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跟固執的長輩溝通?

比如不喜歡鍛煉身體、熱愛打遊戲的媽媽。


從這個問題和補充說明中看,你一定認為你是對的,老人不接受,而且固執,從而產生了如何溝通的困惑。我的想法是兩點:

一、擺正關係,這是下輩對上輩,在這一點上,你為弱,她為強。頂牛會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擺不正關係,會適得其反。作為下輩,你一定知道上輩,在什麼情況下容易接受意見,然後採取適當的不傷面子和自尊辦法。

二、得順著來,先讓她高興;得用各種暗示,讓她自己領悟;得用其他辦法,讓她離開遊戲一段時間戒癮。

實際上,這樣的問題,我也碰上了。很難,難有時難在自己也不想改變自己。不訪試一試看。


我父親就很固執,我的經驗是:

  第一,對老人家的觀點,先肯定,再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委婉的方法得講技巧,我一般用身邊的事例先讓他表示認可,然後再延展到自己身上,幫助他們換位思考。

  第二,一定要照顧老人家的面子和自尊,不要事事都爭執,很多時候只管聽就好了。

  第三,還有極少數的情況,如果他執意不聽,就不要故作堅強了,特別是女孩子。我父親前段時間碰到了非常傷心的事,甚至到掉淚的程度,誰的勸都不聽。我給他打電話,急的我直哭,結果他反而平靜下來安慰我。

  有的時候,就得大聲地告訴固執的長輩:你很愛他們,很擔心他們,他們不開心,你也會很難過!我覺得,在一些情況下,這是成功溝通的重要條件,甚至會發揮出乎意料的效果。


我們小區有個推拿店,常客都是那些不鍛煉、成天坐著打麻將的大媽大嬸。推拿店的師傅們經常勸說伊們不能總這樣坐著,要運動,不然腰椎和頸椎都受不了。這些大媽大嬸被按摩得疼痛,吱哇亂叫,對按摩師們的忠告也連連點頭,但師傅們都知道,這次緩解了疼痛,回去一準又會坐到麻將桌前,過一陣子再來按摩店推拿,周而復始。直到出大事——有位大媽,腰椎間盤突出十分嚴重,推拿已經不管用了,麻將桌也坐不了了,住院治療了兩個多月才有所好轉。聽說這才聽了家人的勸告,從此不打麻將。

以上,供題主參考,了解解決問題的難度。

一般的勸告是沒啥用的,你叫不醒裝睡的人。除非有奇招,但如果題主是那種有奇招的人,也就不會來知乎提問了。

我媽媽好幾年都不運動,怎麼勸告也不聽。結果得了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下,聽了醫生的,開始運動了。她後悔早先不聽勸告,但這時候後悔有啥用呢。

對於非常固執的老人,如果你不是很有時間和辦法的人,就要做好老人身體會吃大虧的準備,免得到了那一天你驚慌失措。當然也還是存在小概率事件,比如不鍛煉,玩遊戲,但健康歡樂,嘛病沒有。祝願題主的媽媽是小概率事件的主人。


-

我外婆八十多,她堅定地認為「女人生完孩子一定要坐月子,不坐月子就會落下一輩子的病」。

——不是那種 15 天,30 天的「小月子」;而是 90 天的「大月子」。

——不是那種坐在床上休息養傷口的產後恢復;而是不能洗臉、不能洗澡、不能刷牙、不能下床、不能走路、不能見陌生人、不能見未婚男性、不能吃涼、不能吃辣、不能吃這吃那、不能開窗、不能見光的「大月子」。

她堅定地認為,我母親生完我之後兩顆牙齒因為嚴重蛀牙而脫落,不是因為我母親在「月子」期間從未刷牙並且吃了太多甜食的緣故,而是因為「你媽當初就沒聽我的話,自己下床走去廁所,著了風,牙就掉了」。

她堅定地認為,要把新生兒的腿用繩子捆起來,並且要非常緊固不能動彈,因為這樣可以「腿直」。

她堅定地認為,如果新生兒吃母乳有困難,就要在母親手指上塗滿粗鹽,去用力摩擦新生兒的口腔上壁,因為這樣可以「下奶」。

她堅定地認為,孩子六個月大的時候,大人要把飯菜嚼碎了,含在口中,嘴對嘴餵給孩子吃,這樣孩子才能消化。

以上所有她「堅定認為」的傳統育兒法,她全都做到了,從不違背,從不怠慢。

外婆共育有 6 個子女,其中 3 個是兒子,3 個是女兒。

從 50 年代,生到 70 年代。6 次懷胎,分娩,養育,每次都嚴格遵循這套老祖輩們傳下來的、至高無上的萬能育兒法則。

6 個兒女都活到現在,陸續成了爺爺奶奶輩的人,抱上了孫子。她老人家也抱上了好幾個重孫。

你讓她改?

-

這還不是重點。

外婆不識字,她生活的全部——是的全部——都是依賴「經驗」。所以也許我們不能怪外婆太「固執」,她只是沒有機會接觸不同的觀點,去嘗試不同的做法,那麼最安全的方式就是相信自己的經驗了。

我不理解的是她的子女們,也就是我母親的同輩兄弟姐妹們,他們也一樣遵循了外婆的老一輩經驗,用這種巫醫一樣的育兒法,養育大了我這一輩兄弟姐妹 5 個孩子。

我更不理解的是這 5 個兄弟姐妹, 也就是我的平輩人里,居然也還在沿用老一輩的經驗。他們有人真的坐足了 90 天的「大月子」,並且疑問為什麼自己坐了 90 天了,還關節疼,盆骨疼,傷口不癒合,不出奶,牙疼,是不是自己坐得不夠多。

他們所有人的理由都一樣:你說我做的這也不對也那不對,可孩子們不都照樣一個個被我拉扯大了?也沒見缺胳膊少腿的。這邏輯,我真是服了。

當然我的平輩們——有著和我相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也適當摒棄了老一輩經驗里某些駭人的成分,比如嘴對嘴喂嚼爛的飯菜。

但他們加入了「防輻射服」,「不用手機」,「關掉家裡 Wi-Fi」,「為了生男孩拚命吃酸」,「為了選個日期裡帶有 6 和 8 的日子而提前幾天剖腹產」、「對著孕婦肚子大聲播放莫扎特胎教音樂(其實是 QQ 音樂里的克萊德曼)」之類的「現代」經驗。

看到這兒你也許能體會到,這就是「習慣」和「經驗」的力量。

而像我這樣,用現代育兒法來經歷懷孕分娩和育兒的人,絲毫不敢向家人長輩介紹我所了解的育兒知識,稍一提起,就成了家裡的異類,被冠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感慨,被戴上「你翅膀硬了不聽老人話了」的帽子。

他們不是容不得你知道得比他們多,也不是容不得你用什麼所謂「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姿態與他們交流;而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怎麼與人「交流」。對他們而言,你一個晚輩,是來跟我們學經驗的,我說的你不聽,反而跟我說你比我更有經驗?年輕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

沒錯,就是這樣。真正固執的「老一輩」,是五六十年代那批文革時長大的人,特別是在文革中沒有受到什麼根本性傷害的人,比如文革爆發前就是普通貧民的人,沒有知識文化所以免于思想上的傷害,沒有固定資產所以免於經濟上的傷害,甚至沒有社會地位所以免於大部分的傷害,反而登堂入室成了弄潮兒,文革結束後,又趁著改革開放狠狠撈了一筆,這樣的人,最最可怕。他們的一切都是單一的:三觀是單一的,交流是單向的,價值判斷也是單方面的。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不可置疑的,也是不會隨時代和環境而更迭的。

這裡面不僅有「習慣」和「經驗」的強大慣性作祟,還有「道德綁架」的國民習性在添油加醋,形成了「固執的長輩」這一特殊群體。

你讓他們改?

-

還是我改改吧。

-

不到人命關天的大事,老一輩的那些固執的想法,比如什麼「打日本我捐條命」、「老子我還年輕身板硬放下那塊鐵讓我來搬」、「你別搞你那創業公司了網上說做微商一天能賺幾十萬」、「老王女兒找了個官二代你怎麼還沒動靜」、「我這酵素吃了包治百病」,湊合聽聽就可以了。讓老人家吃點小虧,就像讓小孩摔個小跤一樣,不是什麼要命的事兒。哄著點,委婉些,用些柔軟的招數讓一家人其樂融融,比什麼都好。

但如果真是人命關天了,比如「我把醫生的葯停了以後我只吃人蔘蟲草膠囊」、「今年你本命年來來來這張高人求的符紙你快燒成灰泡水喝掉」、「孩子發燒直接打抗生素就行要不你試試我這祖傳偏方」之類的,是不需要溝通的,如果你的直覺告訴你那樣做是不對的,那你就告訴老一輩人該如何做才對,他如果接受不了那就讓他去傷心好了。為這樣的事情吵架,不值;為這樣的事情丟命傷身,更不值。

-


個人認為在和長輩溝通的過程中一點要掌握的有三個原則:

  • 開誠布公

  • 換位思考
  • 尊重長輩

(一)開誠布公

往往我們在嘗試和長輩溝通的過程中,心裡想的是這樣情況是:

「長輩們和我生活的時代、環境不一樣,我所說的東西即使我說出來了,她們也不會理解」、「這個問題不能說,如果讓他們知道實情,她們一定不能理解

當你假設和長輩溝通的過程中,她們不會理解你。所以隱瞞事實,但相信長輩不是傻子,他們在社會上的經驗足夠推斷出你現在的狀況可能隱瞞了那些東西(即使她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但是她們會知道你的隱瞞)。我相信高效的溝通一定使建立在信息暢通的基礎上。長輩只有在充分了解事情的細節和你的想法的狀況下給出她們的更合適建議。

(二)換位思考

"Put yourself in other people"s shoes!"

當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從另外一個身份、處境)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你看到的東西將會非常不一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大家在小學課本里學到了,更多的角度,更多的觀點讓你思考哪一個解決辦法才是最適合自己(也許不是收穫最大的、或者是最被大眾接受的)。

當你認真站在長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請記住是『認真思考』,不是你一拍腦袋去猜想長輩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那不叫『思考』,那叫胡亂猜測。 思考要全面,多緯度;考慮到多方面因素,長輩的家庭背景、經濟能力、個人經歷、性格特點、人際關係等。

請相信,在換位思考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更好的解決問題。

(三)尊重長輩

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毋庸置疑,這是一定要遵守的。

假若能做到以上兩點,實際上就是尊重對方的一種表現。

但是,『尊重長輩』不等於『妥協長輩』。也許長輩會給你很多意見,實際上這些意見真的在實際情況上會產生的利益、效果比你自己做出的決定好很多。長輩想要通過自己的經驗讓你少走彎路。但是,請相信自己在『充分、有效』思考之後做出的決定,合適自己的決定才是最正確的決定。


虛心接受,死不悔改。


能改早就改了,用不到當了長輩還改不掉,建議你放棄。


光溝通沒用,要用手段!

自己說什麼都沒用的時候,最簡單的是藉助外力,這個外力越權威越好。

我媽腰椎頸椎不太好,我每次回家都會教幾個腰椎頸椎相關的動作,每次打電話也會督促她鍛煉,她確實也練,就是兩天打魚二十天曬網……

前陣子疼的厲害,手指還有點發麻,我讓她去找本地一個很有名的醫生做推拿。

我媽前面是一個老太太,整天不愛動彈的類型,腰椎不好,醫生教了她幾個動作(據說跟我教的一樣),讓老太太多鍛煉,幾個動作一天要練半小時到一個小時。

老太太試了下,說好累啊好難受啊堅持不下來。

醫生把筆往桌上一扔,說『不鍛煉那就等著手術吧,手術了也不能根治,吃個大苦,到時候不還是要鍛煉!』

然後我媽就每天乖乖鍛煉了。

老太太?誰知道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得去仔仔細細的研究一個群體。

他們無孔不入,直擊老年人的內心。

他們毫無節操,經常誘使老年人做出各種不正確或非理性的行為。

他們學歷不高,知識狹隘,談起問題張口就來毫無邏輯,但就是能獲得老年人的信任,再固執的老年人,都能被他們打動。

他們一邊收錢一邊收穫老年人的感激,經常有老年人因為他們和子女反目成仇。

說到這裡你應該知道了,他們就是保健品推銷員。

------------------------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研究他們呢?他們都是騙子啊。

因為:

首先,除了出發點不同,你和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

向老年人灌輸一種觀念。

他們:我推銷的產品好;你:我告訴你的生活方式好。

讓老年人的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行動。

他們:買買買買買;你:照我說的做。

其次,他們達成目的成功率和效率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你們有什麼理由不向他們學習一些人生的經驗呢?

------------------------

作為一個曾在學生時期為了錢節操盡失,去給某保健品銷售商(電商+線下推廣)做過兼職策劃的醫生,我覺得我對他們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如果有人有興趣,我隨後有時間了會分享一下我對他們的認識,以及大家如何在「說服固執的老人」這一世界級課題上學習他們的經驗。

因為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真的是專家啊。


大概十年前,我的奶奶雨天抱柴火做飯,路滑摔斷了腿,手術在腿部打進了鋼板,當時醫生說最多過一年就得把鋼板取出,要不然以後會有後遺症——有鋼板的那條大腿會感覺涼。住院住了一些日子,等好差不多了,我父母多次勸我奶奶把鋼板取出來,她一是考慮得住院,很遭罪,二是考慮還要照顧我爺爺,也就沒同意。其實說白了就是怕花錢,怕麻煩我爸我媽照顧。結果前幾天給我爸打電話問能不能取出來,我爸聯繫了很多醫生,都說不敢弄。其實不取出來的話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也就是腿涼冬天受罪。我爸以前身體特別好,但是現在陰天下雨和冬天都要戴個護膝,更別提老人了,本來就怕冷。事後我有很仔細的想了想,與其這說是固執,其實應該是過怕了苦日子,什麼都想著省。一來二去的,就想著不給兒女添麻煩,也省些錢。說這些你可能會很不理解,為了錢身體都不要,我舉幾個簡單例子你就明白了。我爸在家裡排第二,上高中前穿的衣服都是我大爺穿剩下的,上大學之後,他是他們班唯一一個穿補丁褲子的人,而且家裡窮,沒課的時候還要去學校後面的工地做苦力賺錢。我奶奶家裡有顆蘋果樹,每次結果子,她們都會挑又小又不新鮮的吃,把又大又新鮮的放起來,等小的吃完了,大的也沒有以前的新鮮了,結果一年四季都是吃不新鮮的水果。這就類似於每年過年我媽都會給我奶奶爺爺買新衣服,他們都會把新衣服壓在箱子底下,穿著幾年前給買的舊衣服,和他們說他們也會哈哈一笑也就過去了。直到現在,剩菜剩飯啥的也捨不得丟掉,我固然知道粒粒皆辛苦,但有時候在我眼裡實在是有些過了,從我奶奶起,我家人個個都有結腸炎,和經常吃不新鮮的東西有一定原因,到我這兒,我沒得,和我媽的悉心照顧分不開。前一個月我奶奶為了治牙,去我家住了幾天,以前牙有毛病也就吃點止痛片,吃點葯過去了,這次實在是受不了,也就來了。每次我媽尋思接他們老兩口來我家住幾天,享享福,就是不來,說暈車遭罪,又說家裡沒人不放心。現在想想,長輩們有些過於苛刻的固執,何嘗不是對過去苦日子的唏噓,又何嘗不是對兒女們的關心。

看似和情感扯不上半毛錢關係的「固執」,有時候真的滿滿的體現著愛。


以我接觸我父母和公婆的經驗來看,上了年紀又特別固執的人,基本不能改變!

以我母上為例,有不好的生活習慣說服她改變,無論我怎麼勸說她嘴上說著好好好,轉眼該怎麼干還怎麼干,誰說都聽不進去

我父親!只要他認準認定的事任何人都改變不了他!

不想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也不後悔!

我現在已經不再試圖改變他們了,上了年紀了,只要沒有原則上的問題,他們怎麼高興怎麼來吧!


不明白為什麼有的老人特別的固執,一成不變。我媽70多歲的人了,人卻好像還生活在六,七十年代,家裡東西壞了,不讓丟,非得拿去修理,現在的電器幾年就淘汰了,連修都沒地方修。傢具不讓換,房子不讓裝修,能重複使用的東西都要收藏著,家裡就跟垃圾堆一樣。 這樣的老人你如何去溝通,前提是我家經濟還過得去,也不會花老人的錢,只是想讓她過得舒服一些。老人總是拒絕晚輩的好意,不知道又是什麼心理。


硬碰硬,當然這種後果是比較慘烈的,倆敗俱傷,長輩為什麼固執,是因為他沒有見到或者聽到什麼讓他改變想法的真實東西,我媽也很固執,她一般固執起來,我就隨她,因為她畢竟是長輩,但是她說的那些我不認同的,我會想法設法證明給她是錯誤的。

愛打遊戲不愛鍛煉,真的很像現在的年輕人哎,愛打遊戲的人都是孤單的人,試著通過跟她聊天了解到她別的興趣,不愛鍛煉沒關係,嘗試新鮮事物不是壞事。


面對固執的長輩,只需要表達認可,以及保持沉默。

人家的固執並不一定是錯的,即使錯了,也只能等他自己改正,或者引導他改正,並對改正後的結果表示讚賞。

切不可正面衝突。


固執的長輩都固執一輩子了,最好曲線溝通。

具體到你的問題,不喜歡鍛煉身體是因為沒找到樂趣,和朋友。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當他是長輩,這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要和他們爭

不要硬碰硬,試圖直接說服他們所堅持的是不對的。(說服得了就不叫「固執「了)

應付固執的人好比釀一壺酒,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你要通過一些細小的東西潛移默化,在他們無知無覺不驚動他們的情況下,拉到你的陣營。

謝謝。


在一切對生活不起較大影響的前提下

1.順從

他們說什麼你就

【是吧,嗯,這樣也不錯,好我去試試,就按這樣辦】

過後你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定奪。

2.站在為他們好的角度適當的勸說,以晚輩的口味,別把自己當成啥都知道的爹

比如吃剩菜

我爺爺奶奶基本菜多了都不會丟

我和我哥基本來回勸

或許是我爺爺奶奶比較順潮,反正現在不怎麼吃了,能丟就丟。

3.強制干涉

你爸要是抽煙抽的吐血

你就可以試試把刀架自己脖子上

看看你爸怎麼辦?


事實是,很多長輩只有在面對小輩的時候,才會顯得固執且難以溝通。

他們可能不缺溝通能力,性格也不見得真固執。

只是他們覺得你個小屁孩懂什麼啊,應該是你聽我的教誨才對,我說的話輪得著你反駁?!儘管你可能已經三十而立了。

總之,他們不把你看作是一個靠譜的信息獲取渠道。因此你提供的信息也不會被他們認真對待。

說到這裡,解決方案已經清晰了。你只需觀察長輩平時喜歡通過哪些渠道獲取信息,就用那個渠道傳遞你想溝通的內容。

比如,我爺爺以前練法輪功,我們和他講那是邪教他不信,然後他平時呢喜歡看報紙。於是我爸就天天買曝光法輪功的報紙給他看,看了一周吧,他就不練了。

又比如,最近我爸得了高血壓,他和我媽都覺得吃老中醫賣的中藥,比吃西藥靠譜。我讓他們看西醫也不聽,畢竟我在他們心裡沒有老中醫權威。然後我爸呢平時喜歡看書。於是我就買了本科普書,高血壓防治常識,送給他們。他們看了之後,就不提老中醫的事了。

或許你爸媽信任鄰居王大爺說得話?那你就去找王大爺,請他幫你和長輩溝通!

或許他們信電視節目?那你就找和你觀點一致的節目,放給他們看!

總之,用他們信賴的信息渠道,和他們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


其實長輩不鍛煉身體,愛打遊戲這些具體的事,也不能算固執,更多還算是一種個人愛好,長輩也許知道不好或不對,但就喜歡呀!

有句話說的好:學習的目的不一定要有多大成就,而是先避免自己愚蠢!

因此,真正的固執我認為是思想層面的,也是最可悲的。

例如少數宗教徒,這群人有個特點:在「親情名利子」上有若干個不如意(跟王菲不一樣),文化層次偏低,表現出來的思維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很多事情自己難辨是非。聽說這個菜有營養就天天吃,聽說這個不能幹就堅決否定,聽說哪個人遇到困難就說是報應,聽說這個人做個好事就說有大功德,假和尚發個名片他當真緣分,最可氣的是:還喜歡把自己不可偽證的或毫無根據的臆想當證據去反駁別人。

這樣的人才是最固執的,所謂的「中庸」根本聽不進去,所以點到即止,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剛剛和爺爺爭論了一些問題。他們的思想被根深蒂固幾十年了。這不是固執。是一種長期錯誤思想的積壓。就比如你對一個生活在沒有和外界接觸的老人說,現在我們能去月亮了。那他大抵會覺得人不吃飯可以活100一樣可笑,不要試圖改變。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要去爭論。順著就行了。如果爭論的事情跟你現實有息息相關的聯繫,比如買房。那你就好好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萬事不要他們操心,免去他們的一些憂慮思想就好了,這樣他們還和你爭論就沒有任何道理了。我也在努力。希望與你共勉。努力……


八個字 語焉不詳 偶語棄市 自己領悟吧


推薦閱讀:

在我家大罵了小舅子,結果與丈母娘反目成仇怎麼辦?
想出家但是不知道怎麼和父母說?
為什麼一般岳母比岳父難搞定?
孩子還有三個月出生,作為一個父親該做好哪些準備?
你相信自己的親人嗎?(完完全全的相信)?

TAG:溝通技巧 | 人際交往 | 家庭關係 | 溝通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