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案對後世造成的影響力,究竟是「不敢扶怕被訛」還是濃縮判決書的「你沒撞你為什麼要扶」影響力更大?
最近彭宇案又火了,
他的結果已經無關緊要,對於後世而言,他究竟撞沒撞老太太也似乎已經無關緊要了,基本只要一提到訛人或者暈倒無人敢救就必然會讓人提起彭宇案,
但到了如今而論,當時彭宇案之前,就有訛人這一說,只不過彭宇案被放大了,被放大到甚至影響了社會道德觀,甚至使社會道德觀倒退了五十年,現在的很多見死不救,不敢管「閑事」似乎多多少少都有彭宇案的影響力在裡面,
而當時彭宇案引起極廣泛爭議的是那句濃縮了判決書的「你沒撞,你為什麼要扶?」這句擊碎了很多人的道德觀,那究竟是「怕被訛不敢扶」造成的影響力大,還是那句「」你沒撞為什麼要扶」造成的影響力大?先在此謝謝各位回答提問的答主。
絕對是"你沒撞你為什麼要扶"影響力要大
我覺得能得出這句話的法官可以拖出去槍斃了`
拋開到底彭宇有沒有撞這件事不說,就這個結論就能影響很多人以後的決定了.
遇到別人跳河要不要救?法官會不會覺得你沒推別人下去,你為什麼要救?
看到失火的要不要救?法官會不會覺得你沒放火你為什麼要救?
路邊砍人被砍傷的要不要救?法官會不會覺得你沒砍人你為什麼要救?
遇到搶劫的要不要幫忙?法官會不會覺得你是和搶劫的是一夥?
等等等等~
「沒撞你為什麼要扶」「我為什麼扶要你管」
瀉藥。
由於最近在準備公務員,相關新聞看了不少。
眾所周知彭宇案內情讓人非常失望。老太太不僅死的冤,我們作為圍觀群眾,看到人類道德的下限也是非常不齒。這樣的行為也會損害老人群體聲譽,包括廣場舞在內很多涉及老人的話題輿論從這個事件發生之後變得一邊倒。
「不過是壞人變老了」成為我們安慰自己的理由。
我認為,判決書也好,怕被訛現象也好,透露的都是吃瓜群眾設身處地的深深焦慮。應當補充一點的是,(假如)司法判決被輿論綁架。
首先這個判決書應該沒什麼問題,只是咱們太注重腦補,每當一個現象出現,都當自己是當事人。以至於某些吸引眼球的事件出來,當事人在微博下面一大片,知乎上也不少(刪了答案,就以為自己能夠脫責)。利用腦補的事實去要求更改判決,事實上被當了槍使,我有預感於歡案還會出一次。同時,司法是否堅持獨立力排眾議,給予恰當判決,也是我所期望的。
對於「你沒責任你為什麼要扶?」這個惡劣影響,媒體應擔負首要責任。對於該案判決預設前提,導致輿論被引向不利於司法公正一面。眾所周知,對於你沒責任為什麼要扶這個論點的出發點在於,彭宇對於老太的假裝施救進行的非常徹底,設想你是老人的家人面對翻案的狀況,該如何面對及處理?(相當無力且悲哀)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也反映了我們民事判決的一個取證難的問題,太容易被翻案,也反映依據口供判決與目前法治思路(證據)的矛盾。同時我看到民間用自己的力量改善這一現狀,很多車輛都加裝了行車記錄儀,也引發見義智為的思考。
「怕訛不敢扶」我認為不過是冷漠的借口,當然也有惡法存在的背景。不過日前,多地已經針對這種民事糾紛出台相應的「好人法」。民法解釋條款也追加「如果因施救造成損害,施救者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我相信會從根本上激發大家的見義勇為。
在此案火遍互聯網的同時,我注意到,老人訛詐以及碰瓷的新聞也日漸增多。其實不過是因為社交與網路讓事件距離拉近,導致普通人盲點直接過濾掉感人信息的問題。直到之前的駐馬店62秒,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冷漠帶來的傷害與道德的悲哀。我們作為普通人,要認清楚自己本身所具備的信息盲點,也就是負面新聞出現後,會被更多系列負面新聞奪取視點。如果能夠清醒的剝離開來,我相信大家都會發現因為一個彭宇案而對整個老人群體喪失信心是邏輯錯誤。
對於題主所提到的道德觀退步50年,我覺得倒不至於,相反這種系列問題的出現,我們面對道德問題從迴避轉向了質問。也更理性的思考,我們的法律該如何與發展的社會適應?我們是不是應該去了解法條內容。這對於法治建設而言意義重大。
質問我們可以做什麼?
質問我們會不會變得冷漠?
老人讓座讓不讓,需要幫助幫不幫?
我想,鍵盤俠好當,踐行者難當。希望大家的回答都是確定以及肯定的....
我讓!我幫!
推薦閱讀:
※我這種條件可以找到什麼水平的女朋友?
※中國留學生能否真正融入美國社會?
※都說漢服很美,為什麼現實中卻幾乎沒什麼人穿著上街?
※貪污腐敗真的會危及國家的存亡嗎?
※如何加入中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