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力獨霸世界這麼久,為什麼不像歷史上眾多強大的國家一樣發動大規模侵略吞併戰爭?

或者說,這麼強大的國家不去佔領土地是有什麼特殊原因嗎?對比歷史其他帝國?而這種不擴張的社會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就單單是幅員遼闊,生活富足,獨佔北美嗎?還是現代已經不像二戰需要領土擴張,轉換為金融侵略?

補充下,是二戰後啊,歷史老師們。還有我的意思是加大國土面積,不單單就是侵略完搶完東西就跑。


大概只有農業國家的人才會糾結於土地吧。糾結於疆域的的遼闊。

美國只要願意,像中國一樣不遺餘力的發展農業,能養活世上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20億。可他只有不到4億人。

土地上的人怎麼辦?大規模殺原住民是不能容於現世文明社會的。

土地上的人心怎麼辦?宗教擴張已經不是那麼好使了。

現時已無必要掠奪土地。

美元,只要有美元,金光閃閃的鑄幣稅。只要有石油綁定的美元,任何現代國家都要想辦法刮腸搜肚賣點什麼來換美元。誰敢威脅石油美元誰就是獨裁者。薩達姆,卡扎菲,誰只要動一下不用美元結算石油的念頭,誰就被世界範圍內直播死刑。伊朗如果不是什葉派,如果不是有中俄聯手力挺,也早就淪陷了。在中東一面輸出動蕩挑起仇恨,分而治之,一面充當調停者維護秩序販賣武器,就能鞏固維持石油美元的地位。

10年弱勢5年強勢的周期美元政策,摁在地上一把一把的薅羊毛,如有必要割喉放血。

痛?叫爸爸。貸點美元止血,以後要聽話哦。輸出地緣政治影響力。

豐厚的美元紅利能讓華爾街給美國的科技、軍事企業源源不斷的輸血,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偉大的企業,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又讓美企佔據著道德、利潤、制度秩序的三重製高點。比如蘋果長年佔據全球智能手機利潤的90%以上。其他企業艱難的陪跑,你說他們還有多少空間發展新技術呢?下一次創新,蘋果是不是更容易成為標杆話事人呢?

多餘的錢再撒點給好萊塢,創造出一部部的真*強國巨制,進一步彰顯美國和美國制度的優越性。全世界吸金吸睛,優秀人才紛紛湧入美國為新科技添磚加瓦。

這是一個完美循環的閉環。

美元是心臟是核心利益。科技是大腦,軍事是臂膀,好萊塢NBA是妝飾的華麗門臉。

人心所向之,往之。

要土地幹嘛?要土地上不開化的劣等人幹嘛?不能基因複製器官前,偷運點人和器官就夠了。只要跪下叫爸爸,只要勢力範圍就夠了。


奴役的最高境界,是讓奴隸以為自己是在為自己工作。

新帝國主義(有別於中國印度埃及古代等的舊帝國和其主義)一大特色,就是主殖民和貿易【我只講歷史,不要幫助我隱射現實蟹蟹】

增強貿易的目的是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數量,本質是為資源分配消除地理限制。

殖民地的目的是低端生產和剝削的轉移與提供市場,為原材料和勞動力提供產地。

帝國需要穩固,必然是要一大批既得利益階級,在私有化天然的保護個人財產的動力下拚命的保護那個保護自身利益的國家。顯然,舊時代,舊帝國對自身的剝削,必然是金字塔型的逐級剝削,其生產才有可能滿足中高等級的生存所需,這樣的必然結果就是帝國中的絕大多數人口並非既得利益階級,他們沒有保護自身國家的切身動力和意願,往往還會成為舊帝國毀滅的根源。那最好的維繫帝國的方法,並不是製造一支巨大的軍隊,這樣的軍隊早就被證明是大而無當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讓他們變成小資產階級,成為既得利益者。

繼續存在等級制度,不過通過殖民和貿易,配合先進生產力和技術壁壘,將金字塔的底端推到非本帝國的地方去。

這就是低端產業轉移的實質:將自己國家的低端生產轉移到殖民地,由殖民地完成生產,提供價格低廉的原材料和勞動力,製造商品。特別是工業革命完成後,中低高端工業的興起,工農剪刀差的必然出現讓剝削變得更加得心應手而心安理得。從進口棉花賣回紡布到進口礦石賣回工業製成品,先進的生產效率對落後生產效率必然的剝削維繫了帝國的既得利益階級。

吞併的好處有什麼?稅收?更加穩定的貿易?但是付出的卻是對於當地的更加深入的控制,軍隊的投入,以及對於反抗的心驚肉跳。與其讓他們進入帝國,成為帝國的一部分在帝國的光芒下踩踏另一批人成為帝國的既得利益者,不如讓他們變成生產機器,為帝國提供原材料和便宜的勞動力,讓帝國底層的工人用1小時的勞動換來他們數倍時間的耕作,挖礦,種植和採集,高價向他們傾銷各種先進生產力下工業化生產的各種工業製成品,從殖民地吸血,供養帝國的所有既得利益者。

殖民地甚至認為自己是在勞動換取果實,豈不美哉?為什麼要把他們納入帝國的版圖?舊帝國的思維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人越多越好,因為財政收入主要依靠低效率缺乏積極性的稅收,而新帝國主要依靠先進生產力帶來的巨大貿易收入,帝國的每一個既得利益者,都非常有積極性的在建設帝國,並且維繫他。

所以你為什麼要發動戰爭擴張帝國的版圖?

當你強大到,先進到全世界都要做你的工廠和低端生產者,你可以近乎無限的傾銷先進技術和生產力的製成品換取巨大的剪刀差時,你為啥要佔領他們讓他們和你過上同樣的生活才滿意呢?剛剛推出帝國的底端,你又花巨大的毫無意義的成本撈回來再繼續維繫?

【留了飛線,等有人看到問題我再補全邏輯鏈】

「怎樣保證後來者不超過自己,鏈條里的每個國家位置不變」

有人發現問題了,很好,繼續講。

工業化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在工業化的初期,即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一段時間,利潤的提升還是那兩個簡單的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正是前者開闢了殖民地時代,而後者倒逼了科技的進步。但是在後工業化時期,後發國家在承接了先發國家的低端工業後,下一步的選擇出現了問題:是繼續做被剝削國,為了短期的利益購買先進工業國持續傾銷的工業製成品和技術黑箱,張嘴買不如造,保持本國內少數既得利益階級的優質生活,還是為了長期利益,開動工業鏈條進行工業的自我複製和自我進化,發展完善的高中低端工業跳出循環?

幾乎所有國家的領導人都願意走後者,因為這實在是太顯而易見了,自己可以留名青史,為什麼要為了一時之快?

問題在於,後工業化時代不同國家的客觀效率生產差距:

其一,被剝削國容易在國內產生官僚資產階級,他們的利益和國家利益並非重疊的部分,而是依靠對本國人民的進一步剝削獲取利益。而工業的發展需要長期的投入,對工業壁壘的攻克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資金長時間的扔到工業裡面,才可能完成工業的騰飛

第二,工業本身具有可複製性和可進化性需要已有工業體系種類在產業鏈中維持必要的組成部分或者說到達閾值。簡單地說,在當時的製造業上,你需要一套工業母機,重工業上,你需要一整套鐵煤複合體,後者能源源不斷的提供能源和金屬,前者能夠源源不斷的利用本身進行複製和精度提升。

實際上現實的工業化中,工業母機只是一個概念,涉及到各行各業各種子學科的構建,投入發展。這就意味著,先發國家要阻止後發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只需要在幾個特殊節點踹你就可以了,把你工業體系的自我升級的特性閹割,讓你只能發展某種或者某幾種工業。長期發展的內在動力,被價格傾銷和造不如賣依靠團結國內的官僚-資產階級堵死,而阻止工業發展的客觀原因依靠對特殊工業環節的狙擊和技術壁壘/禁運等堵死。

因為只要不堵死,被殖民國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材料成本,加上自身缺少吸血的既得利益階級,在外就能夠迅速的摧毀先發國家的貿易-利益鏈條,迅速的將其從貿易體系之中趕出。當然這個迅速需要時間,比如當年的英國就放任美國擁有了成為工業國家的潛能,而又沒有一套對工業完整的理解。其實英國的衰微在美國誕生的初期就決定了,大量的技術被帶到了美國,而美國又沒有前面的包袱。自己的宗主國在這裡摔倒,自己在這裡爬起來,可能繼續摔倒嗎?

新帝國的剝削是周期式的,輸入基礎工業,建立代表自身利益的官僚-資產階級,輸入部分輕工業,輸入部分重工業,控制你的工業發展流程。這個全過程,你都需要作為新帝國的資源來源國,廉價勞動力提供國和商品傾銷地,換取新帝國的技術,政治支持。官僚資產階級在內部奪權的過程中也需要讓出一部分利益換取背書。一旦出現任何工業鏈條完整的苗頭,只要利用內部官僚的鬥爭就能完成對其的限制,在外使用禁用和技術壁壘,在內支持部分保守的既得利益官僚分化,當一切都失去作用時,就根據規模選擇制裁,或者是金融制裁一夜打回解放前,或者軍事制裁一夜打回可以接受工業輸入的時代。

新帝國無論戰後對各個國家的輸血,還是對各個國家的扶持,無一例外不是大量貿易/傾銷協定+工業化後進行精準狙擊,日韓台本身基礎工業先進,但是在高端工業上的發展是缺乏完整性的。韓台因為地緣上過於危險,而被放棄了完整工業的輸入,但是依舊在扶持下形成了本國部分高端產業,和既得利益的官僚資產階級。日本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是先發工業國,但是隨著二戰打斷脊樑,後續的建設完全被碾壓式發展的美國工業人口主導。可是日本在地緣政治上特殊的性和美蘇意識形態對抗中在亞洲的橋頭堡作用,逼迫新帝國對舊帝國進行了工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結果讓舊帝國拼湊出了足夠的工業鏈條搞大國夢。然後廣場協定戳你泡泡,入超越吹越大,boom。

本來先發國家(先進生產力)對後發國家(落後生產力)必然碾壓過程,但是還是會因為一些客觀原因,被停滯,比如國家,官僚資本並非一體,比如幾個「*國人民的老朋友」,有時候國際關係就是這麼殘酷,誰都不犯錯,犯錯的不是再難以翻身了,就是永遠的離開世界了。


資本家統治世界那麼久,為啥不能像奴隸制一樣奴役工人?

不是他們良心發現,而是這樣赤裸裸的剝削會導致奴隸拚死的反抗。

所以從奴隸制到封建制再到資本制,隨著奴隸不斷的反抗,奴隸的人身自由逐步被放開,剝削變得越來越隱性。

雖然剝削率增加,但是表面上的功夫做足,什麼皿煮人權,什麼自由市場,什麼美國夢,什麼努力就會有收穫,而不是奴隸從生干到死。

國家之間也是。一戰到二戰,民族主義覺醒,赤裸裸得殖民佔領已經吃不開了,被殖民地人民會拚死反抗,什麼帝國墳場,為了掠奪,要花多大成本?入不敷出。

還不如現在這樣,也是自由平等貿易,誰讓你沒科技?那就乖乖出廉價勞動力,出原材料。你沒資金?好,我給你貸款,慢慢還吧。其他有的是方法剪羊毛,扶植一批買辦傀儡政權,我們吃肉你喝湯,大家一起來剝削。

這樣控制成本減少,還不耽擱吸血,豈不美哉?

不過暴力後盾少不了,這就是美軍。傀儡政權不聽話,或者你不想還貸款,可以,艦隊開過去,看你嚇尿褲子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表面工作的重要性。


你說的前題不存在,美國壓根沒有什麼「不擴張的社會」,任何一個大國,都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大的,誰的領土也不是充話費送的。美國早在成為全球霸主前就使用了一連串手段擴張領土,包括贖買(路易斯安那、阿拉斯加)、戰爭(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和他的所有陸上鄰國進行過戰爭,最終從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州,擴張了三倍領土,橫貫北美大陸,直到被太平洋攔住。

(地名後面的年代為美國得到這塊領土的時間)

那為什麼領土需求如此高、如此好戰的美國,在他最強的二十世紀卻幾乎停下了擴張的腳步呢?

這問題如果換個對象問也很有意思,孕育著漢族文明的那批人,最開始也就佔據著黃河中游的一小部分土地,怎麼就最後擴張成近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了呀?曾經在無盡的擴張里,征服過西域人、百越人、東夷人、古蜀人、九黎人、高山人無數土地、領土擴張幾十倍的「漢族人」,怎麼就在後面的王朝里停下了擴張的腳步呢?

從台伯河個城邦起家,後續征服了高盧人、凱爾特人、希臘人、埃及人、迦太基人、亞細亞諸邦、日耳曼尼亞諸族的羅馬帝國,最後怎麼就在把領土擴張到環地中海的鼎盛後,就不再擴張了呢?

大家總是把自己喜歡的國家想像成白蓮花,但政治軍事上的事兒,哪有白蓮花呢?雖然肯定有人不樂意相信,但上面的例子其實是一回事兒,只要你能找到其中一個問題的答案,其餘類似的問題你就都有找到答案的思路了,我覺得你先挑一個簡單的羅馬自己找答案吧,我是不能給你明說答案了,再多了就要觸及「自古以來」和「不易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了


美國靠商業立國,全國永遠處於經商熱中,而且永遠是1000度的白熱。

天底下的商人都是讓別人幹活,自己賺錢。你們見過哪個大公司的老闆是自己下車間幹活的?

美國人的理想是讓全世界都變成自己的承包商,自己坐收利潤。但是生意規則是否公平這個問題他們就不考慮了,這也是美國很討厭打仗,但是總是捲入戰爭的原因。

美國是以把原住民趕走移民過去自己經營的模式建立起來的,但是工業化後的美國反而最先拋棄了這種農業文明思維,甚至主動退出了菲律賓殖民地。20世紀日本人、英國人、法國人想在亞洲複製殖民統治的歷史,於是跟美國發生了衝突。

日本人到現在都學不會代理統治,日本在海外的企業大部分都無法充分利用本地人才,必須依賴日本母公司派人管理。而美國公司就是典型的代理經營型,只要業績上漲股東有錢賺,公司管理層全換成猴子都可以。很多反美主義者還停留在美國霸權主義的老生常談中,沒意識到美式思維的真正可怕之處——他們的最終理想是用機器代替人


列強瓜分非洲時間是從15世紀到19世紀晚期。列強瓜分中國從1840年到1901年。這個時間段之後世界上的好地方基本被瓜分完了,列強內部繼而矛盾加劇,接著就是兩次世界大戰,殖民地在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易手。二戰之後殖民地獨立浪潮,兩極格局,冷戰等等。

想堂而皇之地入侵他國,黃金時間段就到19世紀末。然而看看美國在這個時間點前都在做什麼?

獨立戰爭:1775~1783

美加戰爭:1812~1815

美墨戰爭:1846~1848

美國內戰:1861~1865

美西戰爭:1898

貫穿始終的還有印第安人戰爭。

所以題主的問題描述,首先就犯了一個謬誤

美國不擴張,他的國旗怎麼從十三顆星星變成五十顆星星的?題主說美國不擴張而獨佔北美,是欺負印第安人不上知乎咯?

至於說為什麼美國沒有像英法德那樣滿世界開殖民地,道理也很簡單。第一,建國之初,美國並不強大,和英國剛了一次獨立了,再剛第二次,白宮就成了白宮,之後自家又打得底朝天,。第二,美洲幅員遼闊,對手弱雞。美國只要不碰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這樣的對手,美國信手拈來,放著白撿的土地不去要,非跑到非洲亞洲和英法德俄死磕,有必要麼?第三,等到美國把北美收拾差不多了,世界也沒什麼地方可瓜分了。再想要地方直接列強打世界大戰去。

等到了二戰結束,美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全世界在往國家獨立的方向走,聯合國五常之一公然入侵吞併他國?吃相這麼難看不要緊么?

況且,別說蘇聯這麼個紅色巨人,就是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面前,美國也不敢說軍事實力「獨霸」吧?朝鮮戰爭志願軍直接參戰,越戰中國輸出武器裝備軍事顧問,哪次美國得著便宜了?


美國扶持的20多個獨裁者名單

一,中華民國袁世凱,美國政府支持袁世凱獨裁,限制「反袁稱帝」活動,驅逐在美居留的孫中山、黃興。

二,中華民國蔣介石,在美國人扶植下實行獨裁統治,內戰失敗後逃亡台灣島 。

三,韓國李承晚,在美國人扶植下上台執政,後因民眾示威流亡夏威夷 。

四,韓國朴正熙,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被暗殺

五,韓國全斗煥,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被判死刑。

六,越南吳庭艷,在美國人扶植下上台執政,後被軍事政變推翻,亂槍打死。

七,泰國鑾披汶,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堅決鎮壓民主運動。

八,伊朗巴列維,在美國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被霍梅尼推翻。

九,智利皮諾切特,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任內屠殺異己。

十,古巴巴蒂斯塔,在美國人扶植下建立獨裁政府,後被卡斯特羅推翻。

十一,海地杜瓦利埃,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逃亡海外。

十二,菲律賓馬科斯,在美國人扶植下建立的獨裁政府,後逃亡夏威夷。

十三,柬埔寨朗諾,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推翻西哈努克親王政府。

十四, 伊拉克薩達姆,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伊拉克戰爭後被絞死。

十五, 印度尼西亞蘇哈托, 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任內屠殺華人。

十六,哥斯大黎加菲格雷斯,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推翻了民選的民族共和黨政府。

十七,玻利維亞巴利維,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逃亡海外。

十八,羅馬尼亞依利埃斯庫,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齊奧塞斯庫被處死。

十九,尼加拉瓜索摩查家族, 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祖孫三代獨裁統治了50年。

二十,哥倫比亞皮尼利亞,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逃亡西班牙。

二十一,厄瓜多卡斯特羅,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被處死。

二十二,烏干達阿明,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外號「吃人暴君」 。

二十一,巴拉圭 斯羅特羅斯納,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任內屠殺異己。

二十二,剛果蒙博托,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非洲著名獨裁者。

二十三巴拿馬恩達拉,美國武裝佔領巴拿馬後,扶植親美的恩達拉政府上台

至於美國剛剛給沙特賣了多少軍火,別說你不知道

--------------------------------------------------------------------------------------

我看評論裡面有很多人說蔣介石不是獨裁者

根據高的不知道哪裡去的採訪人華萊士主張的:瘋狂打壓新聞和信仰自由就是獨裁者

可以判定打壓共產主義信仰,不許國內媒體報道抗日的蔣介石確實是獨裁者。

1936年,委員長在首都學界代表大會上提出KMT是反日的,被日本大使館探知,向外交部抗議:委員長言論嚴重違反淞滬協定相關內容。於是KMT登報道歉,但由於當時報紙上禁止出現日本相關內容,所以日報標題為《外交部就XX大使館抗議委員長XX言論向XX道歉》

1938年,香港英國殖民政府受日威脅,對本地反日言論進行管制,但香港文化官員漢語水平太低,無法對華文媒體進行有效管理,英國政府致函國民政府要求予以協助。國民政府選派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委員前往,時人諷曰「委員不知亡國恨,隔海由刪抗X言」

原文:

XX殘殺下,南鵬厲症流行,X拒給醫藥死者日多

陽江南鵬島,X兵減至僅得數十,唯唆使漢奸驅策我民眾日夜采鎢,無時刻停息,不堪苦役而傷病者數百人。X對我殘弱同胞諸多虐待,甚或推下海中以供魚腹者亦百人。

近日島上又發生疫症,X寇拒絕供給醫藥,因而染疫死者日有所聞,輾轉傳染,該島實已成為一極恐怖之死島等。

查島中糧食仍不給,漢奸譚某等幾次向X請糧接濟,半月來始得運到米石百多包,旋即告罄。什糧又不多,糧食問題日呈嚴重。

該島鎢砂已被採去七八,全島被翻及半,頓成千瘡百孔,泥濘載道,惟X寇在沿岸仍有所建設。關係擬築堤岸馬路一部同胞被拉充苦工,頗有乘間冒險逃出者雲。


美國的實際領土實際不止地圖上的北美 阿拉斯加 太平洋諸島 以及加勒比海諸島。但凡美國軍事基地涉足的土地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國控制與影響。

如日本 韓國,如 阿富汗 伊拉克,如北約各國。

然後打著自由民主的大旗,站領著道德制高點,做著燈塔,世界各國便自會滋生帶路黨,世界各地本地的資源培養出的人才也都懷著更高的追求投效美國。即便美國本地學生高中數學只會1+1又如何,美國最終仍能獲得全世界的人才/資本的給養。

再有著全世界遍布的軍事基地,必要時刻 還可以 「查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顛覆地方政權。經濟/政治的觸手影響全球,美國有無數手段可以使各種談判傾向美國利益。

於是美國再也不用像傳統列強一樣為了爭殖民地的 原材料 和 市場 和其他列強打得頭破血流了,而先天的地理優勢(南北都打服之後)導致也沒有邊境的壓力。

你看trump天皇上台都要修牆/增軍費/制裁中國(不單單制裁中國)了,也不影響世界各國人才/資本蜂擁美國,蓋廠抽籤忙的不亦樂乎。

車輛保養時寫的有些亂,

一大句話總結:因為美國爹是燈塔,因為他龐大的軍費維持著世界第一規模的軍隊與海外基地充當了世界警察,因為世界各地人民都嚮往燈塔的生活,而他在談判中也掌握主動權 ,所以他不需要用傳統擴張來獲取好處。

寫在最後:

看看美國在海外軍事基地的分布你就會感嘆,與其叫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不如叫united empire of earth

等著拿車瞎寫,如有異見,我們有時間再辯 :]]


沒侵略吞併????你歷史老師應該打你啊!

美墨戰爭(1846年~1848年)

核心提示:1835年美國煽動墨西哥德克薩斯地區的種植園主叛亂,併入美國。墨西哥出兵鎮壓,美國派兵佔領德克薩斯,並攻入墨西哥,5月美國對墨宣戰。

1846年5月18日,泰勒率美軍南下佔領馬塔莫斯,9月攻佔蒙特雷,11月佔領薩爾蒂約。同年6月卡尼率美軍1700人西進,奪取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

1847年2月,泰勒部在布埃納維斯塔擊潰墨西哥總統聖安納率領的墨軍1.4萬人。3月,美軍在總司令斯克特率1萬美軍在墨西哥灣韋拉克魯斯登陸,29日,美軍攻佔韋拉克魯斯。4月18日,美軍擊潰總統聖安納主力和參謀部,5月5日,美軍佔領普埃布拉,逼近墨西哥城,8月美援軍趕到,美軍在康特列拉斯再次擊敗墨軍。

雙方進行和談,9月7日談判破裂。9月8日,美軍向墨西哥城發動進攻,被擊退,12日,美軍佔領城外高地,炮轟城牆。14日美軍攻入墨西哥城,16日控制全城實行軍管。10月墨西哥總統被免職。

「天定命運」論下的美國領土大擴張

獨立戰爭後,美國統治集團一直把向西部擴張作為國策,尤其是南方的奴隸主集團,更充當了領土擴張的急先鋒。這是因為:南方種植園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取決於不斷擴充新土地來遷移種植園,以避免地力的下降。

19世紀20年代以後,美國加快向西擴張步伐,並製造了「天定命運」的擴張理論,宣稱「我們天定命運的權利,就是擴展到整個大陸」。

美國以移民為先鋒向西部移民數量激增,1835年達到3萬人,並遠及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等墨西哥領土。移民與墨西哥政府不斷發生糾紛。1835年,美國政府唆使得克薩斯的奴隸主發動武裝叛亂,墨西哥出兵鎮壓,在阿拉莫殲滅美軍187人。

美國出兵擊敗墨軍,宣布得克薩斯「獨立」,成立「熊星國」。1844年大選,波爾克當選美國總統,做好了向墨西哥開戰的準備。1845年7月宣布吞併得克薩斯。同時,美國還加緊向其它墨西哥領土侵犯,為吞併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的大片土地,1846年5月13日,美國向墨西哥宣戰,美墨戰爭爆發了。

美國在力量上對墨西哥佔有絕對優勢。美國經濟發達,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擁有先進的前裝式來複槍和大炮,海軍控制著制海權。而墨西哥是落後的農業國,人口700萬,大部分是印第安人,全國只有3.2萬軍隊,幾乎沒有海軍,裝備差,缺乏訓練和紀律。

戰爭大體分為兩個階段。1846—1847年2月,戰場主要在3個方向展開。泰勒指揮美軍主力在墨西哥北部同墨軍主力交戰。

5月8日的帕洛阿爾托戰役,美軍2300人同墨軍6000人交戰,美軍以優勢炮火擊潰了對方的騎兵。5月9日,美軍1700人在雷薩卡·德·拉帕爾馬擊潰了5700名墨軍。9月24日,美軍增至1.5萬,攻佔蒙特里。1847年2月,雙方在布埃納維斯塔激戰。墨軍統帥聖安納以2萬之眾企圖圍殲5000美軍。墨軍幾次擊退美軍進攻,俘400多人。

但美軍憑藉炮兵的優勢,擊退了墨軍。此役,美軍傷亡746人,墨軍損失1500至2000人。在加利福尼亞,6—7月間,美國移民擊潰墨軍,建立了「加利福尼亞共和國」,樹起「熊星國旗」。

美國海軍遠征加利福尼亞,支援移民。9月,墨西哥人起義,驅逐了美國移民。美國又增派陸軍,與太平洋分艦隊配合,擊敗了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的墨軍,將這兩個地區併入美國。1846年12月,多尼芬率領900名美軍長途奔襲1000多英里,攻佔了墨西哥北部重鎮奇瓦瓦,並在蒙特里與泰勒軍會師。

第一階段戰爭結束時,美已攻佔了墨西哥北部大片土地。

美軍人數雖少,但倚仗優越的戰術素養和精良的裝備,擊潰了以印第安人為主體的數量佔優勢的墨西哥軍隊。墨西哥人民在美佔區展開游擊戰,迫使美軍停止了進軍。

1847年2月至1848年,戰爭進入第二階段。美軍增至6萬人,其中二分之一派往墨西哥。美軍為徹底擊敗墨軍抵抗,改變主攻方向,開始尋找一條最短路線攻佔首都墨西哥城。美軍司令溫菲爾得·斯科特策劃並實施了對維拉克魯斯的兩棲登陸。

維拉克魯斯是墨西哥東海岸的最大港口,具有重要戰略價值。斯科特集中軍隊1.3萬人,配備50門大炮,在海軍墨西哥灣分艦隊的支援下,進攻該港。維拉克魯斯有墨軍4000人防守,工事堅固。為完成兩棲攻擊,斯科特專門定購了特製的登陸艇,並對部隊進行了強化訓練,做好了周密的準備工作。3月9日開始,美軍在維拉克魯斯東南3英里處的海灘開始登陸。墨軍未予抵抗,美軍8000人無一傷亡,順利登陸。

接著,美軍開始圍攻維拉克魯斯。從3月22日開始,美72艘軍艦和陸軍的大炮對維拉克魯斯進行了連續幾天的野蠻炮擊。斯科特下令:墨西哥人不投降,便不許任何活人離開這座城市。在美軍猛烈的炮火下,城市受到嚴重破壞,一時「城內街道上血流成渠,到處落下被敵人炮彈炸飛的人的斷肢殘體」。平民傷亡100多人,損失500萬比索。墨西哥守軍進行了頑強抵抗,碼頭工人和漁民也積極參戰,使美軍付出了82人的傷亡。

3月29日,墨軍在指揮官命令下停止抵抗,美軍才攻佔該城。這次兩棲登陸,從軍事上看,是十分成功的,美陸海軍密切協同作戰,完成了預定的作戰目標,被稱為「19世紀最成功的兩棲登陸作戰」。

美軍隨後向首都墨西哥城推進。聖安納倉促集中1.3萬人在塞羅戈多與美軍會戰。

4月18日,美軍出奇兵穿過山谷密林,突襲墨軍左翼,擊潰了墨軍,俘虜3000多人,美軍傷亡400人。5月15日,美軍推進到離墨西哥城80英里的普埃布拉,因城裡上層人士投降,美軍兵不血刃攻佔了這座墨西哥第三大城。8月6日,美軍1萬人兵臨墨西哥城下。

墨西哥軍民為保衛首都展開了英勇戰鬥。墨軍已集中了2萬人,100門大炮。這時的墨軍以白人為主,戰鬥力有了明顯提高。雙方首先在郊區外圍展開激戰。在康特列拉斯和丘魯布希科兩戰中,美軍以猛烈炮火又一次擊潰了優勢敵軍。墨軍傷亡被俘達7000餘人,但美軍也傷亡近千。

9月7日,墨政府同美國舉行了短時間談判,拒絕了美國的無理要求。美軍便向墨西哥城發起總攻。墨軍奮勇抗擊,打退美軍多次進攻,美軍死傷慘重。

在俯瞰墨西哥城的查普爾特佩克山,戰鬥尤為激烈。墨西哥軍事學院的學生進行了英勇戰鬥。美軍如潮水般向山頂衝鋒,學生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勇還擊,美軍死傷遍地。墨軍子彈打光後,與敵展開了白刃格鬥。最後,有6名少年學員戰鬥到最後一人,光榮犧牲,被譽為「少年英雄」。

9月13日黃昏,聖安納率政府成員撤退,城內一片混亂,總統府也被亂民搶劫一空。9月14日拂曉,美軍入城。開始,美軍耀武揚威,身穿嶄新制服舉行入城式,許多市民圍觀,突然槍聲大作,墨軍狙擊手從四面八方向美軍射擊,美軍紛紛倒下。激烈的巷戰進行了整整一天,美軍傷亡860多人。後由於墨西哥市參議會怕美軍報復,下令停火,美軍才最終攻佔墨西哥首都。

但是,墨軍仍在全國各地與美軍激戰。墨西哥人民還在美佔區展開游擊戰,用大刀、長矛、獵槍同美軍戰鬥。僅1847年2月一次伏擊便打死美軍300多人。10月,游擊隊又奇襲普韋布拉,擊斃美州長,殲守軍大部。美軍進行了殘酷鎮壓,但仍無法撲滅人民反抗的烈火。1847年末,美軍有2萬人在同游擊隊作戰。

墨西哥政府如能充分發動人民,本來是可以轉敗為勝的。

但是上層統治集團因首都的陷落驚慌失措,於1847年10月解除了聖安納的職務,成立了新政府,開始與美國進行談判。

1848年2月,雙方簽署了《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墨西哥割讓了占本國一半以上的領土190萬平方公里,即今天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科羅拉多、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等州。美國支付了1825萬美元。

美墨戰爭是美國發動的一場赤裸裸的侵略戰爭,連美將格蘭特也承認「這場戰爭乃是強大民族對弱小民族所曾進行的最不正義的戰爭之一」。戰爭以美國獲勝、墨西哥割地求和而告終。但美國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死亡12876人(內傷病而死者11155人),傷4102人,耗資9750萬美元。

墨西哥敗因,在於領導者貴族和教權集團爭權奪利,妥協投降。墨軍訓練差,裝備落後,貴族軍官指揮低劣。美軍勝在軍隊素質好,戰術水平、火力和機動能力佔有絕對優勢。

尤其是一批西點軍校畢業生如羅伯特·李、扎卡里·泰勒、尤利塞斯·格蘭特等人表現了很高的指揮才幹,特別是斯科特利用所學知識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成功指揮了維拉克魯斯登陸及對墨西哥城的圍攻。當時的英國名將威靈頓曾稱讚他為「活著的最偉大的軍人」。稱維拉克魯斯—墨西哥城戰役在「軍事史上是無與倫比的」。

美墨戰爭在美軍事史上有許多第一:美軍第一次在異國作戰、第一次進行兩棲登陸、第一次進行巷戰、第一次使用蒸汽戰艦、第一次在敵國建立軍政府、第一次由職業軍隊單獨進行的戰爭。戰爭中擴大的領土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為美國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但領土擴張也促進美國南方奴隸制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為日後的內戰埋下了禍種。

1847年11月11日安約當選墨西哥臨時總統,1848年1月雙方開始和談。2月2日雙方簽定和約,墨西哥割讓德克薩斯、新墨西哥、上加利福尼亞。1848年6月12日,美軍撤出墨西哥城,戰爭結束。

美國通過這場規模不算很大的戰爭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世所罕見。墨西哥喪失了大半國土,元氣大傷。美國從此獲得在美洲的主宰地位。

美西戰爭(1898年)

美西戰爭(又稱西美戰爭;英語:Spanish-American War)是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加勒比海殖民地進而控制加勒比海而發動的戰爭。

由於美國軍艦「緬因號」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沒(1898年2月15日),激起美國報刊強烈反響和國內民眾的憤怒。3月27日,美國通過駐西班牙公使提出要求西班牙在古巴停火和取消集中營法等條件。西班牙為了避免對美作戰,於4月9日宣布休戰。但美國國會發布決議:承認古巴獨立,要求西班牙撤出古巴。同時授予總統使用武力的權利,並宣告美國無意兼并古巴。4月22日,美國海軍封鎖古巴港口。諾希維爾號軍艦捕獲到一艘西班牙商船。4月24日,西班牙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宣戰。

戰爭主要在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同時進行。開戰後,美海軍部副部長西奧多·羅斯福辭去職位,組建志願軍第一志願騎兵團前往參戰。

在古巴,西奧多·羅斯福率第一志願騎兵團(即莽騎兵)節節獲勝,擊敗了西班牙在古巴的陸軍一部,從而讓戰爭的陸上形勢對美國有利。在菲律賓,美國海軍准將喬治·杜威的艦隊在馬尼拉灣戰役中佔領馬尼拉。海軍上將塞韋拉指揮的西班牙加勒比海艦隊在古巴聖地亞哥港被美國徹底摧毀。聖地亞哥市向謝夫特將軍投降。同時,從香港出發的美國艦隊殲滅了駐守在菲律賓馬尼拉港的西班牙艦隊。

兩國於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簽訂《巴黎和約》。根據和約,西班牙全部放棄古巴,將波多黎各和關島等殖民地割讓給美國,並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把菲律賓的主權轉讓給美國。

戰爭過程中,威廉·蘭道夫·赫斯特的《新聞早報》由於採用大量離奇手法報道戰爭過程而一舉成名。赫斯特本人也曾作出帶領記者手持槍支俘虜西班牙水兵的奇聞。

美菲戰爭(1899年~1913年)

美菲戰爭(又稱菲律賓獨立戰爭)發生在1899到1902年間,是由菲律賓第一共和國跟美國進行的一場反侵略戰爭。戰爭的結果美軍獲勝,菲律賓徹底變成了美國的殖民地。

戰爭從1899年6月2日菲律賓正式向美國宣戰開始,直到1902年7月4日菲律賓統帥投降為止,但局部抵抗戰役仍然在繼續,延續到1913年6月15日才基本平定。

從1896年,為了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菲律賓革命發生,1898年6月12日宣布菲律賓獨立,但西班牙和美國政府都不承認,在美西戰爭戰敗後簽訂的巴黎和約中,西班牙殖民政府同意把菲律賓轉讓給美國,菲律賓革命者的鬥爭矛頭開始轉向反抗美國。

菲律賓獨立戰爭是1896—1902年菲律賓人民為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和反抗美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是亞洲第一次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菲律賓人民通過自己頑強不屈的英勇鬥爭,推翻了歷時300多年西班牙的殖民統治。

然而,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後,美國和西班牙籤訂《巴黎和約》,西班牙把菲律賓轉讓給美國,對於菲律賓人民來說,獨立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但是,通過這場戰爭,大大喚起了菲律賓人民的民族意識,同時,它揭開了20世紀初亞洲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自1565年菲律賓淪為西班牙殖民地以來,堅韌不屈的菲律賓人民不斷地進行各種反抗鬥爭,在西班牙入侵以來的300年間,平均每年發生5次起義,規模較大的起義有102次之多。1873年爆發的甲米地起義,更是喚醒了菲律賓人民的民族意識。1892年7月,以「偉大山民」安德列斯·波尼法秀為首的資產階級激進派成立了秘密組織「卡蒂普南」(意為「民族兒女至尊協會」)。該組織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綱領首次提出了要依靠人民群眾,通過武裝鬥爭實現民族獨立。

波尼法秀和哈辛托等人以「卡蒂普南」作為準備武裝鬥爭的核心力量,創辦了地下刊物《自由報》宣傳其主張。「卡蒂普南」注意在工人、農民、職員、士兵和知識分子中間發展成員。到1896年,會員已達3萬人,同情者達幾十萬人。

1895年底,「卡蒂普南」在聖馬特奧山洞召開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決定準備發動武裝起義,並提出了「菲律賓獨立萬歲」的口號。為準備起義,「卡蒂普南」加緊籌款購買軍火,僅幾個月時間,便從人民中籌到20萬比索捐款,同時與日本簽訂了購買10萬枝槍和150門大炮的協定。

波尼法秀和哈辛托共同制定了作戰計劃:在內湖省一個靠山近海處建立革命根據地作為起義總部,指揮菲各地的起義。計劃先在呂宋島各地舉行起義,然後攻打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中心馬尼拉,最後解放其餘諸島。

1896年8月,「卡蒂普南」召開第五屆最高委員會,決定設立最高委員會主席、國務秘書、陸軍部、司法部、財政部,作為起義的領導機構。正當革命迅速發展之際,西班牙殖民當局發現了起義計劃,開始進行鎮壓。8月23日,「卡蒂普南」在馬尼拉近郊的巴林塔瓦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提前發動起義。會議成立了以哈辛托為首的戰時內閣,統一領導起義。

8月26日,在「不戰勝毋寧死」和「菲律賓獨立萬歲」的口號聲中,人民開始舉行起義,菲律賓獨立戰爭正式爆發。期間起義軍主要使用舊式步槍、大刀、長矛、木棍和石塊作戰,且大多數人未受過正規的戰術訓練。此時,西班牙軍隊在菲只駐有1500人,其中700人駐在馬尼拉,另有菲籍輔助軍6000人,還有10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西班牙軍隊人數雖然不多,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

菲律賓獨立戰爭可分為兩個階段。

896年8—12月為第一階段。此間,菲律賓全民奮起,起義達到高潮。巴林塔瓦克、呂宋、棉蘭姥和蘇祿等地相繼爆發了武裝起義。起義中心在呂宋島。菲地主和資產階級保守派的代表艾米利奧·阿奎那多響應波尼法秀的號召,於8月31日在甲米地發動起義,打敗了西班牙軍,佔領甲米地全境。

9月,擊潰了西班牙阿吉雷指揮的軍隊。11月,起義軍在諾維萊塔和比納卡揚擊潰了總督布蘭科指揮的增援部隊。這些勝利,極大地振奮了人民的鬥志,各地起義軍加緊進攻,幾乎佔領了呂宋島全境,並包圍了馬尼拉。

1897—1898年為第二階段。

此時,菲律賓革命遇到了暫時挫折。西班牙當局為了加緊鎮壓菲律賓革命,於12月撤換了原總督布蘭科,任命波拉維夏為菲律賓新總督。

同時,從國內調來大批援軍,並在菲組建由當地人組成的「忠誠志願兵營」。此時,波拉維夏共有3.6萬人。他計劃以精銳部隊集中攻打起義中心甲米地,切斷甲米地與其他各省的聯繫,再各個擊破其他地區的起義。

1897年2月,西軍分兵三路向甲米地發起進攻。在敵人進攻面前,菲起義軍奮起反擊,扼制了敵猖狂進攻勢頭,斃傷敵軍1150人,但終因力量對比懸殊,被迫撤退,西軍佔領了起義軍的若干據點。

4月23日,里維拉接任波拉維夏為新的菲律賓總督。然而,正當戰爭緊張進行之時,革命隊伍內部發生了分裂。以阿奎那多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害怕農民革命會危及到自己的利益,為阻止革命深入發展,於1897年5月10日殺害了波尼法秀,篡奪了革命的領導權,並取消了「卡蒂普南」,起義陣營受到嚴重削弱

5月18日,西軍佔領甲米地全省,菲律賓革命政府遷到了布拉乾的破石洞,繼續領導抗戰。起義軍名將納蒂比達在阿利亞加戰役中擊敗了西軍的進攻,在中呂宋7個省都建立了革命政權。

1897年11月2日,起義軍成立了菲律賓共和國,並宣布了臨時憲法,阿奎那多任總統。這時,總督里維拉看到鎮壓已無希望,便向起義者誘降。阿奎那多在殖民者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威脅和利誘下,欲與敵妥協,於12月14日與殖民當局簽訂了《破石洞條約》。

阿奎那多從西班牙人處得到80萬比索,同意繳械投降,自動解散政府,然後流亡香港。菲律賓獨立戰爭遇到了暫時的挫折。但是,菲律賓人民爭取民族獨立鬥爭並未停止。起義軍中不願投降的將領馬卡布洛斯等人率軍反攻,解放了菲律賓中部的廣大地區。

正當菲律賓人民同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艱苦戰爭之際,美國發動了對西班牙的戰爭。

這樣,美國軍隊也參加了在菲律賓對西班牙的作戰,並插手菲律賓獨立戰爭。1898年5月2日,美國海軍在馬尼拉灣殲滅西班牙艦隊。不久阿奎那多乘美國軍艦返回菲律賓。

阿回國後,即號召菲律賓軍隊向西班牙殖民軍發起進攻。至5月底,菲軍攻佔了甲米地全省,全殲西軍2800人,俘獲西軍司令培尼亞將軍。6月12日(即今菲律賓國慶節)阿奎那多在甲米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菲律賓獨立,成立了以阿為首的中央政府。到1898年8月,除馬尼拉和南部某些地區外,菲軍幾乎解放了全部領土。

這時,美軍卻阻撓菲軍收復馬尼拉,在私下裡同西班牙總督達成秘密協定,西班牙把馬尼拉「轉讓」給美國,由美海軍陸戰隊在馬尼拉登陸,並迫令菲軍撤出馬尼拉地區。儘管如此,菲軍在各地繼續向西班牙軍發動進攻。1898年9月15日,菲議會在馬拉洛斯舉行,制定了憲法。

11月29日,菲律賓通過了憲法。1899年1月23日,菲律賓共和國宣告成立,阿奎那多任總統,馬比尼任內閣主席。菲律賓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西班牙在菲300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反西班牙戰爭,以菲人民的勝利而告終。

然而,前門驅狼,後門進虎。此時,美國又開始大舉入侵菲律賓。1899年2月4日,美軍經過充分準備後突然向馬尼拉市郊的菲軍發動進攻。2月5日,菲律賓共和國向美國宣戰,菲人民抗美戰爭(菲美戰爭)正式爆發。

菲軍民英勇抵抗,用正規戰和游擊戰等多種方式打擊敵人。三年內殲滅美軍近萬人。1901年3月,在美軍的鎮壓下,菲南部各島先後被美軍佔領。1901年3月21日,在菲律賓最後的首都帕拉南失陷後,阿奎那多被俘投降,並使許多游擊區的司令鬥志瓦解而繳械。菲律賓第一共和國失敗,作為有組織的統一領導抗美戰爭告一段落。1902年7月4日,美國駐菲總督阿瑟·麥克阿瑟宣布:美菲戰爭結束了。但是,菲律賓人民鬥爭仍未止息。

1903年至1908年菲律賓共爆發50多次大的武裝起義,出現近390個反美組織。美國直到1906年才正式宣布菲律賓戰爭全部結束。菲律賓變成了美國的殖民地。

美國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慘重代價,至1901年6月30日止,共派往菲律賓軍官3477人,士兵10.88萬人,打了2811仗,死4243人,傷2818人,耗資10億美元。菲律賓人民為獨立和自由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計戰死1.6萬人,因傷病致死及被屠殺20萬人以上。

入侵海地(1915年)

1911年至19I5年,海地政局動蕩。國內貧民紛紛揭竿而起,而政府內部軍事政變頻繁爆發。這4年內,有6名總統先後上台,每個總統都最終被殺死或被迫流亡。在這混亂的大背景下,當地德國移民的勢力逐漸崛起。

雖然當時海地僅有200多名德國人,但他們控制了海地近80%的國際貿易,海地許多鐵路線以及太子港的眾多碼頭都歸德國商人擁有。此外,德國人還紛紛與海地最有權勢的人物結成親家,這使海地的經濟大權落入了德國人的掌控。

與此同時,美國人也一直在關注海地局勢。美國難以容忍德國人的勢力在本國附近增長。為了限制德國人在海地的影響力,1911年,美國政府扶持紐約國家城市銀行併購海地唯一的商業銀行——海地國家銀行,美國的勢力由此進入了海地的金融系統。

1915年2月,讓?維布倫?紀堯姆?桑上台擔任海地總統。但由於他統治手段殘暴,該年7月他就在太子港被暴民殺死。

海地各派勢力隨即開始爭搶海地總統的寶座,其中最有實力的爭奪者是羅薩沃?彼博,他極力反對美國勢力對海地的滲透。美國政府擔心波博上台後,會將美國人徹底趕出海地。

此外,由於海地政府曾向美國銀行借債,美國人也害怕波博上台會賴掉這些欠債。為了維持美國在海地的經濟統治力,1915年7月2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下令美軍入侵海地,首批大約33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隨即開赴太子港。為了避免國際社會指責這次赤裸裸的入侵,美國政府對外宣稱此舉是「要保護有美國人投資的海地,為海地重建和平和秩序。」

在佔領海地僅僅6個月後,美國「顧問」就已經完全控制了海地的海關、銀行以及各類行政系統。

此外,美國規定:海地國民生產總值的四成必須用來歸還欠美國以及法國銀行的巨債。美國的這項決定忽視並損害了海地廣大平民的利益,海地陷入經濟停滯。海地一些愛國人士憤怒地抗議:「海地的大批財產都被放進了美國銀行家的口袋。」但在海軍陸戰隊的武力支持下,美國「顧問」已經完全控制了海地政權。一些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甚至直接當上了海地各行政區的首腦,只有最基層的政府行政職位才由海地人擔任,因此海地人的抗議根本沒用。

美國人的入侵在一開始就遭到了海地人的反抗。海地人組成了眾多被美軍稱為「cacos」的游擊隊,他們決心用武力將美國人趕出海地。美軍隨即在海地施行了嚴格的軍事管制,同時美軍還殘酷圍剿海地游擊隊。海地游擊隊的人數曾一度達到了4萬人。

但是美軍隨後從本土運來了大批援軍,將游擊隊鎮壓了下去,共有2000多海地游擊隊員被殺害。在佔領期間,美國人還大肆掠奪海地的土地。

1918年,海地政府「通過了」一項由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D?羅斯福(當時他是美國海軍助理部長)起草的《海地憲法》,該法律規定;允許外國人購買海地土地。此前海地一直禁止外國人在海地擁有土地所有權。

當一戰於1918年結束後,外界都以為美國人會結束對海地的佔領,但沒想到美軍依然不肯撤兵。直到1934年美軍才撤離海地。

入侵格瑞那達(1983年)

1983年10月20日深夜,太平洋上悄悄地行進著一支龐大的艦隊,艦隊上的美國官兵,正按照五角大樓的命令,發出各種信號,要求這支透迤數海里的艦隊,保持隊形全速前進。這支艦隊太壯觀了。由「獨立」號航空母艦居中,「關島」號兩棲作戰艦為先導,其餘8艘艦隻緊隨居後,1900名海軍人員組成。美國特混艦隊,現在的方向還是黎巴嫩。

突然,五角大樓來了一道急電令,要他們朝加勒比海地區的格瑞那達駛去。軍令如山倒。儘管大多數官兵並不了解去格瑞那達和他們的利益有何相關。

龐大的艦隊終於被格瑞那達軍方發現了。10月21日,軍方宣布,國家面臨外來襲擊危險。但為時已晚。

10月25日當地時間凌晨5時40分,美國靠著強大的海上力量作後盾,和加勒比其它國家的軍隊在格瑞那達正式登陸。入侵部隊佔領了首都聖喬治的機場,美國傘兵部隊登陸後,同格瑞那達軍隊發生戰鬥。

美國總統里根同一天宣布,美國是「應東加勒比國家的一致要求」而出兵的,目的在於幫助「恢復民主制度」。

格林納這位於列斯群島南端,總面積344平方公里,人口11. 1萬。格瑞那達原是英國殖民地,1974年2月7日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1979年成立了以畢曉普為首的新政府。畢曾宣布他的政黨「新寶石運動」是社會主義傾向。1983年10月12日,格瑞那達發生政變,總理畢曉普被軟禁。

19日,支持畢曉普的一派在首都組織了千人的示威,同軍隊發生衝突,畢曉普和3名內閣部長被軍方打死。軍方於10月20日成立的新軍事委員會,接管政權。10月25日,美國突然以「保護」僑民為借口入侵格瑞那達。到26日美軍已佔領格瑞那達大部領土。

美國五角大樓人士說,這次行動是自從越南戰爭以來美國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也是美軍1965年入侵多明尼加以來第一次干涉行動。

在這次入侵過程中,美國軍方人士說,至少有3名美國軍人、3名格瑞那達軍人、12名古巴派駐在格瑞那達工作的人在戰鬥中被打死,23名美國軍人和22名古巴人受傷,32名蘇聯在格瑞那達的軍事顧問和200多名武裝的古巴人員被俘。

到10月30日,美國軍隊在格瑞那達島及其附近海域的總人數已達1.5萬人。29日美國宣布俘獲了格瑞那達前總理伯納德-科爾德。

11月16日美國宣布不遲於12月23日撤回它在格瑞那達的戰鬥部隊。

在這之前11月15日,格瑞那達由英國女玉伊麗莎白二世在格瑞那達的代表--保羅-斯庫恩總督任命的顧問委員會的9人臨時政府宣誓就職。顧問委員會主席阿利斯特-麥金文爾是在格瑞那達出生的經濟學家。

美國軍隊入侵格瑞那達後,在聯合國引起極大的震動。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立即發表聲明對這一事件表示嚴重關切。安理會10月25日下午,應尼加拉瓜的要求舉行緊急會議,對美國入侵格瑞那達事件進行辯論。10月25日安理會對蓋亞那、尼加拉瓜和辛巴威聯合提出的關於格瑞那達局勢的決議案進行表決。中國、法國、蘇聯等11國投了贊成票,美國反對,扎伊爾、多哥和英國棄權。決議案因遭美國否決而未能獲得通過。

空襲利比亞(1986年)

1986年3月至4月,美國對利比亞實施了兩次空襲作戰,儘管使用兵力和持續時間都很有限,但行動之突然,組織之嚴密卻令世人矚目,體現了局部戰爭在現代技術條件下「高技術、低強度」的特點。

美軍空襲利比亞是美蘇爭霸和美、利矛盾尖銳的結果。

1975年以來,蘇向利提供價值約60億美元的軍火,其中包括2000輛新式坦克、大量米格-23、米格-25戰鬥機和潛艇、導彈,蘇還向利比亞派遣多達1000人的龐大軍事顧問團。利比亞則將原由美國使用的惠勒斯空軍基地轉交給蘇軍使用,還廢除了原來與美英簽訂的多項協定。在美國眼中,利比亞在蘇聯支持下,已成為「支持恐怖分子」活動的基地,1981年8月19日,兩架利比亞飛機用導彈攻擊正在錫得拉灣水域演習的美海軍飛機,被美機悉數擊落,兩國矛盾進一步激化,美國遂決定對利實行「懲罰」。

1986年3月,旨在打擊利比亞的「草原烈火」計劃,得到美總統里根批准。該計劃以三個航空母艦編隊,在錫得拉灣(利比亞宣布為其領海)舉行「自由通航」演習,用部分美艦、機穿越利總統卡扎菲宣布的「死亡線」(北緯32度30分),引誘利比亞先開火,再籍以借口還擊。為此,美國從本土和世界各地抽調了「珊瑚海」、「薩拉托加」、「美國」號航空母艦,編隊組成了擁有50艘軍艦,250架飛機,總兵力為2萬人的作戰艦群,形成了對利比亞的絕對海空優勢。

3月23日11時半,美軍將3個航空母艦編隊在踢得拉灣灣口一字排開,其它輔助巡洋艦、導彈驅逐艦、反潛攻擊艦分別列隊進入「死亡線」以南水域。美軍以200架飛機輪流升空,4艘核潛艇在水下游戈策應,形成了空中、水面、水下多層次立體攻防陣勢。23日夜,美軍飛機和數艘大型水面艦船穿過「死亡線」,深入到距利海岸僅64公里處活動,故意激怒利方。24日午2時,利陸續向美機發射六枚地空導彈,在美電子干擾下,無一命中目標,全部墜海爆炸。

24日夜晚,美軍抓住利比亞空軍不能夜戰的弱點,以A-6攻擊機「魚叉」式導彈擊沉利「戰士」號導彈快艇後,又用「哈姆」反輻射高速導彈擊毀利比亞「薩姆-5」雷達制導站二處。 24日夜11時,三艘從利班加西港出航,準備反擊美軍的利導彈巡邏艇遭到美機攻擊沉沒。至25日,美共擊沉利導彈快艇四艘,摧毀利導彈基地兩處,利方死亡150人,美軍無一損失。

4月6日,西柏林一舞廳發生爆炸,造成數十名美國軍人傷亡。美國認為此舉為利比亞報復所致,4月9日,再次襲擊利比亞的「黃金峽谷」計劃被批准。4月14日晚,由英國基地起飛的30架戰鬥轟炸機,在數架加油機和電子戰飛機支援下,經四次空中加油,連續飛行10380公里,繞行法國、西班牙,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對利實施遠程奔襲。

15日凌晨,美奔襲編隊匯合在地中海美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各型艦載機、電子預警機共70餘架,分兩路對利比亞五處軍事目標實施攻擊。整個攻擊持續12分鐘,投擲炸彈100噸,利比亞軍用設施在空襲中遭嚴重破壞,4架米格-23和伊-16飛機被炸毀,100餘人被炸死,600餘人受傷,法國駐利使館被誤炸。利總統住所被擊中,卡扎菲本人倖免遇難。美軍一架F-111飛機被利防空炮火擊落墜海,兩名駕駛員死亡。

襲擊伊朗(1987年~1988年)

1988年4月17日,正當兩伊在法奧半島激戰之際,美國海軍先是襲擊伊朗在海灣的兩個石油平台,而後又出動了包括「企業」號航母在內的7艘艦艇同伊朗海軍進行美伊(朗)之間最大的一次海空戰。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自1980年9月爆發以來,經過了伊拉克進入伊朗國境到伊朗越界到伊拉克作戰的兩大階段,基本上是一個僵持和拉鋸的局面。伊朗由此處於與伊拉克和美國兩面作戰的被動狀態,這成為1988年7月兩伊停火的主要原因。

巴拿馬戰爭(1989年~1990年)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時,2.4萬名美軍趁著夜暗,兵分5路,向巴拿馬軍隊的27個重要目標同時發動了猛烈的突然襲擊。F一117A投下的重磅炸彈、AC--130戰鬥直升機發射的導彈、坦克炮彈和迫擊炮彈,暴雨般地瀉向目標。接著,C--141、C一130和c一5等大型軍用運輸機掠過天空,傘兵從天而降。巴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指揮巴軍及准軍事部隊「尊嚴營」奮起抵抗,戰鬥十分激烈。

但終因寡不敵眾,僅8個小時就失去了有組織的抵抗能力。僅15個小時美軍就控制了巴軍的大部分兵營,推翻了諾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晚8點48分,諾列加被迫向美軍投降。至此,一場歷時15天、代號為「正艾事業行動」的侵巴戰爭基本結束。

美巴衝突的由來

美國和巴拿馬的主要矛盾是巴拿馬運河問題。1903年,美國政府與巴拿馬鑒定了不平等條約,美國以一次付給1000萬美元和每年交付25萬美元租金的低價,攫取了開鑿運河權和對運河區的永久租借權。1914年,巴拿馬運河鑿通後,美國把運河區變成了國中之國,由美國政府任命總督,升美國國旗,實行美國法律。

美國每年從運河通行稅中掠走1億多美元。由於巴拿馬人民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美國被迫於1936年把該運河租金增加到每年43萬美元,1955年又增加到193萬美元。

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大大鼓舞了巴拿馬人民將巴拿馬運河收歸國有的信心。1958年5月至1964年1月,巴拿馬人民多次舉行爭取運河區主權的抗議示威。

1964年4月,美巴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同意為達成一項「公正與平等的協定」進行談判。經巴方10多年不屈不撓的鬥爭,美巴兩國政府首腦於1977年9月7日在華盛頓簽署了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新條約規定,廢除1903年條約,取消美國永久佔領運河區的特權,1999年12月31日後該運河及運河區將完全由巴拿馬控制。

新條約還規定,從1990年起,運河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應由巴方提名(必須是巴拿馬人)而由白宮任命。里根就任美總統後,口頭上雖同意2000年把巴拿馬運河交還巴方,但實際上根本不想交,非交不可時也堅持要交給「美國認為是可靠的人」。曼努埃爾·安東尼奧·諾列加自1983年就任巴拿馬國防軍司令後,奉行民族主義方針,堅決要求履行新運河條約,為收復運河主權同美國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里根政府視他為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

1987年6月26日,美國參議院以84票對2票通過一項關於巴馬拿局勢的議案,要求巴拿馬政府撤消諾列加國防軍司令職務,要求巴拿馬軍人「還政予民」,「結束侵犯人權的行為」。

結果,巴拿馬城1.5萬人舉行遊行示威,抗議美國干涉巴拿馬內政。為了迫使巴拿馬軍方早日交權,美國政府於1987年7月1日宣布關閉美國駐巴領事處,並從1987年開始對巴拿馬實行經濟制裁;1988年4月8日,實行「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下令凍結巴拿馬政府在美國的財產,禁止美國企業和個人向諾列加政權支付任何款項,致使巴國內銀行紛紛停業,使巴政府無法按時發放公職人員工資和軍隊薪餉。巴一些工廠相繼倒閉,失業人數大增,供應困難,食品奇缺,巴拿馬政府陷於極其困難的境地。

與此同時,美國還對巴拿馬進行軍事威脅。1988年4月2日,美國借口美在巴公民的利益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宣布調派1300名官兵、26架武裝直升機和一批重要軍用物資前往巴拿馬。4月8日,美又向巴拿馬增派800名海軍陸戰隊員。4月14日,4萬多美軍在加勒比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

1989年10月30日,南方司令部動用直升機、戰鬥機,在巴首都附近舉行軍事演習,企圖以武力威脅,迫使諾列加下台。此外,美國政府還利用巴國防軍前參謀長迪亞斯與諾列加的矛盾,挑撥巴拿馬人民同政府和軍隊的關係,支持反對派開展各種倒諾列加的活動。儘管美國政府從各方面施加壓力,但諾列加仍牢牢控制著巴拿馬局勢。

1989年5月7日,巴舉行全國大選,引起國際關注,來自美國、歐洲與拉美各國的觀察員觀察了選舉情況。大選投票結束不久,官方支持的「民族解放聯盟」總統候選人卡洛斯·杜克和反對派「公民反對派民主聯盟」總統候選人吉列爾莫·恩達拉都宣稱自己獲勝。由官方控制的全國計票委員會隨即中止計票,首都出現緊張氣氛。

5月10日,反對派常委會遊行示威,抗議當局在大選中舞弊,同軍警發生衝突,造成多人傷亡,恩達拉及其兩名副總統競選夥伴也被打傷。當晚,選舉法庭宣布大選無效。美國迅速作出反應,強烈譴責巴拿馬當局,召回美國駐巴大使。

8月31日,在諾列加將軍,帕爾馬代總統、政府內閣成員及國防軍參謀部成員參加的國務會議上,弗朗西斯科·羅德里格斯·波韋達被任命為新總統,卡洛斯·奧索雷斯·蒂帕爾多斯為副總統。9月1日新總統就職後,諾列加發表了和解聲明,表示願意同美改善關係。但美國的態度十分強硬,重申只有諾列加放棄國防軍司令職務,兩國關係才可能恢復。

不久,美國政府又宣稱,不排除以任何方式對付諾列加,甚至包括「逮捕」。1989年10月3日,以巴拿馬國防軍「烏拉卡營」營長為首的一些軍官發動兵變,要求諾列加及其他高級軍官退役,在美洲國家組織監督下舉行新的大選,成立臨時政府,以解決持續兩年多的危機。但兵變很快被忠於諾列加的「2000年營」所平息。

隨後,諾列加對內加強了控制,逮捕了與兵變有牽連的軍官,改組了國防軍參謀部、國家安全局、特種兵和警察等要害部門,將其親信安插到關鍵崗位,從而破壞了美國苦心經營的反諾勢力。與此同時,巴拿馬重新組建了全國民眾代表大會取代議會,宣布實行「戰爭狀態法」,改革稅收制度,結果使諾列加的統治地位有所加強,使美國從內部瓦解諾列加政權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美國總統布希多次表示在處理美、巴矛盾時不排除使用武力,並開始在軍事上作積極的準備。為了抓獲諾列加,美國加強了對諾列加個人行蹤的偵察。美國防部為防止諾列加上山開展叢林游擊戰,決定從本土調去適應熱帶叢林作戰的第82空降師和特種作戰部隊。經過幾個月的策劃,美軍準備停當,開始積極尋找入侵時機。

1989年12月6日,美國政府拒絕巴拿馬政府提議讓托巴斯·杜克擔任運河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的建議,單方面任命運河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曼弗雷多為代理主任,「直到有了巴拿馬合法政府為止」。12月15日,巴拿馬全國民眾代表大會採取緊急措施,任命諾列加為政府首腦,授予絕對權力,並宣布巴、美處於戰爭狀態。

12月16日晚,4名美國軍人乘車經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所在地時,向該司令部方向開槍射擊,巴士兵予以還擊,雙方發生衝突,美海軍陸戰隊一名軍官被打死,另一名受傷。這一流血事件為美國政府提供了入侵巴拿馬的借口。

17日,美國總統布希向副總統奎爾、國務卿貝克、國防部長切尼、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等高級官員表示了他對諾列加採取行動的決心,決定不顧任何政治風險,大規模出兵巴拿馬。19日下午,布希再次召開小型作戰會議,審定作戰計劃,並於午夜親自下達了美軍侵巴作戰開始的命令。

美在巴有重要的戰略利益

巴拿馬位於連接南、北美洲的S形巴拿馬地峽上,北臨加勒比海,南瀕太平洋,東連哥倫比亞,西接哥斯大黎加,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公里,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使兩洋沿岸航程縮短1萬多公里,在戰略上對美國具有重要意義。美國在巴拿馬運河區的誇裏海茨設有美軍南方司令部,在巴拿馬共有1.3萬名駐軍。美軍在巴拿馬建有14個軍事基地,其中最主要的有4個。

一是卡萊塔島基地。設在該基地的電子通信中心,是全世界唯一可以用300千赫低頻覆蓋兩大洋80多個國家的地方,因而不僅能與兩大洋的核潛艇和常規潛艇保持通信聯絡,而且可保障潛艇與潛艇之間的通信聯絡。設在該地的世界電子監聽站,能搜集情報、破譯密碼、發送假情報和實施干擾。

二是霍華德空軍基地。它是美設在拉美的一個最大空軍基地,各類戰略飛機均能在此起降,從該基地可控制西半球的一切空中行動。

三是克萊頓堡基地。這是南方司令部陸軍總部所在地。

美國擬把1999年歸還巴拿馬的一些基地的美軍部署於此。四是謝爾曼堡基地。它是美國最重要的叢林作戰訓練中心,有時也在此訓練宇航員。美軍南方司令部是美在西半球的重要軍事和情報中心,控制著中美和加勒比海,同美駐南美各使館和軍事機構保持直接聯繫。其職能是制定美對西半球的軍事戰略,指揮和控制該地區的軍事行動。因此,該司令部對美國推行全球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美國政府企利用巴拿馬的政治反對派,扶植一個親美政權,以執行美國對該地區的政策。

在經濟上,巴拿馬運河可以給美國帶來可觀的收入。由於運河區的一切收入均不上繳美國財政部,美國政府就可用它來扶植親美政治派別和反政府武裝。美國總統布希聲稱,美軍入侵巴拿馬的目的是「為美國人創造安全的環境;確保巴拿馬運河的完整;為自由選舉的安達拉政府提供穩定的環境;把諾列加捉拿歸案」。

美巴兵力對比與美軍作戰編成

美軍兵力陸軍駐巴部隊為第193步兵旅第3營,第7特種(空降)作戰大隊;派遣部隊為第18空降軍指揮組,第82空降師第1旅,第18空降軍第1支援司令部,第16憲兵旅,第7步兵師1個旅另1個營,第5步兵師第4營。

空軍駐巴部隊為第24戰術空中支援中隊,第24混合聯隊;派遣部隊為軍事空運司令部所屬20個聯隊和2個大隊的運輸機,戰略空軍司令部所屬14個基地的26個空中加油機中隊,第919特種作戰大隊的部分Ac一130特種作戰飛機,尚未正式入編的F一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

海軍派遣部隊為第2輕裝甲步兵營D連,陸戰6團3營K連,第6架橋勤務支援大隊G分遣隊,第1艦隊反恐怖警衛小隊,海軍陸戰隊警衛連。

美侵巴部隊共2.7081萬人,其中陸軍1.8587萬人,空軍3.133人,海軍1211人(其中海軍陸戰隊690人),特種作戰部隊4150人(其中陸軍2850人,海軍500人,空軍800人)。

巴軍兵力 陸軍警察、國民警衛隊1.1萬人;1個空降分隊、8個輕步兵連,共計3500人。海軍400人,巡邏艇2艘,國民警衛隊船艇2艘,其他船艇13艘。空軍500人,武裝偵察機4架,運輸機8架,其他小型飛機8架。「尊嚴營」民兵8000人。巴陸、海、空三軍共1.54萬人,但實際參戰人數約6000人。

在8000名民兵中,實際參戰人數約1800人。因此,雖然美巴雙方兵力總數相近,但實際參戰兵力對比卻是3.5:l。若以裝備和訓練程度相較,差距更為懸殊。

美軍作戰編成 美軍侵巴作戰的指導思想是:在經常演練的基礎上,以壓倒優勢兵力在夜間迅速進入,同時向巴軍27個目標發動進攻,一舉摧毀諾列加政權和巴國防軍。美軍侵巴的接戰原則是:最少傷亡,最少附帶損傷和保護美國人的生命安全。為了貫徹其侵假作戰指導思想和接戰原則,美軍對其侵巴兵力進行了特遣編組。美軍主要侵巴部隊共編為5支特遣部隊:

1.「紅色特遣隊」由別動部隊編成;2.「尖刀特遣隊」由第6機步營、1個輕型坦克排、第5步兵營和海軍「海豹」小隊編成;3.「太平洋特遣隊」由第82空降師第1旅(欠1個營)和別動部隊編成;4.「永遠忠實特遣隊」由海軍陸戰隊1個輕型裝甲步兵連和1個步槍連以及部分憲兵編成;5.「大西洋特遣隊」由第82空降師的1個營和第7步兵師的1個營編成。

美軍侵巴經過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時,位於巴拿馬首都西南的里奧阿托鎮萬籟俱寂。離該鎮不遠處駐紮著巴國防軍第6、第7兩個步兵連。雖然近幾天巴軍和駐巴美軍之間發生過幾起槍擊事件,但在此時,這兩個連的官兵卻沒有做好迎敵的準備。就在這時,隱蔽在美國內華達州托帕諾空軍試驗基地的F一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已潛入巴拿馬里奧阿托鎮上空。緊接著,兩個橢圓形物直落而下,頃刻間發出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氣浪和煙霧吞噬了兩個連隊的營房。這時巴軍才發覺美軍發動了突然襲擊。

這兩枚炸彈是從F一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上投下的,每枚重2000磅。美軍原打算轟炸駐里奧阿托的巴軍高炮陣地,但炸彈未命中目標,卻落在了兵營外的空地上。與此同時,美海軍「海豹」小隊的部分隊員襲擊了諾列加的小型私人機場,炸毀了諾列加的座機。另一部分「海豹」隊員襲擊了守衛諾列加專用船的衛兵,並炸沉了船隻,從而切斷了諾列加的空中和海上逃路。

接著,美軍5支特遣隊同時向巴軍27個重要目標發動進攻。「紅色特遣隊」兵分兩路,西路利用隱形戰鬥轟炸機的轟炸效果,在150米的高度迅速實施低空傘降,並以扇形隊形包抄巴軍第6、第7連。與此同時,被炸彈轟醒的巴軍第6、第7連官兵倉促迎戰,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美軍初戰得手。

巴軍大部趁夜暗撤離戰場,250人被俘。東路別動隊員迅速空降到托里霍斯國際機場,包圍了巴軍航空隊,解除其武裝,奪佔了機場,封鎖了橫跨帕科拉河的大橋。「尖刀特遣隊」在火炮、坦克和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直撲首都老城喬里約區的巴國防軍司令部和駐阿馬多堡的巴軍第5連,試圖捉拿諾列加。

美軍四面包圍了巴國防軍司令部。經過激戰,美軍攻佔了巴軍司令部大樓和巴軍第5連兵營,控制了巴拿馬城的交通要道。美軍沖入司令部大樓卻沒有發現諾列加的蹤跡,遂放火燒毀大樓。該特遣隊的行動,達成了控制駐阿馬多堡巴軍和保衛城內美軍設施的預期目的。

「太平洋特遣隊」在「紅色特遣隊」東路部隊奪占機場後,分兩批乘20架C一141型運輸機降落在托里霍斯機場,增援封鎖帕科拉河大橋的別動部隊,阻止駐西馬龍堡基地的「2000年營」(巴軍精稅部隊)和其他巴軍入城增援。當該部撲向西馬龍堡時,「2000年營」早已不見蹤影。「永遠忠實特遣隊」在其他特遣隊行動的同時,一舉搶佔了橫跨巴拿馬運河的泛美公路大橋,並負責保衛運河區內的霍華德空軍基地。「太平洋特遣隊」在特種作戰部隊的支援下,攻打巴拿馬第2大城市科隆,一舉擊潰巴軍第8連和沿海警衛隊,攻佔了麥登大壩、供電中心、水電站等重要運河設施。

此外,該部還攻擊了位於甘博亞的監獄,釋放了48名曾參與1989年10月3日軍事政變的要犯。戰鬥打響後,巴拿馬政府通過電台呼籲全國軍民拿起槍,堅決抵抗美軍。當晚8時,諾列加也在廣播中發表了簡短講話,要求全體巴拿馬人「絕不後退一步」。當日傍晚,美軍在巴拿馬城、科隆、里奧阿托和西部其他地區受到「尊嚴營」民兵的抵抗。

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尊嚴營」民兵分散突襲了若干美軍分隊,從而產生了引發游擊戰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美軍指揮部決定增調後續部隊。從12月20~21日開始至22日傍晚,美軍向巴拿馬增調了第7輕步兵師第2旅和第16憲兵旅的若干心理戰分隊以及後勤和醫療保障分隊。

21日凌晨,儘管巴國防軍所有當地駐軍都停止了反抗,但「尊嚴營」民兵和居民襲擊美軍的事件仍接連發生。美軍南方司令部只好對巴首都實行戒嚴。正當美軍窮於應付之時,「尊嚴營」民兵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襲擊。

12月22日下午2時30分,「尊嚴營」民兵約1ooo人突然襲擊駐巴美軍南方司令部。美軍被打得措手不及,慌忙調集第193步兵旅、第7輕步兵師第2旅和第82空降師近1個營的兵力,在Ac一130等戰鬥直升機和炮兵的支援下,向巴民兵發動反擊。巴民兵雖然最後被驅散,但這次襲擊卻迫使美國不得不再次向巴拿馬增兵2000人,以迅速肅清巴抵抗力量。次日拂曉,美軍又對里奧阿托和奇里基省的巴抵抗力量集結地進行炮擊。與此同時,第82空降師和第7輕步兵師實施空中機動作戰,包圍了巴拿馬西部地區的「尊嚴營」的民兵。到12月23日,巴拿馬各地的民兵都被美軍解除了武裝,抵抗活動基本停止。

自入侵開始,美特種作戰部隊就開始執行捉拿諾列加的任務。當他們撲向巴國防軍司令部大樓捉拿諾列加的企圖落空之後,當晚便出重金100萬美元懸賞捉拿諾列加。美軍在出重金懸賞緝拿諾列加的同時,還採取緊急措施,在巴拿馬全國布下了更大的天羅地網。首先,美軍封鎖了巴拿馬通往哥斯大黎加等鄰國的主要通道,切斷諾列加由陸路潛往國外的退路。

第二,包圍或暗中監視尼加拉瓜、古巴、利比亞、秘魯等國駐巴使館,防止諾列加溜進這些使館,尋求政治避難。

第三,將經過專門訓練的第7步兵師以及第82空降師的部分部隊,從城市移到鄉村,配合駐巴美軍的搜捕行動。第四,從本土緊急抽調高級電子偵察機赴巴,從空中協助地面部隊捕捉諾列加的行蹤。這種電子偵察機性能先進,只要諾列加用電台同巴軍或國外聯絡,哪怕功率再小,也逃不過它的信號接收器。但是,曾在美陸軍泛美軍事學院受過訓的諾列加,既不使用電台,也不隨大部隊活動,而是與他的衛隊長一起躲在隱蔽處,通過「耳目」摸清美軍動向,再採取相應對策。

24日下午,精疲力竭的諾列加聽說他的心腹、奇里基省的巴軍司令路易斯·德爾·西德已向美軍投降,頓時心情沮喪,失去了全部信心。在兩名保鏢的陪同下,他駕車來到「奶場皇后」冰淇淋商店,撥通了梵蒂岡大使館的電話,向塞瓦斯蒂安·拉沃亞大使請求政治避難。不久,一輛梵蒂岡使館的轎車到冰淇淋商店接回了諾列加。

諾列加躲進梵蒂岡使館的消息傳出後,美軍旋即派出500多名士兵和10多輛裝甲車包圍了梵蒂岡大使館,並要求梵蒂岡大使交出諾列加。美軍的要求被拒絕後,美國開始向羅馬教皇施加壓力。與此同時,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在梵蒂岡使館外架起高音喇叭,反覆播放抨擊諾列加的新聞和刺耳的搖滾音樂,其中一首的曲名為「無處可逃」。

諾列加進入梵蒂岡使館後,即交出了自己的武器,隨後一直呆在一間小屋裡,不得隨便與外人接觸。使館外,10多輛裝甲車把使館團團包圍,直升機在空中盤旋,高音喇叭在狂吼,數千名巴拿馬人在舉行遊行示威,要求把諾列加交給他們。使館內,美軍南方司令部司令瑟曼和美國官員同梵蒂岡官員緊張地進行了一輪又一輪談判。

在美軍的心理戰攻勢下,諾列加身心受到巨大打擊,惶惶不可終日,只能祈求上帝保佑。他原以為羅馬教皇能保佑他逢凶化吉,但卻萬萬沒想到,梵蒂岡最後終於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改變了初衷,於1月3日向他下了最後通牒,要他必須在1月4日中午之前離開使館,向美軍投降,否則便請巴拿馬新政府來人把他帶走。

在美、巴、梵三方的種種壓力下,諾列加被迫作出了「自願投降」的選擇。1990年1月3日晚8點48分,美軍駐巴陸軍司令馬克·西斯內羅斯少將接受了諾列加的投降。隨後,諾列加被帶上「黑鷹」直升機飛往霍華德空軍基地。從那裡,他被送往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法院。至此,巴拿馬的頭號人物變成了邁阿密聯邦法院的第41586號囚犯。

雙方損失與戰爭結局

美軍侵巴作戰歷時15天(不包括撤軍階段),美巴雙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美軍亡23人,傷324人;毀直升機4架,傷41架;傷運輸機14架。美軍繳獲巴拿馬軍用車39輛、飛機(包括民用)36架,巡邏艇7艘,各種小型武器76500餘件。巴軍亡314人,傷124人,被俘2969人。巴民兵與平民死亡約400人,傷約2000人。巴拿馬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25億美元。美軍在侵巴作戰行動中,以較小的代價,順利地達成了其侵巴作戰目標,實現了美國國家戰略目的。

首先,美軍在10多個小時內摧毀了巴國防軍和諾列加政權,使美國可以隨心所欲地行使巴拿馬運河條約的「權利與義務」而不受任何威脅。

其次,美國扶植了吉列爾莫。恩達拉新政權。12月20日凌晨美軍侵巴行動開始後不久,恩達拉便宣誓就任巴拿馬總統,里卡多·阿里亞斯和吉列爾莫·福特就任副總統。美國政府馬上宣布承認恩達拉新政權,支持「自由選舉的巴拿馬政府進行統治」。

第三,建立了支持恩達拉新政府的公安部隊。1990年2月10日晚,巴拿馬政府頒布法令r宣布正式組建一支1.3萬人的公安部隊,以取代由諾列加領導的巴拿馬國防軍,負責維護治安和保衛國防。

伊朗(1946):實行核訛詐,脅迫蘇聯軍隊離開北方邊境。

南斯拉夫(1946):回應一架美軍飛機被擊落,美國派海軍進逼南斯拉夫,並對南斯拉夫進行核威脅。

烏拉圭(1947):派轟炸機侵入烏拉圭領空展示武力,並進行實行核威脅。

希臘(1947-1949):指導希臘極右力量發動內戰。建立美國、希臘海防空軍聯合作戰司令部,鎮壓希臘人民革命。1947年,美國在希臘、土耳其屠殺「共產黨人」多達千餘人。

韓國(1948):美國協同李承晚屠殺八萬名韓國濟州島起義農民。

中國(1948-1949):美國海軍陸戰隊協助中國國民黨打內戰,共產黨勝利之前協助撤走美國僑民。

德國(1948):柏林危機期間,升空攜帶核武器的轟炸機,對東部和蘇聯進行核訛詐。

菲律賓(1948-1954):美國中央情報局直接指揮鎮壓虎克HUK起義軍。

波多黎哥(1950):以陸軍、海軍、空軍轟炸和核威脅鎮壓波多黎哥Ponce地區的獨立起義,獨立起義軍被消滅。

中國(1950):中情局策劃派台灣特務炸毀毛澤東訪蘇專列。

中國(1950):6月27日,杜魯門稱「中國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安全」,派第7艦隊入侵台灣海峽。8月,美第13航空隊入駐台灣,與蔣介石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朝鮮(1951):中情局派一名印第安殺手刺殺朝鮮領袖金日成未遂。

古巴(1952):美國支持被趕下台的巴蒂斯塔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直到1959年被卡斯特羅和格瓦拉領導的革命武裝推翻。

伊朗(1953):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指揮顛覆摩薩台民選政府,扶持親美獨裁者Shah(國王)上台。1953年的8月19日,美國政府勾結英國在伊朗國內親西方勢力的合作下,發動政變顛覆伊朗人民選舉產生的穆薩迪格合法政府,扶持封建王朝統治者巴列維國王復辟。

此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伊朗不但沒有得到發展,而且一天一天走向貧窮落後。此外所有要求國家獨立的運動都遭到了美國傀儡政權巴列維王朝的血腥鎮壓,數千名反對派民主人士遭到殘酷殺害。

越南(1954):對越南進行實行核威脅,為法國殖民者提供軍事支持。

瓜地馬拉(1954):五十年代,瓜地馬拉民選的阿本斯總統上台後,國有化了一些美國大公司支配的瓜地馬拉土地。

1954年,艾森豪威爾總統親自批准,中情局策划了6月的瓜地馬拉軍事政變,美國轟炸機部署在鄰國尼加拉瓜,轟炸瓜地馬拉政府軍,美國飛機甚至還轟炸了一艘運載咖啡和棉花的英國貨輪。

同時,美國還對這個彈丸小國實行核訛詐。這樣,民選的阿本斯政權很快被推翻,和平的瓜地馬拉從此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內戰深淵。美國長期支持各屆右翼親美軍政府,使得瓜地馬拉的殘酷內戰延續了40年之久。

中國(1954-1955年):美國出動5艘航空母艦入侵中國大陳島;

阿根廷(1955):美國支持阿根廷軍人推翻親工人的阿根廷庇隆政府,屠殺、監禁無數。

埃及(1956):對埃及、蘇聯實行核威脅。警告蘇聯不要介入蘇伊士運河危機。出動海軍陸戰隊,撤走埃及的西方人。

印度尼西亞(1957):出動海軍陸戰隊人侵印度尼西亞;

伊拉克(1958):核彈威脅,警告伊拉克不得吞併科威特。

寮國(1958-1959):美國策劃極右勢力發動政變,推翻以富馬親王為首的民族聯合政府,1959年支持右派勢力挑起內戰,企圖消滅「愛國戰線」武裝力量。

委內瑞拉(1958):出動海軍陸戰隊,進遏委內瑞拉;

中國(1958):核彈威脅,警告中國不得解放台灣列島。

巴拿馬(1958):美軍因國旗問題與當地民眾發生衝突。

印度尼西亞(1958):再次出動海軍陸戰隊,入侵印度尼西亞;

黎巴嫩(1958):美國插手黎巴嫩內戰,武裝入侵,給親美夏蒙空運武器,第6艦隊帶15000陸戰隊登陸,後達45000人。佔領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直至10月25日。

古巴(1959-1960):在古巴沿海部署海軍陸戰隊,反對古巴人民革命。1959年4月,美國派遣1600僱傭軍,38架飛機,15艘戰船,對古巴武裝入侵,古巴軍隊奮起反擊,經過72小時激戰,全殲僱傭軍。

迦納(1960-1963):美國抵制迦納的傑干政權,唆使和支持當地親美右翼反對和抵制政府。

越南(1960-1975):1968年-1969年實施核彈威脅。

寮國(1960):美國軍事指揮、協助建立反游擊戰爭的軍隊。

伊拉克(1960):美國「健康改變委員會」密謀暗殺伊拉克領導人卡塞姆,送帶毒手帕,未成功。

多米尼加(1960):二月,美國陸戰隊4000多人以休假為名在多米尼亞登陸,干涉其內政,多米尼加總統被刺身亡。

剛果(1960):美國支持比利時殖民者發動對剛果的武裝侵略。

多米尼加(1961):派出海軍和噴氣式戰鬥機,在多米尼加近海巡邏,威脅人民起義;

古巴(1961):派出僱傭軍和古巴流亡分子在吉隆灘登陸,入侵古巴;此後曾637次策劃暗殺卡斯特羅。

越南(1961-1973):1961年5月,美國派出400特種部隊和100名軍事顧問,開始發動由美國出錢出槍、由美國顧問指揮西貢軍隊進行的「特種戰爭「。根據同年制定的「斯特利-泰勒計劃」,美國計劃在1962年底前的18個月內在南方建立1.6萬個「戰略村」,以平定南方人民的革命鬥爭。

同年末,美國增派軍事顧問,訓練和指揮西貢軍隊作戰,並於1962年2月在西貢(今胡志明市)設立「駐越軍援司令部」,作為特種戰爭的指揮部。美軍顧問和特種部隊人數逐年增加,到1964年底達到2.5萬人,西貢軍隊(包括正規軍、保安警察與民衛團)達60萬人。

1964年3月,美國開始執行1964~1965年兩年內 「綏靖」南越的「約翰遜-麥克納馬拉計劃」,建立「越美聯合指揮部」,強化侵越戰爭。1964年8月5日,美國借口其軍艦在公海遭到攻擊,出動飛機轟炸越南北方港口,製造北部灣事件。

1965年2月,美國開始對北方進行大規模轟炸。3月,美地面部隊在峴港登陸,開始在南方直接承擔主要作戰任務。

自此,「特種戰爭」升級為以美軍為主、以 「南打北炸」為基本特點的局部戰爭。侵越美軍兵力1965年底為18萬人,到1969年7月增至54.4萬人;西貢軍隊擴大到近100萬人。越南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歷時14年)、戰鬥空前激烈的戰爭。

美國使用除核武器以外各種新式武器,耗費近三千億美元的戰爭開支,傷亡36萬多人(其中亡5.8萬餘人),損失飛機和直升機8612架,總共消耗彈藥七百六十萬噸(相當於二戰時的三倍)。越南軍民死亡300萬人,1000多萬人成為難民,上百萬人流亡他國。

自一九六五年六月至一九七三年三月,中國先後向越南派遣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志願部隊三十二萬餘人,在越兵力最高年份達十七多萬人,中國進入北越的高炮部隊計十五萬人。中國志願部隊在越南犧牲數千人。

德國(1961):在柏林危機期間進行核彈威脅。

寮國(1961):美國派第7艦隊進入寮國海岸,500名陸戰隊入侵。

古巴(1962):在加勒比危機期間,在臨近古巴的海面上部署了180 艘海軍艦艇,兩萬海軍和攜帶核炸彈的B一52戰賂轟炸機。

多米尼加(1962):美國武裝干涉多明尼加。

海地(1963):在海地近海水域部署海軍陸戰隊,威脅海地人民起義。

越南(1963):1963年,肯尼迪政府策劃南越政變,南越總統吳庭艷被殺。楊文明、阮慶等軍人相繼上台執政。

巴拿馬(1964):美國打死21名企圖在巴拿馬運河區豎立巴拿馬國旗的巴拿馬愛國學生。

巴西(1964):美國推翻巴西文人政府,並支持成立一個統治巴西二十年的軍事獨裁政權。

寮國(1964):美國破壞1962年《關於寮國中立的宣言》,策動寮國極右勢力再次顛覆民族聯合政府,並出動飛機配合右派軍隊進攻解放區。寮國愛國軍民英勇抗擊,粉碎右派軍隊重佔查爾平原的企圖。

印度尼西亞(1965):中情局策劃並協助印尼政變,將親共的民族主義總統蘇加諾趕下台,百萬人喪生。美國中情局直接屠殺的印尼共產黨和左翼人士就達數千名。

烏拉圭(1965-1973):美國調訓烏拉圭特務和警察,協助烏拉圭對政治異見分子進行廣泛的非法逮捕與考問,促成1973年烏拉圭軍事親美獨裁政權的成立。

多米尼加(1965-1966):1965年4月,美國總統約翰遜下達進攻多米尼加的命令。數日內美國出兵35000人,380飛機和40戰艦入侵多明尼加,鎮壓人民起義,殺害了多米尼加兩千八百名以上的軍民。

瓜地馬拉(l966-1996):1966年到1967年美國特種部隊軍事入侵略瓜地馬拉。此後,美國中央情報局在瓜地馬拉幕後策划了歷時31年的大屠殺,這31年在瓜地馬拉被稱為血腥年代,一共屠殺了20餘萬人。

敘利亞(1967):在阿拉伯、以色列六·五戰爭期間,派遣美國海軍第6艦隊,進入敘利亞領海海域。

玻利維亞(1967):美國領導的軍隊在玻利維亞鎮壓共產黨軍隊,逮捕並殺害了拉美革命英雄格瓦拉(Che Guevara)。

柬埔寨(1969-1975):美軍大規模入侵柬埔寨,導致200多萬柬埔寨軍民在轟炸、饑荒和政治動亂中喪生。

阿曼(1970):軍事指揮伊朗海軍陸戰隊入侵。

寮國(1971-1973):美國軍事指揮南越入侵寮國,進行地毯式轟炸。

葉門(1971):美國中央情報局僱傭軍入侵葉門。

中東(1973):核彈威脅參戰阿拉伯國家,提高美軍在全世界的警戒。

黎巴嫩(1970):出動1500名海軍陸戰隊,進逼黎巴嫩。

柬埔寨(1970):策劃並協助柬埔寨朗諾政變,推翻西哈努克政權。

智利(1973):冷戰開始後,美國在智利的最大利益,就是防止智利倒向社會主義陣營。美國所採取的辦法,就是挑選自己的代理人出任智利領導人。策動政變消滅阿連德

牙買加(1974):美國干涉牙買加曼萊(Manley)的民族主義政權。

安哥拉(1976-1992):支持、指揮南非種族主義政權背景的叛軍。

薩爾瓦多(1977):美國支持薩爾瓦多軍事政變,七萬當地人加四名美國修女被殺。

尼加拉瓜(1979):1979年,尼加拉瓜民族解放陣線經過長期武裝鬥爭,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忠實傀儡索摩查祖孫三代的長達近五十年的獨裁統治,里根政權深為不安,因此決定用大量的金錢和武器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由CIA負責實施。

為了繞過國會籌集資金,CIA先是向沙烏地阿拉伯要錢,後是通過以色列向伊朗出口軍火賺錢,大筆資金使聚集在尼加拉瓜邊境的索摩查死黨得以收買大批亡命徒發動軍事進攻進攻。這就是所謂「伊朗門「事件的根源。

伊朗(1980):對伊朗進行核威脅,轟炸流產,警告蘇聯不要介入伊朗事務。

韓國(1980):韓國(1980):美國批准韓國軍隊鎮壓韓國光州學生運動,殘酷虐殺學生和市民數百名。

1980年5月18,在光州,1,500餘名學生展開示威,要求廢除戒嚴、總統全斗煥下台。政府派出空降部隊展開殘酷的鎮壓,造成數十人的死亡。 5月19日,光州駐軍開始對學生、市民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軍人的屠殺引起一般市民的極度憤怒,開始加入學生的示威行列,自此,示威行動轉變為民眾蜂起。

5月22日,市民全完掌握光州市。而州內部組成市民委員會,與軍隊展開談判。抗爭期間,光州市民曾要求美國出面仲裁,但美國此時以避免干涉內政為由,拒絕了要求。全斗煥等旋即取得美國的同意,調動軍隊準備徹底鎮壓光州民眾抗爭。同時美國從琉球調派軍機、從菲律賓調派航空母艦駛往韓國近海予以支援。

尼加拉瓜(1980):美國介入尼加拉瓜內戰,造成二萬九千人死亡。

阿富汗(1980):美國訓練拉登,中央情報局注資30億美元。

利比亞(1981):兩架利比亞飛機被美國海軍擊落。

薩爾瓦多(1981-1992):派遣軍隊以及軍事顧問介入薩爾瓦多內戰,美軍戰機飛越該國領空。

尼加拉瓜(1981-1990):中央情報局軍事指揮尼加拉瓜反革命武裝從國外入侵尼加拉瓜,為配合尼加拉瓜反革命武裝作戰,美國海軍在尼加拉瓜全部水域布滿水雷,全面封鎖尼加拉瓜。導致三萬多人死亡。

黎巴嫩(1982-1984):美國海陸空三軍介入黎巴嫩內戰。美國海軍陸戰隊支持黎巴嫩基督教長槍黨人(Phalangists),打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美國海軍轟炸穆斯林區。

伊拉克(1982):美國支持薩達姆對伊朗作戰。

伊朗(1983):美國提供武器給伊朗,用於對伊拉克作戰。8年兩伊戰爭100-160萬人傷亡。

格瑞那達(1983-1984):1979年格瑞那達成立了以畢曉普為首的社會主義傾向的新政府。1983年10月12日,格瑞那達發生政變,總理畢曉普被軟禁。19日,支持畢曉普的一派在首都組織了千人示威,同軍隊發生衝突,畢曉普和3名內閣部長被軍方打死。軍方於10月20日成立的新軍事委員會,接管政權。10月25日,美國突然以「保護」僑民為借口入侵格瑞那達。26日美軍已佔領格瑞那達大部領土。在這次入侵過程中,美國軍方人士說,至少有3名美國軍人、3名格瑞那達軍人、12名古巴派駐在格瑞那達工作的人在戰鬥中被打死,23名美國軍人和22名古巴人受傷,32名蘇聯在格瑞那達的軍事顧問和200多名武裝的古巴人員被俘。

宏都拉斯(l983-89):部署陸軍進行軍事演習並在宏都拉斯邊境設立軍事基地。

伊朗(l984):兩架伊朗飛機在波斯灣被美軍擊落。

玻利維亞(1986):美國出兵玻利維亞「消滅可卡因製造工廠」。

利比亞(1986):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親美的「聯合王國」,建立民族主義政府,逐步推行親蘇反美的外交政策。在他執政後,利比亞政府先後收回了美國在該國的軍事基地,廢除了同美簽訂的軍事和經濟技術協定等,並於1982年和美國斷交。為了維護美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華盛頓決定對卡扎菲動手。 1986年,里根總統下令「生理消滅」利比亞領導卡扎菲,借口是利比亞製造了在德國針對美軍的一次炸彈襲擊。(後來美國承認此系情報失誤,利比亞並未製造這次炸彈襲擊。)五角大樓把此次「斬首」行動總體命名為「草原烈火」。

宏都拉斯(1987年至今):美國軍隊在宏都拉斯的「掃毒」行動迄今已持續十幾年,目前的兵力已達510人。在拉美地區美軍掃毒總兵力達1500人。

伊朗(l987-88):美國海空軍在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1987年7月22日,美軍武裝直升飛機襲擊了伊朗的佈雷艦。1987年10月19日,美軍對公海的伊朗石油開發平台進行了炮擊。 1988年4月14日,美軍護航艦在海灣遇雷,里根下達命令報復,美軍出動「企業號」航母在內的7艘艦隻發動攻擊,擊沉伊朗多艘艦艇。

宏都拉斯(1988):3月16日,里根派第82空降師3200名軍人入侵宏都拉斯。

利比亞(1989):1月4日,美國在地中海的美國第六艦隊「肯尼迪號」航母上的飛機發現利比亞的飛機,美海軍軍機立即出擊,擊落兩架利比亞飛機。

維京群島(1989):美國陸軍鎮壓聖克伊斯黑人騷動。

菲律賓(1989):美國空軍對菲律賓政府的鎮壓政變提供領空保護。

巴拿馬(1989):1989年10月4日,美國資助巴拿馬吉羅爾迪少校發動政變。試圖除掉原美國中央情報局人員、巴拿馬政府首腦、國防軍司令諾列加將軍,推翻諾列加民族主義政府,建立一個親美的巴拿馬政府。由於經驗不足,政變失敗,吉羅爾迪少校被諾列加處決。事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威爾與美國南方總司令馬克斯·瑟曼上將協商,決定採取重大軍事行動,除掉諾列加。這項名為「正義事業」的行動獲得了當時的國防部長切尼和老布希總統的支持。12 月,以「捉拿佛羅里達法院通緝的大毒販諾列加」為由,美國出動南方司令部所屬部隊和從美國本土空運的陸軍第7步兵師、空降師、海軍陸戰隊,並首次出動8架 F一117A隱形戰鬥機,2萬7千名美國士兵,兵分5路大舉向一個只有220萬人口的小國--巴拿馬發動突然襲擊,並予以佔領。驚惶失措的諾列加被迫躲進了梵蒂岡駐巴國的大使館,請求政治避難,希望獲得羅馬天主教會的保護,逃出美國的手掌。在美國強大的壓力下,梵蒂岡只好交出諾列加。

玻利維亞(1990):美軍兩次派兵赴玻利維亞分別實施了代號為「魔鬼地區「和「綠色清掃「的掃毒行動。

墨西哥(1990年-94):美軍出動F-15、F-16戰鬥機在墨西哥執行代號為「帶冠夜鷹「的掃毒行動。

沙烏地阿拉伯(1990-91):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動員動員 540,000名陸軍進駐阿曼、卡達爾、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以色列。

科威特(1991):協助科威特王室執政。1993年,扶植科威特獨裁者上台。

沙特(1991):美軍第7防空團的兩個營部署在沙特境內。該團編製1380人,配備「愛國者「導彈100枚。

安哥拉(1992):美軍在安哥拉實施的維和行動,共出動運輸機326架次、運送人員8805人次,物資265噸。

哥倫比亞、厄瓜多、玻利維亞(1992-93):美國空軍在三國進行空中掃毒巡邏。

索馬利亞(1992-94): 美國所領導的聯合國部隊在索馬利亞內戰期間進行佔領,並對摩加迪休的一個軍事派別進行突襲。並對索馬利亞進行貧鈾彈轟炸。此次行動,美軍已經超出了維和行動的目的和範圍,插手索馬利亞內部事務。

南斯拉夫(1992-94):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塞爾維亞及黑山共和國進行禁運。

伊拉克(1993):美國在英、法的配合下,以伊拉克違反南部「禁飛區「的有關規定和圍剿什葉派穆斯林為由,對伊實施空襲。以伊拉克策劃暗殺美前總統布希為由,從位於海灣的軍艦上向巴格達市區的伊拉克情報中心發射了2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20枚命中目標。

朝鮮(1993-94):美國以朝鮮拒絕核核查並在三八線以北集結重兵為由,向朝鮮半島增兵。宣布正尋求聯合國對朝實施經濟制裁,並向韓國增派「愛國者「防空導彈部隊。美軍緊急從印度洋調「小鷹「號航母編隊抵韓國海域對朝實施威懾。西太平洋及駐韓美軍進入臨戰狀態,並舉行各類針對朝鮮的實戰演習。美國以軍事為後盾,配合政治、外交、經濟手段,化解朝鮮核彈調查危機。

南斯拉夫(1993-96):美海軍及北約其它國家海軍部隊在亞德里亞海為執行聯合國對前南斯拉夫制裁進行海上封鎖行動。

波斯尼亞(1993-1995):在波斯尼亞內戰期間畫出禁飛區,實施巡邏,對塞爾維亞人進行轟炸並擊落對塞爾維亞人飛機持續983天。期間,出動飛機100420架次,其中美空軍出動各型飛機24201架次。

南斯拉夫(1994-1998):在原南斯拉夫聯邦境內歷時5年的內戰,其火種由布希政府開始播下,然而它主要是由柯林頓政府點燃的。

以柯林頓政府為首的北約曾先後多次大規模轟炸波黑和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族控制區,其中包括1994年2月一9月轟炸波黑塞族部隊,1994年11月轟炸克羅埃西亞塞族陣地, 1995年5月再次轟炸波黑塞族陣地,1995年8月再次轟炸克羅埃西亞塞族部隊,1995年8月一9月再次對波黑境內的塞族陣地實行空襲。

海地(1994-1996):美國對海地軍政府實施禁運,並在政變三年後讓海地原總統阿利斯泰德復職。駐海地美軍兵力一度達2萬人。

扎伊爾(剛果) (1996-97):美國海軍陸戰隊控制剛果革命肇源地----盧安達的胡圖族難民營。

賴比瑞亞(1997):美軍進行撤僑行動。

阿爾巴尼亞(1997):美軍進行撤僑行動。

蘇丹(1998):美國以蘇丹首都喀土穆北部工業區的「希法」(意為「康復」)製藥廠為恐怖分子製造化學武器為由,對蘇丹發射了13枚導彈,將這家「與化學武器有關的製藥廠夷為平地」。野蠻的轟炸持續了12分鐘,至少造成5人死亡,幾十人受傷,300多人下落不明,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

阿富汗(1998):以導彈攻擊CIA以前扶植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團體的訓練營,聲稱他們攻擊美國大使館。

伊拉克(1998):在伊拉克拒絕接受核查後,對伊拉克進行4天的導彈密集轟炸。

南斯拉夫(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以柯林頓政府為首的北約在塞爾維亞拒絕撤出撤出科索沃後,從1999年3 月24日起,出動1000多架飛機和40多艘戰艦,對南聯盟實行了歷時79天的狂轟濫炸後佔領科索沃。南聯盟僅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被傾瀉了北約數千枚導彈、兩萬多噸炸彈,發射了1300枚巡航導彈,造成南聯盟境內大部分地區的軍事、民用、工業設施和居民區的嚴重破壞。

空襲還造成南聯盟1000多無辜平民死亡,數十萬阿爾巴尼亞族人淪為難民。戰爭中使用的貧鈾彈和日內瓦公約禁用的集束炸彈導致新生兒白血病和各種畸形病態。持續的轟炸還嚴重惡化了南聯盟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

馬其頓(2001):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派遣軍隊解除阿爾巴尼亞反抗軍武裝。

阿富汗(2001):10月7日開始,美國對阿富汗實施了2個多月的持續轟炸。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建立傀儡政權。(2000年美國曾經給予塔利班逾2億美元。)

伊拉克(2003至今):2003年3月21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部隊在聯合國未授權的情況下侵入伊拉克,推翻一個主權國家,建立傀儡政權,「主要戰事」共持續44天,1100多架戰機參戰,投射2.7萬多枚炸彈。這次伊戰已導致10萬以上伊拉克平民死亡,大部分是死於美國為首的聯軍之手。另有兩萬多名美軍傷亡。

美國扶植的獨裁傀儡政權一覽表

一,中華民國袁世凱,美國政府支持袁世凱獨裁,限制「反袁稱帝」活動,驅逐在美居留的孫中山、黃興。

二,中華民國蔣介石,在美國人扶植下實行獨裁統治,內戰失敗後逃亡台灣島 。

三,韓國李承晚,在美國人扶植下上台執政,後因民眾示威流亡夏威夷 。

四,韓國朴正熙,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被暗殺

五,韓國全斗煥,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被判死刑。

六,越南吳庭艷,在美國人扶植下上台執政,後被軍事政變推翻,亂槍打死。

七,泰國鑾披汶,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堅決鎮壓民主運動。

八,伊朗巴列維,在美國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被霍梅尼推翻。

九,智利皮諾切特,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任內屠殺異己。

十,古巴巴蒂斯塔,在美國人扶植下建立獨裁政府,後被卡斯特羅推翻。

十一,海地杜瓦利埃,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逃亡海外。

十二,菲律賓馬科斯,在美國人扶植下建立的獨裁政府,後逃亡夏威夷。

十三,柬埔寨朗諾,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推翻西哈努克親王政府。

十四, 伊拉克薩達姆,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伊拉克戰爭後被絞死。

十五, 印度尼西亞蘇哈托, 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任內屠殺華人。

十六,哥斯大黎加菲格雷斯,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推翻了民選的民族共和黨政府。

十七,玻利維亞巴利維,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逃亡海外。

十八,羅馬尼亞依利埃斯庫,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齊奧塞斯庫被處死。

十九,尼加拉瓜索摩查家族, 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祖孫三代獨裁統治了50年。

二十,哥倫比亞皮尼利亞,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逃亡西班牙。

二十一,厄瓜多卡斯特羅,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被處死。

二十二,烏干達阿明,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外號「吃人暴君」 。

二十一,巴拉圭 斯羅特羅斯納,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任內屠殺異己。

二十二,剛果蒙博托,在美國人扶植下通過軍事政變上台,非洲著名獨裁者。

二十三巴拿馬恩達拉,美國武裝佔領巴拿馬後,扶植親美的恩達拉政府上台

數不勝數。世界頭號恐怖份子本拉登 —— 在蘇聯對阿富汗戰爭中,靠美國提供的資金、武器起家。

暗殺名單

1949年--韓國反對黨領袖金九

50年代--西德多位政治人物,列入CIA新納粹黑名單

50年代--曾多次密謀暗殺中國總理周恩來

50年代至1962--印尼總理蘇卡諾

1951年--北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

1953年--伊朗總理穆罕默德·莫沙德

50年代(中期)--菲律賓反對黨領袖雷克托

1955年--印尼總理尼赫魯

1957年--埃及總統納賽爾

1959至1963年,1969年--柬埔寨領袖西哈努克

1960年--伊拉克領袖卡塞姆

50年代至70年代--哥斯大黎加總統費蓋雷斯

1961年--海地領袖杜瓦里國

1961年--剛果總理盧蒙巴

1961年--多明尼加領袖特魯西羅將軍

1963年--南越總統吳庭琰

1964年(?)--曾多次密謀暗殺古巴卡斯特羅總統

1964年(?)--古巴政府高層官員勞爾·卡斯特羅

1965年--多明尼加反對黨領袖卡阿瑪諾

1965-1966年--法國總統查爾斯

1967年--古巴領袖格瓦拉

1970年--智利總統阿連德

1970年--智利陸軍總司令施奈德將軍

70年代至1981年--巴拿馬領袖杜里荷將軍

1972年--巴拿馬情報局長諾列加將軍

1975年--扎伊爾總統塞柯

1976年--牙買加總理米契爾·曼里

1980年—1986年--利比亞領袖卡扎菲

1982年--伊朗領袖霍梅尼

1983年--摩洛哥陸軍統領德利米將軍

1983年--尼加拉瓜外交部長米格爾·德斯科托

1984年--桑定政府九名軍事將領

1985年--黎巴嫩什葉派領袖法德拉拉

l991年--薩特姆侯塞因,伊拉克領袖


在控制能力低下,經濟和交通不發達的過去,帝國的擴張不得不靠殺戮、征服、同化等手段獲得擴張領土帶來的好處——更高的聲望、更多的物質資源、更便宜的人力資源、更大的戰爭潛力、更廣泛的影響力。開疆闢土的壞處也顯而易見:巨額的建設投入、巨大的戰爭和維穩成本、民族主義帶來的叛亂風險等等,蒙古帝國熱衷對外擴張卻無力控制廣袤的領土最終四分五裂就是典型的反面案例。

隨著工業化革命帶來的交通和信息技術的革新,帝國的擴張手段變成了對外殖民:利用超強的軍力和經濟影響力扶持代理人,挑動國家和民族衝突從而獲利,有效避免了快速擴張帶來的高成本、高風險等隱患,擴張所需攫取的物質、人力資源等也能通過較為發達的運輸能力,在被殖民傀儡政權的保護下源源不斷的輸送回國。但是對外殖民所需成本和面臨的風險只是相對減少,控制能力依然欠缺,且對外駐軍、干政、扶持賣國代理人很容易引起被殖民者的反感,殖民本身也是一種涸澤而漁的手段,被殖民地只能輸出初級的原料和人力資源,一旦扶持其經濟技術發展又容易引起民族覺醒。日不落帝國的衰落,就是國力不濟,顧此失彼殖民失敗的典型,且對外殖民擴張對本土產業升級轉型幫助有限,殖民會在當權政府培育更多的保守派,嚴重阻礙本國科技的進步。

現代的美國吸取了領土擴張和殖民擴張的教訓,依託信息化、發達的交通運力、超強的軍事干涉力,通過不斷鞏固美元地位和發展全球經濟,剪全球羊毛髮展本國經濟,轉嫁本國經濟危機於全球。通過優化本土的產業結構、整合教育和科研資源等手段吸引全球高素質人力資源為己用。轉移過剩、低技術產業來加快本土產業升級,保持關鍵科技領域的絕對領先。輸出普世價值觀、打著民主人道的旗號,肆意干涉敵國內政和扶持反政府勢力削弱敵國的發展潛力。在道義上也能道貌昂然的以民主世界領袖自居。聲望、資源、人才都能通過這種新經濟政治殖民手段獲得,美國又何苦搞領土擴張,背負因為戰爭帶來的負面形象、經濟負擔和內亂風險?


西進運動啊,美國這麼大地盤,真當充話費送的?


這個話題,只看到了過去大規模吞併領土,而沒有看到吞併領土之後的事情。

那就是種族滅絕和大屠殺,最輕也是奴役和傀儡政權。

從十字軍、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到德三都是如此。

種族滅絕和大屠殺就不多說了,現今世界如果哪個主流國家膽敢對其他國家平民進行大屠殺,那就是與全世界為敵。伊拉克戰爭中存在的屠殺平民問題,不但讓美國政府承受了巨大的國內壓力,也讓其在世界吃瓜群眾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再加上洗衣粉,伊拉克戰爭的正義性蕩然無存。

殖民地制度已經被二戰之後的民族獨立大潮摧毀,沒什麼好說的。

傀儡政權因其往往伴有駐軍和治外法權,勉強可以算是領土佔領。即便如此,也僅剩一息尚存。韓國日本可以算是樣板。韓國沒有獨立軍隊指揮權,日本沒有戰爭權。然而日韓國內對這種傀儡政權也爭議頗大,日本目前正在朝解禁自衛隊的方向努力。

總體來說,在全球化的今天,領土佔領的代價遠大於其收益。這個代價包括明面上的人力物力成本和國內反對力量,以及潛在的對方抵抗力量。

全球化的本質其實就是資本入侵。資本的力量不但在於能實現更大的收益,還在於可帶來價值觀入侵和政權顛覆。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深遠的且不易察覺的入侵,遠比武力征服要高效得多。

川普喊出MAGA,並進行製造業回歸和戰略收縮,說白了也是美國資本力量的收縮。美國資本收縮之後的空間由誰來填補,我們拭目以待。


大規模吞併他國是古代常見的做法,放到現在,吞併他國了還要給他國國民待遇,如果美國吞併了中國或印度,本用於3億人的福利要攤到16億人頭上不說,連國家的民族文化構成都改了,外加這個以選票(人數)說話的制度,美國會被中國印度給改變了

現在流行的是扶植傀儡政權,你只要聽我話,按時交保護費,我要揍人了你出錢出力,我管你怎麼統治內部,只要別搞出太大的把柄就行了


玩過維多利亞2發現,列強要的並不是領土,而是不平等的協議。

比如廉價勞動力,廉價資源,市場等等。

這樣比要領土的好處在於,那裡的人們不需要你來付出對等的福利和設施。不用給他們保險,不用給他們建設醫院等等。

想一下,如果你身邊有個弱者,你貪圖他的勞動力,是招成職工給發工資五險一金,還是弄個派遣臨時工身份,隨便給點生活費?


美墨戰爭(墨西哥 - 美利堅戰爭,Mexican-American War)是美國與墨西哥在1846年至1848年爆發的一場戰爭。美國通過這場規模不算很大的戰爭,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墨西哥喪失了大半國土,元氣大傷。

1846年5月18日,泰勒率美軍南下佔領馬塔莫斯,5月23日墨西哥向美國宣戰。9月攻佔蒙特雷,11月佔領薩爾蒂約。同年6月卡尼率美軍1700人西進,奪取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1847年2月,泰勒部在布埃納維斯塔擊潰墨西哥總統聖安納率領的墨軍1.4萬人。3月,美軍在總司令斯克特率1萬美軍在墨西哥灣韋拉克魯斯登陸,29日,美軍攻佔韋拉克魯斯。4月18日,美軍擊潰總統聖安納主力和參謀部,5月5日,美軍佔領普埃布拉,逼近墨西哥城,8月美援軍趕到,美軍在康特列拉斯再次擊敗墨軍。雙方進行和談,9月7日談判破裂。9月8日,美軍向墨西哥城發動進攻,被擊退,12日,美軍佔領城外高地,炮轟城牆。14日美軍攻入墨西哥城,16日控制全城實行軍事管制。10月墨西哥總統被免職。1847年11月11日安約當選墨西哥臨時總統。1848年1月雙方開始和談。2月2日雙方簽定和約,墨西哥割讓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1848年6月12日,美軍撤出墨西哥城,戰爭結束。

美國從此獲得在美洲的主宰地位。但美國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死亡13283人(傷病而死者11550人),傷4102人,耗資9750萬美元。

夏威夷州(State of Hawaii)美國唯一的群島州,由太平洋中部的132個島嶼組成。首府位於瓦胡島上的火奴魯魯(檀香山)。

最早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1778年後歐、亞移民陸續移來。1795年建夏威夷王國。1898年被美國吞併。1900年歸屬美國。1959年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今居民以歐、美白人和日本人居多,其次是混血種人、菲律賓人和華人。

二戰後,為什麼不這樣做,這些國家發生直接佔領別人國家領土不划算,

不如扶持代言人,讓他適當的給自己輸血,這樣划算許多。

否則不如大家問問日本?

看日本給美國輸血輸了多少


美國不去佔領土地?墨西哥表示先把《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割讓出來的230萬平方公里領土吐出來謝謝!

然後你需要去認識一個叫塞耶.馬漢的人

讀一下他的書。然後你的問題自己就懂了


很多有錢有權的男人是有一個老婆而有很多情人而不是找很多老婆


不要停留在二戰思維。二戰前就像題主說的,領土擴張能帶來各種好處。希特勒的「生存空間」理論就是最好的反應。二戰後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主義思想的傳播,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繼續奉行領土佔領政策會付出巨大的代價,轉而經濟手段控制國家。戰爭只會會拖垮母國經濟,葡萄牙就是例子,跟辛巴威打了20多年的仗。法國二戰後重返越南,還是被打跑了。英國很聰明,主動放棄殖民地,與殖民地國家保持良好關係。美國的經濟控制不太了解,只知道二戰後美國跟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維持美元的強勢地位,作為交易美國維護沙烏地阿拉伯的領土安全。


吞併了以後呢?

要是從新土地上的獲益小於統治成本和建設成本,傻逼才去吞併。

現在哭著喊著想併入美國的小國有的是,美國還不稀罕要哩。

一戰前後,全世界殖民地紛紛鬧獨立,一方面是民族意識覺醒,一方面是各個宗主國也逐漸意識到,佔領一些地方是得不償失,不如吐出來。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英國發現-----鎮壓,佔領,維穩的成本已經遠遠高於從北美殖民地的收益,不想再耗下去了。

前兩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忽悠局副局長兼政委金燦榮同志在出席一個國際會議的時候跟一個美國學者開玩笑說:「我們中美兩國要和平共處,最好的辦法是我們兩國合併,加入你們美國好不好啊?」

這話很「賣國」吧?

美國學者嚇壞了:「不不不不,你們中國我們不敢要,誰接收了你們,就會變成你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全球都要當美國人,誰來干奴隸乾的事?


推薦閱讀:

美國有哪些不如中國的地方?
如何評價曾經為活體隧道的美國紅杉被風吹倒?
如何評價美國國會提議將 Exempt H1B 工資標準提到 $130,000?
如何評價奧巴馬2016年5月27日造訪廣島及其演講?
在紙牌屋中,Underwood被設定為眾議員,為什麼不設定為參議員?

TAG:歷史 | 美國 | 地緣政治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後國際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