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聲調符號是如何制定的?

1.台羅拼音的聲調符號沿用白話字,請問白話字的聲調符號,是如何制定的,大概根據什麼來分配這些符號?

2.聲調符號是ó ,實際卻讀高降調,使用者會不會出現認知障礙?

3.閩南語使用者如何評價台羅拼音的聲調符號?


謝提問朋友邀。

也看了原先頗為詳細的問題說明,知道問題緣由。參雜了外延頗多且貌似頗為複雜的緣由 ^_^

我這是以原先的題目跟問題說明來作覆。

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音系,有不同的拼音傳統,有不同的狀況跟考量,為不同的範疇。不能以僅有四聲調調值(輕聲跟前半上調值等等邊際調值不論)的「國語/普通話」的拼注音拼寫系統當中,聲調相關符號設計的那一套的概念,就要直接拿來套,拿來當框架。

因為,「臺羅」的聲調符,有為要傳承以及前後相容的考量,是沿用已經定製連續實際使用超過一個半世紀的「白話字」的聲調符。這是比反映「國語/普通話」音系的ㄅㄆㄇㄈ「注音符號」,以及更後來的1958拉丁「漢語拼音」,還要早,早了半個多世紀至約一個世紀。

而「白話字」聲調符的設計,其樣式,與閩南語各調類對應的樣式,又頗為明顯,是有參照在期間上雖有前後但有重疊,且同為基督教會傳教士的 麥都思,Walter H. Medhurst,他的拼音系統當中的設計。麥都思的系統,是反映閩南語當中的七聲調系統腔口,所以沒有設計規定陽上第六聲的符號。麥都思的拼寫系統,在他所編纂,於1832年付梓出版的福建話/閩南語辭典當中可見 --- 這我在文末附錄當中會提供電子書連結,並稍作介紹提示。

而「臺羅拼音」的聲調符,所標示的, 不是調值;或者,不能也不該拿它用調值的調形去看,不能以企圖模擬調值的調形的平或高低曲折的變化的樣式來看。因為,「臺羅」的聲調符,已經不是標示閩南語這一個語言裡邊,哪一個特定腔口的調值。而是要含納包覆至少漳泉系閩南語的音系。

所以,「臺羅」除了為泉州及漳州地界,以及在臺灣和南洋各國也有的極偏泉、偏漳腔口當中的幾個有音位作用的特色韻母,定製規定了符號來標示之外;在這個題目範疇的聲調方面,於「白話字」實用上,不見或頂多極為罕見的,閩南語八聲調系統腔口當中仍有的陽上第六聲,臺羅也明白定製規定了一個調符來反映陽上第六聲。

「臺羅」拼音的聲調符,所指定、所標示、所代表的, 調類。是同這一個語言,閩南語這個語言裡邊,即便有不同腔調調值系統的腔口,極少數例外不論,均能相通的調類。先陰四聲後陽四聲,亦即:

「東tong」陰平第一、「黨tóng」陰上第二、「棟tòng」陰去第三、「督tok」陰入第四;

「同t?ng」陽平第五、「動tǒng」陽上第六、「洞tōng」陽去第七、「獨to?k」陽入第八,

這八個調類。其中以不另標調符,預設/默認為 陰平第一 跟 陰入第四【兩者可從韻尾得知分別】。

這是要讓同一個語言,分佈地域廣大,源於泉漳,但早已經是跨越國界的閩南語,這個自然語言,有不同腔調跟調值系統的這個跨國自然語言,即便有不同腔口、有不同調值系統的母語人,或學習閩南語的非母語人,在學習這套拼音之後,除了聲母跟韻母的拼寫之外,也可從書面標調符得知,是哪一個調類字,而在書面上直接相通。不需要特別去學習或許有跟自己腔口不同的,某一個腔口的調值系統。不以某一地腔口調值系統為尊,而有高低之分。

「臺羅拼音」,是反映(至少漳泉系)閩南語的音韻系統的一套拼音,不限定漳泉系閩南語那一個地方的腔口的音系。「臺羅」是為同一語言,尊重包容不同腔口的拼音拼寫系統。有所傳承,但也見有包容以及更寬廣的考量。

再加上,「臺羅」的聲調符,所標示的,也是各個調類的調位/toneme的代號。是可用調位/toneme的概念(借用趙元任先生所造的這一個詞),來看閩南語的聲調的現象。因為,(即便在有些腔口內的某一調類的本、變調的調值,實際或有剛好相同,然而是少數,不論。或有的其它例外,邊際例外,亦不論);閩南語的每一個調類字,都有 本調 跟 變調 兩種調值,在複音節詞,也在不同的語句環境當中視各單字或複字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依一定的規律,母語人自然而有,或非母語人但能在閩南語環境中自然而然能獲得的規律,然而若要系統性整理至滴水不漏會是頗浩繁工作的一套規律】,不時自然變換使用,是常態。然而,仍是同一調類、也是同一調位,是同位調/allotone的兩種調值,不同調類字的本、變調之間,又甚有重疊。本調跟變調的調值不同,但還是同一調類。同一調類的單音節語詞,在調值不同的本調跟變調之間,是經常性存在於語流當中的狀況之下。

基於這個聲調系統特性,以及基於較上文所述的,閩南語不同腔口或有不同調值系統,至少基於這兩點,所以「臺羅拼音」的聲調符,所標示的是調類,不是調值;或者,不能也不該拿它用調值的調形概念去看。更不該跨語言,硬要拿音系較為簡單,是不同語言的「國語/普通話」後起的拼注音的調符形狀及其設計概念,越俎代庖,要幫早已經定製,且有連續長久使用傳統的閩南語的拼音拼寫系統,來指點、來要幫忙設計調符。或也同樣以個人有所侷限的知識當中抓單點來主張,企圖以更是極為有限微薄的個人洪荒之力,同樣要越俎代庖,指導指點指示別人的語言,各該語言的無數母語人要使用相通的拼音系統,該怎麼設計調符。

------------------------

附錄:

上文提到,「白話字」聲調符的設計,其樣式,與閩南語各調類對應的樣式,頗為明顯,是有參照在不同的初始肇端設計人的生年活躍期間上,雖有前後但有重疊,且同為基督教會傳教士的 麥都思 (Walter H. Medhurst) 他的設計。

麥都思在1810年代便已東來。早年,也就是,五口通商之後被派到上海之前,是在諸如現在的馬來西亞的麻六甲(Malacca)、檳城(Penang)還有印尼的 巴達維亞(Batavia, 現在的 雅加達),南洋等等等地活動。除了馬來話之外,他也在各當地早已存在人數頗多的閩南人社會當中,習得閩南語(當地泉漳移民後裔至今仍有稱自己的母語為「福建話」, Hok-kiàn-uē),以及習得閩南語傳統韻書知識,並有擴大及於漢語系語言傳統聲韻整體相關知識(在其辭典當中,特別是前言/引介當中,可見這些知識的反映。至少在語言語文上,是學貫東西洋,當然就會有各種的考量)。而在他所編纂,於1832年付梓出版的閩南語辭典 "A Dictionary of the Hok-k?èn Dialect" 當中,他設計用以標注閩南語語音的拉丁拼音系統,在聲調符號這一部份,很明顯有受到一二十年後肇始,之後中間有經稍微調整而使用至今的「白話字」所參照。

麥都思的拼寫注音系統,可見其辭典的原典的傳真掃描版本電子書→http://www.archive.org/stream/dictionaryofhokk00medhrich#page/n3/mode/2up 。在該辭典前頭,原典的前言/引介的頁次第 xxxii頁(第32頁,電子書頁次第39/934頁)開始,就是關於音韻及其設計的拉丁拼寫規則介紹。是依照聲母、韻母以及聲調的順序,分別作介紹,並使用其設計的拼寫系統,予以在書面反映。這個題目相關的聲調的部份,是在原典頁次第l(L)頁(第50頁,電子書第56/934頁)開始。

以其標示聲調的符號的規定和樣式,跟很容易找到的「白話字」及於「臺羅拼音」的聲調符的樣式,互為比較之後,便可得知,除了麥都思所設計的,頗為複雜的喉塞入聲的調符被合併簡化之外,也是為同一語言在書面上反映同一音韻系統,後起的「白話字」,其各調類調符樣式的對應,是與麥都思所設計者,皆完全吻合。

至於跟題目不直接相關的聲母和韻母。麥都思所設計的聲母代表符號、字母符號,在後起的「白話字」,也可明顯見其影像。而麥都思所設計的韻母符號,有過於複雜,熟習「白話字」/「臺羅」的朋友只需稍微瀏覽,便可見兩者差別頗大了。


整理成表

註:POJ是「白話字Pēh-Oē-Jī」的縮寫,PUJ也是「白話字Pêh-Uē-Jī」的縮寫,MTR是「現代潮汕閩語/潮州話羅馬字Modern Teochew Romanized/Romanization」的縮寫。

原答案:

本調 泉州 漳州 符號

陰平 33-33 44-22 a

陽平 24-22 13-22 a

陰上 55-24 53-44 á

陽上 22-22 / (ǎ)

陰去 31-55 21-53 à

陽去 31-22 22-21 ā

陰入 5-24/5 32-53/5 ak/ah

陽入 24-22 121-21 āh

由上可見,台羅和台羅的前身白話字(Pēh-Oē-Jī)的聲調符號非常玄學,跟前字變調有關。如:

中平調33/22對應沒有任何符號的a,但是表高5或高降53的入聲調也用a(h/k)表示。

低平調22對應a。

高調55或高降53調對應à。

中升調24或中高調44對應á。

低調22或低降調21(包括入聲)對應ā(h)。

此外再看看記錄了汕頭方言的潮州白話字(Pēh-Uē-Jī)的前字變調:

本調 汕頭 符號

陰平 33-33 a

陽平 55-11 a

陰上 53-35 á

陽上 35-21 ǎ

陰去 213-55 à

陽去 11-11 ā

陰入 2-3/5 ak/ah

陽入 5-2 ǎh

陽上變調後為21,汕頭話除了陽去為低平調11,其餘調值起頭都高於1,在聽感上陽上變調21可能更接近陰去變調213,成一個曲折調,因此標為ǎ。


我不懂台羅的歷史,就說說台羅的輸入方法吧。

採用Gboard字母輸入模式。

1聲調輸入

長按字母時,可以輸入ā á à a等符號。

沒有符號a?,可以用a?來代替。

沒有a?h,可以使用áh來表示。或者a"h來表示。

2、鼻化韻。a?(a的n次方)

在符號輸入的基礎上 ,長按0。

3、o右加點 o·

在符號輸入的基礎上 長按短橫線。

ps:

當然還有一种放在,在拼音輸入法的基礎上,將需要的符號設置自定義短語。

舉個

落雨lo"h-hó· (lo?h-hó·)


最值得敬佩的不是用死來維護正義,而是用犯法!@荷達 你要在以前就是只朝廷的鷹犬,親民學派反的就是你這種阿諛奉承的奸佞小人!

台羅我早就批判過了,閩南語分明陽平是升調、陰上是降調,卻把陰上標成 á,真不知道這些用愛發電的灣灣是怎麼想的!如果以廈門作為閩南語的標準調值,那我認為合理的標調方案應該是:陰平 ā、陰上 à、陰去 ǎ、陰入 ǎ、陽平 á、陽去 a、陽入 ā!不過閩南語其實不適合用調型符號標註調類,因為這是一種連讀變調豐富的方言,調型符號還是得標調位才直觀,像我設計的青語標調方案就是這樣:

á:陰平單字調,陽平、上聲輕聲前變調;

à:陽平單字調,陰平、去聲輕聲前變調;

ā:上聲單字調;

a(低輕聲):陽平、去聲後的輕聲,上聲前的任何調,陽平前的陰平、陽平;

?(高輕聲):陰平、上聲後的輕聲,陰平前的任何調,陽平前的上聲(我是覺著用 ? 最直觀,但小圓圈系列的符號不全,用你提議的 ? 應該也可以)。

原文沒提去聲分歸陰、陽平的事兒,考慮上這點因素,那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就都有用 á 表示的時候了,因為它們也確實都有讀升調的時候!

我懷疑台羅用 á 標陰上、à 標陰去還是出於那個以訛傳訛很廣的謠言,即所謂的「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不過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討,現在的方言、音韻愛好者們基本都公認中古漢語通用語其實上聲是降調、去聲是升調了,降調「厲而舉」、升調「清而遠」是很容易想明白的道理吧?而且如果不承認這個前提,那也就沒法解釋「洛豫徐淮」調值環流的現象了~~


白話字的聲調符號是傳教士根據廈門話發明的時候就那樣定下來的,其中二聲三聲可能是借用了西方語言中的尖音符與重音符,表示發音的相對高低。而台羅只是將白話字改幾個字母的寫法,便於電腦輸入原本鍵盤上沒有的幾個字母。

其實也有按照實際發音高低標註二聲聲調的,比如通用拼音。還有作為漢語拼音擴充的閩拼,聲調標註時一聲、五聲、二聲、三聲分別與漢語拼音一到四聲標法相同。


各地調值都不一樣,肯定不能都照顧到,所以用哪個符號都能接受。用1-8代替符號也挺方便的。


推薦閱讀:

閩南語中的「姑不而將」一詞應如何解釋?
閩南語裡面表示「被」的意思的字 讀音為ki 是哪個字?
閩南語中的「代誌」和日語中的「大事」讀音相同,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現在的台灣腔是什麼時候有的?

TAG:方言 | 台灣話 | 閩南語 | 漢語聲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