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是互聯網思維嗎?

或者說這個是不是互聯網思維之一?


搞掉中間商降低差價這是對的,但不代表所有經營壓力需要廠商承擔。F2c的核心依然是C端之前的集采,沃爾瑪,好事多,京東,宜家,亞馬遜的集采和oem確保了消費者能以便宜價格買到品牌商品,而又不損傷供應商的利益。

現在單細胞生物們只是希望所有行業搞掉中間商,卻無法為供應商解決生產投資,現金流和應收難題。這問題本來就不是個問題,宜家,好事多,京東早就再為商品流通儘可能去除中間環節了,而且京東還通過京寶貝為供應商提供支持,進一步提高集采毛利。

然而,在這些大的渠道商(實際京東,沃爾瑪都是中間商),品牌商和供應商有時候不但賺不到錢,而且還要 面對緊張的現金流和巨量的應收賬款。我司在2016年砍掉了所有中間商的賒銷,要不後果非常嚴重。

所以,流通領域大家永遠都在尋找供應商可持續發展與流通效率,產能和終端價格的共贏,這不叫互聯網思維。

而到了知乎,這就變成了世紀難題……也真是活久見。不管是製造型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把傳統業務升級轉型的核心價值點如果非要用提高效率來評價的話,應該包括

1. 研發快速迭代和用戶需求的匹配(這是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因為基於量化數據)

2. 供應鏈資金流的效率提高,不管是下游反哺上游,還是上游支持下游,確保供應鏈優勢技術迅速產品化,保證產能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3. 渠道扁平化,信息透明化。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本來就是扯談的一個理論。如果去掉中間商消費者不能便宜、不能及時拿到產品、不能迅速響應售前售後,那你去除中間商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商品流通和銷售,本來就是一個生態,這個生態要健康,消費者才能持續獲利,幹掉某一環這沒什麼關係,問題是你要有取代這一環節的能力,沒這個能力你幹掉這一環不是找死是什麼呢


還記得「瓜子二手車、三隻松鼠」等互聯網電商宣傳廣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則廣告利用了人們的直覺認知,讓消費者以為沒有經銷商賺差價,賣家可以賣更多錢,買家可以買的更便宜。仔細想一想「任何一種商業模式怎麼可能從設計開始就不想賺錢呢?不賺錢企業又如何生存?沒有差價又怎麼可能賺錢?

互聯網思維關鍵通過渠道與技術把以前傳統意義中間(個人與組織)替換成平台憑直覺判斷沒中間商更實惠是非常不靠譜的事情,人們的認知誤區,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很多人掉入「渠道扁平化」的陷阱。承認中間商價值、建立匹配的渠道體系、科學的營銷頂層設計,才是運轉渠道的正途。它把「中間商」設在了人們的對立面,隱含的前提是,中間商是只賺利潤不提供價值的「吸血鬼」,把他們拿掉,買家賣家直接碰面,雙方都佔便宜,皆大歡喜,「他好我也好」。這類似的邏輯還大規模存在傳銷中「我們是直銷,沒有經銷商加利潤,所以很實惠」,不少人憑直覺認為很有道理,相信您一定也被安利過。個人認為某種程度上中間商更是服務商,至少目前為止沒有一家企業說能做到不需要任何中間商完成商業閉環,商品交易出來商品價值還有服務價值,而這服務價值很大程度上是服務商也就是中間商提供的,那麼你得到了商品價值損失了服務價值就真的好嗎?

沒經銷商和酒店,您去酒廠直接去打酒?沒包裝,這酒您能拿來招待客人?您敢不敢買都難說?包括三隻松鼠的電商科技公司,他們打造了品牌,然而它並非產品生產商,大部分是堅果製品的分裝與休閑零食的委託加工,通過品牌化增值與互聯網渠道實是平台型中間商.中間商的地位和價值一直沒有得到市場認可,經銷商群體的自我價值認知也不夠。很多經銷商乾的很大,仍然有低人一等的感覺,覺得自己一定要有個生產型的實體才能叫「企業家」,否則永遠是個「商人」、「生意人」、「做買賣的」。實際上,中間商的作用還遠非減少交易環節那麼簡單,他們往往還提供:信息收集整理、促銷推廣、談判、訂貨、移庫甚至承擔資金風險等作用。為什麼提供這麼多價值的中間商,一直被唱衰甚至抹黑,很多企業要去之而後快呢?「微信的環境給傳銷者發現了最好的溫床」而微商「賣不掉的困境給傳銷帶來了機會」,於是「傳銷的會銷講座變成了微商培訓,傳銷的『成功人士』變成了朋友圈中的炫富名單,傳銷的金字塔結構演變成了微商系統的多層級分銷。」

我們再看,開篇中提到的瓜子二手車直賣網。這個號稱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網站,真的沒中間商嗎?賊喊捉賊,放屁捂鼻子,他們自己恰恰就是中間商!你改了個名字叫「平台商」,我們就不認識你了?收取的費用不叫差價叫「傭金」,就能忽悠我們?我們可都是上過小學的.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等大型零售商在倡導渠道扁平化,一旦他們的終端銷量起來,就原形畢露了,各種進場費條碼費陳列費DM費,接踵而至,逐年升高。這些年有點消停了,是因為一個更大的「流氓」誕生了。

阿里等大型電商企業,他們也管自己叫平台商,號稱不掙差價。事實上,他們才懶得掙表面的差價呢,掙那個累死累活還要幫你賣貨。他們掙得比表面的差價狠多了,還要旱澇保收:你企業入住,花錢;入住之後要推廣,花錢;打廣告,花錢;支付也要通過我。至於你在我平台上是死是活,關我屁事!


沒有中間商,這個口號沒有啥毛病,但是不是互聯網思維,我感覺要看是誰喊的。

昨天晚上十一點接到了個電話,某家居設計公司來電。電話里溝通傢具訂製,主服務他們的客戶,不問傢具細節,張嘴就先問我給多少提成。

我回答,如果量大,有5%的提成。對方說,沒有15%到20%,他們吃啥……我相信他們也一定對客戶說:直接從工廠拿貨,沒有中間商……

雖然內心很感謝他們還能想到我們,相信我們的產品質量。但說實話,我真不知道這裡該怎麼操作。因為我們面向客戶直接訂製,我們給客戶的價格就是我們的實價,沒有各種折扣來控制不同級別的渠道。

所以,本身就不是生產商,喊出去掉中間商這樣的話。我認為只是新一代中間商的營銷方法而已。只不過現在叫平台了,否則,他們的利潤從哪來呢?

而工廠喊出這種口號,他需要的投入和營銷能力可不是普通工廠就能做到的。也不容易。

在知乎,一個產品,搞個五毛錢特效的廣告,就要被噴low。君不見小米至今還戴著屌絲帽子。但是高大上五百強的廣告都是要錢的。

所以喊出去掉中間商,哪些是實體企業的互聯網思維,哪些只是營銷噱頭,可以很簡單的分辨出來:你有工廠嗎?

我不懂互聯網思維,但看到很多人噴政府推的互聯網+,我卻十分不以為然。我認為,互聯網時代,只有互聯網可以給傳統製造業一個與眾不同的走向前台的機會。也就是能夠越過中間商的傳統企業一定是依靠互聯網的,就會是互聯網思維的。我真心感謝馬雲馬化騰張一鳴包括咱們知乎的周源們,順便吐槽下李彥宏傻逼,因為我又是註冊百度賬號,又是花錢做網站,花了一萬多塊錢,毛都沒看見。

這些技術開拓者,提供了便捷的交易渠道,流暢高效的溝通方式,前所未有的信息廣播,只要我們依靠自己的生產,認真的生產產品和內容,就可以得到消費者的關注。因為消費者也不想因為渠道多花錢,在這個道理上,消費者和製造產品的企業是在一個戰壕里的。

沒有這些互聯網企業,我們還要接著去吃渠道的苦品牌商的土。

真不是瞎說,以前給渠道或者某些品牌做代工,雖然省心一些,但真的是只賺人工費的,苦逼自不必說。比如一個斗櫃,我們大概可以賺幾百塊錢的人工費,雖然在人家那能賣一萬多。【品牌商更強勢,渠道商排大隊的情況另說,就像小米對OV,我反正肯定不買OV】

當我們具備了直接接觸客戶的能力,越過這些中間界面【我們是怎麼做到越過中間商的,可以另開一題改天細說】,開始直接服務客戶,雖然有些痛苦,但不得不說:爽啊!

痛苦呢,主要來自於千人千面,每個客戶的需要不同,需要溝通能力和設計能力。

但說句實在話,我真沒覺得這些東西有什麼不可逾越的障礙。或者像傳說中的,中間需要很貴的人工。大概可能最貴的是門店費用。所以我們一旦從工廠直接找到了客戶,我們很難回到中間商控制的時代。被客戶咬兩口還能有的賺,被中間商咬兩口就半死不活了,中間商掐的是脖子。

此外,現在是一個超級專業分工的時代,得益於類似58同城這樣的軟體,我們異地的安裝不用有什麼擔心。我們的運輸服務,車輛租賃,原材料的採購,越來越方便快捷。我們只需要自己擅長的核心產品就夠了。

一旦形成了這種能力,反而最大的限制是生產能力。我們現在的排單需要五六個月,目前接的訂單要到10月底才能生產出來。一方面源於政府的管控【北京周邊】,很多時候不能正常生產。比如,我們年初才好不容易,投資了幾十萬,升級工廠環保設備,改造廠房

【打磨車間巨大的集塵設備】

【覆蓋每一台設備的集塵管道】

覆蓋整個1200平米車間的中央集塵設備,一台設備15千瓦

有了這些設備,再加上幾輪的專家評估,我們才拿到許可證

另外一方面是產能擴大需要資金積累。我們也沒有投資,所以要在自己的現金流裡面去扣出來做工廠投資。比如我們在南通如皋投產的新工廠,設備投入就要幾十萬。

目前,我們仍然保持著這樣的運營,整體有很小的頭部,沒有代理,沒有中間渠道,重心一直在尋找手藝不錯的木匠和保質保量擴大生產。

如果真的有投資商,我們的操作方法可能會不一樣,但沒有人給投錢的情況下,我們圍繞產品生產和互聯網不斷前行。

這幾天剛送了個客戶


不是。這是渠道扁平化。我們早就在做了,跟互聯網無關。


現在很多所謂的中間商的利潤不是來自於優秀的服務,而是來自於信息的不對稱。基於此的中間商會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越來越難過。

如果互聯網思維是讓更多人失業、讓更多傳統企業破產,那這只是過去十年的互聯網。

如果互聯網不能讓幫助製造業、服務業等相對傳統的行業來提升利潤、減少庫存、穩定現金流,那互聯網真的會只剩泡沫。

如果互聯網的概念只停留在社交、新聞、直播這些行業中,這是我們這代互聯網人的悲哀,而且很大概率沒有下一代互聯網了。


利益相關:一枚N年從業經驗的苦逼渠道狗;在去年出版的一本商業書里詳細探討過該問題。

由於前面很多答主已經給了很好的案例,這個回答會著重從渠道管理理論的方面來補充一些內容。(碎碎念:一旦涉及專業領域我就沒法寫得輕鬆有趣,我也很絕望啊)

我主要分為以下幾個觀點論述:

1、「沒有中間商」是一個很傳統的課題;

2、「中間商」不是吸血鬼;

3、「沒有中間商」對消費者不一定有利;

4、互聯網也有「中間商賺差價」。

1、「沒有中間商」是一個很傳統的課題

「沒有中間商」,其實就是渠道管理所說的「渠道扁平化」,它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是一個熱門的課題。其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戴爾從1996年開始的直銷模式,當十幾年前我還在讀大學時,這是所有商科學生必須研究的內容之一,網上資料很多,不詳述。

這裡放一張十年前諾基亞手機的渠道結構圖,大家可以看看以前的渠道層級有多複雜,一直沒能改變複雜的渠道結構也是諾基亞的死因之一。而我們如果再向前追溯到90年代,看看以快消品為典型的行業,還會發現有大量的批發商存在於渠道鏈條之中。

因為中間商蠶食了大量利潤,過去很長時間裡,大多數傳統企業都在考慮如何進行渠道扁平化。

但是,隨著大賣場、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等業態的強勢崛起,銷售終端話語權和重要性大幅提升,如今渠道管理的重點已經轉向深度分銷。有興趣了解深度分銷的話,可以參考我之前的一個答案:為什麼不管在哪裡進手機店,店員都會給我推薦vivo和OPPO? - 知乎。

不客氣的說,如今提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根本就是傳統行業渠道管理人員玩剩下的東西。

但不可否認,互聯網作為工具,確實讓渠道扁平化的可行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了。

2、「中間商」不是吸血鬼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提法,讓大眾感覺中間商就像吸血鬼一樣:只賺錢不幹活。實際上,在整個商業系統中,中間商承擔了很重要的作用。

羅格?R?貝當古(Roger R.Betancourt)在《零售與分銷經濟學》[1]一書中認為消費者參與零售活動會遇到六種成本:時間成本、運輸成本、調整成本、心理成本、儲存成本和信息成本。而中間商能夠幫助消費者降低上述六種成本

1)時間成本:包括往返於零售點的時間,獲得貨物的等待時間等。例如:7-11便利店確實比淘寶貴,但你馬上能拿到,不用等快遞啊。

2)運輸成本:包括消費者往返於購買地點的運輸成本,也包括商品的物流成本。例如:到樓下7-11買一包餅乾,只需跑腿不需要運費,上淘寶買則要給運費(免郵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3)調整成本:因缺貨而改變原來的訂購需求,因貨物不符合預期而需要退換。例如:在優衣庫實體店買衣服,如果尺碼太大,馬上可以換一件,而上淘寶則需要發貨退換。

4)心理成本:由於零售環境中令人不快的特性所引發的,這些特性包括單調乏味、焦慮難忍或溝通不悅。為啥淘寶賣家熱情的叫你「親」?為啥線下奢侈品店的店員對熟客滿臉笑容?這都是在降低心理成本。

5)儲存成本:批量購買日用品或飲料時,家庭需要為存放貨物而付出成本,例如食物可能會過期、佔用的房子面積也很貴。倉儲超市其實一定程度幫你節省了儲存成本,讓你可以按需購買,不用大量囤貨。

6)信息成本:知道某種商品價格的高低、能否買到、物理屬性或功能屬性,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叫檢索成本。例如:如果需要買一些對尺寸、大小有要求的東西,可能在實體店眼見為實,比在淘寶購買更合適。

所以,你還覺得「中間商」只會賺差價嗎?如果「中間商」帶給你的價值(上述成本的減少)高於它賺取的差價,那它對你就是有用的。

3、「沒有中間商」對消費者不一定有利

(以下是一大段經濟學分析,沒心情看可以直接跳到後面概述。)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渠道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其結果應當使整個渠道系統的交易費用最小。當某一渠道結構的交易費用並非最小時,它是低效率的,不具有競爭力。上面提到的交易費用,指的是渠道系統之中的各方在交易前後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費用,例如各級分銷商的企業運營費用、客戶搜索商品信息的時間費用、為了將貨品送達客戶手上產生的物流費用等。

巴克林(Louis P. Bucklin)[2]等人從渠道服務輸出量(Service Output)的角度提出一個分析模型,將分銷渠道理解為兩個大的部分:商業子系統和最終消費者,商業子系統主要包括製造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當商業子系統的服務輸出量越高(也就是提供越多的服務),則最終消費者購買商品所需的交易費用越低(例如信息搜尋成本、地理便利性成本等)。

上圖是巴克林等人所建立的經濟學模型。當商業子系統的服務輸出量不足時,系統內交易費用較低,可以用較低價格向客戶提供商品,但是客戶獲得商品的難度過大,以致於銷量不足;當商業子系統的服務輸出量過度時,客戶雖然購買方便,但由於系統內交易費用過高,抬高商品價格導致不具備競爭力,同樣會銷量不足。

用在中間商分析上的簡單概述:

1)中間商過少或沒有,有可能讓你需要付出極大成本才能買到某種商品。例如:你買一件吐瓦魯(大洋洲某個小島國)產的衣服回來試試。

2)中間商過度服務,你確實很方便,但你要花費的價格可能極高。

4、互聯網也有「中間商賺差價」

你知道天貓和淘寶也有分銷機制的嗎?那就是天貓供銷平台。

如今的天貓與淘寶已經信息爆炸,2015年天貓實現1.14萬億元的銷售規模,是同年深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兩倍以上,消費者再也無法看完所有的商品。如果你作為賣方,為了讓商品信息到達客戶面前,有兩種辦法:1)花費大價錢在天貓首頁上面投放廣告了;2)尋找中間商,天貓供銷平台就是一種選擇。

通過天貓供銷平台,可以讓眾多網店(中間商)進行商品的分銷,這些網店或許善於刷排行榜、或許擁有自己維繫的QQ群熟客,總之,這些網店可以找到一些特定的客戶購買商品。不過,天貓/淘寶的分銷,並不是線下分銷商那樣的購銷,而是代銷。分銷網店只需要向客戶推薦商品,如果客戶下單購買,會由品牌方直接發貨,貨款也會直接交給品牌方(支付寶按照約定自動把其中一部分轉給分銷網店)。

如果使用分銷商可以給品牌帶來好處,任何品牌都不會抗拒分銷商的。按照渠道結構的職能放棄理論,如果一個市場流通中間商比生產者執行一項職能的效率更高的話,後者就會把這項市場流通職能轉移給前者執行。天貓/淘寶的分銷完全符合上述邏輯。在信息交互範疇,納入大量網店作為分銷商,可以有效將商品信息拓展到這些網店所擁有的細分市場,只要這種分銷的成本比天貓廣告費更低,品牌商就會選擇分銷;而在資金交互和實物交互範疇,把這兩部分職能交給網店並不能帶來效率的提升,因此直接由品牌商負責。

除開日常商品的銷售,手機網遊也有著中間商。這個行業如今已有開發商、發行商、渠道商的嚴格分工(或許身兼多職)。而在過去幾年裡,渠道商(中間商)已經成為了渠道權力的強勢方。

所以,「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到底是不是互聯網思維?是,但也不是。

1)互聯網作為便利的信息工具,有助於讓企業實現高效的渠道扁平化,追求更高的收益。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確實是互聯網思維。

2)從商業邏輯來說,「引入中間商」或「去中間商」都是企業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之一,互聯網企業也不一定「去中間商」。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不是互聯網思維。

歸根結底,原因出在「互聯網思維」一詞上。世上沒有什麼一本萬利的「互聯網思維」,只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思維」。

拋棄「互聯網思維」這個未經準確定義的詞眼,回到商業本質的思考,這個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

參考文獻:

[1]貝當古. 零售與分銷經濟學[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2]Louis P. Bucklin, Venkatram Ramaswamy, Sumit K. Majumdar. Analyzing channel structures of business markets via the structure-output paradig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Volume 13, Issue 1, February 1996, Pages 73–87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屬於典型的傳銷式語錄,與「互聯網思維」毫無關聯。

電商不僅無法消滅中間商,也無法消除「差價」(渠道成本)。在許多產業,中間商仍然存在;而在「差價」更高的2B、2G產業,電商尚未找到突破口。

電商的崛起,源於物流、信息流的日益便捷,以及IT技術的持續演進,使製造商有條件對接大量長尾客戶。同時,客戶的購買半徑也無限延伸,從而以更低的時間成本購買更遠距離的產品。

以往,製造商只能對接數十個乃至數百個分銷商、工程商、系統集成商,而今很多知名品牌的天貓旗艦店累計購買者已達數百萬乃至數千萬。

曾經,人們習慣於坐一個小時的車去市區的步行街買衣服,去香港血拚的機會可能幾年才有一次。如今,我們在京東買手機,已經不必知道賣家在哪個城市,有的產品甚至還沒製造出來。

但,對很多製造商而言,電商不過是一個新的渠道。即便它通過從M2B2C到M2C的渠道扁平化削減了一部分渠道成本,但水漲船高的流量成本也已將渠道成本的優勢化為烏有。和貝塔斯曼的會員書目、戴爾的官網直銷相比,電商帶來的只是量的增長、卻沒有質的飛躍。對很多製造商而言,「觸電」後營收並未明顯增長、利潤率反而節節下降。

對客戶而言,無論時間成本還是資金成本,電商面對線下零售業都沒有壓倒性的優勢。以往花兩三個小時坐車、體驗、砍價,如今花在比價、看參數、刷評論上的時間同樣不少。至於價格,也沒比線下低多少。誠然。有的製造商為了不得罪線下代理商而不得不高標價,但它們的利潤率並未明顯增長,表明它們並未賺兩次錢。

蓋因為,以「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為訴求的電商,只解決(準確地說,只是「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傳統商業的根本問題,並非信息不對稱,而是「思維不對稱」。

思維不對稱,源於製造商與客戶的思維方式不同,使製造商不知道客戶需要什麼,致使費盡心力推出的產品大量擠壓。甚至,客戶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花大價錢買的新衣服只穿了一兩次便滯留衣櫃,甚至去了垃圾桶。

很多廠商都迷信產品,開口閉口都是核心技術、品質優異、成本領先。但,客戶需要的從來都不是產品,而是產品帶來的利益。

對有的人來說,手機只要能打電話、發簡訊即可;有的人,關注它的系統運行是否流暢;還有的人,不知道如何下載歌曲、更新App;也有的人,買手機是為了用來裝X。但使用時間長了,也看過朋友怎麼用手機,才發現「原來手機還可以這麼用」,自己的手機卻做不到,便追悔莫及。

以往,製造商對客戶需求的理解如同瞎子摸象,蘋果看到了用戶對系統運行流暢性的需求,小米將性價比視為珍寶,華為看中了「民族情感」,OV則著力解決購買便利性的痛點。還有迪信通,它的導購人員可以教客戶下載歌曲、安裝App。

為此,多年來,我們做營銷管理諮詢,都要為客戶梳理產品線並提煉產品賣點,再根據《產品賣點手冊》對銷售人員進行產品知識培訓。同時,在培訓客戶心理和成交技巧時,也要求銷售人員能引導客戶需求,甚至發掘他們未知的需求。

此前,這些工作都是中間商來做的。他們離客戶更近,更了解後者在想什麼。甚至,只因為他們的銷售人員更接地氣,更有耐心和客戶溝通,再從閑聊中捕捉後者潛藏的需求信息。由此,他們更精準地向客戶推薦產品,有的根據客戶需求對產品進行系統集成乃至向製造商定製。

但,中間商所獲得的信息也只是零散的,製造商仍然不知道客戶需要什麼,便只能做廣告單向地告訴客戶「我們有什麼」。

如今,進入電商時代,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製造商已可對購買行為進行智能分析,甚至根據客戶預訂來推出產品,使C2B成為現實。由此,製造商的庫存壓力大為減輕,客戶的衣櫃空間也得到釋放。

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


賣家多掙錢,買家少掏錢,你tm當我傻逼啊


就說一句,對很多信息不對稱的行業來說,沒有中間商意味著大體消費者會吃虧的。


天天看見這種說電商平台沒有中間商的新聞,忍不住要說說:

電商是廠家對消費者,看似砍掉了中間商(經銷商、分銷商),

問題是電商平台中廠家的銷售價格是供給中間商的價格嗎??

問題是電商平台中廠家的銷售價格是供給中間商的價格嗎??

問題是電商平台中廠家的銷售價格是供給中間商的價格嗎??

退一步講如果電商平台中廠家的銷售價格是供給中間商的價格,這個產品的中間商還會做這個產品的代理嗎?廠家會為了成全電商,滅了傳統的實體渠道嗎?

都醒醒吧,這只不過是人家的廣告,你當真了??


不是。我認為互聯網思維設計產品應該包含了信息透明下的自由交易。信息透明不意味著沒有中間商。但是會讓交易更加理性。

中間商如果只是倒買倒賣賺取差價,會在互聯網時代因為信息公開透明被淘汰。而事實上中間商提供了很多服務節約了客戶的交易成本。

互聯網讓我們比以往更了解產品,即便知道同物不同價,卻仍然做出了多種選擇。雖然生產廠家提供了同樣的物品,但是中間商提供了不同的服務。郊區的沃爾瑪提供的礦泉水一瓶一元錢,樓下的便利店一瓶一元五,大部分人不會為了節約五毛而去沃爾瑪。中間商節約了你的交易成本,所以他要調高產品售價。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間商反而降低了你的成本。所以他不會被消滅。破除信息不透明,讓需求和供給流動起來自由選擇。而供給不僅僅只是生產廠家一方,也包含了提供其他服務的中間商,所以消滅中間商不是互聯網思維,只是具有煽動性和暗示性的營銷口號。


沒中間商賺差價,你就沒法隨時在路邊店買到可樂。

沒中間商賺差價你的冷門商品就會爛在手裡。

中間商有多重要啊,進一輛大眾的什麼銳就得搭上一台polo,這是大眾給經銷商的要求,因為經銷商都想要什麼銳,好賣,好掙錢。

中間商有多重要啊,你公司經營的好,品牌搞的好,不是先供貨賒賬後收賬,是先收錢再生產,沒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回事了。

中間商有多重要啊,你產品雖好但你規模之小只是價值幾百萬的小公司,你需要各路能人幫你銷售,你自己沒錢全國開分店的,得有全國分店的人幫你上架。比如新款車厘子果汁,需要全國的全家超市和羅森超市來幫你上架。加速了你的發展,一起掙錢,雙贏。

所以不要中間商賺差價是非常愚蠢的,而真正可以不要的是懶商人,批發市場進貨回店裡賣的那種倒手販子。


當你發現很多廠家開始做電商,你不是廠家,你是批發商,經銷商,零售商,你的生意會越來越難做!


cut the middleman是很多黑幫火拚的導火索。

所以這個思維,一點也不新鮮。


互聯網經濟希望用規模增長來暫時取代利潤的需求,同時有贏家通吃的邏輯配合。所以沒有中間人賺差價的本質是希望讓競爭對手撐不下去,用戶增加,壟斷行業,然後制度獲取利潤的規則。只是給風投的故事而已,撐到上市,大家一起坑股民。


營銷話術而已,且不說現在他有沒有賺差價,在平台做大之後就等著被收割吧。到時候他一家獨收所有渠道收益,利益如何分配,他說了算,上游下游完全壟斷,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喜歡做平台的原因。


不是!


說實話,除了可能本地的小生產商那是真的沒有中間商,其他的敢這麼說我覺得都可以按照虛假廣告論處


真相難道不是「我做中間商賺差價」嘛?


互聯網思維是讓網民佔小便宜吃大虧?


推薦閱讀:

奧特萊斯 (outlets) 業態模式在中國是否很難做起來?
收購來的廢品,都流向了哪裡?收廢品這個行業,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耐克、阿迪、H&M 各地不同的店面,商品是怎麼管理,怎麼分配的?

TAG:渠道 | 互聯網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