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定義產品人員對產品的 sense?產品新人又該如何培養對產品的 「sense」?


在不做用戶調研和不看數據前提下給出相對靠譜的判斷。


產品感--我理解就是自己對產品各項功能體驗的預判和經驗積累;對某個使用場景下某功能的用戶使用流程快速設計的能力;對於某個使用場景下某個功能,能即刻想到市面上主流同類產品的解決方案,並清楚掌握各處細節的利弊。

提高的辦法,就是多做項目,多做競品,每個功能都吃透、理解目的、好處、弊端,銅鼓用戶反饋驗證 …… 只有通過不斷積累才能提高。


Sense 是能從宏觀到微觀,又能拉回宏觀,在每一塊,都能本能的做出反應,有一套自洽的邏輯系統。

如何培養:

增加信息量,增大信息量,增大信息量。

1. 看產品,儘可能多的看和把玩產品,留個眼熟,腦海中要有參考,能夠打散重構(記得不是高仿山寨)。

2. 增加對行業和領域的了解與理解。我看到一些朋友,一說起某方面產品來跟興奮,覺得機會一大把,我立刻會問那個某某產品如何,某些競爭產品在怎麼做等等,結果對方很茫然。對不起,咱們不是簡單在玩創意,是討論產品。

3. 腦海中時刻演練與揣摩,動手輸出,跟著產品盯系列。產品由細節構成,不僅僅需要大開大闔,更需要從一個個細節打磨開始。從細節里再探出來,回來思想層面,把自己的產品思想體系構建出來。


我不建議過多使用sense這個詞,這個詞就彷彿就像老闆對著你的產品提案看了半天,然後說了三個字「沒感覺」,但是卻無法給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大家知道C羅很有足球sense,但是看過相應紀錄片的人知道,這個sense可以在一些數據指標中清晰的展示出來。

我打羽毛球一直輸給某人,所謂的「sense差」,但是後來在一些專業訓練過程中,我分別知道哪幾個環節指標落後於他,然後針對性的訓練,的確也進步很快。

所謂的sense,實際上一些能力、技巧、經驗的匯總型形容詞。

過多地使用sense這個詞,雖然表面上增加了優秀產品人員的玄幻色彩,但實際上不利於新人有的放矢得去進步成長。


其實PM所謂的sense應該是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積累的一種判斷力,但是這種判斷力應該建立在多次「完整的產品從概念構思、到產品測試、到新品上市、到常規產品管理。」這樣一個完整過程的積累基礎上,磨礪出來的,似乎沒有捷徑


反正見天兒跟產品經理泡一塊兒扯淡是萬萬漲不了產品sense的。包括參加各種扯淡的產品經理沙龍、講座、培訓。真正能夠投入市場的東西大多都是很現實的東西,什麼特么理論派學院派口兒販子派都得死。也別老聽他們叫喚什麼用戶、用戶,用戶!的…你光把用戶琢磨透了可能有機會當個還算合格的交互設計師,放眼看看,好使好玩兒但是沒人用的好東西,有的是。

這行兒只有靠實戰才能漲能耐。說難聽點兒哪怕你做了一產品氣的讓人抽你幾個大嘴巴呢,都能學著實打實的能耐。


sense簡單來說就是對用戶需求的感受和判斷能力。能快速感受到用戶的痛或爽在哪裡,快速判斷需求是否合理。

如前面的姜沈勵所說,這其實是多種能力組合和沉澱的結果。

比如:

1)換位思考的能力,要站在用戶所在的場景去思考、感受

2)數據分析能力。菜鳥到老手,需要不斷的摔交,並且用數據去矯正自己的判斷,才會有不需數據分析的快速判斷力

3)邏輯思維能力。能理清事物內在的關聯,找到關鍵節點。

提高sense最好的方式,是不斷的嘗試,去做出自己的判斷並付諸實踐。

然後根據用戶的反饋和數據去檢驗修正自己的判斷。

直覺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強化。

就如專業籃球運動員的球感,來源於不斷的訓練。

P.S:

sense好的人不需要數據就可以做決策,

但是在培養sense過程中,善用數據分析是提升最快的方式。


在沒有數據、或是沒有充分的數據的情況下作出產品判斷,這便是產品sense。

sense這個詞裡面本身包含了多種含義:理性,感覺,判斷力。個人覺得,sense這個詞在這裡用得很貼切,因為它包含的含義非常豐富,如果單純地譯為「感覺」的話並不夠恰當。基於現有的數據分析是出於理性,在數據不充分時作出判斷是出於感覺(感性),產品決策落實、投放市場後收集的數據一方面可以用於驗證之前的判斷力,另一方面也為產品後續的調整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整個過程是一個從數據&>&>判斷&>&>數據的循環,同時也是一個理性&>&>感性&>&>理性的循環。

對於如何培養產品sense,我回顧了一下自己做過的產品評測,寫過的需求文檔,主導設計過的app,其中體現出的「產品sense」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面。

1、用數據說話。

數據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A.通過搜索引擎獲取到已對外公布的數據。如國家統計局每年都會發布的統計年鑒,裡面的數據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可以用來預估潛在市場規模。

B.通過論壇、用戶反饋等渠道統計出數據。將用戶們的槽點與建議按照數量排序後,很快就知道下一步我們該做什麼了。所有主動及被動的統計(如:用戶行為統計)均包括在內。

C.通過自己的雙手、分析產品來創造數據。對產品的啟動速度,頁面載入速度,耗電量,CPU/內存佔用,滑動時的FPS,完成一個流程的操作步數等方面進行測量/計算,這些創造出的數據可以為我們指出前進的方向。

2、競品分析。

當你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做的時候,不妨假設你的競爭對手現在處於你的境地,此時的他會採取什麼行動呢?

這裡的思路分為兩種。

A.求同。分析競爭對手的產品設計/策略,反向推理出其對不同用戶場景的處理方式,進而找到適用於自己產品的設計/策略。不過更多的人嘴裡雖然喊著借鑒,實際上卻是在無腦的抄襲。

B.存異。分析競爭對手的產品應用場景與目標市場,與自己的產品相比較,找到己方相對優勢的方面,並努力擴大這種優勢,在進一步細分的市場中做到前列。

3、引用「權威」。

所謂的「權威」,是指現有的、比較成熟的方法論與設計規約。如根據用戶視覺停留的軌跡來設計網頁內容的布局,根據系統的UI風格來設計產品的UI。歸根結底是為了迎合用戶習慣。

4、自己的哲學理論,再加上一點點瘋狂。

這一點基本上脫離了理性的範疇。

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的事物總是成對出現的(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對稱理論」),正如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一樣。沒有任何憑據與證明,我就是相信這一點。所以這是我對世界的一個想當然的、感性的認知。

2014年1月的時候,我非常痴迷於搜索引擎+匿名聊天結合的產品形態,與小夥伴們的努力也初見雛形。這個想法中包含著「對稱理論」——有實名的聊天就應該有匿名的聊天。而與搜索引擎結合這個想法,從中更是透著一點瘋狂。這裡面穿插著一個小故事,它的結局是:百度沒做這個功能,而360做了。

隨後幾個月,「秘密」這個app慢慢火了起來,我也視其為「對稱理論」的完美演繹——既然我們有了正能量的聚集地「朋友圈」,那麼同樣也應該有負能量的發泄場「匿名app」。

從1到4,從純粹的理性到完全的感性,從井井有條到天馬行空,這就是我的「產品sense」的來源。

我是誰?

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一個未來的pm而已。

希望這些內容能夠有所幫助。


1、好的產品sense是對這個產品形態和延伸非常了解,具有預知和可控性。類似庖丁解牛一樣,需要基於一定的經驗和判斷力。

2、非常熟悉這個產品的用戶群的心理和行為習慣,能提出靠譜的需求解決方案。


首先要能洞見靠譜的用戶需求,比如李興平在網吧看到很多人不知道上網要幹什麼,馬占凱發現中文輸入法都不夠給力,這種洞見是產品誕生的土壤。

其次,要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有足夠深入的理解。導航網站要怎麼推廣做大,壁壘在哪裡,怎麼平衡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可以在線更新的輸入法需要什麼資源找誰才能做起來?對產品的理解越深入,就越容易和競爭對手拉開距離,真正贏得市場。

新人先讀兩遍《結網》,然後自己練習。


1. 能洞察產品的本質;

2. 把產品的本質做到極致;


在同一個方向堅持5年,即使沒有sense,也會有常識


try。寫100個改進建議,晚上睡覺的時候否定掉其中的80個,早上起來都否定掉其中的19個。感覺就來了。


產品感覺:

看到產品能想到用戶是怎麼用的,在什麼情境下用,有什麼商業價值,不足和瓶頸在哪,甚至知道如何實現,與其它競爭產品的差異。

如何培養:

多用,多思考,除了互聯網,還要在生活里,好好領悟。


每天泡在網上12h+,然後玩各種網站,不停的註冊,玩。一年,兩年。你就有感覺了


1. 早期能專註,做細每一點

2. 能同時具備截然相反的兩種思維

3. 1、2融會貫通


我覺得可以從分析現有的產品的商業模式及商業模式分析思考拆解做起,逐步來培養對產品的感覺和Sense.

到底什麼是商業模式呢?

wiki百科是這麼定義商業模式的:「商業模型是一個理論工具,它包含大量的商業元素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並且能夠描述特定公司的商業模式。它能顯示一個公司在以下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價值所在:客戶,公司結構,以及,以營利和可持續性盈利為目的,用以生產,銷售,傳遞價值及關係資本的客戶網。」。

這話聽上去有點複雜了點,簡單來說,商業模式其實描述了一個組織如何創造、傳遞以及獲取價值的手段與方法;通俗的講就是:你設計了一系列的邏輯和方法,為用戶創造了價值並最終通過某種贏利的方式賺了客戶的錢的整個體系。

任何產品都有既有的商業模式,弄清楚商業模式是如何構成的,不論是對培養對產品的理解認知,還是在自己規劃和實施產品的過程中都非常有幫助

商業模式一般包含以下元素的一個或幾個:

  • 目標客戶(Target Customer Segments):

    誰是你的目標客戶,客戶的共同述求是什麼,從而使你能夠(針對這些共性)創造價值。定義客戶的過程也被稱為市場劃分(Market Segmentation)。

  • 幾個典型的目標客戶市場類型:

    大眾市場:針對大眾市場一般不會區分不同的消費者,客戶的需求和問題大致相同,所有提供的價值,客戶之間的關係都圍繞一大批客戶來設計,一般大的互聯網平台都是定位大眾市場的,比如淘寶這樣的平台的目標客戶就是大眾消費者。

    小眾市場:針對某個特定市場的目標用戶的特定需求進行專門定製,比如像某些行業門戶網站就是小眾市場,只滿足特定行業人群的訊息需求。

    多元化市場:定位於多個不同需求的客戶群體進行不同的服務和價值提供,比如網易,即提供新聞門戶,又同時提供郵箱及遊戲的服務。

  • 客戶價值(Value Proposition):

    通俗的講,你的模式或者產品給客戶帶來了什麼價值,一個商業模式要能成功,客戶價值是非常重要的;在價值層面,我們要回答我們怎麼幫助客戶解決了他們什麼問題,我提供了怎麼樣的產品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和同類的產品服務比,一般有哪些比較優勢。

  • 一般客戶價值能夠從以下一些方面衡量,我個人認為是按優先順序從高到低排列的:

    1.新的可能性:通俗的講,把原來搞不定的事情搞定,這對創造價值來說是最核心的,比如在手機發明之前,普通的消費者無法便捷的能夠跟目標客戶進行即時通訊。

    2.成本、風險降低,效率提升:某些商業模式或者產品,能使得目標客戶的成本大規模降低,效率提升,比如在有互聯網email服務之前,大家通過寫信送信溝通成本低下,email的出現使得大家的來往郵件溝通效率極大的提升了。

    3.用戶體驗:主要體現在產品的便利性和易用性上,比如同樣是下載軟體,迅雷和之前網路螞蟻的優勢在於迅雷把資源整合好了,不用手動的去尋找資源,手動下載即可。

    4.設計/品牌:和第三點關聯性比較大,好的設計和品牌一般會使得價值升級,比如手機分為Iphone和其他手機,MP3播放器分為ipod和其他播放器。

    5.價格:在以上都滿足的前提下,拼成本和價格吧。大家可以參考互聯網,互聯網最巧妙的地方在於對於目標客戶採取了潛在免費的策略,從而能聚集海量用戶。

  • 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

    渠道是指你的產品用什麼途徑讓消費者了解認知和使用,簡單說就是如何開拓市場。

    一般來說,現有的渠道種類包括:

  • 直接觸達:互聯網營銷,人力銷售。

    間接觸達:商場入駐,自建商店,通過批發商。

    通過渠道,我們要達到:知(認知)-&>明(了解)-&>行(使用)-&>喜(喜歡並幫忙傳播)。

    知:讓用戶知道你的產品;

    明:讓用戶了解你提供的產品的價值並認同;

    行:讓用戶行動來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

    喜:建立用戶對產品的忠誠度和情感。

  • 客戶關係(Customer Relationships):

    即你與客戶群體之間所建立的聯繫。我們所說的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與此相關。通過客戶關係管理,我們主要目的是獲得顧客和維繫顧客。

    客戶關係通常有以下幾種:

  • 1.個人協助:客戶通過客服的方式得到協助,這種方式可能發生在銷售售賣現場,也可能通過電話郵件的方式。

    2.自助/自動化服務:通過提供自助的服務方式來維繫客戶關係,比如你可以通過淘寶的個人中心查詢到每一筆訂單及訂單的詳情。

    3.社區SNS服務:比如小米手機的售後通過小米的粉絲社區互幫互助完成。

  • 合作夥伴(Partnership):

    為了和你一起完成商業價值的你的利益共同體,舉例來說,淘寶的賣家就是淘寶的合作夥伴,和淘寶平台一起提供海量的商品和優質的服務給最終的消費者買家。

    一般來說,引入合作夥伴有以下幾種目的:

  • 1.完成共同商業價值:平台類的商業模式需要引入合作夥伴來一起完成共同商業價值,比如大型的商場需要引入大量的品牌商開店。

    2.提升商業效率:比如渠道分銷商對品牌商來說就完成了相應的效率提升的價值。

    3.降低風險:比如引入銀行進行資本運作,來降低風險。

    4.取得特定的資源:比如淘寶和新浪微博的合作,屬於引入更多的消費者資源。

  • 資源(Resources):

    即要達到這樣的商業目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成本一般由幾部分組成:

  • 1.實體資源:如果是一個互聯網產品,你需要評估你需要多少台機器,怎麼樣的帶寬等。

    2.人力資源:投入實現這樣的商業模式和產品,需要投入多少人力進行產品的研發,運營,及售後的服務等。

    3.運營資源:在市場推廣,品牌建立等一系列運營活動中需要付出的運營資源。

  • 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

    在運作你的商業模式時,會產生的成本以及這些成本的構成。

    在很多的商業模式中,成本結構會影響整個商業模式的天花板以及可能性,比如,傳統的生產或者零售行業擴大規模往往需要成倍的人力資源投入,互聯網商業模式往往通過更多的渠道和更好的產品功能來實現規模擴大。

    在實施商業模式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開源(價值驅動)提供更多的價值,一方面需要節流(成本驅動)來降低成本。

    成本結構一般分為:

    1.固定成本:比如工資,租金,製造原材料等

    2.變動成本:比如運營過程中的運營投入

    3.規模經濟:由於產量變化引起成本的變化,比如蘋果由於產量大,所以可以極大的壓縮產品的原材料價格和加工成本

    4.範疇經濟:由於服務的客戶的範疇大小引起的成本的投入,比如傳統服務業會隨著服務群體的擴大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

  • 收入模型(Revenue Model):

    你向用戶收錢,達到贏利的目的的方法方式。

    收入模型通常分為以下幾種:

    1.直接產品銷售:比如蘋果出售Iphone硬體,屬於直接產品銷售。

    2.會員費:提供相應的服務,通過收取會員費的方式操作,比如騰訊的紅藍綠鑽屬於會員費的方式。

    3.使用費:像手機的通話費屬於使用費,按通話時長進行收費。

    4.中介費:通過中介買房子,中介收取中間費用。

    5.廣告:通過品牌宣傳等一系列廣告活動及資源的出售來獲取收益

    一般不同的商業模式會根據客戶情況採取不同的收入模型。

上述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基本構成,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你為誰(目標客戶)以什麼樣的方式提供什麼價值(客戶價值),過程中如何讓用戶知道(渠道),需要誰一起(合作夥伴)提供幫助,為了這事兒你需要些什麼(資源),以及做了之後會產生多少成本(成本結構),能賺多少錢(收入模型)。

之前廣為流傳的電梯內見投資人幾分鐘說清楚商業模式的事兒,估計如果按上面的邏輯組織,完全有幾句話粗略說清楚的可能性。

培養所謂的商業sense,可以從分析各個產品的商業模式開始,比如你可以拿一個現有的產品進行分析,這裡拿淘寶舉例:

按照」目標用戶「,」核心客戶價值」,「實現方式「,」渠道「,」資源」,「成本」,「贏利模式」的套路,這樣來回答:「提供一個有海量豐富商品,性價比高,購物有保障的網上購物的平台給海量的消費者;為了實現這個價值淘寶吸引大量的賣家來開店發布商品,並給賣家提供足夠多的買家資源,讓他們能夠更高效的達成交易;主要的贏利模式是問賣家收取入駐費用+保障金+廣告費用」。

自己多深層次的思考,逐步培養商業sense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我的公共微信號:PMrecoder


用戶的夢想,就是PM的SENSE。需要理解,需要積澱,而不是空口說白話。

後期,就是為用戶創造夢想。畫餅。


我不知道啥叫sense.我知道有心,就能了解.如果抱著混工資的想法去做,估計做不出一流.


1.大方向的思維方式

2.主要工具的使用方法

3.listen to your heart,最初的想法,最大眾的想法,不能裝上流、小資、裝b,要貼近普通大眾,這是hao123、搜狗拼音的最重要的點。

4.培養感情,產生內在熱情激情

對於創新來說,後兩者最重要。


推薦閱讀:

idea真的不值錢么?轉產品真的很難么?
為什麼同樣薪資情況下產品經理總是比工程師活的要酷?
在做產品(網站、App等)時該追求什麼程度的用戶洞察(user insight)?用什麼方式更好?
根據用戶的觀看行為來捕捉用戶的興趣,類似這樣的方式來做個性化視頻推薦,並通過郵件進行精準營銷。這種新方式大家怎麼看呢?
教育行業需要什麼樣的互聯網產品?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設計 | 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