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的茶葉,巧克力,咖啡等等快消食品怎麼都落在洋人後面?

中國茶葉文化博大精深,洋人那都是玩剩的,可是中國茶葉文化感覺做的是真不好,一家立頓紅茶已經賣遍世界了,中國的茶葉還屬於自娛自樂

巧克力可可豆雖然中國不產,但是人家比利時瑞士俄羅斯也不產,沒見俄羅斯巧克力賣的就不好了,國產巧克力現在完全失去價值。

咖啡也是,中國國產咖啡一樣有很好產地,但是也沒有做出良好效益。既沒有做出藍山咖啡這樣的原產品牌,也沒有做出星巴克這樣連鎖品牌

其他還有中國葡萄酒,中國葡萄酒歷史比西方長得多。中國地盤大,各種氣候完整,怎麼也該有自己東西


著急+沒遠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談談茶,咖啡和巧克力在中國到底是不是快消品。
1.茶
首先題主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外國人喝的茶是中國人玩剩下的」。即題主所說的茶是限定於非袋泡茶。
1.1中國茶的性質因素
非袋泡茶由於其成本和性質本來就不適宜作為快銷品使用,試想:一個人像使用袋泡茶一樣消費產量產區固定的中國茶,這顯然是不科學的。
中國茶並未採取破碎的方式加快萃取速度,這也讓其風味更加多變而有層次,想讓它發揮出最佳的味道就必須有充足的時間,否則其使用價值並不比普通茶包所提供的茶味高到哪裡去。
這種非一次性沖泡也讓中國茶快消化的品控難以保證。不像袋泡茶的一次性萃取即棄,中國茶的連續沖泡方式使其不適應現代商業化運作的成本控制與衛生標準。
舉個例子,假使某種茶的第三泡風味最佳,前兩泡要棄用嗎?出品時間會延長多少?每一泡多久?是否能夠平行/流水化操作?
1.2中國茶的傳統因素
一般我們認為中國的傳統茶葉消費者對於茶葉的觀念不是一種快消品,而是一種文化追求。而中國曆來把茶當做一種相對高級的飲品或社交飲品,根據所用茶葉的品質甚至能夠估計飲用者的階層,這也讓茶難以成為一般的功能飲料或者日常快消品。
1.3有關快消化趨勢
由於1.1,1.2所述,我認為傳統中國茶如果不在口味上加以粗暴化(保留基調,降底層次)是難以成為快消品的。但近來的「奶蓋茶」等產品實際上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未嘗不可在傳統茶上也這麼做,研發出暴力融合基調風味的快消飲品。
2.咖啡
咖啡作為消費品進入大眾視野應該是從雀巢等外國快消品開始,因此題主可能認為咖啡是且只是快消品,但是實際上咖啡與咖啡店都是被劃分為幾個流派的。
2.1 咖啡的分別
我以自己的理解將咖啡劃分為一下幾類
2.1.1 快消咖啡
即速溶咖啡,儘管這是我們最熟悉的咖啡形態。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咖啡豆直接萃取產物。這一類是完全的快消品,口味完全沒有保障。
2.1.2 類快銷咖啡
掛耳類咖啡以及常用(意式)咖啡豆,此類咖啡味道較為豐富且較為新鮮,同時又需要一定的萃取條件。此類咖啡和2.1.3中所述應該是題主所說的重點
2.1.3 精品咖啡
即與中國茶類似(姑且這麼說),以產區,等級劃分的,產量相對較低,具有特殊風味的咖啡豆( @Peter Tam ,謝知友補充,這一段可能有些語意不明現已補充)。這類咖啡不僅需要專業的烘焙處理(宛如炒板栗),足夠的新鮮度(炒出來一個月內用完)往往需要完善的專用萃取設備(手沖,愛樂壓等,用搪瓷杯煮不算)以較為專業的萃取方式才能使其展現其最佳的味道。同時其風味層次感豐富,需要自己品嘗。這一層次的咖啡與中國茶類似,不在快消品範疇內(僅僅在是否為快消品這方面)。
2.2咖啡店的分類
2.2.1 奶茶店
買速溶或者完全不新鮮的咖啡豆所制咖啡,別開玩笑了。多數的奶茶店的咖啡根本就沒有值得一喝的道理,答主曾經在某家奶茶店點過一杯espresso,過度的味道剛一入口就充斥口腔。
2.2.2 空間型咖啡店
販賣咖啡並提供一個半公共空間,這種咖啡店的咖啡品質介於2.1.2和2.1.3之間,是題主與多數人眼中咖啡店的目標狀態。而實際上因為星巴克的存在,讓此類店中作為快消品使用的咖啡被人當成了咖啡的標準形態。以及這些咖啡店往往因為甜品等的存在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咖啡」店,而是一個如同成都茶館一樣的休閑商談場所。

2.2.2.1 星巴克、Costa與麥咖啡

實際上,這三家連鎖性質的咖啡豆介於2.2.2與2.2.3之間,在維持自己經營方式的同時盡量拓寬高端產品線,但是由於其固有的大批量商業化性質,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單杯成本以提升質量。

2.2.2.2 上島等咖啡店

名為咖啡店,實際為簡餐廳。與2.2.2.1共同導致了中國消費者對咖啡與咖啡店的誤解。目前這一類的咖啡店似乎已經式微。
2.2.3 獨立咖啡店
即所謂「精品咖啡店」,主要販賣2.1.3所述咖啡,兼具2.2.2功能。一般來說這種咖啡店店面較小,而資金的大頭放在了半自動機器和磨豆機等等咖啡萃取用品上。這些咖啡店並不屬於快消品範疇。

2.3 我國咖啡傳統與現狀

一般地,我認為中國大眾對咖啡與咖啡店的了解與認知是不同步的。在咖啡=速溶,咖啡店=星巴克,星巴克=好咖啡的思維定式先很容易得出咖啡是快消品的結論。這種思維對中國咖啡行業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就拿答主友人經營的獨立咖啡店來說,很多顧客認為苦的咖啡才是好咖啡,也有很多顧客想在咖啡店中點一份披薩。(還有點了一份意麵結果吃不慣讓我們做成涼麵的)

隨著精品咖啡浪潮的推進,中國也在進行自己的咖啡種植並出現了可以稱作精品咖啡的咖啡豆出現。比如雲南與台灣的部分產區的豆子就有特殊的「桂圓紅棗」與「烏龍茶」的味道,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至少我國的咖啡行業在逐步前進。答主有喜歡在假期尋訪有趣的咖啡店的習慣,所以可以負責任的說,至少在成都有很多有趣且優質的獨立咖啡店。為了避免利益相關(其實也沒有,你說我一個獸醫怎麼就成咖啡從業者了呢),具體店名不談。因此,我認為我國的咖啡行業並不應該在沒有國內牢固需求的快消咖啡上與現已成熟的速溶咖啡巨頭抗衡,而是應該逐步培養起中國消費者對於咖啡的鑒別能力,並以此形成相對固定的咖啡消費人群,並佔據以掛耳為主的相對空白的優質快消咖啡市場。當然,我身為一個咖啡愛好者對此並不比從業者知友們更有話語權,如果有見識短淺之處請指正。

3.巧克力

答主對於巧克力這方面也是剛剛入門,並沒有太多了解,下面是根據自己的見聞發表一些看法。

3.1 中國缺乏製造巧克力的傳統

相對於中國,現今主要其他巧克力消費國家往往都有長期的巧克力消費歷史,而在進入機械化生產階段之前的手工/半手工生產時期中。各個作坊都會為了提升口感與風味對於配方進行改進,而這些改進在機械化生產中得到使用,才形成了各個巧克力廠商之間的風味區別。而中國的巧克力消費大量增加還是近30年的事情,這是巧克力的工業化生產早已能夠進行,換句話說中國的巧克力製造是「缺乏原始積累的」

3.2 中國巧克力消費觀的建立

答主傾向於認為,巧克力在中國一開始並不是作為快消品進入市場的。而是作為一種較高定位的功能性食品,這也讓最初消費巧克力的人群建立了一種和對咖啡里類似的「高級」=「外國貨」的想法,這一想法間接抑制了中國巧克力產品進入快消品等級的進程。

3.3 中國本土巧克力產品的定位問題

由於3.1與3.2所說,中國巧克力廠商原本應該是糖果廠商,之後轉型了巧克力製作,又因為市場生態位的原因選擇了傳統的低價低質路線,導致了本土巧克力產品質量長期難以得到提升。沒有可可脂就用代可可脂的替代方案至今沿用更是讓這個問題難以得到解決。

4.酒類

題主所說的葡萄酒方面答主並不是很了解,希望有西北農林的專業知友能夠指教中國的葡萄酒產區方面的問題,不過答主認為,國產餐酒級別葡萄酒在中國銷量較低的主要原因絕不只是因為酒商的原因。

4.1 中國的酒類生態

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對於酒類的看法在世界都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中國早在葡萄酒大量進入市場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且具有社會意義的(萬惡的)酒文化體系,而這個體系的主角,是白酒。白酒的一家獨大還會持續很長時間,這也讓其他酒類的消費被抑制,儘管新世紀後啤酒(美式拉格)異軍突起,但是撼動白酒的傳統以來市場份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何況更晚加入市場的葡萄酒。

4.2 中國消費者對酒類的看法

如同咖啡與巧克力,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的傳統看法還是高端的玩意。而當他們發現國產葡萄酒和進口葡萄酒價格相同的時候會盡量去購買進口產品(其實往往這種選擇不會太錯,除非是低價位法國酒),這種思維極大地抑制了國產餐酒級葡萄酒的消費,因此廠家自然會因此減少在這方面的投入。而啤酒,我國已經有了「常溫水啤不如尿」的諺語了,可見我國消費者深受美式拉格的荼毒。

4.3 國產廠商的水平問題

在幾年前答主曾經喝過國產知名廠商的一支紅葡萄酒,氣味相當的...粗野

,濃郁的草本味道讓人望而卻步,而厚重的單寧澀感又讓人難以接受,只能說我國廠商在餐酒級別葡萄酒品質方面進步空間尚大

下面我們說說啤酒,我國的諸多啤酒廠都是使用摻雜大米的底部發酵方式去發酵啤酒的,這也就讓以往的國產啤酒多少都會夾雜一點米酒的味道,和小麥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就成為了奇特的「馬尿」味啤酒。這也多少讓中國消費者對於國產拉格有不好的印象。不過至少青島做出了些改進,去年答主喝了一款(答主父親買回家的)青島小麥白啤,味道竟然出乎意料的大有改善,希望這些大型啤酒廠能夠進一步改善工藝,釀出更優質的啤酒。

5.總結

我認為,中國的快消食品市場中本土產品的消費量不大的原因有四:

中外對快消品定義的區別

消費者的刻板印象尚未消除

中國廠商缺乏對這些產品的生產改良經驗

中國廠商錯誤的市場定位

本文中有很多表述不甚清楚,如果有修改建議,敬請指正


這裡要說一個普遍現象:「不精緻」

很多生產廠家的老闆,不客氣地講,就是土老帽,買產品首先要精緻,可土老帽們只要一精緻,立刻標價比進口的還貴至少30%。這就是為什麼說是土老帽。洋人現在都稀罕國內的大市場了,土老帽們還覺得洋大人所在國度才是世界消費市場,這隻能說明土老帽該退休了。


1,拿立頓和中國茶葉類比,那就不對等,

2,國產巧克力不怎麼吃

3,中國咖啡尚且才起步,種植時間短,同時,樹種也過於商業化

4,就葡萄酒而言,明顯釀酒葡萄的種植歷史要短很多,也就最近十多年的事情


葡萄酒不懂,說說茶葉,咖啡和巧克力。

巧克力
用料上很成問題,我印象中國產的巧克力品牌無非就是金絲猴和金帝。
金絲猴那質量我真的不想說什麼,可可含量能超過20%我算你贏。加上習慣性用代可可脂,口感不比肥皂好多少。
至於金帝,我覺得是比德芙強的。德芙在14年的時候還是用的代可可脂,口感很一般,那時候金帝已經有85%黑巧薄片巧克力了,口感不錯。但是金帝有些脫節的地方在於沒有把自身產品與愛情捆綁起來,等到德芙廣告各種飛起,代可可脂也換成了可可脂,金帝就不那麼佔有優勢了。
其他品牌?超市裡見不到基本沒戲啊,巧克力這東西太私人化了,彼之蜜糖,甲之砒霜。之前很多人吃的德芙我就不怎麼吃,個人口味吧。

咖啡

我了解到的咖啡比較有品牌效應的就是雲南小豆咖啡。然而咖啡消費習慣沒有普及開來,大部分人都在說「矮油我去這個咖啡是不加糖的」時候,討論原產地,烘培度,是日晒還是水洗都是沒有意義的。市場有限限制了咖啡產業的發展。況且外國很多咖啡莊園會很主動的研發新的品種,及時根據市場反饋進行修正。

我想有這種進取精神的莊園主在國內恐怕是沒有的。

這就更悲劇了,茶葉價格不透明,產地模糊,沒有分級標準都是說爛了的事情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滿足於現代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了。


之前我也有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玩的東西都是洋鼻子玩剩下的?

到了現在我知道了,答案就是中國人不懂。

拿咖啡為例,最起碼你要知道舉精品咖啡的例子怎麼也輪不到藍山。

杯測大賽優勝率最高的是geisha,和藍山同屬海島咖啡,最好的是柯娜和咖霧。

而藍山的威名是日本和台灣捧出來的,尤其是日本人對藍山有著浪漫情懷,90%的藍山都賣給了日本。

洋鼻子對藍山不感冒。

藍山從未在國際杯測賽中優勝。


瀉藥:

1、茶

立頓茶包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全世界大多數人習慣了英國人喝茶的習慣。特別是「袋泡茶」,一泡即可。

與此相反,中國茶的沖泡方式確實比較麻煩,特別是喝起來就更麻煩了。茶葉漂在上面,喝的時候還要把漂浮在表面的茶葉吹開才能喝。也有外國人習慣了,所以也有外國人喝,但是很少。不過更多的人試過一次之後就不再試了。

中國綠茶已經被認為是有防癌功能的,所以有很多人其實是很想喝中國綠茶的。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讓外國人喝中國茶很難。

另外就是沖泡方式,不同茶有不同的沖泡方式,這與英式紅茶的單一衝泡方式不同。對外國人來說也是過於複雜,難以理解和接受。

2、巧克力

巧克力不一樣,問題很簡單。

可可豆在經過烘焙之後,可以提煉出可可脂,剩下的就是可可渣了。進口巧克力的加工用的主要是可可脂,加上其它配料。而國產巧克力的製作用的是可可渣,如果有也只有很少的可可脂。

這樣製作的結果,國產巧克力怎麼能好吃?

3、咖啡

中國的咖啡主要還是品種問題,現在的主要品種卡蒂姆口味不好,沒有特別的風味。加工好咖啡的辦法只有盡量消除可能的毛病,讓咖啡的口味更乾淨一些。再要好,那就只能該換品種。

4、葡萄酒

葡萄酒的釀造是技術問題,還要有工藝,經驗,和熟練的操作經驗。那跟普通加工業一樣,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如果沒有很好的學習,那樣的技術也不是就簡單到一看就會。

雖然在義大利幾乎家家都自己釀酒,但是那也是一個傳統,就像是潮汕人泡功夫茶,習以為常了。而對其他人就會覺得過於複雜、麻煩了。


我是學食品專業的,我覺得我們之所以會落後,最大的原因在於缺少匠心精神。如果發現有個蠻受歡迎的產品,首先想的不是把它做到極致,然是考慮的怎麼上市,如何做大,如何掙到錢。茶 巧克力都是關於時間和手工的食品,做不到定下心來慢慢去琢磨,怎麼可能做好。做不好茶葉,並不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一個特性問題,我們很多關於傳承歷史文化的事情都不太做得好。歸根結底滴來說,我們太浮躁了。


因為往牛奶里摻三聚氰胺啊


接觸的茶葉比較多。覺得在中國茶葉市場混亂,品質價格參差不齊,讓人摸不著頭腦,賣茶的不知如何賣茶,買茶的不知哪裡買茶,商業化比較嚴重。個人比較佩服日本茶道,對待茶藝的態度比較嚴謹。

純屬個人見解,見笑了。

來自一個武夷山小小茶蟲!!


目前行業競爭太過激烈。企業追求的是利潤,消費者看中經濟實惠,本身就是矛盾體。企業為了利潤,迎合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只能降低成本。原料、工藝等等環節得不到保障,怎麼能有優質產品?想通過質量取勝,成本過高,定價高,受眾群體就少,經營就有困難。經營都困難,談何生存。長此以往,老百姓對國貨品質更加形成了品質不如國外,國外的就是好,貴也應該的誤區。國貨品質提升,任重而道遠。


立頓當標準可真是…只能說題主對歐式茶葉品牌了解不足。立頓做的一直都是低端市場,比較有水平和知名度的還是川寧。川寧也分兩個版本國際版和歐洲版,質量完全就是天上地下。

所謂中國玩剩下的就太不尊重了,題主應該先去了解下這幾樣東西國外具體情況,然後你就明白為啥國內市場低下了。

不外乎就是沒有形成固定產業體系和品控。


這些小食拼的是企業管理的綜合實力.如果國產品牌能夠以和立頓 雀巢同樣價格的情況下,提供同樣規模的出貨量,同時能夠把握品控,也能成為大品牌.

可以說立頓幾乎已經做到極致.

國內買產品還是文玩那一套,強調產品的稀缺性,從而提高利潤.而不是將產品標準化,規模化.

低端產品則因為企業管理成本降不下來,所以只能壓縮產品成本.無法提供穩定質量和足夠的出貨量.


實際上,現在國外非常流行一種三角茶包,而國內目前還沒有太重視這種茶葉包裝方式。

三角茶包不僅能保證茶葉和花朵的完整性,還因其內部空間大,而更易於沖泡。同時,三角茶包多採用尼龍或玉米纖維材質,其透明性使得引用者在沖泡的時候可以看到茶包內整個花朵或茶葉綻放的過程。而且茶包材料透水性好,但卻能防止茶葉末外溢,使沖泡後的茶水乾淨透徹,利於引用者的身體健康。並且易於攜帶,所以在國外非常受歡迎。


不是吧?茶葉可真不認可你這種說法


立頓…………

立頓還不如TWG……

巧克力、咖啡、紅酒沒得辯

茶葉啥時候以立頓為標準了……

茶包=速溶咖啡

誰會覺得頂級的咖啡是速溶的啊……

立頓的口感估計全照顧眉毛子那群味覺白痴了吧……


不得不說題主的問題太過於複雜.這不僅僅是單單考慮一方面.去臆想的事情…

先說說茶吧…我敢說中國的茶文化在全球都是領先的地位。只不過說.這種茶文化不適合商品經濟市場。一個方面是上好的茶.製作程序太過複雜.產量不夠提供整個市場需求.每一批茶也各有不同味道.作為一種商品的量產應該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沏茶又有講究.不是隨便一撮.開水一倒就搞定的事。你說到立頓紅茶…立頓好喝嗎?作為飲料.比白開水有味道.那作為茶呢?可是它為什麼能賣遍全世界?我覺得是因為它方便.是適合快節奏的商品.加上配方的味道能被大多數人接受.聯合利華又是大牌子.所以熱銷起來。中國需要有這樣的商品打開國外市場.但是想像一下.如若用大紅袍凍頂烏龍來作為快速消費品.那豈不可惜?這才是辜負的中國茶文化吧?

啊…手機沒電了…


麻煩題主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可以嗎
順便不要偷換概念


拜託,立頓的茶包是在摧殘味蕾。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娃哈哈的營銷和產品?
如何評價脈動新推出的黃瓜青檸味?

TAG:咖啡 | 巧克力 | 茶葉 | 茶文化 | 快消品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