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小孩子學習三字經?
如題,發現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到一年級,每次學校老師都要求背《三字經》,甚至期中、期末的試卷上都有佔分很高的大題,然而孩子年齡實在太小了,以他的知識儲備根本理解不了那些拗口的古文,解釋起來特別費勁而且很可能越解釋越亂,只好死記硬背。
說實話十分反感學校的這種做法,然而又害怕因為這幾道題拉低了孩子的分數,打擊到他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所以請各位大牛幫個忙,出個主意,看怎樣才能既不影響他對學習的興趣,又能不再需要死記硬背這些東西?
看了一些回答的思路,覺得各位好心回答問題的人都很想當然。
題主就是為了應試教育,讓孩子去死記硬背《三字經》,所以當然覺得很難背。
何況肯定沒有這方面的家學文化。那些動不動回答說三字經不就是兒歌/童謠/順口溜的人,如果不是自己有意識,就是父母一輩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或者孩子在古漢語方面的能力。1、關於孩子的記憶
小孩子不是記憶好,小孩子是一張白紙,人家根本沒有什麼重生記憶。人家乾乾淨淨的硬碟空間,隨便你放什麼東西。此外,後面的記憶會不斷疊加在前面的記憶上,慢慢地就會越來越牢固。你覺得孩子背不出來,那是因為你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有太多的記憶,有些是生活經驗、有些學科知識,但是小孩子沒有那麼多的,他們是可以慢慢增長的。2、關於背誦的方法
說實話,當年我在幼兒園教古箏的時候,就看到過有幼兒老師帶著全班孩子每天都在念幾句三字經。一兩個學期念下來,全班大部分孩子都能麻溜兒的背下來。這種每天念幾句的方法,細水長流是最好的。如果你為了考試分數,希望他立刻全篇背誦,只是為了拿到分數拿到成績,當然事與願違。3、關於學習興趣
說實話,題主問的這個問題,真的只是為了考試分數而已,談不上什麼打擊孩子學習興趣。小孩子自然有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怎麼可能會被區區分數打擊到?只有你才被分數打擊到,然後你的情緒影響到了孩子——這個時候他的學習興趣才會真正受影響好吧。大多數正常的孩子都是被這條劇情線給影響到的,根本不是被自己考糊掉的分數和成績打擊到的。
按照題主這個邏輯,那些小時候動輒考二三十分的孩子就別讀書上學了——但現實呢?
其實他們中大多數孩子,過得還是挺好的呀。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來說,我身邊的小雅老師教過的班級里,那些動不動考不及格的孩子一個個去讀書上學都可開心了,哪裡會有什麼讀書壓力大到要跳樓自殺?小雅老師曾經吃飽了撐著,想關注一下自己教的那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結果發現越是那些考二三十分的人,越是平時過得非常歡樂——以至於最後她回來跟我說的時候,我覺得是她深深地受了刺激,真是囧。因為小孩子的適應能力其實是最強的,你覺得他不是適應,真的只是你覺得而已。他們天生自帶有自我修復調節的能力,他們是可以有能力慢慢自我調節好的。
關鍵看你家長怎麼引導了呀。4、關於經典的作用
好多人熱衷於讓孩子背什麼弟子規之類的東西,覺得背了就可以讓孩子學點規矩道理。其實,並沒有什麼用,我要開始舉案例給你們實力打臉了。我就有個學生,一年級的小女孩,《弟子規》背得比我還溜。
這小朋友還有個妹妹。妹妹比姐姐小三歲,從目前上來看,各種乖巧懂事精怪的很,還特別疼愛家裡人。姐姐——也就是我這位能背下《弟子規》的學生,各種不喜歡妹妹,有什麼好東西都跟妹妹搶,好像從來不知道謙讓為何物,也不會主動幫著父母照看妹妹。所以,她媽媽一直吐槽她:「背出來有什麼用?首孝悌,都做不到啊!」「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歟。」——《論語·學而》(註:弟,通悌。)孔子的學生有子認為,一個人有仁愛之心的根本,來自於對父母的孝順和對兄弟(還有姐妹——我個人覺得此處應該也有姐妹,然而古人好像大多並不把自家姐妹當手足)的友愛之情。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會有「一定是當年父母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生了二胎,所以孩子會這樣?「
不,你們想太多了。首先,據我觀察爹媽都不是沒文化的人,她母親當年高考數學還滿分呢,妥妥地學霸級人物。平時我給孩子上課的時候也是很耐心的陪在孩子身邊,配合老師。父親是個很溫和的男性,特別照顧母親。我觀察了大半年,簡直可以說是典型的良好父母形象。
鬼知道,姐姐為什麼會這樣作妖——我個人感覺,還是爹媽比較寵愛的結果。其實也沒什麼,還算是父母對子女在正常的寵愛範圍之內。事實上,不要看她們現在這樣吵吵鬧鬧,長大以後還是會慢慢變好的。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道德的發展還是傾向於社會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懂事),另外一方面父母長期的耐心引導也會對姐妹的發展起到正面的影響。因為姐姐妹妹在不斷「競爭與爭奪」過程中,彼此都會學會與他人的相處之道。4、關於經典的學習
這麼說吧,以三百千弟子規為代表的一系列蒙學經典,寫出來確實是給孩子讀,而且原作者們也真的是挖空心思想,努力地編得讓孩子們能夠接受。畢竟,比起四書五經來,這些東西真的簡單多了。然而即使簡單多了,學習方法依然還是「多讀成誦」,以背誦為主。說實話,許多內容完全其實是可以不用給孩子解釋的,只要能背出來就行。我們古人以前怎麼教孩子的啦?你真以為人家私塾先生教課還給孩子畫畫講故事啊?那是張居正騙小時候的萬曆皇帝,也就皇帝稍微有過這麼一點點的樂趣。很多人家私塾先生對這些小的孩子,多半是不解釋的,全靠背。檢查作業就看你背出來了沒有,沒背過么就打板子了呀。(真是不講究教育方法,當老師都可以粗糙到這種程度——我真是覺得好羨慕啊。)
古漢語文言文中的那些語法知識點,古人總結過嗎?晚清民國之前並沒有啊。大家就是靠背名篇名句,背多了模仿前人寫作的特點,模仿老夫子們的口氣來寫,寫著寫著就寫出來了呀。看,多麼簡單粗暴。你越是想著,我怎麼給孩子講個故事呀,提高他的興趣呀——真的沒什麼大用處。完全是看多了雞湯早教的結果。
最後的總結:
所有的知識學習,靠大量長期的積累,才能紮實有效。短期之內,希望通過某個方法(迅速幫助孩子背下全篇《三字經》,諸如此類)去提高几個分數,是行不通的。一來,不一定能夠讓孩子把經典背清背精,二來,這種速成也不一定真的能夠提高分數。與其為了抓那幾個看起來比重很大的分數去背《三字經》,不如通過背誦《三字經》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
說實話十分反感學校的這種做法,然而又害怕因為這幾道題拉低了孩子的分數,打擊到他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所以請各位大牛幫個忙,出個主意,看怎樣才能既不影響他對學習的興趣,又能不再需要死記硬背這些東西?
這樣的想法,既混亂不清,又本末倒置。
剛入初中,語文老師問四書是什麼,我直接舉手回答,還順道說了五經又是啥…
上歷史課,提到朝代,我說出大致歷史朝代順序(放在那時一堆啥歷史都不懂的孩子堆里,當時回答顯得很是驚艷,老師對我刮目相看,自信心起來後,榮升為課代表)…各種小典故,各種零碎的小故事小知識,歷史朝代中有哪些建國立邦滅國的皇帝,總能說個一點點,這歸功於背下了三字經,並淺淺知道三字經講了些什麼。小學初中階段,同學覺得我很厲害,老師也喜歡在提完問題後,等我的答案,因為這,我才覺得原來我不是差生。
87年生留守兒童在鄉下小學,能接觸到的課外知識很少,也沒自信,因為得的獎狀也不多,覺得自己成績很差…
現在,都記得,語文老師和歷史老師聽到我的回答後,高興得眼睛發光的樣子。
聽完我答案後,語文老師高興地誇我:你叫什麼?(我答:我叫X淵)X淵,很好,人如其名,知識很淵博!後來當上班上小官,每每去送作業本至老師辦公室,別的老師因為語文歷史老師在辦公室誇我,都還挺喜歡我的。於是,每科的老師都愛點我回答問題。被迫各種認真學習。
——————————————————原答案:三字經其實很好背,因為它實在是太順口了。
三字經本身沒有什麼重難點(不深入展開的話),用講故事的方法簡單講一下就行了。背多少,講多少。每天帶著孩子背一點,經常放下音頻,娃娃很容易就能把三字經當歌唱了。
而且,考試雖考三字經,但考得淺。背下三字經,後期會很受益的~謝邀!
我有一個朋友,一次碰到他女兒在背一篇課文,是《朱德的小扁擔》,他於是跟女兒說寶寶不背這篇課文了,明天我陪你去學校和你們老師說一聲。第二天他到了學校,跟任課老師說我不希望我們家閨女背那些捏造的故事,除非說清楚是神話傳說或者兒童童話,如果老師方便,請放她過門,如果老師不方便,非要給孩子不及格才行,他會向逐級向教育主管機構反映。後來他女兒告訴他說老師跟她說可以不背這篇了。
當然,我不是說你非要學他,只是供你參考一下。三字經是最基礎的啟蒙教材,節奏感很強,朗朗上口,你孩子已經大班或者一年級了,居然覺得拗口嗎?不要一個字一個字給他解釋,把大概故事講一講,然後帶著他反覆誦讀就行了,這不叫死記硬背,這算是培養孩子最基本的語感。
現在的孩子學古文多是死記硬背,所以無趣、難記。《三字經》作為蒙學,其實是比較簡單的,可以效仿古代私塾的讀書方法——吟誦,來進行記憶。吟誦類似於唱歌,有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另外,建議家長做一個簡單的內容講解,讀書不只是孩子的事,更是一個家庭的事,環境氛圍特別重要。如果不知道怎麼講,就去書店好好看看書吧……!
所謂幼學如漆,不管是否理解,背誦也是一種能力。
我還是建議你引導孩子學會背誦。
還好,看到答案都挺正經中肯有幫助的。我就再補充一點點,就啟蒙教育的認識上。
三字經這個東西,其實主要目的就是背誦,沒錯,死記硬背。在兒童時期進行記憶訓練這種做法中外都有,也不是說應試教育怎麼樣,西洋教育就沒有,一樣,都要背,東西不同。這個背是在訓練了記憶力的基礎上,讓孩子對字、詞、聲韻、典故都有所了解。所以說,小小《三字經》流行至今有他的原因。要能夠串起來很多方面內容,還要簡單明白,這可不是順口溜,裡面的技術水平可是一點也不低,王應麟的確是大師。背誦之後,慢慢地在生活中引導出理解來,比如孩子從小都會說「媽媽」但是孩子能解釋「媽媽」是什麼意思,那就要長到十七八歲或者更多,可是要他徹底了解「媽媽」的含義,那就可能要自己做了母親了。第一次認知都是「為時過早」的,為什麼呢,經驗要有個積累豐富和知性加工的過程才能形成概念嘛。死記硬背很多時候是個辦法。學校考這個,一方面考孩子識字,一方面考孩子記憶,還要看看孩子對典故掌握透不透,又能考考理解,肯定是懶人必備的,學校這樣考不一定對,但是讓學這個不一定錯。所以,掃除抵觸,清理認知障礙,我是說家長的,然後再想法子去教,家長孩子都輕鬆。
具體方法上,上面大家都講了很多,有死記硬背啊,也有掰開了講典故啊,我都贊成。還有一個補充,就是要耐心,先耐心地陪著孩子背,言傳身教嘛,你想法子背東西的態度和方法讓孩子看了就是他以後背東西的態度和方法。然後是耐心地揣摩,注釋不一定明白,有的沒注釋,就要自己查,要是不好解釋,就只講典故,讓孩子自己理解。再就是耐心對孩子,記誦這個事情,有些孩子不喜歡,活潑好動也好,想玩也好,這時候就「寬著期限,緊著功夫」一天背三十個字,全篇也不長,小孩記憶力又好,背完了玩去唄。
當然,不喜歡可以不學。不一定這個就是必須。要看到學這個東西讓你們喜歡才去學。尤其不主張報班讀經啟蒙,戕害性靈。也不要輕易求助「國學」,真偽難辨。真覺得麻煩,可以改看朱熹《小學》。或者小學社會課類(還有沒有,我們那時候還有叫思想品德)教材。《三字經》真的很好背,至少比《千字文》、《弟子規》、《論語》好背多了吧?讓小孩子進行邏輯記憶是不是要求太高呢?《三字經》的內容以常識居多吧?不需要刻意去理解,讀起來也很順口,小孩子天天聽幾遍或者跟讀幾遍就記住了。想增加趣味性,可以當故事講。個人覺得小孩子記憶力是很強的,或者說模仿能力很強,也許因為他們更單純專註。我們學校去年舉行經典誦讀比賽,我同事的孩子當時還不到三歲,每天跟著學生一起看視頻跟讀,比大孩子們記得還快。這並不是個例。小孩子們記兒歌,記動畫片都很快。
《三字經》是我國非常知名的啟蒙讀物,和《百家姓》、《千字文》一起並稱為「三百千」。一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家長願意把《三字經》當作教育小盆友的啟蒙教材。
要說《三字經》的作者名叫王應麟,是南宋人,他寫《三字經》的初衷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方便給家族裡的小盆友學習儒家知識,結果一不小心成為流傳的經典。
這讓人不由的一下聯想到了歌手沙寶亮,他演唱的《暗香》作為電視劇《金粉世家》的主題曲廣為傳唱。
可以說,《三字經》就是儒家思想的「暗香」。
(備註:在《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增訂本是近來流傳最廣的版本,而新中國建國後又有部分內容修訂,而2008年推出的人教版是為最新的版本。)
《三字經》作為儒學經典著作,可以說是既好懂、又好記、還好傳播,可以說是很好的充當了「儒家學說的宣傳冊」,所以《三字經》的推薦級別為B+。
《三字經》內容不多,全文一共也就一千四百多字,主要是由六個部分的內容組成。如果一個小盆友能夠很好的掌握這六個部分內容,就可以說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正所謂:六曉者,靈童也。所以,《三字經》其實就是小盆友變成為「六曉靈童」的故事。
這「六曉」具體為:
一曉教育;
二曉道德;
三曉常識;
四曉典籍;
五曉歷史;
六曉勤奮。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小盆友要如何成為「六曉靈童」。
「一曉教育」,包括的內容從《三字經》最開始的「人之初,性本善」一直到「人不學,不知義」。
這一部分是要我們知曉教育和學習的意義,玉不琢尚且不能成器,如果我們不學習,那其實不過是一隻猴子罷了。
「二曉道德」,包括的內容從「為人子,方少時」一直到「首孝悌,次見聞」。
這一部分則是要我們知曉做人最重要的是懂禮守禮,要能夠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三曉常識」,包括的內容從「知某數,識某文」一直到「但略說,能知原」。
這一部分非常簡單明了的給小盆友介紹了常見的事物都有哪些。不過我相信《三字經》如果要是更新到了今天,恐怕至少還要再加一句「有三C,樂無邊」,這樣才貼切。
(備註:所謂「3C產品」,就是計算機【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費類電子產品【ConsumerElectronics】三者結合)
「四曉典籍」,包括的內容從「凡蒙訓,須講究」一直到「文中子,及老莊」。
這一部分把中國最重要的那些經典書籍都大致推薦了一遍,同時也告訴了小盆友要從哪裡開始讀起。
「五曉歷史」,包括的內容從「經子通,讀諸史」一直到「通古今,若親目」。
這一部分把中國曆朝歷代的歷史都梳理出來了,這樣就能讓小盆友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一目了然。
「六曉勤奮」,包括的內容從「口而誦,心而惟」一直到「戒之哉,宜勉力」,也就是《三字經》全文的最後。
在這一部分舉了大量的例子,其實就是在告訴小盆友學習了就一定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所作為。
總而言之,《三字經》作為鼓勵小盆友學習的書,回答了三個關鍵的問題:
第一,為什麼要學習?答案是因為學習有用;
第二,學什麼、按什麼順序學?答案是要先懂道理有禮貌,接著按難易程度學習常識、經典和歷史;
第三,怎麼學?答案是好學不倦,堅持做到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我都是在網站上找資料交小孩。在三字經網站上找朗讀或兒歌給孩子聽。然後找解釋和故事啟發我看後再講給孩子聽。為你推薦這個三字經的網站。http://szjing.cn
不難的 我家小孩三歲多一點 只要說過幾遍的都能吟誦出來。注意我從來沒讓他背過,自己聽多了出於好玩而吟誦的,純粹是孩子自己get到語言的美感。我小時候沒背過,講給孩子聽時也覺得學到很多。別當做任務,當作樂趣,欣賞國學也是樂趣。
憋學那個,我老娘是初中語文老師,打小逼我背古文觀止,現在想想老太太忒機智了。神馬弟子規,那是順口溜好不好。
其實三字經很好背的,類似於歌謠。曾經教過孩子們背,也不是太刻意吧,每天學一點,學的時候告訴他們每一句的意思,有些會有一些小故事,來源。小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不要當成一種任務去背,就當成是一個有趣的歌謠學習,每天背一兩次,很快就能記住,積少成多嘛!讓孩子愛上它,不用你誘導,平時沒事做的時候他也會背幾句!加油!
學這個做什麼?為什麼要學?學了真心有用嗎?我自己沒學過所以不太清楚啊,也沒給孩子學
我小孩一歲十個月,已經會背《三字經》的前二十幾句了,每天下班後我陪他玩兒,順口念幾句,沒過幾天他就會了,沒有刻意教過。
老實說背誦和朗讀太重要了,我自己小時候沒事就在家背誦和朗讀課文,所以語文一直非常好,中考語文是市裡狀元,作文也一直很好。
你可以再想想別的辦法,讓孩子自己感興趣啊,現在我小孩學說話階段,我都自己隨口念古詩和三字經,他聽就聽,不聽就不聽,總之只是培養興趣而已。啟蒙文,三字經真的是很好上口的。
祝好。
有的東西不見得現在就能理解,也不見得在生活中一定能用的上,但是你看過,背過,(嘗試去)理解過,那就成為你的底蘊了,不一定什麼時候你就能理解了,就能用上了。
我以前的老師和我說的,大體是這個意思。我覺得挺有道理,放在看書,背誦經典上我覺得都適用。另外同是背誦,有個《中華童銘》我覺得也挺好,比三字經押韻,也淺顯一些(對就是我小時候背過 )不難背,背誦也是一個技能.學習有分背了再理解和理解了再背的,都可以的.
女兒兩歲,玩具上有幾段三字經,她就按著玩兒的,然後就把這段背下來了…我半個字都沒教過…所以我覺得…音頻絕對有用
其實機械記憶小孩子都不錯,多讀幾遍就會背了,特別是如果大人會背領著背效果最好,很多人覺得這是糟粕,我覺得三字經還行啊,涉及的好玩的小故事也多,比弟子規強多了,弟子規是愁死人了,幾乎句句推翻,呵呵~對於這種幾百年的文章糟粕肯定一大堆,辨識能力不也是要教給孩子的一部分嘛~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學,和孩子一起取捨,通過誦讀領悟意思,探討和我們現在生活的關係,比如涉及皇帝的內容,就引導孩子了解一下皇帝,可以談談故宮,可以聊聊古時候的社會,讓孩子看看古裝衣服,古時候的器具,傢具,文具,孩子不感興趣也沒什麼,總會找到他(她)感興趣的切入點,然後再說說現在我們生活的是城市還是鄉村,它的管理是怎樣的,最好能和孩子的經歷連接上,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思維發散效果。裡面涉及的典故也很多,講講這些小故事,但是別用這些小故事限制孩子的思維或者行為,比如孔融讓梨,可以教小朋友懂得禮貌,謙讓和親情,可以講講爸爸媽媽生活中為什麼願意給小朋友更好的是因為爸爸媽媽愛孩子啊。其實不管學什麼文章吧,抱著寬鬆的心態,有了方法一通百通,我覺得倒是不必要非得和老師或者教育系統一較高下,自己有正確的價值觀並且比較能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讀更多的書,見識更大的世界,不用太緊張~~
我是建議可以多多播放三字經的音頻給孩子聽,畢竟國內的應試教育,不到非不得已,採取特殊方式的話,對孩子今後的學習態度也會有一定的影響,這個因人而異,況且,三字經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所擁有的記憶力不算難事。
http://m.1758app.com/web/share/3/videoToY5Vsq%2BWLXKcA2VH0RDkPjnJUxJQ%2FkB9JNXtPOtvpJM%2B%2FhWHrRvFC6g%2BSSVOKlV.html不妨和孩子一起互動 跟著視頻唱歌跳舞
推薦閱讀:
※如何陪三歲大的孩子玩?既能培養孩子動腦動手能力,自己又不至於太無聊。
※如何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幼兒園?
※現在小朋友過生日的時候送全班禮物。可是老師還有很多規定!送什麼才不會被鄙視?
※如何應對支教小孩子的「要求」?
※寶寶到底從幾歲開始學英語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