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草原很美,為什麼紅軍過草地時很苦?
其實紅軍走的,也不能說是若爾蓋草原
一共走了一周,當然各部分過的時間不一樣,大約從8月23到27日這段
等28日路過若爾蓋,到了巴西鄉
其實就已經算是過完了
如果題主去旅遊,直接去了若爾蓋草原,那八成不是紅軍走的那個草原
尤其是那個花湖,那是在更靠北的那片
紅軍走的在南面,基本包括毛兒蓋,還有紅原大草原東面的那一片
當然那一片草地人煙稀少,沿途是沒有住宿和補給的
不造題主你走沒走過草甸子,我是走過,就是一腳踩空了以後大半條腿都陷下去那種
走起來跟排雷一樣,你說累不累
然後這樣連著幾天,腳都是濕的
紅軍過草地之前大部分休整了一陣子,但是給養是個問題
當地的青稞還沒熟,但好歹能吃
藏民嚮導說要走15天,於是就按照這個期限準備糧食
雖然沒走這麼久,但是草地行軍消耗大,有的半路上就吃完了
還有的是作為部隊後衛,在原地警戒了幾天,結果糧食就不夠吃了
這兩點是過草地的兩大難處
當然總有某些個狗屁文章,把紅軍的歷程渲染成這幅德行
說得好像紅軍長征行軍都不用吃飯,紅軍指戰員都不給戰士吃飯一樣
——徐夢秋
——黃埔二期,何兆昌
——馮雪峰
——謝扶民
換個說法加標題
你很靈性
—————————真皮分割線——————————誰加的智力障礙 你很皮去年我和一個朋友去松潘七藏溝徒步了4天。離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不遠,地形應該差不多,確實很美。
不過這一趟並算不輕鬆,為了保證四天三夜之後能夠完整的走出去,我們各自攜帶了近20公斤的裝備和補給。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專業裝備和足夠補給我倆如何才能走完那幾十公里路。紅軍沒有足夠的防寒衣物,沒有鴨絨睡袋,他們依舊要面對夜間能把電池凍得掉電的低溫;沒有充足的食物,不可能按照消耗按計劃補充能量,他們依然要不停地行軍作戰;沒有登山鞋,登山杖,攜帶沉重的裝備卻沒有能減負的登山包,他們依然要踩著亂石翻越埡口;缺醫少葯,他們依舊要抵抗著高原反應的不適。
而且不要忘了,這支部隊已經遠征數月,疲憊不堪,接下來要走的路也遠不止幾十公里。我想,對這樣的部隊,即使你不能理解他們的理想,至少也要對他們有點敬畏。毛爾蓋草地好不好!
看看親歷者講述你就明白了。
紅軍長征在雪山草地的糧食問題
《西藏研究》2003年 第1期
作者:李星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紅軍長征中兩次爬雪山,三次過草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一下兩上,縱橫5千里,輾轉駐留16個月,戰勝了強敵的追堵和險惡的自然環境,克服了內部的分裂傾向,實現了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奇蹟,功勛彪炳史冊,光照千秋。川西北革命根據地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在中國革命的緊要關頭,以無畏無私的奉獻和犧牲精神,大力支援紅軍,積極開展反蔣抗日鬥爭的事業,曾被毛澤東主席贊喻為中國革命史上特有的「氂牛革命」。
一、糧食問題特別突出的主要原因
本文所指的「雪山草地」位於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地處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個以高原和高山為主的地區,西北部為川西北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在0.8~4.3攝氏度之間,最低氣溫為零下36攝氏度。雪山即指紅軍翻越過的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昌德山、打古山、虹橋山、鷓鴣山、巴郎山、黨嶺山等;草地即指紅原、若爾蓋、阿壩大草原及甘孜草原。
1935年,紅四方面軍為策應中央紅軍北進,佔領岷江上游地區,創建新蘇區,於同年4月23日陸續進入松潘、茂縣東部,到1936年二、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北上,後衛部隊於8月下旬最後撤離。三大主力紅軍先後在阿壩州和甘孜州境內駐留16個月,占長征歷時兩年的近三分之二。
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後,創建了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和20萬人口的蘇區支撐10萬紅軍戰鬥、生存的艱難局面。當時糧食問題成為紅軍能否生存的主要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川西區地廣人稀、物產不豐。據刊載在《川邊季刊》1935年3月第1卷第1期上的《四川之邊地與開發》一文,在分析「人口分布狀況」時寫道:「川西區轄茂縣、理番、松潘、汶川、懋功、撫邊、綏靖、崇化五縣三屯屬之,總人口為202450人」,該刊同年第4期《屯區鳥瞰》稱「總人口計78038戶,344249人」。川西區面積5.5萬平方公里,農作物以產玉蜀黍著稱,大小麥及黃豆次之。年產稻約1000石;馬鈴薯約5,000,000斤;玉蜀黍約90,000石;青稞約170,000石。牲畜:川西區有牛2,000 ,000頭、羊520 ,000隻、馬騾驢150,000匹、豬100,000頭、有名之西狗約有50,000條。以上並非精確統計,只是個估算,特別是農產品,估算當時年糧產不足1億斤。
當時阿壩州是一個封建農奴社會,由封建主(土司、頭人)、牧主和寺廟上層喇嘛三者聯合統治。在政治上統治階級享有無限的封建特權;在經濟上他們憑藉對土地和草場的支配及操縱,採取多種形式和手段殘酷壓迫農牧民,農牧民生活極端貧困,過著十分悲慘的生活。當地的糧食產量不高,品種也少。人均有糧在400~500斤之間。全區處於封閉的自給自足之經濟中,據推算全區總儲糧僅在1000萬斤左右。
二是紅軍隊伍龐大。紅軍在進入川西北時,紅一方面軍近2萬人,紅四方面軍近10萬人,在被圍追堵截之中,缺衣少糧,軍供不濟,帶入該地區的糧食軍需品不多。紅軍人數佔全地區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在紅軍集中的地區和主要行進路線上,紅軍人數超過了當地居民人數。
三是紅軍兩大主力會師後,產生了戰略上的分歧。主要是毛澤東與張國燾之間的北上與南下的分歧,這種意見分歧使紅軍舉棋不定,要達到意見統一,需要時間來彌合,這就延長了在雪山草地的駐留時間,使糧食問題日益突出。
從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全部進入川西北,到6月紅一方面軍進入該地,到同年9月毛澤東帶領1萬餘人先行北上,張國燾帶領8萬多人南下,11月其主力翻越夾金山去天、蘆、名、雅,有10萬紅軍在川西北留駐6個月,需耗糧2000萬斤左右。此後有近2萬紅軍在大小金川地區駐留9個月,需耗糧500~600萬斤左右。1936年7月,
二、四方面軍會師後北上又途經川西北歷時一個月,5萬多紅軍(最少需100萬斤)的糧食也是從阿壩州產糧區籌集的。據此,紅軍在川西北雪山草地按每人每天一斤糧食計算,總消耗的糧食在2500萬斤至3000萬斤左右。這相當於紅軍集中留駐的茂縣、松潘(一部分)、理縣、汶川、黑水、大小金川、丹巴、馬爾康、壤塘、阿壩地區年產糧食的50%以上。
因此,川西北地區地廣人稀,物產不豐;紅軍人數龐大,駐留時間長達一年有餘;國民黨反動派挑撥民族關係,反動宣傳影響人心,以及反動武裝的騷擾破壞,交通不便、氣候惡劣等造成了籌糧困難,成為紅軍能否生存的首要問題。
二、糧食問題嚴重威脅到部隊的存亡
紅軍面臨的糧食短缺不僅是總體的,而且還突出地表現在局部上和具體的個體上。1935年7月紅六團在黑水馬河壩一帶幾乎陷入絕境,他們向總部發出的求糧急電稱:「因為糧秣已絕,茹草飲雪,無法充饑,餓死凍死者觸目皆是……生死完全取決於能否及時取得接濟。」
①朱德總司令立即緊急動員,籌集大批糧食,由一軍團某部宣傳科長舒同同志率領一排武裝及幾十名運輸隊員,將糧食送到了馬河壩一帶,接濟紅六團。紅軍戰士為了實現北上的宏願,他們忍受著飢餓的考驗。為了生存和革命,飽嘗了人間的一切奇味怪食,利用了一切能充饑果腹的「佳品」,如飛禽走獸、皮張革履、死牛爛馬、野果蔬菜、樹皮草根等,甚至食用了「神仙土」和馬糞中殘留的糧粒。據老紅軍文炳清回憶:「我們在草地上行軍70多天,一路上都吃野菜。
起初,每人每天還能吃四兩肉鬆,或幾兩糧食。最末一個星期,肉鬆、乾糧、鹽巴都沒有了,全靠吃野菜度日」。
②老紅軍張培榮也回憶說:「兩軍會合後,部隊多,每人只籌集了極少的一點青稞面。幾天後,全團斷炊,飢餓像一群猛獸,瘋狂地噬咬著每個戰士的腸胃,我也餓得四肢乏力,頭昏眼花。別看著遼闊的草地,能吃的東西早被先行的幾萬大軍給弄光了,我命令將全團的馬匹集中宰殺,馬肉吃完,馬鞍、皮帶凡是能煮食的東西,也全部送下肚腸。」
③
紅軍的口糧幾乎全部由草根、樹皮、野菜所代替,一些老人回憶:「人們解出的大便都和馬糞差不多了。因缺乏營養,得腫病的也相當多,嚴重時,有的出外執行任務,在路邊上一坐下便不能起來死去了,有的晚上睡時還好好的,第二天早晨便死在床上了。」④三、紅軍在雪山草地解決糧食問題的舉措
紅軍長征進入川西北地區後,愈向雪山草地邁進,人煙越稀少,離內地更遠,糧秣供給更是困難。在這革命成功與失敗、紅軍生存與死亡的關鍵時刻,擺在紅軍面前的頭等任務,就是要為過草地籌集糧食。
(一)紅軍籌糧的總體舉措:根據人民軍隊的本質和當時紅軍的生存是革命的根本和最大利益的特殊性。紅軍先後採取了以下措施:1、繳獲戰利品——糧食,紅軍攻佔了近10座縣城和官寨,繳獲了部分糧食、軍需品。
2、通過蘇維埃政府沒收了土豪劣紳及土司、頭人的部分糧食。
3、向商人和農民買糧食(金川蘇區的國家糧店初期每天能收買糧食數千斤),這是常用和通用的籌糧方式,也是紅軍民族工作的具體體現。
4、收割地里成熟的青稞、小麥等,插上木版借條或欠條。
5、運走藏匿在老百姓家的糧食,留下銀圓或欠條。
6、買牛羊和牲畜。
7、動員老百姓將自己的糧食和食物支援給紅軍。
為了籌糧,紅軍成立了一批籌糧組織。紅軍籌糧的組織措施有:1、成立專門的糧食委員會。根據記載,紅軍成立了蘆花和毛兒蓋兩個籌糧委員會,為過草地開展籌糧活動。「黑水、蘆花糧委擔任籌集60萬斤糧食的任務,計劃在幾個出產糧食的中心區域分頭進行。」⑤蘆花糧委成員,紅一方面軍的賈拓夫和成仿吾同志奉命率領一支籌糧工作隊去瓦缽梁子籌糧。
2、地方政權設有糧食部,專管籌糧工作,西北聯邦政府和省蘇縣、蘇鄉都有糧委,形成強大的籌糧工作網路。
3、對糧食進行統一的保管(糧庫)、運輸和分配,實行定量供給,在金川初期每人每天定量為1斤2兩,最後到1936年夏,每天一頓玉米麵湯尚難保證。
4、對糧食工作不力或有失誤的進行處理,西北聯邦政府糧食部長郭純德因工作失誤被撤職,並送裁判部。這些組織在紅軍長征中對籌糧工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二)紅軍在黑水等地的籌糧活動。「紅四方面軍主力數萬人長征過汶川歷時三月之久,所需糧食一百餘萬斤」。「打糧、送糧是游擊隊的主要任務,紅軍過汶川所需糧食,絕大多數是游擊隊打的」。⑥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紅一、四方面軍近9萬人次,先後三次途經黑水。紅軍在黑水境內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足跡遍及18個鄉的山山寨寨。紅軍到達黑水後,廣泛宣傳革命真理,喚醒藏族民眾。在瓦缽梁子一帶建立了蘇維埃區鄉政府,給災難深重的藏族民眾指出了光明道路。在此期間,紅軍在黑水蘆花地區大力開展了籌糧、熬鹽和其他活動,為過草地準備了必需的糧食、鹽巴和其他禦寒物資。
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等都親自下地同紅軍戰士和藏胞一起割麥子;周恩來在工作百忙中也搶時間搓麥;鄧小平以及賈拓夫、成仿吾等也都深入高山村寨開展群眾工作,籌集糧食。
謝興華(1984年4月11日)三談紅軍長征在四川的有關情況時講道:「我們在瓦缽梁子籌糧,是要用川板買,我們共買了二、三十萬斤的糧食,是以包穀為主,還有一部分青稞麥子,買了糧食推成面,送到山下。赤不蘇那一帶河邊上有七、八盤水磨推面,然後送到維古,都要給工錢,一天給半個大洋,運到維古以後交給三軍團。」⑦
紅軍籌集的糧食,一般在幾個寨子中心的地方設一個糧食倉庫,集中貯存。毛兒蓋糧委的籌糧工作有相當部分是在黑水完成的,據肖鋒的《長征日記》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第二輯等史料載述,駐毛兒蓋的紅軍籌糧隊曾分兩路到小黑水區域的扎窩、晴朗、麥扎、知木林一帶開展籌糧活動,重點在扎窩。扎窩是黑水較富庶之區,有黑水「糧倉」之稱,紅軍在這個寨子共徵集陳糧10萬斤,收割地里的新麥子、青稞9萬餘斤。
紅軍到黑水後,國民黨軍閥和當地頭人、土司相勾結,恐嚇群眾,頒布了一個《懲治條例》,規定不準同紅軍接觸、為紅軍辦事。紅軍所經各寨,看不到炊煙,聽不到雞犬之聲,缺糧斷炊日復一日地威脅著紅軍的生存。
為了避免餓死,只好向藏民家裡找糧食和割地里已熟的青稞、麥子煮食。藏民家的糧食,紅軍用後,少的當即留款,多的寫了借條,說明借用數量,待革命勝利後歸還藏胞的糧食。藏民的糧食有的藏在地窖,有的藏於山洞,部隊找糧相當困難。
在楊成武的《憶長征》一文中講:「一軍團四團在蘆花一帶籌糧時,找到一家頭人的牛欄下,發現新砌的一堵牆,牆上糊的稀泥還是濕的,拆開一看,裡面幾口大鍋里盛著青稞麥,也有一壇壇玉米、黃豆、酥油。同志們把它叫做『密窯』,後來他們又發現了好幾個。」⑧
在地里青稞成熟時,各部隊便組織割麥隊下地割青稞,手搓麥粒煮吃。據調查,紅軍在黑水各地籌、借糧中,紀律嚴明,所籌之糧,有的按當地糧價付給了銀圓和布匹,有的沒付錢但也都打了借條。2002年初在毛兒蓋山寨一戶牧民家發現了當年紅軍留下的一個木牌借據,借據寫到:「紅軍在這塊麥地里收割了青稞200斤,你們可憑此牌向任何紅軍和蘇維埃政府兌取這些青稞的銀子、茶葉。未兌取前請保存此牌子。前敵政治部。」(2002年5月21日的《四川日報》已報道了此事)
據載,紅軍在黑水共籌集軍用糧食710萬斤,其中在境內駐紮整訓時耗用約600萬斤,帶走約110萬斤;借用宰食各類牲畜3萬餘頭,摺合肉約100餘萬斤;借用各類畜油1萬多斤;還借用了一大批牲畜皮張、牛羊毛和野獸皮等。⑨
1935年7月,紅軍陸續到達毛兒蓋地區。由於幾個月的征戰,部隊已經十分疲勞,又缺乏糧食,因此中央決定在毛兒蓋暫住體整,籌集糧食。毛兒蓋是藏民聚居區,由於生產力水平極低,加上國民黨反動派出沒無常地搜刮搶劫,社會財富貧乏。
為了穿越草地,籌糧顯得更加重要。全軍上下便投入了緊張的籌糧工作,徵收了反動地主、喇嘛的糧食,部隊以連、排為單位,深入到各村寨以及小黑水的一些地區去籌集糧食。這期間,去達蓋方向的紅軍買到了九馱青稞,去西北方向的買來了幾頭氂牛,這就算是最大的兩次收穫。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所籌集到的糧食還很少,這時已到秋收季節,藏民們為支援紅軍北上,便收割莊稼。軍民齊動手,把青稞搓揉出來,做成炒麵。由於藏民們的支援,紅軍在毛兒蓋籌集到了一些糧食、肉類,但仍然不能滿足過草地的需要。指戰員們每人只帶著極少的、萬分寶貴的糧食離開毛兒蓋,踏上了荒蕪人煙的茫茫草地。
李湘濤在《星火燎原——籌糧過草地》中寫到:「來到毛兒蓋,沒有吃的,就到山上去采蘑菇、挖野菜充饑。」「藏民成群結隊地端著糌粑,前來慰問我們。連長吩咐司務長收下大娘的米粒,給了大娘三塊白洋。」⑩
劉文章在《星火燎原——一袋乾糧》中也提到:「部隊到了毛兒蓋,上級決定在這裡籌糧,準備過草地,可是由於部隊多,糧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麥子。大家都把它看成寶貝,縫個小布袋裝起來,走路帶著它,睡覺枕著它。誰心裡都明白,這不僅是三、四斤麥子,而是自己的生命啊!」[11]
(三)紅軍在馬爾康、金川一帶的籌糧活動。紅軍走出草地後,又奉張國燾之命南下,在馬爾康、金川一帶進行籌糧活動,提出:「打到成都吃大米。」[12]再次翻越夾金山,南攻天、蘆、名、雅一帶。
1935年是馬爾康稀有的豐年,時令正值開鐮收割季節,紅軍長征抵達馬爾康,紅一、四方面軍北進、滯留和南下時均在馬爾康各地籌集糧食,馬爾康人民支援紅軍的糧食至少有100萬斤以上。如在卓克基,百姓在異常困苦的情況下無私地將糧食支援了紅軍。對此,當時任紅三十一軍九十師二七六團團長的張培榮回憶說:「我們團在卓克基每人籌集到四、五十斤青稞炒麵。」[13]
紅九軍一個團在草登斯尼籌糧數月,僅腳木足鄉孔龍一個村就籌集到7萬多斤糧食。草登斯尼村74歲的女村民澤郎老人回憶說:「我一輩子沒有見過那樣多的人,早上天麻麻亮,他們就去各村找糧食,晚上就把找到的糧食集中到代基和斯尼兩個村。」[14]
馬爾康人民不僅保證了在本境內活動的數以萬計紅軍的吃糧問題,而且將糧食源源運往金川等地。對此,成都軍區顧問組組長余洪遠同志深情地回憶說:「馬爾康的百姓對紅軍的貢獻很大,紅軍長征時我率領幾千人到那裡籌糧,很好地完成了任務。」[15]
各地蘇維埃組織協助紅軍的「籌糧隊」(當時俗稱「打糧隊」,實際上是後勤部派出的人員),深入到村寨,把地主、惡霸埋藏的糧食從地窖里取出來,支援紅軍部隊。對這部分查獲的大宗糧食一律收繳;另外還在群眾手中用買賣的方式,採購了一部分糧食。對群眾賣出的糧食公平合理地作價,每斛(85市斤)給銀圓四元、五元或給大煙三兩五至四兩多,有的也付給相等的銅圓。
1935年以前的二、三年中,懋功連年豐收,民間存糧較多,特別是一些封建地主及上層集團的人物,他們也「窯藏」了不少歷年積存的糧食,逃走時這些藏糧是無法帶走的。所以各地蘇維埃政府能協助紅軍籌集到相當數量的糧食。
根據當年新橋口蘇維埃組織的成員餘七爸(80歲,名字余培豐)回憶:「僅大壩口這樣的一個小村子,籌到的糧食就在一萬斤左右。當時全縣的自然村落不下一百餘個,比新橋大壩口富裕的村寨尚多。另外,紅軍在縣上還接管了國民黨政府的倉庫存糧。當時,在縣城禹王宮有一存糧倉庫,名稱『濟倉』,存糧在二十餘萬斤左右。」
據《紅軍長征在雪山草地,大小金川革命根據地編寫徵集提綱》載:「征糧和籌糧是蘇區最重要的工作,糧食實行了統一徵收、運輸、保管,實行了配給制,採取對反動派和地主沒收、對農民購買的辦法籌糧。
1936年春耕以後,糧食越來越短缺,以至斷絕,軍民吃榆樹皮、酸酸草根、生梨疙瘩。人民群眾仍然每天打野菜送給紅軍。這時紅軍組織隊伍到邊遠牧區去買氂牛。」余洪遠和徐向前的回憶錄里都提到在觀音橋和杜柯河一帶趕回數千頭氂牛。
謝興華回憶說:「1935年底,那時我兼任大金省委糧食委員長,正在四大壩帶著人搞糧食,有個小土司答應給我們送5萬斤糧食來,條件是我們拿錢買,這個人很守信用。他送來了5萬斤苞谷、豌豆,還搞了一萬多斤蔓青(甜蘿蔔)。我們在那裡買了一百斤的樣子。」[16]
總後勤部副部長熊賢約1984年4月17日回憶說:「第二次過草地前,三十一軍沒有吃的,就用梨子(金川那裡)做乾糧,那時侯梨子還小,不好吃;因為部隊大、人多,那一帶地方小,出產的東西也少。我們的部隊過去過來兩次,把那個地方什麼東西都吃光了,部隊沒有吃的,拉藏民的牛和羊,只好有什麼能吃的就拿什麼了。要保存這一支革命隊伍,那時候也就只得這樣子啦。」[17]
劉忠在《回憶我的一生》中說:「一天,我向軍團長彙報部隊吃飯有問題。羅局長說:『糧食是困難,現在剛到草地邊沿,還能找到藏民的糧食,進入大草地就沒有人煙了,紅軍的紀律是個問題。但為了保存中國革命這個種子,不能不這樣做,將來中國革命勝利了,一定要來對藏民同胞好好賠償。』」[18]
謝興華(1984年4月24日)回憶說:「當時我們需要的糧食多,需要牛羊也多,那邊地方小,沒有那麼多……那時候糧食那麼困難,吃飯成了最大的問題」。[19]
四、紅軍籌糧工作和糧食問題評價
在紅軍長征過境、留駐的16個月里,先後創建的「漢理茂赤區」及「大小金川根據地」其總轄域面積不足6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20餘萬,人均年有糧不足300公斤、有畜不到兩頭。在這種條件下,卻承擔著對10萬主力紅軍的支援任務,藏、羌等人民面臨著十分繁重而神聖光榮的時代使命,為紅軍籌集糧食2000~3000萬斤(包括紅軍收割老百姓麥子,取走家裡的糧食、牛羊,留下借條),大小牲畜20萬頭、熬制土鹽5000餘斤,還有大量的豬膘、干牛肉、油和蔬菜等。當時軍民同吃草根、樹皮,共同渡過了艱難的歲月。
雪山草地間的赤區各族人民節衣縮食支援紅軍,所承受的犧牲是巨大的,也是很有價值的,保存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武裝力量,很多人做出了自我犧牲,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紅軍北上後,蘇區人民遭到了白色恐怖的報復。紅軍因糧食問題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三次過草地、爬雪山和1936年夏季飢餓、疾病造成巨大減員,紅軍在雪山草地減員萬人以上。
毛澤東主席在延安和全國解放以後,曾對此有過多次講述,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翻雪山、過草地時期藏、羌人民的革命鬥爭業績,高度概括地比喻為「氂牛革命」。還曾一再表示說長征時期在川西北地區「我們是欠了番(藏羌)民債的,欠了債是要償還的。」1936年毛主席在保安對斯諾說:「這是我們唯一的外債,是紅軍拿了藏民的糧食而欠的債,有一天我們必須向藏民償還我們不得不從他們那裡拿走的給養。」(見《紅星照耀中國》第159頁和《長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第308頁)
鄧小平同志在1952年7月21日西南軍政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說:「紅軍北上,在那裡(川西北兄弟民族地區)是把他們(當地老百姓)搞苦了,這在當時是為保存紅軍,沒有辦法,把他們的糧食吃光了,他們吃了很大的虧,要在具體利益上向他們賠償,真正要從經濟上幫助他們得到利益。(見《血對西藏說》,第31、32頁)
五、紅軍在雪山草地解決糧食問題的意義
紅軍在雪山草地解決糧食問題是成功的,是一個奇蹟,它保存了一支數萬人的紅色隊伍。紅軍籌糧始終堅持發揮地方政權和宣傳工作的政治優勢;紅軍和老區人民表現了互為魚水的良好關係,很好地團結了少數民族群眾,得到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表現了紅軍爭取勝利的精神。江澤民同志說:「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老區人民。」川西北各民族當年為紅軍作出過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注釋:
①肖鋒:《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②③④《征途》,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⑤《紅軍在雪山草地情況簡介》,中共阿壩州委黨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1994年6月。⑥同注②⑦《革命回憶錄》,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⑧楊成武:《憶長征》,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⑨朱成源:《長征在雪山草地》,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9月版。⑩《星火燎原》(選編之三),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11]《阿壩州黨史研究資料》,中共阿壩州委黨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著,1984年5月23日。[12]同注②。[13]王超耀主編《雪山草地紅軍人物》,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14]同注⑤。[15]同注[13]。[16][17]注⑦。[18]《追求真理的足跡》,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5月第1版。[19]同注⑦。參考書目:1、燕燕、張衛明:《血對西藏說》。2、[美]埃特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李方准、梁民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3、[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長征——前所未有的故事》,過家鼎、程鎮球、張援遠譯,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4、《星火燎原》(選編之三),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5、《征途》(革命回憶錄叢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6、楊成武:《憶長征》,解放軍文藝社1982年5月第1版。7、《紅旗飄飄》(第23、26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8、《革命回憶錄》(1、5、8、10),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9、《追求真理的足跡》,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5月第1版。10、肖鋒:《長征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11、《川邊季刊》,1935年第1卷第1、4期。12、朱成源主編《長征在雪山草地》,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9月版。13、王超耀主編《雪山草地紅軍人物》,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內部資料:1、《阿壩州黨史研究資料》第1~13期,中共阿壩州委黨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1984年5月23日。2、中共阿壩州委黨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紅軍在雪山草地情況簡介》(1994年6月)。3、中共阿壩州委黨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紅軍長征在雪山草地、大小金川革命根據地編寫徵集提綱》。一方面是過去草地里有許多沼澤,當年很多戰士就陷進去,再也沒出的來,但是隨著氣候和水文的變化,沼澤幹了,所以現在草地就安全了許多。水沒有乾的時候更美也更危險,索爾茲伯里用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形容草地。另一方面是,若爾蓋草地很大,現在有車輛,可以達到每小時四五十公里,但是過去只有兩條腿,即使有馬匹也是用來帶傷員和物資的。這樣過草地耗時就很長了。草地食物有限,人不可能真的吃草,紅軍多為南方兵,不能辨別這裡的野菜。水也需要處理。所以草地帶來一萬多人的死亡,主要是因為物資短缺帶來的餓死、食物中毒,腹瀉等疾病,迷路以及沼澤帶來的減員。竊以為除了湘江戰役,長征中最艱苦的就是過草地了。
美不美和難不難是兩回事兒吧。。。
。。。。。。
不知道地下的先烈們看到今天的題主是會哭還是會笑呢
我估計,他們會笑吧
為自己的後代生活在一個不知饑荒,默認國家強大理所當然的世界而開心的笑。馬爾地夫的海域美不美,你倒是走一個啊
你喜歡的女生美不美?
你追她困不困難?
完全兩碼事好嘛。但凡自然風光優美的地區,在近代以前基本都不適宜人類居住。
建國後進行了排水,準備開發農業的。
再之前,就是一大沼澤,一腳踩下去沒到大腿,你走一周試試?看成了蓋達爾,還好沒開車。
其實抬頭望月亮也很美
美麗又不能當飯吃。
你去一個地方旅遊,和去一個地方上班感覺能一樣??
君不見七律長征都對過草地一字不提,可見毛爺爺對此地心理陰影多大
我是來看問題標籤的…
缺醫少葯有追兵,你說苦不苦?話說這寫標籤的人也是真皮
建議答主還原當年的場景和物質,設身處地的試試
標籤很醒目
吃飽了去看景是挺美,可是餓著肚子去找吃的,就不太美了。
推薦閱讀:
※長征的發起有經濟方面的原因嗎?
※如果你穿越到長征途中,能給紅軍提供一噸物資,你會提供什麼?
※為什麼說長征是「偉大的」?
TAG:紅軍長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