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企上班,人際關係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我看過一本職場和管理方面的書叫《找我》,其中有一篇文章討論國企關係的問題,我摘錄了部分內容,僅供參考:

胡力 北大光華MBA

我在這家大型國企工作已經7年多了。剛畢業時,我能夠憑著不錯的學歷,通過校園招聘進入這家國企總部。如今,號稱「金飯碗」的國有企業又興起了「家族風」。領導要麼是將自己或親戚的子女招進公司,要麼是將大客戶和其他大企業的高管家屬安排進來,國企似乎成了「家族企業」。而我,就在這樣的「家族企業」里掙扎了7年。

公司里的關係戶,幾乎佔據了大部分職位。這樣的職位分為兩種:一種是可有可無的養老型,這種崗位上的同事往往家裡條件較好,並不指望工資過活,只是找個地方打發時間;另一種是比較重要的崗位,基本都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他們只是希望攢點工作經驗,為以後升遷作準備。而我呢?干著最累的活兒,職位卻是屬於養老型的。

我很明白,在這種企業里,一定要萬分小心,不能得罪任何人,誰知道他們有怎樣的後台呢?因此,我對誰都是客客氣氣的,從不擺架子。就算下屬沒有做好,我也是耐心教導,不說狠話,更不會罵誰。什麼事我都是以身作則,不計較得失。即使對掃地的阿姨,我都很尊重,經常還順手幫幫阿姨。總之,我在公司就是低調、少說話、多做事、主動熱情地搶活兒干。

漸漸地,大家對我印象很好,說話也都不再避我,公司里的那些八卦新聞開始傳到我的耳朵里。這個時候,我才更加了解了公司的內幕。公司的水可真深啊!表面看上去風平浪靜,原來派系林立,每個人背後都不簡單。

我們部門的「子弟兵」居多,他們大多學歷尚可,其中也不乏有真才實學的,但更多的是來混事的。有的人工作完全憑心情,而不是責任。如果下命令規定完成期限,有些人甚至會說:「我就是做不完,你看著辦吧。」有的人工作除了問題,你幫他指出來要求改進時,態度好的還能敷衍你一下,然後繼續我行我素;態度不好的,直接就回一句:「我就這水平,愛咋咋地。」作為他們的「上司」,我曾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他們,後來發現根本沒有一點作用。我只能隱忍,真的很痛苦。

不只我們部門是這樣,其他部門和下屬公司的這種情況也不少。一個部門十幾個人可能有一半都是「家屬」,拎著名包、開著好車,上班不幹活兒還什麼待遇都享受著;而其餘沒什麼背景的同事則要干雙份活兒,又忙又累還不討領導的喜歡。其實大家心裡都憤憤不平,工作積極性自然受到影響。於是,漸漸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年輕的、有學歷的同事陸續跳槽到同業公司,剩下的人員平均素質日漸降低。

實際上我們公司並不缺人才,每年入職的「海歸」、研究生也不少,可這些人往往被下放到一線干具體操作的活,留在總部的人鳳毛麟角。原來我還感到困惑,後來漸漸了解到,能直接進到總部的基本上都是「家屬」,而且部門評優或提升等也與其是誰的家屬有一定的關係。

看著周邊「某某的女兒(兒子)」、「某某的夫人」又成了同事;某某又跳槽到了某某公司,我也開始動搖了:留下?機會能輪到我嗎?離開?7年的工作積累難道就這樣輕易放棄?而且在這個壟斷行業里,在別的公司也極有可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有人跟我說,在國企里,如果你沒有關係,又不想捲入旋渦,那就搞技術吧,技不壓身,積累好經驗,隨時準備走;也有人跟我說,在國企里沒有背景也照樣能混上去,只要善於忍耐和疏通關係,憑藉一顆平常心,只要努力,也能找到靠山。可沒關係的我,心裡卻總是空落落地沒底,即使技術上手,心裡也不踏實。

30多歲正是應該爬坡的階段,這樣耗在這裡著實使人感到難受。我該怎樣在這樣的「家族企業」中掙扎著成長?請大家給我出出主意。

黃鐵鷹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找同行網創始人

我給中國移動某省份公司的中層經理講課時,問大家:「在中國移動這樣的企業,職業經理人要想得到晉陞,是靠關係,還是靠能力?」

大家回答:「既要靠能力,也要靠關係。」

我說:「這等於沒說。任何企業都需要這兩點。哪個更重要呢?」

同學們在下面討論得很熱烈。看得出,大家的分歧很大。

於是,我讓全班71名中國移動的中層幹部都閉上眼睛。

我說:「同意主要靠關係的,請舉手。」36個人舉了手。

我又說:「同意主要靠能力的,請舉手。」35個人舉了手。

幾乎一半對一半!

任何社會的走向都不可能一廂情願,都是要按照所有參與者的合力走。這些中國移動中層的幹部們,在職場博弈中,一定會按各自的認知去做。認為關係重要的,必然會在察言觀色上多下功夫;認為能力重要的,必然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技能提升上。

10年後,這兩種人誰更有可能成為中國移動的高層?最可靠的答案就是——他們都有可能成功。

但我傾向於後一種觀點,因為那樣即使不成功,也還留有一絲自尊。

當然人和人的性格和價值觀不同,有的人可能認為給老闆拎包是一種光榮,有的則認為那是作踐自己。我在機場曾經見過一個公司的兩個年紀差不多的中年男人,一個在前面兩手空著挺胸抬頭走著,另一個則在後面拖著兩個包緊緊跟著。

韋博 曾經的國企工作者

這個話題我太有感觸了。我就是從一家這樣的企業中剛剛辭職出來的。我辭職的原因倒不是因為缺乏上升空間,而是因為有更好的機會。

我的看法是:國企晉陞完全靠關係這一說實在有失偏頗。領導的子女也並不都是混吃等死、一事無成的,也有一些是非常優秀的。沒有背景的人,在能力水平相當的情況下,初期晉陞起來比有背景的要差些,這是事實;但沒有背景的人只要踏踏實實做事,最終不一定就比有關係的人差!

不僅如此,關係也可以是在工作中逐步建立的,所謂的背景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化。事在人為,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自己。

請小胡一定要提醒自己:那些無所事事的領導親屬或者子女並不是你真正的競爭者。最可怕的是你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卻把自己在職場上的不如意,歸結於那些有背景關係的同事。

章則石

國企已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系統,靠血緣繁殖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我和小胡面臨一樣的困境。

在親屬大軍中,作為「外人」,我們自然對「關係」更加敏感。有些沒關係的人進來後,選擇了捷徑——和內部子弟聯姻,成為其中一員。但我認為關係不是個人發展的唯一因素,能力和努力也是關鍵因素。像我們這樣沒關係的人,只能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實力,成為骨幹,使自己得到認可。我們應該做的是,趁著年輕,讓自己保持在好的職業狀態中。提升只是一個機會問題。

楊海燕 微軟區域經理

關係戶無所不在。我們公司是純外企,是國際知名的IT(信息技術)企業。總裁辦公室有幾位美貌高貴的女士,基本上屬於在公司掛名但見不到人的那種。其中有一位女士專門負責帶經銷商去美國開年會。這種年會一年一次,每次幾十個人,放一個專職人員實在奢侈。後來我們得知,此女是某國有銀行的行長千金,該行是我們的一個大客戶。大家紛紛感嘆:自己好,不如爹好。還有另一位女士,幹什麼工作沒人清楚,上班沒幾天就懷孕休假了。直到一年後,在某上市大經銷商的董事長婚宴上,我們才得知此女是該董事長的婚外情侶,生了孩子後成功上位當了正房。大家紛紛感嘆: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黃岩 某地產公司中層管理者

我也在央企工作了整整5年,從最低層做起,也經歷過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最終還是立住了腳,成為公司關鍵崗位的年輕中層管理人員。我的感受是:其實國企的高層也想把公司做好,也需要人才,關鍵是我們要成為公司需要的人才,並在該表現的時候表現出來。

我們公司曾組織過一次競聘。所有員工都知道參加競聘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人員已內定為某領導的親屬。儘管很少人參加競聘,但我還是參加了,與那位內定者競爭財務部副經理。

作為唯一一個與內定者競爭這個崗位的人,我受到了全公司的注目。公司全體員工都來旁聽競聘演講,所有高層都參與評分,總部也派領導來參與評分。雖然最終獲勝的還是那位內定者,但通過這次競聘,我得到了公司領導以及總部領導的關注。

這次競聘後不到一年,我被任命為與原公司平級的另一家子公司的財務負責人,比我參加競聘的崗位還要高。後來我聽領導說,就是因為那次競聘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選擇了我。

所以,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無論國企、外企還是私企,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在適當的時候展現自己的光芒,機會總會出現。

張凱悅

不是所有的關係戶都百無一用。我們公司來過一個關係戶,此人年紀輕輕,言語幽默,是很討人喜歡的那種人。在他的歡迎晚餐上,他接到一個電話,然後跟我們老闆耳語了幾句就匆匆走人了。老闆跟我們幾個關係不錯的同事說:剛上任的大老闆那邊三缺一!我們恍然大悟,怪不得這個新人資歷不高,級別竟然比我們這種幹了十年八年的老人都高了一大截。他做過一件造福大家的事,那就是跟大老闆談指標,將我們部門的指標漲幅談得比其他部門都低。因為這件事,大家都對他心存感激。後來大老闆失勢了,我們也沒有對他落井下石。這個人本身其實沒有什麼背景,但是情商特高,非常有眼色,屬於那種長袖善舞的「人精」類型。

胡力 北大光華MBA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注和解惑。人是在成長中變得成熟的。我現在仍舊在這家大國企工作,不過已經以自己的方式在「家族企業」中成長起來了。

我現在的看法是:「人情」這東西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存在,只是程度和表現不同而已。特別是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世襲文化和「親情大於天」的傳統,已經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心裡和行為上。

不用抱怨當權者的「任人唯親」,也不用抱怨複雜的人脈關係,主觀來看這是「人之常情」,或許換成你、我、他在位,也都會優先關照自己的血親或有重要利益關係的人;客觀來看其實人脈也越來越被人們認為是一種資源,遵照「按資源分配」的原則,「有關係」比「沒關係」得到更多實惠,也是有其合理之處的。

心態平和下來,很多事情就清晰、輕鬆了很多,我慢慢想通了,也看明白了:雖然存在那些能力較差、無所事事的家屬們,但是能真正去推動、去努力工作的人,最終還是能夠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

易陽

給小胡鼓掌!你的處境,我們都能體會。很多人到了這個階段,就會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公和社會腐敗。你是真正的人才!

每一個社會時段都有它獨特的社會氛圍,而一個人如何在這樣的氛圍中存活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還是那句話——請不要抱怨!遇到困難時,問問自己:我真的儘力了嗎?我真的踏踏實實在做事嗎?

應雲和

看到小胡的故事,讓我頗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覺。

人事好似浮雲,我在一個機關里工作7年了,小胡所說的類似故事,我早已見怪不怪。選擇了這份工作,我就一直在以它的規則——不管是明規則還是潛規則——來要求自己,讓自己成為符合它標準的一顆螺釘:該努力工作時就努力工作,該拍馬屁時就拍馬屁,該爭取時就爭取,該讓賢時就讓賢。繼續努力下去,錘鍊一顆平常心、一張厚臉皮、一桿老獵槍,在時光的殺豬刀下,安穩一生,似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這似乎同小胡後來的成長一樣,是正道,也是坦途。

然而使你我不能平靜的,是胸中的那一顆赤子之心。那可能是一種最真誠的善惡判斷,也可能是最本原的成功渴望,還可能是最坦白的自尊自愛。

個人之於社會、之於歷史,是太渺小的存在。當你完全遵從於內心的渴望時,現實的巨輪會毫不留情地從你的聲音、你的身體、你的精神上碾壓過去。然而,如果你完全屈從於社會,又不免擔心自己會很快淪為那個巨大體制的一部分,度過行屍走肉般的一生。

也許一輩子都不會遇到大風大浪,但卻一定要保有那份赤子之心。因為那是遇到大是大非時最公正的一桿秤,是隨波逐流時鼓舞勇氣的一道帆,是風平浪靜時奮發自省的一種準備,是在重重阻礙、紛雜關係、最終抉擇面前的一聲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或許,這份赤子之心、這種振聾發聵,才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亮色。

另外,我查到這篇文章在網站中的原文,《如何在國有「家族」企業中成長》。還有一些其他人的觀點。


感謝milkid 的回答,並摘錄轉發[人事好似浮雲,我在一個機關里工作7年了,小胡所說的類似故事,我早已見怪不怪。選擇了這份工作,我就一直在以它的規則——不管是明規則還是潛規則——來要求自己,讓自己成為符合它標準的一顆螺釘:該努力工作時就努力工作,該拍馬屁時就拍馬屁,該爭取時就爭取,該讓賢時就讓賢。繼續努力下去,錘鍊一顆平常心、一張厚臉皮、一桿老獵槍,在時光的殺豬刀下,安穩一生,似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這似乎同小胡後來的成長一樣,是正道,也是坦途。

然而使你我不能平靜的,是胸中的那一顆赤子之心。那可能是一種最真誠的善惡判斷,也可能是最本原的成功渴望,還可能是最坦白的自尊自愛。

個人之於社會、之於歷史,是太渺小的存在。當你完全遵從於內心的渴望時,現實的巨輪會毫不留情地從你的聲音、你的身體、你的精神上碾壓過去。然而,如果你完全屈從於社會,又不免擔心自己會很快淪為那個巨大體制的一部分,度過行屍走肉般的一生。

也許一輩子都不會遇到大風大浪,但卻一定要保有那份赤子之心。因為那是遇到大是大非時最公正的一桿秤,是隨波逐流時鼓舞勇氣的一道帆,是風平浪靜時奮發自省的一種準備,是在重重阻礙、紛雜關係、最終抉擇面前的一聲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或許,這份赤子之心、這種振聾發聵,才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亮色。]


人際和能力同樣重要,還有機會,人際一般的話,看能力,能力一般的話,看人際


正確處理人際關係不也是能力範疇中的交際能力嗎?一切把這兩個分開講的人就是耍流氓。那些抱怨自己能力強勁,交際不行的人終歸還是能力不夠(天賦不夠,不能領悟其中要義)。

處理人際關係的關鍵是了解和你打交道的人的需求,在他人的需求和你的需求中存在矛盾的部分尋找你最能接受的平衡點進行取捨。不過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注意,這裡的需求很廣義,比如收入意願、社交意願、期望的社會地位等等。

努力的去適應社會吧。宅男宅女們。


推薦閱讀:

忌諱給朋友送什麼?
下屬請假偷偷面試,管理者應當如何處理?
領導提攜後,該不該送禮以示感激之情?
女生公開場合那些小習慣或者壞毛病會讓人討厭?
不分享就是自私嗎?

TAG:職業發展 | 職場 | 人脈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