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在阿里整個業務架構中的位置是怎樣的?阿里會轉型成為數據公司嗎?

新聞背景:摩根士丹利看漲阿里巴巴 因阿里雲將提升公司估值

摩根士丹利預計,受很多投資者沒有重視的一些原因影響,這家中國電子商務行業領頭羊的股價將從80美元飆升至130美元。該行認為,阿里巴巴已經轉型為一家數據公司,能夠獲得更高估值。

摩根士丹利看漲阿里巴巴的理由是其數據平台阿里雲(AliCloud),目前阿里雲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亞馬遜公司(http://Amazon.com Inc., AMZN)旗下雲服務業務Amazon Web Services (簡稱AWS)。


第一個問題很簡單:中短期內的核心明星業務

從去年Q2開始,阿里巴巴集團的財報中已經開始單獨披露阿里雲業務模塊的相關數據,到目前五個季度都保持了三位數的同比增長,從這一點明顯可以看到,阿里雲目前是拉動阿里集團財報的關鍵業務,阿里雲的業務發展決定了阿里集團的股價趨勢。

電商業務已經進入成熟期,是否到頂可以看看今年雙十一的情況,但從技術上來說,架構基本趨於穩定,只要維持好每年雙十一的加機器大考就好。從人才分布上來說,也明顯在往阿里雲、菜鳥、螞蟻金服等新業務傾斜,可以說集團的技術精英們很多都進入了阿里雲,或者不在阿里雲但也投入了大部分精力在做雲業務,比如中間件團隊在做的企業級互聯網中間件產品,DBA團隊在做的DMS和DTS產品,等等。甚至今年據說已經改變了以往幾年的轉崗政策,從現崗位滿一年可以轉崗,改成了滿兩年才能轉崗,應該也多少有一定的影響在。偶爾和一些老同事聊天,我也會明確表示,未來幾年待在阿里雲會比在電商板塊更有挑戰也更有機會。

為什麼說中短期,因為是要站在前台曝光提升股價啊,像菜鳥則應該還躲在暗處,屬於中長期的業務布局,靜候下一波浪潮。阿里集團,或者說馬雲,牛B的地方就在於這十幾年來一浪接一浪的布局都還算成功,不得不服。

第二個問題:阿里早就是一家數據公司了

淘寶在2009年,阿里創立十周年的時候,開了個戰略會議,就把下一個十年的戰略重點放在數據上面了。隨後任命了陸兆禧為CDO,把集團內各個子公司的數據人才抽調整合到數據平台事業部,內部對這個BU的稱呼就是「數據公司」。當然,不是說這個部門才是數據公司,而是集團層面很早就已經在大方向上像數據公司轉型,包括提出了「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的口號,這六七年來從基礎設施到業務嘗試,基本上都踩了一遍坑。這種時間的積累,如果還不是一家數據公司,還有誰?

但是,阿里雲不是一家數據公司,因為阿里雲只有硬體設備和雲系統的運維數據才是自己的,這部分數據目前的價值還更多做為業務本地的運營數據。阿里雲的定位是一家基礎設施服務商,也就是為其他想成為數據公司提供工具,阿里雲的數據產品更多是底層平台工具,不帶數據,這是今年被下了死命令的,否則每次碰到客戶問一下,我的數據放在阿里雲上,阿里雲會泄露或者使用我的數據么?這基礎設施的故事還怎麼講下去?

利益相關:前阿里雲員工,因為看好阿里雲的前景而出來創業做了袋鼠雲(http://dtstack.com)


應該是阿里整個集團最有前景的資產吧,架構上應該是直接對接馬雲的級別。。。

全部業務都放阿里公有雲上我是不信的,大多也就是私有雲吧,伺服器說是阿里雲的資源而已。

什麼叫數據公司...雖然大家都是在說大數據,但是我一直認為,大數據是被炒作出來的概念。數據的意義是有價值的數據有序的意義,無意義的數據再大再有序也是無意義的。在這背後真正的需求是每個企業,每個人,乃至社會都存在的IT化的需求,未來就更是這樣了,未來會有物聯網,每個東西每個人每個事物的狀態都是數據源。對於企業乃至社會來說,真正的意義不是在於自己有沒有數據,都有數據,而是在於如何用數據提高企業的效率。

因為大家都發現了這個趨勢,不是大數據的趨勢,而是全社會的IT化運作的趨勢,然而這個趨勢的第一個問題在於數據的存儲,所以之前都在玩什麼hadoop,分散式存儲。現在這個問題基本已經解決了,基本上已經有了很成熟的解決方案,招個實習生都可以在一周之內給你部署出一套分散式的存儲方案來。

然而這只是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後面是很多企業,能把東西用存起來了,成本很低了,查到也很容易了,於是第二個需求就來了,就是需要計算,需要展示,需要處理了,這時候就又開始吹雲計算了。雲計算吹得很大,但是需要落地,真正要落地的時候發現落地其實說白了也就兩種方式,一種是我幫你運營機房,伺服器你買,其他我不管了,第二種就是我幫你把所有的資源,機房,計算能力(CPU),存儲(硬碟,內存)都切分好了放在這裡,你過來買。

前者就是私有雲,後者就是公有雲。

私有雲基本上,很早就已經玩到的頂峰,當時就是虛擬化,以VM為代表,但是VM加上私有雲真的實在是太貴了,基本上沒有一年一個億整個團隊配置,做不了什麼像樣的事。所以大概12,13年,很多人就被逼到了公有雲,或者自己做虛擬化,然後就是前兩年openstack,Docker 之類的爆發,讓整個虛擬化的成本又可以接受了,Docker解決方案,op解決方案商又到處都是,這種時候又碰到了APP的一個熱潮,手機遊戲,手機帶來的頁面展示,零碎的小IT的需求,於是公有雲就火爆了。感覺到去年,基本私有化又比較穩定了,開始公有雲百花齊放了。

然而公有雲呢,顯而易見,會是一個贏家通吃的結局。因為是公有雲嘛,隨便你接哪家都可以,為什麼騰訊和百度很晚才進來玩,因為這個遊戲國外已經領跑數年了,亞馬遜谷歌微軟都已經有了比較領先的狀態,阿里雲算是奮力才擠進第二梯隊,還是在7年每年砸個百億的狀態下才燒出的成績,國內有幾個公司可以數年砸百億,賭的還是一個不確定的市場還是不確定的頭牌才可以賺的事情?

阿里雖然走了一些彎路,但是不管怎麼樣,他耗死了所有陪他燒錢做老大野心,例如盛大雲,其他的什麼七牛啊,又拍啊,基本就是在某些細小領域例如圖片的存儲可以做的更好,反正不管怎麼樣阿里已經靠燒錢奠定了國內老大的基礎。

那然後呢,企業發現自己可以很便宜的有存儲了,有CPU了有硬碟了,然後呢?還是沒什麼用啊,買電腦不是企業的需求,需求是有的用啊,需要處理數據,需要應用啊!大家有幡然醒悟,開始炒Paas,Iaas,這個S那個S,虛幻之中雲計算商都把雲計算分成視頻雲啊,金融雲啊,遊戲雲,覺得自己好像又可以接客了,但是他們又發現如果只是伺服器的切分資源的分配,其實是沒什麼用的,現在資源都可以自己分配管理了,還用你幫我分配?所以很快公有雲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企業本來就有數據,又有了便宜的計算能力,又有了便宜的存儲,那接下來是什麼,自然是計算的配套,所以各種標準,API,計算,今年的阿里雲數加平台。

很快又發現,這用電腦用CPU的需求是類似的,可以標準化的,但是大家做業務的需求各不相同,沒法做,於是,又開始了下一步,就是API化,拿出各種標準介面,還有一些計算能力標準化的應用,例如推薦系統,數據的通道、遷移,埋點或者不埋點數據化的運營,實時流計算,各種BI系統,數據展示,切分多維度的數據查詢可視化,大概現在就這些能夠標準化的產品。

我不知道現在數加做的怎麼樣,但是我覺得營銷數據好看不了,因為我覺得它們搞得太IT的一些,那些會做那麼多API的團隊,可能推薦系統也自己做了。所以未來肯定這也不會是最後一步。

再下一步,也就是未來會是這些推薦API什麼的會組件化,所有辦公,企業的業務處理都會雲組件化,這個時候就會有一個企業合作入口的問題,所以釘釘就來了。國外企業的眼光長遠的多,微軟的office365,google 的docs早就布局完畢,還好他們在國內營銷力量不行,不然也沒阿里雲什麼事了。

所以現在風正在吹到那些企業級軟體應用中,個人看法,投資人們現在應該做一些行業協作辦公APP小企業,這個是這個生態鏈的入口,後面風肯定會吹到這裡。

然後最後改變的會是各行各業的ERP軟體,每個行業最後都會有一個或者少數幾個服務商,由於贏家通吃,它們能夠用很便宜的價格來對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率提升。

而且這個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殺成本的過程,相當於當年用貓接一根網線一分鐘8塊錢還是電話線,現在一年800塊錢百兆帶寬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隨著開源程序的演進,API組件服務化的進度,可能整個IT開支的盤子是不變甚至變少的,最後大頭會少數被幾家吃掉。

這是一個巨大的鏈條,數據公司這個詞對阿里來說肯定太淺了,顯而易見,最後在應用這一層級,會是利潤最厚的一塊,大家賭的也就是這個,這個肥肉根本還沒露面,然而為了這個肥肉大家都要去做整個生態,想想也是不容易,所以現在也就是熱身結束的狀態。百度騰訊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加入戰局,未來遠著呢,阿里不可能獨吞這個蛋糕,中間會有產生各式各樣的需求和變化,誰笑到最後還不一定。


謝邀。利益相關:阿里雲某雲產品(資料庫、存儲相關)前開發。實習進的阿里雲,後來轉正一畢業就去了阿里雲,我等於干兩年雲計算!

我從底層員工的角度來看,一直以來阿里對阿里雲的容忍度相當可以,我部門雲產品在長期保持不盈利或者低盈利的狀態下,公司給予了大力支持,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理念,持續給我們上業務,還曾一度讓我們替換HBase,雖然失敗了但是阿里雲產品替換HBase是遲早的事!

說正經的,其實阿里雲的產品比你們看到的雲產品要多多了,大部分雲產品的起步都先寫出來,然後上內部業務,如果有發展就商業化變成公有雲。但是接業務跟做公有雲產品還是差的蠻大的。很多產品在最初的幾個決定性版本都是接業務的。比如今年給雲郵箱寫套數據模型,把雲郵箱接上來,今年的KPI圓滿完成,明年給ODPS寫套API,把ODPS接上來,KPI圓滿完成,後年給網商銀行做個兩地三中心容災備份,賣個阿里雲套件,大後年在給HBase做個兼容層,把公司內幾個還在用HBase的小業務接下來。即使商業化後我們也是這個套路,話說回來,在沒商業化前,這就是道德正確的。

當年我部門產品曾是阿里雲四大支柱之一(其他有ODPS等),然後我們做優化、做重構、一遍一遍迭代終於迭代出必HBase性能高十倍的效果,有一天走在路上,一個HBase的開發同學還悄悄過來問我,你們都優化了啥性能那麼高,然後我也悄悄地告訴他,我們優化了很多呦。然而,雲計算作為一個產品,並不是技術流弊就能賺錢的。當集團對產品有盈利要求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產品的成本非常高,做公有雲根本賺不了幾個錢,對一些小開發團隊或者初創公司來說雲計算根本就不便宜。

商業化後,我們也沒有什麼長久之見。一是因為原來的路子很平穩,沒有什麼動機去把那麼多的精力放在公有雲上。二是公有雲一點都不賺KPI,國內的用戶非常的難伺候,小作坊很多,技術水平有限,大部分用戶都不具備界定問題屬於哪方的能力,出點事首先懷疑是我們的責任,然後我們上去看發現根本就是他們
自己的原因,但是他們不管,反正老子付錢了。商業化之後每天早會都是客戶的問題,一開開一個半小時,而這些客戶根本就沒付幾個錢,還吵得最歡,每天我們都
花大量的人力在給他們答疑,大部分的線上支持人力都被公有雲佔據了,而真正賺KPI的還是接項目,所以這麼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誰都不願意做,於是我們就規定輪班做線上支持,每人做一個月。

其實大家心裡都知道,做項目才賺KPI。評論說我們功能不給力,你倒是眾籌一下啊,我要是這個功能給你們做出來,你們一共能給我們新增多少數據量?伺候這些小作坊真的費力不討好,要求太瑣碎了,給他做出來也上不來幾個數據,真正賺錢的還是接內部的大產品,然後兌換成營業額。按理說這樣不是長久之計,但阿里雲的產品經理主要就是在拉項目,因為拉到項目項目做才有KPI啊,設計產品和計劃長遠的發展並不是可衡量的工作業績,而且產品經理的人員比較頻繁,一個產品經理又不止負責一個產品,誰知道誰呢能在這個產品上干多久呢?最重要的就是眼下的事情了。所以產品未來的發展都是開發主管在考慮的,因為他們才真正跟這個產品綁在一起。

-----

其實沒打算說這麼多的,突然想起了那兩年的事,說到頭還是老程序員說的那句話,大家都為自己的位置負責,沒有人為整個產品負責。


謝邀。說不好啊,我說下自己的經歷供大家參考。我09年7月加入阿里,在阿里雲一直工作3年半,然後轉崗到天貓事業部工作2年多,現在出來在一家創業公司。

09-11年阿里雲基本是毫無盈利而且也沒想好怎麼掙錢,做出來的產品在阿里內網是一片罵聲和質疑聲,尤其是同級別阿里雲員工工資還比其他BU高出一截的情況下,每年的年會場景是各個組長說著說著就哭了,直到王博士和戰略部曾鳴教授也開始在台上哭,事業部要解散的小道消息到處飛,這個時候,馬總參加年會宣布再追加10個億繼續做,所以馬總對阿里雲在阿里集團中的作用想得還是比較清楚的,即使在業務很艱難的時候也選擇做下去。

12-15年,因為搜索部門逐漸獨立出去成為後來的神馬搜索,我選擇轉崗到天貓事業部的技術團隊,經歷了天貓從之前的Hadoop平台到阿里雲平台(ODPS)的更新換代,所以目前阿里的主要業務已經基本順利完成了到阿里雲平台的遷移。

15年-16年,在創業公司期間,公司的SaaS軟體產品基本可以很輕鬆的部署在阿里雲平台上,成本也非常小,偶爾看到財報上阿里雲的營收基本每季保持在100%以上的增長。所以感覺阿里雲在公司外部的擴展也做得非常不錯了。

所以,阿里雲在阿里業務架構處於核心的位置我覺得應該沒有什麼值得爭議的,看財報就看得出來。

至於數據公司,只能說目前是朝著這個方向在走,目前並沒有完全想清楚。我想目前真正以數據技術為核心的也只有廣告事業部了,其他的數據業務基本是處於輔助主營業務的地位。

寫完感覺是軟文一樣,囧。離開阿里後我一直很感激當時在阿里雲的那段很累同時也飽受質疑的經歷,因為發現做一個事情如果有耐心堅持認真做下去,好像也不會有太差的結果。


謝邀,阿里雲作為世界級雲計算的3A之一,依靠阿里巴巴強大的生態系統,作為支撐阿里巴巴業務的中台基礎設施,同時又服務於上萬的中小企業,最後通過數據交換和數據計算的方式幫助企業智能化管理企業業務,目前這個階段還是基礎設施的階段,最後會演變為大數據和安全這兩個屬性,因為這兩個屬性才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最關心的兩個東西,大數據幫助企業創造新的營收和降低成本,安全幫助企業降低業務風險,一個是企業增長源動力,一個是企業業務穩定的護航艦,所以阿里雲最終的業務形態就是大數據和安全


這是直接按照公司邀的么...

好吧,作為我個人來講,我只在這裡呆了3年,身邊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們很認真的在做,並且從一開始就堅定的相信雲計算、相信大數據將是一種基礎,是一個必然,因此也沒有說不做就不做了這種想法,這是一條有各種各樣的匪夷所思的坑和無盡的難題的路,內部外部壓力很大,但沒人退縮,路永遠是要有人趟出來的,如果永遠是站在後面看著或者照著做,那是很容易,但是那不符合我們的目標

對比某些公司前幾年認為雲計算、大數據就是胡鬧,尤其記得去年某公司下掉他們」共有雲「的時候還在各大媒體發聲貶低這一切,今年這不又重新開始了么

必然發生的事物不是某個目光短淺的公司通過幾篇文章就可以改變的,當然我其實也挺理解他們的苦衷,畢竟雲計算的難度不是一個沒什麼技術積累、沒有明確目標的公司可以承擔的

還有,我們壓根沒有私有雲的概念,如果不了解的話可以麻煩看看各大雲棲大會的信息,謝謝


謝邀

王博士的夢想是:把阿里雲做成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

今天,我們仍然在向這個目標努力著。阿里雲在變的越來越好,我們也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但仍然有很多路要走。

我們有盤古伏羲odps,但我們缺少足夠的isv來支持阿里雲的生態,作出最終的應用。

我們需要將每個產品的安全性,穩定性,易用性做的更好。

我們需要在人工智慧領域繼續發力,用機器學習演算法解決客戶更多的問題。

我們還需要時間,來證明自己走的路是對的。

計算,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


瀉藥~

不好意思題主,yunOS和阿里雲不是一個事業群,並不知道怎麼答...哈哈,見諒

先生您定的是麗晶大酒店,不是麗晶賓館


阿里現在就是個數據公司,沒有阿里雲也還是數據公司。


阿里有很多用戶交易數據,用戶很多支付數據,這一點是業界很難達到的。


謝邀。

基於2016年各個子公司的表現,從「錢景」上來說最有搞頭的是三塊:
1、大文娛。很多進口片前面會出現碩大的Alibaba,大家應該都注意到了
2、小微金融。線上流量已經被支付寶吃完了,線下還在跟微信死磕。新的金融信貸產品不斷
3、雲計算。阿里雲、萬網已經支撐了大量的中小互聯網企業和個人站長

阿里巴巴是不是數據公司?這個很難說。
上淘寶會根據瀏覽和購買記錄向你推薦商品;
上高德會根據車牌和路線向你推薦合理的路線規避限行;
至於B2B、聚石塔、菜鳥則是面向企業,提供了很多數據服務。

不過有一點,阿里雲不是數據公司,也不會成為數據公司。
原因見上面 @NinGoo 說的。


(僅代表個人觀點)一直以來,企業的競爭,大企業核心是在基礎設施和底層的競爭,而在這個競爭中,最好的方式是找到新的,未來的基礎設施提前布局。反觀美國初期的鐵路,電力,石油,鋼鐵大亨們的故事可以得到啟發。雲計算是未來互聯網,移動,物聯網及大數據的基礎設施。BAT的競爭核心優勢不斷需要上下連通,上在垂直場景更加貼近業務,下對基礎設施提前布局。雲計算只是其一,還有物聯網,雲OS,人工智慧等等。雲本身和大數據並無直接關係,但是雲,saas化等,的確是大數據的積累,存儲,利用的基礎。雲本身不直接產生數據,依賴於在雲模式下業務場景的應用來不斷積累數據,這些數據如何連通發揮價值,想像空間很大,但技術,標準,企業競爭壁壘和孤島的問題還需要一個小時代去解決,但這個時代不會太遠。


謝邀。Google和亞馬遜一直被華爾街看好的重要原因就是Google的技術引領業內,亞馬遜的雲計算業務居於領先。這些都說明他們不再是純粹的電商或者搜索公司,技術是一個大頭,很顯然,阿里雲起到了類似的作用。DT時代,數據就是money,數據公司是發展趨勢。


謝邀。

基本上可以認為阿里巴巴集團包括螞蟻的所有業務都是跑在阿里雲的伺服器上。所以阿里雲可以認為是阿里的基石。當然,客觀的說,阿里的上層業務並非不能跑在其他同行的產品上,但是由於涉及到成本以及數據安全等原因,這肯定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推薦閱讀:

【求助】應屆生offer選擇:搜狐,阿里,蘑菇街?
你如何看待阿里巴巴的HR,阿里的官僚色彩?
傳說阿里巴巴將收購盛大,這個事情有多靠譜?
如何看待京2017年Q3財報扭虧為盈,但營收增速首次落後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軟肋是什麼?

TAG:阿里巴巴集團 | 阿里雲 | 大數據 | 美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