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的管理諮詢公司發展如何?
好的一面:一,不可否認,本土管理諮詢公司成長很快。原因①人才本身的層次不一定比外資諮詢公司差,很多項目也能夠做得很漂亮。②國內有大把的諮詢需求,而這些需求不是屈指可數的外資諮詢公司可以滿足的,而且大量的項目由於成本限制,外資諮詢公司也做不了。③許多本土管理諮詢公司能夠把成本控制在極低的範圍,產生了強大的成本優勢。④廣泛存在的人情單、私下交易養活了許多小諮詢公司,或者大諮詢公司中的某些合伙人。二,本土管理諮詢公司能力成長也很快。①管理諮詢是個人員流動性很大的行業,先進的分析工具和諮詢方法會很快的被本土諮詢公司吸收消化,至少能夠依葫蘆畫瓢②人員能夠接觸到很多不同類型的項目,特別是在較大的諮詢公司裡面,人力、戰略、營銷等項目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專業人員區分,許多諮詢人員參與過各種類型的諮詢項目。壞的一面:一,管理極不規範。即使是排名前幾的諮詢公司,都無法做到即使是最低程度的規範管理,甚至讓很多人覺得讓這樣的公司來搞管理諮詢簡直是一種諷刺。有培訓的公司少、有良好薪酬與員工保障體系的公司少,有嚴格財務制度的公司少,有科學決策機制的公司少……
二,人員素質良莠不齊。人員流動性大帶來的結果就是諮詢師的能力差距很大,而且諮詢公司的業務有周期性,通常年中的業務較少,公司人員就容易流失,而業務繁忙的時候諮詢公司又會大量招聘。更有一些公司以能否帶來項目作為成為合伙人或者諮詢師的標準,使得許多沒有諮詢能力的人參與到諮詢公司里來。
三,諮詢項目成效低。雖然外資諮詢公司同樣存在諮詢項目失敗或者不見成效的情況,但是本土公司項目失敗率相對更高。常見情況是投標時為了入圍所大量承諾的效果最後無法達到,可能是成本問題,也可能是技術問題,甚至有可能是項目組人員扯皮打架之類的(這種情況真的不少,呵呵)國內諮詢公司分三類, 一類規模比較大的,也有點小名氣的,不點名了。 但是基本1-2億的營收要養500-1000人, 一個人均產出10-20萬人民幣的專業服務公司,能用什麼素質的人,能交付什麼質量的服務?沒有利潤的生意也無法去投資改善員工技能和服務質量
另外一類, 老闆個人在市場上有一定聲譽和關係,雇了幾個打下手的助理,賣自己的時間。 服務的質量還是可以的,但是是老闆給員工打工,而不是老闆剝削員工,過的太累。
最後一類是依託政府,大型國企或者院校的研究所,基本都是吃關係, 市場化運作不強,在自己的小地盤裡過的還算滋潤。
我的觀點有兩個:1. 諮詢不適合創業2. 本土諮詢公司的生存土壤已經毀壞好久前的題目,但是還是忍不住回答一下,按自己的理解吐吐槽,不準確的勿怪。
本人算是管理諮詢業內人士吧,畢竟還是做了幾年項目,有了一些經驗,也有過自己創立事業部的經歷,另外年初的時候還連著面試、談合作什麼的把大的諮詢公司又轉了一圈,所以因為有過實地調研,說出的東西還是有現實佐證的,不全是諮詢顧問滿嘴跑火車的東西……
從體量上和技術水平上看,本土的諮詢公司還是在成長階段,跟麥肯錫、羅蘭貝格這種比不了,跟那些個衍生於會計師事務所或其它專業組織的跨國管理諮詢也有差距,這個是現狀,無論內部管理、人員培訓、知識積累及應用上都還有漫長的路需要走。
國內的管理諮詢公司如北大縱橫、華夏基石、和君諮詢,這些算是體量大名氣大的了,勉強算是第一集團;然後是一些專業上有些造詣的諮詢公司,比如人力資源的佐佑,營銷管理的幾個大拿的公司,還有就是結合管理系統的如用友之類,這些算是比較專精的第二集團;剩下的是因為創始人或合伙人有一定理念,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研究的人員創立的公司構成的第三集團,這種公司規模較小,但拿出來的東西品質上還是比較過關的,依靠一單一單的積累和口碑營銷艱難立足;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渣了,這種占目前諮詢公司的一半左右吧。這裡面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傍大腿的,靠著與政府、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大型國企某些領導的特殊關係,不管什麼項目接下來再找人做,反正能糊弄過去就行,跟原來的工程承包很相似,還有一種是沒這種關係的,每天電話、郵件、公開課什麼的廣撒網,趕上不長眼的想聊聊就抓幾個兼職的人過去,談下來項目先要首付款,剩下的能弄回來多少就弄回來多少,概率事件嘛,銷售人員管的好,見面機會多,收入也是不錯的。
說完諮詢公司的劃分,再說說服務產品吧,這東西沒啥創新,玩來玩去就那麼幾樣,入駐式的現場諮詢、委託調研、培訓開發、文檔撰寫、管理顧問,就那麼幾樣,其它的創新都是噱頭,看到本質還是這麼幾件事。最近第一集團、第二集團的大部分諮詢公司都在收入一般的情況下搞起了新的花樣,主要是合作參股和融資支持,這個本人觀點絕對是深惡痛絕。
本人理解,諮詢公司的競爭力有兩個,一個是知識與經驗的積累,這種積累通過好的管理在諮詢公司內部延續與再利用,另外一個就是諮詢公司第三方的身份,在處理一些問題上即使依據不是很充分,但是由於中立地位,推行一些事情上更容易獲得客戶認同。但是如果參股啥的一弄,諮詢公司自己就成了利益相關者,到時候推動一些改革時一定也膽戰心驚,賠了也有自己的份兒,至於第三方的身份更是壓根沒有了,大家會如同抵制高層一樣抵制諮詢公司,這樣自己就真的被玩壞了。
再說說人員吧,早期一切以洋派為賣點,有在國外大型諮詢公司從業經歷或者國外名校管理、經濟碩士以上學歷鍍金的備受追捧,這裡面出了幾個在國外刷幾年盤子回國大談特談成功經驗的奇葩人士。後來像北大縱橫這種開始大量採用本土人員,有過工作經驗的再轉戰這一塊的不多,名校畢業生倒是大量的補充到諮詢隊伍中,這些天之驕子們自信滿滿,實際工作經驗幾乎為0就敢指手畫腳的在企業內,搞的被諮詢客戶都雞飛狗跳的,整個本土管理諮詢行業形象大損。後來就到最近幾年了吧,隨著企業管理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看諮詢公司的顧問們再也不是仰視的心態了,他們自己能搞好公司就說明在管理上也有一定能力,尋找諮詢公司無非就是兩種目的,一種是找個合理的渠道將自己的一些想法推行下去,另外一種是想嘗試一些新的管理理念需要一些落地手段。這個趨勢應該說也就是最近三年左右開始的吧,諮詢公司也注意到這一點,開始尋找一些既有管理實踐經驗又有學習能力,關鍵是熱愛思考的人進入諮詢公司,學歷啥的就暫時放一放了。本人就是在這個趨勢下有幸以本科的身份獲得了幾家第一二集團諮詢公司的邀請和面談的機會,最終雖未成交,但是與他們的聊天中也獲益匪淺。
給那些準備找諮詢公司的公司老闆們一些忠告吧。無論你想要戰略、人力資源規劃、績效薪酬、營銷策略、流程管理、信息化建設,或者其他奇葩名稱的所謂服務產品,多考量考量項目經理的質量,總監啥的你交完錢能不能找到都不一定,給你直接做方案的概率就更低。還有就是價格問題,如果說要你30W半年時間3個人陪你玩,你算算諮詢團隊拿走全部收入也不過是每人平均10W,這個收入水平比你們的中層管理人員水平如何,比你們的高層又如何?一個成熟的某個模塊的負責人都具備進入一家中等以上規模公司擔任中層以上領導的能力,他們的收入應該也至少在這個平均線以上,否則誰愛天南海北的跑。另外業內一般的規則是諮詢團隊拿到的收入占合同額的30%-70%不等,這樣換算換算老闆們也能通過報價知道諮詢公司靠不靠譜。
最後還是說句公道話吧,我接觸過的大部分諮詢顧問還是靠譜的,很多人都不會只拘泥於合同,只要對客戶有幫助的,自己多辛苦一些也會把承諾的東西給做出來,這個行業也不像很多人說的那樣都只會騙人。
再來點個人體會,未來國內的本土諮詢行業發展機會還是很多,但是客戶會更加精明,我們的企業們已經逐漸學會僱傭常年管理顧問或公司來替他們把關,他們已經學會在處理一些問題上利用董事會或類似組織的集體作用,人傻錢多,靠著一套漂亮的模板就可以到處騙錢的時代結束了,想賺錢,學點真本事再來吧!
做戰略的諮詢公司自身戰略不清晰;做人力資源的諮詢公司自身人力資源不穩定;做績效的公司自身績效考核方式不服眾;做組織架構的公司自身組織架構不明確;
做流程再造的公司自身運營流程不順暢;
做市場營銷的公司自身營銷方法不科學;做信息化管控的公司自身的管控不到位;...就想到這些,再補充。應該說,中國本土的管理諮詢公司本身存在的問題都很嚴重,許多有品牌有影響力的公司說白了都是在賺牌子錢。不過這也同樣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市場的確正處於洗牌期,過去的機遇型企業正在被戰略型企業洗掉,同樣的,過去只懂得賺機遇型企業……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只懂賺土老財的錢的管理諮詢公司,其實也是機遇型企業。這種企業拿來忽悠忽悠不懂管理的老闆還好些,指望他們這能把什麼東西做好,恐怕不是那麼回事。
舉個簡單的例子,達芙妮跟耀點100的合作,原本達芙妮電子商務這一塊做的全網營銷,蒸蒸日上,結果不知道是有員工收錢了還是老闆沒想明白,達芙妮直接把網路營銷這一塊交給耀點100去做垂直營銷,既得罪了加盟商又得罪了網路合作夥伴,現在基本處於癱瘓狀態了。我看百度百科裡耀點100居然還好意思拿達芙妮做成功案例,可見其商業道德的缺失。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說到底,中國的管理諮詢行業之所以龍蛇混雜,主要還是因為沒有責任的掛鉤,或者說,沒有強製為自我提供的結果負責的體系。重慶亞盟資本提出職業投資人在引進項目的時候需要有至少融資額20%的投入,比如引進一個1000W的融資項目,引資人作為亞盟員工,自己至少要投200W,掙會掙更多,但虧就先虧你自己的。劉先明當年針對煤礦事故頻發提出管理人員下井制度,最後被國家採納並且強制執行,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有這樣的責任掛鉤,諮詢公司真正承擔起後果,這個行業才會良性發展下去。否則,至少我不看好拿著過去成功的案例說話的公司。大公司很規範,小公司有偏方。是目前的現狀。
給你個考量的指標吧:
什麼時候國內的諮詢機構80%都是合夥制了,大概諮詢行業就規範了。諮詢質量不在這個考量範圍內,我僅僅說是規範了這個行業。
至少諮詢業的人員統一了對諮詢的價值認識。把那些靠關係賺(pian)錢的偽諮詢剔除出去了。
找諮詢公司的話,目前大品牌還是有一定保證的,但是是流程規範的保證而不是解決問題的質量。解決問題的質量看的是承接你項目的諮詢師個人團隊的能力。
國內現在是處在從無序到標準化的過程中,業內人員普遍開始遵從各種方法論服務,而不是滿足客戶的直接需要。
不問為什麼的諮詢人員不是好諮詢人員!
不問為什麼的諮詢人員不是好諮詢人員!
不問為什麼的諮詢人員不是好諮詢人員!
至於假設的問題和商業環境有關,國外商業發達,各種假設均有案例作為輔助參考,國內這方面缺失,所以國內目前用假設方法沒有根基。
客戶也不傻,你給了個假設解決方案結果沒達到預期效果,你覺得客戶會認當初商討假設的模型時候是他沒說清楚還是你不專業沒理解?所以從事諮詢行業的首要任務就是:
搞清楚客戶到底要幹嘛!
搞清楚客戶到底要幹嘛!
搞清楚客戶到底要幹嘛!從個人經驗來看,以下是國內比較好點的諮詢公司:
諮詢是一個好職業,但不是一門好生意。
1、無論是營銷諮詢、營銷策劃還是管理諮詢,可能是最需要學習的職業。首先我們每天需要接受大量信息,關注政策變化、行業簡報、競爭態勢。其次,我們每天需要研習各類營銷理念、管理理念和科學體系,以進一步建立自己的專業體系和解釋系統。第三,我們需要學習新的營銷工具和管理工具,新的用戶價值呈現方式。
2、諮詢是最能直接接觸各類企業家的行業之一,一方面每個成功的企業家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向成功者學習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另外,通過不斷的服務客戶,能夠建立相對有價值的商務圈,能發現更多的銷售機會和戰略性機會。
3、然而,從業務上來說,不管是營銷諮詢、營銷策劃還是管理諮詢都有其巨大的人才瓶頸。行業魚龍混雜,要建立一個真正職業素養過關、專業過硬、有自己專業體系(解釋系統)、的核心團隊非常困難,並且很難複製。更何況,目前很多諮詢客戶和職業經理人還不夠專業,導致諮詢行業整體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你都不知道誰在裸泳」的現狀,並不利於諮詢的產品化、流程化、項目管理專業化發展。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既有真正的高手,也有混吃的騙子,即使是在一個牌子下一個公司內。某前輩有句話,諮詢師和諮詢師的差距可能大於人與猴子的差距。
本土管理諮詢公司通常自身管理都有很大的問題
1、今年大環境不好,諮詢公司的競爭異常激烈;2、國內大公司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小公司生存壓力很大;3、國內諮詢公司伴隨國內企業發展,綜合服務能力過去幾年不斷提升;企業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提升;4、部分走專業化道路的諮詢公司還是發展的不錯;特別是走行業:比如服裝等。
諮詢已經被國內做成了忽悠,都是忽悠來忽悠去,與企業和行業的實際情況脫節很嚴重。裡面的諮詢師都是跳來跳去,這個行業都不穩定。有個號稱國內最大的諮詢公司正略鈞策也不過如此。國外的知名諮詢公司又高高在上,不能落地實現本土化。
我在上海的一家外資諮詢公司做PTA,為什麼我感覺國內外的諮詢公司都比較類似啊,大家都是在用百度谷歌找信息啊…………
根據我的了解,外資諮詢和內資諮詢其實根本就是兩個行業。做的內容、方法論、技術等差別很大。我們公司競標碰到過MCK,BCG什麼的,說實話,從來沒見過本土的諮詢公司。而且我們客戶請諮詢公司,會同時請外資和內資的,但是做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以我的經驗,這兩者基本上就是兩個行業的關係。類似肯德基和星巴克,看上去都是餐飲,但是你餓了不會去星巴克吃飯,裝逼不回去KFC裝逼一樣。
正好在找一些諮詢市場方面的資料,翻看到這個帖子~
以前在國內外諮詢公司多年職業生涯,也曾算是諮詢業的高管。對於本帖內的觀點及描述,從個人的實踐經驗看很多確實是現實的情況。
國外的諮詢公司,管理的規範性及對技術方法的追求確實會高過國內FIRM。相對比較成規模的國外諮詢公司多少會有一些研發上的設置,因為行業及環境的變化實在是一日千里,沒有點前瞻性的積累及儲備,很難說服業主接受你的提案,國外諮詢公司在這方面做的相對紮實些。另外,國外公司對項目的管理也有比較成熟的方法,盡量避免了項目運作質量上的起伏。雖然這其中人的因素必不可少,好的項目經理、項目董事,可能能夠提供相對高質量的提案,另一個方面,即使是差的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整體上的提案水平基本能夠保持大差不離,一句話,體系制勝。
因為諮詢行業是一個嚴重依賴於智力的行業,所以國外諮詢公司大部分是實行的合伙人制,而且從初入職到合伙人有非常明確的進階途徑及評估方法,既保證了有能力者良好的職業進階,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其能動性,為整個FIRM的知識架構添磚加瓦,眾人拾柴火焰高,最終是有利於整個公司。
反觀國內的諮詢公司,在上述方面的短板就太明顯。知識的積累基本付之闕如,很少有國內的FIRM能夠拿出充分的精力與財力做知識儲備,百度與Google就是最好的工具(而且國內很多的所謂行業報告,那些數據也不知從何而來,不提也罷)。那麼,項目的好壞就基本依賴於項目負責人的身上(碰上有責任心、有經驗、有「尋根問底」精神的,算是企業之幸),項目質量自然良莠不齊,無他,個性化操作使然。
國內諮詢公司的人才管理上,合作人制雖然也有,但規範性上與國外公司還是有差距。加上很多公司將項目人員的績效等同項目提成,那就更是導致很多不規範的操作和急功近利行為,損害公司的整體久遠發展。而對於人才的體系化、梯次型培養更是無從談起,人員的流動頻繁,帶走的也是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薄弱知識,更無助於公司整體經驗、知識累積。
至於國內各種的不規範市場操作,那就更不值一提了,一鎚子的買賣,你跟他講長遠發展,還不是一鼻子灰。
因此,本土諮詢公司有點「爛泥扶不上牆」的感覺(話有點糙)。但是,有個智力資源值得挖掘,也就是那些在企業一線多年曆練過的實踐者,如果其經驗、知識能夠應用到有需要的企業中,那才是真正價值。
良莠不齊,缺乏行業標準,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現在是本土諮詢公司飛速發展的好時機,和國家戰略有關
本土的管理諮詢公司良莠不齊又競爭激烈,工作薪酬比不上國外諮詢大頭但是工作壓力也非常的大,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流動性也很高。個人認為,國內諮詢企業其實就是忽悠人的,出報告都有成熟的模板,所以專業素質一般的顧問只要按照制定好的流程走也能拿出一份報告展示給客戶忽悠人。企業如果真的想提升自身的performance要不就花大價錢找真正好的諮詢公司給自己做流程優化,要不就不要花小錢找一個二流的諮詢公司出報告,這跟浪費錢沒什麼區別。
PS:國內很多的諮詢從業人員其實都是裝神棍。。真正的企業管理諮詢、培訓是「授人以漁」,如果沒有做過十幾年高管經歷,只能說你吹「瞞天過海」牛逼忽悠企業,根本幫不了企業走出困境、改變不了企業經營管理現狀。
我回答純粹是吐槽來的,本人混跡於所謂的諮詢公司多年。
諮詢公司!現在就街上隨便個做過農民工培訓的人(沒有歧視)都敢扯張營業執照掛個諮詢公司頭銜,而公司名稱往往是「XX(中國)國際戰略諮詢」。好比你看到街邊的列印複印店都掛著廣告公司類似。
而100家所謂的諮詢公司當中,就有99家敢寫「服務領域涵蓋戰略管理、市場營銷、服務管理、人力資源、組織變革、組織管理……」,你隨便去翻,那幾家公司沒有寫這幾個,如果沒有寫至少可以證明這家公司比較誠實,有寫你擔心點,別亂花錢。然後還會寫上服務於世界500強,中國XX,國際XX,公司里有多少研究中心。而殘酷的事實是就是連企業介紹都寫得前後邏輯不通。
如果有機會去看看他們公司,當然他們肯定不會讓你去的。他們就一破居民樓,一PPT都不會的老闆整天在泡爛妞,上下班坐公交車,有幾個打電話天天問你有什麼需求的小妹。而所謂的諮詢也就網上找一堆資料,拼拼合合就給你,基本上乾的活就是給食雜店的老太太,老爺爺講講怎麼賣東西。我靠,人家賣了一輩子的東西,還比不你這個不出校門的毛頭小年輕嗎?
翻翻他們的簡歷,等等,我先出去吐血三升回來再說。先是一張幼稚無比的小臉,擺個類似X安之,X發久的樣子照片,不忍直視!右邊寫得XX大學EMBA,500強營銷總監,高級XX師,國際註冊XX師,XX學大師,XX學創始人……。下面就更噁心到家了,經歷上寫數十年……高管經歷,領導企業組織變革,先後XX大學,XX學客座教授,服務過X星,X尼,X用,X爾瑪,X國移動,X國聯通,X銀行,受到客戶多好的評價,多高的待遇……所有你能想到人間最牛B的詞都會出現在這張紙上。他們能做戰略諮詢、組織變革諮詢、人力資源諮詢……。我猜如果麥肯錫,BCG,貝恩的董事們看到這些簡歷,會害怕到退出中國市場,或者請他來當董事長,這麼牛X的人物,這麼牛X的公司,還輪得到我們來做嗎。但事實上是他們不過本科還沒有畢業,掛過幾次科的滑頭小年輕而已。他們講的銷售講些什麼「加雞蛋法」!!!,然後就一些從成功學學來的「你對得你起媽嗎」。
推薦閱讀:
※對比加多寶冠名贊助《中國好聲音》獲得的營銷效果,立白洗衣液之於《我是歌手》是一次商業上成功的冠名贊助嗎?
※既然很多人都不喜歡生活中的廣告,為何國家不取締這個行業?
※摩拜、ofo 等共享單車的發展,會對其他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怎樣才能順利地約到客戶見面(一起吃飯)?
※中國 2015 年之後二十年經濟發展方向、行業趨勢會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