域和細分行業相關,例如虎嗅網,主要刊登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相關文章,以此保證了自
媒體的定位和特色。這一點與傳統的媒體略有不同,傳統是媒體總是有做成綜合媒體的傾向,比如明明叫做《經濟日報》,但是也少不了關於政治、文化等等內容,
更加就不要說眾多的綜合性報紙,幾乎涉足了所有的領域。不錯,虎嗅等自媒體平台通過專註互聯網細分領域,成功了。但是為什麼沒有出現其他領域的成功的垂直
自媒體平台?為什麼沒有政治自媒體、經濟自媒體、文化自媒體,或者農業行業自媒體?紡織行業自媒體呢?如果說自媒體平台需要垂直化發展,科技、互聯網自媒
體能夠平台能夠成功,為什麼其他垂直行業的自媒體就沒有出現苗頭呢?因為有這樣的疑惑,我們就不能不對自媒體垂直化策略進行質疑了。
筆者看來,表面上看,各個自媒體平台走的是一條垂直化的路子,選擇一個領域,吸收大量作者,在刊登內容的同時,實現精準的營銷,進而走上一條盈利和可持續
的路子。但是實質上,自媒體平台的發展策略卻是非垂直化的,只有非垂直化,才能讓自媒體平台不斷做大,非垂直化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在吸引用戶上,以吸引思想性用戶為主如
果我要做一個細分行業的媒體平台,我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吸引行業內的頂尖人才加盟,為我創造專業的文字內容。第二,吸引行業內的從業人員和
行業領域人員,閱讀或者購買這些文章。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知名的自媒體平台,主要吸引了兩類人群,一類是自媒體書寫著,一類是閱讀者。但是,無論是書寫著
或者是閱讀者,都未必是專業的人士、未必具有專業的知識背景、未必具有深厚的從業經驗,但是其文章和評論,都顯示他們是具有思想的人,對於某一問題具有思
考力的人。這和門戶網站的用戶群體是不同的。
容的系統性,是自媒體平台和微博等平台最為根本的不同。微博中不缺少妙語連珠,也不缺少長篇大論,例如長微博,但是微博的文章內容往往不系
統,沒有嚴格的邏輯思維,作者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很多微博的博主在動手打字之前,從來沒有想過一篇文章的提綱,更加不要說文中引用、數據、來源的正確
性和嚴肅性。自媒體平台對於內容系統性和嚴肅性的把控,使得自媒體平台內容更具閱讀性。在題材選取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很
難想像,一篇昨天的時政新聞和評論,今天還有大量人去閱讀,同樣很難想像,一篇報道邊陲小鎮的文章,很多大都市的人回去閱讀。這也就是為什麼時政、經濟等
自媒體很難興起的原因所在。因為這些領域,對於內容的時效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所以,門戶網站更加適合這些領域內容的呈現。而自媒體對於內容
的時效性要求不高,如果一則去年的互聯網收購案例是,對於今天的行業趨勢具有意義,就此而書寫的文章,同樣能夠得到用戶的閱讀。我想說的是:自媒體平台對
於內容的時空限制較弱,更加註重的內容的思想性,而科技、互聯網領域剛好負責自媒體的這一特徵。所以,自媒體平台率先在這些領域破土。
綜上所述,表面上看,自媒體平台似乎只有垂直發展,才有出路。本質上,自媒體的平台走的是非垂直化。
http://jinternet.cn天津互聯網垂直第幾個媒體
最新最全的項目/案例/團隊/企業其實互聯網流量千千萬萬,並不是說SEO、競價、微信、軟文這些流量為最好,這些流量是我們人人都知道的流量,也稱為「紅海流量」,畢竟做的人也多,競爭非常激烈,客戶選擇性也多,我們要學會反其道而行之,挖掘屬於我們的「流量藍海」,哪這些流量是不是很難挖掘呢?其實並不難,因為來到這裡,會給您詳細實戰分享。
1、學會PC端評論截流,給您的流量「增光添彩」
以「豐胸產品哪個效果好」為例
可以去通過百度
上去搜「豐胸產品哪個效果好」這個是比較定向的長尾詞,可以看到他默認排名在前三頁,都是一些新聞網站、知名社區,而這時,可以利用新聞評論的優勢,進行截流評論,學會在評論中把我們的廣告插入進去。
賬號怎麼辦?廣告怎麼寫?客官別急?這就給您詳解:
評論賬號:可以通過某寶購買,也可以自己註冊,對賬號沒有太大要求,像這類網站他管的本身不怎麼嚴格,一般建議一個賬號回答5到10條都行,我也建議大家控制在這個量左右,如果太多,效果反而不好,一個賬號被封,就前功盡棄。
評論廣告:在進行評論時,可以結合評論其它對手的廣告,先模仿,準備好廣告,再進行操作,學會把對手的廣告,合理改成我們所需要的廣告,學會合理插入廣告,宅男,建議大家帶廣告時,建議以以品牌為主,不建議直接帶QQ或微信,這樣一旦被人舉報,刪除風險很大。
2、學會借力於熱點評論、門戶評論、移動端、各大知名媒體評論
熱點新聞,似乎成為了「段子」、「噴子」的聚焦地,當早上打開電腦,看到彈窗,以及網頁就會發現彈出一個某某新聞,特別是一些熱點新聞,大家都是比較關注,而大家在看的時候,很多人就僅僅只是看看,而做為營銷者的我們,這些地方,怎麼能放過,這可是流量的絕佳之地。
我們在看新聞的同時,大家更喜歡看評論,總感覺評論比新聞更有意思,特別是以網易、騰訊為主,可謂人才輩出,而試想一條新聞有上萬條評論,而您的廣告展現在前10,你想一下有流量嗎?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但很多人即使是看到這些廣告,都不會自己去操作,而是直接放棄,其實認真想想操作這些並不難。
賬號準備:可以事先準備一些大型網站的賬號,騰訊、網易、新浪、搜狐這些賬號,呢稱不建議帶廣告,畢竟有一些網站,在我們回復的時候需要審核,如果賬號呢稱有廣告,直接會審核不過。
內容準備:內容可以自己寫,也可以參考對手,看他們是如何操作,找到他們的廣告,編改成我們的廣告,不過騰訊的審核比較嚴,在操作時,建議準備一些比較軟性廣告,內容建議是帶品牌詞。
找到平台,進行營銷:
1、四大門戶網站欄目特別多,文章也特別雜,在吸引流量時,要學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哪塊領地,比如說是要引男性流量,當然是比較受男性喜歡,遊戲、娛樂、證券,以及比較有誘惑力的新聞,需要女性流量可以去育兒、健康、兒童等這類的新聞。
2、廣告內容最好和文章相關,您是兒童用品,可以在媽媽、兒童、育兒這些頻道裡面進行評論,這樣的流量更定向,意向度更高。
3、評論完廣告之後,就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因為這樣的廣告無疑於石沉大海,所以我們要學會給他點贊、評論、讓他的排名上來,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廣告最高的展現,點贊可以用軟體批量點贊,評論可以用小號評論。
3、手機端流量,不可不重視:愛奇藝、優酷、搜狐,不得不愛。
手機端用戶越來越多,而流量的戰場也可以慢慢轉向手機端,近幾年互聯網飛速發展,人人可知,而這時,有用戶的地方,就有營銷,而我們也要找到營銷的寶地,為我所用。
之前看電影、電視劇大多都會選擇在電視觀看,而現在都會通過手機、ipad去看,首選的當然是優酷、愛奇藝、搜狐等這類平台,而這類平台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可以進行評論,這樣大家在觀看的時候,可以邊看邊評論,更有意思,而這時,我們的廣告就可以「閃亮登場」,在評論中把我們的廣告加進去,這樣您看,本身看電視就比較無聊,這個時候,習慣性點開評論,發現有這些軟廣告,很感興趣就加了,而這類廣告我也是建議留軟品牌詞廣告,有朋友也有測試,用這類的廣告去賣東西,效果還真不錯。
小分享:
如果您感覺這類的流量還不夠用,一天引幾百個精準粉絲太少,想要更多的粉絲,比如一天要幾千粉,怎麼來呢?其實也不難,學會去火注一些特別火的電視劇,本身他們更新沒有哪么快,您可以在這些視頻評論中去留下您的「廣告」,比如:您有這個的後幾集或是全集,您這樣想一下,加您的人還會在少數嗎,營銷學會舉一反三。
本文出處:自媒體營銷簡單學,巧借PC、移動端評論截流引流
做好自媒體,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話:做好用戶體驗
在互聯網上,所有的平台都是在做用戶體驗,任何一個平台的背後都是人,運營好人心就能運營好自媒體,就能盈利變現,那麼如何做呢?
1選好平台
自媒體平台很多,如果你想每一個平台都去分一杯羹,到頭來可能累得精疲力盡也沒賺到多少錢。大多數人處於兼職做自媒體的狀態,所以選擇一兩個做好即可。
2需要投入
想要運營好一個號,首先要明確無論是什麼號都需要投入的,不談其他,至少要有時間成本。
3需要技巧
每個平台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有熟悉規則,做好定位、領域選擇、內容規劃等等,才能玩轉它。
4培養信任,做好內容
我們都知道現在網民的注意力是很寶貴的,如果不提供優質的內容來給大家幫助,如何才能做到賺取收益?信任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分析用戶的需求,做好內容調整、深耕,讓用戶真正認可你、欣賞你!
5盈利模式
做自媒體的都有一個終極目標就是賺錢,但是有產品的和沒產品的賺錢方法可能不一樣,在一開始定位的時候就要想好盈利模式。
當然,盈利模式也不可太單一,在小潭看來,只要你做好上面這幾條,盈利模式自然就有了。
做自媒體呢,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痛並快樂著!
這註定是越走越窄的一條路,媒體和自媒體人卻不會從此消亡。
走過去之後 ,你才會發現,原來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
又或者,離不離開、成不成功都已不重要!
自媒體應該是當下最火熱的產業之一了,趁著互聯網的浪潮而來,硬生生將傳統媒體都快拍死在沙灘上,甚至又開創了網紅營銷、粉絲經濟等諸多概念,乍看之下,一片叫好,但這火熱的背後,同樣存在著諸多的痛苦呻吟。
伴隨著粉絲紅利期的結束,江湖格局的基本形成,導致自媒體的「階層層級」越發明顯。專業、垂直的長尾自媒體開始大量湧現,它們粉絲不多,多數漲粉緩慢,但粉絲粘度卻非常高。在營銷大號大把撈金和擁有10w以上粉絲的原創公號每月樂不可支地發布軟文廣告的時候,那些長尾自媒體的生存和發展卻陷入瓶頸,它的出路又在哪裡呢?
營銷大號依靠自身擁有的大量受眾實現流量變現;優質原創10w+自媒體依靠強大的軟文創造能力和較高粉絲互動性獲取甲方青睞;長尾自媒體又應該如何呢?
小道君之前做過一份數據調查,針對「小號自媒體廣告位利用情況」進行了一次問卷分析,調查主要對象為運營在6個月以上、月更新次數不低於4次、粉絲不超過10w的自媒體。問卷共收到1022份數據,90%以上都是精準調查對象。結果如下:
問題一:你的自媒體已有人賞飯了嗎?
A、是的,有賞飯大爺了 26%
B、不需要賞飯,正在自力更生 17%
C、沒,還在白日夢裡吃泡麵 57%
超過半數的小號自媒體廣告位處於閑置狀態,正在白日夢中吃著泡麵;17%左右的自媒體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不論是與其他商家合作進行的分銷還是自建品牌,但是都已經找到符合自己平台調性的盈利模式,這種模式也比較長遠和穩定;26%的小號自媒體實現了廣告盈利,這裡面很多是通過公關渠道或者憑藉自身的垂直專業性獲得了甲方青睞。
問題二:頭條或二條每月有幾次賞飯?
A、0次郎 57%
B、1-5次郎 35%
C、6-10次郎 4%
D、11-20次郎 0%
E、21-30次郎 0%
F、30+無敵次郎 4%
57%的自媒體表示每月無人賞飯,這一數據與上一題神同步。這部分自媒體人純粹依靠堅定的信念和興趣支撐著自媒體的運營,精神可嘉。35%的自媒體擁有每月1-5次賞飯,但是收益並不高,投放也非常不穩定,仍需努力。
每月接受6-10次投放的自媒體多屬於中等賬號以及大號,真正的小號並不多。我們採訪到了這部分小號,他們表示很多是固定的投放,屬於較為穩定的廣告主。所以有時候廣告主不在多,抱緊一兩條大腿足以養活。
比較鬼畜的是,每月11-30次之間數據為零……這也就算了,30+無敵次郎竟然佔了4%,拉起浩浩蕩蕩一片羨慕嫉妒恨。經過我們的不懈排查,發現這4%幾乎全是大號,可以實現每天推送廣告。自媒體營銷發展至此,既有「活好闖天下」的美妙前景,又難免生出一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愴感。
問題三:三條及以後圖文每月賞飯情況如何?
A、二條以後如冷宮,無人臨幸 67%
B、1-5次 24%
C、6-10次 2%
D、11次以上亮瞎眼 7%
飯都沒得吃,何談二條以後的投放情況——這部分自媒體佔據了67%,心塞者眾。三至八條圖文投放次數在1-5次的有以下三類:粉絲數不低於1w的垂直專業類自媒體、有乾爹的自媒體小號、以及大號。二條圖文之後每月還能夠接單11次以上自媒體佔7%,多數屬於粉絲在10萬以上的優質原創自媒體和大型營銷自媒體,僅僅是來「拉仇恨」,不在參考範圍內。
問題四:是否希望這些閑置飯碗都裝滿美味?
A、高冷拒絕 13%
B、yes,i do 87%
老實說,很敬佩那13%的自媒體——畢竟有人掏出錢往小道手裡塞的時候,自問還是很難拒絕的。但這些大多是業餘玩票型自媒體,不求盈利而更注重粉絲質量,所以從來不推送廣告。其餘87%的自媒體希望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廣告位為自己創收。在之後的採訪中,他們中有一些表示如果有賞飯大爺,調性佔據考慮的第一位,而廣告價格居第二。自媒體人的風骨,由此可見一斑。
針對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到,這些小號自媒體或者長尾自媒體雖然在表面上粉絲和閱讀量都相當可觀,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處於自力更生自負盈虧的階段,而作為自媒體產業中的大部分——探索並發掘長尾自媒體的價值,相信也是自媒體產業建立合理、規範、長期的發展模式的必有之路。
那麼如何來實現這一點呢?
小道君作為自媒體營銷平台,也做過這類探索,之前在和藝窩瘋的合作過程中,採取了CPM(每千人成本)和CPA(每行動成本)組合的投放模式,考慮到單純採用CPA模式進行投放,自媒體的風險會很高,拒絕的幾率也比較大,所以一道自媒體交易平台在與藝窩瘋合作的時候同樣給予自媒體渠道費用,在這種投放實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在對更多的長尾自媒體對這種組合模式的接受程度的調查中,24%的自媒體選擇了拒絕,他們更多考慮的是CPA模式對平台粉絲造成的傷害;再次,是投放費用低於純粹的平台投放費用。但是大部分還是可以接受的。
其實,CPM+CPA的目標投放自媒體屬於長尾垂直類、擁有閑置廣告位資源的自媒體。他們既可以利用閑置廣告位資源獲得收入,又對自己平台粉絲的粘度有信心,可以在效果上進行突破,獲取更多的收益。
長尾自媒體的廣告價值毋庸置疑,有效的發掘其中的粉絲經濟,做好營銷,對於自媒體對於廣告主都是一件具有長期收益的事,各大平台也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模式孰優孰劣還很難說,至少這些多樣化的探索,給了自媒體更多的出路和選擇,自媒體行業的生存和發展也多依賴於此。
而就目前小道君而所探索的CPM+CPA組合的投放模式,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雙方利益,至少在目前看來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自媒體的出路在於轉型為社群媒體。從現在的形式看,大部分的自媒體人已被今日頭條這種媒體擠出了市場,還有少部分做的好的自媒體人成功轉型為社群媒體。
以前也寫過這方面的文章,在這裡重新整理一下:
隨著各大網路平台的崛起,自媒體也得到了繁榮的發展。然而經過近一兩年來的爆髮式增長後,自媒體的發展卻陷入了僵局。
眾所周知,自媒體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有兩個制約他們前進的最大障礙:
一是內容的可持續性問題。如何持續地生產出受歡迎的優質內容,這應該是所有自媒體人都存在的共同難題。
二是流量的變現問題。自媒體人辛辛苦苦地產出了優質內容,吸引了一批粉絲,然而卻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努力能夠變現。
這兩大難題是天然地存在於自媒體身上的,因此如果還是按照自媒體的老路走下去,這將是無解的難題。
我們知道,與自媒體單純的「寫→看」不同,社群媒體的運作模式更加立體和有機,它通過內容吸引和篩選用戶(粉絲),用戶沉澱下來後形成社群,社群成功運行後,群成員又源源不斷地共同產出優質內容持續吸引用戶。社群一旦形成,圍繞社群的商業變現模式便可以多種多樣了。
1.社群媒體解決了為誰生產的問題
我們知道,內容生產首先要明確的是為誰生產的問題,而這恰恰是自媒體所薄弱的地方。自媒體往往是由一個中心產出內容,粉絲則單向地消費內容,即一個寫,一個看,二者之間缺少互動和反饋。
也就是說,自媒體的目標用戶其實是不清晰的,這反過來又直接影響了他的內容生產。試想一下,我們有多少自媒體大號在內容生產上是憑著感覺、由著性子的?今天這個方向,明天那個方向,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方向用戶喜歡,維持了一段時間後又被罵無新意、審美疲勞。無奈又開始新一輪的憑感覺、靠經驗、碰運氣......
社群媒體則不同,由於粉絲沉澱在社群里,天然地便具有了高粘性和高互動,這使得社群媒體的目標用戶非常清晰。因此,在內容生產上,便有了明確的方向。對於內容的喜惡,群成員會有高效而直接的反饋。甚至在內容產出之前和產出的過程中,群成員也可以參與並提出反饋意見。所以,社群媒體產出的內容是高精準度的。
2.社群媒體解決了如何生產的問題
前面說過,自媒體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內容生產的持續性,只要是個自媒體,就會面臨內容枯竭的難題。因為自媒體的內容主要靠中心產出,走的是PGC路線。中心再天才再高產,也總有枯竭的那一刻。所以說,自媒體單純靠中心生產內容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社群媒體則不同,它走的是「PGC+UGC」路線:內容由社群成員共同創造產生,產生的內容經過加工整理,再以優質PGC內容的形式呈現。相對於自媒體,社群媒體這種由群成員共同生產內容的方式,解決了兩個問題:
1.內容生產的可持續性問題。群體的智慧是無限大的,內容既然由群成員共同產生,自然便不用擔心內容枯竭問題。
2.內容消費的審美疲勞問題。有一個基本的心理規律是,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進行過積极參与時,他便不那麼容易對產出的成果產生審美疲勞。
顯然地,社群媒體產出的內容有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你還會對它產生厭倦感嗎?正所謂,愛過,努力過,就算是一坨屎,它也是自己辛辛苦苦吃了飯精心拉出來的。
比如李笑來社群,他與群成員共同總結學習,從而一同創作書籍《七年就是一輩子》。這樣的內容,群成員是不是會主動分享?又如乾貨幫社群,內容來自每次嘉賓的分享,這自然也解決了不可持續的問題。
用戶沉澱
相對於自媒體來說,社群媒體在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上都採取了一種更為持續和有效的方式,然而社群媒體區別於自媒體最本質的差別不在於此,而是用戶沉澱。這才是社群媒體的核心所在。
正如我們所知,自媒體只有粉絲積累的過程,沒有用戶沉澱的過程。用戶沉澱靠的是社群,而社群是社群媒體才有的組織形式。
在自媒體中,內容是一切的核心,它是自媒體的目的所在,也是價值所依,自媒體需要靠內容來變現。所以說,自媒體由於沒有社群的概念,自然不會去關心用戶的沉澱。
而在社群媒體中,內容只是手段,它是用來吸引用戶、從而組建社群的工具,社群才是價值核心。與自媒體想盡辦法增粉不同,對於通過內容吸引過來的用戶,社群媒體往往自設規則和門檻,符合規則的人才可以沉澱進社群進行共同創造,不符合規則的人則果斷不帶你玩。也就是說,社群媒體通過內容來吸引用戶,再通過規則來篩選用戶。
為什麼要自設門檻阻礙群成員數量的發展?原因很簡單,通過一套規則體系篩選出來的用戶往往是自有用戶,而且是高質量用戶。對於今後社群內容的生產,以及圍繞社群的商業變現來說,這是基本前提和保障。很多運作得很好的收費社群,收費即是一個門檻。比如李笑來的「共同成長」社群,會員費已經達到7000元;又如ScalersTalk的共同學習社群,入群每人得交1000塊,然後共同堅持和學習一件事情,一同成長;還有知名企業家社群正和島,看其入群的規則,更是遠非單純的交錢那麼簡單:
1.擁有健康、陽光、負責任的價值觀;
2.是所在企業的創始人、董事長或總裁;
3.所在企業系獨立法人企業,成立三年以上,且上一年營業收入須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
4.所在企業從事對社會有益的產業或事業;
5.所在企業在登島前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
6.追求成長、熱愛學習、樂於分享。
正是因為社群媒體有用戶沉澱的過程,有社群的存在,所以,相對於變現無路的自媒體來說,社群媒體不必死守內容,它在商業變現上將有無限的可能。
作者:崔義超鏈接:社群的本質是什麼? - 崔義超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這是一條分界線~~~~~~~~~~~~~~~~~~~~~~~~~~我們現在在做社群運營,歡迎自媒體人、社群主加微信交流:jianguo975加的時候請說明:知乎社群如何做好企業自媒體營銷?
第一、加強互動
利用新媒體,做好與消費者的互動。與消費者的互動不但可以了解消費者對於產品以及品牌的意見和心理,還能鼓勵消費者關注此品牌,以此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品牌的理念;當今時代,一定要改變過去傳統媒體時代營銷的思維定勢和習慣定勢,要把與目標受眾的互動性納入新媒體營銷的基本要求,這樣不但能增加目標受眾的黏度,同時,也能更好了解目標受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便於為消費者提供更適合的產品和服務。
第二、增強信息的可讀性
現在這個時代叫2.0的時代,網路只是個渠道,信息的黏度決定你的傳播力度,決定著信息傳播的方向和廣度,要懂得內容為王,必須得能夠產生具有娛樂精神的內容,你才能夠獲得大量的傳播;除此之外,聯合新媒體中的意見領袖宣傳,比如公眾人物的博客,知名草根微博等。
第三、轉換產品語言
不少創業者低頭做產品,但是在向外傳遞信息的時候卻是一塌糊塗。建議創業者在跟媒體進行溝通之前,全面而認真的了解一下自己,明確自己本次PR最想表達的是什麼。據e優渡負責人介紹,在闡述產品的時候,可以嘗試把自己產品的特點羅列出來,挑選幾個亮點,然後使用最準確的語言將產品完整的描述出來。這樣才能更加方便媒體抓住你產品最核心的部分。
第四、做好口碑營銷
你要學會有新的方法來跟消費者溝通,學會用新的方法來重新審視我的營銷工作。口碑營銷的核心就是一句話,如何讓你的消費者談論你。
第五、加強產品與服務
社交媒體營銷的核心是人,那麼這個人重要的是消費者,產品服務的購買者。我們希望它們可以關注企業的社交媒體賬號或者自己通過社交媒體來傳播企業信息,那麼前提一定是消費者的認同,對於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在實用價值和體驗上都比較好,它們才會傳播正面口碑。所以企業好的產品和服務是做好社交媒體營銷的關鍵第一步,如果你的產品和服務不能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認可,那麼你將離失敗不遠。
任何故事的傳播有四個要素:第一角色,第二情緒,第三懸念,第四細節。很多媒體只想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所以營銷傳播時,就需要把你的劇情變得有趣,衝突劇烈,情緒帶入足夠強,細節足夠放大;危機公關時倒過來。發生危機的本質是你進入一個故事,在其中扮演一個原本不想扮演的負面角色,基本的解決方法就是把這四個要素從故事裡抽掉,讓角色對抗不清晰,懸念解消,情緒弱化,細節模糊,基本就躲過去了。最後給大家提一個醒:互聯網時代,不是營銷策劃者的時代,是營銷共舞者的時代。策劃的前提是能把控一切,但其實你什麼都控制不了。
自媒體營銷也是廣告,因此,大衛·奧格威關於好廣告的衡量標準仍然適用:好的廣告應該把受眾的注意力引向產品而不是作品本身。而產品恰恰是當下自媒體營銷中普遍缺席的。
一味地賣萌、耍酷,絞盡腦汁地構思文案技巧,還不如用樸實的語言將產品的賣點描述清楚,勾起顧客佔有的慾望——這是多麼樸素的道理啊!可惜現在多數人已經看不懂了。
附一則偉哥認為的好廣告:
你知道嗎?不是所有的豬肉都叫×××。普通豬五個多月出欄,×××豬肉多養三個月!出了保育期,全程不打針,不用藥,不用抗生素。養出來的好豬肉,紅白相間,層次分明,緊實有彈性,久放不出水。×××豬,嚼勁十足,是年豬的味道!
讀完是不是已經聞到了「年豬的味道」?
目前自媒體的確存在一些不足,在內容的原創性方面很令人苦惱。比如,內容同質化,信息泛濫,心靈雞湯泛濫,沒有辨識度,平台價值被削弱。東一篇,西一篇,沒有連貫性。
我的建議是:還是要尊重著作權利;另外,就是走「細分」,在細分領域做精。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隊,在某一個領域做到最好已經很難得了。細分對於導流很重要。比如,在一些新聞APP上發過文章。它們的流量的確很大——有100萬、200萬的曝光量,但轉化卻很低。相較而言,有次文章上虎嗅,關注量卻達到了1000人/天的增加。所以,還是建議垂直,細分定位,成就個人品牌。有圈子在,細分領域(相關專業)的人就不會泛泛地去看。如今這個信息年代,想要在自己的圈子裡面有一份可觀的手入,或者是說讓別人來買你的單,自己沒有別具一格的風格我估計有點難,正如:現在流行自媒體靠寫文章掙錢,只要你的文章寫的好90%會有人來買你的單的。哪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如何在自己小領域做出大成績。文章內容可能有點多,可以細細看完。
錢是靠努力加堅持換來的
比如你想出一本互聯網灰色產業大揭秘的書,你可以一個禮拜寫一個案例,一個月就四個案例,一年就大概有50個案例了。那麼到年尾的時候這本書就可以出版了。比如說:我是一個專註做QQ空間營銷的,那麼關於QQ空間的一些案例,思維,和一些技巧,每一周我做一個,像如何利用評論去引流、如何做QQ群排名等等,然後將詳細的思維和案例都寫出來,以後這些案例都可以整理成一本書了。不要怕文采不好,出版社專門有人會幫你去梳理這些內容的。我以前寫的內容都沒有一個大的方向和歸類,到最後要整合成一本書的時候就很亂,什麼微商、網站、引流各種內容都去寫了。沒有專註去寫某些案例或者思維。所以,現在要聰明一點,可以側重於某一個領域的內容,深挖去寫,不要求全,但是要求深。我現在把每一個公眾號都進行一個細分,專門是微商的、新媒體運營的,創業賺錢項目的,思維的等等,將他們進行一個個的小領域分類。
這樣,以後我的每一個公眾號的內容沉澱下來,都可以做成一本書,當然出版一本書並不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在微信運營這個行業每一個小領域都出一本書,那就很牛逼了。我們以前做公眾號都是只做一個號,每天發幾篇文章,有寫微商的、公眾號運營思維的,有寫網站推廣的,亂七八糟的內容都發一個號裡面,但發覺這樣一個號似乎很難運營起來。因為不夠垂直,各方面的內容都做得不夠深,不夠全。所以我們現在就拆分了,做網路創業項目的一個號,微商的一個號…這樣細分下來,用戶粉絲就會變得很精準,內容沉澱也會很精準,這樣就很容易在每個小領域裡做到行業前三。
比如說做淘寶運營的這些人,他們很少會去關注什麼創業項目!他們更多的會去關注一些有關淘寶詳情頁如何優化、寶貝排名如何優化、寶貝標題如何優化、直通車怎麼開等等。他們需求的內容都很垂直,只要打開頁面,他們就想看到的東西就是自己感興趣的。因此,現在我們運營公眾號的一個整體思路就是,每一個領域我們都會分派不同人員去研究這方面內容,比如淘寶運營、百度SEO或是燒廣告、微信派單等,細分到每一個領域,做十幾個號出來,每一個號的內容都可以沉澱成一本書,每一個號的粉絲都非常精準,每一個號的用戶群都可以打造成出一個領域社群,每一個號的廣告推廣也好、產品也好,服務也好都十分精準,在變現方面也十分的精準,不然一個公眾號用戶很雜,到時候都不知道推什麼好,裡面有淘寶的,有微商的、電商的等等….都不知道往哪個方向推。相反,如果都是做淘寶運營的那就很簡單了,你就做一些淘寶運營的課程就可以了,或是發布些淘寶資訊、淘寶軟體等等,這樣就很容易去運營,很容易維護,很容易變現了,長久下來,你在這個領域做的就比較深了,這些內容也就比較有價值了。
方向一定要明確
如果你的公眾號編輯,今天寫這個,明天寫那個,他們就不夠專註,無法聚焦,做出的內容深度自然就不夠,這樣就無法產生公信力。所以,我們新來的編輯,這個號是新開的任他寫,寫這個行業的內容,如果第一個月不行,那就第二個月,第二個月不行,就第三個月,在這個團隊,有一天他始終會成長,會做出好的作品。
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們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專註的去做,慢慢的培養這些號,讓他們練手,同時又容易歸類用戶。現在就已經很多人通過細分領域去沉澱用戶的,在我們的會員里有個案例——「三少爺」三千個精準粉絲,一個月能做到兩百到三百萬的銷售額,而他做的產品利潤,起碼能達到六到七成,這還是最保守的估算,因為他的產品是「非標品」,利潤是非常高的。比如我現在單單給你設計一個課程,一個項目,那麼這個就是「非標品」,收費肯定是非常高的;如果這是一聽可樂,一般商家都是賣兩塊五,這就是「標品」,那麼當你賣到五塊的時候,即便是再有情懷的用戶,可能都不會去幫你消費,因為在周圍到處都可以比價,所以我們盡量可以去做一些「非標品」的一種服務,一種定製。
服務比技術更重要
所以很多人都會用到這樣一種營銷策劃,幫你制定出一些東西,價值自然就不一樣了。以前,我在做美髮師的時候,別人剪頭髮都是收68塊,當時是零幾年的時候,68剪個頭髮已經很貴了,但是我卻收幾百塊,然後很多客人就問我,別人都收68,你為什麼要收幾百塊,難道你的技術,你的功力比別人好么!我看不見得。然後我就給出了這樣一個理由,別人就接受了,我就說了:「人家剪的頭髮都是按照髮型書上剪的,你走到街上,大家都有這個髮型,比如說剪個平頭裝,這種髮型大部分理髮師都可以剪出來。但是如果你找我做的話,我必然是按照你的特徵去設計的一個髮型,這個髮型是獨一無二的,走到大街上只有你自己才有的,如果別人也有的話,只能說是模仿你的。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理由,別人一下子就能接受了。別人幫你剪個頭髮,只要半個小時,十幾分鐘,我剪個頭髮要三個小時,花那麼多心思,那麼多時間,慢慢的在那裡剪,這樣一來,用戶感受到的價值就不一樣了,別人用很長的剪刀,我就用小剪刀,人家拉個發片拉的很大,我就小小的拉,讓用戶感覺到這就是不一樣的價值,然後客戶就會通過口碑去傳播,這個髮型師好,有專業態度,獨一無二的等等….這樣的話,我就能拉到很多客戶,因為我跟別的髮型師有一個差異化,如果你想要「獨一無二」那麼就會想到來找我,其實獨一無二並不難,如果現在流行平劉海,我就在中間剪個「坑」,在某個細節找幾個亮點,再進行一個修飾,整那麼兩刀就可以了,這樣就獨一無二了,說起來也是非常簡單的。
這個道理也是很簡單的,很多人都樂意接受,你剪三個小時,肯定比別人剪半個小時的工藝好很多,即便是在同等技術的情況下,只要一對比,那麼整體效果,肯定會比別人更好,所以,這就是一種差異化「非標品」的價值。運營公眾號用戶真的是非常簡單的,特別是做這種產品用戶的時候,都不是難事,而是怎樣去做,才能讓這些人幫你做二次傳播,三次的傳播,重複消費,未來是做一個單用戶,看的是每一年在你這裡反覆消費多少錢,而不是說你這一次賺了他多少錢,因為未來你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而你流失一個用戶,在後期再想去獲取用戶的時候,就會非常的難,因為會有一個口碑傳播。
在你有了這樣一種口碑傳播之後,一些用戶就會更加信任你,同時的話,這些用戶你就可以持續的去賺他們的錢。現在很多朋友都在做會員收費。如:交了1980元會費,而入群之後,有一些人會需要一些個性化的制定,那麼我們又可以提供另外的服務或者產品給他們。給大家講一個簡單的道理,有一些大咖入群後,他感覺只加入我們一個微信群不夠,他要加三個,可以啊,那你就交三份錢唄,這是最簡單的一個道理。那麼一下子,他就消費了6000塊錢,對吧!另外我們還有一些業務上面的、資源上面的對接等等,他信任你之後,在同等需求都能獲得同等效果下,他首先會選擇你這裡,那麼今年,不管他在這個行業有什麼需求,只要我們能夠服務的,他都會選擇在我們這裡消費,那麼他的年消費單價就會高了。其實現在每一個用戶一年給我們帶來的收益,按平均的是3000-4000,那麼如果說我有2000個用戶,我按每人4000的話,那麼我就有800萬的一個銷售額。
就算除了300萬的運營成本,我也能賺到500萬,那明年我再增加個項目,花個200萬去做後端的價值,打個比方,有一些用戶是很高端的,他們每個月至少都賺個幾十萬以上,他們需要很多互聯網灰產的項目,我們就做這樣一個服務,我建立一個群,這個群的話每一年可以得到至少12份有關灰產的項目研究報告,包括流程,像前段時間的這個交友項目,我稍微跟一些人講,有個做了個半個月,也賺了200萬。很多人會去找這樣短期的項目,因為我們有這個信息,我就可以專門派幾個人,專門做這樣的研究。
有舍才有得
假設有個項目很賺錢,我就派人每天盯著它,它的廣告源頭在哪裡,它是賣什麼產品,它的廠家大概是在哪裡,它的成本是多少,包括它的廣告費投去了哪裡等等,依靠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進行一些調研,做一份報告賣給真正需要的這些用戶,我這個群每個人我就收3萬塊錢的年費,如果拉了200個,一年下來就又漲了600萬的一個業績,就算我在運營中花了200萬請人,那我也有400萬的利潤。
這個針對不同的用戶做一個產品的開發,去做一個用戶的年消費,我不看他月消費,看整年,就整年的一個計劃,包括人家需要一些廣告渠道什麼的,只要對接上我們能夠做的,我們能做得比別人更好的,別人就會參與進來。很多東西大家都去做,每個領域都是一樣的,思維都是差不多的,但這樣的服務,我這裡有,在別人那裡沒有,別人就沒有辦法和我競爭,因為他沒有2000多會員,他沒有這麼多核心的會員,因為人家不了解他,不信任他,哪裡敢搞三萬塊給他,2000塊都不敢,那我們有,我們是先收錢,再把錢分出去請高端的人才,一年花個200萬請人的話,那麼每一個月就是近20萬的請人費用,有多少人能花20萬去做這個東西?所以說這就是一個核心的競爭力。
一傳十,十傳百口碑營銷
為什麼我們要去做這些東西,就是為了把這個利潤給拉高,利潤拉高了,服務質量才會高。如果做一個項目都虧錢了,服務質量肯定也做不好。而一邊有錢賺,還有錢請人去服務,做好每一個細節,自然就會贏得口碑,贏得口碑之後,你就會有更多精準的用戶過來。後期做新媒體,做精準用戶的,都是要往這一個思路去走,盡量的去累積一些高質量的核心用戶,用公眾號的內容去做鏈接,把你的內容鋪天蓋地的去發布,當然肯定會有人吐槽你,因為不了解你,但肯定也會有人感覺到你的價值,因為有一些人他有需求,對於沒有需求的人,就覺得你很虛。包括進個群就收幾萬塊,開個課程又收多少什麼的。
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變現能力,有一些項目交到一個有能力的人手上,他每個月能產生幾百萬的利潤,交到小白手上,本身一分錢都沒有的,你給他一點用都沒有,賣給他,他都覺得你是在忽悠。每個用戶的需求,要去進行一個調研,調研之後,你要預估這個量達到多少,才能夠支撐這個成本,在支撐成本的情況下有錢賺,有錢賺就可以提高層次,去把這個服務做好做精。後期有核心用戶的自媒體,賺錢都不會很難,最難的是沒有精準用戶的,只是單純的泛流量的那種,後期騰訊去打擊的時候,這些號就很難去生存,而且這些號專門靠廣告收入,粉絲被洗了太多次的話,那麼後期的一個價值就會越來越低,所以大家有流量的,就必須要去進行流量轉型,做一些有價值的用戶,細分用戶才更有價值。這樣早期可能收益不太好,但後期你做好了,肯定是會做起來的。如果要問最近幾年最火的是什麼?大多數人一定會想到自媒體,無論是邏輯思維還是papi醬的2000萬天價費用,都顯示著自媒體的大好風口,再加上近一年不斷有新的自媒體平台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自媒體,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斷有信息呈現在人們面前,不斷有「段子,視頻,諮詢」冒出來,不過很多信息都是反覆炒熱,自媒體人不斷增多,大量同質化的內容出現,公眾有了「接收疲勞」,自媒體人開始發現有下降的趨勢,那麼自媒體下一個時代是怎麼樣的?
1.具有優質資源:在內容為王的年代下,整合優質的內容資源越來越重要,比如,你做一個新聞自媒體,你能得到一手的信息,就會比其他同行領先很多。
2.優質的原創內容:現在各大平台政策越來越傾向於原創作者,重複的內容的越來越多,原創作者變得極其珍貴,但是,一直原創只是鍛煉了手筆,想要直擊用戶的需求點,得要優質的原創內容,原創更多的傳播思想,多想多寫。
3.垂直細分領域:現在很多自媒體人,想做很多內容,但是內容做多了卻是沒一個做的好的,反觀細分領域的自媒體反而不錯,因為專註且現在競爭沒那麼大,所以比較容易獲得穩定的粉絲。
這在運營一個情感、心理的公眾號(一捫心思),做了將近一年了,但一直保持著半死不活的狀態,總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但又找不到出路,求高人指點!
1.讀者目標精準。2.內容為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羅輯思維第二季《我們應該反壟斷嗎》?
※如何看待萬達起訴造謠傳謠者,分別索賠500萬?
※目前那個自媒體平台收益好一點?
※我想自己做一個自媒體,技術平台應該從哪裡開始?
※如何做好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