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準確識別出一筆授信業務的最終風險在哪裡?

銀行從業三年,2年業務員,1年授信審批,每次看業務會有自己的思路,小企業先看還款意願,再看用途現金流,大公司授信一看行業,再看資產負債規模,產品經營上下游等等,但每次提到業務最終風險在哪裡時,總感覺自己不能馬上抓准真正風險點,總是感覺自己認為的風險點很籠統,問大神們怎樣一下能識別出授信業務中的最終風險點。


謝邀。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先做兩個比喻。

1、常跟同事說,我們信審其實就是算命的。洋洋洒洒一大堆自洽的理論體系,仍然脫不開以時點的、靜態的眼光去預測未來動態結果的套路。剛工作時曾遇到過一位受到若干金融高管追捧的「大師」,時隔多年回想,當日酒桌上的三言兩語無論對我彼時心境的判斷還是後來經歷的預測,都可謂一擊即中。個人是完全不信仰宿命論的,所以更加對「大師」如此迅捷精準的識人之術五體投地。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開始對職場後輩們品頭論足——當面勉勵一些人,而私下對另一些人不以為然。說到底這並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只是隨著年齡增長,你看到某些人在犯你或身邊人曾經犯過的錯誤,抑或具備著你當初渴求卻未曾擁有的品質,那麼對他們未來的預測,並不神秘。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一點——分析是一門經驗科學,而數據在現階段仍然只是輔助,想要變得更優秀,就要勤于思考、善於總結,最終還要把問題交給時間去解決。

2、我們假設一個罹患絕症的病人,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了結生命。顯然最終公安局死亡證明上的原因一定是自殺,但如果沒有患病他會選擇自殺嗎?當然不。反過來問,罹患絕症的病人都自殺了嗎?當然也不是。於是我們繼續深究,發現他情緒陰鬱、家庭破碎、事業低谷,無論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不能支撐其與病魔繼續抗爭,於是自尋短見看上去便成了一個頗具合理性的結局。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二點——結果是由若干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儘管絕症和自殺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把死因歸於某個單一原因都是不具說服力的。從實務的角度,當我們再遇到某位命途多舛、身患絕症的病人時,心理疏導可能就要放到比身體治療更重要的高度。

閑話說完,回到自己的專業領域。由於被邀請的時候並沒有認真審題,腹稿過後落筆之前發現與題主思路暗合——當我們捨去繁文縟節、把信貸業務風險簡化為還款風險時,那麼需要關注的問題就是還款意願與還款能力。握爪過後展開說一下。

一、還款意願

1、徵信

千萬千萬要記住,違約這件事是有慣性的。這就像是破窗理論,當徵信記錄不再完美無瑕,對於當事人來說一次違約和10次違約也沒什麼差別。另一方面,現有徵信管理還是存在諸多漏洞的(答主站在銀行角度自然不會去深入展開這方面的內容,各位打算買房的朋友還是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徵信,也相信未來會越發公平、規範),違約當事人得不到足夠的懲戒,甚至銀行還經常會對「大」客戶、「優質」客戶以及關係戶們一再退讓。應該說看徵信屬於菜鳥級別的技巧,然而切莫忽視其重要作用——任何一份貸款資料如果抽去徵信報告,審查的難度都會數倍提升。

2、用途

信審不是審計局、也不是稅務局,我甚至巴不得客戶把偷漏的稅款變成我們機構的存款,但我仍然對每一筆業務追要增值稅發票。原因?如果一筆融資的用途脫離了申請企業的自身經營,那麼全部的調查、審查也就不再具備任何意義。隨著目前經濟形勢的下行,各行業利潤能力普遍下降,而一些2014年以後啟動的投資項目以及此前啟動但仍有較大缺口的項目,都面臨著巨大的投融資缺口以及資金鏈斷裂風險。

我們假設有一家企業具有全年1億元的銷售規模以及2000萬的利潤,經營真實、賬期正常、無銀行融資,申請短期流貸2000萬,基於這些條件這筆貸款很容易獲得審批通過。但是實際上申請企業與行業內另4家頗具影響力的企業一起,通過代持人投資了一個房地產項目,總投5億元,項目資本金2億——每家4000萬。當然這筆投資絕不會寫在長期投資科目,而是通過預付、存貨、在建、其他應收等科目拆解,負債表右側的短期借款和權益中各2000萬便這樣變成了房地產投資。一年以後,受行業影響,申請人營業收入大幅下滑至5000萬,利潤縮減至800萬。更可怕的是應收賬款2700萬,預付賬款2600萬,反映企業資金被上下游佔用嚴重,現金流瀕於枯竭。於是銀行想到了收貸或是壓縮,發現談判艱難——原來之前4000萬的房地產投資分別來源於貸款與利潤,而隨著房地產市場熱度衰退,該投資項目銀行融資始終未獲審批,導致各股東只能以自有資金追加投入。然而5家股東都屬於同一行業,隨經濟下行資金普遍捉襟見肘,就算補充追加少量資本,項目也已遠遠落後於規划進度,銷售回款更是遙遙無期。借款企業今年800萬的利潤也已經全部進入項目,去掉4800萬的賬面資產虛數上下游真實占款規模不過500萬元。企業老闆最後開出兩個方案: 2000萬借新還舊,何時歸還遙遙無期;或者是3億開發貸,項目活了我們5家永遠是你的忠實客戶。一個企業綁架銀行的鮮活案例就此呈現。

雖然故事純屬虛構,但是比這個更誇張、更開腦洞的真實業務就在我們身邊不斷發生。如上面那個例子,把2000萬貸款發放給一個利潤2000萬的企業無論如何都像是一筆優質業務;而如果銀行不熟悉另外幾家合夥企業、不了解開發項目、不能敏感的抓住兩者間的關係,一片狼藉的結果幾乎無可避免。而事實上,能夠在事前便掌握每一筆業務背後故事的脈絡——幾乎不可能(能夠憑藉個人的人脈和運氣掌握相當一部分業務背景,就已經是了不得的事情)。那麼審批階段我們對於這樣的問題就真的無能為力了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審批階段我們務必要搞清其真實的借款用途,如上例這樣「好」的一筆業務,其實在審查時最該問的是——這樣一家0融資銷售過億的好企業,借2000萬是為了什麼?經濟環境和市場關係能不能支持這2000萬帶給企業進一步的顯著擴張?這些並不是幾份購銷合同或哪怕真實的增值稅發票可以解釋的。

二、還款能力

如何做企業財務償債能力分析,是各位信審員乃至信貸員的基本功,相關書籍寫的也已經很全面了。在這裡班門弄斧既很難說通透,也是了無新意。題主在問題里說到的現金流、行業、規模、負債率都是必備的分析要點;但另一方面,我們所能看到的這些,其他人也看得到。當前的環境下,債權人越來越精,不但精了,而且驚了!借用開篇的比喻,當我們還在利用技術分析判斷這位絕症患者能夠維持幾年的時候,其他債主們都恨不得在家產被醫藥費消耗殆盡前掐死患者,大家瓜分殘餘。所以現階段我們已經很難見到企業隨自然的發展周期走向衰亡,而是一有風吹草動各行紛紛抽貸,一潰千里;抑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歌舞昇平間轟然倒下。其實常做信審財務分析的不難發現,現在依賴於融資性現金流支撐流動性或乾脆以融資支撐資產規模擴張的企業,實在是太多了——已經多到了不以為意的程度。雖然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收入規模和利潤率無法維持一直上漲,但是「做大」這條「賊船」,卻難以脫身。現在有怎樣規模的金融業務在脫離實體經濟空轉,很難說清;另一方面,說清這個問題造成的後果,同樣難以估量。總理為我們定下了「去產能」、「去槓桿」、「處置殭屍企業」的發展方向,我一個小小的銀行員工也是有些恐懼的。

讓我們收起憂國憂民的大情懷,回到眼前這一筆筆讓人既愛且恨的業務。既然企業的現金流與資產依賴於融資,那麼也就讓我們放下偽裝,把融資當做我們的還款來源看吧。當前形勢下,具有如下特點的企業正是抽貸高危客戶:

1、涉及「兩高一剩」、「關停並轉」等政策性退出的企業。作為客戶經理,總愛用特殊性作為辯護理由,個人也承認個體企業於行業中的特殊性。但如果你對客戶沒有看好到可以單一機構授信支撐其全部融資的程度,建議還是早作打算——很多行業性授信退出是國有行與股份制總行級別的統一安排,這樣的一刀切既不考慮特殊性,也承受得起由此帶來的整體性波動。這樣的任務拍下來,不是某位私交甚篤的分行領導乃至一言九鼎的地方政府官員可以左右的。當最終發現企業經營難以為繼,你行的貸款早就成為了他行的還款來源時,接盤俠的排位就坐定了。

2、串、聯、互保關係複雜的企業。隨著經濟下行,信用風險呈現多樣化、複雜化,擴散蔓延趨勢愈演愈烈。曾幾何時被視為創新之舉的串保、聯保業務,變成了赤壁之鎖船、夷陵之聯營,在真正的風險面前不堪一擊。儘管任何形式的一刀切都是某種程度不負責任的行為,但一事一議在實際操作中更易成為滋生權力尋租與逆向選擇的溫床。銀行這樣具有代表性的結果導向型機構,此時此刻對聯保下手不會容情。選擇繼續支持這樣的企業,很可能在下一輪授信期發現客戶主體自身的串、聯保融資大幅下降——好的串、聯保企業紛紛在銀行要求下「拆鏈」;而對外擔保業務餘額下降的同時質量也大幅下滑——逆向選擇的必然結果。更進一步,如果客戶在「拆鏈」後不能提供有效擔保措施,貸款額度勢必壓縮,如果前期嚴重依賴於串、聯、互保業務以致過度融資,那麼收貸後的資金鏈斷裂就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所謂「抽貸抽死的好企業」,都是類似的套路。

3、非集團形式跨行業、多元化經營的企業群。這樣的企業群體或圍繞一家核心企業經營上下游產業鏈;或各自為戰、沒有明確主營業務。從組織形式上說不可不謂花樣百變,但不變的是本質上為個人或家庭式實際控制,關聯企業間資金往來難於理清。事實上這樣的企業並不見得如何複雜,問題的關鍵在於信息不對稱嚴重,所有的人都在以管窺豹、盲人摸象,除了控制人身邊親近的那麼三五個人,誰也很難說清老闆的家底——你甚至不清楚A企業3000萬的實收資本,會不會就來自於B主體的銀行融資。而往往這樣的客戶單戶授信規模都不太大,很多時候各家銀行都抱著「XX給了300萬,我們再給500萬也無妨」的心態,加上客戶經理「企業雖然不規範,但是老闆超級有實力」的遊說,一個牽連十數家乃至數十家企業主體、融資規模逾億元的外強中乾的怪物便誕生了。在這裡我們即使剔除掉前面所說殼融資挪用資金的風險形式,多家主體的關聯性與風險傳染也極易形成疊加。在下行的經濟環境下,老闆們的現金流總是在穩住主業的同時更加傾向於澆灌那些處於窪地的秧苗,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相較於前面所說的串、聯保類企業,這類企業群的主要區別在於沒有複雜的外部關係,因此上風險暴露往往也會表現得更加突然、毫無徵兆。如果說前者總是在抽貸中倒下,後者就有更多的餘裕在打點細軟後選擇跑路。

專業相關的東西就說到這裡了。題主的目標是快速準確,能想到的也只有用標籤化的方式描述高危企業的種種特徵,以期達到簡明的效果。我有信心如果題主按照上面的經驗和建議嚴格執行,貴機構的不良率無疑將顯著優於行業平均水平,當然你的營銷boss也幾乎一定要翻臉了。事實上做信審這些年,自己並未將快速、準確作為評價自身工作的標準,了解業務、讓經手的全部業務保質保量成為本行的優質資產,才是個人一直以來的追求。坦白講,常常瞥一眼資料再和客戶經理開一個玩笑便擊中了業務的核心問題這件事,作為一個有夢想的管理者其實內心是很痛的。

寫在最後。當代的中國尚未經歷過西方經濟學意義上的完整經濟周期,儘管我們靠經驗與先例做事情,但這些遠不足以讓我們掌控未來。隨著經濟環境變化,自己對風險的認知也在不斷迭代——在這個下行期我們不一定會迎來更多新的問題,最棘手的事情將是那些我們曾經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在經濟落潮後將令我們束手無策。


已經有 @wong 高手給你答題了,而且已經點出了貸款用途是風控核心之一的關鍵點了,作為一個普通銀行員工,我也來換個角度湊個熱鬧。

銀行從業3年,就要準確地說出風險點關鍵點在哪裡,有點難。

為什麼這麼說呢,授信審批部的能力體現了一家銀行的最高風險控制水平,也體現了該銀行的審批風格與風險喜好。

1、題主從業3年就能進入審批部工作,體現了題主較高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前途無量。但,如果想通過僅僅是文字功底或者書本里的財務分析方法來從事這個工作的話,可能會落入一個自我感覺良好但卻沒有什麼鳥用的怪圈。

2、身邊也有很多從事風控的同事,雖然都在同部門工作,但風控的方法卻大相徑庭,這也和每個人的工作經驗息息相關,一般來講,銀行的風控部門,尤其是審批部門,都應該是一條i較為完整銀行崗位線路:大學畢業-對私櫃員-對公櫃員-對私客戶經理-對公客戶經理-授信審批,這樣子最合理,基本上熟悉了信貸業務的方方面面,等到了成為一個成熟的對公客戶經理,也就是老(DA)油(PIAN)條(ZI)了。

很遺憾,很多人(包括我在內)並沒有完全按照這樣的職業線路來走,很多做了1、2年的基層受不了基層的苦與壓力,眼紅中後台部門的輕鬆與地位,就想辦法調到分行或者總行去工作,蹲著,其他後台部門我不知道,但如果是在授信審批部蹲著的話會非常地難受了,當然也碰到過有自我感覺特別良好,不懂裝懂又對著業務部門盛氣凌人的,那基本上我覺得他的水平和人品也就到頭了。

為什麼說基層經驗很重要,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基層的時候你不懂可以犯錯,有人能幫你糾正,等你做了審批,錯誤會被無限放大。 (懂者自懂,血與淚的教訓)

3、說到一筆業務的關鍵風險點,我覺得有必要引出一個老師傅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批一筆業務很簡單,同意就可以了,不批一筆業務很難,難得不是說出風險點,難的是要有一巴掌拍死一筆貸款的點,讓它永遠翻不了身。

這也是我現在工作的遵從的一個道理,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就過,有覺得不能過的理由就要一巴掌拍死,咬住不放。

當然這個度是需要基層的工作經驗與一次次的被罵換來的,跟著老師傅學習,也會提高的比較快,這個也是我對風險關鍵點的理解。

對於一些拍不死但拿不準的風險點,可以請教老師傅,一定要弄懂。

每一筆業務都是不完美的,就如每一個企業都有弱點一樣,你要理解的是這個弱點對你這筆貸款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企業好的抵押物沒有了但現金流很穩定那要不要做呢,如果企業核心業務出了點問題原始積累能不能夠讓企業能夠維持,能維持多久,我這筆貸款放下去把企業餵飽了多少年不會出岔子,什麼時候發現有端倪不對了那怎麼退出呢,這些都是要靠時間、經驗去積累,急也急不得,銀行是一個非常適合長期職業規劃的工作,莫急。

4、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信息的收集,信息收集有很多渠道,官方的就是你手上信貸員的調查報告,非官方的就是「道聽途說」,前面一個沒什麼好說的,經驗豐富的信貸員是不會寫出你感興趣的東西的,後面的信息收集才是大招,也是體現你價值的地方,你可以通過同行之間相互打聽企業的八卦,可以通過自己實地調研去親身感受企業的經營理念與文化。

總之,就一句話,在辦公室裡面憋大招是憋不出來的,憋出來的也是些花拳繡腿,一招一式自娛自樂的東西,要了解企業,了解關鍵點,自己去企業,去看,去聽,去問,去想!(望聞問切)

最後,再引用一句老師傅的話:做信審的,3分專業+4分人脈,剩下4分靠天吃飯,逢年過節多去燒燒香。


1作為債權人,那麼任何能夠影響企業償債能力的事項,都是風險點。問題是你能否識別出這些事項,以及對這些事項進行相對理性的分析。

而且,不同的客戶往往會有不同的風險點,同樣,同一個風險點在不同的客戶身上的風險大小往往也不相同。這就是風控的複雜一面。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行情比較低迷行業里,一個企業負債率很高,另一個沒有任何對外融資,假設其他情況都一樣,那負債高的客戶往往具有較高的風險,因為融資成本降低了利潤水平,而且銀行轉貸往往比較困難,很有可能通過民間渠道過橋,其資金層面往往十分緊張。

總體來說,識別及管理的思路:尋找風險事項——事項是否影響償債能力——判斷影響償債能力的大小——判斷風險事項是否在可控範圍內——在範圍內的話如何安全推進

以上僅僅是一個思路,具體還是要你個人不斷通過工作慢慢積累經驗才能完成具體的風險管理工作。時間要多長呢?給你一個參考,在我所在的機構:至少有過操作或學習超過100個授信業務的經驗,另外不算前台工作以及財務能力培養階段。


風險的含義本身就是「收益的不確定性」,如果事前能一眼看出來,而且會註定會發生,那也就不叫風險了。打個比方,算命先生算著我什麼時間會有什麼災殃,出個法子讓我避過去。這算命先生算得到底準不準?

風險的來源有很多,有時候是很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再打個比方,一輛車上路,發生車禍的風險在哪裡?這個很難說,可能是駕駛員的技術問題(企業自身經營原因),也可能是路的原因(行業風險),還有可能是別人從後面懟了上來(政策風險)。

剛才在知乎個看了個案例,說明風險既是不確定的,也是確定的。洛陽春都造出國內第一根火腿腸,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60%。1993年,春都如日中天,生產能力從6年前的不足萬噸擴展到20萬噸。有一天,因為無證電焊工違章操作引起大火,存放在冷庫里的2600噸原料被毀。冷庫里被煙熏火燎的生肉,按規定應全部廢棄,但春都集團的領導覺得這樣做未免可惜,就把熏燒得不太厲害的一些生肉,混進了生產火腿腸的合格肉里,致使那段時間出品的火腿腸都有一股煙熏味兒,和南方的熏肉差不多。春都的競爭對手趁機造謠:「春都集團與火葬場聯營了——火腿裡面有人肉 !」此後春都連年虧損,逐漸淡出。春都的衰落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先是實行多元化戰略,導致主業生產管理混亂;為了同對手競爭,降低成本,忽視產品質量。這和牛根生時期的蒙牛也有相似之處:為了迅速擴張,只能外采原材料,並且降低了對質量的要求,導致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沒有三聚氰胺,也會有其他事件發生。海恩法則指出: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扯了半天,還得回到問題上來。要說最大的風險在哪裡,我認為還是貸款用途。這是一個哲學的終極命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對於續授信的客戶,雖然早就看不出當初貸款用在哪裡了,但是歸根到底還是有據可查。

企業最終出風險,一共有三個階段,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階段制定不同方案。第一階段是風險的潛伏期,在財務方面,是利潤表出了問題,在非財務方面,主要是因為盲目擴張、營銷不力、管理不善導致成本升高、效益低下,銷售收入降低或利潤降低。這個階段只是初級階段,出了問題也不要緊,肯定是有問題的。這個時期,對於營銷人員來說,應當是個最好的時機,平時刀插不進的客戶,可能主動會來求你。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沒有大的問題,所以授信方案的設計沒有特別大的要求。第二個階段,進入風險的惡化期,各項財務指標出現惡化,尤其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存貨、應收款不斷增加,周轉速度變慢,應付賬款和銀行借款也越來越多。這個階段也屬正常,沒有這些問題也不會到銀行借錢,我們賺的就是這些人的錢。企業有風險,但還在可控範圍之內,授信方案的設計要多用些功夫,比如加強擔保、縮短期限。第三個階段,到了風險發作期,這個時候需要瞪大眼睛,企業隨時可能完蛋,題主所說的風險應該就是這個風險。這個階段是現金流量表出了問題,經營現金流嚴重不足了,只能依靠投資和籌資活動,如果這兩個現金流還在下降,那現金流就可能馬上枯竭,資金鏈就斷了。這時候老闆己無心經營業務,專心於財務周轉,拆東牆補西牆。這個階段,如果授信審查人員和市場人員能發現,那就能撤就撤。早晚的事。

話說回來,有時候看到風險又能如何?數據並不是金融的全部。金融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既需要技術,也需要心理。善於謀事而不善於謀身者大有人在。司馬遷是聰明人,的確做到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道理沒有比他再清楚的了,但不還是挨了一刀嗎?


前輩們提出了很多統籌性的答案,我來說些細節性的吧。

1、數據真實性

眾所周知,企業會做兩套帳,一套是給稅務看的,一套給銀行。如何判斷企業真的有他們報表上這麼好嗎?1、仔細核算客戶的經營歷史及資金積累過程,看按照企業現在及過去的經營情況和現在的資產是否匹配。2、根據客戶的經營模式,結款周期,確認客戶的應收是否真實。3、根據有效的銀行流水等信息,判斷報表上的營業額是否真實。報表只是參考,企業的到底如何要靠自己判斷。類似技巧還有很多,不贅述,手機碼字的憂傷你能懂。

2、貸款用途

錢不是用到企業經營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根本不需要錢,或者企業看起來情況良好,居然還在不斷貸款。有些貸款目的是開展新項目,而新項目有些眉目,但是前景不明。只要客戶有足夠還款能力,甚至企業能承受這部分損失,這是可以接受的。

3、不要給對外擔保很多的企業放款,無論企業看上去多好。

企業是有逐利性的,好的企業是絕對不會對外擔保的,別跟我說面子啊,友情啊,這都是借口!根本原因就是他們自己也有融資需求,所以才會對外擔保,以換取其他人給自己做擔保!這種企業風險非常高!

先碼到這裡,如果贊的人多,我再來補。


作為一線信貸+催收人員,一直也在想這個問題,探討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都在說企業,在說公司貸款,在說個人經營貸款,但是有沒有關注過個人消費貸款方面的?逾期水平一樣很高,風險更加不確定。開個收入證明有啥用,沒啥用。證明在這個地方上班有收入?沒用,明天也許就不在了。

快速的終究是經不住考驗的。

就現在的信貸情形來說,如果你審批人員僅僅在辦公室翻報告翻資料,能看到的也就是一個一線信貸人員對你行信貸管理制度的掌握水平。能把資料做的很完美,能把報告寫的天衣無縫。或者說不那麼完美,但你用你的指標或者固有的模式去分析得到的結論都是經不住真正的考驗的。一個企業,或者說個人的風險情況,真的很難完整反應在資料上。我個人認為目前同業的報件和審批模式,是從根本上不足的。

另一方面,我作為一線人員,其實也一直在好奇和思考您問這個問題。但一線人員得到的也就是和你一樣的「假」資料。精明的客戶自己包裝好了,不精明的客戶你可能要幫他包裝。別問這是不是自尋死路?現在這種考核模式下,有些業績你不得不做。沒有十足把握也要做。

銀行流水上的問題,曾跟同事研究過。我覺得除非水平真的還不錯的具有桂圓基礎的信貸人員能夠看懂銀行流水,其他的真的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就目前來說,進進出出的款項,你基本無法落實真實的來處和去處。誰知道某筆大額進款是不是涉民間借貸了?

大數據很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就各行目前的技術目的來說,雖然都有牛B哄哄的各種監測系統,但最多也就到行業,真正到你經辦的企業,可能性不太大。而且我覺得大數據依賴於媒體的發達,單反哪裡有個任何問題立即能夠出現在網路上。其他方面的數據,比如一些機構的研報之類的,可以參考。但這個問題就像是絕對光滑的平面一樣太過理想。近期,不大可能實現。

我斗膽認為,真正湊效的也就是對一個企業進行實地暗訪。這個手段,對於很多客戶經理來說,再熟悉不過,行里的一些流程上也有要求。但它永遠不可能真正落地。試想,你能花多長時間去精心調查?交件十天半個月還沒有結果,客戶非把你催死不可。有的乾脆被別的行撬走了。所以一線人員有個心態是非常矛盾的:浮躁。考核和競爭的壓力要求高效準確,但是風險把控的壓力又要求慢工出細活。千百個企業,千百種隱藏的坑,甚至你的經驗也不一定能有什麼太大的作用。甚至,有些時候,信貸人員成了專職的包裝人員。

明察為甚麼不行?因為明察你看到的也是假的。

徵信的問題,我也很贊同,這個很殘酷很真實。自從經歷催收以來,分析到的客戶資料總結下來,我甚至認為,一個人一旦有過逾期記錄,就一定還會再發生。「逾期的總要逾期」。別聽客戶扯什麼非惡意逾期的理由。你去看不良貸款的客戶逾期記錄,會發現很有意思。

我覺得一個事情很重要,可能在於真的出問題之後,抵押物能不能夠得到快速、合理的處理,盡量減少損失。


我曾經做過國內國外的客戶經理、項目經理,並有6年公司信貸行長的經驗,個人愚見:如果你指的是傳統銀行業務的授信的話(當然是不包括投資銀行業務),我認為在國內、國外的環境下都一樣,關鍵中的關鍵,信貸的生命線就是:「真實性」。怎麼理解這3個字,可能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你的經驗。


按我的理解,風險很大程度上是隨機出現的,對銀行也來講放貸風險很大程度上講是無法規避的,這種。其實現在執行的信貸審批流程的作用其實是避免一些明顯的道德風險和比較明顯的決策風險,在審核這個階段只要避免明顯的騙貸和明顯無法收回貸款的即可。雖然這些風險在整個風險系統里只佔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風險是要在貸後監管中進行杜絕的。全面及時的掌握信息推演其最終結果才是確認風險並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貸前審批本身就是一個預測性的決定,首先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證在這個時期收集到足夠多足夠全的信息來確保此刻的決定是在一個相對大概率上是爭取的,可我們的世界是隨時都變化的。今天看著好好的朝陽、中天行業,明天就可能會因新技術新工藝的出現就變成夕陽產業。除非我們是全知全能的神,不然我們無法預測過於遙遠的未來。我們需要做的事在貸前審批時剔除較大可能是騙貸和惡意貸款的項目,以及明顯屬於決策失誤的貸款項目。之後儘可能及時的更新跟進貸後跟蹤。PS:在貸款發生之後其實才是貸款風險真正出現的時候。想要通過貸前審批消除貸款風險本身就是一個無比荒謬的事情。比如這一秒鐘還穩定上揚的股價,下一秒鐘就有可能暴跌。市場本身的不確定性才是風險來源。

最後如題主所希望的標籤化的話。

在貸前審批這個位置上能直接篩除的風險標籤:較大可能是騙貸、惡意貸款的項目(貸款不打算還款的那種),明顯屬於決策失誤的貸款項目(明顯是決策失誤錯誤項目需要資金注入情況)。

至於還款意願。我們國家剛剛起步,但是在國家上出現100多年的徵信行業(畢竟我們用了不到50年完成其他人200年的經濟發展所欠缺的配套行業還挺多的。)是在很大幾率上能給出有價值的參考意見的。但是很多神判斷和神坑都是靠RP解決的。


怎樣一下能識別出授信業務中的最終風險點?

明開國之臣,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幫助太祖開創一個朝代,建國後意識到風險,主動隱退,規避風險,結果最後還是被同僚搞死了,當然也有說是太祖授意的。

所以說,想一下識別出授信業務的風險點?從上面這個歷史故事可以看出:

1.事物的發展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風險經理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節點,這個節點一開始可能沒問題,但是隨著事物的發展不一定不出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有效的授信後管理。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中,第七條,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經濟形勢在變化,各個行業在變化,銀行的授信政策在變化(越是小行變的越頻)企業發展也在變化,在變化中就會出現風險和機會。所以審批和放款,只是上台表演剛開始,後面大家慢慢過招。。

2.一個項目或者業務的風險,基本不是在項目或者業務本身,而在於人,項目管理者,企業負責人,項目實際推動者,銀行人員等。看看什麼樣的業務出風險概率大,是不是都是些前期審批過程不順的出風險的概率大。與其說在看業務,不如說看人。比如。。。。

3.想一下就看出最終風險點?很多經驗豐富的風險官也不敢說一下就能看出來吧。你咋不上天呢。。。

還是腳踏實地,不斷學習,積累經驗,多看業務,多看人。風險不能滅失,但是可以分散和轉移。比如劉伯溫隱退。。但是最後規避不成功。。

最終風險點,有些東西看破不說破啊


好久沒回答專業問題了,來獻個丑。不知題主在哪個銀行,能兩年就做這個崗位,應該不會差。平時也受到一些老前輩的指點,加上自己在工作的積累,逐漸認同授信業務中最重要的的是分析授信主體的穩定性的這種觀點。風險是對未來收益或損失的一種預期,預期是基於過去和現在的情況做出的,若過去和現在都較穩定,那麼風險較小,反之若不穩定,則風險較大,授信應慎重。然而,授信主體是處於一個變化的過程中,穩定是非常態,不穩定才是常態,因此分析授信主體穩定性需要從多方面下手,才能找出其最大的風險點。

如何分析授信主體的穩定性:

1.非財務方面,需要注意歷史沿革、股權和實際控制人的變更、主營業務的是否專一(有無跨業經營、多元投資等,還要區分是投資性企業、經營性企業還是兩者並重)、徵信記錄、經營模式和上下遊客戶等等,前輩@wong舉的例子可以歸到這裡。

2.財務方面,大家都是干這行的,再熟悉不過,我就說一點凈利潤。大部分企業凈利潤是由核心利潤、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入構成,首先就要看其核心利潤(投資型母公司除外,幾乎均反映為投資收益)是否大幅波動,並且看與經營性凈現金流是否呈現一致性,哪怕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入較高,但由於其持續性不足,因此不能作為我們判斷穩定性強的參考。

授信業務風險主要就是從穩定性方面分析吧,你要我迅速準確判斷一個項目的最終風險點,我做不到,沒有十年以上審批經驗估計都難說,只有見得多了,多學習多總結,才能將知識和經驗信手拈來,心中才有底氣,你才能忽悠下面的客戶經理和支行行長,才能較好地給領導彙報。

就想到這裡,歡迎指正。


試一試回答:

1、客戶所提供的資料一定要認真仔細看。答主前幾天剛對一筆貸款的風險點進行了分析,從客戶的年銷售額及庫存情況,資金需求情況等方面充分的論證客戶的貸款用途不真實。領導看了以後直接一句話受託支付合同甲乙方寫反了。當時羞愧難當啊,一眼假的東西竟然沒看出來。所以建議題主對於每一筆貸款資料要由表及裡的看。要不然露怯啊!

2、在客戶財報不真實的情況下,多關注一下客戶的銀行流水狀況,畢竟短期流貸資金貸款的還款能力主要看客戶的現金流狀況。應收賬款高企要注意,好多企業都是被拖死的。

3、貸款用途方面,如果信審人員能夠去客戶經營現場或者跟客戶經理溝通暢快,客戶或者客戶經理能夠告知真實貸款用途的,這是很理想的狀態。如果單純看經過幾手美化過的材料,建議還是從客戶的需求入手,客戶是因為什麼導致了貸款需求,是家庭大額支出?還是企業擴大產能還是有其他投資或者應收太多,種種原因了解清楚!


看了半天各位「高手」的回答,感覺都是新人。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世外高人。只是有些太樸素的道理竟然這麼多人都沒人提到。

貸款放不放取決於2點

1.你對這個行業的深耕。

2.申請企業是不是投機的判斷。

你不能指望樓上各位說的各種片面經驗雞湯和各種抱怨,

但是你能指望你對一個細分行業的了解和把握。

未必你對行業有引導能力,但是你必須對行業的關鍵人物和環境長期貼身感受。

如果有著這樣的深入耕耘,就是來了一個過去信用記錄瑕疵的企業還款的可能性也是不容置疑。

反之你說你能短時間了解一個企業真實情況么?

站在浪尖上,豬也會飛,你關注的重點是這個細分行業而非企業。

如果你世代捕魚,你便會比誰都了解什麼船主可以投資,船主的去想和風險。

專註所以專業,儘可能讓自己的業務鎖定在一個小的細分行業,深入耕耘。

而非依賴所謂的什麼雞湯理論到處碰運氣。


把握真實資金用途,抓住真實用途的還款來源,做實擔保。


所謂的快速識別最終風險都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但這種快速識別只是一種大概率的猜測,真正判斷貸款的終極風險還是要仔細看資料和分析客戶。


我覺得用一句話來說是不是更簡單:第一還款來源


所有的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回答三個問題:幹什麼用?怎麼還?還不上怎麼辦?切記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回答這三個問題。以前在做審計的時候對舞弊採用鐵三角分析,我覺得對信貸來說是一樣的。從動機開始做有罪推論,然後再來反過來找推翻有罪的論據。信貸評審是用經驗堆積起來的,很難以一本書或者固定的方法來做籠統的總結,所謂的書和方法只是一些很基礎的理論知識,要更提升一步的話唯有經驗。我覺得這和偵查探案是一樣的,經驗豐富的警察在偵破案件索調用的方法手段不是能以出一本方法論的書可以總結的。因為案例永遠在與時俱進。

以上,雖然我說的很抽象,但這就是現實。分析判斷類的工作唯有依靠自身的敏銳和累積的經驗,無他。


前端放款,中段審批,後段催收,這是食物鏈,總會有漏洞……


1授信用途匹配的第一還款來源是否充足穩定,2借款人及集團的還款意願,3第二還款來源價值和變現能力,4是否有集團整體授信風險5是否有合規性風險


還款能力還可以說客觀 但送給風控看的材料你懂的

還款意願咋說 相面算命?抵押?質押?擔保?受託支付?資金沉澱?

盡職免責 有人背鍋 罰點小錢 萬事大吉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現在中國的風險管理髮展?
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有什麼不同?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專業分析和前景是怎樣的?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風控?
目前聚合支付的發展現狀如何?

TAG:風險管理 | 授信審查 |