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想生兒子是什麼心態?

特想生女兒是什麼心態?


是很正常的心態。

在現在的時代以及上千年歷史中,非常正常的心態。

之所以正常,一是這是自然潛移默化安排的結果,或者說歷史的意志和慣性。

長久以來,人口消耗就是男性多於女性,人類人口的大規模支出戰爭、勞役兩項都是明顯男多於女。而瘟疫是持平。唯一一項純女性消耗的是生育,所以有「女人的戰場在產床」一說,但是這種人口消耗速度和總支出量都沒法與戰爭相比。

人類繁衍,族群壯大既是人類生存生產的手段,亦是目的之一。作為實施的工具,女人每一個都可以實現它的價值,但是男人則不需要那麼多。

以上矛盾統一起來,就是這樣的一個結論:人口生產上,男人是冗餘工具,而在物資生產中,男人是主原材料。

即在人類文明歷史進程中,男人是快消品,必須隨時得到補充,必須有大量的儲備。

因此,男性人口,必須被大量的、及時的生產出來。

女性人口的短缺是可以暫時容忍的,而男性人口的需要,卻是當下的必須。

回到古代背景,想想羅馬的建成。沒有女人,無法生產人口,可以去搶別人的,但是沒有男人,就根本沒有一支可以去搶劫的軍隊。也就沒有族群和國家。

正是在這個自然意志的驅使下,那些偏僻山坳里買媳婦的山民一代代的生兒子,買媳婦,周而復始。

第二種心態,是受害者同理心的心態。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極致的同理心,所謂「傷在兒身疼在娘心」。

在歷史上,和現在的大環境里,女人所受到的不僅僅是壓迫和歧視,更是實實在在的傷害。不說那些割陰禮榮譽謀殺之類的,就我國本土的,各種針對女性的性犯罪,性迫害,即便是官方粉飾過的數據都令人不寒而慄。

面對這樣的環境,一對將要做父母的夫妻,如果生的是男孩,多少會鬆口氣吧。

即便要買車買房,那終究是物質付出罷了,而孩子生來就因為性別需要面對特別的危險,這種心理壓力,確是一日復一日的折磨。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里,母親不顧一切也要帶女兒離開伊朗移民西方。在法庭上,法官問為什麼非要移民,母親說:我不願意她成長在這樣的環境里。法官接著問:什麼環境?母親沉默。

我曾經跟隨老師做賣淫女的社會調查,有一個女孩被誘姦之後脅迫長期賣淫,她媽媽找到她發瘋的打她,罵她小婊子,最後母女兩哭得抱成一團,母親還在不停說:要是沒生過你就好了。我從一開始的憤慨到之後的傷心:對於那些底層的人們來說,個體是絕沒有能力和雄心去反抗大環境的,他們的生存方式是趨利避害小心翼翼,一旦遭受傷害,第一反應就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一種常勝不衰的說法是,強姦發生是因為被害女性穿著不端莊。

我還記得,有一個女孩,12歲被她父親送到廣東賣淫賺錢養家,謊稱15歲卻一眼就能識破,而那些嫖客似乎也毫不在意。她每個月都按時給家裡寄錢從不短缺,因為她記得要給哥哥存上大學的學費。她死的時候才14,下身爛成了一坨。她從來沒想過什麼自由平等,但她也偶爾也疑惑,為什麼自己這麼苦,最終她歸結為:我是個女的,下輩子是個男的就好了。

假如她有機會生孩子做母親,想生兒子,我想我是無法站的高高的去指責她重男輕女思想落後的。

因為,那是我們這個殘酷的世界對弱者的鞭笞,驅趕他們老老實實的遵循歷史的軌跡像騾馬一樣的生產物資和人口。

萬物各安其類,此為天道。

小時候看雜書,有一個古代文人特別的憎恨女性,說最為無用者、濫情者,是婦人,若非有生育之能,天下婦人均可殺。則英雄不必氣短,謀事無關情怯。他主張推廣溺殺女嬰,女人活到20歲就可以壽終了。窮苦人家生女兒加倍稅賦。

我當時被氣的不輕,哭著去找我爸講了半天恨不能把這壞蛋挖出來鞭屍。

可是後來有一天,我看到這個人的日記,原來他生了好幾個女兒,他的女兒死於夫家虐待,他卻無權無錢無能討公道,女兒生前寫信給他說家中窮苦吃飯都吃不上。而身為父親的他也是經濟拮据,乾脆假裝不知,但是一吃飯想到女兒挨餓受苦就忍不住眼淚。

原來他也是一個被社會鞭笞的弱者罷了。

身為弱者的父母,自然而然的會希望孩子生存的容易些,在不需要對抗社會體制、風俗文化,社會環境的前提下,擁有一個相對平順的人生。

那麼,生兒子確實更合適。

但是,人類的文明已經走到了今天,曙光已然顯露,如果可選,至少一部分人,應當有勇氣執起火炬,向著光明處迎著寒風前行,而不是所有人哆哆嗦嗦返回溫暖黑暗的洞穴去縮成一團。

很遺憾,在當下的中國,我看到人們黨爭伐異不過是為了搶奪那條殘酷罪惡的鞭子,為了將自己的野心寫成眾生的義務。而無數的弱者,口舌紛紛吵鬧不休,不過是為了將自己的慾望寫進更弱者的納貢書。以金錢正義的名義,心安理得洋洋得意的剝削最弱者。

所有這些作惡者,都將被審判。

他們要在黑暗的洞穴里化成糞土。

而在此刻,在我這一代人之中,我們要伸出強健的胳臂來,奪下那可恨罪惡的鞭子,斬下這名為天道的惡徒的頭顱。

讓歷史的慣性到此為止,以人類的自由意志之名,終結歷史,創造我們自己的命運。


別說想生個兒子了,我自己都特想下輩子當個男人。


無意用高大上的口號來宣揚男女平等。口號解決不了問題,除了讓一代代人去獻身,然後回到原點。我贊同提高女性的地位,但是也請面對冷冰冰的中國現實。

講證據,做對比。

對生孩子性別的規劃,

對個體是心理因素(難預測),

對短期群體是社會因素(易預測),

對長期群體是經濟因素(易預測)。

在中國歷史上,生育後代的意願,隨著時代發展會有變化。生育後代首要第一條都是:為了獲取更多資源和利益!至於對子女的愛,往往是排到第二位甚至更後面。

為什麼喜歡生兒子?

這是歷史和環境導致的習俗慣性。中國歷史大部分情況是農業社會,這種社會形態下的和平時期: 兒子投資回報為正,女兒投資回報為負。

---------------------------------底層人---------------------

原始社會和母系氏族,無記錄,不討論,假設當時生男生女是一樣。父系氏族建立之後,生兒子的收益遠遠高於生女兒的收益:

歷史記載:

1. 女兒十五歲就及笄之年要出嫁,出嫁之後就是夫家的人,所有收入歸夫家。也就是說——0-10歲需撫養,10-15歲也做不了什麼,15歲以後就是別人家的。(不嫁人不行,國家會罰款,《資治通鑒》上有記載,因為國家需要更多新生力量創造財富)

2. 嫁出去的女兒只有贍養公婆的責任;而養老是兒子的責任。而男女創造財富的力量又因為社會局限,主要靠男人養家糊口——對於幾千年來基本上沒有福利保險的中國底層人而言,老來沒有勞動能力,兒子肯定是更好的選擇,至少老有所依。

養兒防老,是中國社會的結構決定的,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下等人都只能勉強苟活,生那個投入產出比高,就傾向哪個——

現代發達的大城市裡面,兒女都能夠有能力贍養父母,基本上這樣的限制就沒有了,所以現代城市中生兒生女反而區別不大了。女兒孝順父母,跟兒子一樣,再加上退休保險,基本上無憂了。

然而:高房價地區的窮人就傾向生女兒,因為不用為將來兒子買房子發愁——因為:高房價的地方,買不到房子就討不到老婆的兒子多,而嫁出去受欺負的女兒卻少,所以生女兒反而更省心。一個房價就讓中國人開始變觀念了,不得不說經濟學力量大。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落後的地區,反正有宅基地,房價不是煩惱,還是和古代農業社會差不多,大部分人還是認為養兒防老,傾向生兒子。

但有兩種特殊情況,中國歷史上,老頑固的中國人也有想生女兒的時期:

1. 戰爭時期。兒子的資源投入很容易打水漂

生兒子被抓壯丁死掉的幾率極高,不僅沒有投資回報,而且還令人肝腸寸斷。這種情況,生女兒反而更有利。比如杜甫的《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2.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女兒成為登天梯。

生女兒被上等人看中,整個家庭因此大富大貴。比如衛子夫,比如楊貴妃。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中層人上層人------------

到這個階層的人,基本上都有了一定的資源積累,希望有個人能傳承財富或者權力。中國無論是商場還是官場,都是男權社會,對女性要求很高,能夠做好的女人基本上鳳毛麟角。所以,生兒子更適合在富貴環境傳承自己的資源,而生女兒可能一不小心就家業送人了。

古代依然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

雖然富貴人家養老不靠兒女,但是因為女兒要出嫁遲早是外人,還是需要家裡有兒子。

生兒子——繼承家業,發揚門楣的指望。

生女兒——天生聯姻的工具,沒有自由,父母之命大於天。中上層的女性其實是很悲劇的——即使她們有超高的智商情商情懷情思,但是也只能接受社會環境賦予她們的地位,紅樓夢裡這樣的例子很多,不贅述。

現代:

女性的地位有了提升,即使有楊惠妍,宗馥莉,孫chunlan這樣的女二代,女性可以不用政治聯姻了,但是在嚴峻的競爭下,為了自家長久富貴,兒子總是更適合權力和家業傳承。

想生兒子的除非被逼的只能生一個小孩。比如:只有一個女兒的常委們,肯定極想生兒子,但是再生個兒子就違反計劃生育無法晉陞,他們也只能選擇放棄。——說到底,不管你多想生兒子,到最後還是利益第一。

——————————————————

那什麼時候生兒子生女兒才會差不多?

1. 不需要子女養老,福利足夠支撐。

2. 男女的機會相對平等,無論是個人職業,還是從商從政的機會。

3. 想生幾個就生幾個,沒有隻生一個的局限。


我破水後,在病床上疼得滿頭大汗、兩手恨不得把床欄掰斷的時候,我媽哭著說:當初不想生女兒就是怕有這麼一天我站在這兒看著你疼。


曾經我也是一個很想要兒子的人,但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你越想要什麼就越得不到,女兒生下來的時候,說實話內心是有點失望的

今年女兒已經六歲,九月份剛上了小學,現在的我已經完全沒有任何一點點的失落,也無法想像如果當初是兒子現在會是什麼樣的生活

早上她會賴床,我會拿著她心愛的小兔子跟她說,「媽媽,快起床,帶我去上學」

我在看片子的時候,她會爬到我的身邊,靠在我的懷裡一起看,但其實她根本一點都看不懂

她不好好吃飯,抱怨說今天的菜不好吃,我會跟她說你想吃什麼,爸帶你去吃

我會帶她去騎自行車,去輪滑,去游泳,去打乒乓,即使她只比乒乓球桌高一點點

她喜歡聽我彈吉他,有時候我彈她唱,雖然有些跑調,我也給她買了一把尤克里里

她會在我生日的時候,自己畫一張賀卡,上面有藍天白雲,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晚上我會跟她擠在一張小床上,聊我的過去,聊她的未來,她說她長大了要做科學家

半夜她有時候會爬到我的床上,說只有跟我睡在一起,才不會怕黑

感謝命運將她賜予了我,讓我體會到了生命的成長,女性的溫柔,讓我更有勇氣面對未來

跑題,見諒


對不起,生為女人。

張岱在《陶庵夢憶》里寫過「揚州瘦馬」的故事。「瘦馬」不是馬,而是貧困人家的幼女,因為羸弱,所以「瘦」;因為任人欺凌,所以是「馬」。她們被買來不過十幾貫錢,調習之後,再以成百上千的價格賣往全國各地。

張岱所寫的,是挑選瘦馬的過程。

「至瘦馬家,坐定,進茶,牙婆扶瘦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

曰:「姑娘往上走。」走。

曰:「姑娘轉身。」轉身向明立,面出。

曰:「姑娘藉手睄睄。」盡褫其袂,手出、臂出、膚亦出。

曰:「姑娘睄相公。」轉眼偷覷,眼出。

曰:「姑娘幾歲?」曰幾歲,聲出。

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門裙幅先響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請回。」一人進,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

被挑中的「瘦馬」入了大戶人家服侍,剩下的,則流入煙花柳巷,倚徙盤礴於茶館酒肆之前,自相謔浪嘻笑,故作熱鬧。張岱寫道:「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見老鴇,受餓、受笞俱不可知矣。」

對不起,生為女人,所以身如牲口;對不起,身為女人,所以命若飄萍。

張岱所寫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幾百年。如今的女人,已經在名義上「解放」了,女性不會被隨意買賣、女性有了婚姻自由、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權利,女性有了選舉的權利。「瘦馬」的時代,被貼上了「封建」的標籤,封存起來,做一筆勾銷狀。

然而,人類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出於對自身生活狹隘的認識,而失去了想像他人痛苦的能力。《她們》一書,就是提醒我們: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所仰望的藍天之下,此時此刻,就有女人遭受著我們幾乎無法想像的厄運。

大約每十秒鐘,世界某處就有一名女孩被按伏住,她的雙腿被拉開,一名沒有受過醫療訓練的當地女子亮出一把刀或刮鬍刀片,把那名女孩的陰部部分或完全切除:大多數情況是沒有施打麻醉劑的。

《她們》一書中這樣寫道。本書的作者紀思道與伍潔芳是第一對共同獲得普立策新聞獎的伉儷。他們走訪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現還有很多婦女處於性奴役、性虐待等等恐怖煉獄之中。這本書講述的不是女權,而是在我們目光所及之外,他人命運的痛苦與煎熬。

加西亞馬爾克斯有一個短篇,叫做《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純真的埃倫蒂拉和殘忍的祖母》,小說中寫埃倫蒂拉因為不小心燒毀了和祖母居住的房子,而被祖母帶著流竄,以極其便宜的價格賣身,以賠償被焚毀的房子。十四歲的埃倫蒂拉被帶到荒涼的沙漠,男人們在帳篷外排起長長的隊伍,等著進去和她睡覺。埃倫蒂拉不能反抗、不能抱怨、甚至不能疲憊。

小說中對於人性的想像永遠超越不了現實,《她們》一書中描述的妓院,比馬爾克斯筆下的祖母還要殘忍百倍:「妓院經營模式的一個基本要素,是透過羞辱、強暴、威脅和暴力來蹂躪女孩的心靈,我們認識一名十五歲的泰國女孩,她的破身之日包括吞食狗屎,以粉碎她的自尊心。女孩一旦遭到身心蹂躪、驚懼惶恐,所有希望逃走的企圖都會煙消雲散。」

更令人覺得悲哀的是,這種性奴役,是無法通過想當然的「依法查處」而消除的,被解救的少女也往往會逃回妓院,「許多娼妓既非自願,亦非受到奴役,而是活在一個介於這兩種極端之間的灰色地帶。」因為妓院老闆為了旗下的娼妓聽話,常常給她們施打毒品,妓女並未受到嚴格的監控,可以隨意離開,但她們逃到村莊之後,往往因為毒癮發作,而不得不回到妓院。

妓女處於極端的無望之中,因為她們的命運並不能簡單通過逃離而得到救贖。書中的妓女說:「我總認為不要孩子,因為我的人生已經浪費了,我不想再浪費另一個生命。」

妓院卻希望她們能夠懷孕,生出的孩子,女的長大成為娼妓,男的成為洗衣做飯的僕人。

我們喜愛小說和電影,因為在那裡,終究會有一刻,雪雲散盡,陽光普照。冰川消融,海盜稱臣,美人魚歌唱。好人不一定會獲得命運的補償,但壞人一定會受到懲罰。在現實中,厄運卻在一代代的輪迴循環,沒有出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夢想,也沒有幻滅。

《她們》一書中,還陳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在貧窮國家裡,管理妓院的通常是女性,她們一定會讓自己女兒接受女陰切除,她們先餵養兒子而非女兒,她們帶兒子而非女兒去診所打疫苗。許多國家依然有殺害女嬰的風氣,而且通常是母親殺死親生的女兒。

當我們討論「女性權益」的時候,常常會把矛頭對準男性,男性是施虐者,女人是受害者。現實卻永遠不是一個簡單的二分世界,女性不僅因為緘默,而常常成為邪惡的同謀,她們甚至成為了更為殘忍的施虐者。

女性殘害女性——這並不是女人命該如此的借口,而是無知的代價。封閉社會中的男男女女,生老病死都在扭曲的環境中,除了世世代代以堅硬的姿態忍耐它、捍衛它,他們並沒有其他的選擇。

唯一的救贖,就是封閉的社會裂開縫隙。在實驗室里孕育、成長的小白鼠,一旦逃出了籠子,見過了外面的世界,就只能或棄用或殺掉,因為它們嘗過自由的滋味,另一種境遇與標準在它們腦中孵化、發酵,不可逆地改變了它們。

「國際小母牛援貧會(美國一個給予貧窮國家的農夫母牛、山羊等其他動物的救援團體)」的幾名成員,在辛巴威無意中接觸到一個放牧的婦女,她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四處躲避著丈夫的毒打。她膽怯地說出了自己受教育的意願,援貧會的成員鼓勵她寫下自己的夢想。

婦女在一張紙條上寫下自己的目標:「有一天我要去美國。」她開始寫道,這是目標一。接著,她寫道自己會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她把這片紙折起來,包上三層塑料袋,放在鐵罐里,再把鐵罐藏在放牛地的一塊岩石下。她開始努力學習,開始存錢。

某一天,她受到了俄克拉荷馬州州立大學的入學通知。如今,她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關於非洲窮人的艾滋病治療方案。

命運的美妙在於偶然。你不知道在哪個瞬間,因為哪句話,哪個眼神,被他人的命運所打動。同樣地,他人的命運也不知道在哪個瞬間,被你的哪句話、哪個眼神,被你改變。最有效的救助,不是付出金錢,而是付出時間,把他人的人生與自己的連結起來,感其所傷,痛其所痛。

對不起,生為女人。戰爭中,男人通過死亡獲得勳章,女人只能以卑微的方式——被強暴、被蹂躪,成為微不足道的犧牲品。剛果的童子兵說:「要是看到女孩,強暴是我們的權利。」

對不起,生為女人。生命在不被陽光照耀到的角落流逝:過去五十年來遭到殺害的女孩,比死於二十世紀所有戰鬥的男性還多。

幸而,生為女人。女人有著連自己都無法想像的頑強生命力,無論多少歧視和虐待加諸於身,仍要反抗。生為女人,等待、孕育、再等待,再孕育,終有一天,命運被照亮。

蔣方舟《對不起,生為女人》

——————————————————————

非常同意排名第一的蘭同學的答案。想生兒子,這是無比正常的心態。可也僅僅只是正常而已了。

世間那麼多的事,正常卻不正確。

生男生女本是人生自由,只是答案里似乎所有支持生兒子的答案,都是為了躲避。躲避生女兒可能帶來的地位低下,躲避老無所養,躲避許許多多空穴來風自己臆測的凄涼風險。各位女客官,既然自己這麼不舒服,為什麼不去改變呢,改變自己改變這個社會。只想借兒子來逃避,是多麼自卑又不自信啊。比男人物化女人更悲哀的,是女人也在學著他們的樣子物化自己,物化同類。

如果沒有愛,似乎生兒最穩妥。我們為什麼不去想,正因為如此,生女兒永遠都是奢侈品。得精心打理,悉心照料,貼心養護,敢於生女兒,更喜歡女兒,是源自自身人格的健全與成熟,願承擔所有假想的風險。為了女兒,我有多一倍的勇氣去做一個勇士為她開天闢地。如此想來,女兒也不僅僅是一個奢侈品,她的生養,更是一個只屬於智慧與勇氣並存者的遊戲。


1,省錢,一件衣服穿來穿去也不會被嫌棄不好看。

2,省心,地上亂爬不用管,回家晚一點沒關係,長得不好看就好好學習唄

3,不心疼,又不來例假又不用生娃,感情受傷了還可以轉移注意力到許多地方

4,社會天平仍舊偏向男性,蹦躂蹦躂機會多一些。

綜上,我要兒子,本人女。。。


有多少女人其實是想做丁克的,卻被社會輿論、家人逼迫而在不情願的情況下生育了??


這個問題下各種冠冕堂皇說在現在這個社會生兒子好還非要強調自己不是重男輕女性別歧視的也是醉了。

為了不讓孩子再承受生育的痛苦所以希望生兒子也是個interesting的說辭,寧願以不生女孩的方式規避生育風險也得認定女性必須生育。可正是你們這些人的這套觀念才會讓她們必須承受生育的痛苦啊。「反正女性是必須要生育讓人類繁衍下去的,但是不能由我家孩子承擔這個損失,我家孩子只要享受這個收益就行了。」這種想法和需要靠買媳婦解決光棍問題卻盛行墮女胎溺女嬰的村落的婦女那種「我才不管男女比例多少反正得生兒子,就算10個男人9個光棍,那能娶到老婆的肯定也是我兒子」思路如出一轍。

承認自己的性別偏好甚至重男輕女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丈夫敢作敢當。想生兒子完全是個人自由,國家雖然有規定不得以非醫學目的鑒定胎兒性別,但這更多還是出於調節男女比例維穩的考量和人權沒什麼大關係,我國的法律和倫理中未出生的胎兒不算人,墮胎不犯法,我個人認為出於性別墮胎也不是什麼大事,堂堂正正表達出來這種重男輕女的觀點真的沒什麼不好,這完全是個人的生育自由,儘管未必並非出於真正的自由意志,但是非要粉飾出高高在上的道德合理性,假裝自己是為子女計之深遠愛之深切的父母自己感動自己順便感動同類,真是令人作嘔。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現在社會確實男女不平等,女孩子們的生存十分不易,我承認。所以這可以成為放棄生女兒,選擇生兒子獲得最大利益的理由嗎?

窮人在這個社會受歧視,可是窮人何時放棄過生育?

醜人在這個社會受歧視,可是顏值抱歉的人何時放棄過生育?

河南人在中國也受到地域歧視,可是河南人又何時放棄過生育?

中國人也常受歧視,可是中國人為此放棄過生育嗎?

或許他們不被喜歡確實有一些理由,但這些理由足以構成歧視的正當性嗎?弱勢群體之所以弱勢,很大程度還是偏見造成的,雖然刨除偏見,他們可能依然與主流存在差異,但遠遠沒有刻板印象中那麼大,歧視這種東西,無論怎麼洗都不可能被稱為理性的經濟行為。

為什麼其他弱勢群體不曾因為悲觀而冒著巨大風險生育可能同樣成為弱勢群體的下一代,而我們的女性卻可以說出為了不讓下一代承受生而為女性的悲哀所以想要生兒子?因為窮人不歧視窮人,醜人不厭惡醜人,河南人以自己河南人的身份為豪,中國人以自己中國人的身份為傲。唯有我們的女性,身為女性卻比誰都堅定地歧視著女性,根深蒂固地認同男權社會的理論,把性別歧視當成正常甚至正確的觀念,至少當成一件不可動搖的觀念,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沒有任何責怪這些女孩子們的意思,說這些只是因為性別歧視確實比任何一種歧視更深入人心的影響著大眾,更具結構性更穩固。而且每個女性都維持這種想法的話,這種歧視還會繼續下去,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這個世界並不美好,所以不敢生孩子的人,最多算是懦弱。因為這個男尊女卑的世界對女性並不友好,所有想生兒子的人,不僅懦弱,而且自私。如果只有懦弱那不是什麼值得鄙夷的事,不敢為自己說話靜靜地蜷縮在一角,雖然幫助不到別人,但客觀上並沒有加深對別人的傷害,只是深深的傷害了自己。但是自私且懦弱的人最可惡,這些人往往媚上欺下,毫無底線和原則,知道制度不合理還想千方百計利用這種不公平成為有利的一方,傷害其他人以此獲益,還往往把自己包裝成楚楚可憐的受害者出於無奈不得不傷害別人,宛如wg時主動舉報右派藉此高升的紅小兵在wg結束後還非要說自己是被逼無奈。

我倒是很想問問這些說「怕女兒在這個社會受到欺負,男孩子就沒那麼多事了」所以要生兒子的父母,你們打算怎麼教育你們的兒子?如果真如你們所說的絲毫沒有性別歧視重男輕女,那麼應該會教孩子怎樣成為一個尊重女性,風度翩翩的紳士。事實上培養兒子成為一個性別觀正確的人,遠遠比教女兒怎麼保護自己更困難,更何況教育這種需要靠父母以身作則的事,你們這個樣子真的能做好榜樣嗎?當然很多父母抱著教不會兒子尊重女性也無所謂,反正他欺負人家女孩子也是人家吃虧我兒子撿了便宜的心態。很好,感謝有你們這些人,為男權世界又續了一秒,而且還恬不知恥地自稱性別平等的擁護者,這臉皮厚度我服。

承認自己就是重男輕女,方便我們彼此劃清界線預防性拉黑,對大家都好。非要自稱自己是受過高等教育沒有任何性別歧視觀念並深愛孩子的女性,以此來代表所謂的正常人,還擺出道德至高點的聖母臉,這麼裝你也不嫌累么我看著都替你累的慌。我的觀念里沒有理客中,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說出花來還是錯的。

我實在太喜歡女性了,雖然日常生活也好網路也好並沒有女性喜歡我,但我就是深深的喜歡這個性別,不是喜歡某種具體的社會賦予或者生理的女性氣質,我就是喜歡這個性別,為生而為女性感到自豪,沒有任何理由。就像很多重男輕女的理由從現實角度都是站不住腳的,我也總是試圖去理解這種現象的原因和現實意義卻發現基本是沒有邏輯的,可依然攔不住古往今來這麼多人前赴後繼的喜歡男孩,厭惡女孩,儘管因為時代不同了,這種歧視被包裝的好看了一點,但本質不曾動搖。就是一種他人無法理解的個人偏好而已,偏好根本不是什麼可恥的事,但是大規模傳播被大量思考能力低下的人接受以至真正成為一種規範的社會結構並容不下其他偏好的時候就是件可怕的事了。


總有種迷之自信,我兒子一定又高又帥又聰明,畢竟

兒子隨媽,然而

就差個人跟我AA染色體了


正文長了點。不好意思啊。

中間加個短的吧:在不少中國家庭中,生兒子的女人才能獲得較高的家庭地位。

以下是長篇大論

生兒生女?——看到一篇關於男女問題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我簡直想不出來,在脫離鄉村和土地的現代化生活模式中,生兒子還有什麼實質性的利益。」

文章寫得很好,不過這句話還是絕對了。中國人真的脫離了鄉村和土地嗎?中國問題實際還是農村問題和農村人進城問題,不要被大城市林立的高樓欺騙雙眼,我們一隻腳踏在水泥地上,另一隻還陷在泥地里呢。

我從小出生在城市,父母雙職工,我的同齡人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我就沒覺得男孩和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一家一個,男女均衡,受相同的教育,公平自然。

直到我看見各類媽媽群和網站上鋪天蓋地的生兒攻略和男女討論,才發現生兒子,是中國人乃至人類最原始的渴望。從清宮表到B超單,肚子的形狀肚臍到小便是否渾濁,任何一點懷孕期的細枝末節,都能被群起討論到白熱化的程度。

父母那個年代沒有B超,如今B超的普及使相當多的女嬰尚未降臨人世便「神秘失蹤」。那個年代科技和資訊不發達,如今試管嬰兒、促排卵藥物甚至所謂的轉胎葯層出不窮……「重男輕女」也隨社會進步鳥槍換炮,明火執仗變為暗度陳倉。

通過網路身處孕婦群是件恐怖的事,你會發現這個國家依舊相當愚昧和貧窮,不少女性孕產期所處境況十分惡劣。B超發現是女孩被逼引產的上來哭訴自己的罪孽,B超發現是男孩的開心得像朵花,樓下無數跟帖接小JJ的孕婦;拿著任何一點兒癥狀樂此不疲的猜男猜女……

一個廣西農村的孕媽說,他家三姐妹都嫁到外地,父母十分不高興,整天哭訴自己老了無人可依。「對他們很好,寄錢,生病了照顧,也不行。父母就是希望姐妹中能有一個留在家裡,招個上門女婿」

農村的現狀是養兒不易,家裡有男丁才能守家護業,養兒防老,香火延續。回到先前說的,中國人的半支腿其實還踏在鄉土的泥地里,愚昧的老人不少,無奈的新人更多。

偶爾見人唾沫橫飛的討論女權,爭到最後得出應尊重現代女性追求事業不生育的權利。我看維護女權的重點不是把女人當男人用,而是尊重女性的天然屬性,保護女性。怎麼保護呢?改善孕產期和哺乳期女性的社會狀況!一個讓孕產婦面對重男輕女所帶來的明槍暗箭、懷孕所帶來的被用人單位排擠、為孩子和家庭付出時間精力卻得不到任何保障的社會,不是一個進步的社會。

喜歡男孩還是女孩無可厚非,但因偏見和落後扼殺生命,則是罪惡的。愚昧的土壤開不出健康的花朵,那樣的家庭,生男孩是解決不了其根本問題的——生而為人所面臨的本質問題。


因為如果我生的是女兒,她很可能長到180CM以上....


我很喜歡女孩兒,但想到要是有個女兒,細心愛護,養大了給別的男人做媳婦,或者被婆婆欺負,我就一口老血要噴出來,覺得又想生兒子了。。。


說了那麼多,看了上面一堆廢話,想生兒子 不過就是喜歡兒子。尼瑪我還想生女兒啊 就是因為單純喜歡而已。你們扯的真遠


以我的標準,如今絕大多數父母根本不合格。

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認為生兒育女是理所應當,毋庸置疑的事情。你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有可能根本不是合格父母這件事嗎?為什麼你們會覺得一件你從來沒有做過,將要花費你20來年時間精力持續投入的事情,你一定能做對?


因為害怕不能保護女兒安全的長大。。。。。。所以希望生兒子吧。。。。。。。。。。。

然而啊。。。男朋友都不知道是男是女呢。。(′?_?`)


答案也是嘆為觀止,這麼多的人還是找著各種各樣的理由表示「要男孩,女孩不好」「女孩樣樣不如男」。我想要一個女兒,特別想要,不過我更想等攢夠足夠的錢自己變得更強的時候再生她以保證把她送到性別更平等的地方去,讓她能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生活和捍衛權利。而不是讓她覺得,生而為女性,出生就差人一截,少個二兩肉就是原罪


-

話說我兒子的名字

我並不重男輕女,但在我的內心深處還是想要有兒子的。有女兒當然是很幸福的,然而這種幸福恰恰構成了最大的擔憂。女兒自然是要當公主養的,因為太可愛了。然而俗話說含口怕化,置手驚飛,是不無道理的。兒子如果出去撒野,打架打到一身疤回來,人們也說,「傷疤是男子漢的勳章」。而跟一身疤的女性相關的,我能想到的只有鬼故事。青春期的兒子肯定會讓你頭痛,但是你頭痛的原因其實多半是因為你的孩子讓別的孩子的家長頭痛——說到底,作為一個兒子的家長,你其實是賺了的。

另一方面,在這個號稱女權解放的時代里,女性的地位依然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在這個世界裡的很多地方顯得有些荒誕。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地位形成,及其各自價值的體現,最初都是因為身體的。到了工業革命後,男性的社會優勢地位在體征表現上有了很大幅度的轉變。用最極端的例子來說,斯蒂芬·霍金的最大幸運是出生在這個時代里。當然,他的最大不幸可能是沒有出生在一百年以後,兩百年以後,如此等等。而有著鮮明對比的,是在社會裡活躍的女性,或者在普羅大眾里覺得活躍的女性——大部分還是基於身體獲得的社會地位。用最極端的例子來說,甚至包括芙蓉姐姐,羅玉鳳姐姐。

如果我有女兒,不管她多優秀,我都會擔心她會湮沒在這吞噬靈魂的時代。

由於我那長年畏縮憂慮的性格,我覺得還是有兒子比較好。當然,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覺得我能教給兒子的東西太多了,而我會的很多東西,是不適合教給女兒的。簡單的例子是,我絕對不會主動去教女兒踢球。說到底,我對女性太不了解,導致我懷疑自己給一個女兒當爸爸的能力。

扯了這麼遠,還沒有說到我兒子的名字。其實很多人都在少年時代就給自己的孩子想名字了,這個時候通常還是在他們給自己想網名、想筆名、想藝名的時候。話說韓寒的名字本來是他父親計劃用來做自己的筆名的,現在韓寒自己有女兒了,不知道又是叫什麼名字呢?而阿錕當年就很鄭重地給我們介紹過他給兒子取的名字,我記得那個名字是挺漂亮的,後來忘掉了是什麼,但也一直惦記著這件事。前幾個月終於與阿錕久別重逢的時候,我還特地問了一下。阿錕說,早忘了。

我自己大概在十三四歲的時候便想這些問題了吧,最後敲定的方案應該是在十五歲的時候。也一直沒有忘掉。這個名字是可以給兒子,也可以給女兒的。

「瀑賢」。

其實最初是三個字,在這兩個字前面的那個字是用來做姓的,因為我一直覺得那樣一種意義重大的事物居然沒能被中國人用來做姓,真是遺憾。而我竟會讓孩子不隨己姓,大抵也是因為我個人的經歷實在讓宗族觀念離我甚遠。當然,等著年齡增大,那石頭的稜角果然依著前人一代一代總結的規律那般被磨去,那些孩子的天真和肆無忌憚也漸行漸遠。

說到宗族觀念,我想起幾年前讀過的一篇文章,作者認為淡薄的宗族、家庭情感容易成就大文學家。舉了很多例子,包括李白。究其原因的話,是宗族、家庭觀念濃厚的人通常是沉浸在家庭幸福中的,那種細膩的小情感通常像麵包上的黃油一樣把人的思緒浸得粘乎乎的,便難有突破——原來文學情操也會偶爾樂不思蜀的。而沒有那幸福家庭生活的人,思緒才容易漫無目的地遊走,迸出火花。我前些日子忽然覺得那些結婚早的同學和朋友們,其實多半是小時候家庭和諧的。所以畢業後沒有家庭感的生活讓他們頗不適應,於是便急切地來打造那一種感覺。至於破碎家庭的人們,他們倒是早就習慣了。找伴侶,構家庭通常也不是一個社會單位的成立問題,而在主要意義上,常常只是生理的搭配。

又扯遠了。

「瀑賢」兩個字是沒有典故的。我來解釋的話也很簡單:「其賢如瀑」。怎樣「如瀑」呢?如其勢,如其潔。如其勢者,其聲,其博;如其潔者,其清,其涼。我一直好奇,瀑布這樣一種恢宏磅礴的事物,怎麼會沒什麼人拿來用在名字中。當一個人的賢德可以用瀑布來形容的時候,我實在想不出更高的境地了。

而這個名字有個伴侶,是適合做表字的。但這話說笑了,表字是要自己在成年後取的。這樣說來,我自己現在的名字倒像是給自己取的字了,因為字是成年後別人用來稱呼你的,而長輩們則仍稱你的名——長輩們用來稱我的,果然依舊是我的舊名。還是來說適合「瀑賢」的那個字吧,是「水秋」。

這裡有一件悲劇。「李水秋」。應該會有五成以上的中國人會以為這是在拿《天龍八部》里的李秋水做典故,而那個李秋水雖然漂亮,也不是什麼好角色,更何況其漂亮是被人比下去的。而似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金庸給李秋水這個名字,是為了讓這個以莊子文章名命名的逍遙派里,有另一個和莊子文章有關的名字。現在的中學課文似乎是有這一篇了,《莊子·秋水》,「望洋興嘆」的成語就出於其中。

而我的「水秋」,跟上面說的這段是絕無關聯的。我既然說它適合給「瀑賢」做字,那便是跟「瀑賢」有頗大幹系的。那干係,也決不止於「瀑」和「水」的關聯。瀑者,waterfall;water,水;fall,落/秋。「水落」其實也是好聽的名字,「水秋」卻多一分轉折,更多意趣。做不了字,做小名也好吧。

-


因為姑娘長相隨爹... ..


提供一個思路:這是你的y染色體上的自私的基因決定的

——————————————————————————

更新一下,這個思路源於最近在讀的《自私的基因》。

不考慮染色體互換等情況的話,

夫妻性染色體分別是XX與XY。(為示區別把妻子的加粗,丈夫的Y染色體斜體)。

那麼生的女兒將是XX,兒子將是XY

假設你生了個女兒:

那麼你的外孫將是XY/XY,外孫女將是XX/XX

也就是說:你的基因很可能在孫子輩就消失了。

但是如果是兒子的話,恭喜你:

你所有的雄性後代,都將攜帶你的基因(Y)。

就醬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會關注王寶強離婚事件?
「致加西亞的信」與「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之間的平衡在哪裡?
家庭有哪些功能?怎樣的家庭算是「功能失調」了?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4條)以及刑法(第17條)到底保護的是誰?是在縱容未成年人犯罪嗎?
下跪求婚符合現代價值倫理嗎?

TAG:婚姻 | 女性 | 孕婦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