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餐飲領域出現了哪些變化和新趨勢?
2016的最後一天,向 @藺佳 交作業,寫到哪算哪吧。
外賣市場的進一步正規化增長。
315對外賣不是一個打擊,而是把外賣推上了一個新台階。近期美團外賣突破了800萬單,餓了么突破了900萬單。外賣補貼不再,競爭越發激烈。這個月(2016年12月)國家確定了專做外賣店鋪的稅率,為6%。重大利好。
曾經外賣只是餐廳經營的一個選項,是下雨天生意里的一個補充。
現在變成了不可或缺的業績收入,甚至是全部收入。已經有很多專做外賣的店鋪和品牌了。
以後會有更規模化公司化運作的無堂食餐廳。
到明後年就會有一波大的洗牌。互聯網外賣品牌
國內有一種很有意思的外賣店鋪。圖片認真拍過,logo有設計。價格比一般的貴一點。注重包裝。起一個有點調性的名字,比如飯爺,有飯兒什麼的。打開訂餐APP不知道是賣的什麼,仔細一看還是家常中餐。我把他們取名叫「新興互聯網餐飲品牌」。
有賣得好的,有賣得差的走彎路,倒閉的更多。
(PS,林依輪的「飯爺」已轉行做調味醬)
專門針對傳播設計的餐廳。
俗稱網紅店。如果高級餐廳流程都是為了恰到好處的服務進行設計,網紅店就是為了讓你發朋友圈而設計。這些老闆大多是廣告傳媒業出身,本身懂傳播懂投放,做起來事半功倍。
餐廳要讓人讚歎,創始人自身分不開,這是骨子裡的,從裡到外有情感有情懷有人生。
如果你看過這樣的店,就知道我在說什麼。很多店只是學套路,裝酷自嗨。死得更快,還不如老老實實做自己。
餐飲工業化
餐飲工業化這條火車是無法逆轉的。原料價格、出餐效率、食材選定範圍、人力加工成本,都構建了強力的競爭優勢。
也會延伸到你常去的店。一線城市如果你一周都在外面吃,14頓午餐晚餐,很可能有5頓飯的肉品和配菜,產自工廠。
還有一批人是反向去向鄉野小鎮尋求答案,挖掘冷門的小吃,找到最原生態的食材,找到原生態的做法。
好期待。
米其林與消費升級。
米其林進入上海確實是今年的大事件。多家餐廳就是為了拿星才帶團隊來上海開店。米其林也帶來了餐飲的消費升級,比如麥當勞現在蹭的熱點,米其林二星牛肉漢堡。價格雖然高了,但是賣得也很好。
只要好吃,貴一點也不是問題。
天使投資越來越多了因為實體店被網路衝擊,大量的商場被連鎖餐廳填滿。再加上「消費升級」和「有品類沒品牌是機會」的誘惑。創投圈也在密集的去投連鎖餐飲。餐飲圈子裡有很多老闆,背一個情懷,發朋友圈搞活動上節目做置換,成了知名的餐飲品牌CEO,就能順利的拿到投資。
但餐飲本來現金流就是很充裕的,拿VC的錢去開店搶市場,我總覺得哪天就有點什麼問題了。
連鎖品牌
如上文原因,連鎖品牌將會進一步裂變。可能誕生的全國性品牌不多。但是地區性的專一門類的品牌數量一定是爆炸性的。這些特色餐飲會先爆發,然後因為過度圈地成長,又會迎來一次暴跌的關閉潮。
就這樣,有些內容就不拆開細講了。歡迎討論。謝 @藺佳邀請;
年底了,盤點一下咱們餐飲業的事,也是蠻不錯的。國外的不熟,就說點國內的吧。
咱就說幾個大家都還記憶猶新的事件,一邊說一邊評吧:
事件之一:2016年315晚會,「餓了么」被曝光;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手機互聯網的興起,這一兩年,外賣已經成為大城市餐飲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過去,如果我們看到一家餐飲店門可羅雀,本能地就會想,這家都沒人去,一定不好吃;現在,如果我們走在大街上挑餐館還這麼想,很容易就會錯過一些好店。很簡單,有了外賣的生意之後,很多餐館已經把精力放在怎麼增加外賣的數量上,對實體店的翻桌率反而有些看得淡了,經常有些店,本來就沒幾個服務員,還時不時地瞅瞅電腦上的訂單,導致實體店的服務質量下降,更沒人樂意進店坐下來享受美食了,如今能夠引來排隊的餐飲店,除了一些品牌店或者百年老店之外,一般也就是些工業區的快餐店了。
雖然315晚會一直因為公信力等等問題飽受詬病,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近幾年來,這一晚會的時效性增強了不少,或許是因為中老年人都在轉微信朋友圈,315所關注的質量問題離年輕人反而近了不少,所以今年這台晚會曝光餓了么平台之後,當時引起的轟動效應可謂是震耳發聵。
所以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在年輕知識分子聚集的知乎平台上,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餓了么被 315 晚會曝光,以後還能使用訂餐 App 嗎?
當時有人邀請我回答,不過我都沒有回應,向熱情的朋友們說聲抱歉,也是想解釋一下,這種事情,總是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的,而這道問題的回答,現在再看,是不是又會有特別的感受了?
如今,大半年過去,餓了么仍然很火,似乎沒怎麼受影響,美團及百度是它的最大競爭對手,很多時候,在同一間餐館裡,可以看到身著黃、藍、紅三種顏色的電動車騎士,戴著頭盔,在一起快樂地聊著天。
不過,我們自己回想一下,我們點來的外賣滿意嗎?多數人肯定還是滿意的,但要知道,在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少數人的不滿也是致命的。
幾天前,我的一個朋友投訴了三巨頭之一,因為吃到了一根頭髮,但對方的回應是這樣的:親愛的用戶,我們已收到您的投訴,核實後會對商家/騎手進行相應處罰,給您帶來不便我們深感抱歉,感謝您的理解和支持。
顯然這樣很官方的答覆並沒有讓用戶滿意,一根頭髮足以讓一頓飯跟白吃了一樣,甚至一天都跟白過了似的,這可是關係人生幸福的大事,於是朋友就把這一條截圖發到微信群里,抱怨了幾句。
再於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人都提起外賣的傷心往事,以及各平台在善後方面的一些辦法,總的來說,都沒有實際能讓用戶舒服的做法。移動互聯網這一行,我不熟,但經過媒體這幾年的瘋狂轟炸,起碼知道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流量,一個是用戶體驗。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借著外賣流行的趨勢誇大食品安全的問題,有沒有外賣平台,這些問題餐飲店都在那裡,只不過,過去我們吃飯遇到問題了,可以直接找店家甩臉色要求免單或者換菜,如今外賣平台卻要考慮如何應付這一情況,那麼「用戶體驗」是否會促進小餐飲店的優勝劣汰,我認為這應該是接下來若干年的看點,如果這些平台不只是靠補貼的手段競爭,優化對買賣雙方的信用評價體系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希望不要再像某個打車軟體那樣,合流之後就意味著合污了。
事件之二:《米其林指南上海2017》發布了;
9月里,又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原諒我的辭彙量匱乏),米其林評價體系來到中國,在上海推出了一份名單,這顯然關係到我們怎麼優雅地吃輪胎,額不對,吃美食的問題,於是,在年輕吃貨們聚集的平台,果然又炸了:如何評價新發布的《米其林指南上海 2017》?
當時也有人邀請我回答,我又拒絕了,實在抱歉。這一次,倒不是想著子彈飛多遠的問題,而是,這事兒其實壓根兒不重要。
這不,剛兩個多月吧,當時這麼多回答,關於其中一些店的評價,到底有多少人還有深刻印象呢?當然,它也有重要的一面,那就是,會加速我們本土的評價體系出現。
米其林的評價體系,有一百多年了吧,但如果不是逛知乎,其它網路平台對米其林餐廳的關注又有多少?知乎之所以關注得多,兩個原因,一是旅居國外的年輕網友多,太多人有這方面的經驗;二是它是一個相對來說可以「量化」的標準,在一個理性思考佔主流的平台上,只要一說個米其林三星,大家都大概能反應起來是個什麼樣兒,就算沒去過,腦補也是可以的嘛。但是,它不實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年跟著領導回她娘家,早起的唯一動力就是喝胡辣湯,因為當地就是這麼個習俗。中國並非移民國家,就算流動人口兩三億,相對於14億人口而言還是少數,何況大多數人也只在周邊流動而已,飲食口味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甚至很多人會因為吃不慣而回到老家,我們身邊大概都有因為嫌棄大城市火鍋不正宗然而回到成都(當然不是說成都就不大了)的朋友吧?
所以,在一個早餐喝胡辣湯的地區,居民評價的標準就是「味兒正不正」,也許遊客會端著一個米其林指南去體驗,可本地居民對此無感;甚至再退一步說,遊客都未必會買賬,我們的習慣就是到了一個地方就要體驗當地美食,至今我還在為到了寧夏腹中過飽吃不下灘羊肉懊悔不已。所以掰開了看,《上海2017》這一版,我們也沒法用它指導我們去上海了怎麼吃生煎包,即便是常逛知乎的人到了上海,也還是會去城隍廟,真有多少人煞有介事去唐閣呢?就算去的,多數其實在指南發布之前也就有了這一想法,是吧。不過,有米其林這麼一搞,我倒是覺得像大眾點評這些平台大概會受到觸動,如果能夠避免刷票的問題,那麼這類網路投票平台,其實是有條件發布一些基於大數據的指南,只是如何確保公信力,以及如何建立高評價飯店的退出淘汰機制,都是需要重點考慮的。
事件之三:阿里系受夠了,呸,收購了百勝中國;
還是在九月份,又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但浪打浪啊,打到知乎卻沒多少人關注了,稀稀的幾個「如何評價」標準問題就算過去了。所以一定是因為這題不火,也就沒有人邀請我,本來有著想要說的話因為要端架子不能說,但我現在還是要說。
百勝旗下的肯德基,今年還有一件耀眼的事情,那就是在南海仲裁案期間有人砸了,相比於前幾年抵制日貨來說,確實動靜不算大,但總有些腦子不清爽的人非要用這種方式愛國。不過,這背後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肯德基這麼大的一個連鎖店,居然是美國人的,普通民眾心裡是不舒服的,否則這種腦殘的事沒有發展土壤。所以,阿里系從某種程度上講,成了「民族英雄」。當然,商業上的事哪能這麼瞎扯,本質還是因為中資在不斷強大,而百勝中國在外資手上活得也並不開心,於是一個是超級土豪能買買買,一個是積怨已久能賣就賣。可是,這個事意味著什麼呢?
財務上的事我不多說,也不懂,但我相信有一個趨勢很可能會發生,那就是肯德基品牌會大踏步地下沉到小城鎮。東部城市,現在就算是縣級單位,肯德基也已經比較常見了,但到鎮級單位以及中西部的縣以下單位,肯德基還只是傳說中的東西,往往還需要專門去城裡一趟,君不見貼吧地域爭端,誰的老家有個肯德基都可以成為自豪的談資。如果下沉到小城鎮的趨勢沒有猜錯,那麼必然又會催生一種新的現象,以快餐店為中心的社交福地。如果回憶一下近十年前的廣場舞,那時候小城市的公園少,大爺大媽們是在哪兒跳呢?超市門口。因為超市有電(看得見誰是誰),有小廣場,關鍵是跳累了能買點東西。北大西門外的肯德基是自習勝地,我最後一次大考前夕還在那裡熬了通宵,那麼如果這種不轟人走的店開得小城鎮遍地都是,又會是什麼景象?大城市裡,如今仍有不少小情侶會把第一次約會放到肯德基,那麼小城鎮呢?另外,阿里系可是統治著這個星球上最龐大的物流體系,有無數個菜鳥驛站,所以肯德基是否也是代收發快遞的神經末梢?拭目以待。總之,這件事雖然知乎上關心的人不多,但從餐飲模式來說,也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改變。當然了,一家之言而已,歡迎打臉。
其他餐飲大事件,想到再更吧,先到這裡。(寫點想法不容易,轉載前請務必告知,出了偏差可不行)初來乍到,試著結合過去一年口碑平台沉澱的餐飲消費數據和我們觀察到的一些行業趨勢,來總結一下2016餐飲領域的新變化,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1、整體餐飲市場仍在不斷擴張
餐飲業從2013年結構性調整以來,高端消費市場雖然受到影響,但大眾消費逐年增加,作為主力帶動餐飲行業繼續轉暖。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整體餐飲行業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1.2%,增速與一季度基本持平,整體規模預計達到3.5萬億左右。
看看身邊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下館子和叫外賣已經成為填飽肚子的主要解決方案,做飯則從一種生活必備的技能轉化為了閑暇時的生活情調。
根據口碑數據,90後用戶到店吃飯人數佔比高達46%,外賣更是高達61%。隨著這一批95後、00後消費者的不斷成長,這一比例或許會攀升地更高。
2、城市餐飲的發展方向
上面是我們最新統計的2016年全國餐飲行業集中度,數據來源是口碑平台150萬商戶的交易數據。左圖是正餐、右圖是輕餐。
首先來看正餐,西餐、江浙菜、火鍋、粵菜、日韓料理都是市場份額較大的,其他的品類如東北菜、湘菜、燒烤、香鍋、東北菜的市場份額較為平均,TOP品牌所佔據的比例也不高。
輕餐中的西式快餐行業集中度則非常高,幾乎完全被肯德基、麥當勞等TOP品牌所壟斷,非TOP品牌進入較難。而中餐、中式快餐、生鮮水果等領域,市場容量大,且處於完全競爭狀態,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國內各地的餐飲消費偏好差異非常大,所以脫離地域來討論特點也有些耍流氓,所以我們也提取了杭州的餐飲行業集中度來對照看一下。
正餐中除了江浙菜佔據了非常高的市場份額之外,其他類目的發展比較平均。
輕餐和全國市場類似,西式快餐幾乎完全被TOP品牌所壟斷,但中式快餐、生鮮水果,市場容量大,且處於完全競爭狀態,或許會有更多的機會。
盤點2016年的相關餐飲數據和信息,我們可以看到一二線城市的餐飲市場呈現出至少以下幾個特點:
1)多樣化
2016年,有越來越多的餐飲細分類目,以火鍋為例,消費者選擇非常多元:川味/重慶火鍋、豆撈、港式火鍋、韓式火鍋、老北京涮羊肉、炭火鍋、小火鍋、羊蠍子、魚火鍋、雲南火鍋、潮汕牛肉火鍋等等。
其中新的類目比如雲南火鍋、潮汕牛肉火鍋則成為了香餑餑,迅速普及開來。這一現象相信會在2017年持續發生。
2)標準化
2016年湧現出越來越多的餐飲連鎖店,以標準化的管理結合資本的投入來實現快速擴張。
以去年潮汕牛肉火鍋中的明星-汕頭八合裏海記舉例來說,兩年多的時間在全國直營開店50家,供應鏈整合、原料配送、菜品設置的標準化程度都非常高。與以往餐飲品牌通過加盟連鎖來賺取加盟費用不同,八合里這樣的品牌更傾向於從投資機構獲取資金,以實現全直營管理,增強品控。
以上為部分獲得投資的餐飲品牌(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刪)
3)個性化
個性化的餐飲品牌早已有之,但此前更集中在正餐領域。2016年,個性化的風潮進入了各個餐飲類目,連吃個包子、喝杯豆漿也開始講究調性。
和口碑一樣來自杭州的甘其食成立於2009年,是較早開始做標準化包子的企業,並聯合資本快速直營擴張。甘其食在2016年設立的新品牌「baobao」則讓吃包子也能夠更有格調。雖然消費比一般的包子店高了一些,但願意為此買單的消費者不少。
桃園眷村也是去年的「爆款店」,很多吃貨慕名而去。沒去過的人,看裝修,很難相信這是一家吃油條喝豆漿的店吧?
3、團購已死,餐飲信息化服務增長迅猛
2016年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餐飲商家,對於團購的熱情都在消退。而在線訂座、掃碼點餐、手機買單等互聯網服務則成為餐飲O2O為用戶提供的新價值。
從億歐整理的去年完成融資的餐飲信息化服務商列表中能夠看到,除了美味不用等、二維火等提供的TO C的服務外,雅座等提供的會員管理、營銷也成為商家端最重視的互聯網服務。
以上是支付寶商家後台中的各種功能, 基本都是免費提供給各類商戶。即便是對於互聯網不那麼熟悉的餐飲從業者,也可以輕鬆地管理好資金,上線各類營銷活動。類似的整合平台也將在線下覆蓋越來越多的行業。
飲品+的模式出現興起,年輕人的第三空間出現。
餐飲長期以來是種偏義解釋,當說到餐飲時,通常是側重描述了餐,那些長期存在的」水貨「例如星巴克,costa等除外。某種程度上,在中國,飲品挑大樑開始,就是星巴克。
經營餐廳,調製類飲品的毛利是最高的,例如kfc6.5元一杯的凍可樂,一些餐廳的扎壺裝果汁飲料,常識推算也知道這裡面的高毛利。飲品占銷售額的5-15%是常態,利潤很高但銷售情況一般。
主打產品是「水」的店鋪,最早批量出現的是星巴克,那是個擁有讓人羨慕的平效,高毛利,低食材成本的項目,30元一杯的調製飲品,毛利有80%左右,彼時餐廳的毛利潤凈利潤也不低,競爭也不算激烈,雖然羨慕這樣的」水貨「,卻沒人琢磨如何創新或超越這樣的項目,畢竟國際品牌,自帶光環,粉絲眾多。也有眼光精準,照方抓藥的,例如小天鵝火鍋旗下的嫩綠,以茶為主打,果斷的高仿星巴克模式,卻也畫虎不成反類犬,被京東收購,卻是題外話了。
時勢造英雄,那時候讓大眾消費星巴克之外的20-30元一杯的飲料,難度可參考讓滿大街的班尼路美特斯邦威,全變成耐克阿迪,眼光再准,沒趕上節奏,也是無奈。
始於星巴克,卻中興於貢茶的飲品消費高潮,姍姍卻沒來遲。台灣人帶著他們的產品--貢茶來到了大陸,珍珠奶茶升級了,使用了連鎖+加盟的套路,布局全國,賺了個盆滿缽滿,山寨的效果也明顯,沒人知道,高峰時候,到底有多少個各種貢茶品牌,招牌logo的相似度幾乎99%,驚奇的是不同品牌的產品口感差異並不大,可見飲品的門檻太低,這個內傷長期內會一直存在,解決的方式之一是用高大上的設備,例如大牌的咖啡機,料理機,來提高產品之間的差異,但不是根源的解決辦法。貢茶時期,仍然是外帶外賣大過堂食比例,這個模式對比星巴克,仍然不是一個等級,沒有直接衝突。
2015年底,飲餐時代的拉開了帷幕,由 喜茶 奈雪 gaga鮮語這批領導者開創,他們要解決」星巴克是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間,但這個第三空間是給中年人的第三空間「這個痛點,他們要做」年輕人的第三空間「。
這個消費升級的時代,這些飲餐者,贏得了主流消費人群的喜愛,他們輕易的解決了餐廳的三高;高租金 高人力成本 高食材成本,可以用同量級餐廳50%的面積,50%的人力成本,達成1.3倍的毛利潤率,關鍵點是,飲品的營業額也達到甚至超過了同量級餐廳。例如:1家200平方米以內的餐廳,40名員工,100萬的營業額,食材成本30%,算是業績比較優秀,但一家飲品店,100平方米,20名員工,食材成本20%甚至更低,同樣可以100萬營業額,凈利潤可以吊打餐飲者。
飲品+的時代來了,飲品+簡餐,飲品+麵包,飲品+甜品,飲品+....,飲餐類型的門店,主要的業務,卻不再是餐,而是飲了。
在這個提倡健康綠色的時代,如果想打敗那些妖艷的奶蓋奶霜類茶飲,植物+水果的飲品有未來優勢,測算一下奶蓋成份的熱量,芝士+牛奶+奶油,這是飲料蛋糕了,提供的高卡路里是不言而喻的。
個人作為一個美食從業者,從自己的角度來說說個人看法:
1、潮汕牛肉火鍋在全國的興起,川渝火鍋的衰落;這一波潮汕牛肉火鍋熱從廣東一路向北,在去年的時候江浙滬一帶就很熱了,但是這陣風今年才蔓延到京城甚至東北地區。北京很多傳統的川渝火鍋店都改頭換面改做「每天一頭牛,新鮮不隔夜」的潮汕牛肉火鍋。但是倒了2016年下半年,這陣熱似乎就開始冷卻起來,大量的潮汕牛肉火鍋店因為客源不足,開始了轉讓歇業的步伐。但是汕頭的八合裏海記牛肉這種汕頭當地的老牌全國遍地開花。2、傳統餐飲企業成本居高不下,老牌的、高端的餐廳企業衰落,餐飲業正在升級高端餐飲受政策影響已經出現過一批倒閉潮,但是高端餐飲在今年的形勢下繼續衰落,受經濟大環境影響非常明顯。傳統的老牌餐飲企業都在嘗試新品牌,有的成功,有的失敗,這其中的原因各不相同。舉例來說,某傳統的高端餐飲企業推出自己的海鮮火鍋半年後,分店紛紛關門,我說的是凈雅,昨晚看到傳說虧損嚴重,已經無力支付員工的工資。現在的餐飲市場,誰玩得如行雲流水?是西少爺,還是伏牛堂,抑或已經快速衰落的黃太吉,都不是。是京城的局氣,是四季民福,是胡桃里。3、港味北上
香港影視明星的北上,帶動著京城粵菜茶餐廳的興旺。也把香港街頭美食帶到北京的各大商場。陳小春開的七爺清湯腩、李燦森的森仔記這都是香港明星北上撈金的案例。4、小而美的餐廳越來越多隨著人力成本、租金成本越來越高,大型的餐廳賺錢越來越難了,小而美的餐廳越來越多,而且也會激勵一批匠人出現。有個好消息,所以想要藉此歪個樓。
2013年錯過了小龍蝦的風口,一直耿耿於懷。
昨天坐順風車,認識了一個司機,讓我擁有了一種新的思維,很久沒寫餐飲類的東西了,決定分享給各位關注我的朋友們。
昨天下午要去一個100公里左右的地方,天氣太熱,就想叫個車直接來酒店接我。司機很快就來了,上車後,我在閉目養神。
突然接了個電話,一朋友想要做烤魚,我就吧啦吧啦聊了幾句。
司機突然問我:「兄弟伙也是做餐飲的麥?」
我說以前接觸過,現在沒搞了。
也許是同行,我們就暢快地聊了起來。
講講他的故事吧。
他是當兵退伍回老家創業的人,拿到了政府安置軍人創業的補貼,並在區商務局以及團區委等部門的指導之下,開啟了農業創業。
你們猜他幹什麼?
他養殖小龍蝦!
2015年初開始,小龍蝦火遍中國,小龍蝦的需求猛增。
當時的重慶、四川等地是沒有蝦質很高的小龍蝦的存在,基本上都是野生的小龍蝦,特別小,沒有什麼蝦黃。我現在還能回憶起14年底我去菜市場買的小龍蝦,才八塊錢一斤,是一個農民自己去田坎里釣起來的,賣不完,人們不喜歡吃。
區農委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發現小龍蝦有了火爆的端倪之後,開始考察當地的小龍蝦供應市場。
結果發現:
當地的小龍蝦餐飲店的小龍蝦都來自於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由本地的經銷商去拉貨來分發,運輸過程中,小龍蝦會有損耗,加上高昂的運輸成本,導致小龍蝦的進價並不便宜。
通過調研該退役軍人所在的區域的環境,相關部門覺得該地有養殖小龍蝦的客觀條件。
該退役軍人申請了政府的無息貸款,拿到了團區委的青年創業扶持基金,還有農業項目創業的補貼,加上安置金和親朋好友的籌措,開啟了他的養殖之路。
很多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由於潛江小龍蝦特殊的生長環境,導致軍人所在區域按照傳統養殖方法無法養出優異的蝦質。好在相關部門迅速組織農業技術人員給予該軍人有效的指導,讓他迅速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地掌握了小龍蝦的養殖技術。
(創業的艱辛肯定是有的,我就不多描寫了)
第一批小龍蝦上市了,他比外地市場進來的蝦便宜百分之三十左右,蝦質差異不大,而且運輸過程中,由於距離短,死亡的小龍蝦少。
他說賺了幾十萬,沒說具體是幾十萬,據他說買了這輛車,還剩了幾十萬。
的確,如果是小龍蝦還沒在我們當地火爆的時候,他要來做小龍蝦養殖這個項目的話,可能他會栽掉。
但是他認真分析市場,把握住了時機,順勢而為,真的成了一回事。
關鍵是,他懂得借政府的力。
同學們,沒事多往政府部門跑,你們會獲得不一樣的諮詢。
我老家的一個互聯網企業,噢,稱不上企業,也就是互聯網面子工程,就是靠政府支撐起來的。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政府領導需要向上級彙報工作,需要扶持一批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和農業企業,帶動更多的人創業。
你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嗎?
噢,這位哥哥今年又養殖了大閘蟹。他明說蟹的質量並沒有陽澄湖的高,但是價格比陽澄湖低很多,現在已經被預定了很多,因為價格便宜,質量差距不大,深受老百姓喜歡。
他的意思是:讓每一個平民吃得起大閘蟹。
他做的是餐飲上流企業,把握住了風口,算是他的幸運。昨天他就是進城裡收貨款的,然後開車回農莊去釣魚。他說現在公司走上正軌了,請了很多人,他沒事就釣釣魚玩,不過他說年底有個大事要做,他要做一個生態農莊,做一個生態循環的政府大力支持的科技型農業企業。
他年齡不太大,80末的人吧,我還是比較佩服他這股在農村開闢新天地的幹勁兒的。
我很久沒有認真研究餐飲了,關於2016年到底發生了餐飲業的什麼大事,有什麼趨勢,我一點都不了解,所以就不來誤導各位了,但是關於餐飲創業,我們也許可以換一種思路:
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努力提供什麼,也許這並不是我們的興趣,但是能幫我們賺錢。
看了這篇回答,是不是有朋友熱血沸騰了,我先說幾點注意事項吧:
1:我不會小龍蝦養殖技術,只是曾經幻想過去養殖,但是我太不能吃苦了,就放棄了。所以想要學習小龍蝦技術的朋友千萬別找我哦,要去找專業人士。
2:農業大有可為,永不過時,但是要仔細地評估自己是否有吃苦耐勞的能力哈,農業創業辛苦的人很多,真心不容易,不像賣信息差那麼簡單
3:看到一個別人都能賺錢的項目,請不要激動,先看看自己擅長什麼,有多少資本,市場是否飽和,產品有沒有銷路,技術有沒有支撐等各種問題,也就是創業前的評估
4:沒事可以往政府部門多跑跑,看看你們當地的日報,有很多扶持政策,你不主動去挖掘,是不會送到你手上的。
我在政府工作過,由於內部信息的傳達的滯後性,有很多政府沒有熟人的人是拿不到補貼和支持的。
不要害怕政府的工作人員,你要是真心想創業,真的會有人真心幫助你的,但是不要一副大爺的態度,虛心點,真誠點,會打動他們的。
5:這不是一篇廣告文或者歌頌政府的文,只是為了讓更多的想創業的朋友們看到類似的思路,希望你們真的可以掙到錢。
踏實、努力、不投機取巧,總會有你的出頭日,我自身的惰性和暫時的環境,做不了農業創業的項目,希望有識之士可以去大放異彩吧。
2016年某奶茶很火,有人做奶茶杯發了財;
有一年手抓餅很火,有人做手抓餅那個麵糰發了財;有一年兔子很火,有人靠養殖兔子發了財。2018年什麼會火呢?
我也不求曉得喲。祝福你們此生有機會抓住風口喲,平時多注意觀察和留意身邊的現象喲,對了,農業創業最忌諱跟風和盲目,因為自發性難以避免,祝你們好運哦。
xy餐飲業從來沒有改變過,至少現在沒看到改變過。本質都是客戶需求什麼我們做什麼,外賣?餓了沒都是這個模式開發模式,底層跟進。 可餐飲的根,還是在小店。。力求做到成本低,顧客滿意,餓了么是國家金融性質,而我們小店,就是國家的製造業。 沒有製造業,你們一切金融都是空的。 安心做實事,跟進社會。閉門造車時,不忘遙望社會。
出現了綠化的趨勢。
外賣市場格局變化:
餓了么跟美團仍然領先,百度外賣第三。餓了么獲得阿里巴巴12.5億美元投資後,在一些數據上已經趕超美團。三大檯面玩家背後依然是原有大佬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加持。
上游供應鏈改造:
生鮮產業鏈互聯網改造,出現了很多種模式。B2C生鮮銷售,如本來生活網、天貓京東的生鮮頻道。向中小零售商提供生鮮蔬菜採購配送服務,如融資過億的宋小菜。瞄準幾千萬餐飲酒店的日常生鮮採購服務,如美菜網、小龍女。
麥當勞肯德基:
國人消費習慣變化,受到外賣市場衝擊,麥當勞和肯德基在中國情況都不太妙。麥當勞第二財季營收62.7億美元,同比下降3.5%。肯德基略有增長,但後續不被看好。現在有消息稱中信集團正在打算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門店,出價30億美元。
移動支付:
得益於微信、支付寶大戰,中國移動支付已經全球領先。連鎖餐飲、外賣,用戶也習慣了移動支付。
黃太吉、雕爺牛腩衰落:
前兩年爆紅的互聯網餐飲品牌黃太吉,排隊不再,目前正在轉型。雕爺牛腩也被人唱衰。
餐飲內容媒體:
「餐飲老闆內參」6月份獲得5000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估值2.5億元,投資方為美團大眾點評網、今日頭條等。8月份,餐飲美食自媒體「重慶嘿好吃」完成千萬級融資,投資方為鄉村基。「企鵝吃喝指南」9月份獲得300萬美金A輪融資,由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和平安創投領投。拉麵托拉斯的形成還有煎餅等托拉斯的萌芽
瀉藥,能力有限無法回答,坐標寨都講講吃貨感受到的一點變化。
1、火鍋不再吃冷凍的牛肉卷了,新鮮牛肉,8秒即食,供應鏈的勝利!
2、女朋友的奶茶短短一年變了好幾個牌子了,總體感覺奶茶本身越來越淡,上面的奶蓋(喝剩下的男朋友專屬)卻越來越濃。3、外賣爆炸的一年,去年做項目還只有嘉旺、紅荔村這麼幾個外賣選擇,今年什麼都可以送,從小資兮兮的壽司到臉盆裝的水煮魚(臉盆送你)。4、火完了爐魚火綠茶,不變的是你排隊的外婆家(至今仍不理解)。想到再更。真心受不了滿天下的工業風設計了,餐廳走來走去都好像走在大倉庫,久了審美疲勞。什麼時候能變個花樣看看。
知乎的格式好難用啊!---外賣行業野蠻生長
餐飲O2O快速發展,傳統餐飲業變革
- 隨著餐飲外賣市場的「燒錢大戰」逐漸平息,中國餐飲外賣市場逐漸進入良性發展階段,運營能力成為競爭關鍵
- 市場格局:中國餐飲外賣市場,昔日巨頭餓了么不再一家獨大,在美團外賣和百度外賣進攻下,當前整體市場呈現出暫時的三足鼎立局面。在不同城市、不同細分市場,各家競爭依舊非常激烈
- 餓了么:作為中國最早的在線外賣平台,餓了么長期居於領先位置,但美團外賣和百度外賣的後來居上,使其無形中面對到巨大競爭壓力,餓了么在市場突擊能力方面的不足開始逐漸呈現。2016年3.15針對黑作坊事件的報道對於餓了么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此後餓了么針對平台存在各種問題做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加大了對於平台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但能否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仍需要進一步觀察
- 美團外賣:美團外賣野心勃勃,自建物流「美團眾包」,並已在多個城市實現領先,後又超越百度外賣在北京的佔有率,近期開始向餓了么本部——上海宣戰,預示著在線訂餐市場又將迎來一場惡戰
- 百度外賣:百度外賣的定位不同於其他,專註於白領市場,使其在白領外賣市場拔得頭籌。雖然百度外賣在品牌推廣方面有天然的品牌優勢,但市場局限性和線下傳播方面的不足,導致百度外賣短期內難以超越餓了么、美團外賣
隨著支付寶和微信的發力,手機支付基本已經攻下了全國的餐飲行業。最不起眼的餐館老闆也可以接受微信轉賬。
據德勤《中國移動消費者行為》報告顯示,有61%的受訪者願意使用移動支付功能,而18-24歲的受訪者中願意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高達76%。在諸多生活場景中,餐廳是受訪者使用移動支付頻率最高的,達到50%。
移動場景使用率不斷增加:移動支付場景多樣化是促使客戶提高使用率的關鍵
相較於 2015 年,2016 年各移動支付場景使用總體呈增加態勢,前三個用戶使用移動支付頻率最高的場景餐廳(71%)、計程車(49%)和快餐(45%)分別增加21%、4%和 10%。其原因可能為:
- 第三方支付進行大規模支付優惠,培養並擴大了用戶移動支付習慣;
- 順應移動支付趨勢的商家增多。
英敏特全球市場研究諮詢公司發布了六個全球食品與飲料市場的趨勢洞察,尤其旨在影響2017年的成分和食品飲料產品趨勢。2017年或將是古法產品(包括穀物,食譜,傳統工藝)將結合技術創新出更好口味且富含植物原料的食品。
- 信任傳統 消費者希望從老配方、老口味和老形式中獲得慰藉。
- 植物之力 消費者對天然、簡單和彈性素食的偏愛將進一步推動素食、全素和其他植物型配方的流行。2017年,食品飲料行業會湧現更多產品,並強調其主要的植物成分。更多包裝產品和供家用烹飪的食譜會看到更多的優選水果、蔬菜、堅果、籽實、穀物和其他植物成分,這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對於更健康、更清潔生活方式的嚮往。
- 不要浪費 消除食物浪費是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焦點。更多的零售商,餐館和慈善組織正在解決的世界各地的食品和飲料浪費問題,這也將會改變消費者的固有看法。2017年,次級生產原料的污名將開始褪色,更多的產品將使用這些原來可能會被浪費丟棄的原料,好比丑蔬果會成為零食,食品浪費將被重新定義,例如能源。
- 時間是關鍵 產品和餐點所需的時間投入與營養、成分宣稱一樣重要。時間成為越來越寶貴的資源,我們忙碌的生活同時也推動著消費者對於精簡的需求--的,營養豐富,可定製的,我們已經看到了所謂的黑客食品和飲料,提供這方便食用的方式及完整的營養。2017年,食物或飲料的產品的耗時及保存將成為一個明確的賣點,所帶來的靈感在於,產品可以直接與消費者溝通他們多久可以收到食品,食品的準備耗時及消費時間。
- 夜間飲食 夜晚是功能食品和飲料配方可以發掘的新場合。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所帶給食品飲料的市場機會或將在那些有助於所有年齡階段的消費者在睡前平靜下來、睡得更好、恢復身心的產品。廠商品牌可以從茶類獲取靈感,加入甘菊、薰衣草和其他草本配方,這不失為助眠的一種好方法,當然巧克力或許也可以定位為一种放鬆緊張一天之後的慰藉品。未來,有更多的產品潛力會集中在夜間舒緩放鬆上,借鑒於美容行業,食品和飲料也或許可以在在消費者睡覺時發揮某些功能,帶給消費者福利。
- 追求平等:人人健康 健康食品和飲料不是「奢侈品」。
自2012年中央限制「三公」消費以後,餐飲市場的大環境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以往動輒兩三千平甚至上萬平的大型店面已經越來越少,大的餐飲品牌也紛紛開小店。從2014年開始「小而美」漸漸走俏,2015年更是發展火爆。小店面積小、投資少、翻台率相對提升,回報率比大店來得更快,即使出現問題,在對經營思路、產品進行調整時,也相對容易,這些都是小店流行的原因。不只是店面的大小有了變化,餐品的樣式、價位也在不斷調整,更接地氣。
這一時期,單品打天下成為一個特色。出現了不少以一條魚、一道菜或者一道甜品為主,再加一些輔助餐品的特色單品店,而這些店往往都需要排隊等候,由此可見人氣的火爆。這種單品店運作簡單、無需大店面和豪裝、人力成本低、經營難度小,但回報周期短,尤其在如今鋪租、人工不斷飆升的餐飲市場,不失為一種小投入、大回報的投資手段。
引用:- 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年度報告2016.
- 2016年中國外賣O2O行業發展報告
- 解密移動消費者的套路 - 2016 德勤中國移動消費者調研
- 2017年六大全球食品與飲料趨勢
- 餐飲行業2017年發展趨勢
2015年是整個O2O行業的爆發之年,但也是一個死亡之年,外賣、洗車、教育、旅遊等領域首當其衝,餐飲O2O更是大浪淘沙。但回首望去,經歷了「摸著石頭過河」的艱苦階段,站在2016伊始的我們也不無收穫,正所謂「破而後立」,2016正是O2O尋求創新突破的絕佳時機。
回顧2015,餐飲O2O的誤區在哪裡?
翻開2015年的新聞稿件,我們看到最被眾多O2O精英們所推崇的詞是「懶人經濟」,其道理就是城市裡有龐大的懶人群體,所以O2O的市場也潛力無限。
這種說法本身沒有錯誤,但眾多餐飲O2O企業卻把市場想得過於簡單,沒有充分挖掘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反而過分強調懶人經濟,想要從用戶的「懶」中找「食」,直接將過去的到店服務,或者電話預約、電話訂購等體驗升級為App服務。就拿外賣O2O來說,坦言之不過是電話訂餐的網路升級版,當然,不用電話里聽報菜名,而可以看著效果圖點菜,也算是節約了一定的時間成本。其結果就是同質化的激烈競爭,從早先的外賣人員「全武行「到後來文藝一些但激烈程度更甚的「燒錢大戰」等,我們沒有看到O2O平台對消費者需求的挖掘,只看到簡單粗暴的哄搶用戶,一如菜市場里叫賣的小販。
我們在2015年經常說到「互聯網+」,但是從懶人經濟升級到互聯網+的做法,其所謂的技術門檻也好,懶人群體也罷,都不足以成為O2O創新的必要條件。消費者需求便利,但並不是真的「懶」,就好像天天自嘲為「屌絲」的人往往內心都認為自己其實是「高富帥」,消費者的直接意願往往是具有欺騙性的,想在懶人經濟上坐享其成的O2O創業者,才是真的「懶」,僅僅從電話升級到網路,不是真正的O2O,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升級罷了。
2016,邊緣化創新是出路
2015年的O2O大戰塵埃落定,幾大巨頭各據一方,市場已經看似一片紅海,但年末的「廚師上門」「定製甜品」等邊緣化創新APP卻讓我們眼前一亮,儘管餐飲O2O平台陷入強烈的同質化競爭,但對市場需求垂直細分化,尋求邊緣創新卻依然大有可為。
那麼如何做到邊緣化創新,其實一點也不困難,廚師上門其實就是在外賣這種極簡的常規訂餐模式之外升級出來的定製化模塊,讓少部分有宴客需求的人群,在家常菜之外,還能夠在自己的客廳里實現大廚級料理享受。創業者只需細心觀察,儘管巨頭們的身軀遮天蔽日,但也讓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見不一樣的機遇。
另外創業者也可以在別人的接縫體驗中找尋商機,比如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儘管餐廳選擇多而且便宜,但送餐服務和食品安全卻問題頻發;以服務和品牌外賣成名的到家美食會,卻在價格和選擇上稍遜一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是一個新的商機也未可知,就好像悄然出現的定位於電商和快遞的接縫邊緣的「收件櫃」服務一樣。
當然,對於資源相對匱乏的餐飲創業者,一些跨界的創新也非常實用,比如餐飲O2O為運動人群提供配套的營養食譜,蛋糕O2O引入消費者自製蛋糕或親自設計和定製蛋糕等等,這種創新的重點在於切入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比起常規的扁平化O2O模式,這種方式更強調對消費者需求的認知,所以更容易被接受,也容易激活更大的增量市場。
總而言之,2016仍然不是餐飲O2O的末日,創業者大可不必面對巨頭們的封鎖望而卻步,尋找更多的巨頭們布局地圖的邊緣接縫,施行邊緣化創新,開展垂直細分化服務,是生存發展壯大的錦囊妙計。
三等商人賣產品,二等商人賣服務,一等商人賣文化。每個行業在發展成熟過程中,一等商人的比例都會越來越大,「匠人精神」「小資情調」「私房定製」都是文化標籤,會有越來越多人想把這些標籤貼在餐飲行業。
2016很多餐廳門口等位處都添加了加微信免費列印照片的機器囧,這個算不算一個。
簡單說一下我感覺的幾個現象
餐飲品牌 全國加盟擴張速度迅猛
貢茶,麻辣燙里的品牌,彷彿今年一夜之間在整個城市每條街都存在。不過在未來2年這種大舉擴張下 ,未來可能又會出現很多店關閉,因為一是行業越來越多進入者,競爭激烈,二是這些品牌為了擴張市場,原來1公里的品牌保護政策,現在可能就去到幾百米,這可能會引起市場的飽和,對於商家的生存是個挑戰。
小吃逐漸快餐化的背景下,品牌化的小吃項目受到資本親睞
小吃快餐化這個趨勢從近兩年就開始了,而今年越來越多這種會講故事的品牌,受到資本市場的親睞,這其實也可以說明更多的加盟擴張現象還會在明年持續下去。
互聯網思維餐飲遇到反思,產品是一切的基礎
去年以互聯網思維為主打很火的雕爺牛腩,黃太吉煎餅在今年紛紛遇到滑鐵盧,關閉了很多店,僅僅互聯網思維還是不夠,消費者對於營銷吸引過後,還是會到產品和服務的道路上。
賣拉麵的開始逐步規範化了
手動滑稽
不知道這個答案綠乎封不封1、門檻越來越高。餐飲掌柜從開店、營運、營銷、供應鏈不能有特別短板的地方,否則堪憂。
2、品牌生命周期縮短。同品類摘個牌就能提升業績,3個月後又被同品類新品牌打倒。
3、外賣品牌化。外賣平台向淘寶趨勢衍變,將來會出現類似淘寶代運營一類,掌握平台遊戲規則的玩家專業代理餐飲品牌。
4、供應鏈。這個單獨拉出來講。供應鏈將成為今後餐飲主戰場,誰能提供低價、品質過的去的產品,打的起價格戰才會在下一輪品牌大戰中取勝。
5、精細化。上面這些如果是針對餐飲掌柜,這條就是對我們這類服務商提的要求,提供『產品即服務』『產品即諮詢』更好的幫助掌柜降本增效將會是本輪服務商大戰的主旋律。
我來說下比較大眾的吧:
不要期望外賣或商場能吃到「性價比」高的產品,那都是扯淡。先說外賣。很多人說的外賣火:
1大家都可以看見外賣火2平台是要收取費用3商戶成本上漲,且必須保證自己的利潤4壓縮品質5所以你們吃的東西……商戶不賺錢做雷鋒的有么?有,前期。那只是前期。再說商場店。商場店依舊很火,且越來越火,連鎖效應越來越強:
1商場店客單普遍不高2商場店講究坪效產出3商場成本控制更嚴格,從供應鏈到標準化到人工到動線設計4所以你們吃的東西……商戶講究食材又便宜的有么?有,前期。那只是前期。「那家店很火啊天天排隊啊!」「嗯。去的就是圖個便宜。價格驅動型。去的是吃飽,不是吃東西。」品質餐飲,真的很難做了。市場環境大家都知道,經濟下行,花不起錢,原來能吃松葉蟹的現在只能吃紅膏蟹。但是,吃得起帝王蟹的,還是吃的起帝王蟹。
不是有錢人變少了,是窮人變多了。我算半個餐飲人,自己的觀點,不喜勿噴。推薦閱讀:
※2016 年有哪些值得加入的科技公司?
※2016 年哪些行業在由盛轉衰?
※如何評價本次暴走大事件第四季第77期?
※2016 年籃球領域有哪些「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