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有什麼區別?
今年三月六七號的時候,在北京、杭州和廣州,有五名年輕的女性被請去have a cup of tea,後來就不知道去哪兒了,估計是因為茶很好喝吧。
她們是一家NGO的活躍分子,她們前後在中國的幾個城市發起抗議活動,呼籲抵制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性騷擾行為。她們曾計劃在公交車、地鐵和其他形式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張貼譴責性騷擾的標貼。
再後來,在廣州,年輕的大學生們紛紛收到了輔導員的"關懷",他們被要求不得與這五個年輕的姑娘有任何關係,宣傳、討論甚至同情,都不行。
再再後來,三月二十四號的時候,那個NGO也迎來了一群不速之客的"關照"。
女性主義也好,女權主義也好,我們討論這些是為了什麼?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對此評論道:「......這一事提醒我們,當其他基本人權被剝奪時,我們無法推進女性權益,......而且,當應對緊迫社會問題的個體崇高願望被『尋釁滋事』的幌子扼殺時,男性和女性一樣會受到影響。」
北京是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主辦地。幾十年前,毛澤東曾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話。近年來,我國還在推進關於家暴的立法工作。而最近的這一系列動作,我不太明白。
我其實更認同女權主義,權利都沒有了,說啥都沒用。本來想匿名,想想算了,不能否認自己的取向。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是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兩種譯法,源起相同,然而使用時有所側重。女權主義主要指爭取男女社會平等地位,而女性主義則側重打破性別霸權,打破男性中心主義。而且,女權主義一般不涉及到性,女性主義則很側重性。女性主義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學術。換言之,女權主義算是宏大敘事(關於國家、歷史),而女性主義算是微觀敘事(關於個體)。性別平等,二者缺一不可。而我們往往意識到權利平等的重要,卻依舊難以擺脫一些自覺或不自覺的性別偏見。
女權主義容易讓人誤解,以為女人要奪權,而做太上皇,奴役男人,其實一種性別奴役另一種性別,正是男權社會。女權,權利的權,不是權力的權。但也可能因為擔心這種誤解,因而目前大家更傾向於使用「女性主義」,我以為倒沒必要,大大方方亮出來,走入社會,怕什麼!女權主義運動算是性別平等第一步,而深入探究性別不平等的各種根源,譬如社會性別的形成等問題,則是女性主義需要做的。有時候,表面平等看起來未必真平等,舉一例,去年一次「世界不再恐同日」,我們學校組織方面打出的口號是「我們不歧視同性戀」。初看沒什麼問題,但試著把「同性戀」一詞換成「異性戀」……
很多人,包括很多女性,難以接受深一層女性主義,特別涉及到女性身體。但女權主義運動深入,必須由身體與自然性別為出發點。這幾年我知道的幾個事件都跟身體有關,我以為也是女性意識地進一步覺醒。一個是佔領男廁所運動,另外則是在上海地鐵打出那個口號「我可以騷,你不可以擾」。覺得這還在接受範圍內?這裡再舉一個口號:「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①
大陸目前無法打出這個口號,因為傳統性觀念幾乎根深蒂固,追求性滿足非常可恥,女性則加倍可恥,這種觀念甚至已經內化,成為女性自身一部分。根據李銀河轉引的一則數據,26%的中國女性不知道性高潮②,換言之,她們可能從未享受過性愉悅。
李銀河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如果說人能夠生活得好一些,它本身就是社會的進步。在一個比較落後的社會,人在物質上、精神上都非常壓抑,吃不飽、穿不暖,這個社會就很落後,一點可憐的性慾也得不到滿足。咱們老祖先說:食色性也。如果大家能吃得好,能吃得飽,在性上能夠得到滿足,那麼這個社會就是比較進步、比較富裕的社會了。這不是什麼手段,而是一個目的,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 」③
女權主義運動必然不能避開性,而要直面性;女性主義理論則能為社會運動提供燃料。
P.S.女性主義理論有很多分支,個人比較喜歡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論,代表作《性別麻煩》。
P.P.S 關於性自由的限度,我沒什麼明確的答案,而且由於與傳統衝突很大,以不危害他人為界,這個「危害」要如何定義?
P.P.P.S 希望大家想一下「小三」這個詞里濃厚的男權色彩①1994年台灣反性騷擾遊行時,何春蕤所標舉的口號②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③同②我個人認為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是一回事,都是feminism,只是有些人因為不願意接受聽上去似乎和男權主義對立,倡導女性「權力」,顯得比較激進的女權主義這個詞。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女權主義本身的含義是性別平等,是維護應得的平等權利,雖然聽上去刺耳,但完全不是激進。看了前面幾個高票答案,我的看法是,女性主義如果說是通過對於女性心理、生理進行分析,來讓人更好地認識到女性這一性別和其發展的歷程,那麼這個主義必然會從這個角度來發現女性和男性在生理心理上並沒有高低之別。這一點,其實是對女性在宏觀層面爭取政治權利、選擇權和話語權,也就是上面幾個答案普遍認為的女權主義,提供了理論上的基礎。那麼,兩個主義實質上為一個想法,並沒有什麼分別。另外,我也看到有人認為女權主義其實是suffragist,我曾經和一個男生有討論過這一點,他就是這麼想的。但我的想法是,suffragist從本以上來看只是爭取政治上的投票權,而女權主義關注投票權,不是為投票而投票,而是一種爭取政治上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在一些投票權顯得不那麼重要的政體中一定就有其它的表現形式了。所以suffragist比較表面,只是女權主義概念里的一個部分,這樣的翻譯不很妥當。總之,我不太喜歡女性主義這個詞,有種因為女權主義不好聽而妥協出一個新名詞的感覺。爭取權利嘛,就應該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我沒有這一方面的專業學習,如果理解有誤,歡迎指出。
4.26 這個PPT是我大三(12年)時候做的,當時並沒有能切身體會到「爭取女性權利」依舊是當今女性主義面臨的極為重要以及緊迫的訴求,所以對「女權主義」這個翻譯有不正確的見解。
反省並修改部分措辭。
--------------------------------------------------------------------------------------------------------------
我是女性主義者,曾經做了一個課堂ppt來介紹女性主義,就PO上來普及一下吧。
Feminism初期被翻譯為「女權主義」,後期因為對其定義的擴大,「女權」二字不足以支撐其訴求,產生了「女性主義」的翻譯。接下來繼續PO幾張圖讓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女性主義。
微觀理論包括「交換理論」「網路理論」「角色理論」「地位期望理論」「符號互動理論」「新弗洛伊德理論」等。就不具體PO了。 女性主義已經不僅限於「爭取權利」(但是就現在看來,這依然是極為重要以及緊迫的訴求)。我始終希望的是人們能突破二元對立,將每個人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肯定個人的差異遠遠大於兩性群體的差異!建議大家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後現代主義」(不僅限於後現代女性主義),真的會讓你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最後,放一張總結圖。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何為女性主義。
PPT下載:網盤地址:百度雲 請輸入提取密碼密碼:gymn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都譯自於同一個英文單詞 即feminism,而這個概念本身是源自於國外的,所以可以看作是翻譯上的不同。
但是在國內,同一詞源的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逐漸衍生出了側重面不同的涵義,這個已經有人回答過了,我就不多贅述了。
個人傾向於「女性主義」這個翻譯更合適。「女權主義」的鬥爭意識比較強,可能走向了「男權主義」的另一端。
feminism之所以被提及,是因為當時的女性覺察到了女性在社會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並希望改善這種待遇,進而獲取與男性同等的社會地位,而不是從男性中爭奪權力。
我所理解的女性主義的訴求,是女性能在社會中收到尊重,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地位,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不是以男性的強勢姿態,而是以女性自己的姿態去生活去工作去社交。
我在台灣交換時在《文學概論》課上,一位老師曾介紹過女性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女性開始自我意識的覺醒,看到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並要求改變這種現狀;第二個階段,女性開始以男性為標榜來改變自身,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以男性姓名發表作品的女性作家,並開始流行女性穿西裝的風潮;到了第三個階段,女性不再以男性來標榜自己,而是發覺女性自身的特徵,以女性的姿態,發出女性自己的聲音,充分尊重自己性別特徵的同時,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女性和男性都不可能同等。女性主義追求的也從來不是把女性變得像男性一樣,或是從男性手中奪取權利;而是尋求平等的地位和尊重,讓女性與男性一樣有自由選擇自己生活、創造自身價值的權利。剛剛聽完學校「heforshe」的演講,驚訝於我朝的性別平等觀念居然還是如此落後,主講人自帶隱性性別歧視,聽得我吐槽能量大爆發。剛好看見這個問題,我要一吐為快。
Emma Watson的演講視頻很精彩,heforshe旨在摘除貼在「他」和「她」身上的標籤,即男性不應再只被定義為強壯,壓制,主導,並不應被定義為是社會壓力的必須承擔者,而女性不應再只被定義為溫順,謙卑,被動,並不應被定義為是家庭壓力的必須承擔者。我們有選擇做自我的權利,無論男女,我有權選擇做一個家庭主婦或煮夫,我也可以選擇做一個職業女性或男性。女性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名男性主義者,我希望我們的選擇不會因為我們的性別而導致不同的對待。
而今天聽到的某「婦聯」照本宣科的觀點是:女人必須和男人一樣爭取自己的社會地位,做一個職場強者,企業提供良好的性別平等文化,可以讓女人開心的工作,才能更開心的回家相夫教子。我想這種想法是不是可以解釋為題主所問的「女權主義」?這樣的「女權主義」不過是為自己多貼幾個標籤而已。
我理想中的性別平等,是男女承認並欣賞自我和對方的性別差異,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角色,並不會因為性別而被貼上「軟蛋」或「女漢子」的標籤。夫妻之間共同協商角色定位,相互尊重,不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被認為是理所應當。
最後,我要說說我對現下一個流行觀點的看法,也是今天主講人提到的觀點,她認為「做家庭主婦「,是放棄自我的經濟獨立,是與社會的脫節,是對男性的依附。那麼,針對這樣的觀點,我要提出的問題是:
1、請一個全職保姆(兼職營養師、會計、家教等),你每個月該給她開多少錢的工資?2、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是什麼?3、做麵包的人,與吃了麵包出門掙錢買麵粉的人,是否應該屬於相互依附的關係?小時候,我老媽說:你要做的比男孩子更好,於是我好強上進。直到我遇見了我的好閨蜜,她讓我明白:我是女生,我是溫柔、美麗、謙和,但同時,我也是堅強、帥氣、不可侵犯,所有的一切都只在於我的選擇。
文藝范撒雞湯~~我喜歡來自天際的榮光,也喜歡冥河畔的曼珠沙華。
看字面是女權是和男權對立,取代男權社會,女性主義只是要求平等對待。其實好多女權也只是要求平權,不得不說女人真是天生的弱者,被男權壓迫的幾千年也只是要求平等,從來沒有想過超越取代。即使平權也是任重道遠的理想!
Feminism與Feminism有何區別?
若認為【兩種】Feminism有所區別,那是望文生義。
【女性主義】這個翻譯更為恰當,畢竟Feminism原文裡面並沒有【權】字。
【女權】算是意譯,更為簡略,本質上都是一個詞的不同翻譯。
沒什麼區別。同一個單詞的兩種翻譯,英文都是Feminism。有人認為女性主義翻譯更合理一些,顯得不那麼激進。
女權更響亮,女性主義者更多用在哲學思辨領域不太接地氣。不過兩者同源,樓上各位都說清楚了
先說結論,是一個理論發展到不同階段的提法,同一單詞不同的翻譯。199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張京媛主編的《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這是第一部由國內學者編輯的西方女性主義批評文集。她在該書的序中提出「『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反映了婦女爭取解放運動的兩個時期』的學說,將「女權」與「女性」相區別,也正是從這兒開始,「女性主義」這個提法在大陸興盛起來。1992年之後,中國學者對於女性主義的研究日趨成熟,逐漸與中國本土聯繫起來。
看了一些答案包括高票答案,大都認為女權主義到女性主義的轉變是為了聽起來不那麼刺耳,是一種無聲的妥協。但是以我對於女性主義粗淺的研究和理解來看,並非完全如此。這篇回答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簡單介紹女性主義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第二部分介紹「女權主義」被改譯為」女性主義「的原因。
「女性主義」一詞源自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是由法語中「女性」(femme)一詞後面加上表示政治立場的詞綴(ism)構成的,「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確實都是feminism的不同譯法,但是從」女權主義「譯製成為」女性主義「,絕不是因為畏懼男性權力,也絕不是對男性權威的妥協,而是女性主義自身發展的結果。(一)女性主義主要流派及思想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實現全人類的男女平等。而對於「平等」的定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女性主義宏觀上可以大致分為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女性主義、激進主義的女性主義以及後現代女性主義。
其中,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認為,理性是人類的共同本性,強調保護個人權利,這種權利男女都適用,他們認為婦女受壓迫的主要根源在於社會中的一系列傳統和法律壓抑了婦女的潛能,要求把平等權利訴諸法律。但是,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平等依舊是以男權為標準。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等人。
馬克思主義的女性主義(李銀河的《女性主義》中稱之為」社會主義女性主義「)主要代表是南希·哈索克、海迪·哈特曼等。他們認為,由於私有制使財富大量集中在少數人,而且最主要是男性手中,所以對婦女的壓迫是伴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的。對婦女造成壓迫的原因不僅是父權社會的文化規範,還有資本主義制度的分配方式。他們認為,要想解放婦女,必須實行公有制,以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解放生產力,使得婦女在經濟上得以獨立。
中國建國後至80年代以前對女性的保護,恰巧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女性主義關於如何保護婦女權利、爭取男女平等的設想。由於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婦女在經濟上同男性差別不大,國家對婦女的法律保護得以落實。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國家的分配製度發生變化,以至於其法律對婦女權利地位的保護力大打折扣。性別歧視是一件意識層面上的事,想要扭轉意識很難,想要在通過法律來禁止性別歧視也很難有一個何為歧視的標準。
激進主義的女性主義的主要代表有傑曼·格里爾、凱特·米利特等。他們否定了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女性主義關於婦女受壓迫的根源的看法,認為婦女受壓迫的根本原因是以權力、統治、等級製為特徵的父權制的存在,婦女想要真正獲得解放,就必須要摧毀這一體系的法律與政治結構。他們對異性戀持批判態度,認為應該消除性別制度,建立陰陽同體的文化,採取性分離主義策略,拒絕異性戀,提倡同性戀等。
後現代女性主義是20世紀80~90年代興起的流派,他們認為,傳統的女性主義啟蒙思想依舊是以男性為中心的,他們把婦女思想的解放看成婦女最根本的解放,反對將女性主義固化成僵硬的教條。「女性主義的實踐只能是否定的,同已經存在的事物不相妥協。我們可以說『這個不是』和『那個不是』。」[1]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強調婦女群體中個體的差異,但過分強調差異可能造成認同上的危機,因此部分人提出,婦女的共同性在於其地位、政治權利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後現代主義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差異和共同性相結合。以上的闡釋也許還不夠簡潔,在這裡引用李銀河老師對於女性主義在關於性別關係中爭取平等和保持差異中的概括,主要分為五個立場:1.男女相異——男尊女卑,男權制,父權制2.男女相同——男女平等,自由主義女性主義3.男女相異——男女平等,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女性主義)4.男女相異——女尊男卑,激進女性主義5.男女混合——男女界限不清因此難分高低,後現代女性主義這五種立場雖然是並存的,但是又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興起與衰落的。當然,除了這幾個主要流派,還有文化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與黑人女性主義,心理分析女性主義、女同性戀女性主義以及其他女性主義流派,在此不贅述,有機會再細說。(二)」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關於女性主義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簡單介紹到這裡,回歸我們主要探討的問題,」女權主義」為什麼被譯為「女性主義」。第一部分探討的女性主義,都是西方女性主義。女性主義萌芽雖然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時期,但是真正傳入中國,相對於社會學中的其他理論,時間並不長,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運動時期,但是由於社會動蕩,中間的發展十分曲折。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意識到和西方很多方面都有差距,學術界也呈現出一片開放積極的狀態。於是學者們紛紛大量翻譯吸收國外的理論,包括精神分析學、現象學等等,其中也包括女性主義。改革開放後最初在中國介紹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是關注英美文學的朱虹。1981年她於《世界文學》第四期上發表了《美國當前的」婦女文學「——&<美國作家作品選&>》,介紹了美國帶有女權色彩的」婦女文學「,接著,朱虹還向國內的女性介紹了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房間》、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奧秘》、傑梅茵·格里爾的《女太監》、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吉芭合著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凱特.米勒特的《性別政治》等一批早期女性主義的經典著作。從1980年女權主義初次進入中國文化界到1987年這段時間,西方女權主義在中國還未形成一定的規模,這時期的介紹工作主要是由朱虹、李小江、王逢振等對外國文學和理論都十分熟悉的學者來完成的。他們主要致力於對英美等國的早期女權主義理論進行介紹,闡發研究的不多。1987年之後,加入女權主義介紹與研究的人數明顯增加。而且對西方女權主義的研究也不僅僅局限在著作的介紹上,研究者己經很注意將理論的介紹與綜合性的研究闡髮結合起來。199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張京媛主編的《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這是第一部由國內學者編輯的西方女性主義批評文集。她在該書的序中提出「『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反映了婦女爭取解放運動的兩個時期』的學說,將「女權」與「女性」相區別,也正是從這兒開始,「女性主義」這個提法在大陸興盛起來。1992年之後,中國學者對於女性主義的研究日趨成熟,逐漸與中國本土聯繫起來。了解了前述流派,我們不難發現,現在很多人對於」女權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或者激進主義女性主義階段,而這些階段,很符合」女權主義「這個詞的字面意思。而實質是,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中女權中的」權「,依舊是以男性的」權「為標準的,比如以女性穿著男性的西裝來宣傳女性主義,表面上是男女平等,實際上依舊是」女性可以做男性能做的事情「,本質上是默認了男性的優越權力。而激進的女性主義,前提是」女尊男卑「,我不否認它有其進步意義,但是我始終認為這是矯枉過正的」女權「。後現代的女性主義強調個體的差異,強調男女本來就是不同的,沒有高低之分。這是最符合我的認知的一個流派。男女分工不同,但是男女平等,男女所做的工作都有意義。結合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女性主義的流派及其主要思想的相關闡述,中國對於女性主義的深入研究是在後現代女性主義產生及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女性主義的大潮流是「後現代女性主義」,而顯然,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思想,用「女權」來翻譯,就有些不妥了。「女權主義"向」女性主義"的轉變,也就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結尾的廢話,摘自大一時做的關於女性主義研究的課程論文,女性傳播權的缺失與中國社會對男性權威的默認】從社會給予女性的勞動報酬上看,當前社會下,在各個行業尤其是傳媒行業,婦女工資和地位方面依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對男性的偏愛。傳媒行業決策層依舊是男性占多數,婦女在傳媒行業的工資和地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迫使部分婦女放棄傳媒行業的工作,意味著婦女的傳播權會比不受壓抑、工資平等的狀態下更小,比男性小,媒介所傳達出來的內容構建的還是一個傾向於男性思維的擬態環境,實際上婦女還是無法平等地享有傳播權。法國哲學家普蘭·德·拉巴爾曾說:「但凡男人寫女人的東西都是值得懷疑的,因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當事人。」
從媒介傳播給受眾的信息內容上看,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傳播媒介更加多樣化,而又由於傳媒經濟是「眼球經濟」,婦女形象和有關事件依舊被多樣化的傳播媒介為達到盈利的目的而進行嘩眾取寵的報道;在影視作品、商業廣告中,婦女也常常被賦予父權制度下婦女應有的特點出現在熒幕中。這種情況在現象在中國尤為常見。在傳播媒介無形的價值觀滲透中。以女性為吸引眼球的對象,事實上也是為了迎合男性審美的一種表現,這也反映出了整個社會還是以男性意識為主流的,仍然默認著男性權威。父權制度下女性應有的對男性順從的特點被潛移默化地植入受眾腦海,在無知覺中麻痹了部分女性,從而導致社會在對幼兒實施性別角色塑造時,人為地將男性「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並且是在父權制意識下的「女性化」。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說:「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只有另一個人的干預,才能把一個人樹為他者。」
中國社會之所以默認男性權威,是由於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只停留在階級解放層面,始終沒有過渡或深化到社會解放層面。[2]婦女獲得的平等權利只是獲得外部生存的社會條件,而真正通過個人能力、經濟能力獲得獲得社會認可、社會威望的,只是少部分婦女,她們是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有很強的能力,是中國女性中的精英代表,她們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平等意識。但是大部分婦女內在的價值確認和發展問題並未得到解決,以至於大部分中國婦女依舊傾向於默認男性權威。女性主義的發展依舊任重道遠。
[1]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前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2-13.
[2] 何萍.中國女性主義問題[J]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9,04:289
簡單一句話:女性主義是哲學概念,女權主義是政治概念
個人感覺「女性主義」是一種世界觀,是我們站在什麼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的問題。女性主義也不只是女性可以有,男性也同樣可以持一種女性主義的世界觀。本質上,持女性主義觀點的人感覺男性相對於女性,在心理和心智上屬於略低級的水平,女性在人類世界中某種意義上進化出更多的人性,而男性身上則殘留了更多的動物性。舉一些女性主義的文學作品的例子,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紅樓夢》,可以認為整部書的基礎就是認為女性是更加善良乾淨的,男性是污濁的。從根本上顛覆封建的男性優勢心理。還有勞倫斯的《查特萊夫人的情人》,近期的《革命之路》,影視劇有《蒙娜麗莎的微笑》,廖一梅的話劇《柔軟》。都是這樣的世界觀。個人也由一個直男癌患者逐步乃至全面接受女性主義觀點,不可否認的是,在我的人生經歷中,無論長幼還是平輩人中,男性角色往往令人感到失望,即使在男權社會的大環境在有所成就,究其內核也讓人不能直視,男性更應該站在女性主義觀點中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女性身上的光芒可以照亮人類的未來。
王小波雜文中有提到,「權」字太刺眼,刺激到某些神經衰弱的神經,於是翻譯成「女性主義」。另,連女權主義的「權」字指權利而非權力都不知道,或者對二者區別完全搞不懂的,對於這個話題是不是免開尊口比較合適。
你得知道這兩個詞是怎麼來的。翻譯女權主義和翻譯女性主義的人,都是做研究的學者。在中國,只有體制內學者,沒有體制外學者。而我國的體制,大家多少知道些吧。在中國研究性的學者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李銀河。她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婚姻與家庭研究室主任,她的副主任曾經說過,在院里,李銀河是不受領導歡迎的。當李銀河發言的時候,領導會把話題引向別處。而其她研究性的學者,與李銀河的處境大致相同。女權主義,這個詞在這些領導耳中就那麼刺耳。為了申請點研究經費,這些學者也不得不曲線救學術,用個女性主義來代替女權主義,聽著就那麼俯首帖耳了。潘綏銘說過,女性主義就是女權主義,沒有權利,還講什麼主義(原話記不清了,大意如此)。所以,你可以理解女性主義為犬儒主義的變種。也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女權主義者通過迂迴的策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革命和改善。無論如何,這是聰敏有智謀的做法。但是,不了解這樣的背景,妄談兩者差異。
各位提到翻譯,個人有不同看法即並非兩者翻譯均為feminism
女性主義者如前幾位幾答案所講翻譯為 feminism但 女權主義者 是 suffragist,中文翻譯為 主張擴大參政權者,尤指:主張婦女有權參政者韋氏詞典中
feminism:1the theor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equality of the sexes2 organized activity on behalf of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suffragist:one who advocates extension of suffrage especially to women拋磚引玉,提供一種新的思路,望高手指點!今天剛剛看完《女權主義簡史》(瑪麗格特·沃特斯),記了一些東西,稍微編輯一下發過來:
女權主義又被稱為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因為歷史的不斷發展,女權主義的定義也多種多樣,並沒有確切的公認的定義。若想明白什麼是女權主義,就必須要了解女性主義的發展歷史:
女權主義的宗教根源:
女權主義的根源來自於過去的基督教認為女人天生比男人低賤,但是有人不同意這個看法,從神學的角度,反對男人天生比女人高貴的看法,認為女人天生與男人平等或女人更高貴。
0.世俗女權主義的開端;
這時候社會主流思想以女人不能從事更崇高的工作證明女人要比男人低賤,而女權主義則意識到男人可以從事更崇高事業的根源是擁有受教育權。從此產生了對「男人是否比女人更高貴」的爭論。這標誌著反男權主義思想萌芽的產生。
1.第一代女權主義;
隨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第一代女權主義產生了,最初的訴求是婦女的受教育權、選舉權和經濟權力。1790年法國女作家發表了《婦女權利宣言》,1792年英國女作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發表了《為女性辯護》,以此為指導掀起了第一次女權運動,並獲得了巨大的成果,如今很多國家都在政治和法律承認了女性和男性應當擁有相同的權利。
2.第二代女權主義;
在二十世紀初期女權主義者發現,雖然政治制度和法律條文中承認男女是平等的,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獲得完全平等,隨之而來的是第二代女權主義的產生,她們的訴求是更為實際和具體的男女平等,其中有三大派系影響深遠:
2.1社會主義女權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改變女性的經濟地位和物質生活的方式獲取男女平等。
2.2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以自由主義為指導,以立法保障女性權益為的方式獲取男女平等。
這兩派在現代社會中影響深遠,例如我國的婦聯,未成年人保護法都受到了這兩個派系的思想的影響。
2.3激進女權主義:以鬥爭為綱領的女權主義,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發了女性為女權主義事業的鬥志,但也產生了很多的負面影響,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由於激進女權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爭議,在我們說誰是女權主義的時候,具有一定的歧視意味,所以很多人都避免說自己是女權主義。
3.女權主義新浪潮;
隨著對激進女權主義的反思,人們對婦女解放有了新的認知,產生了更豐富的內容,使得女權主義變得更加理論化和系統化,不僅僅局限於女性的權利,而是有了更多的訴求,這是現代女權主義新的發展方向。
4.各國女權主義狀況;
由於世界各國的發展狀況和社會背景——特別是性別體制——的不同,各國的女權主義形式、重要性、策略和進程也差異巨大。北半球國家的女權主義發展更好,而南半球發展則不太好,發達國家的女權主義發展的不好,而落後國家發展的不好。
綜上所述,我認為以縮小男女之間在國家、社會、家庭中的政治、文化上差異為目標的個人、群體、運動都可以叫做女性主義。
綜上所述主要有兩點:
1.女權主義具有一定的歧視意味,為了規避女權主義,使用新的稱呼女性主義。
2.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權主義不局限於權利,而女性主義的含義更豐富。
「女權主義」翻譯得很準確,女人的人權、權益。改名成「女性主義」是對男權環境的妥協,是一種退步。其實在國外女權運動的興起,往往是出於男性的需要,男人覺得思想層面無法和老婆溝通了,需要受過一些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和他們聊天,於是女人有了教育權。女人所要的無非是人權而已,試想,把一個男人關在屋子裡一年到頭地做家務,他會不會瘋掉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啊。在中國,女權主義再往前走一步,對男性只有好處,女人自身無法佔有社會資源,才會拚命地改造男人,逼著男人去賺錢買房,賺更多的錢養家。女人如果在職場上不受歧視,佔有一定社會資源,男人的生活就會輕鬆很多。
我只知道平權主義才是我們所爭取的東西,然而女權主義是個什麼東西?
看到諸如此類的問題就不由的心煩。老是揪著女權男權的,人類!難道!不應該都擁有一樣的人權嗎?!
推薦閱讀:
※對於一個離異的女人錢更重要還是重組家庭重要?
※女權主義者們有沒有享受女生節、婦女節這類帶有性別區別字眼的節假日的情緒?
※如何評價微博用戶煮肘的微博言論?
※「女性在電子遊戲競技上不如男性」是性別歧視還是事實?
※身材矮小、長相平庸但是能掙錢的男性,支持女權主義能得到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