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煤化工業很難實現廢水零排放?
謝邀。不是煤化工,是任何行業都很難實現廢水零排放。什麼叫零排放,就是沒有污水排口,那就意味著所有的水都必須就地解決。這會造成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把所有的水全部回用或蒸發掉。考慮到運行成本,之前回用後產生的濃水主要靠自然蒸發,也就是蒸發塘,但是蒸發塘又帶來幾個矛盾:首先是投資。煤化工用水量是非常大的,我國一個成規模的煤化工基地,即使在兩級反滲透之後,濃水的水量都高達每小時數百噸,如果這些水全部要靠蒸發塘蒸干,那需要的佔地面積是不可想像的,而且嚴格按照規範設計的話,蒸發塘的抗滲要求不是一般的高,建設投資會非常大,而且土地本身就是不可再生資源,從地質角度也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建蒸發塘。為了避免蒸發塘造的過大,就不得不在前端增加超濃縮步驟來進一步降低進蒸發塘的水量,然而超濃縮步驟比如DTRO投資也很驚人,不但膜本身貴,而且由於需要更大的推動力,所以高壓泵也更貴,能耗更高。同時越高級的膜對進水質量的要求越高,所以還得增加進一步的除硬和進水保護措施,整個工程建設費用疊加起來是非常驚人的。
然而這還不是高潮,由於之前騰格里沙漠事件的曝光,民眾對蒸發塘的反對聲音甚囂其上,之後所有的煤化工項目一律不允許再用蒸發塘作為零排放的主工藝,必須上蒸髮結晶,蒸發塘只能作為蒸髮結晶裝置檢修時的臨時設施。於是零排放裝置的投資進一步增加,由於物料高鹽,所以蒸發器和結晶器必須使用鈦材,造價高昂。不但一次投資高,而且運行費用驚人,四效蒸髮結晶的噸水處理成本不會低於40塊,即使是MVR,噸水成本也不低於30塊,如果按大型煤化工基地100t/h的零排放段常規設計規模,各位可以計算一下每年光蒸水要蒸掉多少錢。
第二,零排放帶來了危廢上的二次污染並且處理成本驚人。無論是蒸發塘還是蒸髮結晶,最後把水蒸干之後剩下的就是鹽,這些鹽本身都是危險廢物,按目前國內的危廢處理價格外委處理的話不低於4000塊一噸,對照100t/h的蒸發量,每年產生的固廢會大於40000噸,各位可以算一下這些鹽全部外委的話需要多少錢。可以說整個企業所有的利潤全部扔進去夠不夠都還是未知之數。此外,即使不考慮經濟因素,鹽類本身的處置也很麻煩,焚燒無效,填埋的話,一旦遇水,鹽又會溶解,形成新的污染源。
所以現在對鹽類的思路基本都是資源化,即分質結晶,濃水中鹽類的最主要組分一般都是氯化鈉和硫酸鈉,這兩種組分相加之和可以佔到濃水中所有鹽的95-99%,所以現在主流的技術方向是致力於在蒸髮結晶過程中實現硫酸鈉和氯化鈉的工業級提純分離,從而製成工業級產品具備外銷的可能性。用的基本都是輕工業中鹽硝分離的技術,技術本身很成熟,但是由於污水本身的特殊性,要真正開得穩定很難。而且更重要的是,工業級氯化鈉和硫酸鈉都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你肯賣也得有人肯買才行,循環經濟的事情不是說說那麼簡單,如果短時間內賣不出去,這種東西在倉庫里時間一長,一受潮又會重新溶解,非常讓人頭疼。
再說說煤化工吧,我國的煤化工其實是由於我國煤炭儲量和石油儲量的對比以及前幾年原油價格居高不下才一下子發展起來的,其實煤化工早在70年代我國就開始有了,只不過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只是用來做做化肥而已,用來做正兒八經的化工產品就是這十年間的事。煤化工的優勢是成本低,但不代表它工藝先進,從清潔生產和節能角度,煤化工是遠遠不如石油化工先進的,它成本低的唯一原因就是原料價格便宜,因為中國的煤幾乎就是不要錢。所以拋開政治角度,完全從市場角度看的話,煤化工的前景完全取決於國際原油價格,基本上油價在60美金以上的話煤化工有成本優勢,油價低於40塊煤化工就要虧本,而現在的油價不到30美金。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求煤化工零排放,讓煤化工行業怎麼活得下去?
再說說零排放吧,很多民眾不具備全局思維能力,以為零排放是好事,認為污水是污染,不排總是好的。然而如果從整個生態圈和自然環境的角度分析,人類的任何活動必然增加能源消耗,而物質不滅以及能量不滅。零排放在目前的技術能力條件下需要大量的能耗來實現,比如RO高壓泵需要很大的電耗,DTRO最大需要160kg左右的壓力對抗滲透壓,對應的高壓泵電耗驚人,再比如蒸髮結晶要不就消耗蒸汽,制蒸汽本身就要消耗水和天然氣,如果象MVR這樣用壓縮機,就要每噸水消耗幾十度電,電哪裡來的?還不是燒煤燒出來的嘛。再有,膜會污堵會結垢,需要定期清洗和定期更換,清洗需要使用鹽酸、檸檬酸、亞硫酸氫鈉和各種阻垢劑,這些化學藥劑哪裡來的?兩三年換一次的膜組件又是哪裡來的大家自己想想。
所以實質上來說,零排放表面看著是治理污染,實際上本身就是污染,或者這麼說吧,宏觀上任何額外增加能耗的事情都是污染。
從環保從業者的角度看,「零排放」是一件超無厘頭的事情,因為處理的初衷不是把污水變成固廢,那只是污染的轉嫁而不是污染的降解,真正科學的做法應該是「適度排放」,通過大量的調研數據做基礎,制定一個合理的含鹽污水排放標準,並且嚴加監管,這才是有作為的態度。然而對於某些人來說,一刀切畢竟還是簡單省事的辦法,不用動腦筋又保證自己的絕對安全,當然了,我估計把某些人換成一頭豬,應該也有這種決策水平。
以上。1. 本身就是個為了審批而編造的噱頭
2. 技術難度高,且投資巨大,但違法成本就很低
3. 通過晾曬池進行項目內解決,但環境風險巨大。
排污和零排放的事情,財新做過一個專題,裡面專門對零排放做了分析報道:
排污陽謀-專題報道-財新-孔令鈺
首先要了解廢水零排放這個概念。工業項目的排放主要分為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這裡面我們討論的,應該還是以工業污水為主。
再看流程。一般工業項目需要在完成技術流程後,將污水封閉轉移到項目廠區內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深度處理。按照我國的工業污水排放管理的相關條例,所監管的污水屬於從廠區排放到廠區區域外側的水體,才屬於被監管的污水。(這裡有個漏洞,後面再說)
接下來說技術。不涉及煤化工行業。污水零排放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是工業項目的一個噱頭。目的是為了在審批時期,能夠更有效的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水資源規劃、取水許可等設計多部委、多監管體系的審批。在環保形勢日益嚴峻的當下,環保部等多部門,對工業項目的污水處理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在一些生態極度脆弱的區域,實行區域限批、行業限批等措施。因此,一些行業為了能讓自己的項目得到支持並能推進,就以零排放為突破口,向審批部門去推銷自己的零排放技能,意圖證明自己的項目是能做到對環境生態沒有影響的。根據各種行業內的宣傳匯總。所謂的零排放是指:1。 所有的廢水經過處理後,其污染物指標均為零; 2. 沒有一滴污水排出廠外。
大家都學過物理化學。我們知道,水的成分很複雜,其中不僅僅包括H2O,也包括各類礦物質,這也是為什麼有蒸餾水、礦泉水等不同的叫法。污水經過處理後,其污染物如果為零的話,意思就是說污染物指標要麼測不出來,要不就是0ppm。這兩種情況下,工廠的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埠的水,就基本可以等於純水了。試問,有哪個項目的項目經理敢喝一口嗎?
另外一個,則是沒有一滴污水排出廠外。這也是鑽了之前提到的漏洞。現在很多煤化工項目的水處理方式,是通過晾曬池進行的。為什麼是晾曬池?原因有?,其一因為我國煤炭與水資源成逆向分布狀態。煤化工需要依附煤炭資源進行運作,但同時卻也需要大量的新鮮水資源。因此,煤化工項目多位於我國的西北地區,例如寧夏、內蒙、甘肅、新疆、青海、山西、陝西等省份。由於地勢和日照的因素,我國西北地區年均日照強,蒸發量高。而晾曬池正是利用這個特點,將高濃鹽水進行晾曬,通過水分的蒸發,最後析出飽和濃鹽水。其二是因為煤化工產業的污水成分都是高濃度高鹽度的工業廢水,處理起來的難度很大,對設備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因此項目的前期投資成本是十分巨大的。有專家曾經算過,如果嚴格按照煤化工廢水排放的標準要求來設計項目,其污水處理設施的投資需要佔整個項目的一半。而煤化工項目的前期投資基本都在幾十億人民幣上下。因此,很多企業都會鋌而走險,去嘗試違法成本相對十分低廉的方法。
下圖這是大唐集團克旗煤制氣項目的晾曬池,可以看到晾曬池的面積很大,以及遠處項目工廠的煙囪。由此看出,該項目不能完全處理生產廢水實現其宣傳的「零排放」,只能將大量工業污水(高濃鹽水)貯存在大型蒸發塘中,形成了人工污水湖。遠處豎立的煙囪就是廠區。(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像晾曬池中投入石子後濺起的水花,顯示出水體的顏色。
這是當時航拍的圖,圖片左上角影影綽綽能看到項目廠區,下方零星遍布著大小不一的多個晾曬池。
然而,晾曬池的容量明顯不夠用,該項目又在廠區邊上開挖了深坑。明顯可以看到一條用於鋪設管道的溝壑自廠區延伸至深坑。
下圖拍攝於2014年5月2日,顯示坑中無水,且無襯砌。
下圖拍攝於2014年6月28日,坑中污水基本裝滿。
後在8月初再次回訪時候,發現該池水位又有了明顯的增加,該月月底綠色和平對坑中水體的採樣分析,確認為工業廢水。調查結果和檢測報告請見:示範項目的錯誤示範-大唐克旗煤制氣污染嚴重-綠色和平
但晾曬池本身也有很多問題。尤其是污染風險。由於高濃鹽水露天放置,在經過暴晒蒸發,其VOC污染物排放就成了非常大的問題。同時,因為高濃鹽水巨頭腐蝕性,雖然晾曬池底部做了襯砌,但其泄露的風險還是很大。同時,由於工業生產需要不停的排放污水,而晾曬池的容積有限,有些無良企業就乾脆連襯砌都不要了,直接外排。其中騰格里沙漠直排事件中,就包括煤化工的一些項目。
2016年大唐集團位於內蒙古多倫的煤制烯烴項目,發生晾曬池管涌,之後導致泄漏。但是我們在當地看,附近的林地全毀了,而且由於泄漏,污水會下滲到地下水,而不到一公里遠的地方,就是灤河,灤河是北京的水源地之一,也是天津在南水北調入津之前的唯一水源地。但苦於沒有監測數據,我們無法知道水質的變化,但這個事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十分值得警示的。
管涌發生後,涉及的道路兩旁的樹木部門死亡
項目方第一時間對晾曬池的管涌位置進行覆蓋
衛星圖顯示事故前的晾曬池狀態。2011年6月20日Google Earth拍攝的大唐多倫煤化工項目,其中靠近左下角位置的池子為蒸發池
2016年4月13日,大唐多倫煤化工項目發生管涌事故第9天。其中能看到原來的蒸發池裡的高鹽度廢水已經消失,項目方在蒸發池的東北角修築了臨時的堤壩以阻止污水外泄,然而並沒有起到作用。紅色的曲線勾勒出來的區域,長度約為一公里,正是外泄的污水被黃色的沙土掩埋後留下的痕迹。
具體衛星圖分析和報告請見:
2016.06.06 梳理 | 能源巨頭國企連續多年發生污染事故 大唐多倫煤化工項目多次污染灤河 by微信公眾號: 能源大嘴
2016.06.13 最新進展 | 大唐多倫煤化工項目管涌事故疑似造成近10萬平方米土地污染 by微信公眾號: 能源大嘴
也正因此,我從不認為零排放是在現實中可行的辦法。像煤化工這樣一端在水源極度匱乏的地區有著高水量的需求,一邊又在黃河上游不停的進行高污染風險的項目,這對我國最大的環境生態系統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近年來,煤化工行業經歷的盲目的發展,隨著自身高耗水、高污染、高投資、高碳排等各屬性所帶來問題的日益突出,也受到了國家部委的關注。環保部也印發了《現代煤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准入條件(試行)》及相關政策,進一步的禁止了各種名義和類型的晾曬池,並對在生態脆弱地區、水資源匱乏地區不予批准煤化工項目的建設。同樣,能源局、發改委等部委也陸續對煤化工行業收緊政策,並在十三五期間不計劃對其進行擴張。
因此,回到零排放的問題上,零排放不僅是煤化工一個行業的問題,也是很多工業行業的問題。而煤化工也有自己的問題。希望在企業在布局、規劃的時候,畢竟要考慮收益成本,也要充分考慮環境影響。使保護環境不再是一句空話和借口。
謝邀。凈水分廠實習中控主操
目前分廠由兩大部分組成,老污水和新污水。老污水裝置設計主要採用完全破氰工藝,脫氟工藝,SBR生化處理工藝,多介質和活性炭過濾吸附工藝,處理全廠生活污水,地面及檢修沖洗水,上游裝置排污水等。老污水處理的水送至新污水或者直接送到循環水(下一分廠)新污水裝置包括低鹽,濃鹽,蒸發,結晶四部分。低鹽甲醇水走厭氧裝置,高油高COD水走氣浮裝置,與其他廢水進入生化調節池,經生化反應,MBR,臭氧氧化,曝氣生物濾池,活性炭濾池,合格後送到循環水(下一分廠)濃鹽採用雙級破氰和雙級除氟,與其他經過預處理的高鹽水混合進入生化反應池3,經MBR,兩級RO,NF裝置,產生的淡水送至循環水,濃水進入蒸發單元。脫硫廢水經兩級混凝沉澱後再經多介質過濾,與NF濃水混合進入蒸發單元。蒸發單元的原理略過,蒸發單元的產水送至循環水,蒸發的TSS和TDS排至結晶單元。結晶單元原理略過,結晶產水與蒸發產水混合送出,結晶產鹽外運。
我們的產水只要合格基本循環水都能接收,產鹽外運填埋,污泥外運填埋。基本可以達到零排放。外運的就不要太計較了,都沒有你們一棟樓一天產的垃圾多。
循環水的工藝我不太清楚。首先需要精確定義什麼是「廢水零排放」!生產廢水不外排算零排放嗎,那麼生活污水外排呢?排放雨水算零排放嗎?或者正常工況廢水「不外排」,非正常工況下廢水進入「暫存池」暫存,待系統恢復正常後處理算零排放嗎?廢水蒸發上天抑或以危險廢物的形式貯存,算零排放嗎?還有工程建設期和試車階段的廢水怎麼辦?
目前已經實施的零排放煤化工項目,不少在使用零排放概念的時候進行了偷換,例如大唐某項目以廢水暫存在廠內污水池不外排作為廢水零排放概念,神華榆林以正常工況不外排實施「零排放」,烏審某項目把污水全部變成廢鹽儲存。目前國家環保部評估中心可以接受的煤化工項目概念是污水「近零排放」,是:從項目建設到運營全周期內,正常工況下項目所有產生的生產廢水、生活廢水都得到最終可靠處理,產生混鹽或分鹽進行安全處置或回用,非正常工況下廢水進入「暫存池」暫存,待系統恢復正常後處理。按照這個定義,對於一個現代煤化工項目,用水量十分可觀,如一個40億立方米煤制氣項目,年用水量將在千萬噸級,60萬噸煤制烯烴年用水幾百萬噸。採用傳統的技術手段排水量也十分驚人,能不能做到不僅是技術問題,還包括工程化問題、運營管理問題,但是最終都是成本效益問題。對2010年前後投產的大唐多倫、神華直接液化、寧煤MTP三個煤化工項目,屬於開始探索零排放技術的階段,投產後沒有立即達到設計目標,導致了污染事件,這是現今「零排放」還在被指責的直接原因。一句「沒有零排放成果的工程實例」幾乎在所有十三五規劃的煤化工項目環評審查會上都會聽到。2014年前後投產的延長靖邊煤化工(煤油共煉)、中煤烏審旗合成氨、兗礦100萬噸間接液化項目屬於借鑒了前三個項目的教訓,在工藝技術上進行了調整,至少在開車短期內達到了零排放。目前在建或者擬建的神華寧煤400萬噸間接液化、北控煤制氣、中海油大同煤制氣項目則屬於第三批,特點是選擇了分鹽技術路線,固廢/危廢產生量較小。在設計初始已經考慮了工程建設各階段、各種工況下的廢水去向。是最有希望達到安穩長滿優「零排放」的現代煤化工項目。那麼,現代煤化工項目如果選址不幸選擇了沒有排污口,需要解決哪些廢水零排放工程問題:
1、選擇合適的工藝技術,減少用水量和排污量。實際上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零排放問題之道。例如樓上有談到煤氣化技術的,實際上從粉煤氣化----水煤漿氣化----碎煤加壓氣化,氣化廢水產生量逐步增加,處理難度逐步增大。在粉煤氣化技術上SHELL廢鍋流程是最節水且排污量少的流程,但是投資最高,操作難度大。水煤漿氣化由於可以利用一部分難以降解的污水進行磨煤製漿,因此也被列為環保型爐,但是水煤漿爐對煤種要求高,比氧耗高、能效低,不是誰都能用。魯奇爐低溫氣化勢必產生苯酚、氨等物,難以處理,建議引進魯奇同步開發的氣化水處理技術,但是投資方往往不願意花這個小錢。同樣的粉煤氣化技術也有環保高低之分,排水量相差5倍左右,在選擇技術的時候應一一明確。還有循環水節水技術已經成熟,在西北建煤化工項目都可以大量採用閉式循環水技術用於空分、熱電站,如果工藝技術人員在選擇循環水溫度時,結合當地氣象條件,可以大幅節水,而且減少循環水排污,實際上當地水價超過15元/方時,閉式循環的投資在兩年內即可收回。例如比較一個6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如果採用節水技術,噸產品水耗可以降低到7~8噸,而不採用節水技術水耗可高出一倍左右,相應的零排放難度和成本都很大。以黃河水為例廢鹽產量1-2萬噸/年。例如神華包頭二期煤制烯烴項目不需要配套建設熱電站,大型壓縮機組全部採用電機驅動,電力全部來自外網,新鮮水用量和污水產生量都遠遠小於包頭一期。從零排放的角度選擇技術有三個原則一、工藝路線儘可能短,越長的路線排污點越多;二、儘可能減少加熱--冷卻環節,能耗高循環水用量大;三、儘可能把污染物控制在工藝裝置內回用或綜合利用。2、樓上說的化工裝置不可能不產生廢水,我很贊同。煤化工氣化、凈化、甲醇合成或者費托合成、循環水和熱電裝置都產生各種污水,實際上從這些廢水的處理彼此相互矛盾,這是導致煤化工廢水難以選擇處理技術的原因之一。例如高濃度有機廢水需要採用厭氧處理法,但是這個工藝對油含量要求苛刻;膜濃縮排水,對膜污染嚴重,但是生化處理又收到高含鹽的影響。因此從工藝排污源頭做到清污分流,分別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個煤化工廠內,必須做到把生活水、生產廢水、事故廢水,生產廢水中含鹽廢水、含油廢水、含COD但不含鹽的污水、既含COD又含鹽。。。各種廢水全部分開,分別送到污水處理場,選擇不同技術進行處理。一般先將特殊物質處理掉,例如碎煤氣化廢水中的酚氨去除,粉煤氣化中的CN氧化,特殊工藝中的含硫廢水脫硫,含油廢水中的除油。難度在於每一股廢水都要分析各種工況下的產生量,污染物種類含量,排放規律,再找到對應的處理方法和合理可行的處理規模,這是非常困難的工作。非大型、經驗豐富、有責任心的工程公司做不到。3、如果做到了第二點,選擇水處理技術不是一個難題。煤化工污水由於含鹽(Na Ca K Mg Al 重金屬 Cl- SO4 Si NH3等),最終處理目標是生成固態鹽。樓上各位介紹了很多,無論大眾化的生化處理、膜法、蒸髮結晶法,還是針對廢鹼液、酚氨廢水、費托合成水的獨特處理,配套的污泥處理、VOCs收集處理技術,都可以找到理論依據、實際案例、成熟設備、系統工程。無論選擇混鹽-----------還是分鹽-----NaCl、Na2SO4
抑或------蒸發塘
都有成功案例(上文談到的幾個項目,歡迎實地考察)。4、技術與成本選擇中的統籌兼顧。如果設定目標是廢水「零排放」,選擇適當的流程比選擇技術更為重要。最終產品要符合工業鹽標準(GBT 5462-2003)和(GB/T 6009-2014),對各種雜質的限制十分苛刻。需要多種技術配合,還要從全流程設計每級的處理效率。生化技術去除COD,兼顧後續膜分離處理工序,要COD儘可能低,同時減少中和酸鹼的投入量,防止結垢和污堵。在選擇膜分離技術時,需要考慮蒸髮結晶的要求,兼顧除硬排氣。此外設備材料選擇、投資和運營成本平衡,對技術方案的可行性有直接影響。對於一個投資170億煤制烯烴,或者投資300億煤制氣,或者投資550億煤制油項目,環保投資佔總投資的10%-15%是合理的,其中污水處理場投資佔總投資的2~3%約3-4億,因此無論五級膜濃縮,還是鈦材蒸髮結晶器,並非不可接受。關於運營成本。神華集團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分析:運煤還是運水按照目前中國能源資源的稟賦條件,按照保障中國能源戰略安全,中國非上煤化工不可的前提下,假設建在西北地區(例如鄂爾多斯)缺水、零排放,但是距離煤礦坑口近;還是建在東部沿海地區(例如黃驊港)有水、可排污,但是需要利用神華鐵路運煤。經過對項目全生命周期分析,在利用了神華集團鐵路的運輸成本優勢下,煤制烯烴和煤制油西部比東部略有優勢。
西部煤化工項目其產品噸烯烴或者油品會增加200-300元「零排放」成本。對於國際原油價格高於50美元、低廉煤價時代,即便是採用污水「零排放」煤化工項目仍然是有利可圖,這也是為何2015年以來,數個煤化工項目在國家環保部待批的原因。5、非正常工況。自從吉化松花江污染事件後,風險問題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由於流程長、裝置套數多、管理水平低等原因,非正常工況受到關注。一般煤化工非正常工況定義,可能包括:試車期,裝置低負荷和超負荷,裝置事故,火災爆炸事故,停車檢修,還有特殊的工況-----污水處理場故障。要求是設計對上述每一種工況,每一單元產生的污水量、頻率、污染物特定進行分析。分類收集、貯存、處理。分別滿足不同的規範要求,比如消防規範。例如試車期,考慮管路沖洗試壓、酸洗鈍化,氧氣管線脫脂處理等不同種類的排水能不能混合處理,需要分開貯存?循環水池可以作為臨時儲存和曝氣池用,因此建設順序和開車順序要提前,回用水需要在脫鹽水運行之前投用,減少脫鹽水製備過程中污水排放。進行這種分析的目的是減少暫存池的容積,降低投資。對於煤化工項目切忌圖省事,建一個大池子暫存全部的污水。必須分類貯存,考慮所有暫存污水返回污水處理場處理。其中的難點是1、輸送管線腐蝕、堵塞、結垢;2、污水處理場生化系統故障後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恢復運行,現在沒有哪個項目可以貯存全廠三個月污水,只有停車。對於化工園區,最好是多個項目共用暫存池。----------------想起來再寫---------------------------------為什麼零排放不成功:第一對污水排放量和污染物組份濃度估計不足,典型的案例是神華直接液化,在上海試驗時忽略對其工藝產生的廢水進行試驗分析,只有依靠工藝物料平衡的計算數據,實際情況與理論計算相差甚遠。例如國內某些模仿國外氣化爐實際排水量是國外同種爐型的5·--10倍,氣化水處理裝置規模嚴重不足。第二選擇水處理技術時沒有進行中試或者小試,或是試驗時間不足。例如一些技術人員甚至不知道膜分離技術需要經過長時間試驗驗證,經過一周左右的試驗就敢於宣布各種海水淡化膜、污水膜、振蕩膜、高壓膜,膜+臭氧氧化,都可以應用,安裝完成三個月污堵結垢嚴重再撤回來。對菌種的選擇完全沒有概念,導致生化系統一開車就翹了。第三錯誤相信水處理技術商、設備製造商的承諾。毋庸置疑,水處理技術魚龍混雜,煤化工由於缺乏經驗成為重災區。例如某煤化工項目零排放技術改造了七八輪,前期不經過論證,盲目進行試驗,大量不成熟的技術、設備都來玩兒了一把。所以在選擇技術的時候一定要做實驗!做實驗!做實驗!這個是最近環保部在審批煤化工項目時的統一要求「零排放,先拿中試實驗結果」。謝謝看重!本人只是一般工人,所以只好從我從事的水處理方面說說水處理工作特上,但對煤化工或者石油化工其理是一樣的。我們說的零排,我認為的是這樣,我們引入工業生產的水在做為工業介質完成工業生產循環,從生產線未端出來或排出工廠應與入廠時水質一樣!這樣的想法是可笑的,並且也就是根本實現不了的。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們多花些錢,增加一些水凈化設施,不就實現一種工業生產原材科的無限循環了嗎?從某種意義上說,實現了熱力學上熵值的不變!首先工業上一般希望介質水進入生產線時是唯一的「水」,不帶任何別的東西,這樣生產中我可以實現產品成品的凈度,保證質量。這就需要首先進行水凈化,除去水中的各種雜質,凈化到哪種級別的程度,不同行業要求不同。目前一般採用微濾膜協同半透膜,這是物理方法,它的特點是分成雜質濃湯與清潔純水,前者排掉,這部分對環境無害,可看做零排。純水接著進入由陰、陽樹脂組成的處理器,根據樹脂在不同酸鹼環境下與樹脂上對應陰陽極中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的吸附力差異,將水中非氫離子和非氫氧根離子換走,直白說是做到水中僅存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這樣純粹的水出現了!從現實角度說純粹水是不可能的,就你你永遠也不能跑得和光一般快,雖然你在無限接近。上面的這個工業過程是一個時間切片上出現的。工業生產是連續過程,水中的各種溶解物(比如食鹽)會不停的衝擊微濾膜與半透膜,時間長了,就會造成它們性能下降,這就需要用各種化學藥品給它們治療恢復,同樣樹脂在大量吸收水中的各種離子到一定量後,吃得太飽就無能為力了,這也需要用酸鹼進行它們新生的進程。這時介入進來的各種化學藥品,就不是工業生產所需要的東西,我們當然可以將它們從水中提純出來存放而不排入環境中,但是成本啊,它不允許啊!必須排。無論做怎樣的無害化處理,它們都不是自然界本身產物,所以根本提不到零排,只不過是影響大小罷了。這不過是水的自身凈化,至於在工業生產中,參與進來的各種酸鹼鹽,各種石油化工產物(當然煤化工產物是一樣的),就更加難以一一從中分離,對於其中不是我們所需要的那些傢伙,如果也世行分類,鑒定,管理,發放難民證,我估計需要的官員比敘利亞難民數量多十倍,根本干不起,會造成生產成本的極大提高,這樣一來我建工廠幹什麼呢?根本賣不出去賺不到錢!無論從技術還是你從成本上,零排都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現代化的副反應,只能抑制,無法避免!這個也是一種無奈!
極端來說,採用最完整的流程,零排放技術上肯定可以達到。比如各種高級氧化、各種物理分離、各種NF、RO、DTRO、正滲透、EDR最後加上蒸髮結晶離心分離甚至乾燥工藝這些化工上的工藝;但是工業化不是技術上行不行的事而是工業上能不能的事情;就目前來說,歐美零排放還是著重熱法(蒸髮結晶)因為他們的電能便宜,中國就不行,所以說目前國內搞零排放有點大躍進的味道,通俗的說就是胡搞(煤制油不就是胡搞嗎),如有不服,哪些號稱做過零排項目到處寫論文到處亂噴的專家門。敢不敢拍著胸脯保證你們做的項目。運行情況良好?求參觀學習,如有一定頂禮膜拜!
謝邀
煤化工零排放作為前幾年的熱點,在環保行業特別是水處理行業已經變成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在很多項目環評審批時候明確寫明了必須零排放,不然項目就不給上,如此導致了一波零排放項目熱。從技術角度來說,前段工藝大多大同小異,預處理→MBR/MF/UF→RO。RO濃水的處理是整個零排放工藝的技術難點。最終零排放工藝要以蒸發工藝將污染物濃縮為固廢,而蒸發環節的成本遠遠高於常規工藝,前幾年時候光能耗成本蒸發一頓濃縮廢水要大於30rmb/t,當然和濃縮廢水的含鹽量有關。因此為了節省這部分成本,工藝上考慮盡量濃縮廢水以減少進入蒸發工藝的水量。因此以前常見的處理RO濃水的工藝通常為:再進一段抗污染RO濃縮1倍→濃縮的污水進海淡RO濃縮至7~8w TDS濃度→蒸發現在正滲透工藝也可以作為一個選擇用于海淡RO之後,進一步提升濃縮倍數。但是正滲透的實際案例不多。以上大家都能大致知道技術上怎麼去做了,這麼多煤化工項目大部分都上的這麼一套零排放工藝,然而現實是殘酷的,2年前(這兩年沒多了解)我聽到業內的說法是甚至沒有一個煤化工零排放項目真正實現或者運行不錯。各位不禁要問,技術線路如此清晰,實際項目又這麼多,為啥啊??我個人的觀點是,還是老生常談,一方面技術,一方面經濟成本。1)先說技術,看似一環套一環,將污水逐步濃縮至很高的濃度很少的水量然後蒸發,以固廢的形勢排出,相當的完美,然而現實是,RO這種東西是很脆弱的。RO最先生產就是為了海淡,後來用於苦鹹水,現在越來越多用於污水處理那可是得感謝大膽的中國市場。煤化工廢水cod高且成分複雜,含鹽量高,本身RO的污堵就是非常嚴重。然後咱把濃縮的這個廢水繼續放到後面的RO繼續處理,後段的RO能受得了?所以最先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是作為核心工藝的RO(UF部分也會很堵,但是控制的好還有辦法解決)。唯一解決RO快速堵的辦法就是高頻清洗,高頻清洗加上惡劣的使用環境,RO的壽命是異常短的。給企業留下的解決辦法就是高頻更換。企業有動力高頻更換目前還較為昂貴的RO嗎?別的大大小小的問題當然也有,但是我認為這個是最核心的問題。2)成本及企業無動力:為了保證正常運營需要高頻清洗+高頻換膜,成本非常高。更別提最後蒸發的運營費用了。整個運營成本太高了,煤化工水量又很大,對於企業來說當然是能停運就停運了。所以很多項目就等著領導去視察時候才會動一動,你們懂得。最後技術人員的能力也是個問題,這個企業重視的話是能解決的。
這兩個核心問題導致了很難讓企業成功的運營零排放項目。我的觀點早幾年前就覺得強制搞零排放不合適,也不知道國家為何這麼想。在我看來讓企業處理到一定程度,最後的濃縮廢水外送給資質單位統一處理,對大家都好。何必每個廠都要上自己的零排放。可能還是監管起來比較難,國家不放心?一般來說,廢水零排放在一些工藝中是可以實現的,當然要有一定的技術水平(投入,硬體)和管理水平(軟體)。比如我們電廠的鍋爐排污水、化水製備產生的濃水可以用冷卻爐渣,最後都能消耗掉了。無非是因為工藝中某些階段有一定用水量但對水質要求不算太高。
廢水相較於污水,污染程度較低,我們稱之為廢水的,如冷卻水,循環水等。但污水就一般比較髒了。
正是這樣,所謂的污水零排放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污染物,不管是重金屬,還是二惡英,甚至 氮,磷和有機物,都不可能完全在水體中被清除,水凈化無非是將污染物濃縮。當然有人會提到活性污泥,但即使有機物的量大大減少,但是污水處理還是會道生污泥,即水可能不排了,但部分污染物還是存在於泥中的。
最終的污染物處置就很關鍵了,污泥可以焚燒(產生的渣有時候了可以被工業回用),濃水在焚燒廠中也經常用於製備石灰漿液,最後進入到飛灰里(飛灰怎麼辦,最後會固化,相當於最終就被安全填埋了),濃水也可以蒸干(蒸乾產生的粉末可以被工業再利用,但不一定是好的原材料)。
只有所有的物質最終都塵歸塵,土歸土,這才算是所謂的「零排放」,這對於技術和管理都是有一定考驗的。甚至 還要考慮到,你產生的最終廢物,是否有處理的途徑,或是是否被法律允許這樣處理。
有人就稱用濃水(污水處理後的濃縮液)來進行生產,有一定的污染物轉移的嫌疑。而以前某廠用濃水(含鹽量高)在夏季沖洗地面,這個也算是打了一個環保監督的擦邊球。
不同的工廠能不能做到「零排放」以及做到的難易程度,必須實質到深入到工藝中才可能真正了解。
先佔個位置,最近剛中標寧煤廢水零排放項目,大家一年後見,全世界最大的零排放項目,世界關注的寧煤,一年後見效果。沒有做過這個行業,不了解現在的技術水平,麻煩各位鍵盤俠不要去意淫了,加強學習才更重要。
謝邀!煤化工這塊我接觸不多,但參考類似項目可以知道,要達到項目運營期間廢水零排放這個目標需要企業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包括技術、資金、管理等各方面,哪怕一個方面的工作沒做到位就達不到零排放的目標。以目前我國的國情來看,很少有企業能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所以廢水零排放很難實現。
目前煤化工零排放的問題主要是污水處理後端的鹽分離,也就是分鹽。工藝有了,但是還沒有工業化。分離出來的氯化鈉和硫酸鈉能不能達到鹽廠原料要求是個考驗,要是不能利用,就只能當危廢處理,這將給企業帶來大量成本,一噸危廢要3000元處理費用。
都是經濟問題。其實只要去掉難分解有毒物質往海里一排就行,鹽水還是鹽水,煤灰跟海底泥有什麼不同! 聽說大洋(不是近海)里排放鐵鏽鐵屑,還能促進藻類生長從而給魚更多食物呢。應該建一條長長的水管,把有益海洋的廢水全排到沒魚的地方!
首先,我們的現有的技術還沒有那個可能實現廢水的零排放,我覺得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其實即使我們有了那樣的技術也不大可能實現廢水的零排放,這其中的主要原因都來自於管理上,我在神華集團下屬的一家公司工作,國企嘛,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什麼事都要在體制內來辦,我們要的不是零排放,我們要的是在檢查組來到我們單位的時候看到零排放即可。有的人可能會說,那還有監管呢?但是我想說的是,在我們國家目前的體制下,有哪件事兒是不能用錢或者權力來解決的?恐怕很少吧!我們的有關部門永遠是說的比唱的好聽。
謝邀,前面幾位說的很專業,簡單的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這是錢的問題,煤化工投資高,一般收益不是很高,環保對企業來說基本沒有一點經濟效益。目前的情況是環保不嚴時大部分勉強可以維持運行,如果環保設備都上了都開的話,可能會有一部分企業破產。通常煤化工廢水中除了鹽還含有其他有機污染物,廢水中提鹽的成本很高,提出的鹽基本也沒啥用,還得當做固廢處理,固廢處理費用也挺高,比如處理芒硝有的地區一噸大概四五千元;如果廢水裡面含有有機物,這些煤化工廢水中的有機物成分很複雜,有很多有生物毒性,雖然濃度很低但難以處理或處理成本很高,有一次開會,一個專家說有一種煤化工上的廢水如果完全處理成本在一噸廢水100-200元左右。
零排放是不可能的,業內專家都有共識。近零排放是目前的新提法,話說現在幾大煤化工巨頭正在合作申報一個煤轉化廢水近零排放關鍵技術研究的項目
焦化廢水倒是可以零排放,但沒有意義,而且污染更大
說是能零排放,可收集起來的脫硫廢水都很難搞定。我們用戶都是放點藥劑,找塊地埋了
謝邀,煤在化工行業主要用來煉焦和氣化,煉焦主要是為了得到焦炭用來煉鐵(不可取代),而氣化就是將煤在氣化劑(水蒸氣或氧氣)和高溫的作用下生產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氣),在這兩個工業過程中,煤都是先被乾燥,然後乾餾,然後發生氣化反應,因為煤是一種混合物,有上萬種物質組成,在乾餾過程揮發出來並和氣化劑反應。產生許多硫化氫,氨氣等一些廢棄,需要從產品中除去並回收利用,無論是煉焦廠還是氣化爐,煤的處理量都是巨大的,動輒每天幾百噸的耗煤量,隨之產生的三廢也是巨大的,沒有這種技術有沒有必要去做到零排放。因為企業都要賺錢嘛!
要看水處理裝置包不包含在煤化工裝置中,如果上了這個裝置,企業願意投錢,那就不難。但實際上基本都是交給外麵廠家處理的。
真的很難,看看歐美棄用煤炭多用天然氣就知道了。大力發展核電可能是現階段的最優解。
推薦閱讀:
※買貴的衣服能夠支持環保嗎?
※為什麼中國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
※如何減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我們到底是在搞環保還是在生產二次污染??環保行業的出路在哪裡?國外是怎麼做的?
※湖泊的水質污染是不可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