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阿賴耶識」、 「自性」、 「無我」 如何解釋?

我在國外,國外的佛教界可以說是很多元的,有南傳,漢傳,藏傳,日本禪,這樣很好我也學習了很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對 無我」 和 」佛性「 有這麼多觀點我快要暈了。

1. 中國佛教,禪宗一般是接受什麼觀點的?

2. 阿賴耶跟如來藏有什麼關係?

3. 佛性是什麼?是 「我」 嗎?

4. 自性到底是 沒有,有而且是我和常 還是 六祖說的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P.s 我看了另外一個答案說什麼中國佛教接受靈魂一說我不信也反對看看最近一些佛教領袖像虛雲,聖言,印順,太虛,都能看出他們不接受靈魂。這是民間概念吧。


一切法都有其體,一切法以實相心如來藏為體,稱為法身。若無體而有法,皆是名言戲論。

1、禪宗亦以實證如來藏為目標,多以「自性」代稱。

2、如來藏為通稱,遍一切修行位皆可名之。阿賴耶指集藏生死業種之體性,二聖聖人於無餘涅槃,大乘於七地滿心滅之,但滅其名,不滅其體,改名異熟識。

3、佛性為如來藏的見分,是如來藏的一種體性,亦即楞嚴所說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我」究竟來講,唯有佛位之如來藏方可名「我」,說為「常樂我凈」之無垢識。因地的如來藏也可方便說為「我」。

4、自性即是如來藏之異名,如來藏實有其體。但因地時「自性清凈心而有染污」(語出勝鬘經),其體不生不滅,是為非斷,其含藏種子有染污,須得修行汰換,是為非常。當種子凈盡完成,其種不再變易,說為成佛。在佛位,方可言如來藏為「常」,為「樂」,為「我」,為「凈」,其時滅異熟識,但滅其名,不滅其體,改名無垢識。

P.S. 如來藏有無量名,外道所謂梵我,神我,說其能生萬法之體性。阿含中說為本際,實際,如,法。般若說為真如,法界,實相,非心心,無心相心。唯識說為第八識。所說「靈魂」者通外道之神我,不離識陰之體性,於無我計為有我。非是真實無我性之如來藏真我。


1、禪宗所悟即是一切有情都具有的真心第八識如來藏。

明延壽禪師於《宗鏡錄》中云:

  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約今學人隨見心性發明之處,立心為宗。是故西天釋迦文佛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此土初祖達磨大師云:「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已上約祖佛所立宗旨,又諸賢聖所立宗體者,杜順和尚依《華嚴經》,立自性清凈圓明體,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凈,故云自性清凈;性體遍照,無幽不矚,故曰圓明;又隨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凈,亦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眾生自心之體,靈知不昧,寂照無遺。非但華嚴之宗,亦是一切教體,《佛地論》立一清凈法界體,論云:「清凈法界者,一切如來真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凈,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凈聖智所證,二空無我所顯,真如為其自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此清凈法界即真如妙心,為諸佛果海之源,作群生實際之地,此皆是立宗之異名,非別有體;或言宗者,尊也,以心為宗,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心為宗。如來藏者。即第八阿賴耶識。密嚴經偈雲。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以諸佛了之成清凈藏。異生執之為阿賴耶。如真金隨工匠爐火之緣。標指鐶之異名。作圓小之幻相金體不動。名相妄陳。類真心隨眾生染凈之緣。成凡聖之異名。現升沉之幻相。心性不動。名相本空。認假名而二見俄分。悟真體而一心圓證。迷悟即於言下。法喻皎在目前。昧之者歷劫而浪修。達之者當體而凝寂。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又雲【自性名含藏識】

2、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

《入楞伽經》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大乘密嚴經》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宗鏡錄》

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心為宗。如來藏者。即第八阿賴耶識

另外參考《如來藏中藏如來》這本書http://www.hymzw.net/zjdz/kdsxl/kdsxl20.htm

3、關於佛性,請參考《《眼見佛性》這本書。

4、自性是有是無?經典里為何有時說無常無我,有時為何又說常樂我凈不生不滅?

請參考《我與無我》http://www.hymzw.net/psx/wyww/

5、關於靈魂請參考以下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個問題就是說: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也就是說,一般的宗教都會認為說,我們人是有靈魂的,而這個靈魂呢,有些就把它當作是輪迴的主體。也就是說,人在法界裡面輪迴,是要有一個不變的本體來貫串不同的每一世,也就是說從過去世會有一個本體來到這一世,又有從這一世去到未來世;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體,這個主體可以貫穿三世,而成為眾生輪轉三世因果不變的一個載體。所以說,這個實在性所說的英文叫作Reality,就是它是一種真正的存在,而這個真正的存在它是可以貫穿三世的,而且是可以作為法界的根源。

  因為我們如果觀察我們所有的現象界,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所見的物質它都是生滅變動而且沒有辦法永恆的存在。即使我們所安居的地球,雖然它可以存在的時間極為長久,可是我們也知道說它終歸要滅盡的。既然如果連地球都不能永恆存在,連太陽也不能永恆存在,太陽系也不能永恆存在,乃至銀河系都不能永恆存在,那什麼法可以成為眾生輪迴的一個主體呢?而可以稱為實在(Reality)的一個法呢?所以有的宗教就主張說:那就是上帝吧!或是阿拉吧!或者說,法界裡面有所謂的能量或者是黑能量等等的這些法,來作為法界的根源,而這個永恆不變的主體就具有所謂的實在性。

  那我們現在要來看看說,這個靈魂它是不是具有這樣的實在性呢?在東西方對靈魂他有一些認識,而且他也有一些定義,他所說的內容非常的龐雜,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我們很簡略的來稍微看一下,東西方對於靈魂的一個基本的看法;那我們從這個看法我們來討論一下,佛教應該相信這樣的靈魂的實在性嗎?

  我們首先來看看西方的哲學。譬如說,西方的哲學家柏拉圖他對於靈魂的看法,我們引用一個文字:

  「《理想國》首次對靈魂作出理性、激情和慾望的三重區分,柏拉圖稱它們為靈魂的三個部分。但我們應該理解,『部分』僅僅是一個比喻的用法,在此之前,他用的是『型相』這個詞,說明靈魂包含著人的行為必須服從的三個原則:理性控制著思想活動,激情控制著合乎理性的情感,慾望支配著肉體趨樂避苦的傾向。柏拉圖認為,理性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是人的靈魂的最高原則,它是不朽的,是神聖的理念相通。激情和慾望則是可朽的。」

  從柏拉圖他將靈魂把它分成三個型相,也就是把它分成三個部分,有所謂理性的部分,有所謂激情的部分,有所謂慾望的部分。從這裡就可以知道,柏拉圖是把靈魂用三種元素——心理的這種活動把它區分開來,一個是理性的,一個是激情的,一個是慾望的,把它區分開來,由這三種這種心靈的活動把它組合起來。而且他還把這個理性把它特別提昇,認為說因為人類是有理性的,所以說人類就與動物產生了區別;而這個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一個極為關鍵的地方,而且認為這個部分是不朽的。至於說激情跟慾望,那是不夠神聖,這個理念是比較低級的,所以說這個部分是屬於可朽壞的部分。

  從他這個描述就可以知道,柏拉圖他認為,靈魂有所謂不朽的部分,也有可朽的部分,是由這兩個部分所組成的;而人類是由於有理性,所以說有所謂不朽的部分;那動物沒有不朽的部分,所以說牠成為動物,那人類是有不朽的部分,所以成為人類。所以,從這個語意我們來稍微推估一下,那這樣的話表示說,動物牠是全部可以朽壞的,動物沒有任何不朽的成分,因為動物只有激情跟慾望,牠沒有理性。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在柏拉圖這個西方哲學裡面,他對於說這個靈魂,他認為說它是一種組合性的,所以說這個組合性的不同的成分來構成靈魂。

  而且這個也顯示出,所謂的理性、情慾或者是慾望,激情或慾望,它們都是離不開我們的意識的境界,所以說所謂的理性、激情、慾望它也不離開我們所眼見的六塵,譬如說色塵境、聲塵境,所謂的香塵境、味塵境,或者是說觸塵跟法塵,也就是不離開六塵。所以說,這個是柏拉圖他所定義的靈魂。顯然他也從這個靈魂的定義裡面可以看出來,他是把人跟動物把它區分開來了,表示在靈魂的觀念之下,人跟動物它是不平等的;因為人是有不朽的部分,可是動物沒有不朽的部分,所以在靈魂觀之下,眾生是不平等的。這個是屬於西方的哲學家他們的看法,當然還有其他的不同的看法,我們不詳細一一來分析。

  那東方呢,我們可以舉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種觀念,譬如說道教有所謂的「三魂七魄」。所以這三魂七魄是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概念。有所謂的天魂、地魂跟人魂,這個可以又對應成有所謂的胎光、或是爽靈、或是幽精,這是屬於「三魂」,而且它這個三魂有它在人死亡時候的不同的歸處。所以說,這是屬於道教它的一種對於三魂的屬於精神部分的一種觀察,所以他們認為說靈魂是由這三種去構成的。那這個「七魄」呢,就是所謂的有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它也對應成喜、怒、哀、懼、愛、惡、慾這七種。這個七魄在道教的理論裡面,認為說它們是跟隨著肉體,如果肉體消失了,它就跟著消失了,所以說它有它的對應的關係。可是主要在講的是魂的部分,這個魂的部分它也分成三個,所謂天魂、地魂跟人魂。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事實上這個三魂七魄的觀念,它也是一種組合性。

  因為不管是東西方的宗教,他們對於人類他就觀察,「有一些人他精神渙散,那顯然是他的靈魂開始渙散」。所以說,人從一個清醒的狀態進入了散亂,進入了精神不濟,乃至到了將近死亡的時候,他會有昏沉乃至不知不覺的狀況;所以從這個現象裡面,就認為說「他的靈魂已經逐漸在喪失」。那顯然,他們是把人的這個覺知心的作用,作為靈魂的一個主要的一個元素;所以說他們所主張的靈魂都是組合性的,而且它是不離開六塵的,也不離開六種識,特別是不離開意識的境界,而且也顯發出人跟動物的不平等。

  可是,我們如果說這個組合的或者是說這個在見聞覺知中的這樣子的境界,它可以永恆存在嗎?它具有實在性嗎?我們很簡單可以知道,因為它既然是組合的,表示說它是可以被破壞的嘛!因為當它組合起來,那表示它是組合體,它是可以被破壞的;那既然是這樣子,這個組合的成分它就不是永恆的。而且它這個三種,不管是柏拉圖的,或者是道教的三魂,他們所定義的靈魂都是有意識的活動,譬如說理性啊、激情啊或是慾望,都是不離意識的境界;可是,意識的境界在我們睡著無夢的時候就已經斷掉了,睡覺的時候已經沒什麼理性了,也不激情,而且慾望也暫時息滅;所以說,顯然這樣子的靈魂它是不能真實的存在,它是不能永恆的存在。

  而且這樣也顯示出,那動物事實上當牠也在睡著無夢的時候,事實上牠也是沒有情慾、沒有慾望、沒有激情的。當然也許牠是沒有理性的,可是事實上我們現在經過動物學家的研究,動物事實上有牠的理性,只是說牠的理性的範圍有它的局限性;所以牠們也有牠們社會組織,有牠們彼此之間的規則,這是牠們的理性。

  所以,如果說用柏拉圖的靈魂的三種型,或者是說三魂七魄這個觀念來分析的話,我們可以知道說,這樣的靈魂的概念它是不能符合實在性的,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是不能符合真實存在的道理的。所以,因為靈魂的這樣的學說,在我們去仔細觀察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說,它是不符合實在性的事實;因為這樣子,所以佛教並不認同靈魂的實在說。

  那佛教主張的是什麼呢?佛教主張的是每個人都有第八識如來藏。也就是說,在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之外,再加上第七識意根,在這七識之外還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而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祂可以含藏我們一切眾生的業種;而這個業種,祂就能夠記錄我們所有一生的善惡業行。而在這個觀念之下,第八識祂不再是組合了。

  譬如說,我們的前七識祂需要有其他法來作祂的依止,祂才能夠存在。譬如說,眼識需要有眼根,必須要有眼睛才能夠看到外面的境界,所以我們眼睛的眼識,祂需要有眼睛的肉體才能夠出生;祂也要外面的境界的存在,有明亮、有空間、有等等這些九種緣,才讓眼識能夠出生。所以,顯然這些識——這個前面的七種識,祂都需要因緣來共同和合才讓祂存在,所以顯然祂是可以被破壞的;那可以被破壞,祂就不符合實在性。而且,這些也因為祂是在見聞覺知中,祂是見聞覺知,所以跟第八識離見聞覺知的體性祂是截然不同。

  佛教徒,特別是大乘的佛法,他是以實證的方式,來讓我們一切修學佛法的菩薩,可以實證第八識如來藏;而且當我們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就可以知道,第八識如來藏跟一切的物質是不同的;也就是祂跟我們的色身、跟我們的器世間的這些物質,祂是不同的,法性就截然不同。而且祂跟我們的七轉識也是截然不同的,祂的法性都是完全不同。所以說,第八識祂不是組合性。

  我們所有所見到的這物質的法或是所謂的心法,祂全部都是組合而成;可是第八識如來藏,祂不是任何法去組合而成的,而是一切的法都要依這個可以單獨存在的第八識如來藏它們才能夠存在。如果法界裡面如果沒有第八識如來藏的話,那根本不會有我們法界,也不會有眾生,不會有器世間。所以說,第八識如來藏祂具有實在性,因為祂不是組合的。因為祂不是組合的,所以說祂是沒有辦法被破壞的,所以祂具有實在性。

  而且,祂也是離見聞覺知的。因為見聞覺知顯然祂是依於色法,依於外境的色法,或是我們色身的彼此相應,才產生種種的六塵境界;可是,第八識如來藏祂不與這一些生滅的境界相應,祂是離見聞覺知的,所以顯然,祂也跟這些六塵境相和合的、生滅的這些法截然不同,法性截然不同,所以說祂也符合實在性。

  而且,在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性之下,實證的真實性之下,可以看到動物跟人類它是平等的。也就是說,當我們來觀察人類跟動物的受精卵的時候,人類的受精卵跟動物的受精卵沒什麼不一樣;那就證明,事實上在法界裡面,人類跟畜生道有情,事實上就物質的色法來說,它是沒有差別的。如果就心法來說,我們看到貓跟狗牠們一樣有眼、耳、鼻、舌、身、意,牠們照樣有牠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乃至也有牠們的意根。而我們剛用前面柏拉圖的三種型相來說,動物也有牠們的理性,只是牠們理性的範圍很狹隘,我們人跟動物都有激情跟慾望;所以顯然,動物跟我們人類就七種識來說是一樣的,那對第八識也是一樣。也就是說,我們人類跟動物,事實上我們的結構都是相同,也都是由色身加上八個識和合而成。

  可是,第八識如來藏祂的存在,祂需要有佛法的智慧跟福德才能夠實證的。而在佛法中,就是以實證的方法來確定,法界確實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才使得所謂的東西方的宗教,錯以為有靈魂的存在。而他們所認為的靈魂存在,事實上都不離開六識的境界,而以六識的境界作為靈魂的重要的元素;所以,他們所認為的靈魂,事實上都含攝在意識的境界裡面,含攝在六識或是七識的境界裡面。那既然是含攝在六識跟七識的境界裡面,顯然它就不符合所謂的實在性,它就不是真實存在的法。

  而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才能夠在法界裡面真實而永恆的存在,而能夠成為眾生輪迴生死的主體;也讓我們現在存在的時候,我們的七轉識跟我們的色身能夠完整的運作,而能夠受報乃至造種種業。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教相信,是第八識如來藏才是具有實在性,靈魂不具有實在性。

  以上我們簡單介紹這個內容。謝謝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所有佛教宗派,四諦、十二因緣、無我,都是共同承許的。阿賴耶如來藏佛性,沒學到那一步前先擱置,不要一下子全混在一起。初學者肯定會茫然的,這三個概念都具有多重解釋意義,如果不能理清,就有可能犯把他們當成「我」的錯誤。一般玄奘法師這一系唯識宗,都是把阿賴耶說為有為法的;而如來藏系宗派,有一個「真妄和合」的說明角度,目的是盡量不用二分的方式而是統一的描述諸法,在這個角度中,如果初學者沒有經過無我、空性的熏陶,很容易把其理解成已經被小乘、中觀所反對過的「我」上。

就你的幾個問題:

1.禪宗自承傳佛心印,理念是直指本心,也即如來藏心。

2、如前面所說,這兩個概念都很複雜,就初學者來說,可以理解為阿賴耶識是有為法,如來藏是無為法,但有為無為二法不相離(無為法是有為法上去除二執,清凈所顯),所以並不是有為阿賴耶識之外,別有一個獨立實體的如來藏。但也絕不是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直接劃等號,只有在以無為法統攝諸法的時候,才能說「藏即阿賴耶」,比如金碗金馬桶都是金子,都具有金這一金屬的共同特性,但金馬桶、金碗、金性這三個概念,不是任何時候都直接劃等號的。

3、佛性這個概念也是複合的,在最狹的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如來藏。但和「我」並不同義(涅槃經的「真我」是對治小乘學人的一些偏執的,這種對治意義可以參考同經中關於「燃燒經」的那部分,不要看到「真我」就真的當「我」)。

4、自性這概念,同樣還是多元的,在不同宗派指的意義不一樣,有部、中觀、禪宗,都說過自性,但內涵並不是一致的。禪宗的自性,大體就是如來藏。

你要問有沒有?如果必須在有和沒有間選一個,那麼是有,是常。但這只是依世俗而說,你只能認同有、沒有這兩個答案的話,只能答有。依勝義而言,有、無、生、滅、一、異、常、斷這些概念壓根都是遍計,不是真實法,完全不能用來描述自性,所以自性必然是非有非無、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的。


學佛最忌諱的就是:佛說什麼不聽,佛以外的人說什麼都要聽。。。

佛言。

如是以一切法一性非二。

善現當知。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如是諸法一性無性是本實性。此本實性即是一相。所謂無相。

是故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無所證故名現等覺。所以者何。諸法本性唯一無二。

善現當知。諸法本性即非本性。此非本性即是本性。

能如是知即能遠離一切執著。


佛性就是自性,本無我執之性,故又稱無我。

阿賴耶識,源於自性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萬法橫生。一念即覺,轉識成智,頓入如來地,無阿賴耶識,無佛性,一切不可得,當體即空。

有點難,自己慢慢參吧。


世人都是認為有我的、我是真實的、這就是我的,所以佛第一步要破除這種認識,無我就是這第一步的結果。

在認識無我的過程中順帶著把靈魂這種認識也破除了,會導致有些人認為既然連根本的永存的靈魂都沒有,那麼什麼都沒有、任何事都毫無意義,故佛提出阿賴耶識及如來藏、佛性、自性、真如等概念(不注意辨別會被認為是外道神我或者靈魂),來說明僅認識無我還不是究竟,使修行人繼續精進--------非我非無我。

在提出如來藏等概念時,佛同時論述了什麼是概念、知見,為破除一切概念、知見做準備,比如說如來藏不生不滅,破除了生、滅對立的以及包含在這對立中的一切概念,不有不無也是這樣。所以最後也解決了如來藏等是有是無、存在還是不存在的問題,如來藏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如果實在不能理解如來藏,佛在楞伽經說:寧願修行人把如來藏理解成有、神我一類,也比理解成什麼都沒有要好。

禪宗就是以上的綜合,既說過本來無一物,也說過「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不立各種概念、知見、文字。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佛家講:宇宙本來的狀態,在佛經上用「自性」或「佛性」或「心性」來表達。它並無形相,但確實存在,不得已才稱之為「空」。

這個「空」就好比是磁鐵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不能說它沒有,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極大,發電機與電動機都因磁力而顯功用。

佛家用「八不」來表達這種狀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佛家認為這種空靈能現妙有,能現宇宙萬物之相。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這種空靈是我們的心性。

《首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裡講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來面目。

【真真如性】就是一心三藏;

【真真如性】就是如是我聞;

【真真如性】就是阿彌陀佛。

【真真如性】就是指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就是那個本具的、絕待的空性,法爾如是。

【真真如性】的特徵是:離一切相的當下即一切法。

換句話講,非空非有的當下即空即有。

圓融來講,我們的手非拳頭非手掌的當下即拳頭即手掌,隨緣現拳頭現手掌,這就是真真如性。

頂禮大乘妙法蓮華經


1. 中國佛教,禪宗一般是接受什麼觀點的?

禪宗接受本心不生不滅思想,也就是如來藏。

2. 阿賴耶跟如來藏有什麼關係?

依照楞伽經,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識

3. 佛性是什麼?是 「我」 嗎?

佛性是指無我,無我就是當體即空的空性。

4. 自性到底是 沒有,有而且是我和常 還是 六祖說的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佛教的自性就是當體即空的空性,或者無我性,無障礙性等,是有的,可是空性沒有實體,所以也是沒有的,看你從什麼角度說,不過不論從什麼角度,空性是永恆不變的。另外六祖理解的自性不是佛教的自性,他理解的是如來藏,如來藏和自性兩回事。

P.s 我看了另外一個答案說什麼中國佛教接受靈魂一說我不信也反對看看最近一些佛教領袖像虛雲,聖言,印順,太虛,都能看出他們不接受靈魂。這是民間概念吧。

誰如果否認靈魂就是否認六道輪迴,因為靈魂是輪迴的主體,所以大凡說佛教沒靈魂的,都是對佛教一知半解,沒靈魂如何輪迴?佛教只是不承認永恆不滅的靈魂,但是輪迴的主體佛教是承認的,只是說這個輪迴的主體或者靈魂是可以被滅盡的。靈魂,或者輪迴的主體就是我們的精神體,它是存在的,只是說它也是因緣和合的,不能永恆,也不能獨立


謝邀

對於這種證量的問題,我是不太願意回答的。

因為我也沒有證得,所以說出來,便是妄。

但是還是要說。

首先,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誰看書還沒瓶頸呢?而且對比有疑必然是因為已經看,所以才有疑惑,沒有疑惑是因為沒有看書。

回到正題,

禪宗叫佛性或者自性

唯識家叫如來藏或者轉八識成四智

中觀叫中道

還有叫菩提,涅槃,真如,這個,那個。

但是是幾個東西?

這是證量的境界

有句話叫,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難道佛性就是佛性?佛性是什麼東西呢?

舉個例子,祝你吉祥,吉祥是個什麼東西?

你說,吉祥是平安啊。那平安是什麼東西?

所以這個吉祥,你就得親身經歷,然後你知道了,哦,原來我這輩子很吉祥。雖然你經歷過了,那別人問你,你能描述出來嗎?並不能,你就會舉個例子說,我上次差點摔倒,但是幸好有個東西扶了一下。

這就是吉祥,但是這就是吉祥嗎?那另一個人也吉祥的說,我上次喝水嗆到了,幸好有個人給我拍了一下,不然我就死了,這就是吉祥。

所以對於吉祥的描述,會有很多種,每個人通過獲得的經歷不一樣,但是吉祥是一樣的。

所以你說的那一堆東西,自性佛性如來藏不生不滅涅槃菩提真如不動不二等等,都是不同的人說的一個東西。

我們家叫土豆叫馬鈴薯的區別而已。

以前還有和尚把你說的那一堆東西描述成,這個。為什麼呢?因為說什麼,都並不能準確的描述啊。

那狗子有無佛性耶?

同樣套路下來,狗子有如來藏嗎?狗子有真如嗎?狗子有菩提嗎?狗子有自性嗎?


佛性、自性、如來藏都是薩迦耶見或者補特伽羅見的變種,無論包裝得有多高大上都是外道我。


如果沒有明師,或自證不下去,建議您還是不要多想,似是而非的東西,容易跑偏。

看您的提問,您需要的其實是沉下心來多讀讀經書,多讀,多歸納,起碼心裡要有個大概輪廓,哪個是由哪個生出的,哪個又是和哪個是一個東西。重點是為何,為何是那樣的,懂了,您就成了,不懂,也正常。


你還沒夠資格學習唯識,建議你學習濟群法師講解的《菩提道次第略論》和仔細翻閱阿旺朗吉堪布著《菩提道次第略論釋》,耐下心好好從基本學起,把佛教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方法都摸一遍之後,你再去學「八識規矩頌」,就容易多了。

簡單滴告訴你……沒有「戒,定,慧」的基礎,想學通大乘的「唯識,中觀」,沒門兒!


佛性真的存在嗎?佛陀在何處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陀是無條件的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沒有歷經無量劫,有情要成佛可能嗎?有情人人可成佛,其中設下了多大多深的陷阱?佛祖成佛歷經無量劫數,這是必須告知一切有情大眾的。

漢地佛教宣講的【除去這些妄想程序,業力就回歸其空性的本來面目,就入了道。】,是難於修行的,無法用於修行的實踐。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佛性何來?

大乘的最高成佛境界竟然變成可以倒駕慈航,可以重新以化身的方式轉生世間,這又被認為嚴重背離了佛陀的緣起法,根據緣起法,轉生必須要有無明貪愛的依賴條件才可以,而佛陀滅盡貪愛,怎麼可能轉生?而大乘最高的解脫境界變成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任運自如的無住處涅槃。看似很美好,但這是真實的嗎?

何來觀想到佛性?佛性只是人類自己的語言表達而已,是無法觀想,佛性不是一種存在。【雜阿含經】完整論述了,觀想十二緣起,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而得到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從而證得阿羅漢果。

大乘佛教本身的說法你就是違背緣起法,違背了輪迴法,違背佛祖本意。所以,大乘佛教可以有菩薩、如來又重新進入人間的教義。這種教義,還是印度教神的化身的繼承與發展。

=========================================================================

有情自性【之心】,需要修行人以空性之心去普遍了知,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空性之心,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修行人以空性之心,觀想自己的劫數【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見自己劫中之死、生,自己劫中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觀想自己、觀想他人,自然會感嘆【『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修行人才可以達到真正的心解脫,慧解脫。

修行人觀想,是不可能觀想到佛性的,只能觀想到十二因緣的循環【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謂:緣無明生行,緣行生識,緣識生名色,緣名色生六處,緣六處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渴愛,緣可愛生取,緣取生有,緣有生生,緣生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集起。又:無明無餘離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渴愛滅,渴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滅】。這才是佛祖原始佛學的核心。

觀想【苦集滅道】法門,才是佛祖開悟的第一義。

【大般若經】也是論述了觀想的內容。

【[1050c12]

「若菩薩摩訶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常勤修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觀,心無退轉,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1050c17]

「若菩薩摩訶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常勤修學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歎苦憂惱滅觀,心無退轉,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雜阿含經】完整論述了,觀想十二緣起,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而得到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從而證得阿羅漢果。

觀想只能觀想到,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六受,六想,六思身,六識身,其結果就是【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後際俱見,亦永盡無餘;後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前後際俱見,永盡無餘,無所封著。無所封著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亦無所求;無所求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來觀想到佛性?佛性只是人類自己的語言表達而已,是無法觀想,佛性不是一種存在。

雜阿含經卷第二

【(四二)

[0010a04]

如是我聞:

[0010a04]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10a0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云何比丘七處善?比丘!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0010a12]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

云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

云何色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

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0010a24]

云何受如實知?謂六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

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

云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知。

云何受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受滅道跡,如是受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

云何受患如實知?若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0010b06]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為想,如是想如實知。

云何想集如實知?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

云何想滅如實知?觸滅是想滅,如是想滅如實知。

云何想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想滅道跡,如是想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

云何想患如實知?若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

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0010b17]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

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云何行滅如實知?觸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

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行味如實知?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

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

云何行離如實知?若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0010b29]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如是識如實知。

云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云何識滅如實知?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

云何識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識滅道跡,如是識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

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

云何識離如實知?若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實知。比丘!是名七處善。

[0010c11]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三種觀義。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010c17]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佛祖對於緣起法的內容表達的很清晰,就是十二緣起。

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因緣篇

第一 因緣相應

第一 佛陀品

〔一〕第一 法說[1]

[0001a13]

[0001a13]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0001a14]

[0001a14]

爾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答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緣起。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當宣說。」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0002a03]

[0002a03]

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緣起者何耶?諸比丘!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諸比丘!此謂生起。

[0002a07]

[0002a07]

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有行滅。由行滅,有識滅。由識滅,有名色滅。由名 [P.2]

色滅,有六處滅。由六處滅,有觸滅。由觸滅,有受滅。由受滅,有愛滅。由愛滅,有取滅。由取滅,有有滅。由有滅,有生滅。由生滅,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如是全苦蘊之滅。」

[0002a11]

[0002a11]

世尊說此已,彼諸比丘而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

南傳佛教相應部經典,開頭就是以十二緣起為開頭。

【雜阿含經】開頭也是以十二緣起為開頭。

雜阿含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1](一)

[0001a06]

如是我聞:

[0001a0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1a0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0001a09]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0001a12]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001a14]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0001a1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二)

[0001a16]

如是我聞:

[0001a1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1a1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3]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4]色無常如實[5]知者,於色慾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0001a20]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0001a23]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0001a26]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三)

[0001a28]

如是我聞:

[0001a28]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1a29]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0001b02]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0001b0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0001b06]

如是我聞:

[0001b0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1b0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0001b10]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0001b1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五)

[0001b16]

如是我聞:

[0001b1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1b1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0001b20]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0001b24]

「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0001b27]

「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

[0001c01]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0001c02]

如是我聞:

[0001c0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1c0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0001c06]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0001c10]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七)

[0001c11]

如是我聞:

[0001c11]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1c1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0001c15]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9]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0001c19]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無知等四種  及於色喜樂

[10](八)

[0001c22]

如是我聞:

[0001c2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1c2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11]欲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0001c29]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九)

[0002a02]

如是我聞:

[0002a0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2a0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2]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3]實觀。

[0002a07]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002a10]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一〇)

[0002a12]

如是我聞:

[0002a1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2a1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0002a17]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0002a19]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5](一一)

[0002a21]

如是我聞:

[0002a21]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2a2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0002a28]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002b02]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一二)

[0002b04]

如是我聞:

[0002b04]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2b0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0002b09]

「如是,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0002b14]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一三)

[0002b15]

如是我聞:

[0002b15]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2b1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0002b20]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0002b25]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0002c01]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02c05]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02c09]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一四)

[0002c11]

如是我聞:

[0002c11]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2c1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隨順覺,[9]則於色味以智慧如實見。如是於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10]味隨順覺,則於識味以智慧如實見。

[0002c16]

「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隨順覺,則於色患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11]患有求有行,若於識患隨順覺,則於識患以智慧如實見。

[0002c19]

「諸比丘!我於色離有求有行,若於色離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於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

[0002c23]

「諸比丘!我於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02c27]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於諸天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以脫、以離、以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03a02]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四種說  厭離及解脫

 二種說因緣  味亦復二種

-----------------------------------------------------------------------------------------------------------------------

話太多,易傷人,每個人的根性不同。佛祖經常把人比喻成四種、五種、九種的人。

有的人心中,佛像即是佛。

有的人心中,佛本空性,佛像啥都不是。

有的人心中,廟裡請來的佛像才是佛,淘寶的佛像只是玩具。

人確實根性大大不同,有的人3世代就可成佛,有的要91劫,有的千百劫,有的三阿僧氏劫。

人的根性不同,劫數不一樣。

佛性問題,你觀想當中自會明了!

你能觀想到佛性嗎?你只能觀想到業力如濤濤的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不可阻擋。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

觀想自己的劫數【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

業力就是你的心識如濤濤的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不可阻擋,一路奔到到海而後又重新在雪山聚集,融化,匯入雅魯藏布江。如此反覆。歷經三阿僧氏劫,不會停息。

你要心識不在如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就必須學習佛祖原始佛學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苦集滅道的法門。

漢地佛教宣講的【除去這些妄想程序,業力就回歸其空性的本來面目,就入了道。】,是難於修行的,無法用於修行的實踐。

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

佛性何來?

=================================================================

一百二 覺支

[0112a06]

[0112a06]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七耶?

[0112a07]

[0112a07]

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

[0112a08]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三耶?

[0112a09]

[0112a09]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五十生、百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諸漏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0113a07]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能圓滿此三明。」

[0101a01]

[0101a01]

以心普徧了知他有情、他人之心,了知有貪心為有貪心,了知離貪心為離貪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攝心……散心……非大心……大心……有上心……無上心……非定心……定心……不解脫心……了知解脫心為解脫心也。

[0101a05]

[P.200] 九

[0101a05]

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之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

[0101a10]

一〇

[0101a10]

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心識之重要經典 漢譯南傳大藏經 增支部經典

===================================================================

佛性問題,可是漢地佛教的核心問題,自道生1500年以來皆有爭論。今天也是漢族學人,學佛路上的大障礙,豈能輕易解答放過。緬甸的佛教徒,就被會被此問題困住。

---------------------------------------------------------------------------------------------------------------------

同修論到緣起、因果法,特別有獨到見解。所謂【佛性】也是【法性】,自然不離緣起因果法。要是認為有【實體之佛性法性】,那就不是究竟義了。漢地佛教談論的【佛性說】,以世俗義來說,只是方便善巧之法。如果不論條件,把佛性視為當然之存有,肯定是違背佛法的究竟義了。

---------------------------------------------------------------------------------------------------

【般若經】只是論到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言說。在【般若經】中,佛性、法性、真如、法界本是佛法的別說而已。

【般若經】論到,證得菩提,一切法無相、無住、無願。

漢地佛教【佛性說】,強調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證的菩提,人人可為菩薩,作為一種方便法,提振有情對佛法信心是可以的。

如果把【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證的菩提,人人可為菩薩,】作為一種究竟義,那就錯了!

畢竟義,佛性、佛法、法性、真如,本性空,無自性,無所得,不可說!

漢地佛教的宣講,【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證的菩提,人人可為菩薩,】,就如同基督教【信上帝得永生】的教義一樣,顯得那麼蒼白、無力、膚淺。

漢地佛教【佛性說】,把一種有情需要歷經九九八十一次劫難的才可證得菩提的偉大事業,簡單化、抽去了佛教思想的精華部分,把佛教修行視為一種輕而易舉、不需要多大付出的事情。

漢地佛教【佛性說】其實在把佛學佛教虛無化,最終佛教佛法失去活力。

佛性說【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證的菩提,人人可為菩薩,】針對漢族人的業力來的。漢族人,搞啥事情,都希望走捷徑。佛性說,就是漢族人在佛學上的捷徑法。

=================================================================

佛性就是法性。

有情眾生證得菩提,就成就如來、正等、覺,眾生就成就一切法性、佛性、真如、法界。

眾生具備佛性,要依據佛經來理解,不能脫離佛經談佛法談佛性。

佛性是佛法,眾生證得菩提,一切法不可得,佛性佛法也無所得。

--------------------------------------------------------------------------------------------------------------------------

師兄說的是。有情眾生歷經八十一劫難,必然證得佛果。眾生能成佛,既要說結論說佛果說佛性,也要說因說歷經八十一劫難說有情善根成熟。而後才可說,眾生與佛平等,無差別,人人有佛性。馬虎不得,不然佛法就與儒家的良心說法,佛法就與哲學的本體論說法,佛法就與天主教基督教人人信上帝得永生的說法,沒有區別了。說【佛性論】,師兄一定要慎之又慎。

=======================================================================

因果與業力,非今世的一切法相可以看清楚。因果與業力,需從過去世、未來世、今世這三世聯繫其來看待。佛經里,談到佛祖在91「劫」前,就受到前世佛的教誨,才在歷經91「劫」才出家、修行、證道、成佛。大陸的佛教界,基本上不談多世代的因果業力。大陸的佛教界,只宣講今世開悟、今世成佛,最起碼也是今世可以【往生凈土】。

[1]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2]

[0001c19]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21]劫,時,世有佛名[22]毘婆屍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23]屍棄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24]毘舍婆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此[25]賢劫中有佛名[26]拘樓孫,又名[27]拘那含,又名[28]迦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佛時頌曰:

「過九十一劫,  有毘婆屍佛;

 次三十一劫,  有佛名屍棄;

 即於彼劫中,  毘舍如來出。

 今此賢劫中,  無數那維歲;

 有四大仙人,  愍眾生故出:

 拘樓孫、那含、  迦葉、釋迦文。

師兄的【除了努力奉行五戒十善求下一世人身再與佛結緣以外別無他法】,【我只能說個人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凡夫有凡夫的修行,阿羅漢有阿羅漢的修行,菩薩有菩薩的修行,我所反對的,是凡夫妄自做阿羅漢、菩薩行且不自知,】,說的極好!贊一個。

讀一下經文,幫助大家了解修行豈有今世成佛的道理?

漢地佛教今日已不談【劫難】【劫數】的思想。

大正藏第 15 冊 No. 0642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大正藏第 02 冊 No. 0120 央掘魔羅經

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57 悲華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都以【阿僧祇劫】的【劫數】背景,談論如何修行!

今世漢地佛教已經陷入了尋求極其可怕的商業成功之追求,離佛法遠伊!

如何認知涅槃的問題,是佛教的根本問題。2000多年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對與涅槃的問題一直有劇烈的爭論。

大乘佛教徒一般有此認知,【佛陀積累了無數世的波羅蜜進而成佛,就是為了眾生指出一條實現徹底灰飛煙滅,徹底消失不存在的解脫之路?難道徹底的消失不存在就是真正的所謂苦滅?】

師兄就是這樣的看法。

但是我們要從佛祖的話語以及輪迴,緣起法來理解。【寂靜涅槃】就是說涅槃境界,五蘊已經止息,不再有輪迴的流轉,就是業力也止息了,修行人才可真正達到心的解脫,也就是業力止息。

【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得解脫者,一切聖人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過去本業無始終故】這句話,是大乘的修行人錯誤理解了佛祖本意,不知業力與輪迴說的是一回事。

大乘的最高成佛境界竟然變成可以倒駕慈航,可以重新以化身的方式轉生世間,這又被認為嚴重背離了佛陀的緣起法,根據緣起法,轉生必須要有無明貪愛的依賴條件才可以,而佛陀滅盡貪愛,怎麼可能轉生?而大乘最高的解脫境界變成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任運自如的無住處涅槃。看似很美好,但這是真實的嗎?

大乘佛教本身的說法你就是違背緣起法,違背了輪迴法,違背佛祖本意。所以,大乘佛教可以有菩薩、如來又重新進入人間的教義。這種教義,還是印度教神的化身的繼承與發展。

對於涅槃的看法,我認為要堅持緣起法與輪迴法,我依據緣起法與輪迴法的原則推理,涅槃境界心識已不存在,業力已不存在,至於涅槃以後修行人的去處,只可以說是奧秘。

=================================================================

劫數 佛教及印度教時間單位,指漫長的時間,具體數目有各種說法。後亦指命中注定的厄運,大難,大限。

印婆羅門教認為,世界經歷若干萬年後會毀滅一次,然後重新開始。這一生一滅被稱為「一劫」。而在佛教教義中,劫數包括「成、住,壞,空」四劫,壞劫時會有水災、風災和火災出現,甚至導致世界毀滅。

阿僧祇劫即指阿僧祇個大劫.根據《華嚴經》數字體系:阿僧祇= 10^(7.1×10^31)(即1的後面跟著7.1×10的31次方個0) 一般,從凡夫修行成為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是多長,可想而知.

大乘佛經對於成佛與劫數有清晰的表達,以【華嚴經】為代表。

【菩薩知爾所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菩薩欲悉了知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欲知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祇劫,不可數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無佛劫;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知無量佛劫中有一佛;知異劫中有無異劫,知無異劫中有異劫;知有盡劫是無盡劫,知無盡劫是有盡劫;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及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

菩薩成佛就是一個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及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的過程。

菩薩成佛豈能談只是今世而已?

再看【央掘魔羅經】,談到佛祖成佛的劫數。【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眾生,無量眾生未發菩提心者開化令發,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具足修行無量波羅蜜諸善根故,生不生身。】

佛祖的修行也是歷經無量劫數。【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於燈光如來所修菩薩行聞自受記,隨順於如不謗經故,生舍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聞如來藏,一切眾生斷諸煩惱便得成佛,因其信樂覆護眾生故,生覆護身。我為菩薩時,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作忍辱仙人行四無量故,生一切眾生依怙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常為無量諸天世人,演說大乘一乘無上乘無礙之智,極大照明一切眾生所趣向乘,彼聞說已,以是大乘破阿僧祇惡故,生趣向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讚歎界安隱界一切眾生第一界無垢如來藏,無合會故,生無合會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入白淨解脫天舍宅故,生虛曠無限容受勝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若男若女,作父母兄弟姊妹想故,生一切處無上父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於飢饉劫以無量身施彼食故,生一切處離飢渴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毀呰一闡提惡令生怖畏故,生[10]此捨離一切有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示現無量方便身法身勝藥樹身,不增不善因故,生一切無行寂止之身。】

沒有歷經無量劫,有情要成佛可能嗎?有情人人可成佛,其中設下了多大多深的陷阱?佛祖成佛歷經無量劫數,這是必須告知一切有情大眾的。

=================================================================

央掘魔羅經卷第三

[0533b12]

佛告央掘魔羅:「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眾生,無量眾生未發菩提心者開化令發,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具足修行無量波羅蜜諸善根故,生不生[4]身。」

[0533b17]

爾時,央掘魔羅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身住實際而復生耶?」

[0536a01]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為護法故捨恆河沙身,一一身若傷若打若壞故,生此不壞無為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眾多住處,精進捨身恆河沙數,一一身住無量劫精進苦行故,生不老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生疾疫劫為作良藥,一一身趣恆河沙劫故,生無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斷無量眾生飢[1]餓之病,施大乘味故,生不死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除無量眾生煩惱垢污,為諸難事示如來藏故,生無染污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除無量餓鬼飢渴之病,以一乘味令其飽滿故,生無漏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2]於一切眾生等心愛念,如父如母如子如兄如弟故,生無罪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不實語者,安立大乘諦故,生諦常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諸非法眾,安立出世間法故,生此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隨邪見者,安立正見故,生此第一寂靜之身。

[0536a22]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有恐怖者,安立無畏故,生安隱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多憂惱者,安立無憂惱法故,生此無憂離憂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一切天人樂他婬者,安立大屍羅威儀故,生此無塵離塵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惡像類者,攝令清淨安立正法故,生此無羸[3]離羸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諸貧窮者,施財法二藏安立菩提故,生無災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隨愛欲者,安立離欲故,生此無[4]量無惱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拂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一切煩惱,如除蛇毒故,生此無患[5]離患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與無量眾生、諸天及人,結法親屬,世間親厚無過法親故,生無作法明顯妙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如法演說清淨如來藏法故,生[6]此無所有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安立一切諸天世人,令住如來希有秘密故,生希有身。

[0536b16]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以佛成就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故,生無量無邊尊勝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度無量眾生,於處處雜姓示現受生故,生此高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度一切有,安立菩提故,生無上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現隨世間支節不具,令無量眾生安立菩提故,生無上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不隱恆性如來之藏,為一切眾生安慰說故,生此恆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護持淨戒,見天女魔女及世間女不起染心故,生不危脆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一切世間尊長女人所不起染心故,生不[7]崩墜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除諸病患故,生此無邊無比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乃至畜生安立深法故,生深遠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一切天人說如來藏如虛空鳥跡,令佛性顯現故,生不可見身。

[0536c07]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轉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執無我見,示以難見如來藏故,生一切眾生難見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一切天人不害眾生安立正法故,生微細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一切天人生法樂故,生[8]圓滿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普示天人如來之藏,如今所見文殊師利故,生不難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解一切眾生縛安立解脫故,生極難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天人惡趣一切諸有,普於中住,悉令安立真實解脫故,生無分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一切天人淨持五戒故,生無筋骨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善發大願度一切眾生故,生一切處解脫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拔一切眾生諸惡見箭安立真實法故,生此寂靜不變易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等視一切眾生如羅睺羅,亦令他等故,生寂[9]止身。

[0536c26]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自修知足令他知足故,生上止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諸聲聞說離食知足故,生斷一切求波羅蜜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捨離一切魚肉美食,亦教眾生令捨離故,生美妙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吐一切煩惱故,生離虛偽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惡像類者,壞其住處驅出人眾,猶如[1]火雹故,生破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迷惑四倒,飲以法味故,生離慢梵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如來之藏寂靜恆道,離亂過惡極令正[2]真故,生寂靜捨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無我佛語者,建立有我如指指月故,生捨離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般涅槃般涅槃,而不般涅槃般涅槃故,生如法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盡無量眾生際,極方便求如來藏垢,不可得故,生此界身。一切眾生悉有此界。

[0537a17]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演說大[3]乘無礙智,無我我[4]所真實門故,生無入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成就無量眾生令畏煩惱故,生善出世間上上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一切眾生而作歸趣,無依作依無親作親故,生如萬流趣大海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以無畏心說如來藏經故,生安住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捨上宮殿轉輪王位無量快樂入山學道故,生宮殿身安樂不動。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離慢[5]緩眾如避栴陀羅,於淨戒者乃至不同水器故,生不悔身。[6]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輕無量眾生煩惱重擔故,生休息身照然明顯。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毀呰在家如處牢獄故,生一切眾生所求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斷貪恚癡故,生無病無畏無我所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毀呰女人娛樂煩惱猶如毒蛇故,生此滅身。

[0537b08]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於[7]燈光如來所修菩薩行聞自受記,隨順於如不謗[8]經故,生舍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聞如來藏,一切眾生斷諸煩惱便得成佛,因其信樂覆護眾生故,生覆護身。我為菩薩時,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作忍辱仙人行四無量故,生一切眾生依怙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常為無量諸天世人,演說大乘一乘無上乘無礙之智,極大照明一切眾生所趣向乘,彼聞說已,以是大乘破阿僧祇惡故,生趣向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讚歎界安隱界一切眾生第一界無垢如來藏,無合會故,生無合會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入白淨解脫[9]天舍宅故,生虛曠無限容受勝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若男若女,作父母兄弟姊妹想故,生一切處無上父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於飢饉劫以無量身施彼食故,生一切處離飢渴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毀呰一闡提惡令生怖畏故,生[10]此捨離一切有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示現無量方便身法身勝藥樹身,不增不善因故,生一切無行寂止之身。

[0537c03]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11]生,度無量眾生[12]令滅煩惱,示其自性,如於掌中視菴羅果故,生斷道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毀呰一切有,如四毒蛇、如空瓶故,生離津溜筋脈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滅一切有無量煩惱,離欲滅盡涅槃故,生涅槃不動快樂之身。央掘魔羅!我於無量阿僧祇劫,一切無際處住而復住此。央掘魔羅!涅槃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

央掘魔羅經卷第三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2 冊 No. 0120 央掘魔羅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12]卷第九

[0450a08]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百劫,然後教令淨修十善;教十善已,又復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千劫,然後教令淨修四禪;教四禪已,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劫,然後教行四無量心;又復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億劫,然後教行四無色定;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億劫,然後教令得須陀洹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劫,然後教令得斯陀含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億劫,然後教令得阿那含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得阿羅漢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盡成緣覺。佛子!於意云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

[0450a23]

帝釋白言:「佛子!彼人功德唯除諸佛,其餘一切悉不能知。」

[0450a24]

法慧言:「佛子!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百劫乃至千億那由他劫故,出興於世;亦不為教爾所眾生,淨修五戒、十善、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出興於世;欲不斷佛種故,發菩提心;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故,發菩提心;欲悉度脫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起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群生虛妄煩惱習氣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心所念故,發菩提心;欲悉分別三世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諸佛平等境界故,發菩提心。

[0450b14]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無量世界,彼人以此自在神力,從此東行盡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得世界邊際;又第二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此第二人從此東行盡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得世界邊際;又第三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四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五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六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七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八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九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十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彼第十人,以此最勝自在神力,從此東行盡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故不得世界邊際,十方世界亦復如是;如是展轉乃至百人,其人以此最勝自在神力,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至十方,尚可了知得其邊際,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初發心菩薩[2]不齊限,為爾所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悉為十方一切世界眾生故,欲度一切眾生故,欲分別知一切世界故,發菩提心;欲知微細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細世界;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世界;知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知狹世界即是廣世界;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知穢世界即是淨世界,知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於一毛孔中悉分別知一切世界,於一切世界中悉分別知一毛孔性;知一世界出生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猶如虛空,欲於一念知一切世界,悉無有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450c26]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於一念中悉分別知成敗之數,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欲盡算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猶不能知;又第二人,於第一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算世界成敗之數,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如是展轉,乃至第十;彼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算世界成敗之數,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成敗之數,尚可了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不為齊限,知爾所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菩薩摩訶薩,欲悉了知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欲知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祇劫,不可數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無佛劫;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知無量佛劫中有一佛;知異劫中有無異劫,知無異劫中有異劫;知有盡劫是無盡劫,知無盡劫是有盡劫;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及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初大誓莊嚴,所謂: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

[0451a25]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1]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如是展轉至第十人,此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精勤方便,所知眾生種種欲樂,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如是精勤方便,念念次第,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如是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尚可了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初發心菩薩[2]摩訶薩不齊限欲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故,發菩提心;欲悉知十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知種種無量欲樂即是一欲,而亦不壞一切欲性,欲悉知一切眾生欲樂海,欲知一眾生欲即是一切眾生欲,欲悉知一切眾生去、來、現在種種欲樂,欲悉知相似欲、不相似欲,欲知一切欲即是一欲、一欲即是一切欲,欲得具足如來種種欲樂力、欲知有上欲、無上欲,有餘欲、無餘欲,等欲、不等欲,有所依欲、無所依欲,共欲、不共欲,有邊欲、無邊欲,善欲、不善欲,世間欲、出世間欲,大智欲、淨欲、勝欲、無礙智欲、無礙智佛解脫欲、清淨欲、不清淨欲、廣欲、狹欲、細欲、麁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有十種欲,所謂:因苦生欲、方便欲、希望欲、著味欲、隨因生欲、隨緣生欲、盡欲、一切欲、初發心菩薩摩訶薩欲悉分別了知此諸欲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451b27]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諸根,以此智慧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諸根,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有十種根。

[0451c03]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希望,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希望。

[0451c07]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方便。

[0451c09]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念念心意,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心。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諸業,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業。

[0451c15]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煩惱,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知東方一切眾生種種煩惱;如是展轉乃至第十;此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種種煩惱,於一念中悉分別知,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一切眾生種種煩惱,乃至十方亦復如是;爾所世界一切眾生種種煩惱尚可得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3]可得知。何以故?佛子!初發心菩薩不齊限欲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分別了知一切眾生種種煩惱故,發菩提心;所謂:欲悉知輕煩惱、重煩惱、結使煩惱、纏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一切眾生種種覺觀煩惱、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貪欲不善根煩惱、瞋恚不善根煩惱、愚癡不善根煩惱、等分煩惱、一切煩惱、根本煩惱、我我所煩惱、我慢煩惱、邪憶念虛妄生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等諸煩惱、蓋煩惱、障礙煩惱,欲悉了知一切眾生煩惱惑網,具足大慈[1]大悲一切種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452a09]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見東方無量無邊世界現在諸佛及彼一切眾生,此人悉能恭敬、禮拜、尊重、讚歎、一心觀察種種供養,無量上味[2]餚膳飲食,香華、瓔珞、繒綵、幢蓋、上妙宮殿嚴飾、帳幔、寶網羅覆、眾寶莊嚴師子之座,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以如是等眾妙供具,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諸佛;又復勸教彼諸眾生,以如是等眾妙供具,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諸佛,彼諸如來般涅槃已,復為一一諸如來故,以無量寶起塔供養,其塔高廣,一一周滿無量無邊世界,又以上妙眾寶而莊嚴之,一一塔中有無量無數如來形像,彼諸形像光明普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又復勸彼一一眾生為諸如來,起眾寶塔,嚴好如前,十方世界亦復如是。佛子!於意云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

[0452a25]

帝釋答言:「彼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及。」

[0452a26]

法慧答言:「佛子!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佛子!假使有人於第一人及所勸眾生精勤方便,念念次第,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作功德諸供養具,於一念中,皆悉能[3]辨,此人如是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功德,廣說如前;如是展轉乃至第十人,廣說亦復如前;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何以故?佛子!彼菩薩不為齊限,供養爾所如來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供養十方法界、虛空界等世界中三世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得知盡過去際諸佛無障礙智,得信盡未來際諸佛功德,得知盡現在際一切諸佛所說智慧,彼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此菩薩摩訶薩悉皆信向受持修習,得證身證,悉等諸佛一切功德,何以故?初發心菩薩摩訶薩,欲不斷一切諸佛性故,發菩提心;欲令慈悲心充滿一切世界眾生悉無餘故;欲悉度脫[4]一切眾生故;欲悉知一切世界成敗故;欲悉知一切世界眾生垢淨起故;欲令三有眾生悉得清淨故;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念煩惱習故;欲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欲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心行故;欲悉知一切三世眾生故;欲悉知三世諸佛具足功德故;欲悉知三世諸佛無上菩提故;欲悉知三世諸佛具足淨法故;欲悉知三世諸佛法平等相故;欲悉知三世諸佛無上智慧因緣清淨故;欲悉知長養三世諸佛智慧力故;欲悉具足三世諸佛無畏法故;欲悉具足莊嚴三世諸佛不共法故;欲悉得法界等無量無邊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亦與三世佛境界等,悉與三世佛正法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所化眾生,皆悉同等;悉能震動一切世界,悉能普照一切世界,悉能休息一切世界諸惡道苦,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悉於一切世界示現成佛,悉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悉令一切眾生解深法界,悉能護持諸佛種性,悉得諸佛智慧光明;彼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常不遠離三世諸佛及諸佛法,一切菩薩、緣覺、聲聞及所行法,世間、出世間法,眾生及眾生法,專求菩提智慧無礙。」


可以用龍樹菩薩的四不來解釋。不自生、不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佛性、自性,是大乘真常唯心派的名詞

阿賴耶識,是大乘法相唯識派的名詞

無我,出自「阿含經」。


佛法只講無我,想要無我,所謂我,即是自性,必須了解一切法本無自性~~


我來回答【 問題3. 佛性是什麼?是 「我」 嗎? 】

印光大師用了【大圓寶鏡】的比喻,非常精彩,準確且通俗易懂地解釋了,什麼是眾生與佛平等的【佛性】?

雖一念心性,與佛平等。由煩惱惡業障蔽心源,不能顯現。譬如大圓寶鏡,經劫蒙塵。不但了無光明,即銅體亦不顯現。若知即此全體塵垢之鏡,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礱[lóng],日復一日,積功不已,銅質自露。又復加功,光明漸發。光明雖發,磨礱更切,力極功純,垢盡明復,照天照地,為世至寶。須知此光,鏡本具足,非從磨得。若非本具,從磨得者,磨磚磨石,亦應發光。又須知此光,鏡雖本具,不磨則永無發光之日。眾生心性,亦復如是。雖則與佛平等,若不改惡修善,背塵合覺,性具功德,永不能發。以本具佛性之心識,造長劫沉淪之業苦。猶如暗室觸寶,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損傷,可哀也已。——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白話文:

雖然凡夫的一念心性, 和諸佛是平等的, 然而由於煩惱及惡業障礙遮蔽了心性之源, 以致於真心不能顯現。譬如又大又圓的寶鏡, 無始劫來沾滿了灰塵, 不僅一點光明都沒有, 連銅的鏡體都看不出來了。若是知道這個全體沾滿塵垢的鏡子, 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 人們就會用力磨擦, 每天不停的擦洗, 這樣銅鏡的本質就會露出來。於是又再加緊用功磨擦, 這樣銅鏡的光明就漸漸發出來。雖然光明已發, 磨擦卻要更加熱切, 等到功力達到極點時, 污垢全部去掉, 光明完全恢復, 這時大圓寶鏡就能照天照地, 成為世間的珍稀寶物。要知道銅鏡的光明, 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 不是因為磨擦才有光明的。如果不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 而是由於磨擦才有的話, 那麼磨磚和磨石, 也應該會發光才是。不過又必須知道, 這個光明雖然是鏡子本身所具備的, 然而若是不加以磨擦的話, 鏡子就永遠沒有發光之日。

眾生的心性也是如此, 雖然和佛是平等的, 然而若是不改惡修善, 背塵勞合覺悟的話, 那麼自性本具的功德, 就永遠也不能發出來。卻反而用本自具足的佛性之心識, 去造作長劫沉淪苦海的惡業。好比在黑暗的屋子裡, 去碰觸到寶貝, 不僅得不到受用, 反而因此而受傷, 真是可悲哀啊。


我每每讀到這些「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詮釋,甚至梵文的「佛性、如來藏」的論證,心就有些慌亂。這些都是「南北朝」以降,逐代佛經翻譯家累積出來的,行至今日,四處充斥的「佛學辭典」裏多有詮釋,為何不能花點心思,翻翻辭典呢?不論是否只能對這些佛學辭彙囫圇吞棗,也不論是否認為佛學旨意為修行所宗、本不應在文字上糾纏,倘若能夠一層一層在文字裏將思維提升上去,那麼這些佛學辭彙的存在才有意義;如果不能夠,而且反而有將思維往下拉扯的隱憂,則應有勇氣將歷史上論述紛紜的佛學辭彙還原其本具的文字意義,然後責成自己在文字圖符的「本質、本義、本象」裏一路探尋,其結果必定與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吻合,而令「文化」在「文字」裏「化其文」,其「化」者,「化育、化生」也,原本就是真正的「中國文化」本體。

「本體」難言,知者必「知幾」。「知幾其神乎」依靠的是智慧,不是知識,尤其不是制式的知識;「制式」的知識所提供的大多為「方法論」,縱使「神乎其技」,仍舊不是「智慧」,唯有將「方法」與「智慧」結合,「方法論」的桎梏才能得以鬆解;「制式」者,學院化、承式化,制度化也,舉凡諸多文字學、文學、歷史、哲學,甚至神學、佛學、禪學,行之一久,必定以「物」之形式存在於世,思想乃逐漸僵化,甚至學問一肇始,即墮入「萬物流出說」之範疇,愈論述愈與「進化說」與「創造說」背道而馳,故須循「物、易、事」而上,尋「事出」之前之因緣,才能一窺「動之微」的奧秘。

何以故?以「制」字觀之。「制」者「未刂」也,「裁也,從刀從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而「未」之為「未」者,「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之重枝葉也」,乃「地支」之「第八支」,下午一時至三時也,因「木之重枝葉」故枝繁葉茂,象徵思想的成熟狀態「老於未」;既「老」,思想從上往下墮的「初幾」已成,「未」反泯,其「將動未動」之間,謂之「大制」,「橐籥」也「渾淪」也,「幾未動」,「氣未初」,「太易」也;既「動」即「生」,其思想只能趨向「老死」,是為「十二緣起」的「第十二支」。

「制」為「物」,故可「裁」,「大制」為「象」,故不可「裁」,是以《老子》第二十八章有云:「大制不割」,又因「大」難為象,故老子說,「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其「大」者,「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故宜「小」之,是曰「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也;「守辱」者,「忍辱」也,「常居卑下」也,是曰「忍辱波羅蜜」;「知白」者,知其昭昭察察,「智」也,乃老子不言「智」之「智」,因「知白」故也。

以「智」字觀之,「智」者「從白從虧從知」,故知「智」者從「知白」從虧;「虧」者「於」也,「於也,從ㄎ從一」,「ㄎ」者無它,「氣欲舒出,ㄋ上礙於一也,ㄋ,古乃字,古文以ㄎ為於巧二字」,正是「知白」者於「氣欲舒出」時,「礙於一」之精神狀態也。

「礙於一」者「止於一」也,既止,妄念止息,知「十方三世不離一心」,故宜「小其心」,以「高尚的精神去鎮壓一切虛妄的理性所產生的錯誤思想」。宋儒張橫渠曰,「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我則曰「小其心則能體萬物之象」,「小」至極致,即「未見氣」;氣者風也,「未見氣」者,氣未生,風未動,是謂「太易」,為「周易」的形而上之精神世界;風動氣生,「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急奔而下,是為「形而下」之條理論述,思想屢屢妄生,而將「本體、本質、本象」之表相渾成,則為「形而上」,故云「萬物相渾而未相離」為「渾淪」,「橐籥」也,「幾未動」也。

今之「智」無「虧」,從「知白」。「知」者無它,「矢口」也,「從口從矢」,「白」者「自」也,「二字同,古鼻字也,今人言我,自指其鼻,蓋古意也」,其所強調者,己身舒氣時,在鼻口之間,觀氣如矢出而已矣,謂之「引氣自畀也」,「鼻」也;其「畀」者,「與也」,「引氣自與也」;一引一與之間,氣皆「自」生,非「它」生,「化育、化生」也,「知自」也;其「自」者,非「形為物役」之「自」,乃「知其引與」之「自」,是曰「智」也,乃「儒釋道」融匯之「智」,為詮釋《尚書》、《易經》與《老子》三大中國哲學思想的「學統」之「智」,而以中文圖符窺探中國哲學智慧,不假外緣者,是謂「象學」。


佛性、阿賴耶識、自性這三個,是指的某個東西。無我是一種境界。

我看到有人說阿賴耶識就是佛性,還舉了入楞伽經的經文,這和我個人的理解不一致,也和其他經論上的記錄有出入。

阿賴耶識是妄想執著的產物,佛性是真如,當然,如果按照禪宗的說法,菩提即煩惱,那阿賴耶識可以說就是佛性,但是從十二緣起頭一句無明緣行來看,阿賴耶識就是虛幻的,是有我之後的產物,和佛性不能相提並論。

自性就是佛性,當然,所謂自性絕對不是當下人們喜歡說的自我,自我是虛幻的,本來無我,怎麼會有自我。自性是真實的,所有眾生共同的佛性,也就是如來藏。

大概這樣吧,再細微說,就要從唯識說起,我也不太熟悉那些唯識的名相,慢慢學習中。


首先解釋幾個常見概念吧,手機碼字,只用逗號,句號了。

緣起性空,這個詞很常見,很多影視文學作品都愛用,貌似聽起來很酷?其實背後的概念非常平實,佛說世間一切都是因緣聚合,而無自體,啥意思呢,拿人體來說吧,無非一大坨細胞聚合而成,所以人體本質上只是個概念,它並沒有對應的真實存在的獨立的本體,說白了是人為發明的一個詞罷了,這個概念背後是一大坨細胞組成的,辣么細胞呢?同理也木有獨立真實的個體,是由細胞膜啊,細胞質啊,細胞核啊蛋白質啊巴拉巴拉組成的,所以細胞也是個人為造作的概念罷了,以此類推,分子啊,原子啊。。。都只是概念,所以佛說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虛幻而無自體,都是騙自己玩的,但是注意,假也好幻也罷,不是沒有啊!我們的身體就在這裡啊,看得到摸得著,知冷知熱知痛癢的,不能說它沒有啊。這就像海市蜃樓,現象是有的,但本質上是虛幻的,無自性的。又像做夢,夢境中都以為真的,哭啊笑啊,喜怒哀樂一應俱全,醒來方知假,而我們現在醒著也是夢,以為世間為真,這裡一定要注意現象和自性的區別,佛從來沒有否定過現象,只是說無實質。辣么世間一切分析到最後剩個啥呢?佛說是空,再次注意,這也是最易誤解的地方,佛說空,不是啥也沒有,實際上啥也木有並不是空,比如空杯子是因為有空的形象,裡面什麼都沒有嘛,有這麼一個形象,我們才認為這是空,但既然有形象,你就不能說它是真空了,世間認為的空只是假空,並不是佛說的空,這點尤其注意,辣么空到底是啥玩意呢?實際上只是個勉強的代號,因為不可說,阿賴耶識啊,法身啊,佛性啊,真我啊,自性啊,真諦啊,如來藏啊巴拉巴拉,包括現在說的空,都是佛說法時從不同角度給出的代號,背後所指都是一切萬有的本源,奧意,終極,究極,無敵,超牛逼,無比偉大,碉炸天,無與倫比巴拉巴拉不管你怎麼說,反正都一樣,也可以說它是最平實的,因為一切的本源嘛,時時刻刻處處都有它,哪也離不開它,不管你啥宗啥經,無非先以欲勾牽,後令如佛智,花樣再多,學佛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悟到它,沒錯是悟到它,不是修到它,因為佛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是學佛修行才有,否則就沒了?那還是生滅法,你修不修它都在,只不過眾生迷悶,把自己本來面目都忘了。只以為現在的肉體與思想就是我,佛說無我正是說現在的我是假我,有現象無自性,實際上差得遠呢,天道魔道比我們牛逼多了,各個特異功能神通廣大壽命驚人福報海大,看我們就像螻蟻般粗鄙無知軟弱不堪,不過六道就是六道,都有生死,福報享盡也會墮落到下三道,生活質量比我們高罷了,本質上還是個凡夫俗子,包括小乘極果四果羅漢也只是個非常偉大的凡夫,只了脫了分段生死,還是抵不過變異生死,但是也很了不起啊,非常稀有難得了,不要看不起,不過呢我們人道是凡聖同居地,有苦有樂,不至於下三道時時受苦無暇修行,也不像天道日子舒服的不要不要的,誰還去修道,成佛成聖咱這優勢還是得天獨厚的。跑題了,這是插了一小段,順便說下,所謂涅槃也不是掛了,是說回歸法身了,佛有三身,法化報,法身就是萬有本源,報身即報應身,業力所成,我們現在就是報身,報身乃生滅法,都有壽命,包括阿彌陀佛也會涅槃,只不過阿彌陀佛的報身壽命太太太??10000......長了。因此又名無量壽佛,總之涅槃絕對不是掛了,好吧又跑題了。上面基本都在說身體為何是假的了,現在來說說思想的假,題主所言阿賴耶識是唯識的概念,唯識說白了就是用嚴格的邏輯性給你講解,非常嚴格,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劃分為8個層次,也有一說還有第9識,白凈識,我理解實際上就是阿賴耶識,只不過在聖位以凸顯之,不過前面說了自性本來就是不垢不凈的,實質上沒有區別,前5識很好理解,第6識為意識,但是此意識非現在心理學的意識,實際上現在所說的意識和潛意識也不能涵蓋第6識,但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差不多,差不多就是我們現在清醒時的思想,下意識的思想和夢境中的思想吧,六道的核心就是第六識,能耐大的很,孫悟空一樣,為惡可以攪翻天地,為善又能成佛做主,基本都是它乾的,主分辨,識別,判斷,推理作用,禪又名思維修,也是它,不是毀滅它啊,沒它沒法修,聖位又名秒觀察智,顧名思義,不再造作業力,而是靜靜地看著眾生裝逼,開個玩笑,總之第六識很厲害,很有用,但它的幕後黑手其實是末那識,這哥們啥也不幹,只做一件事,我執,沒錯,我執就是它,片刻不歇執著於我,把假我抓的死死的,牢牢的,但它後面真正的BOSS實際是阿賴耶識,萬有的本源嘛,法身嘛,自性嘛,最屌的嘛,一切都是它搞出來的,那你也不要認為它壞啊,無垢無凈(/ω\)第8識還是那句話,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啊,千萬不要妄圖用第六識理解大老闆阿賴耶識,不可能的,佛在哪本經說過來著,忘了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佛也很無奈吧,沒法說啊,指月錄大家都聽過吧應該,佛明明指月亮,眾生反到只看指頭,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就是如此,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可說,冷暖自知,實際每次我都很慎重,每次我都要補充一切都是個人理解啊,佛說四依四不依,我也沒沒大徹大悟,只是個人理解,千萬別都盲從,說點私心話,毀人慧命,造極惡業,受極重罪,我可不想去地獄定居去( ̄Д ̄)?總之都是個人理解,個人認為,修行就是為了悟道,大徹大悟,否則都是修點人天福報,業力一到,不頂用的,真成佛,也木有啥真真假假,反正都是它,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我又在揣測佛意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再嘮叨一句,都愛念阿彌陀佛藥師佛,當然這也沒啥不好,不過咱釋迦牟尼佛也是操碎了心好吧,報身壽命還辣么短,本師也可以皈依的好吧(T_T)

補充下,我真的只是很很很??10000..淺顯的介紹了下,佛說佛經一字具無量意是真的,佛的名號之一正遍知,這裡面牽涉的信息量無量無邊,真是說不完。。。


今天突然看到這個話題,想說說我第一時間的理解。

那麼我用一個很抽象的想法比喻「阿賴耶識」 那麼整個世界的阿賴耶識就如同一整棵樹,你我的阿賴耶識或是葉或是皮或僅僅是表皮細胞。那麼你我的阿賴耶識是不是樹呢?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見到的整個世界不過是我們的一部分。

可有人說我們有獨立思維啊,我們有獨立的意識形態。我死了世界還是世界啊沒變啊?比如有3個人我們組個團去看一座山大家給出的視覺答案是一樣的,就是那是一座山,那麼山還是山不是我們啊?那麼這個就是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體現。

再做一個比喻,你的身體和意識是整個世界的阿賴耶識,而我是你體內胃的一個細胞,但我也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畢竟細胞都會繁衍的對吧。假設你的胃處於元朝時期,我那會兒說我想吃尖椒炒雞蛋,你不給吃,我很生氣所以寫了一篇文章(發出了個細胞反饋信號)結果3天以後(若干年後)我寫的那文章發生了蝶形效應我的後代帶著二億個小弟囤積再你胃裡的一處造反了。結果你得了胃結石,最後只有3個結果要麼你得身體機能自動引導平衡這次叛亂(改朝換代),要麼防衛機能把這次叛亂的細胞全部殺死。要麼你直接就醫。

那麼有人會說這不是一樣么,世界還是世界我還是我。意識都不統一。甚至都有一種「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的概念了。那我我可以告訴你剛剛比喻中說的我你可以認為是末那識。還沒有真正的超脫為阿賴耶識。而達到阿賴耶識是什麼?是我見我聞達到世界整體的程度。因為世界就是你。那很多人問為什麼我見我聞達到世界整體的程度?有啥獎勵么?其實你問出這句話的時候你還是末那識因為你有貪、嗔、痴、疑、慢等種種煩惱(估計我寫這段也是出自自己是個末那識的觀點所以請無視)。

最後想說一句,有許多生物是靠細胞分裂來繁衍後代的,那麼你說他們是一個阿賴耶識還是很多個末那識呢?那麼是不是其他的繁衍方式都是一樣的,只是方式不同呢?

寫不下去了,我智商太低。再寫下去,怕會精神分裂。

以 阿賴耶識 和 善惡道 和因果聯繫起來。說一下我的理解

阿賴耶識分為 自相、因像、果相而因果之道又消於三善三惡道,那麼惡報需消,善報也需消。佛家常說真正看明白的人是善惡都造又不執著。豈不是說我的行為非本意驅使才算大成。那豈不是說佛教所謂的大成和道教所謂的天道無為是一個觀點嗎。。。。。而所謂的 阿賴耶識豈不就是天道意識。。。。如果每個人都有阿賴耶識的話可不可以這麼理解。。。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天道意識的一個鏡像,而有了末那識就區別成為一個個不同的個體。而要大成就得刪除末那識真正成為天道意識的一部分或者相容於天道意識當中。

--------------------------------------------------------------------------------------------------------------------------------------------

今天又想了點東西算是比較吧,也就是感覺佛教與道教的共通點純屬天馬行空,這段文章我如果有任何感悟那麼就會一直加進去。

提出個證據:「鴻鈞道祖以身合天道,補天道之不足,他就是天道。」這是對道祖鴻鈞的一段敘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對於天道解釋的一段話。體現了道法無所為而為之的觀點。而很多修真一類無論是小說或者巨著或正理當中提到的心魔皆為修真者違反本心而種出的因果具現化。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把心魔看成末那識的體現呢?那麼心魔可以體現為什麼呢?有可能是你厭惡的人,也有可能是你珍愛的人。皆可成為心魔。那麼這裡證明了珍愛和厭惡都能成為心魔是因為什麼呢。。。。。可否認為是執著呢?也就是佛家指出的著相。

而佛家反對執著於善惡。或善惡皆不造稱之為著空。同樣提倡「善惡都造又不執著。」而在拜佛的觀點上又有拜的亦菲佛而是佛身後體現的道。也就是說明了,如來,文殊,普賢,皆是阿賴耶識,亦非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阿賴耶識你我皆是阿賴耶識。你我亦非阿賴耶識。何為到阿賴耶識?唯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皆為自然。

(看官。。。說到這裡我實在憋不住了吐句槽。。。。。這兩大宗教不會是創始之出就商量好的吧?)

綜上所述是否可以理解為。不可執著於道也不可執著於佛。若其不然皆為著相。佛即使道,道即使佛,三千大道,萬法歸一。其中無你我之分。無論如來或鴻鈞皆非道果或正果,他們皆為道的具現化。也可以說是。。。。。(他們都是。。。好巨大的一塊阿賴耶識)

希望有大能反駁我的認知 這樣才有助於問題的探討!!!!!!謝謝


推薦閱讀:

把蟑螂衝進廁所算不算殺生?
佛教和佛陀的教導真的已經矛盾了2500年嗎?如果是,歷代高僧大德為何無人指明?
如何評價印順法師關於凈土思想的「新義」與「考證」?

TAG:佛教 | | 漢傳佛教 | 如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